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在熱鬧的聚會上感到格外孤獨?
為何喜歡Whatsapp多於講電話?
明知會痛還是忍不住要擠痘痘?
那些星座運程為什麼總是說得那麼準?
社交平台出賣了一個人的性格?
讓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背後都隱藏着一個個「心理機關」!
學會自我認知,避開錯誤決策、破解生活難題、逃離情緒陷阱!
本書透過怪誕行為、兩性關係、情緒管理、病態習慣、人際社交、直覺感應六大主題,用心理學的角度逐一分析各種怪異行為與現象,讓你科學地認知自己與他人的心理,輕鬆應付生活帶來的麻煩。
作者簡介
序
代序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本書之寫作,源自壹心理的一項名為「打卡學習」的計劃。這項計劃旨在將一些晦澀難懂的心理學知識轉化為普羅大眾都能接受的心理學常識,意義非凡!創辦兩年以來,彙集了各界專業的心理學者在那裏執筆書寫,創造了一篇又一篇精彩非常的心理科普文章,累計閱讀量也近百萬。
本書精選當中61篇文章,我看到一個個經典的心理學理論和廣受大眾關注的心理話題,都用上一些淺顯易懂和生動形象的語言呈現了出來。「為什麼初戀難以忘懷」、「鬼壓床究竟是怎麼回事」等等,不僅選題十分有趣,切合實際需要,更可貴的是,這些專業的心理學作者們都有直著妙筆生花的本領,讓原本枯燥死板、神秘詭異的心理學知識躍然紙上,成為一種讓人願意親近的「大眾科學」,從「心」了解自己不再是一紙空談。
回想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塞利格曼教授在擔任美國心理學協會1998至2000年度主席的時候,曾對21世紀心理學的發展提出兩大目標:一、讓心理學積極起來(make psychology positive);二、讓心理學走向社會(make psychology popular)。壹心理這些年來,就是在做這兩件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雖然是句老說話,可這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在我與心理學打交道的三十個年頭裏,無數的來訪者都會在了解自己的旅途中遭遇或大或小的各種問題,怪誕行為、情緒煩擾、愛情糾紛等等,這些一直在旅途中不斷給人帶來困擾的問題陷阱,其實背後都暗藏着一個「心理機關」。瞭解這些「心理機關」的運作原理,會讓我們能夠更加從容不迫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麻煩,從「心」開始調節並享受一個充滿樂趣的生活。那麼,如何能夠通俗簡單地了解如此複雜的「心理機關」呢?
這正是本書的精彩所在。正是有了這麼多心理學者的悉心雕琢和壹心理團隊的用心運作,才有了這一篇篇引人入「心」的佳作誕生。也正是在這一群志同道合的人齊心協力的奉獻中,一部彙聚了眾人智慧與汗水結晶的誠意著作應運而生!
遙想三年前與壹心理初識的時候,他們還只是一群懷抱着「讓更多普通人熱愛心理學」夢想的初生之犢。經過三年的歷練與奮鬥,他們已獲得800萬忠實擁躉的熱切支持,並做到了每天都能讓17萬熱愛心理學的粉絲在壹心理的網站上受益。我不僅為他們驕人的成績感到驚喜,也十分欽佩壹心理不斷創新的精神。
在此預祝本書暢銷,也謹祝壹心理越辦越好,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心理學,亦讓更多的有識之士能夠加入到這個妙趣橫生、茁壯成長的心理圈!
岳曉東
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
2015年春寫於香港
目次
第一章 日常生活中的怪誕行為
靚女護士打針沒那麼痛?
總喜歡揭還未好的傷口?
一覺醒來恍如隔世?
為什麼聽音樂會起雞皮疙瘩?
認識的字看久了會變得陌生?
打呵欠會傳染嗎?
看偶像劇人會變笨?
越睡得多反而越睏?
第二章 愛情讓人又愛又恨
情侶要性格相近還是互補?
我們為什麼要接吻?
放閃到底是什麼心態?
不是冤家不聚頭?
為什麼初戀難以忘懷?
相處久了真的會有夫妻相嗎?
為何高潮後男人睡得像豬?
為什麼男人會有處女情結?
一段感情是該堅持還是放棄?
情侶間如何不傷感情地吵架?
由愛生恨是怎麼回事?
第三章 別被情緒吞噬!
看到別人痛,自己也會感到痛楚?
為什麼難過時心口會痛?
我大聲不代表我嬲(生氣)?
為什麼無法說出「謝謝」?
在熱鬧的聚會上感到格外孤獨?
為什麼有些人一看上去就很討厭?
為什麼倒楣的總是我?
為何做錯事的永遠是我?
如何提高情商?
第四章 我們天生有點病態
為何喜歡Whatsapp多於講電話?
你為什麼不喜歡拍照?
為什麼討厭指甲刮黑板的聲音?
為何人們喜歡寫「到此一遊」?
很痛,為什麼還是喜歡擠痘痘?
為什麼有人不敢照鏡?
唱歌走音是種病?
腦海裏一直回放旋律是病嗎?
腦殘粉是怎樣鍊成的?
為什麼很睏了還不想睡覺?
我是天生購物狂?
為什麼選擇越多越痛苦?
為什麼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第五章 我們是「烏合之眾」
為什麼喜歡給別人貼標籤?
如何請求別人幫忙更有效?
為什麼聽不進別人的建議?
為什麼有時更願意向陌生人傾訴心事?
不會撒嬌的人該怎樣撒嬌?
為什麼我會變成一個濫好人?
如何拒絕一個人?
網上聊天為何喜歡發表情?
透過社交網絡能看出人的性格嗎?
為什麼會在意他人的看法?
第六章 那些玄之又玄的說法
鬼壓床究竟是怎麼回事?
噓,說出口的願望就不靈?
眼皮跳真的與運氣有關嗎?
夢遊是怎麼回事?
「預知」真的可信嗎?
相由心生是真的嗎?
心電感應真的存在嗎?
大腦的潛能真的只開發了10%?
人人都能被催眠?
「星座說」真的準確嗎?
書摘/試閱
總喜歡揭還未好的傷口?
生活中,有好些人會有揭傷口的習慣:即使明知在傷口沒有完全結好痂時揭開它,可能會帶來「二次傷害」,還是忍不住,流血了也不死心。我們到底為什麼這樣「自作孽」呢?
難道我有強迫症?!
也許看到這個標題,你的第一反應是:「十成十是強迫症啦!」強迫症是以反覆持久的強迫觀念或強迫動作為主要症狀的一種神經症。揭傷口到什麼程度才算是強迫症呢?流血了還去揭?這還不算。極端點,揭完一個再揭第二個第三個……不揭不滿足,沒傷口了就製造一個傷口或者找別人的傷口再揭,鮮血也無法阻擋他們,這樣無疑會影響傷口的癒合。當然,他們也會為自己這種行為感到痛苦(如果不痛苦,那可能就是精神病等級的了)。但我們要認識到,這種日常生活的小習慣,頂多算是強迫傾向,揭完了,就舒服了。
不是強迫症,那是自虐嗎?
僅僅從行為上來看,揭還未長好的傷口似乎符合自虐的行為特徵:以自己為攻擊和虐待的對象,傷害自己。
但是從更深層的心理動機上來看,這未必是自虐。弗洛伊德認為,自虐是死亡的本能對外釋放受到挫折後,反轉到自身的現象。人有兩種本能,一種是生的本能,一種是死的本能。死的本能是破壞性的攻擊能量,對外表現為戰爭、統治、虐待他人,如果對外釋放這種能量時受到挫折,如受壓迫、被欺凌而沒有辦法反抗,就容易將累積起來的攻擊性釋放在自己身上。
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學家弗洛姆(Erich Fromm)在《愛的藝術》一書裏也有對自虐現象的分析,他認為自虐是用來對抗孤獨感和無足輕重感的手段。通過自虐行為,個體一方面企圖消滅(心理上的)自我,達到完全的無足輕重;另一方面,將自己置於「自身之外的某個強有力整體的一部分」,從而感受到來自這個整體的榮耀和強大。
兩位心理學家雖然觀點不一樣,但都說明了一點:自虐行為背後有着深沉的心理動機。
那麼,揭還沒長好的傷口背後是不是也有這麼深沉的心理動機呢?其實不然,我們平時會揭那些沒有好的傷口,最多就是想追求一種痛苦的體驗。為什麼追求?因為太閒了──有痛覺比沒感覺好。
感覺被剝奪,這對人的毀滅性是巨大的。1954年,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心理學家首先進行了感覺剝奪試驗:試驗中被試者的視覺、聽覺、觸覺等感覺被高度剝奪,各種感覺器官接收不到外界的任何刺激信號,經過一段時間之後,被試者產生了錯覺、幻覺、注意力渙散、思維遲鈍,緊張、焦慮、恐懼等病理心理現象。
講了那麼多,到底為什麼我們會喜歡揭還沒長好的傷口呢?
奇癢難忍啊啊啊啊啊……
從生理層面上看,我們會不經意地去撓結痂的傷口,其實是因為我們感到癢了。因為癢,所以揭,用痛來替代癢。為什麼會癢呢?首先,皮膚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組成,而會結痂的傷口實際上已經傷到比較深的真皮層了,真皮層受傷,結締組織會補上,形成新長出來的肉芽。而結締組織由血細胞、神經細胞等各種細胞和細胞間質組成。重點是,新長出來的密集血管會和同樣新長出的比較敏感的神經細胞擠在一起,神經細胞會受到小而密集的刺激(就像你被羽毛撓到一樣),所以你會下意識地用手撓傷口,用痛覺來覆蓋癢的感覺。
揭傷口,是人類在進化中保留下來的整飾行為!
仔細回想,你會發現,自己會時不時地撫摸頭髮、臉部、身體,這種行為可不是簡單地因為閒得發慌。其實,類似撫摸這樣的行為,在猿猴、鳥類等動物身上都存在。動物每時每刻都在與充滿各種物質的環境接觸着,所以牠們會發展出安撫的動作來保持身體的清潔,這是動物共有的一種整飾行為。
對人類而言,我們沒有滿身密集的毛髮,但是祖先們的這些經驗也被繼承了下來。當我們看到或撫摸身體時,那塊黑黑硬硬的傷口就會挑戰我們整飾的習慣,對於這麼一塊「異物」,我們感到緊張、不愉快,希望能盡快將它「剷除」。於是,揭一點,就剷除了一些「異物」,心理上就放鬆了一點,再揭一點,又放鬆了些,我們希望不斷地體驗這種放鬆的感覺,於是就持續地揭下去,甚至用一點點血的教訓來換取這種快感。
為什麼聽音樂會起雞皮疙瘩?
聽到自己喜歡的音樂時,你是否也會不由自主地跟着節奏搖頭晃腦?如果歌詞熟悉更會跟着哼唱兩句甚至跳起舞來?你是否注意過,有時你的皮膚會因為聽音樂而起一大片雞皮疙瘩?
音樂怎麼讓我們起雞皮疙瘩?
博林格林州立大學的神經生物學家亞克.潘克塞普(Jaak Panksepp)在研究中經常觀察到,被試大學生在聽音樂時身上會起雞皮疙瘩,甚至有人會打冷顫。亞克當然不會為了得出研究結論而無良地偷偷調低空調溫度。其實,是音樂帶給我們的情緒體驗讓我們渾身起雞皮疙瘩。雖然音樂不會讓空間降溫,但是它卻能通過旋律和歌詞,勾起我們大腦深處的幽遠記憶,同我們的內心情感產生強烈共鳴。這些情緒體驗,會通過神經傳到大腦中的一個重要小疙瘩──下丘腦。
下丘腦負責維護人體的體溫、攝食、水和血糖等的平衡。當音樂帶來的情緒體驗傳到下丘腦後,它就會調節體內的激素分泌,使人體汗毛下的立毛肌緊張地拉扯皮膚,於是就會出現一個個雞皮疙瘩。是音樂帶來的情緒體驗讓我們的身體產生了一些變化,可為什麼偏偏是雞皮疙瘩?
雞皮疙瘩是我們進化的痕跡
雞皮疙瘩從何而來?這要從很久很久以前說起,那時人類還不是人類,而是渾身披着長毛的猿猴。雞皮疙瘩科學的說法,叫立毛反射,就是讓體毛一根根立起來。立毛反射的最基本作用,就是在天冷的時候,讓身上的毛髮豎立起來,毛與毛間隙間的空氣會形成一個保護層,起到防寒保溫的作用,讓人感到更暖和。
除此之外,遇到危機時,機體會做出戰鬥或逃跑的應激反應,這時一根根雄偉直立的體毛能讓動物的體形看上去更大一些,靠外形嚇走對方。這在小動物身上表現得很明顯,比如家裏的小狗、小貓面對威脅時,身上的毛會立刻豎起來。
但是隨着人類的進化,雖然那一身厚厚的體毛早已不復存在,但是我們的基因中卻依然保存着這個古老的記憶,當皮膚感覺到寒冷,或者大腦感受到悲傷、恐懼、興奮或者性高潮等強烈的情緒體驗時,我們汗毛下的立毛肌依舊會按照下丘腦的指令,努力讓現在又短又細的體毛立起來,儘管它們已經不能讓我們感到更暖和或者看上去體型更大了。
這麼看來,雞皮疙瘩就像我們的尾骨和小耳尖,只是人類進化留下的痕跡而已。
音樂帶來的雞皮疙瘩是情緒的反應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