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15(三)凌晨網頁進行維護,造成不見敬請見諒
暴民創造自由民主
滿額折

暴民創造自由民主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99 元
優惠價
90359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 當權者莫不以掌控人民自由為要務,自由從來都是被誣為暴民者所開創。
◎ 顛覆過往偉人觀點從上而下奠立歷史的說法,顛倒權勢者刻意隱埋的歷史真相,重新爬梳各種被寫歷史的人視為低俗而不肯正視的事實。
◎ 揭露被粉飾的歷史真相,公民的權利永遠都是向掌權者爭取而來的,本書的各種故事給當下台灣非常值得借鑑的經驗。

沒有暴民——
就不會有週末假日,
女人沒有財產權,
休閒娛樂是犯禁,
性被真愛純潔囚禁,
打人的警察找不到,

沒有天上掉下來的自由這種美事,
我們享有的自由都是底層人民爭取來的。

美國是現代世界的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總也讓人以為現在的自由民主社會在獨立建國之初就奠定了,而官方說法也總想支持這種美好的說詞。很可惜,不是這樣。本書作者拉迪斯・羅素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在他看來,國家的建立者們,嚴厲而自我要求甚高,也對民眾要求很高,若依照他們的規矩來生活,整個國家應該會近似於一所大型修道院。我們目前所見到的各種自由與民主的開放,是經過兩百多年來一波波各式抗爭運動,透過被這些建國先驅們看不起的「賤民」、「暴民」們衝闖,解放了種族、性別、族裔、生活型態等等的歧視限制,才好不容易得來的。

本書講述了被視為「不良」、「墮落」、「傷風敗俗」者的故事,他們闖蕩江湖爭取權利,由此展開了全新的視野,帶我們重新看待自由開放的活力社會,是怎樣透過不斷由下往上衝撞而達成。因為掌權者,不管是不是民選出來的,為了鞏固權力,必定創造出種種看似合理的說詞,來訴求安定。但作者告訴我們那可不是真實的狀況,只是權力者用來眩惑人民的藉口。社會要往前進,不至於因為不流動而趨於落後,需要「暴民」的衝撞來改變眾人的眼光與思維,才得以看到被我們安於現狀的眼界所忽略之處。唯有改變僵化的思維和守舊的法規,用更寬容的態度對應更多原本被限制的自由,才有可能創造更寬容而包納多元的自由民主活力社會。「暴民」所帶來的禮物,我們至今都在享受其好處。

讀過本書,看待世界的眼光就不再老樣。

【書評摘錄】
內容與形式迷人風趣。
——《出版人週刊》

這部鮮活而逆反的作品,提供了敏銳、清晰,且富娛樂的眼光來看待美國「壞」的過去。
——《柯克斯書評》推薦閱讀

本書對於我們認為已經了解的自由、民主與美國建立提出質疑,告訴我們酒鬼、妓女、無能的奴隸、白人懶鬼、罪犯和外來者如何形塑社會,這是翻案史學著作中的佼佼者。
——《衛報》

誰知道爵士樂和搖滾樂竟扳倒了蘇維埃政權。
——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

喧鬧的、褻瀆的、驚人的原創作品,拉迪斯・羅素的《暴民創造自由民主》以機智、學術研究與說故事天賦的罕見組合,扭轉了美國神話。
——Steven Johnson,著有《開機:電視,電腦,電玩佔據生命,怎麼辦?》(Everything Bad is Good for You)與《發明空氣》(The Invention of Air)作者。

拉迪斯・羅素的《暴民創造自由民主》全然不像其他的歷史著作,是一部大膽的、充滿爭議與原創觀點的美國史,將會取悅、啟發、鼓舞,最重要的是引導讀者。羅素去除沿襲的智識,將許多神話給爆破,在此過程中他散發出對於理念、制度與人民的新的靈光。
——Alan Brinkley,哥倫比亞大學歷史教授,著有《亨利・魯斯傳:時代雜誌創辦人的一生》(The Publisher: Henry Luce and His American Century)及《美國史研究》(American History: A Survey)等書。

拉迪斯・羅素肯定是個麻煩製造者,不管你認為他的書充滿勇氣或是荒誕,他帶領這段美國史的雜亂之旅會讓你喘息,也讓你像他一般去質疑「歷史就是這樣」的寫作。
——Nancy Cott,哈佛大學歷史教授,著有《現代女性主義基礎》(The Grounding of Modern Feminism)

作者簡介

拉迪斯・羅素(Thaddeus Russell)/著
出生並成長於加州柏克萊,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歷史博士學位,目前在西方學院教授歷史與美國研究,曾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社會研究新學院。他曾出版過《走出叢林:吉米・霍法與美國工人階級的再造》(Out of the Jungle: Jimmy Hoffa and the Re-Making of the American Working Class),曾為《野獸日報》(The Daily Beast)、《哈芬登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紐約雜誌》(New York Magazine)、《洛杉磯時報》(The Los Angeles Times)、《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基督教科學箴言報》(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亞特蘭大憲政報》(The Atlanta Journal-Constitution)等媒體撰稿,在《美國季刊》(American Quarterly)、《哥倫比亞二戰後美國歷史研究》(The Columbia History of Post-World War II America)上發表學術論,也上過歷史頻道節目和「史都華每日秀」(The Daily Show with Jon Stewart)。。

張家福/譯
一九八八年生,用嘴巴也用筆翻譯。

導論
這是全新的故事。
美國歷史初被書寫時,總以政治家、軍事將領、發明家、探險家等各式「偉人」為主軸。這些先聖先賢不只時常為史書所謳歌,更在高中大學教科書中,被描繪為形塑美國獨樹一格文化與體制的功臣。如此由上而下書寫而成的歷史中,女性、印地安人、非裔美人、移民與一般勞工等實際上代表美國多數人口的族群,鮮少能佔一席之地。直至一九六〇年代與一九七〇年代,新世代學者始將勞工領袖、女性主義者、民權運動人士及其他為民發聲者,視為敘述的主軸核心,形成後來所謂「由下而上」的歷史書寫。然而就我看來,這些美國史上的晚近新星,其實與眾偉人們在諸多文化價值與設定上多所相似,不只言行可比「良民」,更戮力「導正」自己所代表的那一群人,因此仍然不是一般市井小民。
本書的暴民史將更往底層探尋,要低過「新社會史」所描繪的社會底層,直接進入「惡民」層次——無論是酒鬼還是娼妓、自甘墮落的黑奴,還是不思長進的白人、亡命罪犯還是不良少年,甚或是大搖大擺的同性戀者,各種打滾於美國社會底層的邊緣人,皆為本書主角。本書將探討這些族群如何改變世界、創造全新享樂,以及爭取自由——不只由下而上,這是一部由臭水溝而上的歷史。
本書同時提供一種不同於教科書的歷史演進觀。美國史並不只是貧富、黑白、兩性間的傾軋,更是視天下興亡為己任者與求一己欲望享樂者間的撞擊。高尚與墮落、道德與無行、良民與暴民——這是一則美國文明與憤懣的故事。
在撞擊的一邊,是許多一般認為本質上存在差異的陣營,包含開國聖雄、廢奴主義者、大資本家、社會主義革命人士、女性參政權運動人士、三K黨、新政支持者、民權運動人士、保守派領導人等。這些陣營手上多半握有權力,或者積極爭取權力;換句話說,他們同時也在追求社會控制,因此也在設法縮限所代表選民的個人自由。上述每一個「良民」陣營,皆大力提倡工作倫理,強調努力工作的重要性,同時譴責性愛自由、抨擊消費主義的耽溺與墮落。因此,這群追求權力的道德改革者以及「低俗文化」(酒館、舞廳、消費購物、搖滾樂、移民與美裔黑人拒絕工作、不斷推進的性革命等)兩者間的衝突從未停止。
既然這是一部暴民史,本書花在街頭、床笫、劇院、酒館等場景的時間,絕對不少於在演講廳裡正襟危坐。本書將帶你深入妓院與同志夜店,並且一探黑奴祕密集會,了解為何廢奴後仍有許多黑人不願離開農場;本書也將帶你見一見各種暴民:有的拒絕工作,有的與警察鬥毆,有的縱情聲色夜夜笙歌,有的則是牝雞司晨的娼妓;同時,愛爾蘭、義大利、猶太裔的移民在化歸成為白人以前,又是如何與非裔美人過著類似的生活。縱觀橫覽,你將發現,隨著一次又一次的暴民衝撞,美國人所擁有的自由也不斷成長擴大。
在最基本的層次上,本書講述的傾軋,即為政治哲學家向來所認為人類史上的核心衝突:個人與社會的拉鋸。然而,學者至今對於在美國史上找出此類衝突仍興趣缺缺,對於本書核心的各類個人主義者,更毫無興趣。
無論是開拓者與印地安人之間緊張,還是民主派與君主派、奴隸與蓄奴者、商人與工匠之間的弩張劍拔,美國早期的史學大家皆有相當精彩的闡述。然而,即便娼妓、暴徒、酒醉勞工、下流海盜、偷懶工人、苟且奴隸等,才是充斥美國各大城市之眾,在史書中卻難見其蹤影。研究殖民與革命時期的史學家,能詳加分析當年大西洋兩岸的經濟往來、暢談革命份子的階級基礎,深論美國民主的思潮起源,然對於當時個人自由不斷被以民主之名壓迫而犧牲,卻毫無興趣,同時也不關注美國忝為「自由首都」,然其國家文化在性方面的壓抑與工作上的執迷不悟,卻更勝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
十九世紀的許多關鍵事件,也都遭到同樣的漂白處理,尤其非裔美人的歷史也難逃漂「白」命運,相當諷刺。一九六〇與七〇年代左右成長的歷史學家總是急於將凡人高舉為英雄,因此看不見美國文化進步的推手,正是平民百姓的「不英雄」與「不入流」。而當中研究蓄奴制度者,不但鮮少肯認為黑奴及其後代在反抗維多利亞式的壓迫上,具有先鋒地位,教科書中更將當時的非裔美人描繪為社會上最努力工作、最節儉、最滴酒不沾、最注重家庭的族群。
「由下而上」陣營的學者在講述西方歷史時,的確以更具智識、更腳踏實地的手法敘述美國的擴張,取代了上一代歷史學家天真的浪漫情懷。然而現在有關西部的描述,觸目可及全是壓迫、剝削與種族屠殺,一則又一則,在人去樓空的小鎮上演、在蒼涼的印地安保留區發生,更在黯淡憂鬱的貧民窟與礦坑粉墨登場。當然,這樣的敘述並無謬誤之處,但同時卻也將人類經驗減降至最黑暗的層次,更忽略了無論是礦工、伐木工、鐵道工人、娼妓,還是印地安人、非裔美人、墨西哥人、中國人,皆曾在無法可管、天地遼闊的大西部小鎮上,共處一室,一同縱情於可觀的自由與享樂。
起草女性歷史的史學家替「惡行為」消毒,更是大謬不然。這群一九七〇、八〇年代出身的女性史學家,受到第一波與第二波女性主義者啟發,開始書寫女性歷史,卻鮮少提及性愛與享樂,也百般不願承認中下階級女性實則領導了消費革命,為美國帶來全新享樂。
當然,研究大眾文化、低俗娛樂、街頭小民的歷史學家如今所在多有,但每當我發現這些學者無法看透小酒館、高跟鞋、搖滾樂等事物的本質,總覺得遺憾。若學者當真能與消費上述商品的族群感同身受,便能參透這些商品實已重生,成為扺擋壓迫的反抗,替代資本個人主義的「集體出路」——這些商品的作用,絕對不單純也不只是為了樂趣。然而,多數史學家對大眾文化充滿敵意,視之為廣告商強加於大眾之上的消費文化,並給廣告商安了頂「意識統帥」的大帽,幾乎所有消費主義的歷史敘述仍採取負面觀點,即便數十億的美國人因消費而感到快樂、因購買而改善生活,並以經濟學家所謂「用腳投票」的方式決定商品生產。許多自稱「進步」的學者似乎都忘了,十九世紀首先針對大眾的卑劣欲望與不當購買行為大加撻伐者,正是布爾喬亞階級的道德主義者。
性這件事——此指性行為而非生理上的性別——在我成為史學家的訓練過程中從未受到討論,即便我在攻讀博士時,閱讀了數百本人類經驗史相關著作,提及此主題者也少之又少。過去一世紀以來,心理學家不斷強調「性」(sexuality)如何影響社會上所有活動,而人們又如何執迷於性,然而史學家卻鮮少提出相關討論,實在令人感到奇特。自頭至尾講述美國史的教科書汗牛充棟,卻都忽略了這顯然是人們所思所行之事。同樣地,在標準歷史中,暴行者似乎僅限於軍隊、警察、工賊(strikebreakers,意指未加入罷工,仍正常工作者)、種族歧視者等,然而,暴力何以不能作為「人民」保護自身利益的手段?又譬如犯罪,尤其各種街頭巷尾的輕微犯罪,實為廣大民眾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且為我們衝撞出了更多的自由,卻鮮少進入正史的敘述。
但我必須鄭重聲明,本書並非倡導暴民革命,倘若本書高舉的各類「英雄」當真主導社會,後果難以設想:街頭將不再安全、混亂將吞噬一切,甚至垃圾也沒人收了。所謂「社會守護者」,雖為個人自由之敵,但本書並不認為他們在道德上有所闕失,因為這群人只是選擇扮演他們認為對自己最有利的角色,而這樣的決定我認為應視之為獨立於道德判斷之外。此外,這群守護者確保了人皆需要的各種價值:安全、安定,以及乾淨的街道。本書論點並不在於「惡民」應取代「紀律主義者」,而是認為美國個人自由的寬度,實則透過兩派陣營相互的衝撞與拉鋸,而得以拓寬延展。其他地區是否如此,我不便多加主張,尤其許多地區均曾見惡民全面壓倒紀律守護者的狀況,與美國不同。在美國,愈多「惡民」起身反抗且獲得回應,個人自由也愈加擴張。
在閱讀本書的同時,你也許可以開始數算,究竟有多少你現在所縱情或嚮往的樂趣和自由,是透過暴民的的衝撞,才得以擺脫非法之名,登堂入室。因此,且讓暴民與「教化者」間的衝突持續不懈、永不止息!——不過在此之前,先讓我們一同來探討,暴民們是如何促使這塊號稱自由的土地,成為名副其實的自由之土。

目次

導言

第一部 暴民化歸
一 酒鬼、落伍者、娼妓、海盜與其他美國革命英雄
二 奴隸的自由
三 自由的奴役
四 妓女與女性解放運動的起源

第二部 白人如何丟了韻律與節奏
五 無韻之國
六 愛爾蘭人:從白猩猩變成道地美國佬
七 猶太人也曾經「黑」過
八 義裔美人:來自非洲

第三部 為壞自由奮鬥
九 消費:真正的美國革命
十 黑幫如何讓美國更好
十一 「小心獨裁者」:法西斯主義與新政
十二 二戰到底多受歡迎?

第四部 要站哪一邊?
十三 不良少年如何贏得冷戰
十四 「自我淨化的過程」:民權運動向非裔美人宣戰
十五 同志解放,美國解放
十六 幾乎自由:鄉巴佬與嬉皮的承諾和悲劇

誌謝
資料來源
索引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59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