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蒲生華
青海樂都人,青海師範大學教授,民俗學碩士。社會兼職有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俗學會會員、青海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青海省民俗學會理事等。
耿英春
青海循化人,青海師範大學副教授,民俗學碩士。曾在《青海民族研究》《青海社會科學》《青藏高原論壇》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參與國家及省部級社科基金項目3項。
序
第一眼看到書名時,我首先聯想起了許多許多的關鍵詞,如口傳文學、民間文學、民間文藝學、民間信仰、民俗文化學、民俗信仰、宗教民俗、民俗宗教、文學藝術、精神世界、學術視野、學術規範,等等,但概念混合交雜,難免邏輯模糊。隨著一行行一頁頁讀下去,似乎逐漸清晰了起來,同時對本書的學術價值越來越推崇了。
本書所說的“口傳文學”,實際上也就是民間文藝學和民俗學所說的“民間文學”“口頭文學”或“口承文學”“口承民俗”,是相對於作家文學的民間文藝,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最喜歡傳承享用的文藝民俗形式。這種文學與作家文學的最大區別之一就是在思想內容上充分的民間信仰性,並因之使得其在廣大民眾中廣泛傳播,還具有相當的神聖性和經典性,其受眾面極廣、受眾人數極大、影響力極強,成為一個地區或一個乃至多民族的核心精神產品。
民間文學中的信仰文化,實際就是以雜神信仰為核心、廣泛採借和融合了多民族多宗教文化的民俗信仰。這種信仰沉澱著民族干百年來的歷史記憶,集聚著千百代人的聰明才智,體現著最廣大民眾的社會倫理觀和人生價值觀,是鄉土社會最堅實的文化土壤。信仰民俗和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一樣,都是以神性神靈為信仰對象,以真誠善良、善惡報應為道德標準,追求自律和善舉的宗教文化,所以也被學界稱之為“民俗宗教”或“民間宗教”。近些年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熱潮中,一大批民俗信仰儀式活動進入各級政府的非遺代表作名錄,得到官方的保護支持,信仰民俗也就逐漸進入了學術研究者的視野。我們必須要更新觀念,以多彩、平等、包容的態度善待包括信仰民俗在內的各種民族文化傳統,全面系統地梳理和研究信仰民俗文化,弘揚其中的優秀部分,使之成為建設新文化的積極元素。蒲、耿二位的這部新著就是用正確的思想觀念和科學的理論方法研究民間文學與信仰文化的力作,值得點贊。
河湟地區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過渡帶上,也處在中原文化與西部少數民族文化的交匯帶上,自古以來是中原儒釋道文化、西藏佛苯文化、中西亞伊斯蘭文化、北方草原薩滿文化等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交匯疊合的地區,因此也被學界稱為多民族的文化走廊。先秦有羌戎游牧於此,以柳灣彩陶為代表的彩陶文化燦爛於世。西漢時軍隊進入河湟,建西平亭,東漢時進一步建成西平郡,大量漢人移居並逐漸形成漢文化勢力,而其前後又有匈奴人、小月氏人曾經生活於此。西晉之後,鮮卑人先後活躍於河湟一帶,其中禿髮氏以今樂都、西寧為都城,建南涼國,儒家文化盛行。隋唐之際,河湟流域重新納入中原王朝軍政管理體系。
目次
序在殷殷信仰中建構生活願景
緒論
一、選題的背景及意義
二、研究的內容和範圍
三、國內外研究述評
四、研究的理論和方法
五、研究的基本觀點
第一章河湟民族走廊各民族口傳文學與信仰文化
第一節河湟民族走廊
一、河湟地區的民族走廊屬性
二、河湟地區的民族走廊歸屬
第二節河湟民族走廊各民族的形成
一、漢族——從大江南北遷居河湟的移民
二、藏族——吸收他族成分的吐蕃後裔
三、回族——經商和征戰中移居河湟的族群
四、土族——融合諸多部族的世居者
五、撒拉族——來自遠方的河湟新成員
六、蒙古族——曾在河湟沉浮消長的民族
第三節河湟各民族口傳文學和信仰文化舉要
一、河湟各民族口傳文學概覽
二、河湟各民族信仰文化述略
第二章河湟口傳文學中的佛教信仰
第一節仰望佛教神聖
一、神明與高僧:景仰中的呈現
二、神聖與世俗:民間化 表述
第二節叩問佛教聖蹟
一、佛寺:敘說中憑藉奇象張揚其佛性
二、佛塔:表述中依托神異映射其佛光
三、洞窟:傳誦中藉助高僧凸顯其佛緣
第三節禮讚佛教器物
一、讚揚靈性神通的法鈴、法鼓
二、讚美如意吉祥的哈達
三、讚揚祥瑞聖潔的“八吉祥”
第四節吸收佛經故事的河湟民間敘事
一、佛經故事在河湟口傳文學中的存續
二、佛經故事民間化的生成背景
三、佛經故事民間化的現實意義
第三章河湟口傳文學中的道教信仰
第一節神仙和道士
一、威武逍遙的神仙
二、身懷異術的道士
……
第四章河湟口傳文學中的伊斯蘭教信仰
第五章河湟口傳文學中的民間信仰
第六章河湟口傳文學中的心意民俗
第七章河湟口傳文學與信仰文化的共生關係
第八章河湟口傳文學中信仰文化的展演空間
第九章河湟口傳文學中信仰文化的交融特徵
第十章河湟口傳文學中信仰文化的社會功能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書摘/試閱
佛教自印度傳人中國以來,由於統治階級實現其統治的需要,廣大民眾為了更多地獲取精神上的慰藉,佛教在神州大地迅速傳播開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過程中,與本土原始宗教文化經過漫長而復雜的調適、整合之後,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佛教文化與信仰。就目前來講,經過本土化了的佛教在中國主要內化、凝聚成了兩大佛教系統:一是與中國傳統宗教和強大的儒家文化相協調的漢傳佛教系統,一是以印度佛教與西藏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藏傳佛教系統。河湟民族走廊是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過渡交融地帶,相比之下,藏傳佛教在這一地區的影響較大,除了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而外,這裡的藏、土、蒙古等民族以及不少漢族民眾都信仰藏傳佛教,另外一部分漢族民眾信仰漢傳佛教和道教。
在日常生活中,佛教信仰成了河湟民族走廊不少民眾的不二選擇,他們叩拜佛教神聖,崇信佛教聖蹟,敬奉佛教器物……這一切不僅體現在現實中,同時也折射於他們的口傳文學中。佛教神聖包括虛擬的神明和真實的高僧,河湟口傳文學中也對佛教神聖盡力擴布,廣為傳頌。這些或救危濟困,或斬妖除魔,或弘揚佛法,或潛心佛事的神聖,在極力渲染和無限放大的民間話語下,浸透著人們對之的景仰之情。在民間化的表述方式上主要採用將真實的佛教人物神格化,將圍繞佛教神聖的歷史事實傳說化,將虛擬的佛教神明世俗化。河湟口傳文學在對佛教神聖的解構與建構,重組和重塑中表達著人們對之的民間理解。佛教聖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河湟民族走廊的佛教聖蹟主要由佛寺、佛塔和佛教高僧的修行處等構成,這些聖蹟不僅在河湟民族走廊隨處可見,而且在當地的口傳文學中屢被傳誦。民間話語下的這些佛教聖蹟無一例外地浸染著神聖、瑰麗、奇幻、靈性、特異等特徵,這是表演者的刻意為之,目的是喚起民眾對這些佛教聖蹟的崇信。因之,河湟口傳文學中的佛教聖蹟透射出濃濃的信仰色彩。佛器在信眾心目中是神聖、潔淨的。在河湟口傳文學中,這些佛具和法器同樣被人們反復禮贊、頌揚。尤其是在卓倉藏族婚禮歌中,以法鈴、法鼓、哈達、八吉祥等為主的佛教神聖器物更是被歌手動輒吟詠,同時其間浸融著這種文化享有者們對之的信仰。
河湟口傳文學中吸收、轉化了大量佛本生故事、佛傳故事和佛教因緣故事。佛經故事在河湟民間被廣為戲仿是當地特殊的地理環境、社會情境和文化語境使然。這些民間化了的佛經故事又在當地民眾的社會生活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實際作用。
……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