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在北京大學中文系追隨先師趙齊平先生研讀宋詩時,宋詩還時常被作為反面教材,宋詩研究更是門庭冷落。那時,常有師友對我的選擇表示疑惑,因此,常要向他們解釋為什麼。當然,更多的時候,是要找出理由說服自己。說服自己的理由可以有很多,不過歸根到底,好的理由還在宋詩本身。那時,錢鍾書先生的《宋詩選註》是手頭常翻的書,但讀這部詩選的感受,卻有很多困惑。《宋詩選註》是名著,學術水平之高,有口皆碑。錢先生選詩,眼光如炬,書中所選的作品都很優秀,尤其注釋所體現的博學睿智更令人佩服,許多注文都以過人的學養和感悟揭示出所選詩歌的精彩,可是在全書的序言中,錢先生在總體上卻對宋詩多有微詞,似乎並不怎麼欣賞。這種反差頗讓人疑惑,雖然後來對個中原委有一點了解,但當初的這個困惑,卻成了促使我去認真翻閱宋人詩集的重要原因。那時《全宋詩》還沒有編纂,研讀宋詩只能依靠閱讀宋人別集和《宋詩鈔》。好在北大圖書館藏書豐富,尤其原屬於燕京大學圖書館古籍藏書中的宋人別集,不僅收藏全面、系統,版本豐富,而且書目卡片做得非常專業,學術信息一應俱全。當時一邊在趙齊平先生的指導下做《宋元文學史參考資料》的注釋,一邊根據燕大藏書目錄卡片的指引,將宋代詩人的別集,按時代先後一家一家讀下去。開始時受學養限制,對宋詩的好處並無太多體會。後來讀得多了,慢慢發現,其實宋詩真的不像世人批評的那樣一無是處,許多詩人作品,並不比唐詩遜色,有的甚至可以說是「英光四射」(清人趙翼《甌北詩話》評歐陽修〈唐崇徽公主手痕和韓內翰〉詩的評語,參見本書所選該詩解說)。有了這樣的閱讀體會,再向他人介紹宋詩好處時,底氣雖不一定充足,但起碼內心比較踏實了。
總之,體會主要是兩條:
第一條是多讀。要想知道宋詩究竟如何,得沉下心來認真閱讀,不能輕信他人的批評意見。宋詩好不好,個人喜不喜歡,不讀,怎麼知道?明代楊慎曾拿了宋人張耒的〈蓮花〉、寇準的〈江南春〉、杜衍的〈雨中荷花〉和劉美中的〈夜度娘歌〉等四首詩,給倡言「宋人書不必收,宋人詩不必觀」的何景明辨認是唐詩還是宋詩,結果何景明認作唐詩。這四首詩都以風神情韻見長,確實近似於唐詩,以至於專學唐詩的何景明也會看錯。後來楊慎告訴何景明「此乃吾子所不觀宋人之詩」,何沉吟久之,強辯說:「細看亦不佳。」(見《升庵詩話》卷十二)。這件事只是歷代唐宋詩優劣之爭中的一個小插曲,不過卻反映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歷史上許多批評、否定宋詩的人,其實並未認真讀過宋詩。不讀,便不可能獲得對宋詩的真了解。古代禪宗大德主張「食必親嘗」,宋代高僧大慧宗杲也說:「佛性須是眼見始得。」(見《大慧普覺禪師宗門武庫》)這些話,移用於治學,也是至理名言。像何景明那樣未認真讀過多少宋人詩,便從先入為主的某些觀念出發否定宋詩,其實正是治學之大忌。因此,多讀才能真正進入宋詩,並獲得自己對宋詩的認知。
第二條是細讀。要真正認識宋詩藝術價值所在,僅多讀還不夠,還得在閱讀時仔細推敲。尤其是對宋詩特有的一些寫法,更需細心體會才能得其妙處。比如蘇東坡名作〈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此詩對西湖風景之美的描寫,立意在於說明美的豐富多樣性和不確定性,對於美的發現和欣賞,必須具備善於發現美的眼光和寬廣的審美心態(參本書該詩解說),不過就詩中具體比喻而言,卻有許多耐人咀嚼的意味。比喻的一般原則,多是用具體可感的直觀形象,比喻較為抽象不易感知把握的描寫對象,以增強形象刻畫之功。但在此詩中,詩人描寫的西湖是眼前實景,具體可見,可是作為喻體的「西子」,卻並不存在於現實時空,「西子」的形象,其實誰也沒見過,「西子」之美究竟如何,完全依賴於書本的記載和以往文學作品的描繪渲染。也就是說,「西子」之美,只存在於文字之中,存在於人們的意念想像之中,並不具有確定的形象,不同的人對「西子」之美的想像肯定各不相同,可以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西子」。因此,用這樣不確定的形象比喻眼前具體可見的西湖美景,其實並不符合比喻的一般原則。就具體寫法而言,這是「反常」的,但就效果而言,卻「反常而合道」,詩人正是利用了這種美的形象的不確定性特點,營造出無限想像的空間,讓不同讀者生發不同的聯想,從而帶領讀者真正領略西湖無往不在的美景,領略形象描寫中所蘊含的「理趣」。在宋詩中,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宋詩的想像力價值和審美創造的價值,所謂「英光四射」的東西,正是體現在這些地方。讀宋詩,若在這些方面草率看過,那就難免「入寶山而空回」了。總之,細讀才能真正領悟宋詩的妙處,保證入寶山而不空回。
當然,無論多讀,還是細讀,都不能只讀宋詩本身,要想真正理解宋詩,還得讀唐詩,只有讀懂了唐詩,才能認識宋詩的傳承和新變。此外,還應該強調,宋詩的時代特色,與宋代文化的繁榮密切相關。在宋代繁榮興盛的文化氛圍中,宋代文學,豐富全面,各種文類共存共榮,交相輝映,共同構成了繁榮的文學景觀。古文、賦、駢文、筆記等由士大夫階層掌握的文體,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革新發展;話本、諸宮調、鼓子詞、雜劇、唱賺等由新生的各種民間通俗文藝派生的通俗文學,也正式進入文學史的領域,成為此後文學主流的源頭;而興起於唐代的音樂文學曲子詞,也在宋代達到了發展的高峰。宋詩就是在這樣全面繁榮的文學景觀之中生存發展,在其他文體的輝映下,成為宋代文學一道亮麗的風景。因此,要真正了解宋詩,只讀詩歌本身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廣泛閱讀宋人的其他文學作品,並廣泛涉獵宋人思想學術方面的著述,在更廣泛的思想文化和文學的背景中,才能理解宋詩的時代特色是怎樣形成的。
話說回來,無論多讀還是細讀,總要有起手入門之處。宋人作詩十分高產,現存宋詩數量超過唐詩許多倍,北京大學中文系編撰《全宋詩》,共收現存宋詩作品二四七一八三首(不含殘句),詩人九○七九人(參見漆永祥〈簡論《全宋詩》的編纂與學術價值〉,載於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編《古籍整理工作簡報》,二○○○年第五期),如此龐大的數量,濫竽充數的詩人、品質不高的作品自然也會很多。因此讀宋詩最好從讀選本開始,好的選本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引路作用。本書的選注,不敢自許可以引路,只希望盡自己的努力把宋詩的菁華選出來,加以講解,為讀者領略宋詩之美提供參考。不過,限於學識和鑒賞水平,所選之詩,難免有魚目混珠者,注釋難免有疏漏或錯誤,鑒賞解說也難免有不得要領之處,這都希望能得到讀者的批評指正。
宋詩的優秀作品,還有很多,遠非這個小小的選讀本所能備載。限於篇幅,許多好詩不得不捨棄,一些曾廣泛傳誦過或被其他選本反覆選錄過的作品,也因篇幅的原因沒有選入。像蘇軾這樣的大詩人,各體詩歌只選了二十八首,其實再增加一倍也不嫌多,不過為了留出篇幅讓其他各具特色的小詩人也能出場亮相,不得不把他的許多好詩捨去。選詩的過程,其實難點和關鍵都不在選,而在如何捨棄,取捨之間,真是很費斟酌。作為編選者,自己知道許多好詩被捨棄了,但希望還能盡量保留宋詩的菁華,以見宋詩特色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