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漢語神學?(修訂版)
商品資訊
系列名:論著
ISBN13:9789866131417
出版社:台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作者:曾慶豹
出版日:2017/08/04
裝訂/頁數:平裝/352頁
規格:21cm*14.8cm*2.1cm (高/寬/厚)
版次:1
定價
:NT$ 420 元優惠價
:90 折 378 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猶太人要神蹟,希臘人是求智慧,我們卻傳釘十字架的基督,在猶太人為絆腳石,在外邦人為愚拙;但在那蒙召的,無論是猶太人、希臘人,基督總為上帝的能力,上帝的智慧。因為上帝的愚拙總比人智慧,上帝的軟弱總比人強壯。」 (林前1:22-25)
如果保羅知道這個世界除了猶太人和希臘人以外還有中國人,這段話或許會可以改寫為:「猶太人要神蹟,希臘人是求智慧,中國講道德,我們卻傳釘十字架的基督,在猶太人為絆腳石,在外邦人為愚拙,在中國人為野蠻;但在那蒙召的,無論是猶太人、希臘人、中國人,基督總為上帝的能力,上帝的智慧。因為上帝的愚拙總比人智慧,上帝的軟弱總比人強壯,上帝的野蠻總比人高貴。」
在中國近代的思想上,作為中國的「外來者」的基督教,被理解為應該成為中國「土生土長」的東西。作者認為,在一些據稱是「神學家」的漢語人那裡,他們竟想修改愚拙、絆腳石、羞辱,以符合儒家成仁、道家得道、佛教圓融的期待,這不是一種自以為像上帝一般有智慧的表現嗎?
本書從社會、文化、歷史、政治、聖經的翻譯及詮釋等問題深入探討基督教在漢語社會中的處境、漢語神學的發展以及所面臨的挑戰。
如果保羅知道這個世界除了猶太人和希臘人以外還有中國人,這段話或許會可以改寫為:「猶太人要神蹟,希臘人是求智慧,中國講道德,我們卻傳釘十字架的基督,在猶太人為絆腳石,在外邦人為愚拙,在中國人為野蠻;但在那蒙召的,無論是猶太人、希臘人、中國人,基督總為上帝的能力,上帝的智慧。因為上帝的愚拙總比人智慧,上帝的軟弱總比人強壯,上帝的野蠻總比人高貴。」
在中國近代的思想上,作為中國的「外來者」的基督教,被理解為應該成為中國「土生土長」的東西。作者認為,在一些據稱是「神學家」的漢語人那裡,他們竟想修改愚拙、絆腳石、羞辱,以符合儒家成仁、道家得道、佛教圓融的期待,這不是一種自以為像上帝一般有智慧的表現嗎?
本書從社會、文化、歷史、政治、聖經的翻譯及詮釋等問題深入探討基督教在漢語社會中的處境、漢語神學的發展以及所面臨的挑戰。
作者簡介
曾慶豹 (Chin Ken Pa)
哲學博士,現任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哲學與神學研究室」主持人。曾擔任哈佛大學訪問學者、中國人民大學客座教授、漢語基督教研究所特約研究員等。
之前任教於中原大學十五載,擔任過通識中心助理教授、宗教研究所副教授、教授、宗教研究所所長及特聘教授(Distinguished Professor)並主編國際期刊Sino Christian Studies。
曾獲兩屆湯清文藝獎(神學類),著作計有《上帝的愚拙與聰明的人》、《哈伯瑪斯》、《上帝、關係與言說》、《信仰的(不)可能性》、《約瑟和他的弟兄們》等。
主編系列叢書包括:「漢語基督教經典文庫集成」、「謝扶雅全集」、「基督教學術叢書」、「中國基督教公共神學系列」等。
哲學博士,現任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哲學與神學研究室」主持人。曾擔任哈佛大學訪問學者、中國人民大學客座教授、漢語基督教研究所特約研究員等。
之前任教於中原大學十五載,擔任過通識中心助理教授、宗教研究所副教授、教授、宗教研究所所長及特聘教授(Distinguished Professor)並主編國際期刊Sino Christian Studies。
曾獲兩屆湯清文藝獎(神學類),著作計有《上帝的愚拙與聰明的人》、《哈伯瑪斯》、《上帝、關係與言說》、《信仰的(不)可能性》、《約瑟和他的弟兄們》等。
主編系列叢書包括:「漢語基督教經典文庫集成」、「謝扶雅全集」、「基督教學術叢書」、「中國基督教公共神學系列」等。
序
「猶太人要神蹟,希臘人是求智慧,我們卻傳釘十字架的基督,在猶太人為絆腳石,在外邦人為愚拙;但在那蒙召的,無論是猶太人、希臘人,基督總為上帝的能力,上帝的智慧。因為上帝的愚拙總比人智慧,上帝的軟弱總比人強壯。」 (林前1:22-25)
如果保羅知道這個世界除了猶太人和希臘人以外還有中國人,這段話或許會可以改寫為:「猶太人要神蹟,希臘人是求智慧,中國講道德,我們卻傳釘十字架的基督,在猶太人為絆腳石,在外邦人為愚拙,在中國人為野蠻;但在那蒙召的,無論是猶太人、希臘人、中國人,基督總為上帝的能力,上帝的智慧。因為上帝的愚拙總比人智慧,上帝的軟弱總比人強壯,上帝的野蠻總比人高貴。」
如果保羅知道這個世界除了猶太人和希臘人以外還有中國人,這段話或許會可以改寫為:「猶太人要神蹟,希臘人是求智慧,中國講道德,我們卻傳釘十字架的基督,在猶太人為絆腳石,在外邦人為愚拙,在中國人為野蠻;但在那蒙召的,無論是猶太人、希臘人、中國人,基督總為上帝的能力,上帝的智慧。因為上帝的愚拙總比人智慧,上帝的軟弱總比人強壯,上帝的野蠻總比人高貴。」
目次
序言
上 篇
第一章 什麼是漢語神學?
附錄:巴特在漢語學界的政治神學意涵
第二章 公共、建制與漢語的政治神學
第三章 與中國新左派的隱匿對話
第四章 景教的政治神學問題
附錄:如何看待景教的發展和衰微?
第五章 明末天主教的譯名之爭
下 篇
第六章 馬禮遜聖經譯本之辨正
第七章 漢語「中國基督(新)教史」之書寫及其問題意識
第八章 無所憑依,無因而起,《屬靈人》
第九章 漢語教會的《羅馬書》釋義
第十章 周聯華對雅歌的凝視
第十一章 Quo vadis formosa
後記
上 篇
第一章 什麼是漢語神學?
附錄:巴特在漢語學界的政治神學意涵
第二章 公共、建制與漢語的政治神學
第三章 與中國新左派的隱匿對話
第四章 景教的政治神學問題
附錄:如何看待景教的發展和衰微?
第五章 明末天主教的譯名之爭
下 篇
第六章 馬禮遜聖經譯本之辨正
第七章 漢語「中國基督(新)教史」之書寫及其問題意識
第八章 無所憑依,無因而起,《屬靈人》
第九章 漢語教會的《羅馬書》釋義
第十章 周聯華對雅歌的凝視
第十一章 Quo vadis formosa
後記
書摘/試閱
第一章:什麼是漢語神學?
一個世紀半過去了,這個「洋教」似乎還未「落戶」成功。而且,對於這個「西方宗教」未接受各種程度的「歸化」(本色化、中國化、處境化、本土化、融合化)相當不能諒解,批評並努力證明這個「洋教」如何地野蠻,其「野蠻」(侵略、殖民、霸權、獨尊)的程度就在於它缺乏「道德」(寬容、友善、認同、接納),尤其在這個「後殖民」、「去西方中心」、「寬容」、「多元」、「對話」的時期,對於這種如此無法認同本土化或接受處境化的「外來宗教」更加理直氣壯的撻伐。總之,作為一個「外來」的「洋教」,必須無條件地接受「道德規勸」,並且認為,這個「外來者」一直在傳教上無法像佛教那樣取得成功,主要就在於它仍然是「外來者」。
然而,在巨大的民族話語底下,努力「歸化」為「中國宗教」的「基督宗教」從來就未中斷過,很少人追究其是否與「基督的十字架事件」相衝突,甚至還理所當然地認為:「作中國人和做基督徒,不相衝突」。事實上,若是認真對待這個「外來者」,根本就不會在乎它是否必須放棄「外來者」的形象或身分,所有對於做出上述「歸化」要求的,說到底他們並不是認真對待這個「外來者」,或者根本就想掩飾此一「外來者」的真實身份,以為藉此達到傳教的目標,或者更為可疑的是,完全忘記或搞不清楚作為「外來者」的「外來者」是如何的「異於」一切。漢語神學為此「外來者」的愚拙、軟弱、野蠻做辯護,說到底,漢語神學是當代漢語思想界的一塊絆腳石,漢語神學不同於形形色色的「中國神學」或「處境化神學」,這一塊絆腳石將恰如其分地,擋在我們的前路,讓漢語思想反對它、抗拒它,直到「上帝選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選了世上軟弱的,叫那強壯的羞愧;上帝也撿選了世上卑賤的,被人厭惡的,以及那無有的,為要廢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氣的,在上帝面前也不能自誇」(林前1:27–29)。
為作為「外來者」的信仰辯護,漢語神學與十字架神學相合宜。漢語神學不是從基督論或創造論展開神學辯護,漢語神學必須從「被世人視為愚拙,卻是上帝大能」的「十字架道理」出發。可是我們卻在一些據稱是「神學家」的漢語人那裡,他們竟想修改愚拙、絆腳石、羞辱,以符合儒家成仁、道家得道、佛教圓融的期待,這不是一種自以為像上帝一般有智慧的表現嗎?
在中國近代的思想上,作為中國的「外來者」的基督教,被理解為應該成為中國「土生土長」的東西;漢語神學為「釘在十字架上的外來者」辯護,儘管這個十字架是愚拙、絆腳石、羞辱。大儒劉宗周言:「西方之教行之於中國,道之賊也。」當代劉小楓應之:「我就是『道之賊』」 ,這是《漢語神學與歷史哲學》一書中最為顯白的話,道出了「漢語神學」一詞在漢語思想語境的根本意涵:與「中國」為敵。
(節錄自《什麼是漢語神學》第一章)
一個世紀半過去了,這個「洋教」似乎還未「落戶」成功。而且,對於這個「西方宗教」未接受各種程度的「歸化」(本色化、中國化、處境化、本土化、融合化)相當不能諒解,批評並努力證明這個「洋教」如何地野蠻,其「野蠻」(侵略、殖民、霸權、獨尊)的程度就在於它缺乏「道德」(寬容、友善、認同、接納),尤其在這個「後殖民」、「去西方中心」、「寬容」、「多元」、「對話」的時期,對於這種如此無法認同本土化或接受處境化的「外來宗教」更加理直氣壯的撻伐。總之,作為一個「外來」的「洋教」,必須無條件地接受「道德規勸」,並且認為,這個「外來者」一直在傳教上無法像佛教那樣取得成功,主要就在於它仍然是「外來者」。
然而,在巨大的民族話語底下,努力「歸化」為「中國宗教」的「基督宗教」從來就未中斷過,很少人追究其是否與「基督的十字架事件」相衝突,甚至還理所當然地認為:「作中國人和做基督徒,不相衝突」。事實上,若是認真對待這個「外來者」,根本就不會在乎它是否必須放棄「外來者」的形象或身分,所有對於做出上述「歸化」要求的,說到底他們並不是認真對待這個「外來者」,或者根本就想掩飾此一「外來者」的真實身份,以為藉此達到傳教的目標,或者更為可疑的是,完全忘記或搞不清楚作為「外來者」的「外來者」是如何的「異於」一切。漢語神學為此「外來者」的愚拙、軟弱、野蠻做辯護,說到底,漢語神學是當代漢語思想界的一塊絆腳石,漢語神學不同於形形色色的「中國神學」或「處境化神學」,這一塊絆腳石將恰如其分地,擋在我們的前路,讓漢語思想反對它、抗拒它,直到「上帝選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選了世上軟弱的,叫那強壯的羞愧;上帝也撿選了世上卑賤的,被人厭惡的,以及那無有的,為要廢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氣的,在上帝面前也不能自誇」(林前1:27–29)。
為作為「外來者」的信仰辯護,漢語神學與十字架神學相合宜。漢語神學不是從基督論或創造論展開神學辯護,漢語神學必須從「被世人視為愚拙,卻是上帝大能」的「十字架道理」出發。可是我們卻在一些據稱是「神學家」的漢語人那裡,他們竟想修改愚拙、絆腳石、羞辱,以符合儒家成仁、道家得道、佛教圓融的期待,這不是一種自以為像上帝一般有智慧的表現嗎?
在中國近代的思想上,作為中國的「外來者」的基督教,被理解為應該成為中國「土生土長」的東西;漢語神學為「釘在十字架上的外來者」辯護,儘管這個十字架是愚拙、絆腳石、羞辱。大儒劉宗周言:「西方之教行之於中國,道之賊也。」當代劉小楓應之:「我就是『道之賊』」 ,這是《漢語神學與歷史哲學》一書中最為顯白的話,道出了「漢語神學」一詞在漢語思想語境的根本意涵:與「中國」為敵。
(節錄自《什麼是漢語神學》第一章)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