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東西方電影(增訂版)
滿額折

東西方電影(增訂版)

商品資訊

定價
:NT$ 520 元
優惠價
79411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5元
庫存:8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電影雖然是西方的發明,但在其誕生第二年已傳入東方。回望120年的發展,電影在亞洲地區與在歐美一樣有着深厚綿長的軌跡。然而,現時的電影教科書通常只側重西方,在講述世界電影的發展史時,亦少論及東西方電影之間的關係。

《東西方電影》第一版在2014年7月出版,目的就是彌補現有電影史和教科書中這經常被忽視的內容,並探究電影技術相對滯後的發展中國家出現的電影「新浪潮」,以及電影史中經常遺漏的各國先鋒女性導演的貢獻。

這本增訂版在上一版的基礎上,進一步補充各國重要的女導演及她們的作品,並納入到電影發展的表述之中,同時深入探討紀錄片發展中的大事件對於劇情片風格的影響。
本書文字上力求通俗易明,內容不拘一格,包含鮮為人知的電影大師、電影運動、片廠制度背後的傳奇故事,讓讀者不會再把電影看成是孤立的、只為教化或娛樂為目的的媒體。對於初次接觸電影歷史的學生和電影愛好者,本書是一個入門讀本。而電影與人類的社會文化生活有着密切的關係,透過電影發展史,讀者更能了解東西方文化的相互影響與滲透。

作者簡介

作者 魏時煜
於2002年獲得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電影學博士。2001年起在香港城市大學任教,業餘從事電影創作,電影劇本作品包括《明明》(2007)和《五顆子彈》(2007),導演作品包括音樂記錄短片《崔健:搖滾中國》(2006),以及獲得海內外媒體好評的紀錄長片《紅日風暴》(2009)。
她在2014年完成的獲獎紀錄片《金門銀光夢》,應邀參加了十多個國際電影節和十多個國際會議,受到《荷李活報導》等報刊雜誌的好評,以及電影研究、女性主義研究等領域學者的讚賞。
在學術研究方面,魏時煜出版了專著《女性的電影:對話中日女導演》(2009,與楊遠嬰合著)、《開始學動畫》(2010,與梅凱仁合著)、《東西方電影》(2014,第一版)以及《霞哥傳奇:跨洋電影與女性先鋒》(2016,與羅卡合著)。從2013年9月起,魏時煜還在《明報》世紀版開設「光影筆記」專欄,主要撰寫關於女性電影和華語紀錄片的文章,多為各大電影、評論網站轉載。

目次

第一章 搖籃期的電影實驗
第二章 電影業的誕生
第三章 早期歐洲電影的潮流
第四章 蘇、中默片的鼎盛時代
第五章 荷李活的黃金時代:1929-1945
第六章 從起步到黃金時代的日本電影
第七章 華語電影的發展與分流
第八章 二戰後的電影新浪潮
第九章 華語電影新浪潮
第十章 獨立電影的時代

書摘/試閱

從電影1895年出現至今,電影的製作技術不斷進步,藝術表達亦
趨多元。現今的觀眾能選擇各自喜歡的故事類型、明星組合,體驗日
常生活以外的人生可能,並且在豐富的視像中尋求感官刺激、精神寄
託、以及價值觀的認同。電影是一項結合很多科技元素的藝術,製作
時需要一些技術上的準備,包括能夠製造聲音、光影、動感的機器,
以及較為成熟的照相技術。本章從電影的誕生開始,回顧早期觀眾如
何看待電影,先驅們如何展開電影實驗,還有電影這個「西洋玩藝」
如何傳入東方並在此紮根,從此展開東西方無窮的互動。

一、活動影像史前史
電影誕生之前,19世紀的工業革命十分蓬勃,縫紉機(1846)、
電話(1 8 7 6)、留聲機(1 8 7 7)等自動化、半自動化的設備和工
具都已發明。在人們還未發明電影攝影機前, 就已經有不少人對
如何創作具有動感的圖像作了許多嘗試。1 8 3 2年發明的費納奇鏡
(Phenakistoscope)和1833年發明的西洋鏡(Zoetrope)被視作電影攝影機
的雛形。
電影機的雛形
1829年,比利時人約瑟夫•布拉圖(Joseph Plateau)父子從數學家歐
幾里德(Euclid)與牛頓(Isaac Newton)的研究中獲取靈感,於1841年發
明了費納奇鏡。這種裝置包含一個安裝在手柄軸上的圓盤,圓盤均分
成16個扇形區,在每個扇形區內按順序畫上有舞蹈動作的系列圖案。
每個圖案的邊緣均有相同的裂縫,沿盤周呈放射狀排列。觀看時,讓
圓盤的圖案面對着鏡子,轉動圓盤,人們便可以在圓盤背面的裂縫中
看見鏡子裏連貫的舞蹈動作。這個裝置還可由兩個圓盤組成,一個圓
盤上是系列圖案,另一個圓盤上是裂縫。這種雙盤裝置在觀看的時候
不需要鏡子,只需從裂縫那一面,盯住一個裂縫觀看。
1833年,英國數學家威廉•喬治•霍納爾(William George Horner)發
明了西洋鏡。它是一個鼓狀的圓桶,桶內有一組事先排好序號的連續
圖像,圖像之間也有裂縫。這個鼓狀的裝置會被安裝在一個可以旋轉
的底座上,底座旋轉時,從旁邊看去,就會產生動畫效果。通過調節
底座旋轉的速度,可以形成快速或慢速的動畫效果。西洋鏡和中國古
代的走馬燈有相似之處。走馬燈是中間有燈,外罩上有圖案;圖案本
身不動,但隨着外罩旋轉,便會投射出有動畫效果的光影。所以說,
走馬燈與電影的類似之處,不在於影像本身的活動,而在於光影的投
射。
事實上,費納奇鏡和西洋鏡的原理相同。肉眼所看到的物體會有
十分之一秒左右的保存時間,因此當新的圖片以少於十分之一秒的時
間出現時,肉眼會誤以為圖片是連續的,最終形成了動畫效果。不論
是早期活動影像裝置,還是現今的電影,都是利用了肉眼的視覺暫留
特性,同時也利用了所謂的∮現象(Phi-phenomenon)來工作。也就是
說,當兩個物體按一定空間間隔和時間間隔相繼出現時,肉眼看到的
靜止的物體之間,便會產生連續變動的錯覺。
商業放映與拍攝的開始
第一位在活動影像中看到商機、並且實現活動影像的商業放映的
人,是美國發明家湯瑪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 1847–1931)。1888
年,發明了留聲機的愛迪生想要發明一個裝置,能夠像留聲機留存聲
音一樣留存影像。受僱於愛迪生公司的威廉•甘迺迪•迪克遜(William
Kennedy Dickson, 1860 –1935)幫助愛迪生實現了這個想法,在1889年發明
了卡尼風(Kinetoscope)。是他制定了35毫米菲林的尺寸,這個尺寸後來
是電影菲林最常用的尺寸。迪克遜小組用了幾年時間進行實驗,終於
在1893年5月9日在紐約第一次展示了他們的發明。翌年4月14日,首家
卡尼風放映館在紐約開業,館內有十台放映機, 標誌着
商業電影放映活動的開始。卡尼風其實是一個放置
在櫥櫃裏的放映機,一次只能一人觀看電影。只要將一枚硬幣投入櫥櫃的投幣口
中,電影菲林就能繞着一系列的滾軸轉動,觀眾通過窺孔便能看到活
動影像。活動電影放映機引入了電影放映的基本方法,它通過在一個
光源前高速轉動帶有連續圖片的電影菲林卷,從而產生活動錯覺。
後來,愛迪生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個電影攝影棚,一開始被叫做警
車,或是「黑色瑪利」(Black Maria),因為它的外形和當時美國鄉間警
車非常類似。黑色瑪利具有傾斜並可以打開的屋頂,這個設計是為了
有效控制進入攝影棚的陽光。整個攝影棚建在一個圓形的軌道上,只
要太陽轉移,整個工作室就能如向日葵
那樣跟着太陽走。

二、盧米埃兄弟的電影
法國的盧米埃兄弟─路易•盧米埃(Louis Jean Lumière, 1865–1948)和奧古斯特•盧米埃(Auguste Marie Louis Nicolas Lumière, 1862–1954)一直被認為是電影之父, 因為兩人建立了現代電影的觀看方式, 就是將活動影像投射到大銀幕上,讓很多人同時觀賞。他們將原來笨重的放映設備, 改造成小巧的新尼風(Cinématographe),還自創一套放映體系,將電影正式推向一直延續至今的商業放映模式。

歐洲最早的電影拍攝
盧氏兄弟旗下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攝影師法蘭西斯•塔布利爾Francis Doublier, 1878–1948)曾在莫斯科拍下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禮,使具有國際新聞意義的盛典能夠以影像的方式流傳下來。下圖的畫像,塔布利爾手持的就是當時盧氏公司改造後的攝影機,外殼是木頭的。拍攝的時候要先裝上膠卷,然後手握盒子外面的搖把拍攝,因此攝影機一定要固定在三腳架上。即使如此,因人手操控的關係,拍攝的影片多少有在跳動的感覺。所以,早期的電影被稱作「flicker」,即「閃動」。當時每卷膠卷只能拍攝52秒左右,所以最早放映的電影,都在52秒以內。即使要拍攝較長的片子,每個鏡頭的長度也不會超過52秒。

電影作為一種媒介,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記錄。一開始,盧米埃兄弟帶着攝影機拍攝日常生活,並進行很多有關電影技術的實驗。可以說,是他們創造了電影語言中最常見的移動和推拉鏡頭。另外,他們大膽嘗試以不同角度取景,甚至把攝影機放在正在移動的物體上拍攝。在剪接鏡頭方面,他們還嘗試倒轉播放菲林,比如讓被拆掉的房子奇跡地從廢墟中拔地而起。初期的成功激勵着盧氏兄弟,他們渴望嘗試更多風格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他們對電影的類型進行了早期探索。紀錄片、劇情片、喜劇片、懸疑片、廣告片等為人熟悉的電影類型,都可以在盧氏兄弟的試驗中找到原型。

盧氏兄弟的電影放映
1895年3月19日,盧氏兄弟在自家工廠外的街道上,拍攝了《工廠
大門》(Workers Leaving the Factory, 1895)這部全長僅有46秒的電影,這是最早的電影。法國著名的電影史學家喬治•薩杜爾(George Sadoul)認為該電影「至今仍使人感到一種樸素的魅力」。影片中,工廠下班鈴
聲響起,大門打開,工人魚貫而出;大多數人走路,也有人騎車。接
着是一輛由兩匹駿馬拉着的馬車載着廠主馳進大門的情形。影片在構
圖上十分講究,大門在畫面的右邊,佔據畫框中一半的空間,畫面左
邊中間的地方有一個小門,大門和小門剛好形成黃金分割的比例;而
從大門出來和從小門出來的人,都保持着一種視覺上的平衡。

1895年12月28日,《工廠大門》等十部短片,在巴黎卡普辛大街14號的大咖啡館(Grand Café)的地下室放映,這是電影史上第一次的
公開放映。巴黎的社會名流應盧米埃兄弟的邀請,來見證電影業的起
步。觀眾在黑暗中看到白布上逼真的畫面,以為電影裏的一切正在發
生。一位當時在場的記者這樣報導:「一輛馬車被飛跑着的馬拉着迎
面跑來,我鄰座的一位女士看到這景象,害怕得突然站了起來。」
這些短片中,有幾部膾炙人口的作品。《嬰兒的午餐》(Baby’s
Lunch, 1895)呈現的是一個靜謐、晴朗的夏日中午。情節講述在盧米埃
住宅的花園裏,長着大鬍鬚的奧古斯特認真地在給女兒餵粥;他的夫
人則在一旁注視着二人。小孩子一邊天真爛漫地吃着粥,一邊玩弄着
手中的點心。影片堪稱為日常生活中的即景小詩,具有親切感人的藝
術效果。
最早的劇情片與紀錄片
盧米埃兄弟的《水澆園丁》(The Sprinkler Sprinkled, 1895)被視為喜
劇片的鼻祖,有簡單的故事情節和原始的演員表演。故事講的是在一
個花園裏,樹木和草叢長得鬱鬱蔥蔥,一位園丁拿起一根長長的水管
給花草樹木澆水。水從管子裏噴射出來,形成一片水霧。這時,一個
男孩走到園丁的身後,趁他不注意,用腳踩住水管。因水源斷了,園
丁低下頭檢查水管;此時,男孩惡作劇地把腳抬起,水猛地噴到園丁
的臉上。園丁憤怒地追上這個小壞蛋,打他屁股。之後是這麽一個鏡
頭:被園丁扔在地上的水管仍汩汩地流着水。儘管這部影片中演員的
演技粗疏,它卻為觀眾熱愛。它被稱為電影史的里程碑,原因有二:
第一,它不是原始地攝錄生活,而是表現了一段現實生活中可能發生
過的片段,拍攝者通過簡單的劇情製造矛盾衝突,並產生喜劇效果;
第二,它首次運用了戲劇手法,由演員演出故事,雖然片中都是非職
業演員,但他們基本的身體語言都來自於日常生活,因此演得非常逼
真。《水澆園丁》亦可說是電影史上第一套劇情片。

在盧米埃兄弟的早期作品中,廣為人知的還有《火車進站》(The
Arrival of the Mail Train, 1896)。因為攝影機安放的位置離鐵軌十分近,當火車進站,火車在攝影機前馳過,從畫面上感覺火車幾乎要撞到攝影機,營造出彷彿火車正向觀眾衝來的假象。影片在放映時,觀眾幾乎都被嚇得要逃跑。由此可見,拍攝者藉着平日的細緻觀察,加上拍攝時所採用的鏡頭角度,探索了電影獨特的表現力及可能性。

1897年,盧米埃兄弟把原先獨立放映的四部短片連成一部較長的電影來放映,並改名為《消防員》(Pompiers à Lyon, 1896)。《消防員》中表現了里昂街頭消防隊員救火救人的動人情景;電影把不同角度和
在不同地點拍攝的鏡頭剪接在一起,從視覺上便產生了豐富的、戲劇
性的層次與變化。

直至1903年,盧米埃兄弟大部分的短片,都把焦點放在各地風景或著名事件上,因為他們的夢想就是將「世界」完整地呈現給觀眾。
他們穿梭世界各地,派遣旗下員工去不同的地方進行電影短片的拍,來完成他們的「世界拼圖」。電影的產生為盧米埃兄弟帶來巨大的商機,並使最早的電影能夠在世界各地上映,令觀眾有了「看世界」的機會。根據上海和香港報刊的報導,1896到1897年間,這些短片已在上海和香港放映,使中國觀眾看到了盧米埃的短片。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411
庫存:8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