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書摘/試閱
世尊廣普眼 無三垢淨眼 能巧說二諦 善知三種苦
身,是造作之用。
口,是造作之本。
意,是造作之源。
垢與淨,無非都是造作。
於垢,因貪、瞋、癡而造作。
於作,因殺、盜、婬而成業。
於淨,因戒、定、慧而造作。
於作,因聞、思、修而成道。
三業十惡行,不可以掉以輕心:
身業,殺生、偷盜、邪婬。
口業,妄語、兩舌、惡口、綺語。
意業,貪、瞋、癡。
惡業行為,於造作的範圍,有:
自作,自己造作。
教他作,唆使他人造作。
見作隨喜,見他作,隨順造作,即使是一句「不要緊」或者說「隨他」,均係造作。
因此,造作成業或者是成道,除了自己造作,還有教他造作,以及見作隨喜等相關的問題存在;一般人,往往忌諱自己做些什麼,卻很輕易的不在乎自己以外的造作因緣。
如是,為「業」,總認為沒有做什麼。
但是,為「道」,卻強調做了許多。
其實,業與道的問題,如果能夠把握二者的因緣關係;那末,就可以很容易的發現:
能造作業,何不轉造業而為道!
道的顯現,原本來自業裡。
例:轉煩惱而成菩提,菩提顯自煩惱。
這,就是「迷」是「業」,「覺」是「道」,於事相中發現理法的真諦之義;或者說,從俗諦的認識和瞭解,因而獲得突破(出離)而入於勝義的真諦之境。
不過,突破的里程是漫長的,必須經歷許多的困難和障礙,承受許多的艱辛和苦楚。
苦,於三界,分別有:
欲界--苦苦、壞苦、行苦。
色界--壞苦、行苦。
無色界--行苦。
所謂苦苦,就是成理成事,已屬艱苦;往往因理因事,復又再生苦惱;
或者說,於苦之因而生苦,於苦之緣,更加苦惱,更何況,關係苦惱的理和事,還有許多自然問題的存在性,通常令人手足無措,無可奈何!
所謂壞苦,就是順心喜樂的事,既不能把握,也不能留住,總會發生不同的變異與遷流,在不經意中減低,破壞,以至終於消失;這種現象,包括了精神和物質上,凡所有干係的種種事物。
所謂行苦,就是無常不定,基於五蘊中的行識,發起於受想的變化,而受想的變化,分別於色蘊形成的內涵不同;所以,行依想運,想依受感,受依色變;因而確定各式各樣的變化而生起不同的作用;也因此,遷流無常,不能自己,以至苦惱頻繁,應運而行。
如是佛世尊 已修二種修 現證於道果 滅諦智具足
佛陀世尊,其所以為世所尊,乃是創造了勘破俗世的苦,發明出離的道;以滅諦清淨無始所集的因,達到離苦得樂的解脫境界。
佛陀初轉法輪,提示四聖諦法,謂:
苦的諦義:
一切有為的心行,常為不能自己而且無常的累患所煎逼;例如老、病、死、貪、瞋、癡等,以及未來的命運如何?在在令人痛楚和苦惱。因此,眾生遷流三界的生死之患,應該認知生死的「苦」,必須諦審諦察。
集的諦義:
集是集合,具招聚的意思,說明眾生的心識作用,與造作時的結果,或者叫做已成的業因,於後來緣境的相應和,形成「招」業之「因」,「聚」緣之「和」,而發生受「苦」之「果」的因緣法則,顯現因果的關係;所以,現今所有行為的完成,集合為未來招受果報的基因,由是造成遷流三界生死輪迴的力量。
滅的諦義:
滅,有消失和盡竭的意思,於有為的終止,於無為的寂靜;也就是結業既然盡竭,則從「生」而入於「無生」,於「死」的患累同時消失,三界眾生的「苦」報,也就使得寂滅盡絕了;不過,「滅」的成果,仍有不同的層面,於「業」的力用而言,生死苦的煩惱如果「滅」了,但止於有餘的不生滅境界,唯有舉凡基因和報果,包括受報的色身,盡竭以至後世的苦感,永不相續遷流,纔算是究竟解脫,完成了「寂滅」的圓滿功德,入於無餘的不生滅境界,或者說是圓寂無生的究竟涅槃。
道的諦義:
滅,是說明銷滅「苦集」的理論,道是解脫「苦集」的方法;佛陀說法,從來都是依於「人、事、問題」,提出幫助學者得能「認識」的理論(道理),然後教導學者可以「突破」的方法,使之將問題化於無形。所說的方法,分別有「正道」與「助道」二法,相輔扶植而通達涅槃的道路;正道的內容以「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者為規範。助道的內容以「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三十七項為助道因緣。不過,二者相扶,其實正道之行,在乎實觀三十七項方法,三解脫門,緣理而慧行;助道則在能解所觀種種的對治法,以及禪定等而做為修養。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