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歡喜看生死(大字版)
滿額折
歡喜看生死(大字版)
歡喜看生死(大字版)
歡喜看生死(大字版)
歡喜看生死(大字版)
歡喜看生死(大字版)
歡喜看生死(大字版)
歡喜看生死(大字版)

歡喜看生死(大字版)

商品資訊

定價
:NT$ 180 元
優惠價
90162
庫存:1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4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一般人對於未來不確定的命運與財產,多半會精心安排,甚至不必要地擔憂,然而對生命中唯一確知的一件事——死亡,卻多所避諱,既不了解也常未預先準備。這個矛盾的現象透露出人對生命太過執著,對死亡太過抗拒。
雖然生死是必然的因果關係,但是聖嚴法師以修行多年的智慧,提出佛教超越生死的豁達觀念,教導大家以願力來豐富生命,時時抱持活在當下的態度,便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心念,進而無懼於生死,開展出更廣闊、更完整的人生。
法師勉勵我們,生時珍惜生命,抱著「以他為我」的無我精神,成長自己、成就他人;死時莊嚴安詳、無憂無懼。如此歡喜看生死,生死皆歡喜!

家中寶 緣起
佛法的智慧,是最好的傳家寶。「家中寶」系列精選學佛經典好書,包括:學佛入門、禪修、佛經、生活佛法……。大字版的設計,以十六開大開本,搭配米色護眼紙,適合長時間閱讀。體貼銀髮族讀者需求,讓閱讀更輕鬆自在,活到老學到老。

作者簡介

聖嚴法師(1930〜2009年)
聖嚴法師1930年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於狼山出家,後因戰亂投身軍旅,十年後再次披剃出家。曾於高雄美濃閉關六年,隨後留學日本,獲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75年應邀赴美弘法。1989年創建法鼓山,並於2005年開創繼起漢傳禪佛教的「中華禪法鼓宗」。
聖嚴法師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國際知名禪師,曾獲臺灣《天下》雜誌遴選為「四百年來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著作豐富,中、英、日文著作達百餘種,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聖嚴法師提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主張以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三大教育推動全面教育,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僧伽大學等院校,也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信的佛法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
法師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並積極推展國際弘化工作,參與國際性會談,促進宗教交流,提倡建立全球性倫理,致力世界和平。其寬闊胸襟與國際化視野,深獲海內外肯定。
 本書緣起聖嚴法師接受《康健》雜誌的專訪,提出佛教對生死的觀念,是積極而充滿希望的,幫助讀者解開生死大問,展開遼闊的生命新格局。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
佛教入門系列的《念佛生淨土》,開本為25開,內文字級為12級字;家中寶系列的《念佛生淨土》(大字版),開本為16開(長26公分、寬19公分),內文字級為15級字。家中寶系列除放大開本、字級,且加大字距、行距,讓閱讀更舒適。

〔推薦文〕洞悉生死的智慧/鄭振煌

生死是必然的生命過程,在亙古的生死流轉中,無明與貪欲是不安與恐懼的主要原因,而不安與恐懼正是煩惱痛苦的來源。所以生死要能歡喜自在,先決條件就是對生死要有如實的認識,不加不減,還其本來面目,放下貪生怕死的執著。

聖嚴法師,當代高僧也。對佛法有精深的鑽研、對眾生懷抱無比的悲心,更能以現代思惟彰顯其善巧方便。在這本問答錄中,洞悉生死的智慧躍然紙上,也流露悲天憫人的聖者心境。溫柔敦厚,堅毅質樸,對生死真相與生死解脫,做了最中肯的導引。


〔推薦文〕面對生命的態度/余德慧

臺灣的危機之一是生命價值的不成熟,和缺少一種沉穩自恃的生命態度。閱讀聖嚴法師在本書的訪問稿,我發現最重要的並不是他有什麼宏論,而是顯示一種正確生命態度,而聖嚴法師所批判的正是臺灣貧乏的生活型態。臺灣生命價值的輕,乃是輕在無法對自己的生活型態產生判斷力,不懂得生活的諦念為何,而用一種粗魯衝動的態度。

聖嚴法師以一個修行人的身分,告訴讀者如何從生到死,沉穩持重地奉行正確的生活型態,正是臺灣此時此刻相當需要的精神指引。

【第二章】 生命的意義

問:

多年前在為禪七開示時,法師曾經說過一個故事,以闡釋生命的本質。這個故事提到有一個人在曠野中旅行,被一群強盜追逐,倉皇無依。忽見有一口枯井,井邊有一條老藤,於是立刻攀住老藤下井。這時候井口來了兩隻黑白老鼠囓咬著老藤。而在井四周又有四條毒蛇對著他吐信,井底也有一條毒龍。他一邊害怕毒龍、毒蛇的侵襲,一邊又擔心老藤會被老鼠咬斷。突然他抬頭一看,正好有蜜蜂在老藤上下蜜,竟忘了自身的危險,伸舌舔蜜。老藤一搖動,蜜蜂就飛下來螫人。此時又有野火來燃燒老藤。故事中的曠野比喻無明長夜曠遠,此人喻眾生,強盜喻無常,井喻生死,老藤喻命,黑白二鼠喻晝夜,二鼠囓老藤者,比喻人的念頭剎那生滅,四毒蛇喻「四大」,蜜喻五欲,蜂喻邪思,火喻老病,毒龍喻死。

法師說這故事,就是說明人生的事實,危機重重,給人的感覺有點消極,覺得人生很苦。難道生命的本質就是如此嗎?


無常無我

答:

那是事實,不是消極。佛教說四大無常、五蘊非我,能了解這點,從人生的痛苦中解脫,就能體會真正的樂。四大無常、五蘊非我,這是事實;也正因為無常,更要珍惜,從無常當中得到積極的啟示,所以「無常」一點也不消極。

佛教說人身難得,生命是非常珍貴的,而人身的組成,就是由四大而來。所謂四大,是指地、水、火、風。地是礦物質,水是液體,火是熱量、體能,而風是呼吸、循環系統。這四個因子相互影響、互相作用,少了一樣,生命的現象就不完整。例如液體的流動(水大),要靠呼吸循環系統(風大)和熱量、體能(火大),而能量則蘊藏在礦物質裡(地大)。這四大如果能調順,生命是活潑有力的,四大不調就容易得病;四大若分解,人就會死亡。人的存在就在四大之中。

四大無常的意思,指明它因因緣和合,而有生命生成。但終歸要衰退、分解、離散。人的一生往往追求四大的協調和順暢,使生命現象茁壯精益;其實,生命高峰期的階段很短。由人的成長歷程看來,五歲之前,懵懂無知;大概要過了五歲,才知道有個體的我,開始慢慢學習;十歲左右學習速度加快,這段學校教育的學習過程,大約要到二十歲左右,有的人更晚。但即使畢業進入社會,也無法馬上貢獻所學所能,還是得在職場中學習、適應一段時間,真正熟練工作都得到二十五歲。

聯合國一般以六十五歲為退休年齡,現在雖可往後延,也不會超過七十歲,就算能延到七十歲;算算看,人生最精華的時期,不過四十五年,這是非常短的。就在這四十多年間,通常是成家、立業、照顧高堂及幼兒的忙碌階段。

在這段忙碌期間,許多人尚不察覺體力、精神和時間有多珍貴和短暫,還要放逸、懈怠、浪費。像狂賭濫嫖、縱情酒色之徒,年輕時,以為再多的伴侶也應付得來,但中年之後,身體就會告訴他,已被他透支了。

就是一般人,年輕時或許自認精力用不完,但體能消耗之快,往往超乎預期。

法鼓山有位悅眾菩薩(義工幹部),是個退休的中學老師。他五十歲到法鼓山,非常精進,上山下海,活力充沛。前些時候我想另外交給他一項重要任務,這位六十多歲的老師說:「師父啊,不是我不想接,是身體不行了,要是接下這個任務,恐怕我要死得早一點。」原來兩年前他得了高血壓,血壓常高到一百九十,白天若有事情沒完成,晚上就睡不著,影響第二天的精神。短短十年,精力差很多。

而我是一向體弱多病,可是我的心力很強,遇到困難不會退縮、放棄。我曾想,到死為止,我的身體再怎麼病,以我的心力還是可以叫它動起來。

我五十五歲時曾感染濾過性病毒(帶狀皰疹),病情相當嚴重,痛得沒辦法入睡,這樣持續了一個多星期,到榮總診治病情才好轉。病癒後,體能再也不如從前,不過,我自知心力還可以,於是六十歲那年開創了法鼓山。

一九九九年(七十歲)春天,我因牙疾就醫,醫生在執行根管治療時,使用消毒藥劑不小心,把我的舌頭燙掉一層皮。糟糕的是,傷口在側邊,吃飯、講話都會磨到牙齒,其痛無比。我又因白血球數量過低,免疫力不好,醫生不准我吃抗生素,三個星期傷口才癒合,多吃了些苦頭。俗話說,英雄就怕病來磨,何況我又不是英雄,精神、體力又耗掉一回。年紀大了,就是不能病,體力消耗了就回不來。

所以,人的體能旺盛時間很短,能量有限,要好好運用及珍惜。正因四大無常,更應警惕;人的生命隨時會結束,不是只有老病而死,什麼時候死、怎麼死都不知道,沒有定數。難怪有人形容人生的短暫像沙漠的植物,一遇雨水,很快就發芽長出地面,開出五彩鮮豔的花朵;然後花謝了結子,水分耗盡,母體就枯萎而死了。中國人也用石火光影形容短暫的人生,猶如兩石相擊,迸出火花、照射的影子,一閃而過。

在宇宙無窮的時間裡,人的生命真是短得有如瞬間。若能夠懂得珍愛利用,則此生雖短,其價值的延伸是無窮的;如果浪費、糟蹋,不但此生短暫,對未來也沒有價值可言。人總是需要在努力中獲得對於未來的希望和快樂。

佛教又說五蘊非我,這五蘊指的是色、受、想、行、識,是人的生理、心理及精神的全部。

色講的是所有的物質,也就是四大。人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組合,擴大來說,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大身體,而這個大身體也是由四大所合成,它存在於無限的宇宙之中,與遠大的宇宙對比之下,地球的壽命也算是短暫的,所以地球也是無常的。

受是感受、覺受,是心理作用。

想是思惟,當你有感受之後,大腦就會開始作用,有了思惟。

行是行動、作為。有了思想、想法,人自然根據這些主意起反應,去做一些事情。

識有兩種功能,一是認知性的、辨別的;另一種是持續的作用,讓人的前一念到下一念,念念相續,形成綿綿不絕的念,也就是一般說的心。

色蘊(四大)強調人體的形成,其餘四蘊則指出,生命現象中,心理和精神功能的重要。色、受、想、行、識,少了其中一項功能,生命也就不完整。例如得了失憶、失智症的人或是植物人,四大雖在,五蘊則已不全,這就不是正常、完整的生命現象。

〔初版自序〕生死之間/聖嚴法師

我生長在長江下游的農村,氣候的變化、江水的起落、農作物的豐收與否,幾乎主宰了我們的生活命脈,而我就從大自然中看到一些畢生難忘的情景。

有一次,我看到一條蛇正追捕一隻小青蛙。青蛙本能地奮力跳躍向前,以保性命。跳著跳著,不一會兒,小青蛙突然停了下來,轉身面向大蛇,竟然躍入蛇口,讓蛇一口吞下。我想不是所有的青蛙在同樣的處境下,都會有類似的反應;而這隻小青蛙卻在極端恐懼和絕望之下,放棄逃生的意志,做出自投蛇口,等於自殺般的行為。

另一次,我三哥在河裡抓到一隻大肥蟹,得意萬分,正想抓回家大快朵頤,一失神,螃蟹的一隻螯著實地箝住三哥的手指。他痛得哇哇叫並立刻放開手,但那隻螯仍緊緊夾住手指;螃蟹落地之後,舉著僅存的一隻螯,快步跑入河中。我當時也只能眼睜睜看著牠逃走,不敢輕舉妄動,因為牠還有另一隻螯。

我常用這兩則故事鼓勵人要懷抱希望,遇到再困難的絕境,都要向那隻懂得「壯士斷腕」的螃蟹學習;不要像愚癡的青蛙一般,自我放棄。用智慧處世,不輕言放棄生命的希望,是很重要的人生態度。

至於面對餘年有限的人,我則用一次騎腳踏車的經驗,希望他們能與死亡和睦、輕鬆地相處。

十年的軍旅生涯,自然有許多行軍操演的訓練;其中有段時間,我分派到一輛腳踏車,以騎車的方式行軍。有一回,我們又展開訓練,我騎著腳踏車走在保甲路上。所謂保甲路,就是棋盤交錯的田埂。路面窄狹,石子、坑洞遍布,不是很好走,而且路旁還有一條大水溝。

我走在一位較熟悉路徑的同袍後面,本來一路都還順利,但他突然回頭示警,叫我要小心,因為旁邊的溝圳很深,摔下去可不得了。我先前對路旁的深溝不以為意,聽他這麼一說,便好奇地看了一眼,接著人車不知怎麼地咚隆摔進深溝裡。那位同袍還對我大叫:「才叫你要小心的!」


了知生死則無憂無懼

其實,人一出生,死亡就跟著我們了。死亡,就像保甲路邊的溝圳一樣,隨時就在我們身邊;面對隨時會到臨的死神,我們要想著自己有永遠的過去,還要想著有永遠的未來,這是接受死亡最好的心理準備。如果我們能相信此生有過去,就能坦然接受,並因應此生的因緣;若能相信有未來,就能懷抱希望,邁步向前。反過來說,經常恐懼害怕死亡,於事無補。正如我特意去留意身旁的水溝,反而出事;不理會它,卻一路平安。所以,我常說,小心是有用的,擔心則沒有必要。

在生死之間的人生旅途中,許多人也可以從生活經驗、所見所聞中,汲取智慧,轉為人生的指南。對我個人而言,佛教的智慧和慈悲,一直是我攝取養分的源頭。我從年輕時即立志,終此一生奉獻於振興佛教,希望推動「人間佛教」,使佛教智慧融入現代人生活中,幫助人們除憂解困。

在數十年實踐理念的過程中,也許出於誤會、也許出於想法殊異,我曾經令一些人士失望過,而且不見得有機會澄清這些誤會。即使如此,我從不改變心志,依然秉持自己的信念,一步步耕耘,創立法鼓山,希望更多人能與佛法結緣,運用佛教智慧增益福慧,消弭煩惱。

如今我已年過七十歲,而臺灣社會仍有許多人對佛教及其他宗教認識不足,若不是誤解,就是一知半解。我在二○○○年三月底應邀擔任一堂國家通識教育講座遠距教學的講師,到政治大學為十五所大學連網的學生談「宗教與人生」,課堂上有一位學生問我,佛教也和其他宗教一樣,崇拜一個神聖不可侵犯的對象嗎?我直截了當地回答他,佛教是無神論。因為佛是覺者,不是主宰一切的造物者;佛教更認為人人皆有佛性,甚至一切動物,都有成佛的可能。

事實上,人類自有社會以來,沒有一天離開過宗教;但在中國文化中,卻一直存在著反宗教的傾向,導致一般大眾不能認知宗教的情操,雖然多神型態的民間信仰非常普及,有其一定程度的安定力量,但卻不見得有益於人類生命品質的提昇。

在中國文化傳承中,儒家思想一直居於主流地位,對宗教的生死問題採取「存而不論」的態度;例如「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語怪力亂神」等,雖承認有生死鬼神,卻不去討論。因此,中國人一向對宗教是比較淡漠的。儒家重視的宗教,體現於祖先崇拜,基本上是孝道思想-慎終追遠的延續,所以只要「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就算功德圓滿,並不探究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因何而生等生命問題。

這種思想醞釀出中國知識階層的人本主義泛神論哲學。知識分子都多以活著的人為本,鑽研經世濟民實物;市井百姓及一般庶民,並無法從上層社會獲得宗教的指引;但在面對無常人生時,又的確需要宗教的安撫。於是轉而投向民間信仰,一方面藉此獲得心靈寄託,二方面也為祈求靈驗的經驗,助以解決現實困惑。因此,民間的中國人成為多神論者,只要傳說出現了「有求必應」的靈物,任何對象都可以膜拜,包括生人及非人的動物、植物、礦物,均奉為神明;對於宗教的義理,則泛泛地以為「反正宗教都是勸人為善」,不求甚解。他們並不知道,善是有層次及真假的,不存害人之心,當然是善;但積極救人而不求回報為終身的志業,才是上善。


學佛可以除憂解困

佛教進入中國以後,中國民間又多了一類崇拜的對象,將佛、菩薩、羅漢、天,混雜於傳說的精、靈、鬼、怪、神、仙之間,莫辨高下、不識深淺。這充分反映中國社會對宗教所抱持的籠統、曖昧不明的態度,所以通常被稱為「滿天神佛」的迷信,求神拜佛者因而被視為愚夫愚婦。

隋、唐時代是佛教在中國歷史上的全盛期,但也僅盛行於知識分子階層的菁英,並未在一般社會發揮純化宗教的影響力,民間還是多神主義。我小時候就是在這種環境下熏陶長大的,雖然信奉觀世音菩薩,但也信奉關公、城隍、土地公,甚至狐大仙等,只要聽說靈驗的,都會膜拜祈求保佑。

在這種背景下,對於許多人來說,宗教便沾染著「急診」、「賄賂」的色彩。也由於對正信的宗教認識不深,進而衍生出一些對宗教奇特而有趣的看法。比方說,親友間要是有人信教成為教友,就會有人勸他,信是可以啦,但不要太「迷」了;話裡的涵義無非認為,若是深入宗教之後,便會使人沉淪,以致迷失自己的責任、「正常」生活等等。從這個觀點看來,中國文化孕育而成的社會,實質上是反宗教的,雖然它不像其他主張一神論的社會那樣具有排他性,卻傾向不深切理解宗教,淺嘗即止;認為毋須在宗教的信仰實踐中,付出太多的時間去關心他人和陶冶自己。

而所謂「淺嘗即止」式的宗教行為,在臺灣民間很普遍。例如遇上心理不平衡、或有罪惡感的時候,或者為求治病、經商順利、及第掄元,就到某處聽說很靈的神壇、宮廟許願祈求,事成再來還願,從此之後銀貨兩訖,互不相干。下次又發生問題,再去廟裡找解藥,但這一次不見得要去上一次拜過的神廟。

這種習性是有點不健康,若是繼續發展下去,到了某種程度,恐怕連善惡也不易分明了。臺灣的色情行業祭拜豬八戒,因為小說裡的豬八戒好色,希望他能帶來嫖客;還有一些六合彩的主持人奉祀三太子或孫悟空,也是基於類似的理由。這些人祭奉一些根本只存在於虛構小說中的人物,很值得商榷;更何況這樣的目的對社會整體利益而言,弊多於利。這就是傳統中國文化對宗教「存而不論」的見解,所遺留下來的負面因素。

在這種情況下,佛教在中國歷史上興衰不定,有君王尚佛,也有君王滅佛;但兩千多年來,佛教仍不停綻放智慧的蓮花,並未從中土消失,它依舊是人在應對生死困頓時,最佳的解脫法門。

生而為人,不管在自處或應對進退之際,總會有煩惱。我認識一位教授,平日形象非常好,認識的人都形容他是一位彬彬有禮、溫和謙恭的人。但是,他偶爾會在夜深人靜時推開窗子,對著外面的一棵大樹破口大罵,有時還指名道姓地批評一番,過了個把鐘頭,又嘆口氣對著樹說:「好吧,這次就原諒你了。」曾經幾次被不同的人看見,他們不會當場點破,免得這位教授無法面對自己;其實這都是他平日壓抑情緒的結果,當壓抑過度時,就會藉此來發洩,以取得平衡。

佛教的教法,即在幫助人發現這種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煩惱,進而面對這些煩惱,然後用方法消融它;並且體悟煩惱的源頭,是在於執著一個「我」,而這個「我」又被貪、瞋、癡等無明覆蓋,不得清淨。所以今生的大功課,是要「以他為我」,處處為別人著想,如此才能化熱惱為清涼,化愚癡為智慧,化痛苦為喜悅。

我相信每個人不管才智如何、資財如何、健康如何,都會希望自己是個快樂而有用的人。若能時時處處懷抱著「以他為我」的精神,那麼不論這種人在現實社會上是否享有名利、榮耀、權力,他都會是個很快樂、很有用,又不恐懼死亡的人。


〔新版序〕修練自己,成就他人/李慧菊

大家都知道,瑞士是個盡善盡美的國家,生在這裡以及死在這裡,都是件棒透了的事情;但是,中間這一段,你真的不知道該做什麼好。

這是流傳很久的笑話,人就是這樣,當國家、社會、制度和文化在世間已臻完美的時候,個人似乎反而失去前進的原動力。這是一般人對這則極富諷刺意味的「寓言」的解釋。

不過,對佛教徒而言,其實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因為我們相信今生之後尚有無數來世,此身之外,更重要的是尚有千千萬萬的他人。生死是大事,在生死之間的這一段人生旅程,更是大事。

中國人一向忌諱談死,我們比西方人還怕死,恐懼那個未知的世界;但如果能知道那是怎麼一回事,也許對我們生前死後都助益匪淺。

「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修練自己,成就他人。」

這本訪談錄,記載了人生不同階段該如何著力自修,命數是否天定,死亡前後該如何自處等等。在數個月的訪談中,我實在驚訝於聖嚴法師談吐之餘的氣定神閒,永遠單刀直入,他講出來的話,其實不需要整理,已經是一篇好文章。

言教的確不如身教,相較於法師的自在,我的畢恭畢敬,應該是太過了。法師彷彿察覺,在我們最後一次訪談即將結束時,他說:「你可不要信得太迷了啊。」

即使是信仰,也不該執著到「迷」;對生死,何嘗不是?

目次

〔推薦文〕——洞悉生死的智慧 鄭振煌
〔推薦文〕——面對生命的態度 余德慧
〔初版自序〕——生死之間 聖嚴法師
〔新版序〕——修練自己,成就他人 李慧菊
〔緣起〕——我對生死有了信念 李慧菊
 第一章 師父,您快樂嗎? 
第二章 生命的意義
第三章 人生三部曲
第四章 命理的正思惟
第五章 死亡是怎麼回事?
第六章 死亡的準備工夫
第七章 最後的旅程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162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