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1980年生,現居台中。著有個人詩集《白色倉庫》、《時光誌》、《孤獨十二練習曲》、《後設詩》、《敘事》及《新嘗試集》。
序
序︰
後記
詩在比興
秋天是這樣的:「接續而來的天氣有點詭異,一種超現實的感覺,植物彷彿解構,顏色、形狀與質料可以分離而單獨存在,情緒方面則有一種『虛無』沉著,好像更沉一些就可以崩壞內心,徹底毀滅。」現在已是二月,窗外沒有雨卻像有雨一般,我聽著莫札特A大調第12號鋼琴協奏曲,並不重要。就在這樣(秋冬)新舊摻雜的情緒裡完成詩稿整理。
《新嘗試集》是我第六本詩集,「新」不在延續或否定,只是覺得一百年過去了,那樣的意義。輯一「詠懷詩」寫於2017年9月初至10月底,依時間排列,呈現創作本來的次序,這些都寫於秋天,或許也可稱為「秋懷」之類;輯二至輯五意思明確就不再說明,時間為11月至1月,一併記上。
最近,我常在想一個問題,詩是什麼,詩的創作如何?以自己部分經驗來說,或許有著二種(或三種)可能。一是日常經驗一個個匯入某個像是「潛意識」的地方,以一種自己也未知的方式逐漸融合一起(至飽滿成形為詩),當我受到某個觸發,詩便一湧而出,這時詩是自己來的,過程常是快而雜多,有時一秒就有好幾個詩句竄出,如何刪選增修都相關著「意識」,不過有時湧出的詩自是完整,幾近不需意識干涉。也因為這樣的詩是歷來堆累在內的綜合,所以不必與某個經驗或意義作單一對應。
另一則是先有「內在情志」,再以能夠相對應的「外物」來(精確且出新)比附類推,逐字句完成詩。像是先有「時間不再而覺得悲傷」的感覺,再以「時間之樹凋零」來形容。過程就像感覺的淬鍊,使其日後閱讀時可以「再現」,或許有點類似植物淬鍊為精油,並非直接放置成乾癟之物。另外說來,這個致力於詩的行為其實也是個經驗並匯入潛意識,而其過程也有可能突然成為某個觸發而使詩(句)湧出。
(第三則是直接描述,內在情志與外物獨自,之間互不相涉。例如直接描述感覺的句子「時間不再而覺得悲傷」。一首詩部分使用可使語意明確些,但過多就覺得偏近於「文」。胡適於〈談新詩〉說到詩、文,「抽象的題目用具體的寫法」、「抽象的題目用抽象的寫法」,也是不錯。另有朱熹《詩集傳》對於「賦」之說法:「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大概也是如此。)
近日讀到「比、興」之說:「索物以託情謂之比,情附物也;觸物以起情謂之興,物動情也。」(南宋‧王應麟《困學紀聞三》引李仲蒙語)與我所述關係如何,或許就有幾分。《新嘗試集》完稿之時,想到這些詩的問題便「嘗試」為它指出其一,以為後記。
2月6日 台中
目次
15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三十四
三十五
三十六
三十七
三十八
三十九
四十
四十一
四十二
四十三
四十四
四十五
四十六
四十七
四十八
四十九
五十
五十一
五十二
五十三
五十四
五十五
五十六
五十七
五十八
五十九
六十
六十一
六十二
六十三
六十四
六十五
六十六
六十七
六十八
六十九
七十
七十一
七十二
七十三
七十四
七十五
七十六
七十七
七十八
七十九
八十
八十一
八十二
輯二‧ 構成
構成
輯三‧ 存在之書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輯四‧ 顏色之書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輯五‧ //及思緒集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後記
詩在比興
【附錄】新文學改良芻議
書摘/試閱
構成
—唯識
Ⅰ
/聽著〈the sound of the silence〉,
這時。「樹」作為一個條件
還有「冬天」、色澤鮮明的「雨」……。
的意義是什麼?
# 一切指向我的情感(有些溫柔吧
畢竟
冬天)
Ⅱ
的意義是什麼?
# 當它們湊著好像條件(但不)
假設這時來著的是「光線」(不是「雨」)
蟲在草叢
裡,會是如何?
Ⅲ
還有「冬天」、色澤鮮明的「雨」
# 落在倉庫書店外(右側有一棵樹被省略了)
(而我)
這麼著讀完小說而雨
彷彿凝有昆蟲的琥珀折射著光充滿了
神諭
Ⅳ
這麼著讀完小說# 《挪威的森林》
;摻雜冬葉寫了些
半成形句子:「我要涉入現實。」(簡單的說)
有著什麼改變了(本質之類)我知道
卻沒有向人說
(這時,有人進來了)
Ⅴ
這時,有人進來了
# 是店員,帶著一身雨及問候,具體有形
的是義大利麵、啤酒與
一張The Arcade Fire的唱片
時間搖滾彷彿一團火在〈wake up〉燒著,熱情
、理想(相接近的語詞……)
Ⅵ
寫了些半成形句子
# 完整篇章是〈愛、孤獨與死亡—讀村上春樹
《挪威的森林》〉(未發表) ,……
Ⅶ
假設沒有閱讀
# 看著書店右側黑板樹的本質(沒有更適合的
形容了)(雨被省略了,這時)
想起你的問候
以上,作為回覆
Ⅷ
會是如何?
# 一個旅行或許
並不執著什麼,坐在列車上這般讀著報紙
草原過去了,海洋(假設夏天)
也是;過去的我過去了(或融在一起)
不干擾
Ⅸ
假設沒有閱讀
# 逆著雨走入咖啡館
光線比時間略晚,鄰近的兩人聊著齊克果一類
提到:「衡量人類標準是:
可以忍受多久,以及到什麼程度。」
……
Ⅹ
的兩人聊著齊克果一類
# 不是很確定
畢竟混著〈born to be wild〉的聲音而有些
干擾,某種不協調就不聽了
信寫完了
專注斜對角書店,雨,左側是黑板樹
ⅩⅠ
信寫完了
# 語調接近死亡處作結,我想。
書店的人回來了(帶著一袋
什麼?)簡略整理書籍就打烊,雨停了這時
有讀者來了又走
ⅩⅡ
的意義是什麼?
# 雨不見了,刪掉書店咖啡館與。躲在房間
敘事(現實與非現實)
,想起給你的回信,關於《挪威的森林》
的下冊
附錄:
新文學改良芻議
這篇〈新文學改良芻議〉,不在「改良」什麼,只是站在百年後的今天,重新來看新詩這個文類。
漢詩發展至晚清,由於新文化衝擊,創作上產生一些困難。假設性的例子,「杜斯妥也夫斯基」若要入詩便佔去一句,而且難以找到另一個人名與它對仗,即便找的到,這樣的詩實在也沒多大意義。另外則是字詞的「單義」與「多義」,寫「菊」可連結至「陶潛」等,然而「蒸汽機」就只是蒸汽機,在字句數有限的範圍內,單義的字詞所能產生的詩意較為有限(當然這透過大量的文本書寫可以改變,不過一時之間無法)。如果要將新文化相關的題材都捨棄,必然產生問題,像是詩與生活脫節。
不乏有人思考如何革新,而胡適提出的「新詩」最為成功。以現在來看,新詩與舊詩(暫且稱之舊詩)最大差別不過在字句數限制及其鬆綁後必然影響的平仄對仗等,其他如文言白話、句讀標點、用典與否、雅字俗語等,都已不是問題(都可入詩之意)。但因字句數限制及平仄對仗是最顯見的特色,一消失便使人產生疑惑,不知如何來分辨詩。至今,新詩似乎也還沒有「一定」的定義(甚至有人以為這就是新詩的特色),這個實在危險,像詩與分行散文難以分別就是一個問題。
新詩該如何定義?不妨先來看看傳統漢詩如何,以我自己閱讀經驗,漢詩自《詩經》以來沿續的傳統有二,一是比興,一是韻律。
先就比興來說,比興歷來說法不一,但也有著或多或少的接近。其中我最喜歡「索物以託情謂之比,情附物也;觸物以起情謂之興,物動情也。」(南宋‧王應麟《困學紀聞三》引李仲蒙語),因為它較能廣泛涵蓋漢詩的創作。「比」是先有內在情志再比附於外物,「興」是外物興發內在情志,二個都涉及內、外,只是方向不同。作者自己可以分辨,但對讀者來說較難,例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究竟作者先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情志再以外物「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來比附,還是外物「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興發了作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情志,實在無從推斷,但我們可以明確的說,這句使用了比或興的手法。 所以對讀者來說,不妨將比、興合為一起,稱之為「比興」。
比興和意象從某一部分來說,都涉及到「內、外」(或者抽象、具體;情、景;虛、實等)而相似。打趣來說,西方詩人龐德受到漢詩的影響,那麼他所提倡的「意象」是否可視為漢詩的一個支流?不過話說回來,使用比興或意象都無妨,不過是個名稱罷了。
相較比興而言,另一個創作手法為「賦」,「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朱熹《詩集傳》),直言而不涉及情志、外物之間的比附或興發。那麼為何詩重比興而不在賦,我想那是因為漢詩以表達情志為主,比興手法更能勝任,像是句子「覺得寂寞」讀者只能瞭解意思,而「寂寞沙洲冷」讀者則能感受。另外比興手法可表現更高的藝術層次,表達某種體悟高妙不落言詮的人生境界。另外對於含蓄的人來說,比興這種不直說的手法也更為適合。
不過,一首詩未必全是比興,適量的賦能讓詩明確些,鍾嶸〈詩品序〉:「若專用比興,患在意深,意深則詞躓。若但用賦體,患在意浮,意浮則文散……。」說的就不錯。賦與比興並無一定比例,但可以確定,比興的使用影響著詩意濃淡。相較來說,當我們覺得一篇散文或小說段落「詩化」,那是因為作者用了較多的比興,而歌詞或分行散文並非詩,是因為沒有比興(但歌詞若用了比興,也會讓人覺得像詩)。
比興之外,漢詩的另一個傳統是「韻律」。韻律較易分辨,《詩經》至漢為押韻,六朝提出「四聲八病」,唐以後對於格律嚴格的要求更加明確。由此看來,韻律也是有所發展改變,不能單以律詩絕句的標準作為全部舊詩的定義。
那麼「新詩」又是如何?韻律的部分胡適提出「語氣的自然節奏」、「每句內部用字的自然和諧」,一種自然的音節,為「內在」韻律。而胡適在〈談新詩〉一文談到「詩」與「文」的差別,「抽象的題目用具體的寫法」、「抽象的題目用抽象的寫法」,就與比興(及賦)的意涵近似。因此漢詩「比興」與「韻律」這二個傳統,新詩是兼具的。(不過新詩「自然的音節」較為隱藏且不固定,「比興」外顯而好辨識,用來定義也較為明確。)
站在百年之後的今天重新來看新詩,覺得它延續傳統而革新,在漢詩的發展脈絡裡,與舊詩並非截然二分,而是像胡適所說的一種文學的自然進化。
6月1日 台中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