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NT$ 2200 元優惠價
:90 折 1980 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59 點
商品簡介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金剛」的變與不變/劉俊蘭
雕塑——或確切的說,鋼鐵雕塑——為劉柏村多年來專心致力的藝術創作領域。轉化健美力士的身形,也 揉合佛教的「金剛不壞之身」、神話或科幻想像中所向無敵之軀的概念而來的「金剛」,則是其中最具 代表性的作品系列。
如果說一個創作者的藝術世界,多少都有點像是柏內特(Frances Hodgson Burnett)筆下的《秘密花園》* 那麼,要探索和瞭解屬於劉柏村的這個「秘境」,「金剛」無疑就是那把關鍵之鑰。簡要回顧劉柏村的 藝術發展,「金剛」的位置,不言可喻:從法國進修回臺後,劉柏村於1997年舉辦了首度個展,確認「身 體轉向」與「鋼鐵取徑」的探索與實驗方向,到2009年,發展出了「金剛」;之後,這個「鋼鐵化身」 便佔滿了劉柏村的藝術創作,成為其中的主題、要角、元素、甚或結構,至今不斷演繹、持續翻新。「金 剛J的孕育、創生、轉變與演化過程,連結了劉柏村之前的創作發現與後來的藝術探索,劃出了其中的 發展主軸與演變軌跡;並且,也概括了劉柏村至今的藝術關注核心、綜合了他向來對於工業發展、現代 文明,乃至於自然宇宙、人類存在景況的觀照。「金剛」也因此更像是一條線索,讓人得以串珠成鍊地, 引現出整體。「金剛變」,因而不單是「金剛」系列本身之變,而是在象徵層面上也在實質意義上,都 得以廣義地說是劉柏村的藝術發展之變。劉柏村首度正式出版與發行的這本個人專輯,以「金剛變」為 名,即是植基於此概念、也藉此為入手的方法/方法論,來逼近他的藝術思維、呈現他的創作實踐。
專輯中,共邀集了四篇專文。與劉柏村結識多年的英國知名雕塑家菲利普•金(Phillip King),正是從 「金剛」系列出發,重點回溯劉柏村創作中的材質探索、機械性手法、儀式化裝置的發展。他不僅將之與沃霍爾(AndyWarhol)和葛姆雷(AnthonyGormley)的創作做/比較,也把「金剛」 他謂為「超人」系列——的幽默滑稽,與藝術家本人常愛插科打譯、不時自我解嘲的個性串起了聯繫,以觸探輕鬆諧趣 背後的嚴肅與深沈,兼談其中的原創與獨特。臺灣藝術史界的前輩學者王哲雄,以歷經三波工業革命形塑的文明世界與消費社會為背景,來看待劉柏村創作中對鋼鐵廢材的執念與堅持。孕生自法國的「新寫 實主義」對於現實世界的關注與批判,成為跨時空的對照,凸顯劉柏村對自然與環境、時代與社會的反 思與回應。美學研究出身的廖仁義,卻是以歷史歷程為著眼,提供了一種較為全觀的視野,綜覽劉柏村 至今的創作。他爬梳其中的演變脈絡,區辨出四個發展階段:形狀解構時期(1997-2004)、符號演繹時 期(2〇05-2009)、工業史詩時期(2010-2012 )、後設工業時期(2012-2〇15);同時,也以造型、材料和 空間三個軸線,闡釋劉柏村不同層次與面向的藝術實驗與突破,論證他在臺灣雕塑史中的定位。最後, 我的專文,則是聚焦於貫串劉柏村作品的人體表現。從其中的完整與不完整、不朽與破敗、巨大與渺小 充滿矛盾與辯證張力的藝術語法與符號結構,潛藏的多重歧義與複雜隱喻,探索藝術家重訪並翻新「身體」這個傳統母題的異質感性。
專輯中也以大篇幅的作品圖錄,力求完整地展現「金剛變」。整體以編年方式,依時間序收錄整理藝術 家回臺後於1997年首度個展至2015年間的創作。並且,以「金剛」系列初次現身的2009年為界分,劃 為1997-2008與2009-2015兩部分,以為前後差異的對照,也作為思考之間關係的參考。創作營的作品, 以及因應特定訴求或空間規劃的公共藝術案例,則僅選件編錄。
以一位年過半百、連同養成訓練合計的話在專業领域中已耕耘超過三十年,而且國內外大小展覽經歷豐 富、屢獲如中山文藝獎或吳三連獎等等殊榮肯定的藝術家來說,這本以多篇研究以及相對完整的文獻資 料具體見證其藝術建樹的專輯,顯然來得很遲。
不僅來得遲,而且也出版得很慢:從2013開始發想到2016年終於付梓,履經了一段漫長的籌備、構思、 撰稿、資料整理與圖文編輯過程。相對於當下網路發表與傳播的直接與即時,這個龜速,很「不食人間 煙火」(或「不合時宜」?)。崮中原因?既使說來有點心虛、聽來像是拖延的藉口,但也絕對有些可 信度:面對一段三十幾載的藝術生命,怎能不謹慎?隱隱中的某種歷史重量,總不免讓人難以步履輕快。
雖說相較於許多藝術家,任職於學院的劉柏村,歷經數次的學術評鑑,已對自己的作品資料有初步整理。 然而,不諱言的,藝術家處理資料的模式與完整程度,畢竟與正式出版的規格,有一段距離。這本從紛 繁瑣碎的作品資料整理中誕生的專輯,實有賴一些友人和學生的聯手協力。經此彙整而公開的文獻資料, 當然,也望能召喚、激發後續不同的詮釋與討論。另外,還必須特別指明的是,作品圖版的選擇和編輯上,藝術家本人的全程參與和經營,讓我們能夠以最接近「原創」的方式,來處理挑戰空間的立體創作 收編於平面出版時必然會產生的問題;並且•也讓專輯中的圖錄更具有「紙上展覽」的意義。
長期熱衷於鋼鐵、近年專注於「金剛」,劉柏村的藝術,像是自有某種方向,甚至,不免看似有某種耽溺。 然而,當一件件的作品資料碎片,逐步地拼出了某種整體.這也才讓人在得見貫串其中的系統性與橫跨 其間的互文性之同時,又訝異地發現•他從看來單純的事物中所開展出的大量可能與遼闊丘壑。
在「金剛變」中,劉柏村既持續地「創造」也不斷地「被創造」。其中屢經深入挖掘與嘗試拓展的,是 雕塑也是藝術家自我的新可能。若說兩者都讓劉柏村因而懷有某種「生命的催泊感」、強烈的「時間意 識J,他卻也並未窮追爛打,反而是步伐堅定地,以藝術創作過生活,於生活中推進藝術創作。在與複 雜的現實拉扯中,他總是盡可能地讓自己回歸到一種單純又原始的樸素生活狀態。而在日復一日的規律 與恆常中,他卻求索著經得起歲月打磨、超越有限生命的事物。或許,這正是藝術家深層的「不安分」、 藝術志業必然的博奕。對劉柏村而言,藝術也因此幾乎可說是種信仰,而創作則更確確實實地成為了一 種生活方式、一種生存姿態的選擇與生命意義的探尋。
這種身影•不禁讓人聯想到劉柏村常常在課堂或座談討論中提及的美國雕塑家史密斯(David Smith)再 簡單不過的自白:「如果你問我為何創作雕塑,我會說那就是我生活的方式……我存在的理由。」1
也正是在這個踏實無比的藝術發展基礎上,我們得以腊帶期待地提問:「金剛」,還能怎麼變?
雕塑——或確切的說,鋼鐵雕塑——為劉柏村多年來專心致力的藝術創作領域。轉化健美力士的身形,也 揉合佛教的「金剛不壞之身」、神話或科幻想像中所向無敵之軀的概念而來的「金剛」,則是其中最具 代表性的作品系列。
如果說一個創作者的藝術世界,多少都有點像是柏內特(Frances Hodgson Burnett)筆下的《秘密花園》* 那麼,要探索和瞭解屬於劉柏村的這個「秘境」,「金剛」無疑就是那把關鍵之鑰。簡要回顧劉柏村的 藝術發展,「金剛」的位置,不言可喻:從法國進修回臺後,劉柏村於1997年舉辦了首度個展,確認「身 體轉向」與「鋼鐵取徑」的探索與實驗方向,到2009年,發展出了「金剛」;之後,這個「鋼鐵化身」 便佔滿了劉柏村的藝術創作,成為其中的主題、要角、元素、甚或結構,至今不斷演繹、持續翻新。「金 剛J的孕育、創生、轉變與演化過程,連結了劉柏村之前的創作發現與後來的藝術探索,劃出了其中的 發展主軸與演變軌跡;並且,也概括了劉柏村至今的藝術關注核心、綜合了他向來對於工業發展、現代 文明,乃至於自然宇宙、人類存在景況的觀照。「金剛」也因此更像是一條線索,讓人得以串珠成鍊地, 引現出整體。「金剛變」,因而不單是「金剛」系列本身之變,而是在象徵層面上也在實質意義上,都 得以廣義地說是劉柏村的藝術發展之變。劉柏村首度正式出版與發行的這本個人專輯,以「金剛變」為 名,即是植基於此概念、也藉此為入手的方法/方法論,來逼近他的藝術思維、呈現他的創作實踐。
專輯中,共邀集了四篇專文。與劉柏村結識多年的英國知名雕塑家菲利普•金(Phillip King),正是從 「金剛」系列出發,重點回溯劉柏村創作中的材質探索、機械性手法、儀式化裝置的發展。他不僅將之與沃霍爾(AndyWarhol)和葛姆雷(AnthonyGormley)的創作做/比較,也把「金剛」 他謂為「超人」系列——的幽默滑稽,與藝術家本人常愛插科打譯、不時自我解嘲的個性串起了聯繫,以觸探輕鬆諧趣 背後的嚴肅與深沈,兼談其中的原創與獨特。臺灣藝術史界的前輩學者王哲雄,以歷經三波工業革命形塑的文明世界與消費社會為背景,來看待劉柏村創作中對鋼鐵廢材的執念與堅持。孕生自法國的「新寫 實主義」對於現實世界的關注與批判,成為跨時空的對照,凸顯劉柏村對自然與環境、時代與社會的反 思與回應。美學研究出身的廖仁義,卻是以歷史歷程為著眼,提供了一種較為全觀的視野,綜覽劉柏村 至今的創作。他爬梳其中的演變脈絡,區辨出四個發展階段:形狀解構時期(1997-2004)、符號演繹時 期(2〇05-2009)、工業史詩時期(2010-2012 )、後設工業時期(2012-2〇15);同時,也以造型、材料和 空間三個軸線,闡釋劉柏村不同層次與面向的藝術實驗與突破,論證他在臺灣雕塑史中的定位。最後, 我的專文,則是聚焦於貫串劉柏村作品的人體表現。從其中的完整與不完整、不朽與破敗、巨大與渺小 充滿矛盾與辯證張力的藝術語法與符號結構,潛藏的多重歧義與複雜隱喻,探索藝術家重訪並翻新「身體」這個傳統母題的異質感性。
專輯中也以大篇幅的作品圖錄,力求完整地展現「金剛變」。整體以編年方式,依時間序收錄整理藝術 家回臺後於1997年首度個展至2015年間的創作。並且,以「金剛」系列初次現身的2009年為界分,劃 為1997-2008與2009-2015兩部分,以為前後差異的對照,也作為思考之間關係的參考。創作營的作品, 以及因應特定訴求或空間規劃的公共藝術案例,則僅選件編錄。
以一位年過半百、連同養成訓練合計的話在專業领域中已耕耘超過三十年,而且國內外大小展覽經歷豐 富、屢獲如中山文藝獎或吳三連獎等等殊榮肯定的藝術家來說,這本以多篇研究以及相對完整的文獻資 料具體見證其藝術建樹的專輯,顯然來得很遲。
不僅來得遲,而且也出版得很慢:從2013開始發想到2016年終於付梓,履經了一段漫長的籌備、構思、 撰稿、資料整理與圖文編輯過程。相對於當下網路發表與傳播的直接與即時,這個龜速,很「不食人間 煙火」(或「不合時宜」?)。崮中原因?既使說來有點心虛、聽來像是拖延的藉口,但也絕對有些可 信度:面對一段三十幾載的藝術生命,怎能不謹慎?隱隱中的某種歷史重量,總不免讓人難以步履輕快。
雖說相較於許多藝術家,任職於學院的劉柏村,歷經數次的學術評鑑,已對自己的作品資料有初步整理。 然而,不諱言的,藝術家處理資料的模式與完整程度,畢竟與正式出版的規格,有一段距離。這本從紛 繁瑣碎的作品資料整理中誕生的專輯,實有賴一些友人和學生的聯手協力。經此彙整而公開的文獻資料, 當然,也望能召喚、激發後續不同的詮釋與討論。另外,還必須特別指明的是,作品圖版的選擇和編輯上,藝術家本人的全程參與和經營,讓我們能夠以最接近「原創」的方式,來處理挑戰空間的立體創作 收編於平面出版時必然會產生的問題;並且•也讓專輯中的圖錄更具有「紙上展覽」的意義。
長期熱衷於鋼鐵、近年專注於「金剛」,劉柏村的藝術,像是自有某種方向,甚至,不免看似有某種耽溺。 然而,當一件件的作品資料碎片,逐步地拼出了某種整體.這也才讓人在得見貫串其中的系統性與橫跨 其間的互文性之同時,又訝異地發現•他從看來單純的事物中所開展出的大量可能與遼闊丘壑。
在「金剛變」中,劉柏村既持續地「創造」也不斷地「被創造」。其中屢經深入挖掘與嘗試拓展的,是 雕塑也是藝術家自我的新可能。若說兩者都讓劉柏村因而懷有某種「生命的催泊感」、強烈的「時間意 識J,他卻也並未窮追爛打,反而是步伐堅定地,以藝術創作過生活,於生活中推進藝術創作。在與複 雜的現實拉扯中,他總是盡可能地讓自己回歸到一種單純又原始的樸素生活狀態。而在日復一日的規律 與恆常中,他卻求索著經得起歲月打磨、超越有限生命的事物。或許,這正是藝術家深層的「不安分」、 藝術志業必然的博奕。對劉柏村而言,藝術也因此幾乎可說是種信仰,而創作則更確確實實地成為了一 種生活方式、一種生存姿態的選擇與生命意義的探尋。
這種身影•不禁讓人聯想到劉柏村常常在課堂或座談討論中提及的美國雕塑家史密斯(David Smith)再 簡單不過的自白:「如果你問我為何創作雕塑,我會說那就是我生活的方式……我存在的理由。」1
也正是在這個踏實無比的藝術發展基礎上,我們得以腊帶期待地提問:「金剛」,還能怎麼變?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