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利他到覺悟:證嚴上人利他思想研究
滿額折

利他到覺悟:證嚴上人利他思想研究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80 元
優惠價
90342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從證嚴上人的利他實踐精神出發
探究佛教利他思想的再現與保存
利他是覺悟必要過程
非只為覺悟後的願行

生活在當代科學主義至上、工業資本環境勃興、與多元價值並陳的我們,兩千多年前佛陀邁向覺悟境界的教法,是否可引以為今日吾人生命終極的追求?是否能成為個人生命可實踐的目標?如果是,它的實踐內涵與具體的模式為何?當代社會中諸多的歷史條件,能否為這樣的思想與實踐提供有力的、可行的支援環境?
佛教作為人類歷史進程中最重要的信仰之一,其經典經過數百年部派佛教的詮釋,以及近兩千年大乘佛教的淘煉;傳到漢地,也歷經一千九百年,經由漢傳佛教修行者的詮釋與對中國文明的適應,它原始的面貌與內涵已然經過許多的修正、轉折與隱落。尋求原始佛教的意義,並不是在尋求的過程中,考據原始的佛陀如何說,而是試著揮開兩千多年曲折蜿蜒的不同文化適應中所產生的諸多扭曲與包袱,而能更直接且深入的掌握佛教的根本教義,從這根本的教義中試著找出它在當代文化中的新適應,這新適應包括建立系統而合宜的思想詮釋,真實的宗教經驗與具體的社會實踐。
證嚴上人以佛教之利他思想為基礎,在利益眾生之際,清淨自心,最終契入究竟覺悟之境。證嚴上人開立慈濟宗門,建立從行善到體現一切善行的佛教修行法門,從利他臻於究竟覺悟之境。其宗門之理想是以提供眾生身、境、心的圓滿具足為目標。
何日生《利他到覺悟:證嚴上人利他思想研究》一書,從慈濟宗門創立者證嚴上人的利他實踐精神出發,探究佛教利他思想的再現與保存,分析闡述慈濟宗門利他精神之要旨與從利他通向覺悟的思路,其實踐之體系之於對當代佛教及世界文明的影響。

作者簡介

何日生 博士
佛教思想與宗教NGO領域之實踐者暨研究者。著有《一念間》、《慈濟實踐美學》、《清水之愛:見證骨髓移植發展史》、《建構式新聞》;策劃編著《慈濟宗門的普世價值》、《環境與宗教的對話》等書。長年致力於佛教慈濟基金會之人文工作,並為慈濟大學副教授。
美國南加州大學傳播碩士,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多次代表慈濟前往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北京大學、人民大學、香港大學等進行專題講座,所撰之佛教利他思想、宗教NGO論文,分別收錄出版於英國牛津大學佛學期刊(The Journal of OCBS)、英國劍橋學術出版社(Cambridge Scholar Publishing)。
資深媒體人,電視主播與製作人;多次榮獲臺灣電視金鐘獎,所製作之《清水之愛:Great Love as a Running Water》世界骨髓移植紀錄片,入選2014年國際艾美獎(Emmy Award, International)亞非地區最佳新聞紀錄片。

推薦序一 行菩薩道 做慈濟人
樓宇烈╱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榮譽院長
證嚴上人是當今臺灣地區及全球一位極有影響的佛教領袖人物,其創立的「慈濟功德會」不僅在臺灣有著極大影響,而且在世界上也有廣泛的影響。
慈濟功德會本著佛教慈悲濟世的精神,在全世界積極推進各項慈善事業,其中包括教育、醫療、救災、扶貧等眾多方面。他們在臺灣和世界各地建學校、開醫院,扶貧困等,特別是在救災方面,更是常常在第一時間到達災害發生地區,給當地政府和災民都留下深刻的印象。慈濟功德會的這些慈善實踐業績,與證嚴上人對佛教慈悲濟世理念中「利他」精神的發掘、闡發、弘揚、實踐是分不開的。因此,深入研究證嚴上人「利他」精神的思想和實踐,對瞭解「慈濟功德會」的整體精神和事業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
何日生博士追隨證嚴上人,在慈濟功德會工作多年,對證嚴上人的思想有深入的瞭解和體會。他在《利他到覺悟》這本書中,首先梳理了證嚴上人慈濟宗門「利他覺悟」的基本思想,如:「慈悲行與究竟覺」、「緣起法與慈濟大愛」、「利他精神與菩薩道」、「從利他到成佛的歷程」等。然後,探討了證嚴上人慈濟宗門思想,是如何在融合佛、儒、現代科學等,以及傳統和現代的過程中形成起來的。
本書詳細地分析了證嚴上人創立慈濟宗門的思想體系,探究了這些思想來源的主要佛教經典,以及其中一些主要的思想。如:「從緣起契入無我」、「與萬有合一」、「以勤行禪定」、「以眾生為師」、「以無所求覺悟」、「在利他中清淨」等,這些對今天學佛的人都有相當的啓發意義。
書中對證嚴上人慈濟宗門利他思想的實踐體系的梳理,以及對其現世意義分析,也相當細緻和富有啓發。這是一本迄今比較全面、系統研究慈濟功德會、慈濟宗門核心思想和實踐的書籍。由於慈濟功德會對社會做出的貢獻,人們對其實踐的指導思想有著濃厚的興趣。這本書的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理論和現實意義,一定會在社會上發生廣泛的影響。
本書使用資料翔實可靠,內容豐富,分析詳細,條理清晰,邏輯嚴謹,行文流暢,是一本了解證嚴上人思想與慈濟宗門實踐理路的重要著作。

推薦序二 慈濟宗門 以人為本
許木柱╱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教授,慈濟大學副校長
本書精緻地闡述證嚴上人利他思想的緣起與實踐,也是中文世界第一本深入而系統性的闡述慈濟宗門的佛法基礎與實踐法門。何教授年輕時即對哲學、文學、心理學深感興趣,廣泛閱讀不同領域社會科學家的論述,對當代思潮奠定了寬闊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對表面現象背後的意含具有獨特的敏感度,因此總能在幽微之處點燃明亮的理解之光。
十五年前,當時在傳播界廣為人知的何主播,捨棄令人欽羨的名位,毅然投入慈濟,長年跟隨證嚴上人,不僅擔任慈濟基金會的發言人,建立慈濟與外界溝通的管道,也參與慈濟的海內外援助。何教授長期聆聽證嚴上人在不同場合的開示,以及在北大接受的佛學訓練,使本書成為全世界極少數能精準詮釋證嚴上人的佛法思想與慈濟宗門實踐的著作。
本書的論述一方面深入闡述證嚴上人的佛法思想,同時也契合許多可歸類為後現代社會科學家的理論。例如,以感恩心付出而無所求的大愛情懷,彰顯法國社會思想家Pieer Bourdieu實踐理論的價值,亦即每一個人都具有主觀性與主動反應的本性,而其行為表現與價值觀(道德)的塑模,都必須在人際互動的過程中自然孕育而成,由此而形成規範個人行為的文化理解。另一方面,慈濟現象也呼應了Rogers、Maslow等人文心理學家在1960年代即大聲呼籲的「以人為本」(person-centered)的主張。此外,1990年代興起的正向心理學,主張「人類長處」(human strengths)對人類社會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在Seligman、Snyder、Lopez等人所提出的六大面向、二十四項正向特質中,就包含了慈濟人文的許多核心價值,例如慈悲、喜捨、知足、感恩、包容、善解、誠實、正直等。可見東西方思想家對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顯然有相當一致的觀點。
本書的出版將證嚴上人的思想體系與人間佛教做了清晰的因果論述,而在資本主義與個人主義盛行的全球化環境下,證嚴上人以人為本的入世實踐,不僅對許多強調個人慾念與極端主義的個人具有振聾啟饋的意義,也對整個社會指引一條臻至祥和、安寧而得以永續發展的理路。

目次

推薦序一:行菩薩道 做慈濟人 樓宇烈╱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榮譽院長
推薦序二:慈濟宗門 以人為本 許木柱╱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教授,慈濟大學副校長

緒論
一、佛教利他的思想
二、近當代西方利他之研究
三、利他範疇與名詞之界定
四、慈濟宗的利他思想與實踐概述

第一章 慈濟宗門利他覺悟的基本思想
一、慈悲行與究竟覺
二、緣起法與慈濟大愛
三、利他精神與菩薩道
四、從利他到成佛的歷程

第二章:證嚴上人與慈濟宗門之思想緣起
一、慈濟發軔於臺灣的歷史因緣
二、證嚴上人與近代漢傳佛教的因緣
三、慈濟與儒家之淵源
四、慈濟面向當代社會的思想與實踐模式

第三章:證嚴上人立慈濟宗門之思想體系
一、從緣起契無我 與萬有真理合一
二、靜思法脈:以勤行禪定、以眾生為師
三、於群體中修行、以無所求覺悟
四、本體思想:契一真實法、度無量眾生
五、拔苦予樂 無相為本
六、修行法門:在群體養德、在利他中清淨

第四章:慈濟利他思想的實踐體系
一、入無量眾生 得法無量
二、慈濟利他精神體現三輪體空
三、利他度己:淑世志業對個人修持之影響
四、慈濟宗的組織運作與修行法則
五、慈濟志工組織運作與修行

第五章:結語 慈濟宗證嚴上人利他精神之現世價值
一、建立以利他為中心的生命觀
二、將世界視為一有情整體的利他精神

後記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第一章 慈濟宗門利他覺悟的基本思想
證嚴上人成立慈濟宗門的緣由,以筆者觀之,是因其強調修行之法門為力行,以利他行到達究竟的覺悟。證嚴上人的利他思想不是只給予眾生佛法即為利他,而是對於一個受苦的人給予身、境、心的同時救助。一如藥師如來十二大願所陳,願眾生身體健康、物質豐饒、心靈潔淨。慈濟宗門的利他,同傳統佛教重視心靈的超拔而非解決現世間物質與環境的苦難,有明顯區別,其立宗之旨趣亦在此。
慈濟宗門以《無量義經》為宗經,《無量義經》的根本大義以筆者詮釋之為「性相空寂、利益群生」,這正是證嚴上人的根本核心思想——「付出無所求」,「以無所求的心」為眾生付出。「無所求」為「性空」,「付出」即「濟度群生」。
本章將闡述慈濟宗門的思想與理想,係主張「利他實踐」具足修持禪定及般若智的功能,並在萬物因緣和合、相生相立的世界體系中,依利他精神契入萬法合一之究竟覺悟。綜觀佛教歷史的發展,佛陀的修行是不忍眾生苦,佛陀覺悟的一刻體證超越生死輪迴之苦的涅槃之境。這境界眾生本自具足,但為無明所遮蔽故,沉迷於五蘊之中。本章論述「慈悲」是佛陀修行與覺悟的根本動力:慈悲所以出家修行,慈悲所以「開、示、悟、入」眾生體佛之知見;慈悲待一切眾生,觀照一切有情,以慈和萬物相通連,就是佛陀覺悟的本懷。
所謂「本懷」是意指以慈悲為起點,亦指覺悟的終極。以慈悲心利益眾生,度化眾生,直到與一切萬有都得度化,就是圓滿的佛境。亦即,自覺、覺他、覺性圓滿。所以,從慈悲出發的利他通向覺悟,覺悟的終極之境就是徹底的利他之行。
本章闡述證嚴上人所主張的慈悲利他包含大智慧,因為慈悲度眾生,所以智慧生。眾生無量,故需要的法亦無量。如《無量義經》所云:「眾生性欲無量,故法無量。」無量法即無量智慧。因慈悲利他故生智慧,非為追求智慧而慈悲利他。因此慈悲利他以眾生為道場,眾生就是菩薩培養智慧的處所。如證嚴上人所述:「汙泥成就蓮花,汙泥是蓮花成長的養料。世間的汙濁、眾生的剛強是我們成佛的養料。」
以慈悲度化一切有情,每一眾生皆含一法,能度化一切眾生,度化一切萬有,就契入萬有的真理。真如佛性,就是與萬有的真理合一,所以慈悲之利他通向一切智慧。
「真如佛性與萬有合一」有兩種涵義,一是在慈悲的觀照中,一切有情眾生都平等,這是佛陀慈悲等觀;每一眾生之苦,皆為我之苦,皆為諸佛與菩薩度化之對象。與萬有合一的第二層涵義為,以緣起法,萬物相依相生,實不分離,他者就是我者,自他不二是佛陀的利他之究竟思想。所以依慈悲利他心達到一乘真實法,不只是主觀的慈悲度化眾生,亦是萬物、萬有不分離的客觀真理,這是利他即為利己的真實義。
利他至覺悟的修行歷程,仍必須以內修清淨,外行四無量心為宗。以無相為本;諸法無我之念為本。能以無我之心利益眾生,度化眾生,才是邁向清淨智慧的涅槃之道。入世間的利他回返般若的空慧,以法空無我的境界入世利他,才能體現「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究竟覺悟之境。

一、慈悲行與究竟覺
佛陀經過五年參學,六年苦修,最終在菩提樹下七七四十九天極深的禪定中,徹悟宇宙的真實大法。佛陀覺悟的時刻,或讓佛教修行者認為,禪坐是通向覺悟的關鍵。禪坐當然是佛教修行的必要法門,但是在佛教諸多經典裡顯示,佛陀是累生累世修行,在過去無量劫以布施行善,才終於在菩提樹下的禪坐中臻至究竟覺悟之境。一如證嚴上人闡述佛陀覺悟的境界時言:

佛陀所以成佛,是因為累劫、無始劫以來,一心一志,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來來回回人間,一大事因緣,無不都是要將他所上求的佛道,能夠於人群中度化眾生,無不都是為人間苦難而來,這是釋迦牟尼佛修行的過程,那是累生累世的修行結果。

從慈濟宗門的觀點言之,「慈悲心、利他行」是邁向究竟覺悟的關鍵。不只無量劫的慈悲利他行是清淨自心的修行路徑,也是得大智慧的法門。利他,自我欲望低、見著少,故漸次得清淨;利益眾生,眾生性欲無量差別,在度化眾生的無盡願力中,修得一切智慧。
慈悲行是清淨與智慧的融合,最終達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慈悲等視眾生,臻至一切眾生,一切法皆如如的平等空慧。

(一)覺悟後趣向有情
佛陀覺悟之後,向人間的反轉,而不停留在甚深的涅槃寂靜之中,亦不直接取滅,是佛教利他與覺悟的關聯之重要思想線索。覺悟的佛是有情的,此有情使他出於人間,此有情引領他利益眾生。
佛陀成道之際,根據《法華經》與《華嚴經》的觀點,諸梵天看到娑婆世界悉達多太子成佛,諸梵天王、諸龍王、緊那羅、諸魔王都來向佛禮敬、請法。佛向他們開示華嚴精神,這華嚴精神不是一般娑婆世間的眾生所能體解。在向諸梵天王說法後,佛陀陷入很深的思考,是否直接取滅,因為他深怕眾生不能明瞭他的教法。佛陀體悟出真實大法後,流連在甚深寂靜中數日,不願出離。直到梵天王請求,佛陀才出禪定,度化眾生。
而佛陀決定出定度化眾生,他第一個想到度化的物件是自己的兩位元原外道的老師——羅勒迦藍與欝頭藍弗。這說明佛陀在臻至高覺悟之際,仍不離有情的心境。這心境如《增壹阿含經》所述:

一時,佛在摩竭國道場樹下,初始得佛。爾時,世尊便作是念:「我今以得此甚深之法,難解、難了、難曉、難知,極微極妙智所覺知,我今當先與誰說法?使解吾法者是誰?」爾時,世尊便作是念:「羅勒迦藍諸根純熟,應先得度,又且待我有法。」作此念已,虛空中有天白世尊曰:「羅勒迦藍死已七日。」
是時,世尊復作念曰:「何其苦哉,不聞吾法,而取命終;設當聞吾法者,即得解脫。」是時,世尊復作是念:「我今先與誰說法,使得解脫?今欝頭藍弗先應得度,當與說之,聞吾法已,先得解脫。」世尊作是念,虛空中有天語言:「昨日夜半,以取命終。」是時,世尊便作是念:「欝頭藍弗何其苦哉!不聞吾法,而取命過;設得聞吾法者,即得解脫。」
爾時,世尊復作是念:「誰先聞法而得解脫?」是時,世尊重更思惟:「五比丘多所饒益,我初生時,追隨吾後。」是時,世尊復作是念:「今五比丘竟為所在?」即以天眼觀五比丘,乃在波羅仙人鹿園所止之處。「我今當往先與五比丘說法,聞吾法已,當得解脫。」

羅勒迦藍是佛陀出走王宮修道,跟隨的六位外道老師的第一位,他是數論派學者。以斷生死、行忍辱、禪坐等法門修行,但佛陀不滿意他的修行法門而離開。欝頭藍弗,則是佛陀最後跟隨學習的外道老師。佛陀最先是想起向兩位恩師,想向他們傳授自己心中已悟到的真實大法,但兩位尊者都已死去。佛陀之念是謂報師恩。佛陀覺悟後仍為有情之覺悟者。
佛陀又想到跟隨他修道的五位比丘,從他出生為太子在宮裡,到他到曠野修道,五比丘都如親人般照顧著他,所以佛想向他們傳法,這是報親恩。佛陀覺悟後意欲傳法的物件都是他的恩人,這是有情的生命境界。
證嚴上人的慈濟功德會強調情,覺有情。他常說:「拉長情、擴大愛。」證嚴上人的數十萬的皈依弟子,與他有很深的情感投入。證嚴上人是所有弟子情感的依靠,而他自己也不捨弟子,每每弟子重病或往生,他的悲傷溢於言表。覺悟的人應該靜定,有情與覺悟是否衝突?以筆者觀之,證嚴上人不只對弟子有情,對天下受苦的眾生也是有情。臺灣九二一大地震,他因流淚過多而得乾眼症。許多大災難證嚴上人總是悲從中來,難以自抑。這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情。而對弟子的情,是一種大家長的情。以筆者觀之,證嚴上人沒有特別關愛誰,他每一個人都愛。所以他才說:「天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沒有我不相信的人,沒有我不能原諒的人。」因此這種「情」非為對於個人之私情,而是以視一切眾生為自己的情,眾生與自己生命相關聯的情,甚至將眾生的生命與慧命視為比自己更重要的情,這即是「覺有情」;這契合佛法的因緣生法,一切眾生、萬物都是互相關聯,視他(她)如己,「傷在他身,如痛在己身」的大慈悲心。大慈悲心是成佛的根本。
筆者認為,整個慈濟宗門就是要創造一個「有情的大生命共同體」。慈濟人往生,還要乘願再來追隨證嚴上人行菩薩道,還要繼續度化眾生。這就如印順導師在《菩薩心行記要》一書中所引述經文:「菩薩利益眾生,常在生死中」。二○○五年印順導師圓寂,證嚴上人在「我思、我師、人間導師」的追悼一文中說:「師父一定會乘願再來人間!」可見證嚴上人所發的大願仍是菩薩在生死中,不斷地度化眾生,直到眾生都得度,才契入涅槃。
值得提出的是,這種「有情的大生命共同體」並不是家族式或部族式的生命共同體。其關聯非血緣,非私情,而是覺有情。證嚴上人在一次對於一個出家弟子因為同門師兄的往生而悲傷不已,上人告誡他,不可以把情綁在一個人身上,出家人修行要將情感平等地給予每一個人,這是慈悲等觀,是覺悟後的大情。而整個慈濟宗門就是維繫在這樣的「大情感系統」中,這「大情感系統」在理念上自然是要涵蓋所有的有情眾生,讓所有眾生最終都契入覺悟之境,尋回其本自具足的真如本性。

(二)悲智相契匯成覺性大海
證嚴上人認為,覺悟的佛在無量劫中悲心度眾,經由苦修、參學證得一切清淨的智慧,非為四十九天禪坐即能成佛,而是「本覺匯海契悲運智互為圓融」。佛陀累世修行,以及今生十一年的苦行參學,本來就智慧如海。此智契悲,想起親近的人,念及一切眾生尚未覺悟,不捨之情,悲智相契,互為圓融,乃成佛道。
證嚴上人對佛陀在長時期的苦行及修持中透澈體會生命之苦:

佛陀在長久的時間,不斷不斷地來人間,這是他的願力,不是業力,是願力。所以他現相人間,覺道樹下金剛座上,這個覺樹,覺就是菩提,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在石頭上,在那地方好好思維。六年的苦行,了解的法已經累積得差不多,不只是五年參訪,六年苦行,不只是這樣,是久修以前的以前,但是他現一相給我們看,就是要這樣修行。

這是表示用這樣的方式來教育我們,你平時要好好去了解世間法,去體會人間苦,苦是來自於無明煩惱。多少種的無明煩惱呢?你要入人群去體會。所以在五年的參訪、六年的苦行,就是要經過這樣長久的時間之後,這些法開始體會,還要三七日中思惟,將心完全靜下來,才體解大道。在金剛座上體解大道,夜睹明星。三七日當中所思考的,如何度芸芸眾生?
這種修行迴向於眾生的這念心,夜睹明星覺悟了,天地遼闊,眾生芸芸,無限量的煩惱如何度化?所以這種「本覺慧海、契悲運智」,本來就覺悟了,本具佛性。尤其是過去所修來累積的這個本覺慧海,最後啟動了悲,這種契悲,契悲運智,悲智這樣結合過來,法圓通起來。就是與眾生契為一體,這樣運用智慧,悲智,互為圓融。同體大悲,智慧圓融起來,這樣成佛了。
體解佛陀成道過程,並不是一個特例,諸佛皆是無量劫的利益眾生修得一切智慧,證得真實大法。成佛是否為人人的福音?約翰.哈伍德.希克言︰

歷史上真正證悟的每個世代不出幾千人,成佛對於少數根機聰敏的人是福音,但對於多數平凡人而言確非如此。

但是佛陀的本意是要人人成佛,不只是要嘉惠少數幾個根機聰敏的人。其關鍵在於成佛是向自我內心的反轉,是從自我中心過度到利他為中心。反觀自性是學佛的關鍵,無盡的利他是成佛之道。或許正如日本禪師鈴木大拙所言,一部佛教史不是佛陀成道到今日所記載的法之歷史……而是我們每一個人精神生命開展的歷史。
任何人如果立弘願,於累生累世中長養慈悲,勤修梵行,常在生死中,利益眾生,終究能成就佛道。覺悟,是慈悲與智慧的總和與總結。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42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