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真我: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的教誨經典(下卷)
商品資訊
系列名:真我系列
ISBN13:9789869597517
替代書名:Talks with Sri Ramana Maharshi
出版社:紅桌文化
作者:穆納葛拉.S.韋克塔拉邁爾
譯者:蔡神鑫
出版日:2018/01/24
裝訂/頁數:平裝/512頁
規格:21cm*14.8cm*2.5cm (高/寬/厚)
版次:1
適性閱讀分級:747【高於十二年級】
商品簡介
「印度有一位偉大的聖哲拉瑪那,
能見到他、讀過他書的,都是有福報之人。」
——印度瑜伽大師斯瓦米韋達.帕若堤
█拉瑪那與信徒、訪客間的對話,連續四年紀錄
█一窺拉瑪那道場的日常,沐浴於尊者熠熠生輝的智慧之在
█恆在平靜與幸福的終極指南
著名超個人心理學家肯恩‧威爾伯的荒島書單——《對話真我》
《對話真我》是韋克塔拉邁爾,從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九年共四年多,對拉瑪那尊者與訪客信徒之對話的紀錄。這並不是一本輕鬆易讀的書,但對尋道者而言,卻是在尋求真理的旅途上,不可缺少的指導標竿。
提問者的發問百百種,尊者也因材施教,無標準答案。尊者時常在答語的背後,另建問題,以反問的方式,修正發問者。若發問者提出不相干而無價值的問題時,尊者不會迎合發問者毫無意義的好奇心,或苟同他們錯誤的想法。他也不會讓對方的狀況,停在原地不動,正如一位信徒指出的,「所有的問題,都從我們的立場提出,而拉瑪那從他的立場答覆。問題不僅迎刃而解,而且也被摧毀。」
每位訪客前來接近聖者的心態,各自不同,有心存懷疑者、敵對者、有神論者、無神論者、探索奇蹟者、尋求神通者等。每個人自然將其心中最重要的問題提出,而問題的品質,依個人的態度與興趣而定。尊者以其智慧之光,將其人提問的基礎態度與興趣,擱置一旁,促使其能慕道而向道,期使了悟至上真理。
前來道場的一些訪客,時常向拉瑪那提出有關神祕靈力及神通現象。
問:「獲得神祕靈力,如他心通,是不好的嗎?」「使身體消失不見,是智慧成就的徵象嗎?」「人能祕讀他人的心思嗎?」尊者對諸此問題的答覆是,神通與奇蹟,皆非屬靈性,而超自然的神通,在至上靈性的道路上,誠然障礙多於助益。
又有提問者對死亡感興趣而問道:「到底死亡是怎麼回事?人能看到死後的事情嗎?」拉瑪那重申,諸此問題,並不重要,在道上尋覓之人,不應寄以關切。
拉瑪那尊者教誨的核心是「探究真我」;與其要知道這個及那個,不如去了知真我;與其探知千百個事物,不如去探問「我是誰?」
探究真我似乎是所有修行中最簡易者,但因為我們一直是自己真我的陌生者,故探究真我似乎又不易。其實,我們要去做的,是很簡單——駐在真我。這是終極的真理,這是人在生命之恆在、自然、本有的原始狀態。我們應探究這個自我之根、問這個虛假的我,是從何處而萌生?直到探究之極致,則自我泯滅,而恆在的真我炳然輝照。
若人交出自我給上師或神,則這個人便了悟真我。拉瑪那尊者在本書中的教誨,給每個人帶來無比的希望,沒有人在無法救贖之列。若傾聽拉瑪那尊者在本書所記錄的智慧字語,則我們身上的壞,都必將一掃而空。
讚美
達賴喇嘛:「拉瑪那的靈性成就,為無數人指引了一條明路。」
榮格(C. G. Jung)曾說:「拉瑪那的生平與教誨是印度的精華所在,宛如一首千禧讚歌,傳唱世間的救贖,人生的解脫!」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1950年4月16日專文盛讚拉瑪那:「在印度,有成千所謂的聖人,皆宣稱悟道,對拉瑪那而言,他從未自詡,卻成為最受敬愛的人物。」
當代印度瑜伽大師斯瓦米韋達.帕若堤(Swami Veda Bharati)說:「印度有一位偉大的聖哲拉瑪那,能見到他、讀過他著作的人,都是有福報之人。」
作者簡介
編者
穆納葛拉.S.韋克塔拉邁爾(Sri Munagala S. Venkataramiah, 1882-1963)
印度傑出的化學家。在女兒早逝,不勝悲痛之際,於1918年首度訪見拉瑪那尊者於史堪德道場。1927年再訪拉瑪那於拉瑪那道場,其後,全家每年夏季短期住在道場附近。1932年,韋克塔拉邁爾遭裁員,徬徨不寧,乃長住拉瑪那道場,全心奉獻,負責道場英文信函回覆事宜。1950年,拉瑪那辭世後,愈發砥礪修行,五年後,在加爾各答出家為僧。1959年,返回拉瑪那道場,傳授拉瑪那的教誨,直到1963年逝世。在1935年至1939年間,忠實記錄拉瑪那與信徒訪客的談話,保存拉瑪那親身的教誨,彌足珍貴,澤被後人。知名信徒梅傑・查德威克讚他是傳譯拉瑪那教誨的不二人選,誠屬允當。
作者
拉瑪那尊者(Sri Ramana Maharshi, 1879-1950)
印度一位十六歲的少年,突然歷經瀕死後,頓悟生命的真實本質,於是毅然拋下一切,只留下一紙字條,離家修行。少年沒有在字條上署名,不再自稱「我」,而以「這個」替代。只因開悟後,那個俗世的名字、我執的身分,已然消失。這個少年,便是當代最著名的印度靈性導師,直探生命真我的大悟者:拉瑪那。
此後,拉瑪那坐鎮在聖山阿魯那佳拉,渾融於生命真我的輝耀中,教導世人探究這個「我」是誰,俾找到真實的自己,拔離無明,破一切苦厄。
拉瑪那與羅摩克里虛那、甘地、奧羅賓多並列近世印度四大聖者。拉瑪那聲名遠播,海內外信徒訪客,紛來請益,如英國哲學家保羅.布倫頓、名作家毛姆、法國攝影師布列松等皆不遠千里,前往印度參訪,足見其影響之宏大深遠。著名心理學家榮格讚美拉瑪那是「真正的印度之子,醇乎其醇。」是為篤論。
譯者
蔡神鑫
台南人,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SFSU)研究所碩士,譯著的作品有《對話真我》、《真我三論》、《稀世珍寶》、《無苦與破我》、《超越與尋覓》等書,另有編譯多種。
序
【中文版譯序】 蔡神鑫
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在世71年的歲月,有21年坐鎮在道場舊廳角落的長椅沙發上,淵默凝邃,超然物外,海內外信徒與訪客,紛來請益,翕然宗之;凡所應答,真機流露,一片神行。本書記錄拉瑪那與信徒訪客的對話內容,期間自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九年,時拉瑪那年在五十五歲至五十九歲之間,正值生命圓熟,靈氣飽滿,神思發越;啓齒謦欬之餘,片言隻語,皆從真我發其源、立其本、措其意,凡對話六百五十三則,在此總攝教誨,綜覽全貌,而教義深長。
一九五○年四月十四日晚間,拉瑪那謝世,道場召集重要核心信徒會議,議決積極出版拉瑪那相關著述,俾宏揚其教誨,而本書《對話真我》列為首選,足證其重要性。五年後,本書印度版本問世,廣為全球信徒及慕道者熱愛而珍視,咸奉為傳世經典。著名的美國超個人心理學家肯恩‧威爾伯(Ken Wilber)曾謂:「若你孑然一身在孤島上,而僅有一本書可閱讀,則現在你手中這本書,便是我經常說的其中兩三本書之一。」足見其珍貴而稀罕。這本《對話真我》,皇皇經典,不僅載述近代印度一位不世出的大悟者之彝教,而印度國土上諸異族間的靈修物語、信仰風情,燦然在目,不遑多讓,故問答之間,繽紛可觀,引人入勝,宛如探尋人間仙洞。今中譯文版發行,讓拉瑪那尊者苦口婆心告訴你,生命的真相為何?人生安身立命之道為何?
【印度版緒言】
本書《對話真我》內容涵蓋四年期間,自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九年,係穆納葛拉.S.韋克塔拉邁爾(Sri Munagala S. Venkataramiah,另一名是史瓦米・拉瑪那南達,薩拉史瓦諦Swami Ramananarda Sarawati)全程記錄,他是拉瑪那尊者長期信徒,雖然其母語是泰盧固語(Telugu),但他能流利口述英語及坦米爾語(Tamil),並精通梵文(Sanskrit)。這些語文能力,皆是記錄拉瑪那與各類信徒、訪客對話的必備條件。
這四年期間,正值道場在輝煌鼎盛之時,拉瑪那本人,健康良好,他所居處的廳堂,日夜敞開,歡迎十方信眾。世界各地的訪客,紛至沓來,所代表的國家,幾乎無日無之。當時正值戰爭期間,自然會干擾世界各地的訪客魚貫前來,但本地的印度訪客,持續湧至,與日俱增。然則,在這些談話中,特別是與西方訪客的對話,更饒意義:西方崇尚物質主義及反宗教傾向,在此交會,拉瑪那光輝燦爛,有如太陽,那些不瞭解他或不同意他話語的西方人,卻深受吸引,在他的臨在示現前,為之神清氣爽,心志昂揚。
雖然維克達拉邁爾對記錄工作,足以勝任愉快,但拉瑪那一旦啟口開示,則筆錄其口述,就不是輕鬆的任務。他主導談話的主題,適時使用不同的語言,不會遺漏半語隻句,所以無須附註說明,而聽聞者傾力全神聆聽,唯恐遺漏任何語句。當拉瑪那認為信息可從英語報章雜誌得悉,而無意再以口語曉喻時,維克達拉邁爾便為在場的西方訪客,以英語傳譯而告知。有時,英語傳譯,較之單純筆錄,反而困難。拉瑪那的言語,有時直貫而下,毫無空檔,期使其意涵直達發問者的內心,這時拉瑪那常被提問者要求暫緩表述,好讓焦急的聽聞者能詳悉其語意。諸如此況,筆錄的困難,得以想見。只有長期侍坐於拉瑪那身側,而又對其教誨哲理融會貫通者,才能在記錄的工作上,勝任愉快,而維克達拉邁爾便是箇中翹楚,不二人選,道場深慶得人。
在當時的情況下,所筆錄的文字,並非優美,或須修飾,此不必諱言,但仍留存其原貌,俾使當時對話的言談謦欬,躍然紙上,否則有遺珠之憾。對話持南印度方言進行,筆錄則大部分以英文為主,間或載以坦米爾文及泰盧固文,但在本書內容的載述,皆譯成英文。附註的文字,經提問者確認,而全部的附註,也在獲得拉瑪那認可或更正後,載錄在記錄者的筆記本內。因此,我們得以確保拉瑪那尊者教誨的精準性;閱讀其間,彷若置身在道場舊廳(Old Hall)內,侍坐於尊者之側,聆其吐屬,陶醉在欬唾成珠之中;其藹然和煦,手勢優雅,動止奕奕,令人心醉神馳,誠然是一位真摯的藝術家。若所言敍及故事與軼聞時,他渾身投入,儼然是故事中的角色,絕佳的演說情態,把你帶到他的視野本位。
閱讀本書,容或有單調之感,實則,單調乃書中內容的本色,對話中,某些觀點新穎而近似的部分,皆加以剔除。拉瑪那總是強調,解脫之必要,乃是基本的真理,亦即一切只有真我(Self)存在,別無其他。了知此,則了知一切。此一真理,不必時常複述。
對此一事實,能洞明其中而無疑惑,則吾人得以確立修行的道路,但啓步踏上道途之後,心思的知解必須成為實然的體驗。絕對了知一件事,並非在表面上,吾人必須是「在」那件事,否則,所知並不完整。正如我所指出,吾人只有真我,別無其他,但吾人因自我而被局限牽絆所引生的無明,乃是昧於那個觀者(Seer),卻認同所觀之物。然則,我們該怎麼辦?如此的習性(薰習),經年積久,累世以來,使心思擬度而認同之,世代以降,心思不斷虛構而編造之,已然根深蒂固在無明之中,現在雖有意志,而不願詭隨,但幾無能力從自編自造的習性世界之桎梏中,釋解出來。
他(拉瑪那)告訴我們,你就是真我,別無其他,其他僅是想像,故此時此地要「在」(Be)於真我。你無須逃於林間,或閉戶索居,允宜過著基本的生活作息,但不要認同你是生活作息的作為者(doer)。真我是觀照,你就是「那個」(That)。
各種不同的事例,不斷在本書的對話中表述,俾適應不同讀者的偏好與心智。閱讀本書,將使讀者朝向生命的本源(Source),這就是實然的修行。不要執迷,你已然是「那個」了,無須再獲得什麼,只要擺脫錯誤的牽絆,認清局限的妄念。
他(拉瑪那)所採行的修行方法,是眾所周知的「探究真我」(Self-enquiry),務要時常對那個昭然若揭的作為者,亦即自我,探究其本源。若獲致目標,他告訴我們,自我將自行剝落,蕩然無存,唯獨圓滿福佑的真我在焉。然而此處不宜細究此一行法,有志者得輕易自拉瑪那道場取得書籍而閱悉。
對閱讀本書的所有讀者,除了建議設法使本書的內容,融入自己的生命之外,尚復何言?書中每一個單言片語,不應輕忽,亦不應將單一對話語句,視為冗贅而摒棄之。本書的內容,全是精純的黃金。在本書裡,我們再度發現,始終臨在的拉瑪那尊者,栩栩在目,以其獨特的言語,為我們的福祉與快樂,教導我們。
本書付梓後,發現書中內容的首頁,其記載日期,並未按照實際日期排序,但為不使出版延後,決定不加更動,保留日期誤植的原貌。全書所載日期,係作為閱讀之參照,並存證其真實。
沙度.阿魯那佳拉(Sadhu Arunachala)
俗名:梅傑A. W. 查德威克(Major A. W. Chadiwick, O.B.O.E)
於拉瑪那道場(Sri Ramanasramam)
一九五五年一月一日
目次
對話346-653
附錄一 拉瑪那尊者生平事略
附錄二 編者小傳
附錄三 延伸閱讀書目
附錄四 推薦閱讀書目
譯註
對話議題條目索引
書摘/試閱
對話三五四
一位美國婦女,是通神學會成員問:我前去接近上師,有什麼方法可以更加靠近?
尊者:妳離他到底有多遠?
問:我離開他而在外,但我想靠近他。
尊者:若妳先知道妳的真我,則妳可能會知道另一個人離妳有多遠。現在,妳是誰?妳是具有人格性的人身嗎?
問:是的,我是這個人。
尊者:這個人,能自外於真我而獨立嗎?
問:有時候會。
尊者:什麼時候?
問:我的意思說,我有一些實相的閃光體驗,但有時沒有。
尊者:是誰在覺知那個閃光?
問:我,意即我這個人。
尊者:這個人以離卻於那個真我而在覺知嗎?
問:哪個真我?
尊者:妳認定的那個人是哪一個?
問:低階的我。
尊者:我就是在問,是那個低階的我,獨立於高階的真我之外,而在覺知嗎?
問:是的,有時候。
尊者:剛才,是誰在感覺她離開師父而在外?
問:那個高階的真我。
尊者:那個高階的真我,有其身體在說師父離她而在外嗎?難道不是從妳的口中說出來的嗎?你是自外於那個的嗎?
問:能否惠示教導,使我訓練自己,能覺知於我的任何行動作為,甚至在沒有身體的情況下,例如在睡夢中也能覺知?
尊者:覺知是你生命的本質,在熟睡中或在清醒時,皆同然也,如何能重新又再獲得呢?
問:但在睡夢中,我不記得我在做什麼。
尊者:是誰在說「我不記得」?
問:現在我在說。
尊者:妳與當時睡眠的妳是同一個人,為何妳睡覺時不這樣說呢?
問:睡覺時,我不記得我說了什麼。
尊者:在醒境時,你說「我知道,我記得」,這個具有人格性的相同的人說,「我不知道,睡覺時,我不記得。」為什麼這個問題,不睡覺時提起?
問:睡覺時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這就是我現在要問的原因。
尊者:問題是涉及在睡眠的時段,所以必須睡覺時提起,但問題並無涉及清醒時段,故無顯著的理由要在醒時提起。
事實上,你睡覺時,是沒有局限的,也沒有問題提起,但現在你加此局限,認同身體為你自己,於是這類的問題便提起了。
問:我聽得懂,但尚未了知(亦即,於諸多中合一)。
尊者:因為你在紛繁的諸多之中,而你說你瞭解合一,亦即你有閃光的體驗,或能記得很多事情等,你認為這些諸多散亂是真的,但在另一方面言,合一才是實相,紛然雜陳乃是妄見,妄見必須除去,合一才能呈現其自身實相,而始終為真的,不會在紛然雜陳之中發放閃光,相反的,這些諸多散亂阻礙了實相。
然後,另有人在這個對話中,繼續追問。
尊者:掃除無明,才是修練的目標,目標不是獲致了悟。了悟總是存在於此時此地,若了悟是新穎的東西而被獲得,則了悟的知曉,必然是不存在於此時段,而存在於彼時段。若是這樣,則了悟沒有永恆性,不值得努力得到;然則,了悟是永久而恆在於此時此地。
問:掃除無明,恩典是否為必要?
尊者:當然必要。但恩典始終在那裡,恩典就是真我,並不是要去取得的某物。一切所必要者,便是了知其存在。例如,太陽僅是光亮耀明,並沒有要去尋找黑暗,而人們所說的黑暗,卻是在太陽光的移進下,而自己逃離了;同理,無明只是幻相,並非真實,因為它非真實,若發現到它非真實的本質,則便說是它被掃除了。
又,太陽在那裡而耀明,你被太陽的光圍繞,而你要知道太陽,你必須將你的眼睛轉向那個方向;同理,恩典雖然始終在這裡,但你必須修練,才能發現恩典在這裡。
問:我希望藉著不斷執意於臣服,能增加恩典的體驗。
尊者:以執意而一次臣服到底。只要尚存有作為者的感知,就會存有欲望,這是人格性的個人存在使然,若這個遠離而去,則會發現真我粹然輝照。
作為的感知,就是困縛之所在,而非謂行動就是困縛。
「止於在,了知我是神。」這裡,止於在是全然臣服(交出),了無個人存在的痕跡。凝止之在,遍及一切,就沒有心思騷動;心思騷動是欲望、作為者的感知及人格性的個人所致,若這些能停止下來,則一切皆平靜。這裡,「知」(knowing)意即「在」(Being),這不是涉及三方的相對之知:所知、主體與客體
問:思維「我是神」,或「我是至上之在」,有助益嗎?
尊者:「我就是那個我在。」;「我在」就是神,而不是去想「我是神」;了知我「在」,而不是去想「我是」;是在說「了知我是神」,而不是「去想我是神」。
尊者繼續說:在說「我就是那個我在」時,那個人必須以「我」而駐止之,他始終是那個獨在的「我」,他除此之外,並無一物,但當他問起「我是誰」時,一個受到虛幻的承受者卻在問「我是誰」,而不是全然覺知自己的那個人。就是這樣,將非真我認同為真我之身,使你在問「我是誰」?
稍後,尊者又說:抵達蒂魯瓦納瑪萊,有許多路徑可走,採行哪一條路徑,都同是朝向蒂魯瓦納瑪萊;同理,朝向某主體,每個人的人格性不一,但其真我相同,然而,你一直在蒂魯瓦納瑪萊,卻還在問路徑,這就荒謬了。因此,你已「在」真我,而又問如何了悟真我,這看起來也很奇怪,你就「是」真我了,如如其在,就這樣了。這些問題的提起,是因為將身體誤視為真我,這是無明,必須除掉。一旦掃除,那個真我,獨然而在。
對話三五五
問:比起不識字的文盲,難道教育不會使聖者更對世界有所裨益嗎?
尊者:甚至一個飽學的知識分子,都要在不識字的聖者面前鞠躬致敬。
不識字是無明,教育是學識的無明,二者皆昧於真實的目標,而聖者並非無明,因為對他而言,並無目標可言。
對話三五六
問:為什麼在世界上,人們沉睡(無意識)?
尊者:只是由於原罪。
問:可以消除嗎?
尊者:可以。
問:他們說,使其自身感覺到,則能終結沉睡。
尊者:那麼,為什麼要敬奉神呢?
問:沉睡又如何被消除呢?
尊者:不要在意其運作及其效應。
問:如何做到?
尊者:只能經由對真我的探究。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