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緒論音樂表演詮釋的多重世界
第一章歷史成因:當“演奏”成為“詮釋”
第一節對西方“演奏”歷史脈絡的考察
第二節西方近代音樂表演詮釋概念的產生
第三節關於“表演”概念內涵的說明
第二章話語分析:音樂表演詮釋對象的複合性
第一節音樂表演詮釋對象的一般話語分析
第二節音樂表演詮釋對象的特殊話語分析
第三節音樂表演詮釋對象的複合性
第三章音樂表演詮釋的表層符號性對象
第一節記譜符號
第二節形式、體裁與作品風格
第三節音樂音響結構控制
第四節技巧表達
第四章音樂表演詮釋的深層意味性對象
第一節創作“立意”
第二節主體的深度批評
第三節詮釋理念
第五章音樂表演詮釋對象的內部特性與關聯
第一節“相對景深”:前景與後景的構成關係
第二節“詮釋循環”: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的條件關係
第三節“異性共生”:規範性與非規範性的生存關係
第六章“複合性詮釋”之學理依據
第一節“結構史方法”的啟示——複合性詮釋的可能性及其基本形態
第二節“兩種意義的區別”——複合性詮釋的解釋學淵源
第三節“內部理解和外部理解”——複合性詮釋與分析學派的視野
第七章“複合性詮釋”的個案分析
第一節個案對像簡介
第二節個案分析:馬克斯·羅斯塔爾對貝多芬《第九小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的詮釋
小結
結論
參考文獻
後記
書摘/試閱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科學史對中世紀有過“黑暗”的惡評,但對音樂而言並非如此。現代音樂與表演歷史發展的一次重要推力,恰來源於中世紀記譜法的建立和完善。這個長期的意義重大的任務正是教會神職人員完成的。在西方,9世紀以前幾乎所有的音樂都與即興演奏緊密相連。以當下的理解,由於沒有可靠的記譜法,即興演奏本身就是一個(或是“一次”)音樂“作品”。即興也是早期音樂主要的存在方式。大量的音樂也主要依靠記憶和模仿,以“口授心傳”的方式流傳下來。然而,這種依靠記憶的傳播方式缺點很多,尤其是它的不確定性。這就與羅馬教廷主張的正統與權威性產生抵觸。由於音樂與禮拜儀式互相的捲入融合,音樂自然成為對教義詮釋的內在部分。因此,以解經學觀點來看,對音樂的正確記錄也是對教義的合理闡釋。
9世紀前後,原本依靠記憶演奏的模式被另一種較以前更為確定的模式所取代——演奏樂譜。當然,即興演奏作為一種中世紀傳統,其慣性並不可能因為記譜法的出現而戛然而止。實際上,一直到11世紀前後(甚至今日),即興的傳統仍具有活力——雖然其內在的意義與當初判然有別。
……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