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告別」是人生最重要、也最難的課題
無論你是病患還是家屬,心境是不捨還是遺憾
只要你願意,這裡有一個人願意傾聽,陪你哭泣,陪你想念
在專業的臨床經驗,看到一則則真實的人生故事。也許那個人是你,雖然你還年輕;也許是你最愛的家人;有些人面對「生死」淡然面對,有些人找不到心情與情緒的出口。
──這裡的故事總是充滿淚水,但重要的是,我們還有能力把記憶化成力量──
〈〈〈〈精彩內容〉〉〉
■與爸爸的秘密通道 ─雖然愛的人不在了,但還是可以用你的方式與他們聯繫
身為地表最強的母親,最困難的不是丈夫離世後的單親生活,而是要如何回應雙眼閃著淚光的孩子問,「爸爸怎麼還不回來?爸爸是不是不要我了?」
【心理師筆記】不同年齡層的兒童的死亡認知
■在媽咪的耳邊說再見 ─除了傷痛之外,在親人臨終前還有更重要的事──好好道別
「我想跟媽咪好好地說再見,想在媽咪的耳邊跟她說,我們都很愛她,希望她不要痛了。」於是,我陪著這兩兄弟,引導他們把愛說出來。
【心理師筆記】如何陪伴兒童度過悲傷
■親愛的奶奶,妳在天上我會想妳的─不是不能接受妳病後狀態,而是怕忍不住淚崩
想念情緒,對成人、兒童都是一樣的,我們都希望那個被想念的人,知道我們永遠、永遠不會忘記他。
【心理師筆記】??兒童的悲傷
■被無法停止的想念吞沒─認識三十年、結縭二十年,叫我如何用一年的時間忘了妳
「他們說她都離開了,叫我不要再想了,但我真的很愛她,怎麼可能不去想?當了二十年的夫妻……」面對愛人的離去,怎麼可能不想念?
【心理師筆記】關於失落悲傷
■我甘願照顧你但也需要喘息─我答應過會陪你走到最後,我就會做到,只是我也會累……
若非身在其中,外人難以理解身為照顧者會多麼疲憊,即使甘願,但身心壓力卻龐大無比,所以我建議:讓主要照顧者適當休息,才能有最佳照顧品質。
【心理師筆記】照顧者疲憊
■想幫孩子梳頭髮到長大的母親─持續每日早晨幫妳梳頭的日常,是我最後的心願
「一想到女兒才十二歲,不知道可以幫她梳頭髮到什麼時候,心裡就會抽痛、難過。」這是身為一位母親最大的心願,然而,她卻不得不做最壞的打算。
【心理師筆記】最佳陪伴態度
■優雅地活著,好好地告別─雖然很不捨,但仍想要好好地告別,因為家人是我一直守護著的
當看見一連串的失落,就會明白生命難以完美。在這樣生命本質的缺憾中,唯有「關係中的愛」讓我們覺得有存在意義。
【心理師筆記】關於好好的告別
■現在悔改,來得及嗎?─請不要把他人的付出和照顧,視為理所當然!
在醫院臨床工作裡若遇見「做自己」的家庭成員罹癌,會看見在這份任性後,其它家庭成員的照顧工作備感艱,用身心俱疲來形容也不為過。
【心理師筆記】患者與主要照顧者的充分溝通
■貓的溫柔陪伴─當我心累了,其實不需要太多鼓勵和幫助,只要最單純的陪伴就好
「陪伴是保持靜止,而非急著向前行,是發現沉默的奧妙,而非用言語填滿每一個痛苦的片刻;是用心傾聽,而非用腦分析。」
【心理師筆記】如同貓咪的同理心(empathy)
■拜託,讓我安樂死可以嗎?─身心的巨大折磨、失去尊嚴的活著,這些讓我看不見生命意義
也許,當活著已經沒了尊嚴、自知生命已經走到盡頭的時候,會想選擇「安樂死」,而這個議題,始終是不分種族、不分身分地位皆須面對的。
【心理師筆記】癌因性疲憊
「親愛的,我不是放棄自己,只是想好好道別」
請你一直一直記得我,過去、現在,直到永遠
本書特色
●真實案例─32則來自醫療現場的第一手臨床案例,真實又療癒可以安慰每個正對面這樣問題的讀者。
●專業學習─32則專業心理師的筆記,用專業的說讓我們深刻的建立基本概念。
●特別收錄「全部心理諮商資源」─協助有需要的讀者可以找到適合的單位幫忙。
作者簡介
江珈瑋
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畢,考取中華民國高考心理諮商師證照、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心理專家認證資格,至今從事心理臨床工作邁向第八年,現任童綜合醫院癌症中心、恩寧病房心理師,也不斷將心理學自我照顧的知識與習慣透過演講、工作坊推廣心理衛生。
在的臨床工作經驗中,她接觸許多悲傷失落、複雜心理議題的個案,跟著個案一起學習,也因此在專業中不斷精進,目前為台灣睡眠醫學學會會員、台灣藝術治療協會會員,也在國際研討會IPOS、TPOS發表國際論文。興趣為心理腫瘤學(Psycho-oncology)、榮格分析心理學、時尚心理學、催眠心理治療等。
八年來她累積350場以上演講分享專業知識;這次她以文字方式,希望可以協助更多需要的人,期待每個心靈都不再受困。
插畫/Soupy Tang湯舒皮
從小喜歡畫圖,現在過著每天都可以畫畫的愉快生活,喜歡觀察生活中所有不重要的小事並記得所有小細節!
名人/編輯推薦
∣專文推薦∣
方俊凱(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葉北辰(基隆長庚醫院情人湖院區癌症中心心理師)
∣感動推薦∣
律師娘、莊永毓(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台灣心理腫瘤醫學會理事長)、劉錦成(童綜合醫院婦產部暨婦癌科主任)、鋼鐵魏Dr.魏、謝文宜(實踐大學家庭諮商與輔導碩士班教授)以上按照筆畫多寡順序
〔推薦序〕
那些被慣性忽略的人與事,才是生命的本質
「陪伴是保持靜止,而非急著向前行,是發現沉默的奧妙,而非用言語填滿每一個痛苦的片刻;是用心傾聽,而非用腦分析;是見證他人的掙扎歷程;而非指導他們脫離掙扎;是出席他人的痛苦,而非強加秩序與邏輯;是與另外一個人一起進入心靈深處探險,而非肩負走出幽谷的責任。」by阿倫˙沃菲爾特
哀悼,是種回應失落的分享,不管是對著他人,對著自己,或者對著天上的神。不願進入哀悼的人,也難癒合。
作者在安寧病房工作,是個陪伴當事人哀悼的心理工作者。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或者能放心,把自己內在的悲傷,展現於外。
「陪伴個案去談自己的無力感是我工作中與個案會談的重要內容,唯有看見自己的無力感,才有可能慢慢地調適心理狀態......」有時候靠個人的力量,去面對可能即將離開這個世界的現實,那股壓倒性的哀傷,讓人卻步。然而,自己內在的無力感不被接納,心理上的調適就不會那麼順利,那麼,自己跟自己的關係,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係,都將連帶受到影響,包括辛苦疲憊的主要照顧者。
死亡教導我們的,是幾乎所有的事,都能喊暫停。它的現身,讓我們看得更清楚,之前我們到底活成了什麼樣子。「一位將近四十歲左右的姍姍,被診斷腎臟癌的末期,她是家裡最小的女兒,她自認為從小就是家裡最聽話、也是最累的那個,忙著照顧父母的情緒,沒有自己的生活。
姍姍沒有所謂的好朋友,也沒有伴侶,在心理需求上無人傾訴,這幾年是藉由不斷賺錢來彌補心裡的空缺。在她這樣說的同時,我心裡想的是—這不也正是許多人的寫照?」
大部分的人,或者有伴侶,或許有些友誼。然而,並不是理所當然地,就能在人前呈現真實的自己。即使在喧鬧的人群中,也有人同時懷抱著寂寞。
當我們從忙碌的生活中,停下來之後,我們才發現,我們原來失落了身邊的關係。「我知道,疾病只是額外的壓力源,讓他最感糊塗的都不是這些,他是透過疾病理
解到自己內在一直以來最重視的東西—親情。」
我推薦這本書,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它提醒了我們一些重要的事情—那些重要,但又被我們慣性忽略的人與事。有好幾個故事,都圍繞著這個主題述說。
死亡也像警報器,它告訴我們,我們的內在疏於整理,我們的眼光一直向外而移不回來。移回來,有些重要的事,等著我們處理。譬如,對生之眷戀,對我們緊緊抱持著的種種「應該」,要試著一點一點放下了。
這是一本自己正在面對生死議題,或者陪伴他人度過失落經驗的重要範本。有故事、有常識,有眼淚、有專業,跟各位朋友分享。願我們藉著此書,更知道怎麼活,更懂得把握。
序
小時候我是那種擅長表達、口語能力好的孩子,喜歡創作、喜歡畫畫、每天都有新點子。原本以為自己會成為一位藝術家,但生命的發展卻往往會不按牌理出牌,有時候看似一切都是自己選擇設定的,在冥冥之中生命就像被慢慢引導往既定的方向前進一樣,而心理治療也可以算是一種助人的藝術吧。
高中時期開始,我發現自己能從安撫人心中得到成就感,接下來的日子,也總是扮演讓人放心傾訴的角色,因此,自然而然地就這麼成為心理學家了。
我們每個人都用不同的方式「存在」這個世界上,或是潛在追求「變得更好的自己」,對我而言,我一部分的存在意義就是做心理助人工作,透過與他人生命經驗連結也得到自我成長及學習心理彈性。
許多人對於心理師這個職業常有無限美好的想像。以為當心理師只要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陪他人說說話,就可以賺錢了。他們忽略的是,光是通過高考就不容易之外,後續更必須接受相關的完整專業訓練,包含晤談技巧訓練、心理分析等嚴格課程,其實,一點都不輕鬆。
而身為心理師的我,雖有著豐富的心理學知識、心理分析或評估技巧,但因為我大部分的工作是服務癌症病人或家屬,在心理腫瘤學(Psycho-oncology)領域,個案很需要我如同貓咪的特質—深度同理、深度理解、專業陪伴,而非僅是理智的心理分析或運用技巧,這「揪心」的工作,平衡理智及情感相當重要,對我來說至今仍是個考驗。
在這個社會,「同理心」相當重要,但這不容易,我也是後天經過努力的學習及臨床經驗累積,才能真正理解許多人過著相當無奈的日子。有時人生遭遇真的不是自己能選擇的,如果能「同理他人」(設身處地替他人著想),從對身旁親近的人開始學習,至少能對於身邊的人有助益,也較能珍惜身旁與人交往的關係。
我看見許多人的生命到了最後,最有價值的不是金錢(但不能說金錢不重要,做好金錢管理,對於他人的生命較不會造成負擔),但若能與家人或親近他人關係和諧、對於社會有所貢獻,走到生命的最後一步,確實是較不感到遺憾的。
在這本書裡介紹了一些不同的臨床面貌,特別是「與孩子說死亡」這件事情,有些學齡前或低年級學童面對失去家長的威脅,大人難以向孩子啟齒、心疼而不敢告知實況,這時建議慢慢地說,至少告訴孩子「父親或母親的離開並不是你的錯,而爸爸或媽媽也很努力地對抗病魔,但是還是沒有辦法。」這點很重要,能避免孩子容易陷入自責。
書中也介紹一些常用的實用心理知識,分享給你們,希望對你們能有實質的幫忙;也期待這本書可以陪伴癌症病人或家屬,帶給你們力量,希望你們都知道,你們並不孤單。書中所提及的故事皆是真實存在,但尊重個案的隱私,故事都經過重組改寫與化名呈現,無論這些人這些事發生在世界哪個角落,願能提供你另外一個視角,帶給你溫暖。
最後想表達感謝。感謝出版社總編輯及責任編輯給予我的彈性,我能感受到他們想要助人的心意。感謝所有一直在身邊支持的每一個親友及貴人們、醫院的栽培及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的訓練。謝謝承諾一定會買書的好朋友:珮兒、美慧、吳馨馨、妮妮、君薇及筱萍,還有更多要感謝的人我感念於心,特別感謝我的母親從小耳提面命的告訴「助人是要感到幸運的」並信任我的每個決定。
也謝謝購買此書的每一個讀者,謝謝你,願本書帶給你力量、或僅僅只是我如同貓咪的平靜陪伴,也很好。
目次
〔推薦序〕那些被慣性忽略的人與事,才是生命的本質/洪仲清
〔推薦序〕別讓憂慮變成房間裡的大象/葉北辰
〔自序〕如同貓的陪伴
〔引言〕認識「諮商心理師」
1.與爸爸的秘密通道
〔心理師的臨床筆記〕不同年齡層兒童的死亡認知
2.珍惜和爸爸相處的日子
〔心理師的臨床筆記〕陪伴兒童度過悲傷
3.在媽咪的耳邊說再見
〔心理師的臨床筆記〕孩子的漸進式告別
4.親愛的奶奶,我會想念在天上的妳
〔心理師的臨床筆記〕兒童的悲傷出口
5.母女間的相處難題
〔心理師的臨床筆記〕學習了解相關醫療資源
6.孩子當菩薩去了
〔心理師的臨床筆記〕面臨哀傷的悲傷表現
7.失去孩子的母親節
〔心理師的臨床筆記〕 該隱病情嗎?
8.被無法停止的想念吞沒
〔心理師的臨床筆記〕關於失落悲傷的雙軌模式
9.再說一次當初的承諾
〔心理師的臨床筆記〕罹癌夫妻的共同課題
10.甘願照顧你,但也需要喘息
〔心理師的臨床筆記〕照顧者疲憊
11.幫孩子梳頭髮到長大的母親
〔心理師的臨床筆記〕最佳陪伴態度
12.退役的無敵鐵金剛
〔心理師的臨床筆記〕心的自我照顧
13.放下不完美的人生
〔心理師的臨床筆記〕學習放下:辨識生命中的應該
14.拍張全家福吧!
〔心理師的臨床筆記〕限時感下的積極思考
15.優雅地活著,好好地告別
〔心理師的臨床筆記〕關於好好地告別
16.我作了一個甜夢
〔心理師的臨床筆記〕照護自己的夢筆記
17.無法面對的餘命告知
〔心理師的臨床筆記〕罹癌了,該怎麼辦?
18.一無所有的遺憾
〔心理師的臨床筆記〕失志症候群(Demoralization)
19.現在悔改,來得及嗎?
〔心理師的臨床筆記〕患者與主要照顧者的充分溝通
20.接納身體,與癌共處
〔心理師的臨床筆記〕學習接納自己的身體
〔心理師的臨床筆記〕與身體的對話
21.樂天嬤的無常人生哲學
〔心理師的臨床筆記〕尋找心理支持團體
22.逆境中看見幸福的習慣
〔心理師的臨床筆記〕理性與感性的平衡
23.精彩人生才正要開始
〔心理師的臨床筆記〕正念減壓—慈心禪
24.在感恩的日子裡遇見奇蹟
〔心理師的臨床筆記〕提升生活品質的感恩練習
25.謝謝這場意外,讓我專注於內在整理
〔心理師的臨床筆記〕意外後的生活計畫安排
26.一個人久了,也想要被擁抱的溫暖
〔心理師的臨床筆記〕學習傾聽內在的孤單感
27.貓的溫柔陪伴
〔心理師的臨床筆記〕如同貓咪的同理心(empathy)
28.沖煮一杯名為「尊嚴」的人生咖啡
〔心理師的臨床筆記〕討論追尋的人生意義
29.我一定是上輩子做錯事
〔心理師的臨床筆記〕 疼痛控制與心理
〔心理師的臨床筆記〕面對因果論01
30.我不怕死,只怕不得好死
〔心理師的臨床筆記〕不實行心肺復甦術 DNR
〔心理師的臨床筆記〕關於《自主權利法》
31.拜託,讓我安樂死可以嗎?
〔心理師的臨床筆記〕癌因性疲憊
〔心理師的臨床筆記〕當出現了自殺意念
32.正視死亡反而讓我強大
〔心理師的臨床筆記〕討論死亡的正面意義
書摘/試閱
■與爸爸的秘密通道
雖然愛的人不在了,但還是可以用你的方式與他們聯繫
成人相較之下可以經過比較多的描繪和溝通,去慢慢調適面對伴侶的離開,而身為地表最強的堅毅母親,最困難的不是丈夫離世之後,該如何面對日後經濟上、情感上拮据無助的單親生活,而是事發當下,要如何回答雙眼閃著淚光的孩子那不定期的提問,「爸爸怎麼還不回來?爸爸是不是不要我了?」
故事裡的父母是在英國留學時認識的,母親是一位美麗、溫柔又獨立的女性,而帥氣的父親也很優秀,有自己的小事業,在他們的愛情底下,有兩位可愛可親的孩子,相當重視孩子教育的他們,親子互動相當好。
我想,以現在的社會價值觀來說,就是所謂的「人生勝利組」吧。美好的愛情、美滿的家庭,過著雖然不是大富大貴但也不愁吃穿的日常,多少人引頸欣羨著。
但是,上天總是不從人願。在眾人羨慕的粉紅色泡泡一一成形的時候,上天狠心地搓破了所有的未來。父親被診斷大腸癌第四期末期,並且已經轉移。
我只見過一次父親,他們忙於治療,甚至奔波至美國、日本以獲取更先進的醫學療法,最終,還是無效,父親的生命被畫上了句點。母親她帶著九歲跟五歲的孩子前來預約心理會談,小小孩似乎還不太清楚發生什麼事情,但大孩子已經懂得問:「阿姨,爸爸是不是不要我了呢?」於是後來只跟大孩子預約會談。
父親因大腸癌離世一個月了,大孩子每天睡前都會問同感悲傷的遺孀,「媽媽,爸爸什麼時候回來,爸爸是不是真的不要我了?」心力交瘁的母親儘管心情再煎熬,仍忍住淚水打電話求助,求助的內容不是她自身害怕如何面對死亡這件事,而是「不知道怎麼告訴孩子。」
成人相較之下可以經過比較多的描繪和溝通,去慢慢調適面對伴侶的離開,而身為地表最強的堅毅母親,最困難的不是丈夫離世之後,日後如何面對經濟上、情感上拮据無助的單親生活,而是事發當下,該面對日夜雙眼閃著淚光的孩子?
「我開不了口。」幾乎是所有家長跨不過去的檻。
第一次跟這九歲小女孩預約心理會談時,她穿著英倫風格的服裝,雙腿併攏、乖巧安靜地坐在會談室裡,即便臉上充滿稚氣,但行止都禮貌有序。徵求小女孩同意後我們開始討論爸爸的事情,但她卻很難主動用語言表達什麼,聽到「爸爸」兩個字,便不可抑地落淚,不間斷地抽取眼前的衛生紙。
到這,我明白她心裡已經知道失去爸爸的事實,只是這事實對孩子來說相當難以接受。在她啜泣聲伴著問句,「媽媽說爸爸會回來,但是爸爸一直都沒有回來,是不是不要我了呢?」孩子不斷重複的問號,不是真的提問,而是她對事實理解的過程,孩子正在用她的方法理解失去爸爸的事實。
通常這時候,我都會跟小朋友說,「那我們一起想念一下爸爸,好不好?」,他們會說爸爸對他們有多好、帶他們去哪邊玩,也會買玩具給他們,很喜歡跟爸爸在一起......我跟小朋友們約定,即使爸爸已經離開了,但我們一樣可以在會談室裡想念爸爸,也可以在家裡想念爸爸,在任何你想爸爸的時候想念他。接著我問小女孩,「我理解妳現在有多想念爸爸,所以我也想知道妳想念爸爸的時候,會用什麼方式表示呢?」
小女孩說:「我會寫信然後給爸爸,然後摺起來,放在爸爸的枕頭下,這是跟爸爸的秘密通道喔!」小女孩還說,「以前生日的時候,爸爸都會放禮物在枕頭邊,隔天,我就會在枕頭底下放一封謝謝爸爸的回信。」說到這,孩子收回水汪汪的雙眼、露出認真的眼神告訴我,她現在也還持續做著這件事情。
「很好喔,持續這個跟爸爸的秘密通道,這對妳來說很重要呢。」我和小女孩約定,「每次,我們都可以在這個空間裡面說任何想念爸爸的事情,但是妳不想說的時候也可以告訴我喔。」小女孩點點頭,想念著爸爸帶她去哪邊玩、答應過爸爸哪些事情。
每次的會談,我們都會談到信的內容寫了哪些,然後放在與爸爸的秘密通道裡面,在這些信裡有許多畫,畫出了以往與爸爸的快樂回憶,也分享她現在的校園生活。一次聽她說她跟父親的分享內容,發現她正逐漸接受「爸爸不會回來了」的事實。
有次,我問:「妳覺得爸爸現在在哪兒啊?」她說:「我真的覺得......爸爸在天上有看著我有沒有乖,也很想我跟媽咪、妹妹唷。」我強忍著眼眶裡的淚水,「恩,我知道了,我也這麼覺得喔!」用信任的眼神看著她。
我們共會談了十二次,透過每次的兒童諮商,孩子逐漸接受父親離開後的生活態樣,也較少用大哭大鬧的情緒表現悲傷,最後一次會談,是與這小女孩談論父親節卡片要放在哪個位置會比較好,直到她說,「我跟爸爸說,『不用擔心我,我會好乖乖聽媽媽的話』」。
我想這孩子,已經透過祕密通道,找到專屬她自己的想念倉庫,存放她對父親的永恆思念。
【心理師的臨床筆記】
不同年齡層的兒童的死亡認知
隨著兒童的發展年齡,對於死亡的概念及哀傷反應也會不同,建議依照兒童不同的認知去陪伴及關懷。
• 嬰兒期(0∼2 歲):對死亡的概念可能還不清楚,面對哀傷的反應可能會因分離焦慮而產生,如易怒、哭泣,飲食習慣改變或睡眠改變。
• 學齡前(2∼4 歲):這個階段的孩子可能很難理解「永遠」這個概念,故可能孩子被告知親人(父母)死亡時,一小時後又會問「爸爸去哪裡了?」。
• 幼兒階段(4∼7 歲):這年紀的兒童可能會把死亡看成是可逆、可反轉的,也有可能會覺得他們要為死亡負責任的,這年齡階層的孩子有時哀傷反應已經好很多,但也可能會模仿大人的哀傷反應,如憤怒、傷心、困惑和吃不下睡不著等表現方式。
• 兒童中期(7∼10
歲):在故事中,這時候兒童對於死亡已很清楚是不可逆的,也能理解死亡會發生在動物、人身上,但依然期待爸爸回來。
■親愛的奶奶,我會想念在天上的妳
不敢靠近,不是不能接受妳病後狀態,而是怕自己忍不住淚崩
在我們的心中也許都有這樣的一個人,無論這個人是否還在這個世界上,就只是單純地想念著他,這樣的想念情緒,對成人、兒童都是一樣的心理,我們都希望那個被想念的人,知道我們不會忘記他。
一位即將要失去親愛奶奶的九歲女孩,跟奶奶的關係特別的好,也受奶奶疼愛。七十歲左右的奶奶被診斷是膽管癌末期,隨著疾病快速進展,加上有些症狀需要協助,最後家屬選擇安寧病房讓奶奶獲得更好的身心照護。
最近,母親發現小女孩最近不太敢靠近奶奶的病床,透露出很害怕的表情、身體四肢緊繃,母親認為可能是因為孩子腦海裡的奶奶突然因疾病變瘦、變得不像原來的樣子,所以希望心理師能協助。
接到照會單的當下,我也擔心自己會控制不住眼淚,因為孩子的真摯情緒哭起來總特別讓人心疼。照會後,跟孩子約隔日會談,媽媽特別跟安親班請了假,非常擔心這孩子的情緒。
隔日,小女孩進會談室,綁著可愛的公主頭,謙遜有禮,一開始她的坐姿有點緊繃,為了讓孩子放鬆,我先跟她自我介紹了:「我是心理師喔,妳知道心理師是做什麼的嗎?」她低頭有點不好意思地看著我,「應該就是心理醫師吧,看心的醫師。」
「那妳覺得看心的醫師是做什麼的阿?」我好奇地探問她小腦袋瓜是怎麼想的。「就是把不敢對大人的話,跟心理醫師說吧。」這個答案也讓我會心一笑,臨床工作總是這樣的,不知道會遇到什麼樣的個案,有時接觸到兒童的心靈世界,會發現她們的多天真、自然、無害、直接,但每次要與孩子討論死亡的話題時,連我都覺得有些沉重。
我笑著回她說,「真特別的答案」,繼續問,「我可以問問奶奶的事情嗎?」她身體開始緊繃,空間沉默,眼裡噙著淚,低頭不敢直視。氣氛凍結了一會兒,我說,「我知道妳聽到奶奶會有點不知道怎麼辦吧?」她輕輕地點了頭。
得到了她同意後,才繼續問她跟奶奶間的關係,原來這小女孩每個周末連續兩天都會跟她心愛的奶奶一起吃飯、一起睡覺,這是屬於她們家族間的習慣,奶奶常煮她喜歡吃的菜、對她特別好,是她最喜愛的人之一。
當她慢慢願意跟我說話,也對環境比較信任後,我開始同理她喜歡奶奶的心情,「不過看著自己喜歡的奶奶好像生病了,也不知道怎麼辦吧?」接著問她陪伴奶奶的時候,都看見奶奶什麼樣子?她回說,「奶奶大部分都在睡覺,眼睛都是閉著的,所以也不知道怎麼跟她說話。」
「那我偷偷問妳喔,妳會想要在旁邊跟奶奶說話嗎?」大部分得到的回答是肯定的,「恩!想跟奶奶說話」,不過大人都在旁邊,其實很難讓兒童主動去做什麼互動,所以我建議大人也要給兒童一些與病人的私人互動空間。
「妳有什麼話或什麼事情還沒有跟奶奶說的呢?」沉默了幾秒後,原本還能強忍淚水的小女孩開始泣不成聲,約花了一分鐘邊哽咽著才將下面的話說完:「本來我要寫卡片給奶奶的,但是因為奶奶突然住院,我來不及做。我很想跟奶奶說,﹃奶奶,人都會死掉沒有關係……但是一定要請妳放心……(哽咽)我知道妳在天上會看著我們,我們會照顧好自己,然後我一定會記得想妳。﹄」她的淚水稀哩嘩啦地掉下來,我在一旁也不禁淚崩,即使一開始有心理準備了,但還是忍不住心疼。
接著,我問女孩有沒有養寵物的經驗?兒童若有一些失落的經驗,比方遇到寵物死亡,會比較容易理解死亡這件事情。小女孩說她有一隻心愛的黃金獵犬,已經很老了,小女孩明白這隻狗狗有一天也會離開。她接著說,爸爸媽媽一開始都沒有跟她提過奶奶的事情,奶奶就突然住院,她不明白怎麼會突然就變成這樣了。
我花了一些時間去了解小女孩對於死亡的想像。小女孩認為死掉就是「去天上」,認為去天上的人依然存在著。了解到小女孩對於死亡的世界是這樣子,就能理解小女孩是可以接受奶奶生病離開的,於是,我又再問,「妳猜到奶奶即將離開了吧?」小女孩點點頭,淚水沒停過,「因為奶奶一直睡,都不起來。醫師、爸爸媽媽有說可以跟奶奶說話,可是我怕我說了就會哭,所以我不敢接近奶奶。」
原來是因為這關係,並不是因為害怕奶奶變瘦的樣子。
最後,我都會問孩子,想要做什麼給病人呢?「我想要做勞作給奶奶」,小女孩用肯定的眼神說著,眼角的淚痕終於慢慢淡化。於是我跟她說,「下一次我們再來談妳跟奶奶說的話喔。」
事後,這家人順利地與她們心愛的母親(奶奶)道別,也從家屬的口中明白這小女孩會談後,就開始做勞作放在心愛的奶奶床頭旁邊。我想,奶奶在天上,應該都有收到小女孩這一份又一份的真摯想念吧。
【心理師的臨床筆記】兒童的悲傷出口
有時是這樣的,大人們理解到小孩也有悲傷的情緒,但可能難以開口,尤其是不知道該從哪邊講起。小孩是敏感的,當發現大人也會難過時,會有一種「這種時候或許不允許難過吧,否則大家會更傷心」的心裡,也不敢把悲傷表達出來。
身為一個人,不論兒童或大人,總會想要為所愛的人做些什麼,這是愛的心意。而一位體貼的小孩也會有這樣的心意,知道愛一個人總是會為彼此做些什麼,所以,當面對死亡時,體貼小孩會先選擇強忍悲傷。
其實很多事情都不知道怎麼問大人,對他們而言,只知道大人生病了,他們看見那個可能隨時隨地會離開的大人,只知道有可能以後看不到了,前面有提到,尤其是了解死亡就等於真正離開之事實的兒童約在九歲,就可明白逝去的人,是會永遠離開的。
小孩相信些什麼,取決於家人如何告知死亡,這個小女孩相信奶奶上了天堂,也是另外一種存在。建議大人們可以用一些生命繪本、或是以寵物的離開,來跟孩子討論死亡。當我們大人自身正在經歷悲傷時,若難說出口,又想要關心孩子的悲傷反應時,也可以讓孩子覺得「允許悲傷的態度」,孩子會經由陪伴慢慢說出來的。
■失去孩子的母親節
我們避而不談,但始終都為了對方努力著,無論生死
隨著癌症心理的臨床工作做得越久,可以看見各種家庭間的互動,有些家庭可以開放地談論疾病病程、一起安排後事,有些則不忍所愛的人承受痛苦,擔心衝擊力道太強,而選擇對病人隱瞞病情並獨自承受所有……
大部分病人到了疾病持續進展時,其實都能從細微的身體變化,理解到身體撐不下去的事實,但是當身旁親友選擇隱瞞病情時,疾病的進展就成了雙方都有默契避而不談的話題。
一位母親滿腹焦急地在門診找主治醫師,拜託醫師救救她的孩子,幾周前,也才二十三歲的小安被診斷出肝癌末期,從小他倆相依為命,父親很早就離開這個家再組新家,而小安也非常孝順,從小就懂得保護母親。
與這二十三歲的個案第一次會談,是因為主治醫師感嘆年輕罹癌,評估治療效果可能不會好,而且母親還「特別交代」要對個案隱病情,主治醫師擔心這位母親未來可能承受不住打擊,所以照會心理師過去。
一走到床邊,就可以看到母親正無微不至地照顧著小安。輕聲細語地詢問有沒有哪邊不舒服?幫他擦擦冷汗;問他有沒有胃口?吃點東西吧;今天身體感覺有沒有好一點?還缺什麼嗎?......這一切都令人揪心,因為小安的病程一直進展,稍微關心了小安的睡眠狀況、心理調適的部分,徵得同意後也跟小安單獨聊聊。
「你現在還好嗎,有沒有比較擔心的?」他知道我是心理師後直接說,「我擔心的只有家母,身體的狀況我自己知道不行了,但我每天都為了母親在努力。」對他表達理解,也詢問他打算怎麼做?「既然母親還是抱持著希望,我覺得我好像也該努力,看著母親難過......我心裡也很難受。」他低頭沉默了一段時間,我陪著他慢慢討論疾病調適的狀況,他認為既然已經遇到了,也只好接受,後續的一些心願、想法,他不捨與母親討論,「我說了只會傷她的心」,他緩緩地說。
進一步詢問他和母親以前的互動關係,他與母親關係很好,但他從來都不覺得自己是個快樂的人,心裡總是悶悶的,內心有時會有一種缺憾感,覺得人活著是辛苦的,小時候看母親因父親的離開很受傷,「很辛苦地獨力賺錢養我,我一直想,長大後要拚命地賺錢,讓母親過上好一點的生活。」
從一個二十三歲的年輕人口中聽到,「人活著就是比較辛苦」,連我都感到一陣抽痛,但那就是他的寫實人生經驗。即便我明白他想要保護母親的心情,不過我必須讓他明白,過去的這些苦會隨著環境和心理調適慢慢紓解開來,而不是在生病時也用此方式去過日子。
我繼續追問,「真的不想跟母親討論你的疾病狀況啊?」他的答案還是一樣。到這兒,我大概了解主治醫師照會我的原因了,這對母子間對於疾病沒有任何溝通,小安知道母親怕他難過,承受不住打擊,理解母親的美意;母親在小安住院期間,全力以赴地照顧,包括隱藏自己的悲傷及痛苦,想哭卻不能在孩子面前哭,看著自己孩子瘦骨如柴的樣子,也只能跑到會客室調整呼吸,吞回淚水,在人前只表達出正向的力量。
「我只有這個孩子,我沒有了他也不知道怎麼辦了,心理師拜託你也不要跟小安說他的病情,我怕他知道了會擔心。」我除了心理支持之外,提醒母親要照顧自己的身體,也稍微鼓勵母親除了隱病情不說這件事情,還是要跟孩子討論一下孩子想做的事情或是想要交代的事情。
儘管這反倒成為母親的壓力,母親還是選擇對小安隱病情。現在小安也不會主動詢問病情了,不過小安持續對母親表達,「不論後面我的疾病預後如何,妳都要好好照顧自己,這樣就算我最後真的走了,才會放心地離去。」
一個月後,這小安在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也就是母親節當天離開,主治醫師說這母親在病床旁看似很冷靜,但可以感受到她心裡龐大無以名狀的悲傷。後事處理告一段落後,母親主動來找我心理諮商,她的第一句話是,「我常常在想,當初我是不是沒有隱瞞病情會比較好?因為我這樣,我才比較有機會知道自己的孩子的心願及心聲?」
【心理師的臨床筆記】該「隱病情」嗎?
是否該隱病情呢,這個問題常常被家屬詢問,通常我是這樣回答的:親愛的家屬,其實在臨床經驗工作發現隱病情不是最好的選擇,在理智的層面上,病人有權利了解自己的病情,以感性的層面來看,會這樣做決定一定是有更多的考量,比方大部分的家屬考量到的是擔心病人不能承受,日後會採取不治療的方式來面對而延誤病情,這常發生在初診斷為癌症時,就已經選擇隱瞞病情。
另個部分則是「隱一半」的病情,也就是讓病人了解到現在是癌症,但是當疾病進展時,比方像是藥物治療的效果不好,或是手術切除腫瘤後發現期別更後面,這都會使家屬考慮是否該隱病情。
我可以理解家屬所擔心的狀況,不過還是建議採取慢慢說的方式,讓病人了解疾病的進展。如果病人最近有多重壓力源,或是一直以來都有相關的身心疾病史,那建議跟心理專業人員討論用哪些方法說會比較適當。我最終還是鼓勵說的,唯有讓病人知道自己的身體情形,病人才能做心理調適,也才能做出對自己最有尊嚴的選擇,也唯有不隱瞞病情,醫療上的照護團隊才能給予更好的心理照護。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