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Pleasantly Surprised In Norway
The World’s Most Civilized Country
一本滿是驚喜的「心靈密碼」,
喚醒台灣人真實的國家記憶。
挪威,峽灣之國。孩子和媽媽的天堂。
政府給孩子零用錢直到成年。父母享有國家規定的優渥育嬰領薪福利。
孩子最早受到不得體罰的法律保障。
「洋特法則」表現挪威的最高價值,平等主義。
國際主義,和平主義,和人道主義,應運而出。
諾貝爾和平獎頒發國,一個對外來移民最友善的富裕國家。
《驚喜挪威》希望能喚起您遺失的生命記憶和國家記憶。
作者簡介
一位走在台灣時代前端的作家。年輕時代就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當台灣人久經中國,日本,美國的大國哲學洗禮,而不自知時,他把台灣讀者帶向歐洲價值,歐洲風格,小國哲學。
第一個五年寫作計畫,2005年開始。踏上芬蘭,愛爾蘭,挪威的國土。送給台灣人一個個驚豔,驚歎,驚喜的禮物。他想替陷溺在殖民地悲情,和中台糾葛中的母土,找到台灣識別和台灣自信。
「歐洲三部曲」大放異采,叫好又叫座。老師,父母,學生都喜歡,成為學校圖書館借閱率最高的書之一。可說是《拒絕聯考的小子》的三十年校園復仇記。
第二個五年寫作計畫,2011年開始。回顧台灣人好像熟悉,其實未必的中國,日本和韓國。「父子三部曲」的《告別中國》日文版和韓文版都已出版。第三個五年計畫「美國三部曲」,首部曲《磅礡美國》已經出版。
三個三部曲是他用別的國家,寫自己一生最關心的事。《芬蘭驚艷》開創的「創造性非虛構」寫作風格,是他四十年寫作生命的另一個文學成就高峰。
序
驚喜。人人都喜歡驚喜。發現的驚喜最是得自於己。驚喜的心滿載靈性。宛若暗夜的 滿天飛螢,或晨光中的翩翩蝶影。
「國家書寫」三部曲終於完結在「驚喜」。起始於《芬蘭驚艷》。成熟於《驚歎愛爾 蘭》。《驚喜挪威》劃上「真善美」的句點。
「國家書寫」三部曲稱為「真善美」三部曲也可以。這是求真,求善,求美的台灣國 家心靈的省思和追尋。有點堅信,有股傻勁。些許淒美,總是和平。但願有益,至少 有趣。
作家是個衝突體,既愛和人親近,又與人疏離。不特別熱愛人,作家難以潛入讀者的 心靈。不冷眼無情,作家無能解讀時代的特性,洞穿人性的共同想望和苦悶。
作家最常做的事不是創作或發明。當代人的心中總存在著許多沒有條理,充滿不確定 性的思想或感情。作家只是深深感應,再運用組織文字的能量,讓讀者柳暗花明,同情 或同理而共鳴。作家的社會性功能之一,就是幫助讀者自己發現自己。
作家有善待讀者的義務。讀者就是衣食父母。只是讀者有沒有發現自己,就不是作家 的事。就如同買回「鐵牛運功散」給兒子吃。每日三吃,他老是三天或三週吃一次。老 爸氣死,當兒子的也沒法度。
「國家書寫」三部曲的前兩部,特別是《芬蘭驚艷》,被譽為北歐取經的經典。這絕 非作家的本意。「日本第一」,「美國最強」,「中華文化精深博大」都不足採信。美國和中國老是喜歡說「台灣應該這樣」,「台灣不可以那樣」。作家只是想說:「連台灣 人都不太懂得自己,你們對台灣人懂個屁。」作家就有這個好處,透過文字,洗練不雅, 救贖自己。
「國家書寫」三部曲是一個台灣作家對世界說話。說他怎麼看自己,怎麼看台灣,怎麼看世界,怎麼看人生。芬蘭,愛爾蘭和挪威都只是這種心思下的「載體」。
旅行是記憶的釋放,情感的舒展。走過的地方不會留下足跡,卻化成記憶。情感不斷 地向遠方國度伸展又伸展。先欣賞別人的國家,自己的國家才會「得人疼」。
要站在怎樣的高度,才能優美地對世界說話?這和主題國的成就基本無關,只考驗著 作家的專業能量和才華。「國家書寫」三部曲,就是作家自我解救的驚喜歷程。百折不撓後,他終於受到人類最先進的普羅發明 ── 手機的啟發。
世人難擋手機打破舊有形式和功能的魅力。他終於開發出「手機體」的寫作新風格, 融國際旅遊,國家競爭力,台灣政論,和小說為一體。打破「文學」與「非文學」的壁 壘,操縱小說與非小說的精義,使得「國家書寫」三部曲難以被傳統分類。沒有這項突 破,就沒有「國家書寫」三部曲。「國家書寫」的命名得自於博客來網路書店的圖書總 監喻小敏。才女小敏在推薦《驚歎愛爾蘭》的文章中,首度使用「國家書寫」的名稱。 經她同意後,作為三部曲的正式命名。
「具有實用價值的小說,也是具有小說品味的實用書籍。」作家這樣定義「手機體」。 三部曲中不變的最重要「魅力配方」是女主角 Catherine 。她愛讀小說,具有絕佳的文 學品味。她的英文名字純屬巧合,沒有刻意。前三個字母具有讓作家時時聚焦時空背景 的神奇功能。 C 是中國, A 是美國, T 是台灣。中國經過美國,變成台灣。既寫實又饒富想像力。 三部曲中搞笑的台灣家庭,其樂融融,卻不見父子四人有姓或名。這是三部曲唯一的 刻意小佈局,那是寫實台灣的國內外真實處境。如果讀者願意接受我誠摯的拜託,請把 這個有點怪異,又有點討人喜歡的台灣家庭,當成不是作者的家庭。否則,人過五十, 還要「賣某賣子」,就有點對不起大家。
人生是一場「記憶和理性的聚會」。賓主像理性,滿場周旋。記憶像聚會的策劃人, 隱身不見。人是記憶的動物,受記憶控制而不自知。人是理性的動物,慣性誤以為理性 是常事。
台灣橫向的國際接軌毫無問題,縱向的世紀接軌斷層於史上最長的戒嚴教育。戒嚴造 成許多荒謬的「事實記憶」,「情感記憶」,「國家記憶」,「價值記憶」和「美感記憶」。 錯誤的前提不會啟動對話的邏輯。三部曲的上位實用價值,定位在釋放台灣人的記憶, 也是作家一趟連續四年的自我記憶釋放之旅。
台灣是個沒有定義的社會。一切學科卻都是從定義而起。沒有「十進位」,就沒有五 加五等於十。重新定義是釋放記憶的姊妹兄弟。嘗試定義台灣,也嘗試定義世界。三部 曲最優先的讀者當然是台灣人。也期待譯成外文出版,讓外國讀者發現台灣,更了解世 界和自己。想像正面對著世界,就是三部曲共同的書寫情境。
「怎麼讓孩子發現興趣?」「孩子怎麼知道自己的興趣?」這是許多台灣父母的實際 難題。三部曲但願能成為「性向試劑」。喜歡《驚歎愛爾蘭》勝於《芬蘭驚艷》的讀者, 適合文學,音樂,藝術等抽象世界。喜歡《芬蘭驚艷》超過《驚歎愛爾蘭》的讀者,適 合在具象領域發展。《芬蘭驚艷》,《驚歎愛爾蘭》,《驚喜挪威》這三本都喜歡的,至 少可以立志當總統或諾貝爾獎得主。作家只忠實於自己而寫作。只是思慮和能力若有所及,會盡最大的心意讓讀者收穫更 多。三部曲最是為全台灣的高中和高職生而寫。他們正面臨人生大抉擇的關鍵性時刻。 期待打開他們的世界視野和心靈,站在心靈的高點做選擇。《芬蘭驚艷》以教育,政治, 外交,軍事,經濟,社會福利,歷史和地理等公共事務領域為主。《驚歎愛爾蘭》全書 盡在文學,藝術,文化的基調中進行。《驚喜挪威》敘述著「環境美學」,「城鄉美學」, 「國家美學」,「人性美學」及「生活美學」。三本書中有各式各樣的典範人物和實景 實境可揣摩。
《驚喜挪威》在平淡平實中發現不同的「國家哲學」和「生命哲學」,對強烈追尋「國 家認同」和「國家定位」的讀者必有強烈衝擊。特別是第三篇的「國家記憶」。重建國 家記憶是三部曲書寫的原始動機。在完結篇能用這樣的內涵呈現,即使不算完美,也保 證「極真」和「極簡」。
人生追求真善美。善若前不著真,後不著美,會孤立無援。真是善的前生。美是善的 後世。不求真,善是偽善。沒有真,沒有善,就沒有美。在完成三部曲時,才如此地「驚 喜發現」,真是後見之明,也真夠有耐心。
「善因結善果,惡因結惡果」是科學定律。理性的因果關係只是對過去的執著和對未 來的恐懼。受者的喜樂迴向,才能釋放因果,創造人生的美麗昇華和轉折。面對死亡是 情感的終極。作家一直在尋思死亡的定義。死亡就是失去學習的興趣。死亡是大自然最 偉大的美德。生是學習,死是美德。生死何懼?
「回憶,竟然發現人生充滿不可預知的邏輯。」(《芬蘭驚艷》一九二頁)
十六歲立志寫作,開始投稿。二十到三十歲當作家,記者,編劇。三十到三十八歲辦政論雜誌,完整經歷記者,採訪主任,總編輯,社長,發行人和創辦人的「完全角色」。 三十八到五十歲從事政治顧問,當中小企業主。五十歲開始當「職業作家」。書,報導, 政論,政策白皮書,傳單,決策建議,危機處理方案,都要寫。寫寫寫,連寫四十年後 才忽然發現,一生竟然都「靠筆維生」。哪有人這麼愛寫?欠筆的恩情這麼多。
「國家書寫」的第三部曲原定是烏克蘭之旅。轉換成《驚喜挪威》,是個意外,也屬合 理。烏克蘭英語難以通達全國,寫作旅行多所不便。確定挪威行後,前挪威駐台代表, 我的多年好友 Geir Torkehagen 一再地主動出擊。他發給我的資訊或回答我的詢問, 也許超過百封 mail 。他的事業夥伴,也是我的好朋友 Charles 笑他:「到底是誰在寫 書?」 Geir 說,他大概寫了半本。如果光算他寫給我的字數,的確有這麼多。對他是 一定要感謝再感謝的。
台灣駐挪威代表江國強先生,一直希望挪威也能如芬蘭和愛爾蘭一樣,深印台灣人心 靈。我們在挪威的一路上,他自始至終關心和幫忙。《驚喜挪威》第五篇的〈深耕台灣 善田的挪威人〉和〈「美學」就是人生〉專章中,描述幾位為台灣奉獻一生的挪威人。 滿載他們獨特的風采和對台灣的恩情,就是代表處安排的佳緣。
代表處的二把手宏明和他的夫人德秀,熱情慷慨,還教Catherine挪威話,功德無量。移居挪威的史丹(Stein ),安琪拉(Angela ),安德,桑德一家人,讓我們倍覺溫馨。游輝清老師提供不少精采的挪威照片供本書使用。讀者可以上他的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kevinyu928 ),分享他的旅行見聞,當成《驚喜挪威》閱讀的「補 充」,相信能增添另一種風味。感謝他。
也算是「同行」的王景弘先生,他的《採訪歷史》一書打通我「國家記憶」的血路。《驚喜挪威》中第三篇的「國家記憶」,若能讓讀者豁然開朗,王景弘先生當是開路先 鋒。沒有他的努力所得,就沒有這一棒的接續。感謝他。
《驚喜挪威》只終結「國家書寫」三部曲。仍有未竟的心願等在前面。《台灣回憶錄》 要怎麼寫?充滿可能性。如果真能誕生和讀者見面,一定是完成一個新的旅程和「不可 能的任務」。沒要自我為難,只是強調還不知道要怎麼寫。不過,至少已經確定,《台 灣回憶錄》絕對不會是最終的書名。
挪威比芬蘭或愛爾蘭沒趣,但這才是「真正的北歐」。不了解「洋特法則」,就難窺 北歐人的內心。《驚喜挪威》是一個台灣作家的國家記憶,以及挪威心靈密碼的蒐尋。 但願您會喜歡。驚喜發現,天堂和地獄就在人間和內心。
目次
4 自序
12 序篇 Catherine的網路墓園
第一篇 事實記憶
26 釋放生死記憶之旅
30 人類最文明的國家
38 「福祿壽」三合一
46 母親和孩子的天堂
54 台灣教育狂想曲
58 美麗的峽灣之國
68 和平的典範
74 「世界主義」的挪威王宮
第二篇 情感記憶
84 我的死亡記憶
94 尊嚴,優雅的國家心靈
102 「寫實主義」的維吉蘭雕塑公園
110 在挪威,誰能不「吶喊」!
120 夏日的極地風光
128 擁吻在天涯之巔
138 小而美的墓園
第二篇 國家記憶
146 兒子最重要的一小時歷史課
154 台灣的「釋放令」
158 「共同防禦」的秘密
165 砲聲背後的真相
169 「中華民國總統」的「寫實」
176 世界第一的「旗桿奇蹟」
180 我的「外島記憶」
186 台灣需要世紀接軌
第三篇 價值記憶
194 環境美學下的技職教育
206 脫軌的外國移民
216 Catherine的賣台夢
224 人間最美的地獄
230 北歐密碼——洋特法則
244 劃時代的「北海小英雄」
252 教養良好與天生熱情
第五篇 美感記憶
262 文藝之城卑爾根
272 深耕台灣善田的挪威人
282 二十世紀挪威風雲人物:南森
288 「美學」就是人生
書摘/試閱
01 釋放生死記憶之旅
人生是一場「記憶和理性的聚會」。賓主像理性,滿場周旋。記憶像聚會的策劃人,隱身不見。人是記憶的動物,受記憶控制而不自知。人是理性的動物,慣性誤以為理性是常事。一九四九年五月十九日,台灣宣布戒嚴。一九八七年七月十五日戒嚴令廢除。戒嚴長達三十八年又五十六天,台灣創造全人類有史以來最長的戒嚴紀錄。戒嚴限制「言論自由」,「出版自由」以及「集會和結社自由」等三大基本自由。形成報禁,黨禁,出版審查,不准示威遊行等等。記憶中,戒嚴時期最經典的官方說法是「戒嚴只限制千分之三的人民權利而已」。的確也是。一個體重七十公斤的人,「千分之三」約當瘦身零點二一公斤。「千分之三」也可能相當於男性生殖器所佔的體重比例,也可能是大腦的某個區域。「千分之三」這個可能限制各種可能性的數字,沒原由地就賴在我的記憶裡。
最窩心的戒嚴記憶,是大兒子的一段「幼年往事」。
那個年代,每個上課日都要朝會升旗。每一場電影放映前都有唱國歌的儀式。「唱國歌,全體請肅立」的字幕打出後,國歌響起。全場觀眾紛紛起立,包括大兒子。除了我還坐著。當時大兒子五歲,我第一次帶他去看電影。「爸爸,你怎麼不站起來?」五歲的兒子緊張地對我說:「你不愛國。」
為了不打擾大家,我在國歌高唱聲中,把兒子帶到場外的走廊。國歌聲中一對父子走路,當然引人側目。
「誰說唱國歌要站起來?」我問五歲的小孩子。
「老師說的。我們要愛國。唱國歌要立正。」小孩子說得理所當然。
「不錯,你上幼稚園有注意聽課。很不錯,乖兒子。」我嘉許地摸摸他的頭。
「爸爸可以問你一個問題嗎?」
孩子點點頭。
「我們今天來做什麼?」
「來看電影。」
「為什麼要來看電影呢?」
「看電影很好玩,很快樂。」五歲小男孩完全恢復純真,語調開心。
「唱國歌要立正站好。好玩嗎?快樂嗎?」我問他。
「不好玩,不快樂。」聰明活潑的男孩說。
「我們來看電影,是為了好玩,快樂。可是,第一件做的事就是不快樂,不好玩的唱國歌。你不覺得有問題嗎?」
小男孩笑了,摸著自己的額頭說:「我怎麼沒想到?我好笨喔,對不對?」
「以後看電影,你要不要起立唱國歌?」
「不要。」小男孩說:「可是,我是小孩,不敢不站起來。」「爸爸要你記住一句話,好嗎?你現在不一定聽得懂,但是你這麼聰明,有一天,你會想到這句話,那一天你就懂了。好嗎?」我說。他高興地點點頭。
「因為害怕,而不敢做自己想做的事,沒關係,那只是不夠勇敢而已。但是,因為害怕,而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那是出賣自己的良心。你就不配做我的兒子。記得了嗎?」
五歲的幼稚園生說他記住了。
「現在,你要因為不敢,而站起來唱國歌嗎?」我笑問他。
「不要。」他堅決地說。
「那你要怎麼做?跟爸爸一樣坐著好嗎?」
「爸爸,以後唱國歌的時候,我們就故意去上廁所。」孩子的說法,讓我享受到做父親最入心的快樂。
其實,我只是在等他長大,大到有能力為自己的良知負責。五歲的幼兒不需要教政治。我早已等到那一天,也已經告訴他:「從我終於了解政治開始,我就不曾認同這首『黨歌』和這面『軍旗』。」有唱「國歌」的正式場合我都避免參加。萬一「誤入歧途」,唱「國歌」之前我就閃人。除非我是當天的主賓,坐在主桌,基於來者是客的禮貌理由。
記憶就是如此由不得自己。說來就來,說去就去。不是人控制記憶,而是記憶控制人。和大兒子的這段往事,我早已遺忘。沒想到,在丈母娘「阿彌陀佛」的詛咒之後,這個二十多年前的小故事,一再地被喚起。人生總是滿載著記憶。記憶和理性的交會,釀造出人生的滋味。記憶船艙的每一次停靠,總有舊貨要卸,新貨要上。二十一世紀的台灣之船,或許需要一次記憶大清艙,才有空間承載新世紀的能量,快樂續航。旅行是記憶的釋放,情感的舒展。二○○五到二○○六年,我的「歷史記憶」卸在芬蘭的森林和湖邊。二○○六到二○○七年,「文化記憶」在愛爾蘭的旅途中沿路釋放。挪威,但願是個適宜清理「生死記憶」的地方。
16 兒子最重要的一小時歷史課
發現是種驚喜。
「發現女朋友劈腿,會驚喜嗎?」小兒子對我的「驚喜發現說」不以為然。
「發現自己犯錯,不是很棒嗎?先驚後喜也不錯啊?」我回答他。
「也是啦!」他說:「傷心一下就會開始快樂。我這麼帥,還怕沒有女朋友?」真是雞同鴨講。
兩個哥哥都作勢拿起掃把,要把他掃地出門,清理門戶。
「我們家沒有像你這麼不要臉的人。」二哥對他說。
「老爸,這是隔壁的小孩嗎?」大兒子問我。
Catherine走過來提醒我們父子四人:「請不要侮辱我們的鄰居。」
這是我們家一場「善後教學」開始前的對話,發生在丈母娘「阿彌陀佛」的洗禮過後。
兒子們建議我最好「處理一下」,以免「阿媽心情不好」。他們希望我能對「中華民國總統殘缺絕後」的說法,有「無關迷信」的說明,也許能讓阿媽「比較理性」。他們會去找阿媽溝通,收拾殘局。我強調事出理性和善意,還用「發現就是驚喜」為自己辯護。
兒子們最喜歡阿媽。阿媽每次來都是大包小包,提到「歪腰」。更誇張時,她還會先電話確定「宅急便送到了」,才出發到我們家。只要三個孫子都在台灣,她就不停地提供「烤鰻魚」,「牛小排」,「香腸」,「炸雞排」等等。她會這樣做,也是我惹的禍。
她堅持男孩子要努力吃肉,才會長力氣和長高。我跟她說,肉固然要吃,但吃太多對身體不好。她聽過後,怕Catherine和我給孩子們吃太少肉,就直接向批發商訂購已經調理過的肉食。哪個孫子隨時想吃,只要放進微波爐,在家不必靠父母。「要認真吃,吃完阿媽再叫人送來。不要像你爸全身沒有三兩肉。吃肉長肉,知道嗎?」我沒有贅肉的身材,竟然還能幫兒子們爭取口福。這也有部分原因是得自於兒子們的「世故」。「阿媽煮的菜根本和媽媽煮的不能比。」他們公認如此。可是,只要丈母娘問:「阿媽煮的好不好吃?」他們都讚不絕口。「有沒有比媽媽煮的好吃?」他們會說:「各有特色。阿媽有阿媽的味道,媽媽有媽媽的味道。」「什麼各有特色?阿媽煮的一定比較好吃。阿媽煮了幾十年,媽媽才煮幾年?看你阿公和你阿爸的身材,就知道是阿媽還是媽媽會煮。」
我真的天生會惹事,連身材都具有惹事的本領。
再舉個例, Catherine有個絕活,她到餐廳吃飯,只要用筷子挑一挑菜盤,聞聞嚐嚐,就能抓住那道菜的配料和佐料。回家後,她很快就會簡化改良,總是佳餚一道,鮮有例外。這麼高段,廚藝可想而知。可是,事實不敵形象,我讚美Catherine的廚藝,沒有任何一個朋友相信。「夫以妻為貴」,「情人眼裡出西施」算是最仁慈的回應。「你的味蕾大概有問題,舌頭伸出來給大家看一看。」朋友們充當耳鼻喉科醫師,為我集體會診的鮮事都曾在餐廳發生過。Catherine本來以為只是我的朋友缺乏想像力,等她自己跟社區的媽媽們混熟,才知道問題出在自己身上。「妳會煮飯嗎?」是最輕度的懷疑。「妳煮過飯嗎?」也符合實情。在Catherine嫁給我之前,我們全家已經都有飯吃。「妳煮的飯能吃嗎?」也有人
問過她。經過Catherine和我討論的結果,我們都同意問題不出在她或我的朋友,而是我這個「代言人」。瘦巴巴的身材怎麼說服別人:「我老婆很會做菜。」
發現「錯不在她」之後, Catherine總算釋懷。直到有一天,她去市場買滷包。她換了一家店,店家不認識她或我,當然不會有「瘦了豬,肥了狗」的先入為主。滷包用塑膠袋外套著。老闆娘一再交代
Catherine:「這塑膠袋要先撕開。」「妳知道滷包放下去前,塑膠袋要先拿掉吧?」「妳以前有沒有滷過肉?」她買完東西,回頭再經過滷包攤,老闆娘看到她,遠遠地再愛心叮嚀:「我跟妳說的千萬不要忘記喔!」這個「市場奇遇記」的當天,我們全家都被Catherine審問:「老實說,我看起來像是沒煮過飯的人嗎?」「不要撒謊。我看起來像笨到連滷包外的塑膠套都不會拿掉的人嗎?」雖然我們都一再發誓和保證,她的長相「和看起來很笨或不會煮菜,絕對沒有任何關係」, Catherine還是不能理解為什麼人家要「誤會」她。
「滷包事件」後,兒子們奉勸我不要再跟Catherine上菜市場,以免讓她被誤解得更深。我依了他們,卻暗自覺得他們真是少見多怪。台灣本來就是個充滿愛心,多所誤會的國家。台灣人對現象很敏感,不必有證據,就可以判定真相。接著換小兒子倒楣。他「密」在紐西蘭讀書的一個小學同學,他來過我們家幾次,正好放假要回台灣。他說:「我回台灣最想做的事情是去你家,吃你媽媽的滷豬腳。」
小兒子高興地衝入Catherine的臥房,與有榮焉地轉達同學的願望。「你不必編故事安慰我,雖然你
是好意。」 Catherine說。事情就是這麼巧。 Catherine還在為「滷包對話」而睡不著覺。一個怎麼健身都成不了模特兒的身材,和一個十塊錢的滷包,就能產出這麼多滿載愛心的誤解。一面「國旗」,一首「國歌」,或有關「中華民國國格」的公辦討論,在我活過的五十幾年中,竟然從未聽聞過。台灣人的國家記憶南轅北轍,通常被歸因於「省籍情結」或「統獨情結」。這些說法曾經是事實,卻早已經過時。無關任何黨派的政治性論述,純屬我持續觀察和從事台灣政治性活動超過三十年的真實感知。
我第一個有肌膚之親的女朋友是「河南人」。當年的戶籍登記不是「出生地主義」,而採「父系主義」,稱為「籍貫」。父親是中國河南人,在台灣生下的子女也都是「籍貫」中國河南。當時,家族中最年長的女性是叔母,她是個知書達禮的「先生娘」。「先生娘」是過去台灣人對醫師或老師的太太的尊稱。我唯一的叔叔是老師。我告訴叔母交了一個女朋友。「咱台灣人?還是外省的?」她馬上這樣問。
「外省的。」我說。「咱台灣查某是死了了了嗎?」叔母沒有生氣,只不以為然地問:「交外省婆仔做什麼?」「為什麼不能交外省婆子?」我回長輩的話。
「外省婆仔赤扒扒。」她說:「咱台灣查某卡溫純。」
「這個不會啦!」我說:「我帶回來給您看,您就會知道。」
「你要講真的。」她說:「帶她來,我幫你看。」
我媽媽過世得早,家族的女性長輩好像都特別關愛我,大概因為我是家族中最會讀書的小孩子。我把女朋友帶去給她看。
「外省婆仔赤扒扒。」叔母再嚴肅地重申一次,然後微笑地說:「這個怎麼不會?我看她不會赤扒扒。這個不錯。」叔母越來越喜歡她,常會送她化粧品或女性衣飾,像絲質領巾,手帕等等。後來她出車禍去世,叔母還很傷心。這段一九七○年代的「個人經驗」,也許具有台灣「省籍情結」的普遍經驗。經過同學,同事和通婚的接觸與了解,省籍情結在我們這一代已經是強弩之末。一九八○年代,我們黨外聚會時,台上的人一旦講「北京話」,台下偶有老人家會當眾開罵:「講什麼豬仔話?聽不懂。」我們這一輩的就會去哄他。這種「鐵管」的歐吉桑不多。「鐵管」就是我們對極其頑固的人的形容。
最「異形」的是個出名的政治人物,他跟我年齡相仿,有嫖妓的嗜好。他堅持專嫖「外省的」。他說嫖妓時,叫著「操死妳這個中國人」特別爽。朋友們聽他這麼強調又誇張,只是覺得好笑。連嫖妓都可以說得神聖無比,已無關「省籍情結」,純屬「誠信問題」和「嫖妓品味」而已。
「省籍情結」在一九八○年代就僅剩這一點點灰燼般的餘溫。一九九○年代興起「統獨情結」。「統一」從來就只是個虛構的命題,「獨立」只是戳破「統一泡沫」的對立訴求而已。一九五○年,美國總統杜魯門( Harry S. Truman )下令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就已「確定」中華民國統一無望。從一八九五年開始,台灣早已獨立於「中國」之外,超過一百一十年。
經過長期戒嚴的洗腦和鎮壓,台灣人不分藍綠,普遍罹患「國家記憶不全」症候群。沒有國家記憶的基本知識,國事自然看不清。越關心國家前途,越找不到理性和記憶的出路,很難愉快過日子。台灣人的「國家記憶體」嚴重中毒,已經面臨非「重灌」不足以正常運作的關鍵時刻。
兒子們想聽聽「中華民國總統殘缺絕後」的「理性說法」。我給他們幾個關鍵詞,請他們先上網。「舊金山和約」,「中日和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八二三砲戰」,「台灣關係法」,「阿爾巴尼亞決議案」等六個關鍵詞,足夠提供他們討論台灣政治現代史的最基本知識。
「一小時之後再見。」我對兒子們說:「這可能是你們活到現在,最重要的一小時。」
「Really (真的)?」兩個大的異口同聲。我微笑著點點頭。小兒子聽不懂和約和法案,想賴著看電視,被兩個哥哥一起拖走。
17 台灣的「釋放令」
短短的一小時,孩子們發現許多疑惑和「新知」,包括小兒子。二兒子最好奇:「為什麼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都不是『舊金山和約』的簽約國?」我們就此進入台灣現代政治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視為是現代史的開始。
一九五一年九月八日,四十八個戰勝國和「無條件投降」的日本,在美國舊金山簽訂「對日和平條約」 ( Treaty of Peace with Japan ),俗稱「舊金山和約」。簽約國中,沒有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南韓和北韓也沒能簽署。
國際關係就是這麼「寫實」。中華民國本來是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和美英法同屬自由陣營。然而,從戰後到和約簽署的過程中,中華民國已經在一九四九年被逐出中國,無力自救,要靠美國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則要仰賴蘇聯老大哥。「舊金山和約」的簽署是美英法蘇四強折衝的結果。中華民國的教科書一再強調「中美英法蘇五強」,「蔣總統寬大為懷」,完全割裂和跳接一九四九年後的國際史實。
日本在和約中,「承認朝鮮獨立」,「放棄台灣,澎湖,千島群島,庫頁島,南沙群島,西沙群島等島嶼的主權」。和約才是戰爭善後的最終約定。教科書上卻一再拿戰爭過程中的「開羅宣言」 ( Cairo Declaration)和「波茨坦宣言」 ( Potsdam Declaration ),讓老師欺騙學生,父母欺騙孩子。把終極,也最具國際法律效力的「舊金山和約」毀屍滅跡。「舊金山和約」可看成是日本戰敗後,不得不給台灣的「釋放令」。殖民的宗主國已拋棄主權,台灣的主權回歸人民之手。依聯合國憲章和運作常規,「人民自決」是下一步,或先讓聯合國託管,再完成獨立的現代化國家進程。然而,時至一九八三年,增額
立委選舉,黨外擬以「民主 自決 救台灣」為競選訴求,蔣經國政府仍然祭出「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嚇阻。
一九五二年四月二十八日,「舊金山和約」生效日。日本和中華民國在台北簽訂「中華民國與日本國間和平條約」,簡稱「中日和約」或「台北和約」。「舊金山和約」中明文規定,交戰國的個別和約不能違背或超越「舊金山和約」。因此,台灣,澎湖,南沙群島和西沙群島的主權,日本仍然「只能放棄,不能轉手」。是的,中華民國從來沒有「光復」台灣。台灣在一九四五年之前,沒有一天屬於中華
民國,何來「光復」之有?中華民國於一九一一年成立,台灣早在一八九五年就割讓給日本。就像丹麥割讓挪威給瑞典,從此挪威和丹麥不再有隸屬關係。最簡單的證據,就是中華民國遷台之前的憲法領土,並不包括台灣。國際共知的史實是:戰後,蔣介石奉聯軍統帥之命,「接收」台灣。接收只是戰後的
階段性措施。誰想得到,蔣介石在短短幾年之後,就被中共打敗,回不去中國。「接收」變成「佔領」,佔領進而「統治」。最後,「台灣是中華民國的一省」。為了掩飾「不曾光復」台灣的事實,只好說出「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
「自古以來」太可笑。「自古以來」,美國就不是美國的。「自古以來」,台灣就不是
中國的。回到沒那麼「自古」,義大利能主張「自古」歐洲的大部分都是羅馬帝國的?丹麥人能主張挪威「自古」就是丹麥的?
「你們認為台灣屬於中華民國嗎?」我問兒子們。
「佔領和有效統治,是歷史上造成主權最常見的一種方式。台灣和中華民國的關係有
討論的空間。」大兒子說:「不過,感情上很難接受台灣是中華民國的。」
「真的很賭爛,被騙了那麼久。」他補充說:「這是個值得討論的開放性議題。」
三個兒子都很確定一件事:台灣從來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完全沒有任何瓜葛。
「沒關係就對了。」小兒子說。
「這堂歷史課對你有什麼幫助?」我問小兒子。
「發現自己不知道的事,會很快樂。」他說:「你要不要寫下來,我拿去學校給校長,請校長發給歷史老師。」
這小傢伙真是「不怕死」。沒關係,我有三個兒子。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