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2/26年度盤點作業,門市店休一天,網路書店將暫停出貨,12/27將恢復正常營業,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1491:重寫哥倫布前的美洲歷史
滿額折

1491:重寫哥倫布前的美洲歷史

商品資訊

定價
:NT$ 590 元
優惠價
90531
缺貨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一四九三》作者查爾斯.曼恩為美洲「沒有歷史的人」寫歷史!

西班牙人憑藉大炮與馬匹就擊潰印加帝國?
偉大的文明一定興起於農業發展潛力好的地方?
亞馬遜地區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天然荒野?
本書將翻轉你對以上問題的認識。

紐約時報|時代雜誌|波士頓環球報|舊金山紀事報 年度選書

台邦.撒沙勒(義守大學原住民族學院院長)
林益仁(北醫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
童元昭(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詹素娟(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四個不同角度 專文導讀
[藍字部分,是我覺得封底可以試著省略的,目前這個結構可以,從寫作動機到本書重要發現,最後結論。]

一四九二年,當哥倫布「發現」美洲,卻是美洲歷史「失落」的開始。這片大陸在歐洲人來到之前,已孕育出馬雅、阿茲特克、印加等三大古文明,但隨著歐洲人征服美洲,這些文明的創建者印第安人,不僅失去了土地,也失去述說自己歷史的權力,淪為「沒有歷史的人」。而以歐洲為中心的歷史觀,導致許多偏見產生,甚至進入教科書。本書作者查爾斯.曼恩發現[名字中間的點以細點為主],數十年來已有不少專家學者投入相關研究,且大幅修正了前人的錯誤,但自己念高中的兒子,竟然還跟三十年前的他一樣,被教科書灌輸著同樣的陳舊觀念與過時理論,於是他決定親自提筆,把那些知識拼圖組織起來,重建美洲原住民真實面貌。
一般人對前哥倫布時期印第安社會的印象是:人口稀少且聚落零散,過著游牧生活;他們的祖先都是藉由連接今日俄羅斯西伯利亞東岸和美國阿拉斯加西岸的白令陸橋,從亞洲以步行方式遷徙到美洲,時間不會早於一萬二千年前;這些原始居民是環保楷模,深諳與自然和諧共處之道,無意進行任何改變或干擾。但事實上,以上皆非。作者綜合了各學門的學術研究成果,並融合穿插大量訪談,告訴讀者真相其實是:十六世紀之前印第安人的人口數量可能高達一億,而且大部分是住在城市裡;新近考古證據則顯示最早的美洲人約出現於三、四萬年前,遷徙方式也可能不是靠腳,而是靠船,水下考古已有一些發現可支持這個論點;印第安人樂於也善於改變自然環境,像是會定期放火焚燒森林以除蟲和開墾玉蜀黍田,連被視為全球最大荒野的亞馬遜森林,也其實是印第安人的「創造」。
值得推崇的是,作者雖有匡正偏見的企圖,卻不急於灌輸讀者正確的定論,而是展現記者追蹤調查的本領,深入追索偏見是怎樣形成、又是如何被打破的曲折歷程。因此我們可以說,《一四九一》不只是一部深入淺出的大眾史著作,也是精采好看的報導文學作品,更是關於原住民族歷史書寫的極極佳示範。

書評
「令人讚嘆……以恢宏的筆調描繪了美洲在哥倫布抵達之前的人類生活樣貌。……一位極度引人入勝的作家。」
──《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發人深省。……一部與戴蒙的著作不相上下的巨作,針對全球發展的普遍想法提出質疑。曼恩記述了我們在世界發展觀點上的重要轉變,等到我們幼小的孩子上了國中之後,也許能夠在他們的教科書裡學到此一轉變。」
──《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文筆引人入勝,讀來讓人欲罷不能。……充滿刺激和娛樂性。……曼恩的這部著作有一部分是偵探故事,一部分是宏偉的史詩,一部分是令人嘆息的悲劇。他挑戰了一個浩大的主題:時間橫跨數千年,範圍遍及兩塊巨大的大陸,以及從大都會到小村落的各種文化,其多元性極為豐富,我們卻簡化地把這些美洲原住民統稱為印第安人,在此一對比下不禁顯得極度不足又有欠精確。」
──《聖荷西信使報》(San Jose Mercury News)

「令人讚嘆。……深具啟發性。……不曾受到人類染指的純粹荒野這種概念,這下必須徹底揚棄了。」
──《紐約太陽報》(The New York Sun)

「曼恩在這部論著裡提出的論點並不是支持毫無節制的開發,而是提倡人類對自然土地的管理,反對他所謂的『生態虛無主義』這種堅持森林完全不該受到觸碰的概念。」
──《西雅圖時報》(The Seattle Times)

「令人著迷。……巧妙篩檢愈來愈多的證據和學術爭辯。所有高中與大學的世界史課程都應該把《一四九一》列入必讀書單。」
──《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

作者簡介

查爾斯.曼恩 Charles C. Mann
《大西洋報》、《科學》與Wired雜誌的特派記者,他也為《財富》、《紐約時報》、《史密森尼》、《科技評論》、《浮華世界》、《華盛頓郵報》以及HBO電視網與連續劇《法律與秩序》撰稿。他曾三度入圍國家雜誌獎決選名單,獲頒美國律師協會、美國物理聯合會、艾爾弗.斯隆基金會與蘭納基金會等寫作獎項。他以《一四九一:重寫哥倫布前的美洲歷史》獲美國國家學院傳播獎(National Academies Communication Award)年度最佳書籍。現定居麻州安默斯特。

譯者
陳信宏
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曾獲全國大專翻譯比賽文史組首獎、梁實秋文學獎及文建會文學翻譯獎等翻譯獎項,目前為專職譯者。在衛城譯有《非商業旅人》、《亞瑟的悲劇》、《美麗與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戰個人史》、《全球化矛盾:民主與世界經濟的未來》。

前言

本書的構想至少有一部分可以追溯到一九八三年,當時我為《科學》(Science)期刊寫了一篇文章,介紹美國航太總署(NASA)一項監控大氣臭氧濃度的計畫。在瞭解那一項計畫的過程中,我跟隨研究團隊搭上航太總署的飛機,機上配置了能夠在三萬英尺高空針對大氣進行採樣與分析的儀器。團隊一度降落在墨西哥猶加敦半島的梅里達(Mérida)。不曉得為什麼,那些科學家在次日安排了一天休假,我們全部搭乘一輛老舊不堪的福斯廂型車前往奇琴伊察(Chichén Itzá)的馬雅遺址。我當時對於中部美洲文化一無所知,甚至對「中部美洲」一詞也不熟。中部美洲涵蓋從墨西哥到巴拿馬的區域,包括瓜地馬拉與貝里斯全境,還有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哥斯大黎加與尼加拉瓜的部分地區,是馬雅人、奧爾梅克人(Olmec)及其他許多原住民族的故鄉。我們下車之後不久,我就深深迷上那個地方。
我後來自己又去了猶加敦半島五、六次,其中幾次是度假,幾次是出任務,有三次還帶著我的新聞攝影師好友曼瑟(Peter Menzel)同行。為了一本德國雜誌,曼瑟和我在一條路況極為恐怖的泥土路上(坑洞深達大腿,樹木橫倒路面)駕車行駛了十二個小時,前往當時尚未開挖的馬雅大都市卡拉克穆爾(Calakmul)。陪同我們的還有布里瑟紐(Juan de la Cruz Briceño),他本身即是馬雅人後裔,而且在另一座較小的遺址擔任管理人。布里瑟紐當過二十年的膠工,經常連續好幾個星期在森林裡跋涉,找尋汁液黏稠的人心果樹,印第安人從幾千年前就會把這種汁液曬乾之後拿來嚼,這也成為十九世紀末口香糖產業的基礎。在夜裡的篝火旁,布里瑟紐告訴我們他曾在四處閒晃的情況下,意外發現爬滿藤蔓的古老城市,而當他從科學家口中得知那些城市乃是由他的祖先建造而成時,內心驚訝不已。那晚,我們睡在吊床上,置身於宛如墓碑的石碑之間,那些石碑已有一千多年不曾有人閱讀。
我對那些在哥倫布到來之前生活於美洲的民族所感到的興趣,直到一九九二年秋季才開始聚焦。某個星期日下午,我在一所大學圖書館內無意間看到《美國地理學家協會年鑑》(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紀念哥倫布五百週年特刊的展示。一時好奇之下,我拿起那本期刊,在一張扶手椅上坐下來,開始閱讀威斯康辛大學地理學家鄧尼凡(William Denevan)所寫的一篇文章。那篇文章以這個問題開頭:「新大陸在哥倫布的時代是什麼模樣?」好問題,我心想,新大陸那時候是什麼模樣?當時有什麼人住在這裡,而他們初次看見歐洲人的船帆出現在海平線上時,腦中可能出現什麼樣的念頭?我讀完鄧尼凡的文章之後,又接著看其他文章,一直看到圖書館開始閃燈宣告已到了閉館時間。
我當時不知道,鄧尼凡和許多研究同僚其實投注了畢生職涯尋求這些問題的答案。他們苦心得出的成果和大多數美國及歐洲民眾的想法很不一樣,而且至今在專家圈以外仍鮮為人知。
讀完鄧尼凡那篇文章的一、兩年後,我參加了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年會的一場小組研討會。會議的名稱好像是「亞馬遜研究的新觀點」,由杜蘭大學的巴雷(William Balée)發表專題演說。巴雷探討的主題是「人為」森林:也就是數百年或數千年前的印第安人所創造的森林。這是一種我以前從來沒聽過的概念。他也提到鄧尼凡探討過的一件事:現在,許多研究人員都認為他們的前輩低估了美洲大陸在哥倫布抵達時所擁有的人口數。巴雷指出,印第安人的人口比先前以為的還要多,而且是多出許多。哇,應該要有人把這些東西拼湊起來,我心想。這樣一定能夠造就一本引人入勝的著作。
我一直等著那麼一本書出現。我愈等愈沮喪,尤其當我的兒子開始上學,學習和我當年所學一樣的東西,被灌輸那些我知道早已遭到強烈質疑的信念。既然看來沒有人打算寫這麼一本書,我終於決定自己來試試看。況且,我也充滿好奇,想要多瞭解。現在讀者手上的這本書就是那個決定的成果。
首先要說明本書所不具備的特色。本書無意根據時序循序漸進地描述西半球在一四九二年之前的文化與社會發展。那麼一本書涵蓋的時空範圍過於龐大,絕對不可能寫成:因為等作者寫到結尾,一定已冒出許多新發現,書的開頭又不免過時。此一領域的不少研究者使我確信我想得沒錯,過去幾十年,他們投注了大量時間研究前哥倫布時代那些令人眼花撩亂的多樣化社會。
本書也無意完整記述人類學家、考古學家、生態學家、地理學家與歷史學家,在近期的美洲原住民研究上所出現的學術觀點變化。那麼一本書同樣不可能寫成,因為各種新觀念的餘波仍盪漾不休,擴散範圍太廣,沒有一個作者有辦法將其全部納入一部著作裡。
所以,本書探究的是我認為那些新發現當中的三個主要焦點:印第安人的人口(第一部分)、印第安人的起源(第二部分)和印第安人的生態(第三部分)。由於有許多不同社會各自以極為不同的方式展現了這三點,因此我不可能做到詳盡無遺。我在本書中使用的案例都是挑選自文字記載最充分的文化,或是近來最受矚目的文化,或者純粹是看起來最奇特的文化。
矛盾的是,本書雖旨在探究哥倫布之前的生活,卻花了不少篇幅討論哥倫布之後的生活。原因有二。第一,許多原住民文化沒有書寫文字,所以關於他們的最佳資訊是來自最早見到他們的第一批歐洲人的相關記載。當然,殖民者的記述不免因文化短視而有所扭曲,但畢竟仍是對於不同生活型態的目擊描述。第二個,同樣重要的是,歐洲與美洲的相遇對於雙方都深具啟發性。在許多案例中,接觸的壓力突顯了那些社會中原本難以清楚看見的面向。萬帕諾亞格人(Wampanoag)與清教徒的相遇(第二章的主題),印加人與皮薩羅(Francisco Pizarro)率領的西班牙部隊接觸(第三章的主要內容之一),都呈現出這些原住民族在歐洲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們面對未知時所做出的反應。
讀者想必已經注意到,我在本書將使用「印第安人」一詞指涉美洲大陸的原住民。當然,印第安人一詞無疑是個意義模糊而且在歷史上並不恰當的名稱。要稱呼美洲大陸的原始住民,最精確的名稱也許是美洲人。不過,實際使用這個字眼可能造成更嚴重的混淆。我在本書是盡量採用各民族稱呼自己的名稱。我在北美與南美洲遇到的絕大多數原住民族都自稱為印第安人。(關於名稱問題的進一步說明,請參閱附錄A:「意涵繁複的詞語」。)
一九八○年代中期,我前往黑澤爾頓(Hazleton),這座村莊位於英屬哥倫比亞中部的斯基納河(Skeena River)上游。那裡的許多居民都屬於吉特克桑族(Gitksan或Gitxsan)。在我造訪那座村莊之時,吉特克桑族剛對英屬哥倫比亞與加拿大政府提起訴訟,他們要求地方與中央都承認該族長久生活在那裡,從不曾離開,也不曾同意把他們的土地讓給別人,因此對於英屬哥倫比亞省內一萬一千平方英里左右的土地擁有法定產權。他們表示,他們非常願意協商,但不願意受到拒絕協商的對待。
在搭機飛往那裡的過程中,我可以看出吉特克桑族為何依戀那個區域。飛機掠過滾岩山脈(Rocher de Boule Mountains)白雪皚皚的壯麗山壁,飛進兩座森林茂密的河谷交會處。大地一片霧氣蒸騰。儘管當地距離海岸有一百六十五英里遠,居民還是能在河裡釣到虹鱒與鮭魚。
吉特克桑族的吉坦麥克斯社(Gitanmaax band)以黑澤爾頓為首府,但該社的大多數成員都住在城鎮外圍的保護區。我開車前往保護區,吉坦麥克斯社議會的議長史德利特(Neil Sterritt)在那裡向我說明了訴訟案的原由。他性格率直,說起話來語氣平和,原本是個採礦工程師,後來返回家鄉,捲起袖子準備長期抗戰,打這場難纏的官司。經過多次審判與上訴之後,加拿大最高法院終於在一九九七年,判決英屬哥倫比亞必須和吉特克桑族協商這片土地的法律地位。直到二○○五年,也就是訴訟初啟後的二十年,雙方的談判仍未結束。
過了一會兒,史德利特帶我去看克桑(’Ksan):一座創立於一九七○年的歷史公園暨藝術學院。那座公園裡有幾幢仿古重建的長屋,正面布滿一個個黑紅相間、搶眼又優美的弧形圖案,屬於北美洲西北岸印第安藝術的表現風格。這所藝術學院訓練當地印第安人將衍生自傳統的設計圖案製作成絲網印花。史德利特把我帶進校舍的一間裡屋,要我自己四處看看。屋內的東西也許比他以為的還要多,因為我立刻就發現了幾個看起來像是貯存箱的東西,裡面裝著多個古老而美麗的面具。除了面具之外,還有一疊現代印花,其中有些採用了同樣的圖案。此外,還有一箱箱或新或舊的照片,很多都是傑出的藝術作品。
在西北岸印第安藝術中,主體會受到扁平化與扭曲的處理,彷彿由三維物件被化約成二維平面,然後再像摺紙藝術一樣摺起來。一開始,我覺得所有的圖案都難以解讀,但很快就覺得其中有些圖案好像從平面上跳了出來。它們以俐落的線條將空間切割成簡單又複雜的形狀:物體當中還有其他物體,動物被塞進自己的眼睛裡,還有一半是野獸的人跟一半是人的野獸──充滿變形及超現實的騷動。
有些物件我一看就懂,有許多是完全看不懂,有一些是我覺得懂但或許不然,還有一些則可能連吉特克桑族人自己也不懂,就像今日大多數的歐洲人也不可能真正理解拜占庭藝術對於同時代的觀眾所造成的性靈影響。不過,我非常喜歡那些大膽生動的線條,並且感到目眩神迷,覺得自己窺見了一段充滿活力的過往,我從不知道曾有這樣一段時期存在,而且它還持續以我先前不曾意識到的方式影響著現今這個時代。在一、兩個小時的時間裡,我瀏覽一件又一件物品,滿心熱切想要多看一些。藉由撰寫本書,我希望能與讀者分享我在當時及後來許多時刻所感受到的那種興奮之情。

新版略記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四九一》的讀者來信問我:如果能夠重寫這本書,我會不會對書中的任何重大內容做出改變。過去,我總是回答說我不知道。這個問題感覺太過理論性,而且也沒有人給我機會找出答案。準備《一四九一》的更新修訂版終於給了我機會。自本書初版問世後,關於美洲最初一萬五千年的歷史,研究者確實又取得了引人入勝的收穫。不過,那些發現都相當合乎本書介紹的新觀念。我認為,書中的基本論述──印第安人社會比我們先前以為的還要龐大(第一部的焦點);印第安人社會比我們先前以為的歷史更悠久,發展程度也更高(第二部);而且印第安人社會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也比先前以為的更大(第三部)──仍能代表這個領域裡絕大多數學者的觀點。因此,我沒有變動《一四九一》的基本結構,但倒是裝修了其中許多房間。本書的基本面貌沒變,但經過校訂、潤飾和修整,以期新讀者閱讀愉快(希望如此)。

目次

目次

導讀
地圖目次
前言

導論∕霍姆柏格的錯誤
1. 高空俯瞰

第一部∕無中生有的數字?
2. 畢靈頓為什麼可以活下來
3. 四方之國
4. 常見問題

第二部∕遠古的骨骸
5. 更新世論戰
6. 棉花(或鯷魚)和玉蜀黍(兩個文明的故事,上集)
7. 書寫,、輪胎以及與人龍大隊(兩個文明的故事,下集)

第三部∕帶有人工花紋的地貌
8. 美洲製品
9. 亞馬遜地區
10. 人造荒野

尾聲
11. 大和平法

附錄
A. 意涵繁複的詞語
B. 會說話的繩結
C. 異於常例的梅毒
D. 曆法數學

致謝
注釋
參考書目
地圖出處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531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