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由特殊孩子家長轉變為會談師,最能了解父母的需求。
★同時介紹調理親子雙方情緒的方法,讓孩子平靜、父母淡定。
★附情緒卡及需求卡,讓孩子藉卡片表達說不出來的煩惱!
孩子情緒照顧好,教養煩惱少一半!
本書獻給被老天挑選的特殊孩子家長
因為你的勇敢和堅強,造就了另一個生命的無限可能!
每個特殊孩子各有不同的身心限制,但大多有個共同點:情緒暴走。
特殊孩子遇到挫折時,情緒經常來得猛又快,更糟的是若家長也被激怒,更是火上加油,不但親子關係緊張,也影響孩子在外的社會適應。
無數專家都主張,情緒穩定,能使孩子一生受用,比起認知或技能的提升更為重要。因此,有特殊孩子的家庭,最需要的就是親子雙方情緒控制的方法!
作者綜合親身教養經驗、特殊教育與心理學、身心靈療法,設計出專門給特殊孩子家庭使用的情緒急救帖,告訴父母如何在情緒風暴中穩如泰山、維持淡定,守護發飆暴走的孩子,直到風平浪靜。
全書分為四大部:一、陪伴特殊孩子的心理準備、二、與孩子的情緒共舞、三、家長也需要照顧、四、家長有哪些資源可以運用?
首先替家長們做好陪伴特殊孩子的心理建設,接著針對孩子的發飆,提出實用的解方。孩子發怒時,該如何引導?若出現暴力,該如何面對?輕度與重度的孩子,各有哪些不同的處置?
此外,家長也要轉換心情、釋放壓力,甚至與原生家庭和解,才是長期困擾的正解。若出現了絕望放棄的念頭,更需要立刻情緒急救,重返平靜。
本書並附特殊教育資源,以及與親友、老師、同學溝通等生活安排建議。家長不該單打獨鬥,而是邀請親友一起扶持孩子成長,因為,他是老天給我們的孩子!
如果想要了解各種可以應對情緒行為風暴的技巧,這就是按圖索驥的教戰手冊。——資深情緒行為巡迴教師賴英宏
──誠摯推薦 按姓氏筆劃排列
花媽卓惠珠(「幫助高功能自閉與亞斯伯格」臉書版主、作家)
周玲玲(社團法人台灣靛藍天使協會創辦人)
張德芬(身心靈作家)
張鴻玉(中華新時代協會賽斯學派心靈輔導師、印度奧修元大學個案諮商師、作家)
紫嚴導師(社團法人中華道家人文協會理事長、玉清道院創辦人、作家)
劉弘仁(臺北市立關渡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暨主任)
鄭家鐘(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黎建球(輔仁大學前校長)
賴英宏(臺北市東區特教資源中心資深情緒行為巡迴教師)
簡意玲(臺大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作者簡介
美國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公共關係碩士,輔仁大學日文系畢業,取得中國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執照,曾長期任職於外商公司,也是一個育有合併妥瑞症、疑似亞斯伯格、過動症和強迫症兒子的單親媽媽。
經常受邀於學校父母成長班演講,主要經歷為身心障礙教保員培訓、明倫高中家長會特殊教育委員、明倫高中「105學年特教學生家長親職教育座談會」講師、社團法人台灣靛藍天使協會顧問等。現為身心靈整合工作者、心靈會談師。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1】媽媽是孩子恰恰好的治療師 / 劉弘仁 (臺北市立關渡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暨主任、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 特約主治醫師)
作為一個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診間進出著各種各樣的特殊兒,我們總是會遇到一些非關臨床的詢問。
這些非關臨床的詢問就是家長或老師問了一些跟孩子的症狀或治療不相關的問題,這些問題林林總總,千奇百怪,所有你能想像的問題可能都曾出現過。其中最常見的問題就是:「醫生,你都是怎麼紓解壓力的?」、「醫生,你每天看這麼多孩子,不會覺得快瘋掉了嗎?」然而其實我們更想反問家長:「這一切你是怎麼熬過來的?」
醫師的壓力是在臨床時刻,臨床時刻過後,孩子回到家庭當中,壓力與責任多數時間都會落到家長身上。許多研究都告訴我們,作為一個特殊兒的家長,這些家長都承受著多重壓力,經常在焦慮或憂鬱邊緣徘徊,無論是一頭大象或是一根稻草,就會讓家長掉進深淵,等待救援。過去在專業助人工作者的思考中,確實就是如此看待家長/照顧者的,所以,彷彿作為助人工作者的我們是拯救者一般……
但是逐漸當我們看到像吳蕙名女士這樣的家長出現的時候,她不只協助我們理解了特殊兒家長的經驗,也改變了許多助人工作者的觀念。那就是每一個家庭與家長都有其能力與優勢去走出自己的路,助人工作者不是拯救者,而是夥伴關係,跟著家庭/家長比肩同行,一起走一段風景獨特的旅程。
晚近二、三十年來,也由於對家長能力的重新認識,在歐美國家,對於特殊兒的情緒行為問題處理領域出現了精準、豐富而多樣化的親職介入模式,例如:最著名的「令人驚歎的歲月計畫」(The Incredible Years Parent Training Program, IYPT)就是訓練家長如何處理孩子長期的嚴重行為規範問題。家長透過一個為期十二週的完整課程,來學習各式各樣的技巧,諸如如何與孩子遊戲、如何肯定孩子、怎麼給予孩子情緒行為適當的回饋、怎麼為孩子設下界線以及如何處理孩子的挑戰性行為等。許多研究均證實這些親職訓練模式有一定的成效,而且即使孩子現階段沒有情緒行為問題,家長接受介入或訓練後多半都能修正自己的教養模式,改善家中的親子關係或家庭關係。《暴走小孩,淡定父母:與特殊孩子的情緒共舞》彷彿就是循著上述的脈絡背景,由父母陪伴特殊小孩的心理準備一路寫到實用的行為處理技巧,按部就班,以實例循序漸進地讓讀者了解如何處理特殊兒的情緒行為困難,教導父母去理解孩子,融合著行為治療的精華與心理學上涵容的概念,讓父母可以在每一天的生活當中實踐。吳女士在書中娓娓道來的不只是令專業工作者都嘆為觀止的親職技巧,更為彌足珍貴的是吳女士多年來作為特殊兒家長所淬鍊出的獨特經驗都沉澱於此書,所以不僅能夠作為父母親的讀本,也可以是專業工作者的隨身參考書。
除了「暴走小孩」,本書還有另外一個主體,就是父母親(或是照顧者)自身。無論如何關愛孩子,無論特殊兒的成長軌跡如何艱辛,只要時間往前進,總是會牽涉一個議題,就是父母及子女作為分別獨立的個體,即便特殊兒的父母親再怎麼擔心孩子的問題與未來,孩子終究需要面對自己的人生,共生不能解決問題。孩子需要自己的空間,而父母親則需要回頭過來面對自己。無論如何掙扎、喘息、耗竭、感動,吳女士也提醒這些父母必須照顧自己,關照自己的情緒與人生。書中所提供的心理技巧與自我認識的方法,皆有深義,相信許多是吳女士個人的心路歷程與探索結晶。
很多母親及父親是孩子恰恰好的治療師,不必然是最好的。最好的治療師不見得能進入孩子的心中,母親與父親堅定而柔軟的身影卻是孩子眼中恰恰好的治療師,吳蕙名女士就是其中之一。而且她走得更遠更鏗鏘有力,為我們開拓了另一片視野,守候著診間的我,有幸見證了一小段過程。緣於此,特別在所謂「專家」教養書充斥的年代,推薦本書。
《暴走小孩,淡定父母》是一本由母親與孩子的血淚所繪製的教養地圖,希望家長及專業工作者能夠利用本書,「尋向所誌,能復得路」,找到屬於自己、孩子與家庭的桃花源。
【推薦序2】重新把握親職技巧的明確指引 / 賴英宏(臺北市東區特教資源中心資深情緒行為巡迴教師)
說起我和《暴走小孩,淡定父母:與特殊孩子的情緒共舞》作者吳蕙名(Amanda)的緣分,還是要從花媽(人稱亞斯教母的卓惠珠女士)在板橋經營的租書店說起。
我和花媽開始熟起來,大約是二○一一年左右吧!那時候花媽已經在租書店籌辦許多支持特殊需求學生家長的講座了。花媽因緣際會得知我在特殊教育領域的工作專長,恰巧就是處理特殊學生的情緒行為問題,便邀約我到她的店裡跟家長們分享如何在家中處理特殊孩子的種種行為問題。於是就在二○一二年暑假後,我第一次在花媽的店裡,進行工作坊性質的家長親職能力成長課程(正向行為支持團體),聚焦在行為問題的系統性處遇技巧。這也是我個人利用公餘時段,積極協助家長提升親職技巧的開端。
在經過約一年的時間,有了兩、三個梯次與家長共同成長的經驗之後,發現了一個現象,讓我重新思考協助家長的角度。綜整了長期陪伴家長應對孩子行為問題的歷程,發現似乎只有鼓勵家長維持「局外人」的心態,才比較有辦法靜下心來從旁觀的角度,系統性地分析出孩子的行為問題及其行為功能。事實上,當家長們在討論旁人的問題時通常還能維持相當效能,可充分運用理性分析並提出可行的策略建議。但只要輪到討論自己家中的情形時,往往在一瞬間理智線完全被情緒沖斷,以至於剛剛在討論中學到的技巧,可能只用得上兩、三成。雖然在事後靜下心來,大部分家長都知道該怎麼辦,但在事件當下要處理時,運用技巧的狀況卻是卡卡卡。
於是我向花媽提議,希望轉換協助家長的角度。先前想讓家長有能力解決孩子的「行為問題」固然很重要,但是讓家長開始關注自己的「情緒樣態」並嘗試讓家長學習應對自己本身的情緒,顯然更是「有效處理」孩子行為問題的最大前提。於是在花媽積極的支持及鼓勵下,我們開始進行提升家長對情緒理解及應對能力的課程,我和Amanda的認識,就是在我與家長們進行有關情緒理解及應對的團體互動討論中。
很榮幸的在與包含Amanda在內的諸多家長們,陸續討論到情緒對行為的影響以及情緒應對處理的歷程等主題之後,我們終於共同逐步澄清了一些大家都同意很重要的觀點。當家長在面對孩子持續出現的行為問題時,若能在心中常保這些觀點,將較有機會順利面對孩子的行為問題:
• 家長本身把自己的情緒照顧好(情緒較淡定、穩定)生活品質才會好
• 家長情緒穩定才有機會協助孩子的情緒穩定
• 在個體的行為問題出現之前通常情緒早就在醞釀了
• 面對行為問題的第一時間要先應對情緒(引導個體情緒穩定)
• 個體情緒穩定之後才引導思考解決之道或處理問題
在Amanda《暴走小孩,淡定父母:與特殊孩子的情緒共舞》這本書中,我個人特別喜歡其中針對不同強度的行為問題層次,舉出了不同的因應策略,而且介紹因應策略之後總會附帶案例解說,務求清楚演繹出這些策略的實際應用樣態。對未必具有心理學背景知識的讀者而言,如果想要了解各種可以應對情緒行為風暴的技巧,這就是可以按圖索驥的教戰手冊。Amanda在本書中羅列的各項策略,不僅融匯了諸多的心理諮商理論及技巧,更用淺顯文字搭配生動例子,讓人讀來沒有生澀的學理壓力。各項技巧又常有分解步驟的說明或正反例對照,也讓讀者感到這些策略並沒有那麼難懂,更有意願去嘗試執行這些策略。這種邀約讀者一起做做看的努力安排,相信正是作者在細微處的用心,因為這些與孩子情緒共舞的策略,其實考驗的不是家長在閱讀後是否吸收到親職理論知識,更是看重在家長閱讀後,能否順利展現妥適的親職技能。
在參考這本密集介紹親職技能的書籍之後,讀者要如何彌補在閱讀後出現「口頭都知道,做卻做不到」的鴻溝呢?事實上說穿了不值錢,就是請大家平常多多練習這些策略操作,先選自己做得來的就好,不必要求一次把所有技能都做到位。不怕做不好但就怕沒練習,技能的學習,就是熟能生巧而已,烹飪如是、駕車如是、防災如是、親職技能亦如是。
誠如前面所提到的,家長要是能夠理解到自己的情緒狀況影響力,不只有助於家長本身的親職效能,更有助於孩子行為問題後續發展,相信絕大部分家長都會盡可能地密集練習,以求淡定自己的情緒,並且在處理孩子行為的策略上,朝正確方向改變。Amanda這本書無疑提供了許多務實有效的技巧以及親身經歷的心得,可以讓許多正苦於不知如何應對孩子行為問題的家長,免於重蹈此前許多家長們經歷過的盲目摸索及掙扎的煎熬。只要翻開書頁就可以立即找到直接可用的各種技巧和資源,協助自己也協助孩子面對情緒和行為的風暴。
真的非常高興,能夠在這親職外包趨勢依舊盛行的年代,有機會介紹這本書,透過作者自身的經歷及自省,從百般挫折甚至幾乎放棄的親子互動模式,逐步修復親子關係終至迎向更親密也更獨立的相互信任。且讓我們重拾對親職能力的重視吧!本書中提到各種有效的策略,在在都證明了唯有對親職效能的重新把握,才是為特殊孩子提供最大助益的環境,而這本書恰巧就是重拾親職效能的明確索引。
序
【作者序】
獻給勇敢又堅韌的你
這本書是獻給被老天挑選的,「既勇敢又堅韌」的特殊孩子家長。無論孩子是如何困擾你、讓你擔憂、憤怒、挫敗、哀痛、甚至是傷害你,你仍秉持著愛與包容的精神,奮不顧身勇往直前跨出舒適圈,重新學習、改變自己,持續地陪伴及努力,因而造就了另一個生命的無限可能!
我是個特殊孩子家長,單親,獨自扶養有情緒障礙的兒子,他同時被判定有注意力缺失症(ADD)、妥瑞症、疑似亞斯伯格症與強迫症四種障礙。複雜的是,他的症狀都不是典型的,所以問題處理起來難度更高,沒有人可以告訴我確實有效的方法,只能自己不斷地東試西試,即使,他已用藥並接受長期的心理諮商,仍有許多困難要面對。
兒子的症狀會不規律地單獨出現或數種同時出現,讓我不知所措。更讓我無法招架的是,他進入青春期後,一改小時候的天真可愛,天天把在學校憋住的怒火都發洩在我身上。我用盡各種辦法想改變他的脫序行為,換來的卻是他動不動就用流氓一般的態度及口吻,對我比中指、罵髒話、恐嚇,用利器射我的房門、摔壞一堆家具……最嚴重時,警察不但三天兩頭上門關切,甚至還把我們通報社會局,這讓好強不服輸的我徹底崩潰。
之後,我變得很不想回家,往往走到距離家門約五百公尺處,就感受到一股無法承受的阻力,巨大到讓我幾乎無法再往前跨出一步。孩子的脫序行徑把一向自信滿滿的我摧殘到信心全無,我開始質疑自己的能力,好像我現在做什麼都不對、什麼都不會做,完全忘了我是旁人眼中的女強人、擁有美國名校公共關係碩士學位、中國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證照、長期任職於外商擔任高階主管,並擔任過大學的客座教授及業師、企業講師等。
我一向自認長袖善舞、無所不能,卻沒想到在養育特殊孩子的路上,跌得遍體麟傷,黔驢技窮。從此,茫然無助占據了我整個生活。每次看到旁人笑談親子間的趣事,我都難過到說不出話來,因為這些稀鬆平常的家庭生活,對我來說卻是多麼遙不可及;不要說根本笑不出來,如果能有一天不在煙硝味中渡過,我就謝天謝地了。我數度憤恨萬分地向老天抗議,為何這麼不公平,為什麼要給我一個這樣的小孩?我真的好不甘心!
雖然心中充滿了憤慨委屈,但我就是無法丟下孩子不管。既然決定要管下去,那就得配備各式各樣的武器來應戰。自此我的人生開始大轉彎,過著和以前截然不同的生活:收起名牌珠寶、包包、禮服、高跟鞋,停掉定期的做臉、SPA、出國旅遊,於下班後換上休閒服、球鞋,將所有的空閒時間投入各種可能對孩子有幫助的課程上,我要趕快學會方法來救孩子。
我花了幾百萬的學費,在幾乎沒有周末假期中渡過十多年,盲目地到處求救,只要聽到任何可能幫助孩子的療法、書籍、課程或工作坊,我總是不計金錢與時間盡量去學習,反正只要能立刻停止孩子的脫序行為,花多少錢我都願意!學習範疇由中西方的算命、風水、姓名學、卜卦、廟宇符水、通靈、前世今生等;到靈學、禪修、光、心理學、特殊教育、正向、激勵等身心靈方面的辦法,幾乎是知道的都試過了。我連考大學都沒這麼用功。
一學會了新技術,我立刻就用在兒子身上。但不知怎麼地,這些方法通常不是效果短暫,不然就是根本無效。我都已經這麼努力學習,卻彷彿白忙一場,再加上孩子每天還給我新挑戰,我真的是生不如死。若你問我,是否曾想要放棄,我會斬釘截鐵地肯定回答:「是的!而且是很多次!」多少次,在心力交瘁萬念俱灰之際,我絕望到想乾脆自殺。總被稱為女強人的我,從沒想過自己會有這麼悲慘落魄的一天……
能量耗盡時我只能將自己鎖在房間裡,抱著枕頭嚎啕大哭。但哭完了,擦乾眼淚,還是得繼續面對孩子的難題。在母性的驅使下,我即使用爬的,只要還有一口氣在,仍然選擇堅持下去。尤其,兒子的生命歷程中父親一直缺席,若我放棄了,他會很可憐。
所幸,慈悲的老天讓我明白天下沒有解決不了的難題,總在我快由懸崖邊摔落時,用各種方式給我支持,一步步帶領我、陪伴我。在十幾年的不懈努力下,我渡過了剛開始的恐慌期及摸索的撞牆期,總算發現了與孩子和平相處的方法,終於,我們母子開始可以慢慢地擁有快樂的親子時光。而這開啟幸福的關鍵性方法,就是「親子雙人舞」!
此刻,我才清楚地看到:原來,在教養特殊孩子時的最大兩個挑戰——情緒與問題行為中,情緒是必須先處理的。只要能駕馭情緒,就有改變孩子行為的可能性;反之,若不處理情緒,再多的技巧也無法令孩子進步。然而,這情緒的掌控,不單單只是孩子的情緒,還有我們家長的,因此我才稱之為「親子雙人舞」。
在這本書中,我將重心放在親子雙方的情緒掌控上,結合親身經驗、多種心理學派、特教理論、身心靈療法,設計出專門給特殊孩子家庭使用的情緒急救帖。全書分為四大部:〈一、陪伴特殊生的心理準備〉、〈二、與孩子的情緒共舞〉、〈三、家長也需要照顧〉、〈四、家長有什麼資源可以運用?〉
此書同時兼顧家長與孩子的需求,前半部介紹父母在陪伴特殊孩子時的心理準備及省力的應對方法。在孩子動不動就發火時,家長應如何由先「急速凍結」自己當下的反應,事後再回頭處理自我的情緒、教育小孩,到同理心、良好親子關係的建立,以及運用情緒的氣象報告——情緒曲線,來幫助發飆的孩子返回平靜狀態等技巧,都有詳盡解說,更輔以範例說明,來協助家長跨越「知道卻做不到」的難關。並且,在每一節的最後面做重點提醒,我稱之為「小太陽的悄悄話」,因為每個生命的源頭都是充滿光與愛的小太陽。
特殊孩子問題行為的改變時間多以「年」計,因此,家長該如何處理長期累積的壓力?建議在「先安頓自己 → 再處理孩子 → 其他事最後處置」的原則下,透過初階的轉換情緒及進階的釋放情緒急救法,如:人助、自助、天助、保持最佳親子距離,和家族系統排列等方法,來協助自己維持在心平氣和的狀態。
另外,許多家長發現孩子是竟然是特殊孩子時,多半會慌了手腳,因此我也整理了家長可以運用的許多資源。例如有結構地整合學校、介入計畫、社會資源、心理建設四方面的資源,來幫孩子架設安全空間的防護網,主動向周遭的人介紹孩子的特點,以獲得友善的環境,更別忘了要以孩子獨立自主為目標,幫他規畫一生受用的生涯計畫。
走過這段路,我深刻地領悟到:一個人的能力有限,想改變,需要外力的協助!一路上若不是有許許多多的良師、益友、良醫、智者的協助與陪伴,給與我無條件的愛和支持,我不可能走到今天。除了親子關係改善了,能和最愛的寶貝擁有談心的快樂時光之外,生命中的其他關係也意外好轉了,而我自己的改變更是說不完:由驕傲、自大、無知、固執,轉變為更謙卑、更臣服、更自在、更喜悅的人。
陪伴特殊小孩的世界浩瀚無涯,沒有一種方法可通用於所有孩子。但無須絕望,只要先有心理準備,橫豎就是花心思及長久的時間,來陪伴到底。孩子在不同年齡會面臨不一樣的困境,家長須跟著孩子的步伐,見招拆招地摸索前進,並以尊重、理解、愛與接納的態度來陪伴支持他。千萬不要因自己不是有效能的父母而自責,大家都是在跌跌撞撞中摸索,沒有一個人例外。建議大家可多參考別人的經驗,也許不見得可套用到自己孩子身上,但過來人的心路歷程,總是可提供安慰及啟發。
最後,要謝謝所有對我們母子伸過援手的人們,因為太多了,所以無法一一列名感謝;還有,促成這本書面世的心靈工坊黃心宜主編,在她的專業引導下,才讓我能有條理地將所學分享出來。
親愛的家長,讓我們一起加油、彼此打氣,共同走在陪伴特殊孩子及自我照顧的路上。
帶著祝福與愛的吳蕙名Amanda敬上
目次
【推薦序1】媽媽是孩子恰恰好的治療師 劉宏仁
【推薦序2】重新把握親職技巧的明確指引 賴英宏
【推薦序3】愛的禮物 黎建球
【推薦序4】你的想法,影響了你的情緒!——念頭轉個彎,情緒才能轉變 張鴻玉
【推薦序5】特殊孩子的情緒特效藥 鄭家鐘
【推薦序6】一個人的力量,可以很大 周玲玲
【作者序】獻給勇敢又堅韌的你
Part 1 陪伴特殊孩子的心理準備
第一章 親子雙人舞
從家長發動的雙人舞
父母先做好心理建設
【專欄】前方已經露出曙光
Part2 與孩子情緒共舞
第二章 輕颱過境:當孩子發飆
父母先控制脾氣
說對話,孩子就會熄火
同理心的成功關鍵
確實了解孩子的狀況
幫孩子紓壓
先讓孩子喜歡你
【專欄】無法取代的母愛
總結
第三章 強颱侵襲:當孩子打人
讓孩子聽進你的話:運用良好的溝通原則
【專欄】遇見未知的自己
有效的溝通
運用情緒的氣象報告
使用情緒氣象報告做進階溝通
覺察你真實的情緒與想法
【專欄】覺察內心
總結
第三篇 家長也需要照顧
第四章 當心裡出現放棄的聲音
情緒減壓、安頓自己
保持最佳親子距離
【專欄】堅持到底
與父母和解:解開負面想法的源頭
【專欄】父子重逢:讓生命回到原始的設定
總結
第五章 自己情緒自己救!
初階:轉換情緒急救法
進階:釋放情緒急救法
【專欄】絕境生靈機
總結
第四篇 家長有什麼資源可以運用?
第六章 架設安全空間的防護網
第七章 串聯防護網
第八章 幫助周遭的人了解孩子,以獲得友善的環境
第九章 規畫孩子的生涯計畫
總結
後記 愛的旅程
【附錄一】情緒卡與需求卡的運用
【附錄二】參考書目
【附錄三】延伸閱讀
書摘/試閱
說對話,孩子就會熄火
為何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世界上沒有人愛動怒,即使是特殊孩子,因為,生氣是很不舒服的。
特殊孩子在某些方面的感知很遲鈍,或根本感受不到,是天生的理解力不佳,因而導致溝通不良。他因常被誤解且又沒能力陳述清楚而感到挫折,只能找讓他有安全感的父母,來發洩長期積壓的委屈、說不出的憎恨和羞愧。不過,他的方式往往讓人難以承受,況且,沒有任何人可當別人一輩子的情緒垃圾桶。當父母開始表達無法接受他的情緒時,孩子會不自覺地越發傾全力將所有憤怒發洩在家長身上;這時,倘若家長自己也沒能量妥善應對,親子雙方就可能陷入嚴重的情緒風暴中。
事實上,特殊孩子並不是耍任性、放縱自己生氣,只是藉由憤怒形式來和父母溝通;尤其是自閉症孩童,溝通方式更是與一般人不同。重點是,當孩子丟出情緒的球後,家長能否正確地接住?還是認為孩子是刻意來搗亂?不同的解讀會產生不一樣的對待態度:如果家長用負向角度來解讀孩子的心,孩子就永遠呈現出負向的樣貌;倘若父母能正向地解讀、正向地安撫,孩子就會開始學習正向的表達。
【對策】用「同理心」來「說對話」
想要接住特殊孩子的情緒球,最快的方法就是用「同理心」來和他互動,換言之,就是看懂他的感受,讓他知道自己是被了解、被接納。這樣他就不會越來越火大,甚至可以緩和情緒強度。同理心,是熄滅孩子怒火的最佳利器。
但家長往往因為太愛孩子而捨不得他受苦,只要他一發脾氣或苦惱著來求救,就彷彿變身自動導航系統,開始想幫孩子解決問題,沒意識到孩子真正需要的是被傾聽,更沒察覺到敏感又總被誤解的特殊孩子,對於自己不被了解的反應比一般人強烈很多。所以,家長用錯策略,會讓彼此都很挫敗。其實,家長只要改變說話的態度,孩子就跟著不同了!
此時,「積極聆聽」可讓孩子迅速消減火氣。因為,這代表父母懂他的心、關心並接受他的感覺,能滿足隱藏在孩子生氣背後的傾聽需求。若做不到積極聆聽,也可用保持沉默的「消極聆聽」來表達接納,透過這非語言的訊息,讓他感受到已被接受。當家長能包容孩子的負面情緒、體諒並允許他可以沮喪後,孩子會感到舒服而覺得和父母很麻吉,自然願意配合教導,如此就能讓教養更輕鬆了。另一方面,父母看懂孩子行為背後的情緒之後,會更寬容孩子的脫序行為,自己的情緒自然更淡定。
【做法】 同理孩子,可依狀況選用「積極聆聽」或「消極聆聽」的對待態度。
1. 積極聆
這個方法可迅速搭建親子間良好的關係橋樑,不過有些細節需要注意:
A .先「傾聽」,也就是去讀懂孩子的心,進到他的感覺中
首先,要做的是專心看著孩子,認真聽他說話,不插嘴,即便他是錯的。
B .觀察他的肢體語言
包括姿勢、表情、語氣、眼神,是否與他描述的內容一致,才能發現孩子真正的情緒。特殊孩子常常辭不達意,明明在抱怨很生氣的事,但臉上卻掛著微笑,這時,就要去區辨他內在的情緒是生氣?還是害怕自己生氣?或是其他?當他說的話和肢體語言矛盾時,建議去相信非語言部份所傳遞出來的訊息。
C. 幫孩子說出他現在的情緒和想法
如果推斷不出孩子的想法,就描述他正在做的動作。這用意是告訴孩子,我了解你,我和你站在同一陣線上;另外,也是教他認識及表達自己的情緒,此方法尤其適用於中、重度的自閉兒。
在說出小孩此刻的情緒想法,須留意以下七點:
(1)用積極聆聽的回應句型:不同認知程度的孩子,因理解力的落差需用不同方式來表達同理心。
★對認知能力強的特殊孩子(如亞斯伯格症、過動症、妥瑞症)
以平穩語氣重述或轉換孩子所說的話,僅僅是鸚鵡式地重複他的話,不用思考他講了什麼,只要說對了,他的情緒就會平穩下來。
積極聆聽的句型可用下列說法來起頭:
你覺得……( 重述或轉換他的話)
我聽到你說……
你的意思是……
你是因為……
是不是可能……
你好像……
家長可以以這些字眼來核對他的感受。例如:
孩子:「為什麼做人要這麼虛偽,都要戴面具!」
媽媽:「人與人之間本來就應保持一些彈性距離,較不傷和氣。」 X【教育】
媽媽:「你覺得他們都不誠實,好假。」 O【想法】
孩子:「對啊!」
★對認知能力弱的特殊孩子(如中、重度的自閉症及智能障礙)
直接用「肯定句」,將孩子傳達出的訊息和感受說出來,比如:「好吵!好難過!」這樣就能緩和他的情緒。倘若用了問句:「很難過對不對?」孩子會哭得更大聲,因為他覺得情緒沒被理解而更沮喪。
(2)不要否定孩子的感覺想法。重點是要說出「孩子」的感覺或想法,不是家長的。例如:
觸覺敏感的孩子被路人不小心碰到,想衝去打路人。
媽媽:「哎呀!輕輕碰一下有什麼關係。」 X【這是同理家長自己而非孩子】
媽媽:「你被碰到了。」 X【事實】
媽媽:「你被碰得很不舒服。」 O【感覺】
媽媽:「你痛得想打他。」 O【想法】
孩子:「對啊!痛死了!」
(3)把情緒轉換成語言。特殊孩子往往不太能正確表達自己當下的情緒,尤其,沒口語(指話說不出來)的自閉兒童,更是常常使用肢體語言來表示情緒。例如:
全家都已上車準備外出,媽媽要拖拉許久還沒上車的大雄一分鐘內上車,不然就留在家裡。聽到這話,還沒穿鞋襪的大雄立刻在玄關大吼大叫。
媽媽:「叫什麼叫,都等你半個小時了。」 X【反應】
媽媽:「好急,媽媽幫你。」 O【同理,適合重度的特殊生】
媽媽:「你是不是覺得好急,時間不夠用了 。」 O【同理,核對他的想法,適合輕度的特殊生】
孩子愣了一下:「對啊!」同時也就安靜下來。
(4)同理孩子現在、此時此刻的感覺想法。 例如:
大雄哭著回家。
媽媽:「你晚上要吃排骨還是雞腿?」 X【想轉移注意,但沒有同理】
媽媽:「你覺得很傷心。」 O 【同理,適合輕度的特殊生】
媽媽:「大雄傷心。」 O【同理,適合重度的特殊生】
(5)不要批評及建議,這會讓孩子很難思考自己的問題或負起責任。例如:
孩子:「糟了!我的筆不見了。」
媽媽:「又來了,你到底要丟幾支筆?」 X 【批評】
媽媽:「下次用完筆要立刻收到鉛筆盒中,已經講很多次了!」 X 【建議】
媽媽:「你找不到筆很著急。」 O 【同理】
(6)說錯孩子情緒而讓他更火大,或是他拒絕母同理父母時,最好順著他、靜靜地接受。例如:
孩子一回家就把書包往地上用力一摜。
媽媽:「你好像在學校過得不開心,是嗎?」 【媽媽可能沒抓到重點】
孩子:「不要再講了!!!」 【拒絕)
媽媽:「我是怎麼教你和大人說話的?」 X 【批評】
媽媽:「好,你想說的時候,再告訴我。」媽媽安靜離開。 O【順著他】
(7)孩子在分享想法時,不要趁機教育,這樣他會覺得父母很無趣,而關上溝通大門,家長不知其中緣由,還很疑惑為何小孩都不和自己說話。
執行上述七點時,有個極重要的概念,那就是家長在和孩子說話的同時,也要分心來傾聽自己的話,以分辨出自己正用哪種方式來說話。
D .留意身體反應
人天生可感知對方的情緒,在和生氣的人互動時,身體也會感受到壓力及緊繃,有學者認為這現象是「生理同步」。因此,當孩子表達不出真正感覺時,家長或許可透過此刻的身體感知,來推論他的情緒狀態。
同理完孩子後,可以問他需要父母幫什麼忙,說不定,這時他已沒事了。
記住!孩子真正想要的是父母能感受到他的沮喪,因此,同理的重點是讓孩子知道,父母了解他、懂他的感覺,父母不需急著表達自己的感覺或下指導棋。
2. 消極聆聽
當孩子的行為干擾不多時,可用消極聆聽來表達接納。消極聆聽的態度就是不說話、用關心的眼神、適時的點頭、體諒接納他的沮喪。尤其,自閉症的孩子有時會自顧自地說個不停,家長只要默默地專注看著他並適時點頭,就可給他需要的支持。或許,這樣還可讓他專心思考問題,靠自己的力量解決難題。
大部分的特殊孩子內心是自卑的,原因很多,一部分是來自照顧者不恰當的對待。有的家長不太了解特殊孩子的天生限制,而根據自己的標準及期待,拚命地想把他「教育」成一般孩子;殊不知,在糾正的同時,也間接告訴孩子,他是不被接納、不夠好、不值得的。因此,當家長在同理孩子時,也等同讓他知道,父母是接受他、愛他的。所以,多多同理孩子,不但可澆熄他的怒火,還能提升他的自信及改善親子關係,一舉數得!
初學任何新技巧,都會覺得不太順手,使不太出來。下文會說明運用同理心常遇到的疑問及其解答。
【小太陽悄悄話】
打開惡劣親子關係的關鍵點在「同理心」,同理可贏得孩子的信任,對於慣於黑白分明二分法的特殊孩子來說,更是拉近親子關係的最佳方式 。
※※※※※※※※※※※※※※※※※※※※
讓孩子聽進你的話:運用良好的溝通原則
想協助孩子成長,首先須讓他願意聽從指導,然而,特殊孩子發飆時,根本聽不進父母任何話,原因除了他卡在憤怒的情緒外,另一種可能是因為他誤解別人意思而做出防衛反應,加上固著的特性,使得他幾乎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改變想法,所以家長最好一開始就杜絕任何可能讓他誤會或拒絕溝通的機會,這才能幫到孩子。
【情境】
就讀國中的小威下課一回到家就擺張臭臉,亂丟書包鞋子,對忙著準備晚餐的媽媽嫌東嫌西,一下子說菜不好吃,一下子嫌飯煮得不夠軟。原本滿心歡喜的媽媽聽著不斷的抱怨,怒火也漸漸被點燃,心情轉為委屈、傷心,最後終於忍不住發火,大聲責怪兒子不懂感恩。
小威聞言立刻回嗆:「怎樣,妳腦筋有洞喔!」接著開始飆罵三字經,比中指,甚至用他魁梧的身軀一步步逼近媽媽。備感威脅的媽媽再也按捺不住,甩了小威一巴掌。這下可糟了,他立刻回擊一拳,媽媽右眼瞬間變成了熊貓眼,媽媽驚嚇過度,哭了。小威打人已不是第一次,上周才和同學大打出手,上個月也為了跟爸爸搶滑鼠而猛力捶了爸爸的腦門。
爸媽又是生氣又是害怕又是擔憂,氣孩子不聽話且害怕再度被打,更憂心這個「有暴力傾向」的兒子將來無法融入社會。
【對策】溝通五原則
孩子打人,是動怒的進階。處理原則應回歸本源,也就是安全為上,並從溝通來治本。
如何讓孩子聽進父母的話?須配合特殊孩子的天生特質,用他能接收到的方式溝通,父母的話才可能真正進入他腦中。不然,只是父母自顧自地單向表達罷了。要達到良好的溝通,有下列幾項原則:
1. 確認孩子真的在聽你說話
2. 用詞簡短
3. 指令要具體、有規則、無爭議
4. 一個指令只要求一個動作,並給予5~15 秒反應時間
5. 用接納的語氣、表情及肢體語言
【做法】
1. 確認孩子真的在聽你說話
在給指令前先叫孩子的名字,引起他的注意,並從他的反應來判斷他是否真的聽見。許多特殊孩子有注意力不足的現象,所以要用這個方法幫助他回神。如果他真的沒聽到,家長卻一味認為他說謊、傲慢而堅持要他認錯,雙方就會僵持不下。因此,建議在要求孩子做事時,一定要先確認他已經聽進指示了。
另外,孩子確實有時因想要逃避,而推說以為父母是在叫別人。因此,下指令時必須先叫名字,讓孩子沒機會說他誤會了。同時,家長叫喚孩子時,一定要注視孩子,以確實表明正在對他說話,讓他沒有模糊地帶可以逃避。這也是表達對孩子的尊重。在改變孩子問題行為策略中,尊重是最基本的要素。然而,父母常因太忙而想取巧地遠距指揮孩子,例如:媽媽人在廚房,卻高聲喊叫客廳裡的孩子做事,這樣通常效果不彰。
2. 用詞簡短
一般來說,特殊孩子專注的時間很短,加上擷取別人話裡重點及真意的本事也弱,往往只接收到一連串話語中的某個片段,且非核心重點。因此,父母在下指令時只要說重點就好,不要夾雜自己的焦慮、擔心,或可能承擔哪些後果等補充說明。不然,孩子非常可能根本沒接收到重點,或只聽到後果,就開始和父母爭論抗拒。例如下面這個常見的例子:
案例一
小威總是邊吃飯邊喝冰水,媽媽擔心他這麼做對腸胃不好。
〈NG版〉
媽媽:「小威,不要邊吃飯邊喝冰水,不然又會像上次那樣肚子痛,到時又要看醫生打針吃藥。只要是藥都會傷身體,能不吃就不要吃啊!」
【媽媽的重點:吃飯時不要喝冰水,其他的話都不是重點。但媽媽自認解釋前因後果,會讓孩子停止喝冰水。】
【孩子擷取到的訊息:看醫生打針。打針,是他最害怕的事】
孩子:「不要、我不要看病、不要打針。」(大哭)
【他完全沒聽到媽媽是叫他不要邊吃飯邊喝水,不是要帶他去看病。母子兩人的溝通完全是雞同鴨講,沒有交集。】
〈OK版〉
媽媽:「吃飯時不要喝冰水。」
孩子反應:停止喝水。 O 【精簡,說重點】
案例二
孩子打翻玩具箱,媽媽要他收拾,而他想躲避,作勢要跑出去。
〈NG版〉
媽媽威脅說:「你給我跑跑看!」 X 【話中話,真正的意思藏在話裡】
孩子反應:直接跑出去。
【媽媽的意思是不准他跑出去,但特殊孩子只能解讀話語表面的意思,就真的照字義跑出去。尤其是自閉症(含亞斯伯格症)的孩子,天生很難理解需要揣測的話中話或預告性語言,無法理解這類語句所要傳達的真正意涵,遑論執行隱藏在話中的指令。】
〈OK版〉
媽媽說:「站住!」
孩子反應:停止跑出去。 O 【直接說重點】
3. 指令要具體、有規則、無爭議
也就是說,指令的背後沒有想像空間、要很明確,讓任何聽到這要求的人都可做出一模一樣的動作。什麼是「具體、有規則、無爭議」的指令?請看下面說明:
案例一
要孩子舉手。
〈NG版〉
媽媽:「把手舉起來。」
孩子反應:可能舉右手或左手。 X 【不夠具體】
〈OK版〉
媽媽:「舉右手。」
孩子反應:舉起右手。 O 【具體,孩子沒做錯的機會。】
案例二
媽媽忙著煮飯時,希望孩子不要來打擾。
〈NG版〉
媽媽:「你要乖。」
孩子反應:茫然,不知道要做什麼。 X 【沒有規則】
〈OK版〉
媽媽:「坐在椅子上畫畫,待會兒媽媽叫妳時才可離開椅子。」
孩子反應:有遵循的規則,所以照做。 O 【有規則】
【如果家長給的指令具體但孩子沒照做,就須進一步評估他是否聽懂指令。有很多時候孩子不懂卻無法表達,因而被誤會了。】
案例三
已經吃完晚飯後一個多小時,孩子還在玩手機,媽媽擔心他無法完成功課。
〈NG版〉
媽媽催促:「快寫功課,不然會被老師罵。」
孩子胸有成竹地說:「老師人很好,不會罵我。」
媽媽催促:「叫你寫就寫,不要頂嘴!」
孩子反應:緊抓「老師不會罵」這點爭論不停。雙方爭執到最高點時,情緒控制力差的孩子,可能不自覺就出拳了。 X 【有爭議】
【輕度亞斯伯格症的孩子最擅長抓住父母語病來辯論,而且還會把話題引到完全不相干的事情上。若家長真的順著他的邏輯來澄清,就落入他的圈套了。更何況爭吵時,家長須花很多時間來處理孩子的頂嘴、不服從,此時雙方純粹在角力,沒人要妥協,只想壓制對方,如此只會不斷消耗愛的存款,讓親子相處的品質下降。】
〈OK版〉
媽媽:「寫功課。」
孩子反應:放下手機,寫功課。 O 【無爭議】
【不多說其他事,只明白傳遞他現在該做的事,不給任何爭辯的機會。】
4. 一個指令只要求一個動作,並給予5~15 秒反應時間
特殊孩子和一般人不一樣,反應指令的時間較慢,所以家長須依他的特質,給予他足夠的時間來回應。萬萬不可下完指令後,看到孩子沒立刻動作,便不耐煩地斥責他,這會點燃既委屈又不擅表達的特殊孩子的怒火。倘若家長只聚焦在自己的不滿,而忽略孩子此時已發怒,繼續數落,宣洩自己不悅的情緒,很可能就會逼得孩子又用打人來傳遞他的憤怒。
此外,當孩子完成要求時,別忘了給予增強鼓勵,如:笑著稱讚他、抱抱他,或給他一瓶喜愛的果汁,這都會提供他繼續做下去的動力和能量,久而久之,就能培養出孩子的好行為了。就某個程度來說,訓練特殊孩子和訓練寵物的原則一樣。其實,在大人的世界中,也有類似的例子,比方上班族因公司遲到扣薪規定而被訓練出準時出勤的行為。
案例一
要求孩子睡前準備好明天上課所需的物品。
〈NG版〉
媽媽:「沒聽到嗎?我不是要你把水壺放到袋子中,準備好制服,然後整理書包嗎?!」
孩子反應:茫然看著媽媽。 X 【太多動作】
【注意力不足的孩子,無法消化大人一次給的太多訊息。】
〈OK版〉
媽媽:「把水壺放到袋子中。」
孩子反應:聽指令完成。
媽媽:「把制服放到椅子上。」
孩子反應:拿出制服並放好。
媽媽再說:「整理書包。」
孩子反應:整理書包。 O 【一個口令一個動作】
案例二
媽媽要求孩子睡前整理書包,孩子說好,卻坐在椅子上沒動。
〈NG版〉
媽媽怒罵:「你還不動!不是答應了要整理書包嗎?」
孩子回嗆:「我・要・做・啦!」 X 【沒給反應時間】
【特殊孩子的大腦中,掌管「知與行」區塊的聯繫經常不太順、速度慢,如同用極細的水管接水,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接滿一桶水。倘若父母不了解這一點,繼續催促孩子,他會因做不到又難以解釋清楚而產生極大壓力。在「他的」定義中,這種狀況可能叫做「危險」,所以他會反射性地以攻擊模式來自衛。因此,家長在下指令後,一定要給孩子約 5~15 秒左右的反應時間,盡可能不要觸怒他。】
〈OK版〉
媽媽:「整理書包。」並靜靜站在他身旁等他「暖機」。
孩子反應:看看媽媽,想一想,再慢慢整理書包。 O 【給予足夠的反應時間】
5. 用接納的語氣、表情及肢體語言
研究指出,當一個人說話的語調、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即非言語溝通部分,和他說話的內容不一致時,對方會傾向相信他的語調、面部表情與肢體語言,而不是他所說的話。簡言之,即使你不說,別人也會透過語氣表情感受你真實的態度和情緒。因此,想要有效教養天生可洞察對方真心的特殊孩子,展現接納語氣、表情和肢體語言是成功關鍵。
話雖如此,但在面對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脫序行為時,要家長不動怒地接納包容,真的很困難。建議家長們先穩定自己情緒,接著以和緩篤定的語調、真誠的表情及敞開的肢體動作,展露出接納而非拒斥的態度,就能讓孩子聽話。即使說話的內容是在指正他,孩子卻可在沒有情緒迷霧的遮掩下,看到對方了解接納的真心,而願意接受教導。
遵循良好的溝通原則,可協助孩子正確接收家長的指示,不但父母教養起來輕省,孩子也減少發飆、耗費能量的機會,讓親子雙方都更輕鬆快樂。
【小太陽悄悄話】
想讓特殊孩子願意聽家長的話,得配合他的天生特質,用他能接收進指令的溝通方式才行。這些溝通原則包括:確認孩子有在聽你說話、用詞簡短、說重點、指令要具體有規則無爭議、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等待他的反應,及用接納的語氣、表情和肢體語言來互動。忙碌的父母要擠出時間來學習這些新技巧,很累,但總有一天,將微笑著收成這些辛苦栽種的甜美果實,加油!
※※※※※※※※※※※※※※※※※※※※
保持最佳親子距離
教養的理想狀態是,父母依孩子身心能力的提升速度,從百分百的全面照顧,轉為逐步放手讓其自理,最後保持恆久不變的尊重與關懷,而且切記不介入孩子的生活。在這過程中,家長須不斷調整對孩子的照顧範疇。
許多特殊孩子家長看到孩子的能力比不上正常小孩,愛子心切下主動替孩子承擔過多他可自行處理的事務。長期下來,不但父母因過度透支加上期待落空而感到挫敗,孩子也因缺少機會摸索自我照顧的技能,而變得更沒能力、更沒自信、惰性更重,搞得兩敗俱傷。因此,家長須保持警醒,細心觀察孩子的成長狀態,慢慢增加他可獨力完成的事項,才不會在永無止盡的付出中枯竭。
【對策】勇敢畫界線
家長該如何避免過度付出?最快的方法就是「畫界線」,理性區分眼前的事,到底是「我的事」、「孩子的事」或「老天的事」?清楚界定責任範圍後,才能站在制高點行動,避免因撈過界而導致教養挫敗,也才能把教育效能發揮到極大化,同時給予彼此更多的自由空間。
【做法】
做父母的都捨不得孩子受苦,看到孩子生氣或難過,往往立刻與孩子感覺同步,沒有去釐清這感受是「孩子的」還是「自己的」。這源於自己和孩子的心理距離太近,近到把他的感知當成自己的感知。如此一來,親子情緒的主控權便落在孩子身上,父母要先讓孩子開心,自己才有辦法跟著開心。但要讓特殊孩子維持在喜悅狀態並不容易,這似乎意味著家長難以擁有快樂的時光?
因此,拉開自己和小孩間的心理距離,對特殊孩子的家長而言特別重要。請以理智時時提醒自己,孩子的感受是他自己的,不是你的。
1. 我的事
家長該做的事可簡化成提供孩子一個安全成長的保護傘,在孩子未成年前,給予他生活和知識技能上的訓練、教導,以及無條件的愛與陪伴。經常提醒自己,尤其在忙碌時,更需要來回檢視自己的行動是否在此範圍內。
2. 孩子的事
孩子,不屬於父母,他和父母都是獨立的個體。因此,家長不要被自己對孩子「滿溢的愛」遮蔽了眼睛,誤把孩子當成自己,主動幫孩子完成他該做的事。
確實,家長們深怕天生能力輸在起跑點的孩子將來會受苦,迫切地想方設法防患未然。但在孩子能獨立前,可是有成千上萬件事會讓家長擔心,如果父母完全不願放手,讓孩子面對挫折,學習承擔的話,遲早會累死自己的!
其實,很多時候特殊孩子的情緒問題是被父母的好意給激怒出來的,這份好意經常為孩子帶來挫折。無論孩子認知程度為何,依然有個人喜好, 當他覺得不需要或不喜歡父母方式,但又不知如何表達時,往往就會用生氣、打罵的行徑來表達。此時,心急如焚的家長往往被其行為牽引, 而忘了要先處理這不當舉止的源頭——孩子的情緒及需求。
假若父母分分秒秒像直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上空,孩子受到無微不至的保護,自然不願跨出舒適圈,便永遠學不會家長的教誨;另一方面,父母千辛萬苦卻仍無法推動孩子轉變,必定滿心挫敗,陪伴孩子的能量及愛也將迅速流失。倘若家長能強忍不捨之心,理智切割出孩子該做的事,在協助孩子獨立的目標下,堅持讓他獨力完成,即使孩子以哭鬧來拒絕或試探底線,但只要時間一久,孩子了解父母真正的態度後,反倒會因有明確的方向,而能慢慢做好該負責的事項。要注意的是,對他的要求必須符合其能力現況。
3. 老天的事
特殊孩子的家長都會傾盡心力地設法提升孩子的能力,然而不爭的事實是,孩子真的有天生限制,就算傾家蕩產也不能改變其限制。倘若父母不願承認這點,硬是想要打破這個事實,恐怕會徒勞無功。孩子這輩子做不來的事,是老天的安排,箇中原由也只有老天明白,家長真的不用自責,更無須與老天爭長短。
與其費心去增強孩子的弱項,還不如努力找出孩子的強項,將他人生的聚光燈由不足處轉移到長處,讓他在天賦的舞台上發光發熱。至於孩子的短處,只要盡量往社會中間值靠攏,縮短他團體適應的不便距離就好。現在,我會鼓勵兒子去做他能專注的事,不再計較這事是否能幫助他出人頭地、發大財。我相信一枝草一點露,老天既然讓他活下來,自然會照料兒子的一生。說實話,我也不能證明孩子的將來是否會如我所願,但在不確定的恐懼和期待之間,我寧可挑選正面的盼望。
至於如何處理孩子的情緒,當您看到孩子傷心,最健康的做法是「允許並陪伴」他走過這悲傷的歷程。例如:孩子因交不到朋友而亂發脾氣,媽媽只要靜靜將他摟在懷中,直到他不再啜泣,就足以安撫孩子受傷的心。要做到這程度並不容易,第一步就是區分出現在傷感的心情是孩子的而不是你的,在平靜的心態下,就能給予孩子所渴望的被接納感了。
當家長釐清眼前困擾的責任歸屬、區辨出情緒是自己的還是孩子的之後,心情自然輕鬆不少,因為無須盲目承擔他人責任和情緒包袱,便可清明地找到教養可著力處。
【小太陽悄悄話】
在「我的事」、「孩子的事」或「老天的事」這三件事情中,我覺得最難做到的是「孩子的事」。如何正確拿捏孩子的能力程度,以歸還他該負的責任,是門沒標準答案的藝術,需要家長的中立觀察及堅定心態才做得到。當然,不斷地嘗試及改進是必經過程。加油!祝福您早日找到最佳的親子距離。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