誰來說臉譜背後的故事
我從小有個不太好的毛病,對於太過簡單的答案,總是忍不住反問:「誰說的?」然後從簡單的答案反方向推敲,把問題弄複雜了,再自己試著找出許多花俏離奇、不可思議的解答。如此費事,還樂不可支。
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被我逮著。
根據北朝的民歌〈木蘭辭〉,大家都知道在古時候不確切的年代裡,有個年輕的女孩子,因為孝順而假扮成男生、代父從軍十二年。離奇的是她在軍中十二年,女孩子的身分從未被揭露。終於解甲歸田了,還可以「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重新穿上舊時衣裳,彷彿一切從未發生。
坊間對於「花木蘭」這個題材,有許多複製的版本。卡通影片裡的花木蘭,常常被畫成黑皮膚、大嘴巴的「非美女類型」;意思好像是「不漂亮的女人假扮男性」後,才使得代父從軍的故事得以合理發展。也有許多電影劇情,總是讓木蘭在軍中那十二年,有一個戀慕的男性,使得她能夠「為愛往前飛」,衝過一波又一波的難關。還有各式各樣新舊戲曲,以花木蘭當題材時,把她代父從軍的選擇,詮釋成迷惘的、哀怨的;或者因為笨拙粗俗,當不成名媛閨秀,意外在男性世界中找到一片天。
「誰說的?誰說是這樣的?」各式既有的花木蘭故事版本,沒有一篇提及她小時候及個性養成的過程。就像是有一個人人都知道的臉譜,然而沒有人提及臉譜背後的故事。這臉譜的背後就像一塊留白的畫布,成了我發想問題、試填答案最好的場域。
我對木蘭除了「孝順」之外,還有哪些個性特質,讓她小小年紀即敢於挺身而出,感到非常好奇。我開始在想,她是在怎麼樣的家庭生長?她在童年裡經歷了哪些故事,讓她有了鮮明的個性?她有沒有朋友?她有怎麼樣的師長?她接收到了怎麼樣的寶貴教誨?她流不流淚?她孤不孤單?她是否靠著夢想長大?她是溫和的還是逞勇鬥狠的?……當她在少女的年紀去從軍,「退役」之後應該是個曼妙女郎了,那時她何去何從呢?
三民書局的編輯提供我一份《忠孝勇烈木蘭傳》,是北京師範大學根據京都養真仙苑清光緒年間珍藏版校訂的版本,作者可能是奎斗馬祖。全書以半文言的章回小說寫成,計三十萬字。然而,故事有三分之一的情節以木蘭的爺爺為主角,有三分之一以朝代亂世的明爭暗鬥與沙場征戰為重點;木蘭的下場更是完全無法脫離男性社會中的悲劇,遭讒臣嫁禍,留下「以死明志」的衝動結局。
在編輯的鼓勵下,我大膽丟開原著,開始在字裡行間重新扶養木蘭,把她從五歲一點一滴拉拔長大。我想像她出生的家庭,揣摩她和家人互動的細節。我彷彿真的去過木蘭所居住的房舍,乃至對庭院裡的花木都非常熟悉。隨著小說一天一天的構築,從食衣住行的生活樣貌,到村城國邑的氛圍輪廓,也越來越清晰。有一個「木蘭的世界」占據了我心裡一個角落,鉅細靡遺、生動逼真。
撰寫的過程,由於工作繁重,中間曾經完全停擺好長一段時間,但是那個「木蘭的世界」卻始終在心裡持續上映。我只得抓緊零碎的時間,在家中充當書桌的餐桌上、在街巷邊不知名的咖啡店裡,一小段一小段的把故事「釋放」出來。這是我第一次寫小說,值得慶幸的是,整個撰寫的過程始終充滿了創作的樂趣。然而,也因為寫作技巧不足,在文中留下了許多明顯的瑕疵,讓編輯及先進前輩們勞神傷眼。
花木蘭這個家喻戶曉的人物,臉譜背後的故事,我大膽將它說完了。讀者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如果感受到愉悅的部分,那是因為「花木蘭」這個角色穿越古今限制,與您的個性有共鳴共振的原因;如果感受到生澀難耐的部分,那肯定是因為我這個作者還有許多待努力之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