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導讀:如何從小池塘窺見太平洋?教你用五感探索自然
商品資訊
ISBN13:9789869622349
替代書名:How To Read Water: Clues, Signs & Patterns from Puddles to the Sea
出版社:行人
作者:崔斯坦‧古力
譯者:簡萓靚
出版日:2018/05/31
裝訂/頁數:平裝/384頁
規格:21cm*14.8cm*2.2cm (高/寬/厚)
版次:1
商品簡介
●榮獲2016富比世10大保護與環境類書籍
●星期日泰晤士報「必讀」書目
●旁觀者雜誌科學類重點推薦
●華爾街日報、每日電訊報等,英、美極具公信力之各大報章雜誌強烈推薦必讀好書。
水分占據地球、人體各70%,我們對水的理解卻不到7%
作者崔斯坦是赫赫有名的「自然嚮導者」,意即不透過任何電子儀器與高科技設備,僅憑五感與習得的基礎知識架構,找到與自然親密相處的最美方式。他長期鼓勵並引導大眾如何運用人類與生具有的感官能力,看見自然,將原本可見但被忽略的事物帶回生命經驗裡,得到嶄新體驗。學習透過觀水、察水、解水明白自然環境運作模式與生物動態這件事,除了帶來獨立生活的求生技能外,更能為我們看似平凡的普通生活額外添加一份獨有的雅致趣味。
他將生活中的水象,結合人類學、地輿學、民間傳說、美學,透過水的現象,帶入柔軟易讀的基礎水知識,接著再將「鏡頭」對準與此現象息息相關的生物動態與特性,討論如何將一個個有趣的小知識連結起來,成為我們生活之中的「好工具」,例如:在野外露營時,如何觀察一些山間常見野鳥動態,輕鬆地找到清澈水源。
在全書的脈絡下,首先以生活中常見的水體:路邊積水、溪河、湖泊開始,以日常經驗為例,從中找出易見卻易粗糙帶過的水象觀察→分枝討論水科學知識→與此相關產生的人群活動、環境。接著以水的現象:聚焦「水色、光影、聲音」,讀出自然界其他知識,如:憑不同水聲畫出高低起伏的地形地圖,甚至讀出民族文化中與水共處、借助水生存的技法。最後來到海洋,從海岸、沙灘、潮流明白與大海平安寧靜共處的方式,更處處可見得自保妙計。
全書可說是在自然與美感裡流動的科學,如何觀水v.s.觀水的藝術,更是充滿人文精神及豐富、好讀的科普知識,將人-文化-自然三者串聯。
台灣四面環海,位處亞熱帶,乃溫暖、潮濕、多雨,生物多樣性的海島國家,也擁有豐富的溪流面貌,島上人們與水環環共生的文史悠久,「水」在我們身周無處不見,故此書更值得台灣讀者一讀,經水的導讀,你將讀見風與光、讀見色譜、讀見伏藏地下的世界、讀見萬物思考,讀見一部情節魔幻絢麗而雋永真實的大自然經典。
作者簡介
作家、探險家、領航員,也是英國皇家地理學會與皇家航海學會的成員,世上獨力航行橫越大西洋且還活著的唯一一人。
崔斯坦曾帶領探險隊踏遍五大洲,攀登歐、亞、非洲之山脈,深入部落,與圖阿雷格人(Tuareg)、貝都因人(Bedouin)、達雅人(Dayak)等民族一起生活,從原住民身上學習到與自然共處的訣竅和價值觀。他累積了數十年的自然生活經驗,教導人們如何利用觀察與解讀大自然現像,幫助自己充分地運用感官感知,進而擁有野外生存技能、豐富生活的美感經驗。
相關著作中文版有《野遊觀察指南:山野迷路要注意什麼?解讀大自然蛛絲馬跡,學會辨識方位、預判天氣的野外密技》《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喚醒感官的大自然練習》
譯者簡介/簡萓靚
師範大學翻譯所口譯組畢。靠著一張嘴、一組鍵盤維生與認識世界。生長在四面環海的台灣,從小就愛望水發呆,認識古力大師後,方覺愧對海洋母親的無聲傳授。敬邀各位海島同伴一起踏上識水之路,體會探水知秋的樂趣。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人
張卉君(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夏曼・藍波安(世界島嶼作家,台灣十大散文家)
「水滴到浩瀚大洋,無所不在的流動且支援我們的生活與生命,《水的導讀》,教我們認識水,也進一步認識自己。」── 廖鴻基(海洋文學作家)
「水滴到浩瀚大洋,無所不在的流動且支援我們的生活與生命,《水的導讀》,教我們認識水,也進一步認識自己。」--------- 海洋文學作家 廖鴻基
「古力先生幾乎全面地盛讚地球上最充足的資源⋯⋯他從小小的地方開始,從熱愛觀看泥地水坑中的漣漪至落下的水珠,之後結束在巨大且嚴寒的極圈海洋。這一路上,他質問與回答許多問題。如果你也喜歡水,像我一般,那你將學到許多。」-華爾街日報
「這本啟發性的水的指南將會以各種形式激起大大的水花...... 古力完成了令自己驕傲的議題-這一切真是太吸引人了。」-時代雜誌
嚮導推薦>>>>
張卉君(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 陳啟祥(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館長) // 廖鴻基(海洋文學作家)//徐仁修(荒野基金會 董事長) // 夏曼・藍波安(世界島嶼作家、台灣十大散文家)
目次
Ch01自廚房裡的水珠啟航 Launching
Ch02 從小池塘窺見太平洋How to see the Pacific
Ch03 陸上漣漪Land Ripples
Ch04 小水灘大學問NotsoHumble Puddle
Ch05 河川與溪流Rivers and Streams
Ch06 浮水漣漪The Rise
Ch07 湖泊The Lake
Ch08 水色The Color of Water
Ch09 光與水 Light and Water
Ch10 水聲 The Sound of Water
Ch11 讀浪 Reading Waves
Ch12 阿曼妙味The Omani Delight
Ch13 海岸 The Coast
Ch14 沙灘 The Beach
Ch15 洋流與潮汐 Currents and Tides
Ch16 夜間導航 Water at Night
Ch17 觀船 Shipwatching
Ch18 特殊異象 Rare and Extraordinary
Ch19 未知水境 Uncharted water
書摘/試閱
第一章 自廚房裡的水珠啟航 Launching
準備出發。一如許多偉大的冒險家前輩,咱們的旅程從這開始:廚房。
想到水,大家都有幾個前提假設,其一是認為水面是平的。但水面通常都不是完全水平。近距離仔細觀察玻璃杯裡的水,你會發現水面其實不平,杯壁處會往上彎曲。這叫做「彎月面」,是水受玻璃吸引所致。玻璃對水產生拉力,使水緣黏上杯壁。水與玻璃間的引力作用,使得原應保持平坦的水面微微彎成碗狀,在邊緣築起矮矮一圈水緣。
留意這個要幹嘛?這件事本身也許沒什麼,但配合上其他幾件事,則有助解答為什麼河流會淹水。
受玻璃吸引,是水的一種特性。有些液體,例如唯一的液態金屬:水銀,則與玻璃互斥,故玻璃容器內的水銀液面為倒半月形。大部分的液體都會與其他物質相吸或相斥。液體對自身也有微弱的引力,否則就會像氣體一樣四處擴散。水分子間彼此相吸。
理化老師上課一再強調,水分子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緊緊鍵結而成。但有件事老師卻沒說(至少我的老師沒講過):水分子內的氫原子也會受附近其他水分子內的氫原子吸引。這就是水會彼此匯聚的原因。為幫助大家了解,想像兩顆在毛衣上摩擦過的氣球,會因為靜電而輕輕地黏在一起。兩現象背後原理相似,只是前者微小得多。
水的這種黏性特質並不難觀察到。取一杯水,滴一些在廚房流理台之類的平滑防水表面上。蹲下保持視線與水滴等高,有沒有看到水滴彷彿一個個迷你的凸面池塘?水珠在變得平坦前絕不下沉,一旦攤平,便馬上流往地面(如果水倒得夠多,部分會流到地上,但也有些會留在桌面上)。這些水不會完全攤平流到地上,而是在桌面上留下點點水珠,形狀有如上下顛倒的池塘。
會變成這樣,是因為水會吸引附近其他的水,而其黏性、或說張力,又足以抵抗地心引力。地心引力將水往下拉,使水展平流向地面。但水的張力夠強,能抵抗這個拉力。這就是為什麼水杯一打翻,我們伸手拿的往往是抹布,而不是拖把。留在桌面上的水會拉住其他水,阻擋水勢流向地面。
挑兩個大一點的相鄰水灘,手指伸入其中一灘,往外拉再放掉,大概沒太大變化,那攤水也許會變大一些些,但也就這樣而已。你會發現水灘被拉大後,會再稍微縮回一些,這是因為被手指拉出的地方,被後方其他水分子緩緩拉回。(不同材質上,水回縮的量與速度都會有所不同,因為不同材質對水的吸引力大小也不同。)但如果你拉得再遠一點,直到兩攤水相碰呢?看仔細了。向外伸出的水不再被後方水拉回,而是被新朋友拉走,於是兩灘水靠著水的黏性特質,合併為一灘。
做完實驗後,我拿了塊布把水擦乾,這時水一如往常地做了件事,一件我過去從來沒注意到的事。抹布吸了很多水(它該做的),剩下的水,卻像被熨斗燙過一樣,延展成薄薄的一層平面。但水只保持平坦不過一秒鐘,之後又馬上縮起來,再一次形成數百個非常微小的水珠。這些小水珠大多彼此相連,留下一整塊水跡斑斑的桌面。動手試試看,你就會懂我意思了。
***
李奧納多‧達文西對水十分著迷,曾仔細觀察過水的這種「黏性」。他喜歡看著水珠掛在樹枝上、遲遲不滴下的樣子。達文西發現水珠在長得夠大、準備下墜前,總會經過一番抵抗過程。他大約在西元1508年時,注意到水珠下墜前,總先拉出一條小水柱,直到水柱太細、無法支撐水珠重量後,才終於落下。
何不親眼去看看?下雨過後,你能在葉片尾尖欣賞到這個美麗的過程。下大雨時,雨水沿著樹幹、枝芽與葉面直直奔流而下。但雨停後不久,請找棵葉面大一點的樹或矮灌木觀察。你會看到水沿著纖細的葉脈,一路滑向葉尖,在此停留聚集。水珠就這樣掛在葉尖,這時水的黏性(或張力)正在對抗地心引力,最後水越聚越多,地心引力勝出,水珠終於下墜。落下後,葉子會優雅彈回原本位置,整個過程從頭再來一遍。
水面最能展現這種張力作用。水面附近的水分子受下方其他水分子向下吸引,上方則沒有東西,因此就在水面形成張力,導致水面彷彿長了薄薄一層外皮。有個很簡單的實驗,能證明以下兩個基本觀念:一,表面張力使得水形成一層表皮;二,這個張力來自每個水分子內,氫原子間彼此微弱的鍵結力。
這個小遊戲(意思是認真嚴肅的實驗)能證明,水表面的張力可以撐起一小塊金屬。我們要讓針浮在水面上。唯一的難關就在開頭,要以非常、非常緩慢的速度,小心翼翼地把針放在水面上,萬一不小心讓針頭刺破表面,整根針就會掉進水底。這邊其實有個偷吃步:先把針放在一小張吸墨紙上(這年頭可能比較少見,但多數文具店都還有賣)。吸墨紙漸漸吸水濕透後,就會沉入水底,留下針頭在水面上漂浮。
由此可見,水面張力足以撐起一小塊金屬。接下來,我們要證明水面的表層是由分子間的電鍵結所形成。想減弱水分子間的鍵結力很簡單,只要在水裡加一點清潔劑就可以了。隨便一種洗碗精都可以,洗碗精帶有電極,能中和水分子之間的電鍵結,這就是它的清潔原理。加入清潔劑後,針頭就沉入水裡了。
夏天接近池塘、湖泊等較大型的靜止水體,你很可能會看到活躍的昆蟲世界。這些昆蟲就能為你展示水表張力實驗。請面向陽光並蹲低,這樣觀察效果最好,因為昆蟲很敏感,突然接近只會嚇跑他們,如果想趁他們不注意時抓個幾隻回家,最好的做法就是面向陽光、不暴露蹤跡地慢慢靠近。天氣晴朗的日子裡,把影子留在正後方,能看到更多昆蟲。
空中與水下當然也有很多昆蟲,但最有趣的,還是在水面上歇息的這些。為什麼他們不會掉下去?我們就會。這是因為水面的張力大過這些小蟲受到的地心引力。至於像人類這樣的大傢伙,就正好相反,但至少拜張力所賜,我們遊起泳來還是挺愉快。目前先不用煩惱這些蟲是什麼蟲。我們之後會有機會多認識其中幾種。大自然的演化真的很奧妙,竟然能這樣完美利用水面張力。為什麼在戶外水源用清潔劑不好?原因可多了,這就是其中一個。
這種張力不僅使水分子間彼此相黏、讓水黏上杯壁,同時也會造成所謂的「毛細管作用」。液體不見得總是往下流,這件事我們都算熟悉。雖然根據地心引力原則,水不應該往上流,但每次把水彩筆插入水裡,你一定會看到水往上滲入刷毛間的縫隙。
毛細管現象,其實就是前面探討的兩種現象相結合的結果。水會受到玻璃、毛刷纖維等表面的吸引,另外也對自己有吸引力。所以一旦遇上夠細的縫隙,就會發生有趣的現象:彎月形水面受到上方材質的吸引往上拉,又因為縫隙細、表面夠短,所以這份力量足以拉起整個液面。再來,因為水對自己也有吸引力,液面下方的水也被拉起,跟著液面一起上升。縫隙窄到一定程度時,效果就會越加顯著。
眼睛所見的所有植物,從路邊小草到高聳的橡樹,都是靠著毛細管作用,從地面將水份運送至樹頂葉片。樹上不長幫浦,但大樹得把幾千噸的水,從土壤裡一路運至樹冠。要是沒有毛細管作用,這根本辦不到。
回到廚房,可重複使用的拭布、衛生紙、與其他密織物之所以吸水效果這麼好,就是因為他們的設計特別強化了毛細管作用。把超級吸水的抹布丟到濕處,看著它不用你移動就能像磁鐵一樣把水分漸漸吸光,能帶來一種奇異的滿足感。這就是毛細管作用帶來的滿足。
毛細管作用還有什麼其他效果?下次你經過小河小溪、或泥地裡的溝渠時,記得看一下兩旁的泥岸,我們直覺認為泥土濕潤並呈現深色處,就是有水拍打過的地方。但你會發現,深色部分比水花的高度還要高,根本不可能是水能搆著的位置。
水面上方的泥地裡,混合了許多土壤粒子與空隙,像一個由眾多細管組成的精密蜂窩。水透過毛細管作用被吸進這些空隙中,導致土壤乾濕交界處比溪流裡的水位來得高。至於水能上升到多高,有幾個決定因素。水質純度是其一,水越乾淨,上升得越高。但當中最主要的一項,還是土壤粒子之間的縫隙大小。在沉泥等顆粒細緻的土壤中,吸水高度遠比砂土等顆粒粗糙者來得高。舉個更極端的例子,水在黏土中能跑得很高,在礫石中則幾乎不為所動。
氣壓也會影響土壤中能上吸並駐留的水量。如果暴風將至、氣壓突然降低,土壤能吸收的水量就會下降,原本吸附在土內的水因此迅速排回溪流中,增加了暴風雨期間淹水的機率。
現在,我想岔個題讓各位瞭解,注意最微小的細節,再配合上廣泛觀察,能讓你將事情了解得更透徹。來看看一個把廚房搞得一團亂的實驗,配合沙灘漫步,能如何用以預測附近河流的淹水機率。
海水水位受潮汐的影響,而潮汐又受許多因素影響,本書之後都會介紹到,其中一個就是大氣壓力。低氣壓時的海平面,會比高氣壓時的海平面高出約一英尺,這在高氣壓與低氣壓系統中都很常見。這樣想也許比較好記:高氣壓來臨時,蔚藍的天空將地平線向下壓,使海面下降。
想像你人在熟悉的海岸邊,突然發現海面比平常高,甚至高過以前滿潮時的水位。於是你開始懷疑氣壓是不是下降了許多,是的話,你能猜到,接下來不只天氣會變差(氣壓下降時很常這樣),還很有可能會有水災,因為早在開始下雨之前,所有溪流溝渠的岸邊、平時因毛細孔作用被吸到土壤裡的水分,都已先被釋放出來。
知道要注意哪些事、以及後續會有什麼影響後,隨便一灘水看起來都既美妙又迷人,還能協助我們了解其他事情。從此以後,你知道水是一個精密網絡(或稱矩陣,看你偏好怎麼想)裡的一部份。人類歷史中多次將這種能力視為魔法,近代則稱其為通靈技術,事實上根本沒這麼神。就只是一點好奇心加上覺察力,以及把一件件小事串起的意願而已。
在這讓人暈頭轉向的一章中,我們看了廚房裡、葉片上、溪流與大海中的水。蘇波拉加是西元四世紀的印度水專家,他「深諳一葉知秋之道」。想與蘇波拉加這樣的偉人看齊,就要牢牢記得,對一類水的理解,能帶領你認識其他類別。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