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NT$ 1300 元優惠價
:90 折 1170 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35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關於復活最重要的一本書
復活,是耶穌群體誕生之源,是教會的根本,沒有復活的事件,信仰便是徒然(林前十五17)。沒有復活,彼得只能重操捕魚舊業,而非教會的磐石;保羅也不會寫出經典的書信,把福音傳給外邦人。但今天我們是否仍常聽聞關於復活的扎心信息?缺少復活話語的教會和信徒,還能有多少活力和生命力?
賴特主教在這本經典著作當中,用完整的史料,從舊約正典、次經、第二聖殿時期的各種文獻、新約、早期教父及護教家等等,帶我們看到耶穌的復活,在歷史上幾乎是無可否認的事實。他細心地爬梳這個特殊信念形成的過程:復活從以色列復國的隱喻,成為具體的盼望,到了新約,因著空墳墓及耶穌向門徒顯現的重大經歷,使得基督教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復活運動」。身體復活的信念儘管出於猶太的世界觀,初代門徒卻因為復活事件而必須重新思索:耶穌到底是誰(基督論)、上帝是誰而祂對世界的救贖計畫為何(神論/救恩論),還有他們的身分和使命是什麼(教會論)。
賴特仔細檢索新約所有復活的相關經文,發現復活不只是一個內心的安慰,而是一個關乎全世界的好消息──復活既然已經啟動,代表神的新創造己經開展,世界歷史發生了最關鍵性的轉折。神在這個墮落、充滿暴力的世界中,開始了嶄新的行動。死亡不再能夠狹制我們,新世界正在開始,新生命也成為了可能!
你準備好了嗎?你願意深入去思索復活的意義,並且加入這個撼動天地的復活運動嗎?
復活,是耶穌群體誕生之源,是教會的根本,沒有復活的事件,信仰便是徒然(林前十五17)。沒有復活,彼得只能重操捕魚舊業,而非教會的磐石;保羅也不會寫出經典的書信,把福音傳給外邦人。但今天我們是否仍常聽聞關於復活的扎心信息?缺少復活話語的教會和信徒,還能有多少活力和生命力?
賴特主教在這本經典著作當中,用完整的史料,從舊約正典、次經、第二聖殿時期的各種文獻、新約、早期教父及護教家等等,帶我們看到耶穌的復活,在歷史上幾乎是無可否認的事實。他細心地爬梳這個特殊信念形成的過程:復活從以色列復國的隱喻,成為具體的盼望,到了新約,因著空墳墓及耶穌向門徒顯現的重大經歷,使得基督教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復活運動」。身體復活的信念儘管出於猶太的世界觀,初代門徒卻因為復活事件而必須重新思索:耶穌到底是誰(基督論)、上帝是誰而祂對世界的救贖計畫為何(神論/救恩論),還有他們的身分和使命是什麼(教會論)。
賴特仔細檢索新約所有復活的相關經文,發現復活不只是一個內心的安慰,而是一個關乎全世界的好消息──復活既然已經啟動,代表神的新創造己經開展,世界歷史發生了最關鍵性的轉折。神在這個墮落、充滿暴力的世界中,開始了嶄新的行動。死亡不再能夠狹制我們,新世界正在開始,新生命也成為了可能!
你準備好了嗎?你願意深入去思索復活的意義,並且加入這個撼動天地的復活運動嗎?
作者簡介
賴特(N. T. Wright)現為英國聖安德烈大學(University of St Andrews)新約與早期基督教教授,是位多產的作家。曾有一位會友拿著賴特的Surprised by Hope走進他牧師的辦公室,顫抖地說:「如果這本書是對的,我整個人生都必須改變。」由此可見賴特著作的震撼力。
賴特曾任古老、傳統的英國聖公會德倫教區的主教,卻深受許多當代福音派學者、牧者及平信徒的喜愛,是國際上最重要的神學家之一。他堅持保持牧者和學者的身分;一方面,樂於把學術研究上的成果帶進信徒的造就中;另一方面,也勇於帶著信仰關懷,在學術研究上與不同的陣營對話。除了正在進行的學術鉅著《基督教起源與上帝議題》系列(本書是第三冊),賴特也寫了許多適合平信徒閱讀的書。例如:《邪惡與上帝新世界》、《認識耶穌的十堂課》、《神話與的力量》(以上皆為校園出版)等等。
他挑戰讀者回到猶太的世界中,跳脫既有的思維框架,去重新思索耶穌的事工、死亡與復活所帶來的顛覆力量。閱讀賴特的書,常常要我們走出過去聖經理解的舒適圈(不管是書的厚度,或是提供新的視角),但絕對會有豐富的收穫。
賴特曾任古老、傳統的英國聖公會德倫教區的主教,卻深受許多當代福音派學者、牧者及平信徒的喜愛,是國際上最重要的神學家之一。他堅持保持牧者和學者的身分;一方面,樂於把學術研究上的成果帶進信徒的造就中;另一方面,也勇於帶著信仰關懷,在學術研究上與不同的陣營對話。除了正在進行的學術鉅著《基督教起源與上帝議題》系列(本書是第三冊),賴特也寫了許多適合平信徒閱讀的書。例如:《邪惡與上帝新世界》、《認識耶穌的十堂課》、《神話與的力量》(以上皆為校園出版)等等。
他挑戰讀者回到猶太的世界中,跳脫既有的思維框架,去重新思索耶穌的事工、死亡與復活所帶來的顛覆力量。閱讀賴特的書,常常要我們走出過去聖經理解的舒適圈(不管是書的厚度,或是提供新的視角),但絕對會有豐富的收穫。
名人/編輯推薦
序/導讀 推薦序一 復活乃驅動信徒生活的真實確據
人死不能復生,然而基督信仰卻堅信上帝藉聖靈使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不僅如此,基督信仰更進一步宣告,聖靈如今在教會眾聖徒中,成為信徒復活的確據和盼望。死亡終將為生命所吞滅,因上帝是那叫人從死裡復活的生命之主。基督徒盼望的是復活,不是輪迴轉世,不是靈魂不滅,不是永恆的回歸,也不是肉身不死,也不是意識的長存。復活是「死後生命之後的生命」(life after life after death),換言之,基督徒相信人死後將進入一個不同的存有狀態,聖經常以「睡」形容這居間的狀態。「居間」表明這不是個恆久長存的狀態,而是個短暫、中介的狀態。睡了的人終將睡醒。但這復活的人,他擁有的不再是會朽壞的肉身,而是永遠長存的身體。
賴特指出,這復活的盼望是基督信仰特有的標記,初代教會所處的希羅文化中,無人持相同的盼望。異教一致認定死是條不歸路,有去無回,或有所謂的靈魂不滅,但絕無復活(死後生命之後的生命)的可能。
賴特認為,這復活的盼望源自猶太信仰。然而,猶太信仰也不從起初就具有復活的盼望。賴特指出,早期的猶太信仰,鮮少關注個體的存亡,在意是國族及子嗣的永續長存,然而,百姓因深信上帝是守約施慈愛的,具有創造及再造的大能,克勝苦難及死亡的復活信念因此油然而生。不僅個體擁有復活的盼望,同樣經歷顛沛流離、衰敗死亡的國家,也因相信上帝,而有了被擄歸回的「復活」盼望。
賴特認為,初代教會繼承了這激進的盼望,吸納它成為信仰的核心。初代信徒一致肯定信徒有肉身復活的盼望。賴特強調,復活盼望是基督信仰的獨特標記之一,外邦人無人持相同信仰,猶太人也只有部分持相同的盼望。初代教會卻是獨排眾議,一口同聲,肯定復活的重要性和確實性。賴特認為唯有基督的復活能為這獨特的歷史現象提供合理的解釋。
基督信仰一方面延續並光大了猶太的復活盼望,另一方面卻對這盼望做了許多不同層面的修正。賴特指出,這修正包括,基督徒不再對以色列懷抱被擄歸回的「復活」盼望。不是因為基督徒放棄了這盼望,而是基督徒認定耶穌基督成就應驗了這盼望。耶穌就是以色列,他的死與復活就是以色列的被擄歸回。復活已經啟動,末世己經來到,但復活的全面實現仍有待基督再來。復活不再是一次性的事件,而是分作三個不同階段,先有耶穌的復活,再是現今存在的教會,最後才有全面最終的復活。賴詩認為唯有耶穌的復活能為這些修正和變動提供合理的解釋。
賴特筆下的復活,不再是歷史中的不可能,反成了唯一能夠合理解釋歷史現象的充分和必要的事件。賴特藉歷史為信仰做「辯護」。然而,與其說是辯護,不如說是他在為讀者指引道路,看明上帝的百姓如何在歷史中逐步辨明上帝的心意,看到復活的盼望如何茁壯、成長,經過耶穌的復活而有所轉變;而耶穌過後,復活不再只是盼望,而是驅動生命的確據。這條路徑有些曲折蜿蜒,忽隱忽現,不易追尋,幸有賴特這樣的林中人,時時漫遊林間,為後人指引方向,引導眾人朝最終的復活邁進。
謝樂知
聖光神學院新約助理教授
人死不能復生,然而基督信仰卻堅信上帝藉聖靈使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不僅如此,基督信仰更進一步宣告,聖靈如今在教會眾聖徒中,成為信徒復活的確據和盼望。死亡終將為生命所吞滅,因上帝是那叫人從死裡復活的生命之主。基督徒盼望的是復活,不是輪迴轉世,不是靈魂不滅,不是永恆的回歸,也不是肉身不死,也不是意識的長存。復活是「死後生命之後的生命」(life after life after death),換言之,基督徒相信人死後將進入一個不同的存有狀態,聖經常以「睡」形容這居間的狀態。「居間」表明這不是個恆久長存的狀態,而是個短暫、中介的狀態。睡了的人終將睡醒。但這復活的人,他擁有的不再是會朽壞的肉身,而是永遠長存的身體。
賴特指出,這復活的盼望是基督信仰特有的標記,初代教會所處的希羅文化中,無人持相同的盼望。異教一致認定死是條不歸路,有去無回,或有所謂的靈魂不滅,但絕無復活(死後生命之後的生命)的可能。
賴特認為,這復活的盼望源自猶太信仰。然而,猶太信仰也不從起初就具有復活的盼望。賴特指出,早期的猶太信仰,鮮少關注個體的存亡,在意是國族及子嗣的永續長存,然而,百姓因深信上帝是守約施慈愛的,具有創造及再造的大能,克勝苦難及死亡的復活信念因此油然而生。不僅個體擁有復活的盼望,同樣經歷顛沛流離、衰敗死亡的國家,也因相信上帝,而有了被擄歸回的「復活」盼望。
賴特認為,初代教會繼承了這激進的盼望,吸納它成為信仰的核心。初代信徒一致肯定信徒有肉身復活的盼望。賴特強調,復活盼望是基督信仰的獨特標記之一,外邦人無人持相同信仰,猶太人也只有部分持相同的盼望。初代教會卻是獨排眾議,一口同聲,肯定復活的重要性和確實性。賴特認為唯有基督的復活能為這獨特的歷史現象提供合理的解釋。
基督信仰一方面延續並光大了猶太的復活盼望,另一方面卻對這盼望做了許多不同層面的修正。賴特指出,這修正包括,基督徒不再對以色列懷抱被擄歸回的「復活」盼望。不是因為基督徒放棄了這盼望,而是基督徒認定耶穌基督成就應驗了這盼望。耶穌就是以色列,他的死與復活就是以色列的被擄歸回。復活已經啟動,末世己經來到,但復活的全面實現仍有待基督再來。復活不再是一次性的事件,而是分作三個不同階段,先有耶穌的復活,再是現今存在的教會,最後才有全面最終的復活。賴詩認為唯有耶穌的復活能為這些修正和變動提供合理的解釋。
賴特筆下的復活,不再是歷史中的不可能,反成了唯一能夠合理解釋歷史現象的充分和必要的事件。賴特藉歷史為信仰做「辯護」。然而,與其說是辯護,不如說是他在為讀者指引道路,看明上帝的百姓如何在歷史中逐步辨明上帝的心意,看到復活的盼望如何茁壯、成長,經過耶穌的復活而有所轉變;而耶穌過後,復活不再只是盼望,而是驅動生命的確據。這條路徑有些曲折蜿蜒,忽隱忽現,不易追尋,幸有賴特這樣的林中人,時時漫遊林間,為後人指引方向,引導眾人朝最終的復活邁進。
謝樂知
聖光神學院新約助理教授
序
序言
I
此書的前身本是《耶穌與神的得勝》(Jesus and the Victory of God,1996年出版)的最後一章。《耶穌與神的得勝》是「基督教起源與上帝議題」(Christian Origins and the Question of God)系列叢書的第二冊,第一冊則是《新約與神的子民》(The New Testament and the People of God,1992年出版)。你面前這書成了這系列的第三冊,其實是偏離了原定計畫。既然不時有人問起我前因後果,所以解釋一下也好。
《耶穌與神的得勝》差不多寫成的幾個月前,SPCK出版社的西門.金斯頓(Simon Kingston)來找我,說《耶穌與神的得勝》的封面和書背已印好,讓這本書的內頁頁數有了上限,我怎麼辦才好?假如按照原定的寫作計畫,即是把本書的內容濃縮成七十頁左右(當時竟以為可以做到,真笨)作為前書的最後一章,那麼《耶穌與神的得勝》便至少會有八百頁厚而「擠爆」新印好的封面,對一個中年的學者對說,實在目不忍視。
天意安排下,我當時正要為耶魯大學神學院(Yale Divinity School)舉辦的「謝弗專題講座」(Shaffer Lectures,譯按:共三場)選定講題,於1996年秋季前往主講,碰巧是《耶穌與神的得勝》預定出版日期的不久之後。按要求,講題要跟耶穌有關。我正躊躇,該如何把那本剛要出版的厚書濃縮成講座內容,還是索性在演講中探討耶穌的另一些方面,是該書中還未曾探討的(我本希望《耶穌與神的得勝》的內容已夠詳盡;我確實並非刻意遺漏相當於三次演講的資料)。兩個問題可一併解決:把《耶穌與神的得勝》探討耶穌復活的一章抽出來,用於耶魯大學的演講,再把三場演講的內容寫成一本短篇作出版,歸入這套叢書系列,插入《耶穌與神的得勝》與本來計劃出版的第三冊(以研究保羅為題,如今成了第四冊)之間。(此舉惹來意料不到的結果:有些給《耶穌與神的得勝》寫書評的人,指責我漠視或不信耶穌復活。我相信如今這指控終可告一段落吧。)
那三場講座十分刺激,至少我自己覺得。耶魯大學邀請我演講,已叫我深感榮幸,主辦單位還不遺餘力,熱情款待我與內子;講座收到的回應也令人振奮。但明顯可見,那三場演講的內容皆需要大幅度增訂。所以,為了幫助寫成當時想像的小書,接下來的三年,我經常選擇這相同的講題,前往不同地方演講或講課,包括:德國沃思堡的西南神學院(South-Western Theological Seminary)的Drumwright Lectures、溫彻斯特的Bishop’s Lectures、在德州的三一大學(Trinity University)的Hoon-Bullock Lectures、在田納西州的南方大學(University of the South)的DuBose Lectures、北卡羅來納州的杜克大學神學院(Duke Divinity School)的Kenneth W. Clark Lectures,以及維吉尼亞州的協和神學院(Union Seminary)的Sprunt Lectures(西沃思的演講內容,發表於Sewanee Theological Review 41:2, 1998, 107–56頁;那三年間,我不時發表有關這主題的演講內容和文章,詳情可見參考書目)。我曾在聖安德魯斯的普林斯頓神學院的暑期課程(Princeton Theological Seminary Summer School)主講類似的講座,也曾為不同機構或學府把論據資料濃縮成供一場演講之用,包括巴爾的摩的聖米迦勒神學院(St Michael’s Seminary)、羅馬的宗座貴格利大學(Pontifical Gregorian University)及德州的貝勒大學特魯厄特神學院(Truett Seminary, Baylor University)。這些學府都留給我美好的回憶,一律將我當上賓款待。
但關鍵所在,是我被委任為哈佛大學神學院(Harvard Divinity School)1999年秋季學期的麥當勞客座教授(MacDonald Visiting Chair),使我能夠遠為詳細鋪陳理據,又有時間空間搜集資料,填補論據中不少漏洞。這下子不再只是三、四場講座,我忽然之間有機會就這題目講授超過二十堂課,受眾是一羣有頭腦又擅於批判的神學生。當然,每上一堂課之後,我也發現手頭的資料仍需大幅度擴充。我本想那學期一邊授課,一邊寫成這書(最初預期會是本小書),未能如願。但我在這天時地利人和的環境下,能比之前更深深奠定寫作本書的基礎。我非常感謝哈佛大學的同事和朋友,以及這教席的創辦人阿爾.麥當勞(Al MacDonald),感謝他支持和熱衷於我的研究,給我極大的鼓舞。所以,雖然此書的篇幅自1999年尾已大為改動,但在哈佛大學所結之果子是在耶魯大學播種的,而今在本書中終於可把果子收割。我相信我在不同高等學府認識的朋友,不會介意我在上文如此串連起大家的關係。
I
此書的前身本是《耶穌與神的得勝》(Jesus and the Victory of God,1996年出版)的最後一章。《耶穌與神的得勝》是「基督教起源與上帝議題」(Christian Origins and the Question of God)系列叢書的第二冊,第一冊則是《新約與神的子民》(The New Testament and the People of God,1992年出版)。你面前這書成了這系列的第三冊,其實是偏離了原定計畫。既然不時有人問起我前因後果,所以解釋一下也好。
《耶穌與神的得勝》差不多寫成的幾個月前,SPCK出版社的西門.金斯頓(Simon Kingston)來找我,說《耶穌與神的得勝》的封面和書背已印好,讓這本書的內頁頁數有了上限,我怎麼辦才好?假如按照原定的寫作計畫,即是把本書的內容濃縮成七十頁左右(當時竟以為可以做到,真笨)作為前書的最後一章,那麼《耶穌與神的得勝》便至少會有八百頁厚而「擠爆」新印好的封面,對一個中年的學者對說,實在目不忍視。
天意安排下,我當時正要為耶魯大學神學院(Yale Divinity School)舉辦的「謝弗專題講座」(Shaffer Lectures,譯按:共三場)選定講題,於1996年秋季前往主講,碰巧是《耶穌與神的得勝》預定出版日期的不久之後。按要求,講題要跟耶穌有關。我正躊躇,該如何把那本剛要出版的厚書濃縮成講座內容,還是索性在演講中探討耶穌的另一些方面,是該書中還未曾探討的(我本希望《耶穌與神的得勝》的內容已夠詳盡;我確實並非刻意遺漏相當於三次演講的資料)。兩個問題可一併解決:把《耶穌與神的得勝》探討耶穌復活的一章抽出來,用於耶魯大學的演講,再把三場演講的內容寫成一本短篇作出版,歸入這套叢書系列,插入《耶穌與神的得勝》與本來計劃出版的第三冊(以研究保羅為題,如今成了第四冊)之間。(此舉惹來意料不到的結果:有些給《耶穌與神的得勝》寫書評的人,指責我漠視或不信耶穌復活。我相信如今這指控終可告一段落吧。)
那三場講座十分刺激,至少我自己覺得。耶魯大學邀請我演講,已叫我深感榮幸,主辦單位還不遺餘力,熱情款待我與內子;講座收到的回應也令人振奮。但明顯可見,那三場演講的內容皆需要大幅度增訂。所以,為了幫助寫成當時想像的小書,接下來的三年,我經常選擇這相同的講題,前往不同地方演講或講課,包括:德國沃思堡的西南神學院(South-Western Theological Seminary)的Drumwright Lectures、溫彻斯特的Bishop’s Lectures、在德州的三一大學(Trinity University)的Hoon-Bullock Lectures、在田納西州的南方大學(University of the South)的DuBose Lectures、北卡羅來納州的杜克大學神學院(Duke Divinity School)的Kenneth W. Clark Lectures,以及維吉尼亞州的協和神學院(Union Seminary)的Sprunt Lectures(西沃思的演講內容,發表於Sewanee Theological Review 41:2, 1998, 107–56頁;那三年間,我不時發表有關這主題的演講內容和文章,詳情可見參考書目)。我曾在聖安德魯斯的普林斯頓神學院的暑期課程(Princeton Theological Seminary Summer School)主講類似的講座,也曾為不同機構或學府把論據資料濃縮成供一場演講之用,包括巴爾的摩的聖米迦勒神學院(St Michael’s Seminary)、羅馬的宗座貴格利大學(Pontifical Gregorian University)及德州的貝勒大學特魯厄特神學院(Truett Seminary, Baylor University)。這些學府都留給我美好的回憶,一律將我當上賓款待。
但關鍵所在,是我被委任為哈佛大學神學院(Harvard Divinity School)1999年秋季學期的麥當勞客座教授(MacDonald Visiting Chair),使我能夠遠為詳細鋪陳理據,又有時間空間搜集資料,填補論據中不少漏洞。這下子不再只是三、四場講座,我忽然之間有機會就這題目講授超過二十堂課,受眾是一羣有頭腦又擅於批判的神學生。當然,每上一堂課之後,我也發現手頭的資料仍需大幅度擴充。我本想那學期一邊授課,一邊寫成這書(最初預期會是本小書),未能如願。但我在這天時地利人和的環境下,能比之前更深深奠定寫作本書的基礎。我非常感謝哈佛大學的同事和朋友,以及這教席的創辦人阿爾.麥當勞(Al MacDonald),感謝他支持和熱衷於我的研究,給我極大的鼓舞。所以,雖然此書的篇幅自1999年尾已大為改動,但在哈佛大學所結之果子是在耶魯大學播種的,而今在本書中終於可把果子收割。我相信我在不同高等學府認識的朋友,不會介意我在上文如此串連起大家的關係。
目次
推薦序一 復活乃驅動信徒生活的真實確據/謝樂知/ XXI
推薦序二 復活是世界唯一的盼望/盧允晞/ XXIII
導讀 關浩然 /XXV
中文版自序 /001
序言 /003
第一部 場景設定 / 011
第一章 靶與箭 /013
一、導言:箭靶 /014
二、箭 /023
三、 歷史的出發點 /044
第二章 魅影、靈魂及其去處:古代異教中的死後生命 /049
一、導言 /050
二、魅影、靈魂、或有潛力變成神? /059
三、更多來自死人世界內之生命? /087
四、結論:單行道 /114
第三章 是醒來的時候了(上):舊約中的死亡和死後生命/119
一、導言 /120
二、與列祖同睡 /123
三、 之後如何? /144
四、喚醒睡了的人 151
五、結論 175
第四章 是醒來的時候了(下):後聖經猶太教中的死後盼望/177
一、導言:如同光譜般多采178
二、沒有來生或沒什麼好說:撒都該派 180
三、有福而沒肉身的不死不滅 192
四、第二聖殿猶太教中的復活 200
五、結論:古猶太教中的復活 269
第二部保羅的復活觀 277
第五章 保羅的復活觀(哥林多 前後書以外的書信) /279
一、導言:初期基督徒的盼望 280
二、帖撒羅尼迦前後書 285
三、 加拉太書 292
四、 腓立比書 300
五、 以弗所書和歌羅西書 312
六、 腓利門書 318
七、 羅馬書 319
八、小插曲:教牧書信 350
九、結論:保羅的復活觀(哥林多前後書以外) 356
第六章 哥林多前後書的復活觀(上):導論 /363
一、導言:難題所在 364
二、哥林多前書(第十五章以外)的復活觀 366
三、 哥林多後書(四章7節~五章11節以外)的復活觀 387
四、 結論:復活於哥林多 402
第七章 哥林多前後書的復活觀(下):關鍵段落 /405
一、哥林多前書第十五章 406
二、哥林多後書四章7節~五章10節 464
三、 結論:保羅的復活觀 477
第八章 當保羅目睹耶穌 /481
一、導言 482
二、保羅親身的論述 486
三、 使徒行傳中保羅的歸信/蒙召 498
四、 歸信和基督論 505
五、 結論 511
第三部 初期基督教的復活觀(保羅書信以外) 513
第九章 重新聚焦的盼望(一):復活敘事外的福音書傳統/515
一、導言 516
二、馬可福音和平行經文的復活觀 519
三、 馬太/路加資料(有時稱為「Q底本」)的復活觀 549
四、 馬太福音的復活觀 556
五、 路加福音的復活觀 557
六、 約翰福音的復活觀 562
七、結論:四福音的復活觀 572
第十章 重新聚焦的盼望(二):其他新約著作 /575
一、導言 576
二、使徒行傳 577
三、希伯來書 585
四、一般書信 590
五、啟示錄 601
六、結論:新約聖經論復活 609
第十一章 重新聚焦的盼望(三):早期基督教典外文獻 /613
一、導言 614
二、使徒教父 615
三、早期基督教次經 632
四、護教家 638
五、早期偉大神學家 650
六、早期敘利亞基督教 672
七、以「復活」為靈性歷程?拿戈瑪第文庫等文本 681
八、結論:二世紀 702
第十二章 盼望寄託於一人:耶穌是彌賽亞和主 /705
一、導言 706
二、耶穌是彌賽亞 707
三、彌賽亞耶穌是主 718
四、結論:早期基督徒世界觀當中的復活 737
第四部 復活節故事 745
第十三章 復活節故事的一般問題 /747
一、導言 748
二、復活敘事的起源 750
三、復活敘事令人詫異之處 763
四、歷史性的選項 774
第十四章 恐懼顫抖:馬可福音 /783
一、導言 784
二、結尾 786
三、從故事到歷史 794
四、從馬可的觀點看復活節 798
第十五章 地震和天使:馬太福音 /803
一、導言 804
二、大地震裂,屍體起來 804
三、祭司賄賂兵丁 809
四、墳墓、天使及耶穌的第一次顯現(二十八1~18) 814
五、在加利利山上(二十八16~20) 816
六、結論:馬太福音與耶穌的復活 820
第十六章 火熱的心,擘開的餅:路加福音 /823
一、導言 824
二、路加福音第二十四章和使徒行傳第一章在路加整體著述中的位置 827
三、獨一無二的事件 835
四、復活節與教會生活 839
五、結論:路加福音與耶穌的復活 840
第十七章 新的一天,新的任務:約翰福音 /843
一、導言 844
二、約翰福音第二十章在整卷福音書中的位置 850
三、約翰福音第二十一章的貢獻 860
四、結論:福音書的復活節故事 865
第五部分 信仰、事件與意義 869
第十八章 復活節與歷史 /871
一、導言 872
二、墳墓和會面 873
三、兩個對立理論 885
四、必要條件 895
五、「耶穌復活」面對的歷史挑戰 900
第十九章 復活的耶穌,神的兒子 /911
一、世界觀、意義和神學 912
二、「神的兒子」有何意義 917
(1)導言
(2)耶穌的復活與彌賽亞身分
(3)耶穌的復活與世界之主宰的位分
(4)復活與關於神的問題
三、用箭射太陽? 932
參考書目 935
縮略語 935
A. 原典資料 940
B. 二級文獻 947
索引
古代文獻索引 981
當代作者索引 1014
推薦序二 復活是世界唯一的盼望/盧允晞/ XXIII
導讀 關浩然 /XXV
中文版自序 /001
序言 /003
第一部 場景設定 / 011
第一章 靶與箭 /013
一、導言:箭靶 /014
二、箭 /023
三、 歷史的出發點 /044
第二章 魅影、靈魂及其去處:古代異教中的死後生命 /049
一、導言 /050
二、魅影、靈魂、或有潛力變成神? /059
三、更多來自死人世界內之生命? /087
四、結論:單行道 /114
第三章 是醒來的時候了(上):舊約中的死亡和死後生命/119
一、導言 /120
二、與列祖同睡 /123
三、 之後如何? /144
四、喚醒睡了的人 151
五、結論 175
第四章 是醒來的時候了(下):後聖經猶太教中的死後盼望/177
一、導言:如同光譜般多采178
二、沒有來生或沒什麼好說:撒都該派 180
三、有福而沒肉身的不死不滅 192
四、第二聖殿猶太教中的復活 200
五、結論:古猶太教中的復活 269
第二部保羅的復活觀 277
第五章 保羅的復活觀(哥林多 前後書以外的書信) /279
一、導言:初期基督徒的盼望 280
二、帖撒羅尼迦前後書 285
三、 加拉太書 292
四、 腓立比書 300
五、 以弗所書和歌羅西書 312
六、 腓利門書 318
七、 羅馬書 319
八、小插曲:教牧書信 350
九、結論:保羅的復活觀(哥林多前後書以外) 356
第六章 哥林多前後書的復活觀(上):導論 /363
一、導言:難題所在 364
二、哥林多前書(第十五章以外)的復活觀 366
三、 哥林多後書(四章7節~五章11節以外)的復活觀 387
四、 結論:復活於哥林多 402
第七章 哥林多前後書的復活觀(下):關鍵段落 /405
一、哥林多前書第十五章 406
二、哥林多後書四章7節~五章10節 464
三、 結論:保羅的復活觀 477
第八章 當保羅目睹耶穌 /481
一、導言 482
二、保羅親身的論述 486
三、 使徒行傳中保羅的歸信/蒙召 498
四、 歸信和基督論 505
五、 結論 511
第三部 初期基督教的復活觀(保羅書信以外) 513
第九章 重新聚焦的盼望(一):復活敘事外的福音書傳統/515
一、導言 516
二、馬可福音和平行經文的復活觀 519
三、 馬太/路加資料(有時稱為「Q底本」)的復活觀 549
四、 馬太福音的復活觀 556
五、 路加福音的復活觀 557
六、 約翰福音的復活觀 562
七、結論:四福音的復活觀 572
第十章 重新聚焦的盼望(二):其他新約著作 /575
一、導言 576
二、使徒行傳 577
三、希伯來書 585
四、一般書信 590
五、啟示錄 601
六、結論:新約聖經論復活 609
第十一章 重新聚焦的盼望(三):早期基督教典外文獻 /613
一、導言 614
二、使徒教父 615
三、早期基督教次經 632
四、護教家 638
五、早期偉大神學家 650
六、早期敘利亞基督教 672
七、以「復活」為靈性歷程?拿戈瑪第文庫等文本 681
八、結論:二世紀 702
第十二章 盼望寄託於一人:耶穌是彌賽亞和主 /705
一、導言 706
二、耶穌是彌賽亞 707
三、彌賽亞耶穌是主 718
四、結論:早期基督徒世界觀當中的復活 737
第四部 復活節故事 745
第十三章 復活節故事的一般問題 /747
一、導言 748
二、復活敘事的起源 750
三、復活敘事令人詫異之處 763
四、歷史性的選項 774
第十四章 恐懼顫抖:馬可福音 /783
一、導言 784
二、結尾 786
三、從故事到歷史 794
四、從馬可的觀點看復活節 798
第十五章 地震和天使:馬太福音 /803
一、導言 804
二、大地震裂,屍體起來 804
三、祭司賄賂兵丁 809
四、墳墓、天使及耶穌的第一次顯現(二十八1~18) 814
五、在加利利山上(二十八16~20) 816
六、結論:馬太福音與耶穌的復活 820
第十六章 火熱的心,擘開的餅:路加福音 /823
一、導言 824
二、路加福音第二十四章和使徒行傳第一章在路加整體著述中的位置 827
三、獨一無二的事件 835
四、復活節與教會生活 839
五、結論:路加福音與耶穌的復活 840
第十七章 新的一天,新的任務:約翰福音 /843
一、導言 844
二、約翰福音第二十章在整卷福音書中的位置 850
三、約翰福音第二十一章的貢獻 860
四、結論:福音書的復活節故事 865
第五部分 信仰、事件與意義 869
第十八章 復活節與歷史 /871
一、導言 872
二、墳墓和會面 873
三、兩個對立理論 885
四、必要條件 895
五、「耶穌復活」面對的歷史挑戰 900
第十九章 復活的耶穌,神的兒子 /911
一、世界觀、意義和神學 912
二、「神的兒子」有何意義 917
(1)導言
(2)耶穌的復活與彌賽亞身分
(3)耶穌的復活與世界之主宰的位分
(4)復活與關於神的問題
三、用箭射太陽? 932
參考書目 935
縮略語 935
A. 原典資料 940
B. 二級文獻 947
索引
古代文獻索引 981
當代作者索引 1014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