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不再跌跌撞撞
商品資訊
系列名:財經企管系列
ISBN13:9789864793921
替代書名:Barking Up the Wrong Tree: The Surprising Science Behind Why Everything You Know About Success Is (Mostly) Wrong
出版社:天下文化
作者:艾瑞克‧巴克
譯者:許恬寧
出版日:2018/02/27
裝訂/頁數:平裝/384頁
規格:21cm*14.8cm*2.2cm (高/寬/厚)
重量:482克
版次:1
適性閱讀分級:628【十年級】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時代》雜誌專欄作家一鳴驚人之作
每週32萬讀者引領期待
談工作、談生活、談關係、談情緒
一次讀完十年來最暢銷成功勵志書籍探討主題
《華爾街日報》暢銷書
Amazon.com社會心理學&人際關係百大暢銷書
關於成功,古今中外有數不清的論述
大多言之有理、立意良善,只可惜往往淪為空談(如果不是錯得離譜的話)
• 我們從小被告誡要乖乖聽話,好好讀書,長大了才會有出息。
賈伯斯、比爾.蓋茲、馬克.祖克柏這些輟學始祖們,卻⋯⋯異常成功。
• 人類生而不平等,聰明才智、外貌身材、性格、疾病等,基因決定一切?
新一派遺傳學發現,換了一種環境,原本的「壞基因」也能誕生好結果。
• 真實世界的運作方式和你想的不一樣,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
如何成功當個好人,獲得應有報酬,而不是屢屢慘遭利用?
本書作者艾瑞克•巴克為多家主流媒體長期撰稿人,作品散見於《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大西洋月刊》等,他的部落格網站Barking Up the Wrong Tree訂戶超過32萬人,文章同步轉載於《時代》雜誌與《商業內幕》。
成功是人人追求的事物,巴克在本書彙集了十年來最暢銷成功勵志書籍探討的主題,採訪、引用史丹佛、哈佛、華頓商學院等眾多學院教授的研究分析,以活潑、詼諧的敘事手法,提出精闢但不失幽默的見解,幫助我們思考如何讓工作和生活變得更好:
√ 不論你是樂觀者或悲觀者、個性外向或內向,成功與性格、環境和選擇的領域高度相關,你要先認識自己,選對池塘。本書有六道心理測驗題,帶你找到人生方向。
√ 社會人心險惡,但我們都想當個好人,巴克告訴你出社會一定要懂的六件事,還有一生受用的做人四原則,帶你避開「一報還一報」的惡性循環。
√ 職場到底是靠實力還是靠人脈?除非你真的很懂;五個方法,幫助你有效建立人脈、找到好導師。
√ 自信讓人無往不利,不但賺的錢更多、生產力更高、升遷機會也更大,但過度自信造成的問題比自信不足更大。如何拿捏?你可以學會自我疼惜。
√ 人生是一場取捨,超時工作只會增加壓力,睡眠不足會造成很多問題,掌握四項重要指標,可以幫助你做出更好的選擇。想要工作與生活平衡?記得,夠好便已足夠。
每週32萬讀者引領期待
談工作、談生活、談關係、談情緒
一次讀完十年來最暢銷成功勵志書籍探討主題
《華爾街日報》暢銷書
Amazon.com社會心理學&人際關係百大暢銷書
關於成功,古今中外有數不清的論述
大多言之有理、立意良善,只可惜往往淪為空談(如果不是錯得離譜的話)
• 我們從小被告誡要乖乖聽話,好好讀書,長大了才會有出息。
賈伯斯、比爾.蓋茲、馬克.祖克柏這些輟學始祖們,卻⋯⋯異常成功。
• 人類生而不平等,聰明才智、外貌身材、性格、疾病等,基因決定一切?
新一派遺傳學發現,換了一種環境,原本的「壞基因」也能誕生好結果。
• 真實世界的運作方式和你想的不一樣,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
如何成功當個好人,獲得應有報酬,而不是屢屢慘遭利用?
本書作者艾瑞克•巴克為多家主流媒體長期撰稿人,作品散見於《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大西洋月刊》等,他的部落格網站Barking Up the Wrong Tree訂戶超過32萬人,文章同步轉載於《時代》雜誌與《商業內幕》。
成功是人人追求的事物,巴克在本書彙集了十年來最暢銷成功勵志書籍探討的主題,採訪、引用史丹佛、哈佛、華頓商學院等眾多學院教授的研究分析,以活潑、詼諧的敘事手法,提出精闢但不失幽默的見解,幫助我們思考如何讓工作和生活變得更好:
√ 不論你是樂觀者或悲觀者、個性外向或內向,成功與性格、環境和選擇的領域高度相關,你要先認識自己,選對池塘。本書有六道心理測驗題,帶你找到人生方向。
√ 社會人心險惡,但我們都想當個好人,巴克告訴你出社會一定要懂的六件事,還有一生受用的做人四原則,帶你避開「一報還一報」的惡性循環。
√ 職場到底是靠實力還是靠人脈?除非你真的很懂;五個方法,幫助你有效建立人脈、找到好導師。
√ 自信讓人無往不利,不但賺的錢更多、生產力更高、升遷機會也更大,但過度自信造成的問題比自信不足更大。如何拿捏?你可以學會自我疼惜。
√ 人生是一場取捨,超時工作只會增加壓力,睡眠不足會造成很多問題,掌握四項重要指標,可以幫助你做出更好的選擇。想要工作與生活平衡?記得,夠好便已足夠。
作者簡介
艾瑞克‧巴克 Eric Barker/著
賓州大學學士、波士頓學院MBA與UCLA大學藝術創作碩士。
Barking Up the Wrong Tree(www.bakadesuyo.com)部落格網站版主,該版針對生活、職場、情緒等人生各面向,提供有科學佐證的建議或答案。訂戶超過32萬人,同步轉載於《時代》(Time)雜誌與《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
主流媒體長期供稿人,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Monthly)、《時代》雜誌、《商業內幕》等處。
曾任好萊塢編劇,與華特迪士尼影業(Walt Disney Pictures)、二十世紀福斯(Twentieth Century Fox)、革命電影工作室(Revolution Studios)有合作案。
許恬寧/譯
師大翻譯所畢,自由譯者,譯有《蘋果橘子思考術》、《蘋果橘子創意百科》、《重點不在你多優秀,而在你想多優秀》、《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
名人/編輯推薦
強力推薦
「本書妙趣橫生,令人拍案叫絕,讓你在不禁捧腹大笑中,不知不覺了解成功背後的原理。各位會知道為什麼我們有些人是蘭花、有些是蒲公英,海盜和囚犯如何教我們誠實與慷慨,史上最偉大的數學家如何建立超強人脈,以及更多更多等著你自己去看。這本書可說是驚奇萬花筒,光彩奪目,各位可能必須戴上墨鏡。」
──丹尼爾•品克(Daniel H. Pink),暢銷書《動機,單純的力量》與《未來在等待的銷售人才》作者
「如何才能成功是千古謎團,本書提出了有科學為證又幽默的精闢見解,妙語如珠,替大家解謎。」
──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暢銷書《反叛,改變世界的力量》與《給予》作者
「這本書令人印象深刻啊!作者巴克好像在一派胡謅,很多觀點卻是一針見血,打破了我們長久以來給自己強灌的許多迷思。」
──羅伯特•席爾迪尼(Robert B. Cialdini),暢銷書《影響力》與《鋪梗力》作者
「大師之作!巴克說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提出豐富的科學證據,更重要的是,他的文筆溫暖、機智,讓人不禁笑出聲來,點頭認同,不時停下來思考剛才吸收到的新知,不知不覺一頁翻過一頁,等不及想看他接下來要說什麼。」
──羅伯•蘇頓(Robert Sutton),史丹佛大學教授、《渾蛋生存指南》(The Asshole Survival Guide)作者
「我認識的最聰明人士,有很多都像教徒般虔誠地閱讀巴克的文章,不是沒有原因的。這本書醞釀了好久,我很高興它終於出來了。」
──萊恩.霍利得(Ryan Holiday),媒體策略專家、暢銷書《障礙就是道路》作者
「本書妙趣橫生,令人拍案叫絕,讓你在不禁捧腹大笑中,不知不覺了解成功背後的原理。各位會知道為什麼我們有些人是蘭花、有些是蒲公英,海盜和囚犯如何教我們誠實與慷慨,史上最偉大的數學家如何建立超強人脈,以及更多更多等著你自己去看。這本書可說是驚奇萬花筒,光彩奪目,各位可能必須戴上墨鏡。」
──丹尼爾•品克(Daniel H. Pink),暢銷書《動機,單純的力量》與《未來在等待的銷售人才》作者
「如何才能成功是千古謎團,本書提出了有科學為證又幽默的精闢見解,妙語如珠,替大家解謎。」
──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暢銷書《反叛,改變世界的力量》與《給予》作者
「這本書令人印象深刻啊!作者巴克好像在一派胡謅,很多觀點卻是一針見血,打破了我們長久以來給自己強灌的許多迷思。」
──羅伯特•席爾迪尼(Robert B. Cialdini),暢銷書《影響力》與《鋪梗力》作者
「大師之作!巴克說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提出豐富的科學證據,更重要的是,他的文筆溫暖、機智,讓人不禁笑出聲來,點頭認同,不時停下來思考剛才吸收到的新知,不知不覺一頁翻過一頁,等不及想看他接下來要說什麼。」
──羅伯•蘇頓(Robert Sutton),史丹佛大學教授、《渾蛋生存指南》(The Asshole Survival Guide)作者
「我認識的最聰明人士,有很多都像教徒般虔誠地閱讀巴克的文章,不是沒有原因的。這本書醞釀了好久,我很高興它終於出來了。」
──萊恩.霍利得(Ryan Holiday),媒體策略專家、暢銷書《障礙就是道路》作者
目次
前言 成功需要哪些因素?
了解超級成功人士和我們其他人的不同,就有辦法見賢思齊,或是了解為什麼有時別和他們一樣會比較好
第1章 乖乖聽話,你就會成功?
一輩子當好孩子、當好人,就會得到應有的獎勵?那些畢業生致詞代表、無痛症患者與鋼琴神童告訴我們的事
第2章 好人總是沒好報?
向黑道、海盜和連環殺手學習信任、合作與善待他人
第3章 退縮者永無勝利,勝利者永不退縮?
海豹部隊、電玩、媒妁之言、蝙蝠俠教我們的事,當成功看來遙遙無期時,你要繼續撐下去,還是放棄?
第4章 你認識誰比知道什麼更重要(除非你真的很懂)
向人質談判者、一流喜劇演員及史上最聰明的人,學習人脈的力量
第5章 相信自己……偶爾信一下很好
向西洋棋大師、祕密軍事單位、功夫騙子、無法感受恐懼的人士,學習遊走在「自信」與「自以為是」之間的鋼索
第6章 工作、工作、工作……或是工作與生活平衡?
如何兼顧家庭與事業?聽聽蜘蛛人、和尚、愛因斯坦、職業摔角手與成吉思汗怎麼說
結語 成功不再跌跌撞撞
謝辭
參考目錄
了解超級成功人士和我們其他人的不同,就有辦法見賢思齊,或是了解為什麼有時別和他們一樣會比較好
第1章 乖乖聽話,你就會成功?
一輩子當好孩子、當好人,就會得到應有的獎勵?那些畢業生致詞代表、無痛症患者與鋼琴神童告訴我們的事
第2章 好人總是沒好報?
向黑道、海盜和連環殺手學習信任、合作與善待他人
第3章 退縮者永無勝利,勝利者永不退縮?
海豹部隊、電玩、媒妁之言、蝙蝠俠教我們的事,當成功看來遙遙無期時,你要繼續撐下去,還是放棄?
第4章 你認識誰比知道什麼更重要(除非你真的很懂)
向人質談判者、一流喜劇演員及史上最聰明的人,學習人脈的力量
第5章 相信自己……偶爾信一下很好
向西洋棋大師、祕密軍事單位、功夫騙子、無法感受恐懼的人士,學習遊走在「自信」與「自以為是」之間的鋼索
第6章 工作、工作、工作……或是工作與生活平衡?
如何兼顧家庭與事業?聽聽蜘蛛人、和尚、愛因斯坦、職業摔角手與成吉思汗怎麼說
結語 成功不再跌跌撞撞
謝辭
參考目錄
書摘/試閱
第1章 乖乖聽話,你就會成功?
你們班上的模範生,後來過得如何?
波士頓學院(Boston College)的研究人員凱倫•阿諾德(Karen Arnold),自畢業典禮起追蹤81名高中第一、二名畢業的學生,看看這些高中學霸日後的發展。其中95%後來順利從大學畢業,平均GPA是3.6;到了1994年,60%取得研究所學歷。在高中時表現良好,可以預測大學的表現好,這點不大有爭議。阿諾德追蹤的畢業生,近九成目前從事專業工作,其中四成擔任最高階主管。這群人可靠、努力不懈、適應力強,從各種指標來看,大多數過著美好生活。
然而,這群在高中時拿第一的人,有多少長大後改變了這個世界,推動世界前進,讓世人驚豔?答案似乎很明顯:一個也沒有。
阿諾德談這群人的成功軌跡:「雖然他們大部分都擁有很好的工作,但這些高中生畢業代表們,看來絕大多數並未登上成人世界的頂尖成功舞台。」阿諾德在另一場訪談中提到:「畢業生代表不大會是開創未來願景的人士……他們通常服從體制,不是顛覆體制。」
會不會剛好是阿諾德追蹤的那81個人,恰巧沒有出人頭地?並不是。研究顯示,讓學生在課堂上表現良好的那些特質,讓他們在走出教室後,比較不可能擊出全壘打。
究竟這些高中畢業拿第一的人,為什麼很少在真實生活中拿第一?有兩個原因。第一,學校獎勵乖乖聽話、怎麼說就怎麼做的學生。學業成績無法忠實反應出學生的智商(標準測驗較能測出IQ),但可以準確預測學生能否自我管理、認真負責、遵守規定。
阿諾德在訪談中指出:「基本上,我們是在獎勵服從與願意配合體制。」許多畢業生代表坦承,自己並不是班上最聰明的孩子,但是最努力。有些人指出,知道老師想看到什麼答案,比真正掌握教材更重要。阿諾德大部分的研究對象,被歸為「成績至上組」(careerists),認為自己的任務是考到好成績,學到東西則是其次。
第二個原因是學校獎勵通才。學生對某件事特別感興趣、在某方面特別有長才的話,不見得會得到太多獎勵,但在真實世界中則是相反。阿諾德提到:「高中畢業生代表不論在個人生活,或在專業生活,都極度十項全能,也很成功,但不曾在單一領域投注所有熱情,也因此通常難以達到卓越的程度。」
也就是說,如果你想在校學業表現優越,你很喜歡數學,除非你先確定自己的歷史可以拿A,否則別把時間一直用在算數學。這種培養通才的方法,通常不會造就頂尖的專業知識能力,但我們日後在職涯發展中,通常幾乎都只因為單一技能獲得高度獎勵,其他的不是太重要。
諷刺的是,阿諾德發現,喜愛學習的聰明學生,在高中過得有點辛苦。他們擁有熱情,也願意全心投入,有興趣做到精通,卻感覺學校體制綁手綁腳。相較之下,畢業生代表高度配合體制、遵守規則,科科拿A,獲得技能與深度理解,反而不是他們的第一要務。
學校有清楚的規則,人生沒有。少了可遵循的明確道路之後,好學生無所適從。
尚恩•艾科爾(Shawn Achor)對哈佛學生做的研究顯示,以大學成績預測日後成功的準確度,不會比擲骰子好多少。一項針對七百多位美國富豪的研究指出,富人的平均大學GPA只有2.9。
乖乖遵守規則不會創造成功,只會消滅極端值,最好與最壞的都會消失。沒有極端通常不是件壞事,可以減少風險,但驚天動地的偉大成就通常也就隨之消失。這就像在自己的引擎上,裝了時速90公里以下的限速器,結果就是不大會碰上死亡車禍,但大概也不會打破任何競速紀錄。
好吧,乖乖牌不會攀上世界頂峰,那誰會?
非篩選型領導人
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原本一輩子不可能當上英國首相,他不是那種凡事力求「正確」的模範生,居然能夠上台,跌破眾人眼鏡。大家知道邱吉爾很優秀,但他也是極難相處、我行我素不顧後果的偏執狂。
一直喊著「天要塌下來了!」的邱吉爾,是當時唯一把希特勒視為重大威脅的異類,張伯倫則認為希特勒這個人「說話算話」。英國領導高層一廂情願地認為,綏靖主義可以安撫納粹。
邱吉爾的偏執性格,在關鍵時刻未卜先知。他不相信只要把午餐錢交給校園小混混,小混混就會放英國一馬,只有一拳痛扁他們的鼻子,才能夠解決問題。
邱吉爾的愛國狂熱──早期幾乎毀了他政治生涯的東西──正是逐漸陷入二戰的英國所需要的。幸好,英國人民很早就發現這件事。
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可以爬到最高位?這個問題太大,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偉大的領導人擁有哪些特質?多年來,學界研究甚至無法決定領導人到底重不重要,有些研究顯示,優秀團隊不論有沒有可以歸功的領導人,都可能成功。其他研究則顯示,有魅力的領導人是決定團隊成敗的最關鍵因素。學界對此一直沒有定見,直到某位研究人員靈機一動。
哈佛商學院教授高塔姆•穆孔達(Gautam Mukunda)認為,研究結果如此不一致,是因為領導人基本上有兩種。第一種循規蹈矩、符合期待,一路沿著體制往上爬,張伯倫就是此一類型的代表,屬於「層層篩選型」(filtered)領導人。第二種領導人則不是一步步從基層做起,他們橫空出世,例如不等人拔擢的創業者、意外接位的美國副總統,以及像林肯總統(Abraham Lincoln)那樣、在世上發生重大事件時竄起的亂世英雄。這類型的領導人,屬於「非篩選型」(unfiltered)領導人。
篩選型候選人在角逐最高位時,已經通過層層關卡,可以放心他們將做出傳統認可的標準決定。他們彼此之間沒什麼不同,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研究顯示領導人造成的差異不大。
非篩選型領導人不一樣,他們沒被體制審查過,無法確認他們會做出「被認可」的決定,其中很多甚至連哪些決定會被認可也不曉得。非篩選型領導人來自不同的背景,會做出令人意外的事,行事通常難以預期,但他們帶來改變,讓事情不同。他們帶來的改變一般屬於負面,因為他們不按規矩來,經常破壞自己領導的組織,但少部分非篩選型領導人可以帶來轉型,讓組織得以擺脫錯誤信念與無謂堅持,帶領大家走向更美好的明天。這類型的領導人,正是學術研究所說的擁有巨大正面影響力的領導人。
穆孔達的博士論文依據自己的理論,分析歷屆美國總統,評估哪些屬於篩選型、哪些屬於非篩選型,以及是否為偉大的領導人。結果十分驚人,穆孔達的理論能以前所未有的99%統計信賴度,預測總統帶來的影響。
篩選型領導人可以守成,非篩選型領導人則忍不住衝撞體制,通常會造成破壞,但他們破壞的東西有時和林肯一樣,奴隸制就此消失。
當我訪問穆孔達時,他提到:「優秀領導人與偉大領導人的差別,不是誰比誰『更好』,他們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人。」當初英國要是發現綏靖主義行不通後說:「給我們更好的張伯倫」,那就糟了。英國不需要更多篩選型領導人,他們需要以前不被體制接受的人。老路已經行不通,還要硬朝著老路走,鐵定就會完蛋。如果要應付像希特勒這樣的威脅,英國需要邱吉爾這頭鬥牛犬。
我請教穆孔達,為什麼非篩選型領導人可以帶來如此龐大的影響力?答案是,他們通常擁有與眾不同的特質,但聽起來不是很正面,比如「聰明絕頂」或「擁有政治頭腦」,反而通常較負面,是你我眼中認為「糟糕」的特質,但由於情況特殊,負面特質就變成正面特質。舉例來說,邱吉爾排外的愛國心原本是毒藥,但情境對了,反而成為萬靈丹。
穆孔達稱這種特質為「增強因子」(intensifiers)。一個人最大的弱點,可能就此成為無往不利的優勢。
1萬個小時與偏執
暢銷作家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讓心理學家K•安德斯•艾瑞克森(K. Anders Ericsson)的專家研究廣為流行:想要成為一件事的專家,大約需要1萬個小時的努力。一般人聽到這麼大的數字,第一個反應是:天啊!怎麼會有人願意花這麼多時間?
聽到「專家」兩個字,我們立刻就會聯想到正面事物,例如「專注」與「熱情」。然而,願意花這麼多時間與力氣在非必要的事物上,性格中一定帶有偏執成分。畢業生致詞代表把念書當成一份工作,遵守規則,努力拿A。個性偏執的創意人士,則是靠著宗教般的熱忱,夜以繼日地完成自己滿懷熱情的案子。
社會學家丹尼爾•錢布利斯(Daniel Chambliss)標題耐人尋味的〈卓越的平凡面〉(“The Mundanity of Excellence”)研究,檢視頂尖游泳選手極度專注的特質。運動員願意每天千篇一律地進行訓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矢志不移,聽起來已經不只是「專注」,比較像是「偏執」。
各位可能以為,增強因子只和藝術或體育等專長有關,和常人的世界沒什麼關聯。然而,想一想全球最富有的人士,他們之中有那種全然循規蹈矩、沒有和大家很不同的負面特質的人嗎?沒有。
《富比世》四百大(Forbes 400)富豪榜中,有58人不願念大學或在中途輟學。這58個人──接近總人數的15%,平均個人淨值為48億美元,比400人平均淨值(18億)高出167%。相較於四百大富豪中念過常春藤盟校的人,他們的平均身家數字,更是高達兩倍以上。
在今天這個時代,人們敬重野心勃勃的矽谷創業者,把他們當成景仰的對象,但下列敘述是否符合矽谷創業者給人的刻板印象?精力充沛、不大需要睡眠、願意冒險、無法忍受笨蛋、自信、魅力十足、驕傲到有點自大的程度、野心無窮、充滿動機、停不下來?
是的,前述特質就是在講他們,但這些特質也與臨床疾病「輕躁症」(hypomania)有關。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精神醫學助理教授約翰•加特納(John Gartner)的研究顯示,這樣的相關絕非偶然。「完全躁症」(full-blown mania)使人無法在一般社會上生存,輕躁症則使人不屈不撓、勇往直前,但不至於脫離現實(就算只是些微沒脫離)。
增強因子有一好沒兩好,無法只取好的,不要壞的。〈挑戰傳統的經濟價值:不良行為、學校教育與勞動市場〉(“The Economic Value of Breaking Bad: Misbehavior, Schooling, and the Labor Market”)論文作者指出,減少男孩的侵略性與不良行為之後,成績的確出現改善,但終身收入也隨之減少。不守規矩的男孩日後工作更多小時、更具生產力,收入比乖乖牌高出3%。
人生最大的悲劇有時也會帶來最有力的增強因子。請問,下列這幾個人有什麼共通之處?
• 林肯
• 甘地
• 米開朗基羅
• 馬克•吐溫
答案是:這四個人全部都在16歲前失去父親或母親。像這樣單親、甚至是孤兒出身的偉人──或至少是影響力極大的人士,名單很長很長,其中整整有15位英國首相。
對許多人來說,年幼失親的確是人生的重大打擊,但丹•科伊爾(Dan Coyle)在《天才密碼》(The Talent Code)一書中也提到,研究理論認為成為孤兒的悲劇,會讓孩子感受到這個世界並不安全,自己需要奮鬥不懈才能生存。獨特的性格與人生遭遇,讓某些失親兒奮發向上,個人悲劇因此成為開創事業的動力。
所以說,環境對了,「負面」特質會有很大的好處,你的「糟糕」特質可能是增強因子。然而,要怎麼做,才能把那些特質轉換成超能力?
你們班上的模範生,後來過得如何?
波士頓學院(Boston College)的研究人員凱倫•阿諾德(Karen Arnold),自畢業典禮起追蹤81名高中第一、二名畢業的學生,看看這些高中學霸日後的發展。其中95%後來順利從大學畢業,平均GPA是3.6;到了1994年,60%取得研究所學歷。在高中時表現良好,可以預測大學的表現好,這點不大有爭議。阿諾德追蹤的畢業生,近九成目前從事專業工作,其中四成擔任最高階主管。這群人可靠、努力不懈、適應力強,從各種指標來看,大多數過著美好生活。
然而,這群在高中時拿第一的人,有多少長大後改變了這個世界,推動世界前進,讓世人驚豔?答案似乎很明顯:一個也沒有。
阿諾德談這群人的成功軌跡:「雖然他們大部分都擁有很好的工作,但這些高中生畢業代表們,看來絕大多數並未登上成人世界的頂尖成功舞台。」阿諾德在另一場訪談中提到:「畢業生代表不大會是開創未來願景的人士……他們通常服從體制,不是顛覆體制。」
會不會剛好是阿諾德追蹤的那81個人,恰巧沒有出人頭地?並不是。研究顯示,讓學生在課堂上表現良好的那些特質,讓他們在走出教室後,比較不可能擊出全壘打。
究竟這些高中畢業拿第一的人,為什麼很少在真實生活中拿第一?有兩個原因。第一,學校獎勵乖乖聽話、怎麼說就怎麼做的學生。學業成績無法忠實反應出學生的智商(標準測驗較能測出IQ),但可以準確預測學生能否自我管理、認真負責、遵守規定。
阿諾德在訪談中指出:「基本上,我們是在獎勵服從與願意配合體制。」許多畢業生代表坦承,自己並不是班上最聰明的孩子,但是最努力。有些人指出,知道老師想看到什麼答案,比真正掌握教材更重要。阿諾德大部分的研究對象,被歸為「成績至上組」(careerists),認為自己的任務是考到好成績,學到東西則是其次。
第二個原因是學校獎勵通才。學生對某件事特別感興趣、在某方面特別有長才的話,不見得會得到太多獎勵,但在真實世界中則是相反。阿諾德提到:「高中畢業生代表不論在個人生活,或在專業生活,都極度十項全能,也很成功,但不曾在單一領域投注所有熱情,也因此通常難以達到卓越的程度。」
也就是說,如果你想在校學業表現優越,你很喜歡數學,除非你先確定自己的歷史可以拿A,否則別把時間一直用在算數學。這種培養通才的方法,通常不會造就頂尖的專業知識能力,但我們日後在職涯發展中,通常幾乎都只因為單一技能獲得高度獎勵,其他的不是太重要。
諷刺的是,阿諾德發現,喜愛學習的聰明學生,在高中過得有點辛苦。他們擁有熱情,也願意全心投入,有興趣做到精通,卻感覺學校體制綁手綁腳。相較之下,畢業生代表高度配合體制、遵守規則,科科拿A,獲得技能與深度理解,反而不是他們的第一要務。
學校有清楚的規則,人生沒有。少了可遵循的明確道路之後,好學生無所適從。
尚恩•艾科爾(Shawn Achor)對哈佛學生做的研究顯示,以大學成績預測日後成功的準確度,不會比擲骰子好多少。一項針對七百多位美國富豪的研究指出,富人的平均大學GPA只有2.9。
乖乖遵守規則不會創造成功,只會消滅極端值,最好與最壞的都會消失。沒有極端通常不是件壞事,可以減少風險,但驚天動地的偉大成就通常也就隨之消失。這就像在自己的引擎上,裝了時速90公里以下的限速器,結果就是不大會碰上死亡車禍,但大概也不會打破任何競速紀錄。
好吧,乖乖牌不會攀上世界頂峰,那誰會?
非篩選型領導人
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原本一輩子不可能當上英國首相,他不是那種凡事力求「正確」的模範生,居然能夠上台,跌破眾人眼鏡。大家知道邱吉爾很優秀,但他也是極難相處、我行我素不顧後果的偏執狂。
一直喊著「天要塌下來了!」的邱吉爾,是當時唯一把希特勒視為重大威脅的異類,張伯倫則認為希特勒這個人「說話算話」。英國領導高層一廂情願地認為,綏靖主義可以安撫納粹。
邱吉爾的偏執性格,在關鍵時刻未卜先知。他不相信只要把午餐錢交給校園小混混,小混混就會放英國一馬,只有一拳痛扁他們的鼻子,才能夠解決問題。
邱吉爾的愛國狂熱──早期幾乎毀了他政治生涯的東西──正是逐漸陷入二戰的英國所需要的。幸好,英國人民很早就發現這件事。
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可以爬到最高位?這個問題太大,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偉大的領導人擁有哪些特質?多年來,學界研究甚至無法決定領導人到底重不重要,有些研究顯示,優秀團隊不論有沒有可以歸功的領導人,都可能成功。其他研究則顯示,有魅力的領導人是決定團隊成敗的最關鍵因素。學界對此一直沒有定見,直到某位研究人員靈機一動。
哈佛商學院教授高塔姆•穆孔達(Gautam Mukunda)認為,研究結果如此不一致,是因為領導人基本上有兩種。第一種循規蹈矩、符合期待,一路沿著體制往上爬,張伯倫就是此一類型的代表,屬於「層層篩選型」(filtered)領導人。第二種領導人則不是一步步從基層做起,他們橫空出世,例如不等人拔擢的創業者、意外接位的美國副總統,以及像林肯總統(Abraham Lincoln)那樣、在世上發生重大事件時竄起的亂世英雄。這類型的領導人,屬於「非篩選型」(unfiltered)領導人。
篩選型候選人在角逐最高位時,已經通過層層關卡,可以放心他們將做出傳統認可的標準決定。他們彼此之間沒什麼不同,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研究顯示領導人造成的差異不大。
非篩選型領導人不一樣,他們沒被體制審查過,無法確認他們會做出「被認可」的決定,其中很多甚至連哪些決定會被認可也不曉得。非篩選型領導人來自不同的背景,會做出令人意外的事,行事通常難以預期,但他們帶來改變,讓事情不同。他們帶來的改變一般屬於負面,因為他們不按規矩來,經常破壞自己領導的組織,但少部分非篩選型領導人可以帶來轉型,讓組織得以擺脫錯誤信念與無謂堅持,帶領大家走向更美好的明天。這類型的領導人,正是學術研究所說的擁有巨大正面影響力的領導人。
穆孔達的博士論文依據自己的理論,分析歷屆美國總統,評估哪些屬於篩選型、哪些屬於非篩選型,以及是否為偉大的領導人。結果十分驚人,穆孔達的理論能以前所未有的99%統計信賴度,預測總統帶來的影響。
篩選型領導人可以守成,非篩選型領導人則忍不住衝撞體制,通常會造成破壞,但他們破壞的東西有時和林肯一樣,奴隸制就此消失。
當我訪問穆孔達時,他提到:「優秀領導人與偉大領導人的差別,不是誰比誰『更好』,他們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人。」當初英國要是發現綏靖主義行不通後說:「給我們更好的張伯倫」,那就糟了。英國不需要更多篩選型領導人,他們需要以前不被體制接受的人。老路已經行不通,還要硬朝著老路走,鐵定就會完蛋。如果要應付像希特勒這樣的威脅,英國需要邱吉爾這頭鬥牛犬。
我請教穆孔達,為什麼非篩選型領導人可以帶來如此龐大的影響力?答案是,他們通常擁有與眾不同的特質,但聽起來不是很正面,比如「聰明絕頂」或「擁有政治頭腦」,反而通常較負面,是你我眼中認為「糟糕」的特質,但由於情況特殊,負面特質就變成正面特質。舉例來說,邱吉爾排外的愛國心原本是毒藥,但情境對了,反而成為萬靈丹。
穆孔達稱這種特質為「增強因子」(intensifiers)。一個人最大的弱點,可能就此成為無往不利的優勢。
1萬個小時與偏執
暢銷作家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讓心理學家K•安德斯•艾瑞克森(K. Anders Ericsson)的專家研究廣為流行:想要成為一件事的專家,大約需要1萬個小時的努力。一般人聽到這麼大的數字,第一個反應是:天啊!怎麼會有人願意花這麼多時間?
聽到「專家」兩個字,我們立刻就會聯想到正面事物,例如「專注」與「熱情」。然而,願意花這麼多時間與力氣在非必要的事物上,性格中一定帶有偏執成分。畢業生致詞代表把念書當成一份工作,遵守規則,努力拿A。個性偏執的創意人士,則是靠著宗教般的熱忱,夜以繼日地完成自己滿懷熱情的案子。
社會學家丹尼爾•錢布利斯(Daniel Chambliss)標題耐人尋味的〈卓越的平凡面〉(“The Mundanity of Excellence”)研究,檢視頂尖游泳選手極度專注的特質。運動員願意每天千篇一律地進行訓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矢志不移,聽起來已經不只是「專注」,比較像是「偏執」。
各位可能以為,增強因子只和藝術或體育等專長有關,和常人的世界沒什麼關聯。然而,想一想全球最富有的人士,他們之中有那種全然循規蹈矩、沒有和大家很不同的負面特質的人嗎?沒有。
《富比世》四百大(Forbes 400)富豪榜中,有58人不願念大學或在中途輟學。這58個人──接近總人數的15%,平均個人淨值為48億美元,比400人平均淨值(18億)高出167%。相較於四百大富豪中念過常春藤盟校的人,他們的平均身家數字,更是高達兩倍以上。
在今天這個時代,人們敬重野心勃勃的矽谷創業者,把他們當成景仰的對象,但下列敘述是否符合矽谷創業者給人的刻板印象?精力充沛、不大需要睡眠、願意冒險、無法忍受笨蛋、自信、魅力十足、驕傲到有點自大的程度、野心無窮、充滿動機、停不下來?
是的,前述特質就是在講他們,但這些特質也與臨床疾病「輕躁症」(hypomania)有關。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精神醫學助理教授約翰•加特納(John Gartner)的研究顯示,這樣的相關絕非偶然。「完全躁症」(full-blown mania)使人無法在一般社會上生存,輕躁症則使人不屈不撓、勇往直前,但不至於脫離現實(就算只是些微沒脫離)。
增強因子有一好沒兩好,無法只取好的,不要壞的。〈挑戰傳統的經濟價值:不良行為、學校教育與勞動市場〉(“The Economic Value of Breaking Bad: Misbehavior, Schooling, and the Labor Market”)論文作者指出,減少男孩的侵略性與不良行為之後,成績的確出現改善,但終身收入也隨之減少。不守規矩的男孩日後工作更多小時、更具生產力,收入比乖乖牌高出3%。
人生最大的悲劇有時也會帶來最有力的增強因子。請問,下列這幾個人有什麼共通之處?
• 林肯
• 甘地
• 米開朗基羅
• 馬克•吐溫
答案是:這四個人全部都在16歲前失去父親或母親。像這樣單親、甚至是孤兒出身的偉人──或至少是影響力極大的人士,名單很長很長,其中整整有15位英國首相。
對許多人來說,年幼失親的確是人生的重大打擊,但丹•科伊爾(Dan Coyle)在《天才密碼》(The Talent Code)一書中也提到,研究理論認為成為孤兒的悲劇,會讓孩子感受到這個世界並不安全,自己需要奮鬥不懈才能生存。獨特的性格與人生遭遇,讓某些失親兒奮發向上,個人悲劇因此成為開創事業的動力。
所以說,環境對了,「負面」特質會有很大的好處,你的「糟糕」特質可能是增強因子。然而,要怎麼做,才能把那些特質轉換成超能力?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