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浪板上的哲學家:從現象學、存在主義到休閒資本主義
商品資訊
系列名:新世紀叢書
ISBN13:9789863601050
替代書名:Surfing with Sartre: An Aquatic Inquiry into a Life of Meaning
出版社:立緒文化
作者:亞倫‧詹姆斯
譯者:邱振訓
出版日:2018/03/31
裝訂/頁數:平裝/416頁
規格:23cm*15cm*2.5cm (高/寬/厚)
版次:1
商品簡介
★ 媲美「史上最多讀者的哲學書」《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
與沙特衝浪
在失靈的資本主義社會中,要如何看待歲月、知識、自由、控制、流變、快樂、社會、自然,還有人生的意義?衝浪板上的哲學家邀您一同與沙特來一場海岸邊的深刻對談。
何謂「休閒資本主義」?工作能不能越少越好?
除了拚命賺錢,我們能不能多些閒暇情趣?
少點工作,多點衝浪,能對社會有所貢獻嗎?
《衝浪板上的哲學家》是一本哲學之書,闡釋逐浪而活的衝浪客,何以能掌握關於歲月、知識、自由、控制、流變、快樂、社會、自然,還有人生意義等奧祕;它同時也是一本衝浪之書,揭示人類在經歷二次世界大戰及經濟蕭條之後,「休閒革命」仍應持續下去,人類順應世界潮流,享受更悠閒、更像衝浪客般的「休閒資本主義」,讓大家都有工作做,卻可以做得更少,讓工作不再是我們存在的主要理由。
本書作者亞倫.詹姆斯(Aaron James)為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哲學教授,平日愛好衝浪,他結合了自身衝浪的經驗和精神,探索哲學中的關鍵概念,同時說明何謂「休閒資本主義」,試圖為忙碌的現代人尋找內心的平靜。
詹姆斯深受沙特思想的影響。早在二十世紀中期,沙特便提出深刻的人類生存狀態問題,思考黑暗深沉的生存困境。就像其他哲學大師與門徒的對話一樣,詹姆斯也開始在咖啡館、卡車上、衝浪時,開啟了與沙特的對話――亦即本書的內容。這一連串探問,會依循古早論著的方式,從深層的基礎開始,一點一滴地涉及歷史上的重要事件。
本書論及的哲學面猶如大海般深廣:沙特及其他現象學的大師,特別是海德格和莫里斯.梅洛–龐蒂,以及亞里斯多德探討行動和幸福、佛教和斯多噶主義;霍布斯和盧梭探討社會;約翰.洛克聚焦在公共事務,以及馬克斯所談的自主性及休閒,當然也要看看康德對於「崇高經驗」的論述,又會與衝浪客對大自然的崇敬有何不同。
在這些巨人的肩膀上,詹姆斯發展出一套自己的獨特觀點,認為衝浪與相關休閒活動是新的「休閒資本主義」的一部分,將幫助我們適應生態資源不斷減少的星球。這或許是一個烏托邦的想法,畢竟目前的社會機制不允許我們朝此方向進展。但這也是哲學的美妙之處,能讓我們逃離政治的束縛,因而看得更遠。「少點工作,多點衝浪」或許能成為一種倫理教訓,帶領我們找到通往陽光之處、一個充滿希望的歷史觀,以及更豐富自由的生存方式。
作者簡介
哈佛大學博士,現為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哲學教授。著有《Assholes: A Theory》、《Assholes: A Theory of Donald Trump》、《Fairness in Practice: A Social Contract for a Global Economy》,以及許多學術文章。詹姆斯獲得美國學術團體協會 Burkhardt 獎學金,同時於二○○九~二○一○學年在史丹佛大學行為科學研究中心做研究,並於二○一三年秋季擔任紐約大學訪問教授。他同時也是狂熱的衝浪愛好者,目前住在加州爾灣。
譯者
邱振訓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博士,研究專長為倫理學、道德心理學。譯有《大師與門徒》、《自己拯救自己》、《來生》、《離經叛道的哲學大冒險》(皆立緒出版)等書。
名人/編輯推薦
各界評論
深入淺出……在追求智慧與追逐浪頭間達到了巧妙的平衡。――――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
歎為觀止。――――《紐約時報書評》
作者筆鋒平易近人……快將這本好書帶回家吧。――――《舊金山紀事報》
洞見非凡!真是本清晰而豐富的寶典。――――《哲人雜誌》
與沙特對談工作與遊戲,妙不可言的一本書。作者主張少工作、多休閒、更要多衝浪,這不僅無可批評,更是我們道德上該做的事!――――傑瑪爾尤吉斯,《坦帕灣時報》
才智出眾,無比動人;既震撼又純粹;憑著一股衝浪客的精神以簡馭繁。――――《緬因先鋒報》
深刻而積極。《衝浪板上的哲學家》不僅有趣,更充滿睿智洞見,對人類境況提供一套新穎見解,無論是象牙塔裡的學者、無拘無束的衝浪客,還有街頭上的你我都能受益非凡。――――《好書覺察網》
細心鑽研,思想深刻⋯⋯作者以他身兼哲學家與衝浪客的獨特角度重新剖析了哲學中的重大問題。――――哲學評論網站「理性與意義」
震撼人心,趣味十足;好一本關於工作與自由的輕鬆文集。――――《克爾庫斯書評》
對衝浪與哲學的深刻思辨……就算你不衝浪,作者也能帶你一探衝浪如何改變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從中汲取豐富的意義。――――《出版者周刊》
才智過人的作品……彷彿在一道哲學巨浪上遨遊,酣暢淋漓!――――《美國圖書館協會書單評論》
作者真是太了解怎麼讓深入思考充滿趣味了……想想看,一個大學爾灣分校的哲學教授教你怎麼從衝浪客的角度去理解自由、存在和知識論,這實在是太酷了!――――《圖書館雜誌》
序
【導論】這既是本關於衝浪的書,卻又不是如此
不久之前,在每週固定工時四十小時之前的黑暗日子裡,一般人只能不斷辛勤勞作,沒有充足休息時間,更甭提閒散度日、從事創作,甚至是到海邊衝浪了。還好,歷史有了革命性的轉變。在一九四○年代初期,勞工運動為大多數勞工成功爭取到了固定工時、週末休假,以及公定假日。戰後經濟蓬勃發展,許多人紛紛在這新鮮的休閒文化浪潮中衝往海邊,尋找新的生命意義型態。時至今日,資本主義更重視閒暇,世界各地的衝浪點都看得到尋常的衝浪客,為當天最好的剎那巨浪著迷不已,將工作壓力拋在一旁,彷彿整個人生存在的意義就在於騎上那浪頭。
我的意思是,真的超級著迷,至少在巔峰時刻是這樣。沉迷在那浪頭呼嘯而起,轟然而落之間。在那剎那會覺得一切都如此輕鬆愜意、美妙、燦爛非凡。彷彿你只需要休息,吃個墨西哥捲餅。你先前的擔憂,早已不知飛去何處了。衝浪客也許會冒出幾句若有深意的話來:「只有衝浪人才懂」、「浪花沖掉了所有的問題」、「萬事萬物都息息相關」、「你得埋頭衝向更大的目標,你懂我意思吧?」等。或許最誠實的回答是:「你現在到底在說啥?」不過隨便啦,你知道的,有誰會在意呢?曖昧不明的話無法表達這輕鬆的時刻,非得要用仔細定義的真理來講嗎?當然,徹底的思考並非總是必要的,更別說是因為世界永遠無法用言語完全掌握,就算我們用詞遣字再精確也依然如此。當你為了浪頭上一切都到位而欣喜不已,或是當你抓住了一個真正漂亮的浪管(tube),滑進浪管裡頭,彷彿歷經了無數時光,這一刻,你根本什麼也無需著手控制。你會著迷,是因為在其中沒有任何事會發生。因為沒有任何事物會有所變化。因為你可以單純活在這一刻。因為在南加州星期一的下午三點十五分衝完浪的這一刻,在墨西哥捲餅攤旁,在燦爛的陽光下,你正活生生地在這裡。
衝浪客並不是不知羞恥的懶惰蟲——至少在比例上並未比總人口中所佔的比例更高。大多數的衝浪客都有工作。他們會去上班,就算浪花捲起,他們也會為了責任感而強忍跑去衝浪的欲望。「工作狂」會汲汲營營於工作,狂熱地追求金錢與職位,根本無暇顧及責任感。那到底誰的工作更有道德價值呢?是只為了嚴肅的責任而行動的人,還是只管自己喜好而為的人呢?
對康德(Immanuel Kant)這位啟蒙哲學家、嚴格的道德家來說,行動的道德價值來自於行動的動機;這些為了責任——而且大概也只是因為責任所迫——而來上班的尋常衝浪客,也許可以因為做他或她其實不喜歡做的事而受到讚許吧。但是康德這位高尚又超理性的哲學家(他可是與古希臘的柏拉圖〔Plato〕、亞里斯多德〔Aristotle〕並列最偉大的哲學家)大概不會衝浪。雖然康德年輕時也是個喜愛宴客派對的人,但他卻一輩子也沒離開過德國的柯尼斯堡(Königsberg)。據說,你可以在他每天散步沉思的時刻調整手錶來對時。這位勤奮的天才對於快樂充滿懷疑,對於道德又太過理智,嚴格要求服從律則,光是這些理由就足以叫衝浪客另尋高明,探索衝浪生活獨特的美妙之處了。
這倒也不是說現今的工作本身有多糟糕。大部分的人都能夠從賴以為生的工作中找到某種意義。一旦你進入了「心流狀態」(稍後會談到),無論是在爭論廚房該有什麼樣的規矩、回電子郵件,或是整理商店貨架,時間都會迅速流逝。但是我們大多數人都沒辦法持續專注在這些事上,尤其當工作變得乏味時,更是如此。我們的心思往往會飄到自己所欠缺的事物上。所以衝浪客經常陷入騎上浪頭的白日夢裡,無論是在鍵盤前、收銀台,還是在刷油漆,都忍不住會划動手腳,而不是全心全意投入工作之中。
我曾經在幾間餐廳洗過窗戶。這工作最大的好處就是工時彈性,所以我大可以在浪潮來時跑去衝浪。用刮刀快速刮過玻璃窗,不留一滴水漬,稍待一會兒就能開門迎客,這也很教人快活。光是看著水流過的紋路這件事本身就很令人開心了——更別說這花不了多少時間,好讓我能更快上路去衝浪。當陸風吹向海面,緩緩捲起了浪花,每隔六呎就襲來一波波浪頭,我心裡只會想著這浪真是漂亮到不行,完全忘了我那微薄的薪水有什麼用。這倒不是說如果我只為了這念頭而工作,生活就會更好。生命的意義就發生在現在,就在今天,就在丹尼餐廳外幾哩之遙,但我現在只能在丹尼餐廳裡強忍時間不斷流逝的痛楚,就像被愛人拋棄一樣孤零零的,卻還得強顏歡笑,招待那些早餐吃太飽的顧客。
衝浪客的白日夢裡幾乎總有浪管駕乘的畫面。每個衝浪客都會告訴你,在浪管裡頭駕乘是多麼地令人狂喜,甚至可比擬高潮經驗(大概差不多啦)。「在浪管裡面的時間是靜止的」,他們會這樣說。「那真的太狂了!經典!真的,老兄」——就算那是幾十年前的往事,他們也會你一言我一語,彷彿像是才剛讀了普魯斯特的書一樣,活靈活現地一再談論他們遇過最棒的浪管。他們會細細描述他們在浪濤深處的速度,還有那浪壁有多麼陡峭。他們會提到有幾滴水花飛濺身旁,會提到浪頭在哪個點開始「崩塌」,在他們的前方築起一道水幕。他們會強調他們只差那麼一點就被崩下來的浪峰壓進水底,或是為自己的英雄身手加油添醋,說他們如何抓準時機,靠著超凡的悠閒鎮定,輕輕鬆鬆地就滑了出來,雖說他們其實根本想都沒想到自己衝得出來。他們會告訴你在浪管裡空氣抽吸的聲音有多大(還一邊示範給你聽),說那裡頭風壓有多強,甚至還會有人睜大雙眼,像是發瘋了一樣,手舞足蹈地大聲呼號,說他親眼目睹了這一切,要證明給你看。
還好,衝浪客的這些話,就跟釣客會說他們釣過多大的魚一樣誇張,你用不著相信。高聳峭立的碧藍水牆,以及衝浪客在渦卷裡優雅站立的模樣,本身就是十足的美景,是自然和人類能力的極致展現,是人與海浪之間的完美協調。
衝浪客通常對於世界萬有和他們自己存在的意義有種天生的輕鬆感。經常待在海邊的人就能充分體會衝浪客有多麼好運。我們很難討厭這麼徹底投入生命的人,就算他們實在有些招人反感甚至批評的缺點也一樣。當然,我們大都能學著活得輕鬆些,看淡生活中的種種問題。如果想要真正輕鬆地「滑」過我們的日常生活,衝浪客的生活方式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實質的哲學建議。
這是本關於哲學的書。這本書要談的是關於歲月、關於知識、自由、控制、流變、快樂、社會、自然,還有人生意義的問題,看看衝浪客能否給我們什麼答案。這是本關於衝浪的書,卻又不是如此,或者說不只如此,因為衝浪客所知道的,或至少所感覺到的,雖然未必細心體察,卻也是舉世關鍵的歷史時刻,重要性絲毫不亞於工作、地球與人類文明的未來。合而言之,衝浪客所知的,是教我們繼續推動戰後時期開始,從兩次大戰和經濟衰退中興起的休閒革命。近來鼓吹工作減量但維持或增加工時的潮流逐漸興起,尤以美國為最。但是我們並不該怠忽改善現今的種種制度。我們應該順著世界重大潮流,享受更悠閒、更像衝浪客般的資本主義,讓大家都有工作做,卻可以做得更少,讓工作比較不再是我們存在的主要理由。或者說,這是我在這本書中主要的論述目標,將在底下章節細說。
這本書也是我對於生命中的兩大重心「哲學」與「衝浪」的摸索,看看這兩者彼此會有何啟發。這一摸索,就帶我走向了二十世紀中期的哲學家與文學家讓——保羅.沙特(Jean-Paul Sartre)的世界。這個人太酷、太法國了,所以才會放棄一九六四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他說他不能讓自己「被轉化為一種體制」,此外還給了一些不太重要又曖昧的理由。)身兼理論家、劇作家、公共知識份子的沙特對著他所處的時代說話,那是在兩次大戰戰後,瀰漫著冷戰的恐懼以及一種顯著荒謬、理性力量有限、文明不堪一擊的感受,整個世界都黯淡無光的一段歲月。對許多人而言,他就是那時代的良心,是見證時代暴行的勇士,是對時代焦慮的喊話聲。沙特於一九八○年逝世,儘管他的觀點一直不是我們英美「分析」哲學主要的關注,但我倒是開啟了與他之間的對話,就像每個哲學家對偉大前輩會做的事一樣。要是我有機會和他在咖啡廳長談,或是在熱狗攤前聊天,那麼這本書的內容就是我要對他說的話。
我們的探問會依循古早論著的方式,從深層的基礎開始,一點一滴地涉及歷史上的重要事件。但既然大多數現代讀者不會這樣讀書,因為我們實在太容易分心(或也可能工作太忙),我或許該先說說衝浪客在歷史上的獨特地位,好讓大家知道這書中究竟要論證些什麼。
有不少衝浪客確實該好好找份工作,為社會做些貢獻。但是大部分的人,包括大多數衝浪客在內,卻有著恰恰相反的毛病:我們做太多工作了。正因為我們工作做得太多,衝浪客在這一點上才會建議我們應該少做一點工作。這意思是我們真的應該這麼做,真的該少做點工作。當然,我們還是能夠工作,但是可以更有效率,更不浪費時間,只要賺到足夠的金錢就好,才能獲得更多的時間好去乘風破浪。這項建言聽起來或許有些不正經,甚至連許多衝浪客都未必能真正做到,可是「少點工作,多點衝浪」如今反倒能成為一種倫理教訓,讓人真正能對他人有些用處。
我們現在所做的工作,都會持續排放出暖化地球的氣體(例如二氧化碳、甲烷等)。所以在我們這生態稀缺的特異處境中,只要做比工作耗費更少生態資源的事,例如衝浪(只要不特別長途開車或搭機飛行的話),就會比努力工作少一些氣候變遷問題,也就是對社會做出貢獻了。
這是衝浪客合理化自己逃避工作的藉口吧?少做點工作,反而對社會有所貢獻——這難道不荒謬,難道不是帶點嬉皮風格的衝浪「哲學家」在陽光沙灘上的信口胡謅,更甭說是對「努力工作」這文明與個人德行基石的蔑視嗎?也許是,也許不是,但我要說的重點是這個想法確實有清楚的邏輯。如果你真的追求清晰的思考,在哲學上的挑戰方式,就是說出這裡頭不合邏輯的地方。
全球經濟富裕的日子過了,人要努力工作賺錢,排放溫室氣體,絲毫不擔心會造成生態危害、海平面上升、旱澇輪發、饑饉頻仍、人口集中遷移、資源戰爭等極端結果的巨大風險。衝浪客不是最具利他精神的一群人,但是就算不考慮他們對其他人的基本關懷,你也可以料想得到他們有自己的理由來重視這問題,因為海平面一升高,就會漫過世上許多絕佳的衝浪點。我們都應該相信並祈禱有個方便的科技能處理這問題。可是不能天真地以為我們不必自我調適,光靠新科技就能解決所有問題。事實證明,解決其他急迫問題的調整方式之一,就是發起每週工時四十小時的休閒革命。如果所有人都少做點工作,比方說,每週只工作二十小時,氣候危機也許就不像現在那麼可怕了。
對這個影響世界歷史的活動來說,就算衝浪客自己並不知情,也仍是積極的參與者。對其他不喜歡衝浪的人而言,當然還有養花蒔草、陪伴孩子、閱讀書籍等你此刻所熱愛的事項可選。只要這項活動比你在勞動市場上辛勤工作所排放的氣體少,那麼你做得愈多,工作愈少,就與衝浪客對社會所做的貢獻愈相像。
所以說,衝浪客是文明德行的某種新楷模。真正惱人的其實是工作狂,他們對勤於工作的努力反而使得地球暖化問題變本加厲。我敢說自己可是在代表衝浪客發言,因為若只是其他人有了這種不幸的缺陷,就責怪他們沒辦法放鬆,那實在是太不酷了。還好,不是每個人都必須全力投入這種限縮工時的新方向。儘管工作狂的工時還是高過了新的平均時數,但是衝浪客只要去衝浪就好,這樣才能「抵銷」多餘的溫室氣體排放。正如其他光怪陸離的事一樣,一旦我們了解到這生態稀缺的全新境況,就能得到這個結論。
這是個倫理學的問題:如果氣候科學就像我為了這個論證而假設的一樣,大致上是正確的,那麼我們在道德上便可以毫無限制地工作掙錢,就算將來會有千百萬的生靈遭殃,或是增加未來人類面臨嚴重傷害的重大危機也無所謂嗎?還是說,我們應該試著調整?假設我們在這調整中所做的「犧牲」就是少做點工作,花更多的時間陪孩子玩樂和從事運動好了,那很困難嗎?如果我們想變得更幸福,或者至少不要變得更不幸,那麼堅持休閒革命就不只是一項道德命令,而是我們真的能夠習以為常的事了。
我們必須終止新教的工作倫理,畢竟就算是世俗化最深刻的人也緊緊依附著這種強調努力、紀律、節儉的準宗教倫理觀。這種源自路德與喀爾文神學的倫理觀已經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根深柢固,所以我們是不是真的能放下這種觀念就成了貨真價實的問題。單單是質疑這種倫理觀就會惹人生氣了,一想到要不靠這種倫理觀過活,會更讓人深覺不快,甚至手足無措。要是不看我的工作,我又會是誰?二十世紀偉大的存在哲學家沙特認為,人類並非生來就能適應無所事事的生活。人類天生既有自我意識,又十足自由,使得我們在永恆的自我創造中「注定要做出選擇」。在這一點上,這位真正的法國人卻是與首先肇興於歐洲,後來在美國蓬勃發展的老派資本主義完全一致。存在即是作為(Being is just doing),而作為本身就是某種勞動——這種勞動使我們變成屬於某種更大事物中的某個東西,成為了某某人(someone)。
沙特本人是個馬克思社會主義者,支持他那個時代進行的共產主義實驗。但是「存在即勞動」這個觀念倒是橫跨了美國、加拿大、德國等地,深植資本主義社會之中,直至今日仍揮之不去。個人的身分,亦即個人自我創造的成果,是看其他人願意為這個人的時間與天賦花上多少自己辛苦掙得的錢來定義。我們非常依賴市場決定我們對這社會做出多少貢獻,依賴市場決定誰來享受公共好處,依賴市場決定我們在他人眼中,甚至在自己眼中有什麼樣的形象。沒錯,每週四十小時工時確實可以讓我們有許多閒暇時間,但這是為了提升生產力的一項策略。休閒的目的就是為了替我們的職場工作「充電」,因為工作才是自我意義的真正根源。閒暇、懶散、放鬆、遊蕩、衝浪的時光,是休閒重生(recreation)的時機,而不是工作呼召(vocation)的時刻。
新教的工作倫理確實孕育出早期的資本主義,要是不先提升國家財富,休閒革命根本無從開始。因此,衝浪客確實欠前人一份恩情。但這並不表示這種倫理觀就是我們自身存在的一部分,而是要說這樣才能變得富裕,才有時間做這些活動,不用再努力工作。既然現在先進國家這麼富裕了,那麼這套舊的倫理觀是不是過時了呢?衝浪客的名聲並不是來自於他們的知識,但他們有可能——也就是並非不可能——在歷史中選對了邊站。
不管怎樣,這就是這本書的主要論點:懂得如何駕馭風浪的衝浪客所知道的,能夠回答自古以來的難題——關於自由、控制、快樂、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工作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等重大問題。衝浪客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可供我們借鑒,告訴我們在這不斷變遷的地球上,在人世間前所未見的暖化趨勢中要如何調適。這看似有些癡人說夢,就和工作環境中大部分的人道變革起初的模樣相去不遠。但這就是哲學最偉大的地方:我們可以擁有這樣的想法。我們可以靠著把眼光放遠,將自己從日復一日的政治算計中解放出來。
我能理解,這一切聽起來像是混合了什麼衝浪營和巴黎街頭咖啡館的哲學胡扯。但是我敢保證,衝浪客確實能帶出全新的洞見。事實上,沙特這個著作等身、頭腦敏銳、爭議不斷、菸不離手的存在主義哲學家就是我這本書裡最大的對手。如果能和他談談在我們這二十一世紀的困境中如何看待這些千古難題,我肯定會用衝浪客的知識來瓦解他哲學的中心思想。沙特將人類境況的深刻難題丟給了我們,也將我們拋入了淒涼的存在困境。在找尋出路的過程中,衝浪客指出了一條走向陽光的路徑,一種充滿希望的歷史觀,也帶給我們一個更豐富、更生動的存在概念。
目次
第Ⅰ部 行動中的知識論
衝浪客懂什麼
自由
控制
第Ⅱ部 形上學
心流與流動
存有
超脫
第Ⅲ部 政治哲學
社會
自然
工作
結語 在燦爛的陽光下
誌謝
詞彙解釋
書摘/試閱
對每個人最好的事就是盡可能過得輕鬆。——亞當.斯密《國富論》
麥可.里菲佛(Mike Lefevre)是一名住在芝加哥外圍的鋼鐵工人。他忿忿地指著一名工人,訴說著心裡的不滿:「我們做工的人不是笨好嗎?他只是累了,就這樣而已。」里菲佛也提出了一套解決這問題的辦法:
要是我一個星期只要工作二十小時,我就可以跟我的孩子、跟我老婆混熟一點。有個小鬼找我去社區大學看看,跟我說要約在夏天的某個週六。開玩笑!要是得在帶老婆小孩去野餐跟去大學之間選擇的話,當然是去野餐啊!可是如果每個星期只要工作二十小時,我就可以兩個都選了。
對大多數勞工而言,美好人生總是在遙不可及的地平線彼端。一般的衝浪客對此肯定深有體會。畢竟,大多數衝浪客也都過著每週工作五天的傳統日子。澳洲人會把漫長的工作日集中,拿著積了幾星期的假飛去印尼衝浪,但他們也得和其他人一樣努力工作。只有少數衝浪客衝浪是有薪水可領的。不過,雖然頂尖的職業好手現在可以領到驚人的高薪,但是說實話,大部分職業選手能拿來當作衝浪品牌行銷的選手生涯還是非常短暫,之後他們就會轉入衝浪業界的其他工作,甚至徹底轉行了。一心追夢的年輕衝浪客很快就會發現人生最重要的決定就是要做哪一行、要不要生孩子,還有要怎麼找到知心的另一半。要是隨便哪一個選錯了,這輩子就別指望能經常去衝浪了,因為你根本就抽不出時間來啊!
所以一般的衝浪客絕對會贊同里菲佛的主張,要在從事有意義的休閒活動和工作賺錢之間做選擇時,多想要能夠有充裕一點的時間安排啊!所以說,我們得向週末衝浪的衝浪客致敬,他們可從來沒錯過哪個週六的浪頭。但是衝浪這回事就和其他的才能一樣,需要耐心、專注投入、充分的時間、對時機的把握,對於想要衝到好浪、讓自己能駕馭各種浪頭的衝浪客來說更是如此。我們尊敬在工作中所得到的愉悅,但是除了幫我們付清賬單之外,每週四十小時工時的安排還是奪走了每個人最珍貴的事物——我們真正活著的每一分、每一秒。
工作與休閒的墮落沉淪
在這個科技時代裡,工作是不是已經喪失了原本的意義?照馬修.柯勞佛(Matthew Crawford)的說法,十八世紀的早期資本主義社會裡,工資是按件計酬。這馬上就遇到了問題:提高薪資並不會刺激勞工增加產量。勞工只會愈做愈少,做到滿足需求的限度就好。這在衝浪客耳裡聽起來再有道理不過了。絕對要保有自由的時間啊!但是在生產效率掛帥的趨勢底下,取代了過去富蘭克林(Ben Franklin)那種清教徒的道德勸說——「能省則省」——結果就產生了「刺激消費」的風氣,把「想要」當成了「需要」。由於廣告和消費債務的不斷轟炸,讓你真的愈來愈想要獲得那些新鮮酷炫的玩意兒,你現在就可以馬上享受,晚點再借用你未來的時間來付錢就好。一旦有了消費債務,勞工就緊緊套牢在愈來愈專門的工作上,而且這日趨精密的分工會使得我們原本從寬鬆知識中懂得的技巧以及對應的人生意義逐漸消失。
工作愈來愈無趣,時間愈來愈遭到壓縮,「休閒活動」就成了你為了這活動本身而做,而且做了也拿不到錢的事。照柯勞佛的說法,在此同時,好的工作就變成了——
能夠增加讓人追求〔休閒〕活動,好讓人生得到意義的工作。抵押貸款經紀人努力工作一整年,然後才可以去爬聖母峰。他這暑假中瘋狂填補的精神食糧,支持著他繼續撐過接下來的秋天、冬天和春天。
現在,我們就可以感受到柯勞佛所謂在工作生活與休閒生活中的「斷裂」了。這兩種生活「是兩種潛在自我之間的交易,而不是在一個完整生活中彼此合理連結的不同部分。」
柯勞佛建議我們在工作與休閒之間要有「更緊密的連結」。在一個能夠肯認工作本身內在價值的社群中,工作就像休假一樣,是「全心投入的活動」,能夠做到最好,讓人體驗到內在於工作本身的價值。換句話說,工作會變得比較像是在摩托車修理店中的生活。他以自身經歷為例,修理機械功夫這門傑出技藝只有同路人才懂得欣賞,才看得出摩托車機械運作的門道,懂得「打鐵跟打仗一樣精采」。
我說我們當然可以肯定各行各業,甚至除了讀大學以外,也可以鼓勵孩子從事這些事業,就像柯勞佛所說的一樣。但光是這樣其實無法表達現代勞工的不滿心聲,因為他們不滿的並非任何一種工作或是沒有什麼工作。問題根本就不在於一般的勞動分工。柯勞佛也會同意,精細的角色分工可以增加個人的工作意義。你可以動手寫一本書,但不用去管書的版面或印刷,或者也可以修理摩托車但不用自己親手打造零件或鋪設路面。就算是無比專業的工作也可以充滿意義;你可以專注在確保建築藍圖的某個單位或電腦運算法是正確的。在經濟學中,大規模的分工最後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富裕,藉此省下許多時間去衝浪或玩摩托車。
柯勞佛也不反對休閒活動這件事本身。各個職業的人都需要發懶的自由時間,也要在有靈感的時候努力工作,就跟其他人一樣。登山和衝浪都需要某種置身其中的具體知識,柯勞佛對這種知識也盛讚不已。所以真正的問題有一部分在於能去衝浪或玩摩托車這種活動的時間太少了——畢竟這些活動都是「貴族運動」。但是這樣一來,休閒和工作間要有更緊密的連結只不過是表示我們需要更多的自由時間,才能夠讓我們自由參與各種不同重要的活動。
衝浪客會告訴你,最根本的問題在於勞工的時間控制上。即使是「做你所愛」這句老生常談,如今這話的意思也已經變成了「沒收錢不做」,因為你若不把這件事當工作做,就根本抽不出時間來做。我們大部分人都能從工作中找到意義,甚至只是藉以餬口的工作也行,而且理想上我們都會找一份能全心投入的工作來做。但是呢,就因為每週四十小時的工時制度,這個社會最看重的是我們有沒有足夠的時間賺夠多的錢,還要陪家人,還要玩遊戲、做運動、做社區服務、完成生活中林林總總的瑣事(例如洗衣服、理財、烹飪等)。更別說失傳已久的無所事事了。你為了養家活口工作賺錢,結果就是沒有充足的時間能讓你好好靜下心來,去細細感應品味的其他值得投入的事物。
還好,行事曆「塞滿」倒不是無法避免的事。我們可以讓所有人都去工作,但是大家都做得很少,每週只要工作二十小時就好。我們所有人都能夠有更多的自由,能夠擁有更多自己的自由時間。
為了存在的文化?
對沙特來說,我們一直在自身的自由中努力掙扎,永遠都在建構自己的身分。雖然這句話從一個成天泡在花神咖啡館聊天的標準法國人口中說出來有點奇怪,不過我們打從嚮往我們自由的本性中接受這番話,就像接受基督新教的工作倫理一樣。在基督新教工作倫理中,你至少會因自己的努力而有所收穫。你透過對自我的否定和勤奮工作,不斷努力成就美好德行、提升自我,就能逐步成聖成賢,買得起各種如蒙上帝祝福象徵的奢侈品了。就算這高估了個人成就和財富的意義,但至少不是無的放矢。沙特那套焦躁的自我創造理論讓我們身上除了責任之外還是責任。在這一切不斷的創造與再創造之中,除了我們選擇的目標之外就沒有更重大的價值了,甚至連這份自由也算不上是給你的酬賞,因為你本來就已經在使你必須不斷為了存在而勞動的人類境況中擁有了這一點點自由。
探究至此,我們有了一個主要結論。沙特似乎搞錯了人性的模樣,把自由看得比流動更重要。衝浪客則認為流動才是第一優先。流動就是感應超越自身之外的其他對象,透過感應,我們就能找到真正的自由、平靜、自足。
焦慮不是我們的天生狀態,是社會透過像基督新教工作倫理這種文化要求所造成的結果。對沙特來說,現下的焦慮文化完全反映了我們焦慮的自我。我們需要讓人看見、受人喜愛、被人肯定、有人在 Instagram 上幫我們按「讚」;我們不斷專注在展現自我上,透過社群媒體發文、跟風、炫耀自己的財富、外貌、聰明才智或品味——這些都是我們「為他者存在」的袒露,無時無刻都佔據著我們的腦子。每個人都希望透過他人對自己的注視獲得肯定,結果卻總是使自己內心陷入更嚴重的衝突,不斷否定彼此,拒絕平靜。不過,對衝浪客來說,我們的天性與社會動態並不是那麼牢不可破。我們對他人或周遭自然環境的感應可能受到混亂的文化所蒙蔽,但也可以透過彼此合作來撥雲見日。不斷驅使著我們接受「時間就是金錢」的工作文化說穿了真蠢,我們其實可以藉由縮短工時來減輕工作的負擔,進而減少不必要的焦慮。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擁抱衝浪客對生活的這份輕鬆態度。
亞當.斯密在他一七七六年所證成的工業化資本主義經典《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中說,人性天生懶散,主要追求的就是「輕鬆」。人類的天性不是持續工作,更不是要持續建構自己的獨特身分。而這就是為什麼要用金錢的誘惑或是挨餓的威脅來哄騙懶惰的勞工去工作。勞工的不滿是資本主義文化的產物,卻也是社會獲得經濟成長之必需。
亞當.斯密在大讚製針廠這資本主義產業模範時清楚地說道,有效率的組裝線能將工人盲目飄移的心思轉向更有意思的事情上。用一堆瑣事麻痺心靈就是生產更多零件的辦法:工人不需要浪費時間將注意力從這項作業轉移到另一項。這就叫「有效率」,因為時間不會「浪費」在各種變化、刺激或複雜細節上,更不用耗在勞工的心智健康上。(反正要是工人發瘋了,只要換一個就好。)不過就在一九七○年代初期,福特汽車公司一名負責在生產線焊接的員工就說過:「根本就沒得休息。生產線一直跑個不停……這不像是叫你把這個東西搬到另一頭去放好,之後再走回來繼續——你走回來的時候還能喘上口氣呢!福特公司有更好的辦法在八小時內用工作把你給榨乾。」
如果說沙特認為焦慮來自我們的天性是搞錯了方向,那亞當.斯密則是另一種搞錯方向,認為人天生就懶散怠惰。這帶出了另一個重要結論:就算是衝浪客,也不是天生就懶散。要活得像個人主要是靠你做些什麼,靠你如何在知覺與行動中做出調節反應。但活著也不僅僅是不斷努力做事而已。因為自己的主動參與才讓人覺得輕鬆。在衝浪中如此,在生活中也一樣。在流暢而熟練的行動中,藉由主動領會世界的自然變化,領會在合作中的其他人,就能帶來一種和諧、超脫、寧靜的感受。
亞當.斯密說:「任何東西真正的價格……就在於獲得那事物的折磨與麻煩。」在工業革命開始之前,絕大部分必要的勞動的確都是些折磨與麻煩,所以大家做了當然要收錢。可是資本主義的成功已經讓這些差事沒那麼痛苦了。事到如今,最爛的工作——雖然有一大堆例外——通常都是靠科技或是發展中國家的血汗勞工幫我們處理了。現在大部分先進國家裡的工作其實可以很有意思,那我們又為什麼非得做那些吃力不討好的麻煩活兒?而如果大家都會逃避折磨與麻煩,就很難推論出人類天生懶惰,只想過著輕鬆的生活。麥可.里菲佛說得好,大家就只是累了而已。如果在除了睡覺和休息之外還有多一些休閒時間,大家就會興起追求創意與琢磨技巧的熱情,或是懂得藉著愛來生活,就像衝浪客會憑著對海浪的熱愛,在海裡划行好幾個小時一樣。人都會因為沉迷在有意義的活動中而「努力不懈」,但是卻無法在不斷痛苦、煎熬和無謂的折磨與麻煩中生出任何成就。這也許不是因為天生懶散,而是為了一份自尊,看重自己短短一生中有限時間的真正價值。
當波特萊爾(Baudelaire)說「工作比休閒不那麼無聊」時,他一定還沒體驗過組裝線作業或是辦公室瑣事之枯燥煩悶。工作和休閒可以同樣有趣,也同樣無聊。我們可能蹉跎掉休閒時光。大家常會看一大堆無腦的電視節目,但是他們其實可以拿這段時間去衝浪、看書或是散步。這問題的解方不必非得在勞動市場做更多工作。他們真正欠缺的是更深層、更專注的閒散,他們可以輕鬆躺著休息,或是仔細聆聽美妙的音樂、散散步,當然,也可以直接去海邊衝個浪。
有些人很愛吹噓自己「努力工作、盡情玩樂」,而且會拚命投入能獲得短暫愉悅的所謂休閒活動(例如拚命參加派對、重口味性愛、極限運動等)。「休閒」對這些人來說若僅是指狂熱的健身或熱瑜伽,而且還非要在社群媒體上大吹大擂,那他們的生活就只會變得更無趣,畢竟我們其他人所認為的「休閒」還只是想著不知道能不能去海邊而已。無所事事或消極的「擺爛」是應該「無聊」沒錯;因為這種事的意義就是要封閉主動官能,才能好好休息復原。相反地,休閒時間去衝浪則是會徹底攝人心魄。衝浪會使人在流動中、在需要高超技巧的移動中連結到崇高的外在事物,這種連結在衝浪的喜悅中佔了大半。這就是為什麼值得一輩子投入衝浪運動,但一輩子休息或無所事事卻大概划不來的道理。
工作其實也同樣可以很有趣。發揮才能也許就有其意義。說不定是要應付某個真正的挑戰,或是為了某個共同目標,抑或是滿足個人心裡最深處那份追求專精、地位的深刻驅力。不過,如果工作是在這些方面有價值,那就是說我們每週長時間從事有給職的工作不對了。因為在勞動市場外沒有薪水的工作也同樣有這些價值。想想看,養育孩子、社區服務或藝術創作這些活動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再不然,花時間去衝浪,去鑽研衝浪技巧中所包含的努力、紀律和效率這些基督新教工作倫理美德也可以。
既然工作和休閒可以同樣有趣或無聊,那麼真正的問題就在於我們缺乏時間去發掘什麼有趣、什麼無聊,而其間的適當比例又該如何。麻煩的是,要怎麼生出自由時間來好好感應?
我們的工作場所是為了「努力工作」來規劃,或者至少為了看起來像是給努力工作的人使用的,所以會要求所有同事都待在同一幢建築物裡,這樣才能夠監督他們。但是在「看起來很認真」和「用心創作」之間,或是在「強迫自己做事」和「製作重要事物」之間並沒有密切的連結。懶懶散散往往還做得比較好。說不定我在某個下午不想從沙發上爬起來讀一篇重要的文章;我得要勉強自己打開電腦才能讀。所以我乾脆躺在那裡,拿出手機,點開文章,躺在沙發上邊看邊思考。搞不好這樣反而會靈光一閃,生出這整個星期最棒的點子來(而且同事之後還會誇讚我的「努力用功」呢)。
資本主義能順利運作靠的是創新,而面對面的合作則公認是讓群體內產生流動的關鍵。可是真正的創意交流在整個星期的工作中往往只佔了極小部分。近來,即使是大企業也體認到,想要培養創造力,休閒與發呆和工作同樣重要。真正會關注整個市場的大局,而不是在細節上攪和的CEO就會過得比較像是衝浪客或藝術家。同樣地,人文藝術方面——在點子、文本、文化、工藝品、表演、社會意義、法律、歷史等領域——的專門人員也會積極重構老問題,設法找尋新解方,才能在競爭中不斷推陳出新。在進行所有的創意活動時,如果有時間讓心靈嘗試放手一搏和犯錯重來,能練習嚴格約束和放肆想像,能體會專心致志和不著邊際,能經歷共同討論和獨自思索等種種高低潮,就最能產出美妙的成果。
現在的工作場所已經變得更有趣、更有彈性、更吸引人了,數位時代的來臨也使得工作多少可以不用再束縛在辦公室裡。不過這種開明的管理通常也有龐大的代價,我們得要為此付出以前所謂的自由時間。我們愈來愈少時間可以不受工作騷擾,電子郵件頻頻急催,總是有人覺得你要是沒有馬上處理他交代的事,那你到底是跑去做了什麼別的事?(還好,至少現在衝浪時還沒辦法帶手機下海。)這種緊迫盯人的催促讓人更難關掉手機,沒辦法跑出去閒晃兩個小時,不用急著確認手機裡傳來了些什麼訊息。更不幸的是,在數位時代裡,基督新教的新工作倫理甚至把休閒也當成了一種資源。創意只不過是工作的一部分,只是另一種「生產力」罷了。
可是一談到所有工作的尊嚴,衝浪客就會告訴你自由絕不只是一種產生其他事物的手段而已。人應該擁有自己的思想自由,隨心靈自由飄移,例如在大城市裡信步閒晃時做做輕鬆的白日夢或是發揮創意。沙特會說,人類在流動的反思中是自由的。所以無論是否在工作中,讓人能夠自由想像這件事本身就有其尊嚴。
休閒之所以會沉淪,主因是來自於急促繁雜的工作節奏充斥整個生活。對斯多噶學派來說,會因這種情形而產生的焦慮都只能算是個人責任。我要把注意力放在什麼上,應該完全取決於自己。無論周遭文化有任何暗示,要是我因為新興科技的難擋魅力而分心,無法靜心專注下來,那都是我的問題;我應該要更努力克制注意力。我在先前的章節裡反駁過這麼苛刻的主張。我們都是世界的一部分,周遭環境確實可能影響我們領會多少的難易與否。我們都是社會性動物,就連內心思考也受到他人的影響,文化會形塑我們將注意力放在哪裡、領會些什麼事物,也會影響這樣做的難易程度。將每週工時縮至二十小時,建立重視休閒的資本主義肯定對此能有長足進步。時間與心靈都可以更自由自在。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