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味、記憶與愛欲:艾克曼的大腦詩篇
商品資訊
系列名:Next
ISBN13:9789571375793
替代書名:An Alchemy of Mind : The Marvel and Mystery of the Brain
出版社:時報文化
作者:黛安‧艾克曼
譯者:莊安祺
出版日:2018/11/07
裝訂/頁數:平裝/392頁
規格:21cm*14.8cm*2.5cm (高/寬/厚)
版次:2
商品簡介
《感官之旅》作者黛安.艾克曼致大腦的情詩!
一本以神經科學為基礎的文學作品,是腦的詩歌語言
探討大腦如何變成我們的心智,以及我們日常的心靈幻想曲
艾克曼以冷靜、理性的方式將科學、人類學、心理學、歷史、文學
融為一體,結合了抒情與自傳性的回顧。
────弗朗辛.普洛斯(Francine Prose)
心理是否反映或影響生理所見及所覺?情感的語言是什麼?記憶力難道是想像中的功能?我們會否完全出自於自己的想像?
在這部雄心萬丈且富啟發性的作品中,黛安‧艾克曼以一位藝術家的眼睛,結合科學家的博學,說明了人類大腦的神奇之處及奧祕。在本書中,艾克曼對我們花費大量心神譜寫而成的心智幻想曲進行了史無前例的探索。艾克曼不僅解釋了記憶、思考、情感、夢境、語言習得,向讀者報告神經科學最新研究的同時,也將注意力放在富爭議的主題上,如創傷效應、先天與後天、男性與女性大腦。文章不只簡單易懂,同時優美而扣人心弦。對於意識及自我的本質等各種存在主義式提問,艾克曼從艱深客觀的科學法則中提煉,以得到生動且饒富趣聞的解釋。
作者簡介
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
集二十多本獲高度讚譽的詩歌作品和非小說作品於一身的暢銷書作家。
生於美國伊利諾州渥克崗,獲賓州州立大學文學學士、康乃爾大學藝術創作碩士及博士,曾任教於哥倫比亞、李奇蒙及康乃爾大學。是《紐約客》等雜誌的專欄作家,也是詩人、記者、探險家,熱愛自然,寫得一手好評與詩意散文。著述甚豐,包括深受全球讀者喜愛的暢銷書《感官之旅》、《愛的百種名字》、《氣味、記憶與愛欲》、《艾克曼的花園》、《Deep Play心靈深戲》、《愛之旅》、《人類時代》、《纖細一線》、《稀世之珍》、《鯨背月色》等;以及敘述二次大戰最成功藏身處的非小說敘事作品《園長夫人》。
艾克曼的詩作亦豐,包括《甜笑的美洲虎》、《讚美破壞者》。她關於大自然和人性的文章,常見於《紐約時報》、《史密森雜誌》、《波瑞雜誌》、《國家地理雜誌》等;且曾主持以《感官之旅》為靈感的公共電視節目。
艾克曼動人的文筆獲得許多獎項,包括凱尼恩學院(Kenyon College)頒發的文學博士、布洛斯自然獎(John Burroughs Nature Award)、美國學院詩人勒文獎(Poet’s Lavan Award),和獵戶星大獎(Orion Book Award),並由紐約公立圖書館選為大文豪(Literary Lion)。
她所獲得的另一項殊榮,是有個以她為名的分子──「dianeackerone」。
譯者簡介
莊安祺
台大外文系畢,美國印地安那大學英美文學碩士。譯作包括《感官之旅》、《Deep Play心靈深戲》、《園長夫人》、《艾克曼的花園》、《愛的百種名字》、《愛之旅》、《我的大象孤兒院》、《創作者的日常生活》、《美味不設限》、《巴黎人》、《萬病之王》等。
名人/編輯推薦
各界推薦
既有深入觀察,也有自由聯想,艾克曼的頌歌將我們的腦內世界變得華麗動人、柔軟溫柔、熠熠生輝。
──《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充滿聯想並且富含意義與趣味。
──卡爾‧齊默(Carl Zimmer),《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ton Post)
致大腦的一首情歌。以更冷靜、理性的方式將科學、人類學、心理學、歷史、文學融為一體,結合了抒情與自傳性的回顧。
──弗朗辛.普洛斯(Francine Prose),《More》雜誌
(艾克曼)是了不起、博學的合成器,讓自己位於知識的盡頭,以如詩歌般的語言向我們回報。關於大腦、心智和意識的書正互別苗頭爭取讀者目光,這個領域因為熱情洋溢的作品及具啟發性的洞見而趣味盎然,而艾克曼對此呈現了深具助益的全面探討。
──佛洛伊德‧史克魯特(Floyd Skloot),《新聞日報》(Newsday)
借助心理學、神經科學、哲學、形而上學和物質世界,文字十分有可讀性,傳遞了大腦和心靈的神祕交會中的精彩精華。
──《Elle》雜誌
才思敏捷、深入、獨到地包羅萬象。一如既往,艾克曼全面投入的觀察、對自然現象及科學充滿想像的詮釋、深具特色的寫作內容所呈現的光采,還有使各項發現具個人色彩、相互關連並引起共鳴的才能,拜以上所賜,她確實機敏風趣。學識豐富而且好玩有趣。
──《書單》(Booklist)
在《氣味、記憶與愛欲》書中,優異而獨具風格的作家黛安‧艾克曼在探索思考、情感、記憶、語言、性別差異和創意的過程中,融合了科學及個人經驗。關於神經細胞之間如何溝通,讀者可能未曾讀過比這更有詩歌風味的敘述。
──《亞利桑那共和報》(The Arizona)
艾克曼將部分別具趣味的研究結果納入論述中。她的熱情富有感染力,多數讀者都會迅速地為她對大腦的熱愛所折服。一場穿越大腦物質與情感的旅途,有趣而收穫滿載。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s)
在這場位於人類大腦內且引人入勝的遊歷中,詩人暨自然學家黛安‧艾克曼針對性格、性別、情感以及語言深入思考,(她)留給讀者具有細微不同的理解及感激,『滿是皺褶的自我衣櫥』讓我們能運作。精彩部分描寫優美。
──《時人》(People)
文章卓越和洞見睿智,非常有趣!
──《亞特蘭大憲法報》(The Atlanta Journal-Constitution)
艾克曼護送讀者深入頭顱中……這是一段引人入勝的旅途。她的作品一如既往出色且展現了敏銳的觀察力。
──艾倫‧普林斯(Alan Prince),《Bookpage》
充滿啟發。刺激思考關於思考的禪式追尋。
──《聖荷西信使新聞報》(San Jose Mercury News)
優雅而注重細節。艾克曼探討了我們備受讚揚的「灰質」,灰質是錯綜複雜的成團神經元,數以萬計,它的作用讓我們既獨一無二又與他人有共通之處。
──《信差郵報》(The Post and Courier,南卡羅萊納州查爾斯頓)
艾克曼的粉絲知道自己該對什麼抱持期待──科學與感官感受性的交會、自然與藝術的交集,看透個人經驗與感知的稜鏡……她不斷自藝術、動物、早期人類、文化差異領域中旁徵博引,創造的內容是其他同類書籍所沒有的。
──《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艾克曼融合了藝術與神祕的大腦科學。
──艾麗莎‧斯卡佩爾(Elissa Schappell),《浮華世界》(Vanity Fair)
奠基於她研究過程中的科學資料,艾克曼邀請讀者一同分享……她獨到的個人見解。
──《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星級評論
艾克曼的風格渾然天成地引人入勝。
──《每日加州人》(The Daily Californian,柏克萊大學報)
一本優美的書。艾克曼讓通常費解而令人困惑的大腦文獻變得明白易懂。因著清晰、果斷與深情,對於大腦的認識與理解變得直截了當又貼近個人。
──麥克‧S‧格札尼加博士,(Dr. Michael S. Gazzaniga)
達特茅斯學院認知神經科學中心負責人、
《認知神經科學》(Cognitive Neuroscience)編輯
艾克曼是具有詩意的自然世界記述者。
──《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
愉快又具吸引力的大腦科學文章。
──《娛樂週刊》(Entertainment Weekly)
序
大腦的詩歌
本書既是對腦的禮讚謳歌,也是一段實際的旅程,主要的目的,是要掌握大腦/心智的奧祕、玄奇和感受。坊間已經有許多談論腦的精采科學書籍,同樣吸引讀者的,還有如吳爾芙、普魯斯特、喬哀思、貝克特和詹姆斯等作家所寫以心理活動過程為主題的優美傑作。而我偏愛橫跨兩個領域。我認為,宇宙不只能由一個角度來認知──不論是從人文或科學的角度皆然,而應由兩者之間的交會之處探究,兩者相輔相成。這是一本以最新神經科學為基礎的文學作品,是腦的詩歌語言。
我在《感官之旅》、《愛之旅》、《纖細一線》、《心靈深戲》和《艾克曼的花園》等書中,曾經談過腦的一些活動,因此在本書中,不會重複贅述同樣的主題,若讀者依然對這些使心靈多采多姿的元素有興趣,可以參考上述書籍。本書所探討的,是多年來一直讓我沈迷的主題。我剛上大學時,原本主修生理心理學,但轉學時電腦出了差錯,把我轉進了英文系。原本我就對寫作有興趣,也持續不輟,因此我接受了命運的安排,但我依然不能忘情於大腦和心智的課題。
《艾克曼的花園》雖是一本關於成長以及我們與大自然關係的書,但讀者也可以由其中學會種花蒔草;同樣地,《氣味、記憶與愛欲》談的雖是大腦如何變成我們的心智,以及我們日常的心靈幻想曲,但讀者也能由其中習得最新的神經科學。我希望能說明大腦平素的神奇活動,它精采絕倫的百寶袋──包括思想的幻象。我無意包羅萬象,也未必就無偏見,或是平鋪直敘,請和我一樣,把它想成是一段神祕之旅,旅程中盡是奇特的行程,以及異國風情的海港。
目次
第一篇 奇幻祕境(演化)
1 令人陶醉的紡織機 2 地球島
3 為什麼我們問「為什麼」? 4 存在的小小謊言
5 光線劃破黑暗之處
第二篇 理性的甜美夢想(自然的腦)
6 思想的形狀 7 內在的空間
8 全神貫注 9追求模式的熱情
10在松樹教會中 11 愛因斯坦的大腦
12心靈之眼
第三篇 欲望展示館(記憶)
13 記憶:心靈的火花 14玻璃球中的倒影
15 思想的列車 16記得,我作夢
17「哈囉,」他撒謊道 18傷痛的記憶
19 氣味、記憶與愛欲
第四篇 絕非沉悶的折磨(自我,與其他想像)
20介紹自我 21另一個自我
22個性 23「該是男還是女?」細胞說
24藝術家的感官世界
第五篇 世界傷了其他人的心(情感)
25情感氣候 26追求快樂
第六篇 話語的色彩(語言)
27記憶的共犯 28比喻與你同在
29話語的色彩 30莎士比亞在腦海
第七篇 內心的曠野(我們共有的世界)
31綠洲 32意識與知覺
33鄰居的王國 34美麗的俘虜
參考書目 378
書摘/試閱
19 氣味、記憶與愛欲
氣味遠比聲光影像都更能撥動你的心弦。 ──英國詩人作家吉卜林(Rudyard Kipling)每年初夏,我都置身塵世間的天堂,照顧我的玫瑰。我每天都得花一個小時以上的時間修剪整理花園,在幾個花壇上共有一百二十株玫瑰,而且我用有機的方式培養它們。我承認這些玫瑰數量不少,但我覺得,除非嚴重到我每天都非得清點它們一遍不可的地步,否則以我投入的心力,還不能算是過度迷戀。花商的玫瑰很少會有香氣(它們培育的重點是色彩和形狀,在培育過程中便犧牲了芬芳),但我花園中的玫瑰卻芳香襲人,如金塊一般沈重濃郁,教人心醉神馳,不能自已。有哪隻授粉的蜜蜂或哪個人類能夠抗拒?我邊照顧整理它們,邊像個輔祭一般讚嘆它們,聆聽鷦鷯的雛鳥啁啾,凝視著太陽滲入樹林,享受樹葉的颯颯之聲,並且努力不讓像思想這種不合時宜的事物闖入。整理完一塊花壇,另一塊花壇繼起召喚我。我發現這些晨光時刻就如沈思冥想一般發人深省,我一邊吟誦我的花園,把它當成活生生的聖歌,一邊也沈醉在芳香的記憶裡,尤其是「奧塞羅」(Othello)和「亞布拉罕達比」(Abraham Darby)這兩種玫瑰充滿官感之美的氣息裡。
氣味是包裝好的記憶我很驚喜地發現,我們人類喜歡浸淫在香草或花朵的記憶裡:檸檬皮、玫瑰花瓣、梔子花、蜂蜜、薰衣草枝。我們想要享受感官的記憶,並且告訴所有我們邂逅的人──甚至包括陌生人在內:我們也和盛放的大自然一樣招蜂引蝶。我們想要召喚成熟的季節,沾著瓊漿玉液和多汁水果的性感花朵。我目前最喜愛的香水「迷戀」(Obsession)以香草的氣味見長,雖然它有這般成熟的名稱,以及用黑色電影(film noir)的性感廣告手法創造出潛意識的魅力,但它的香味卻讓我回到兒時的廚房,因為香草在烘焙時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另一種懷舊的香味是痱子粉,由於嬰兒潮一代的父母習慣用痱子粉保護寶寶的小屁股,因此這在許多香水中,也舉足輕重。我們的大腦把這些最初的氣味和遙遠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就像廣告商知道的祕密一樣,氣味可以喚起深藏的記憶,向潛意識說話。二手車的經銷商常會在舊車中噴灑新車氣味的香水,有些餐廳也會透過購物商場的排氣系統散放菜香。
在我們送花、送香皂或香水給朋友時,就等於把包裝好的記憶送給他們。嗅覺和我們其他的感官不同,它和記憶中樞的關係非常密切,很容易就會與情感混雜。若鼻子察覺到什麼氣味,就會直接把訊息傳送給邊緣系統,這神祕、古老和情感強烈的部位,充滿著欲望和渴求,由杏仁核(情感)和海馬回(記憶)記錄下來。很少有事物如氣味這般值得記憶,它可以掀起濃重的懷舊思緒,因為早在我們來得及編輯修改之前,它就勾起了強有力的印象和情感。你所見所聽的可能旋即消失在短期記憶的堆肥之中,但嗅覺幾乎沒有短期記憶。我們各有屬於自己的氣味記憶,部分是因為氣味會刺激學習,曾有實驗讓學童在背生字的時候搭配氣味的線索,結果他們的生字就背得比較熟。
我們何其有幸,能生活在這芬芳的星球上。有些最濃郁的香氣並不是來自花朵,而是源自樹葉與樹皮,甚至來自空氣本身。我愛暮冬空氣裡的早春氣息,那是一種微妙而豐富的氣味,彷彿舉世就在蓓蕾之中。許多春天的球莖植物也都芳香撲鼻,從濃烈的風信子,到淡雅的紅邊水仙(Poet’s Narcissus)。整個冬天我都等著木蘭和紫藤開花,紫藤的氣味宛如淡淡的麝香百合,帶著一股新車皮革的氣息。我喜歡對著一排紫藤矗立,盡情深吸它教人暈眩的香氣,直到鼻子受不了,再也不肯嗅聞才罷休。對於木蘭,我也採取相同的策略,我種了一株高大的中國木蘭花,生出如白蘭地酒杯般的粉紅花朵,雖然它的花期只有一兩週,卻是超凡脫俗的景象。每天我總找出時間,直驅花叢,把我的臉龐緊壓入厚厚的花瓣面罩上,徐徐地深呼吸,享受它們輕柔的香草和溫暖的燭蠟氣息。
在花園豐富而變化萬千的氣味中,不知什麼吸引著我,提振我的精神,以隨著季節更動的記憶填滿我的潛意識。在大部分的夏日清晨裡,我總會來到花園,來一趟氣味之旅,駐足吸入這近乎美學極致的百合和玉簪花香氣。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大腦在沒有新事物的情況下,只會發出「喔,又來一個吞劍人」這樣的訊息,甚至保持懶散休息的狀態,此時鼻子似乎停止發揮作用,就像肌肉因過度使用而彈性疲乏。但只要休息一下子,鼻子就會恢復正常功能,準備再投身紫丁香、暹羅羅勒,或西洋杉的氣味。接著又該是用恢復精神的鼻子嗅聞,在花園中再徜徉一陣子的時光。
一小叢雪白的鈴蘭敲著香氣的小小鈴鐺,散發出介於麝香和蘋果之間的芬芳。我在幾十年前,由父母親那裡取來這株樹的祖先,把它們從我自小長大的屋子裡移植過來,它們的氣味讓我追憶起高中時代。我也種一些香草,雖然我沒有把它們裝在瓶中,卻會像走過年歲的女人一樣,把它們當成香水擦用。比如我刻意在花園往水龍頭的小徑上種了一叢薄荷,於是一片薄荷清香──如雲似霧的芬芳氣味,淹沒了我,總是讓我喜出望外,重溫少女情懷。若把薄荷葉裝入球狀濾茶器,投入浴缸,就是香氣撲鼻的藥浴。我喜歡把薰衣草、迷迭香、鼠尾草或檸檬馬鞭草裝入香囊,放進裝運動衫和襪子的抽屜。我以這樣的方式,在每日工作開始之前,用感官的饗宴招呼大自然。接著,當寒冬把整個城變成雪橇跑道,而廣播警告:「請勿外出,天氣冷得刺骨!」之際,我就可以打開抽屜,拿出一件運動衫,把自己包覆在去夏香噴噴的回憶裡。
赫茲(Rachel S. Herz)對這點一定習以為常,這位學者在費城莫奈爾化學感官中心(Monell Chemical Senses Center)研究氣味和記憶。在起先的實驗中,她請受測者一邊欣賞圖畫,一邊嗅聞某種氣味。幾天後,她也許再散發同樣的氣味,也許只是提到氣味的名稱,但受測者對這兩者都有同樣良好的反應,立刻就想起與氣味相符的那幅圖畫。光是氣味就在受測者心裡創造出情感記憶,讓他們記起初見這幅畫作時的感受,同時,氣味也使他們的心跳加快。後來,她又進行了各種相關實驗,證明嗅覺的情感力量。她表示:「我相信嗅覺和情感在演化方面是一體的兩面。情感就像是嗅覺知會生物體原始層面的抽象版本,因此我認為氣味有強烈的情感波濤。」
普魯斯特用嗅覺探索過去和大部分人一樣,我也有足以撰寫整本小說這麼多的芬芳記憶,但我並非頭一個用嗅覺來探索過去的人。我們對過去的回憶總是比過去的實際情況更美好,有些細節隱約浮現,有些則縮小消失,我們簡化、誇大、加油添醋,並且以理性來解釋記憶。記憶可能把事物變得比真正發生時更明顯、更重要,痛苦的回憶起先可能會教人傷心難過,但慢慢地它成長了,填滿了各種聯想,提供了滋養。再沒有人比普魯斯特更懂這一點,並且能描述得更富官能之美,他是偉大的記憶愛憐者,描述氣味的快感。在以一幢灰暗大旅館為場景的短篇故事中,他描寫充滿芳香祕密的第四十七號房,這房間顯然是互稱「維爾莉」(Violet)和「克拉倫絲」(Clarence)的兩位愛神所居。他沿著長廊漫步,因「美味的珍奇香味」而喜出望外,他分辨不出那是什麼氣味,只知道它「充滿了如此豐富多變的花香,必然有人摘光了整片田野,佛羅倫斯的田野,只為了生產幾滴這樣的香水。那感官的狂喜教人心盪神馳,讓我駐足良久,流連忘返。」門只開了一道小縫,只能容許那蕩氣迴腸的香味逸散出來,卻不足以見到或分析房客的個性。不過他依然疑惑,他們怎能住在那噁心的旅館,卻有辦法把他們的閨房化為聖地,變成芳香的綠洲。後來他又再度嗅到同樣的香氣,並且尾隨其後到已人去樓空的房間,那兩人在細胞和分子的層面已然融合為一,卻又唯恐他們的親密會失落,因此受不了任何人分享他們專屬的氣味語言: 我因香氣的狂暴而癱軟麻痺,那香氣就像管風琴一樣轟轟作響,每一分鐘都更強
烈。透過敞開的門,那光溜溜毫無家具擺設的房間彷彿捥心剖腹了一樣。約莫二
十個已經破碎的小瓶子散落在木條鑲花地板上,地板上全是水漬。「他們今天早上
走的,」正在擦地的僕人說,「還打破了所有的瓶子,以免有人用他們的香水。」雖然他們沒辦法把這些瓶子都塞進已經塞爆了的行李箱,但這些香水依然慷慨地為他們的記憶噴香,而他們也不希望有任何人探聽他們的熱情。但普魯斯特的敘事者卻找到一個還殘留有一些香水的小瓶子,把它帶回家為自己的房間噴香。這香水喚起了他什麼樣的記憶?是失落和慰藉: 在我單調乏味的生活裡,有一天卻受到由平淡世界所發散的香水刺激,它們是擾亂
我心的愛神使者。突如其來地,愛的本身降臨了,帶著它的玫瑰和笛子,雕刻、糊
紙、封閉,把周遭的一切都噴上香水……但我對愛的本身又了解多少?我是否曾以
任何方式,澄清它的奧祕,除了它悲哀的芳香和它芬芳的氣味之外,我又對它知道
什麼?然後愛離開了,由破瓶子散發出來的香水噴出更濃烈的氣味,即使是已經沖
淡的點滴,依然豐潤了我的生命。
普魯斯特於一八七一年生於巴黎,法國和普魯士大戰方酣,物資貧乏、供應不足,而且疾病橫行。他母親在懷孕期間營養不良,因此對普魯斯特孱弱的身體深深自責。他童年時期多半都困在床上,無法上學,當醫生的爸爸去工作時,就由母親照顧他,對幼年的普魯斯特而言,那真是愛和發現的黃金時光。他母親戲稱他為「我的小狼」,因為他吞噬了她的關愛,那段時期對他而言,是陽光普照的正午,他壟斷了舉世唯一完美人物的愛。
成年後,普魯斯特在巴黎最上流的社會階層中行走,但他大半的時間都躲在豪華公寓的臥室裡。雖然他帥俊、聰敏、富有、歡欣,是個八卦纏身的花花公子,善於取悅他人,但他依然體弱多病(他因氣喘,以五十三之齡去世),而在情感上,也退縮畏怯。他的巴黎友人稱他是「午夜的太陽」,因為他日夜顛倒:白天睡覺,夜裡寫作和交遊。他近乎隱士,生活在如遙遠太空中的夜境。在那裡,在他精緻高雅的枕頭上,他創造了經過美化潤飾回憶的傑作《追憶逝水年華》,在其中他試圖憶起每一個他所認識的人,他所曾扮演的每一個自我,他所見或為他整個人生所做的每一件事。我們怎能傳達生命的多采多姿?──所有的人和情感、動物、天空、感官和思緒,以及心智本身的祕密生活。
他虛構的往事行列揮灑了三千頁,整塊整塊的段落吟唱腦與心靈華麗的樂曲,教人難以忘懷。小說家韋斯特(Paul West)寫道:「他是夢的分析家,是召喚恍惚的術士,是醜聞的品味者,是附庸風雅的行家,是慧黠言語的商人,是關於愛的記憶最不可思議的理論家。」
唯有得不到的,才最教人著迷成年的普魯斯特並沒有刻意去搜尋兒時的記憶,它們宛如天賜甘露一般自然地降臨,他說它們「不由自主」,意即它們不是為了服務小說家而產生,而是自動自發地出現。然而它們一旦出現,他就把每一段回憶都化為一段小小的永恆,是永不耗竭研究的迷你宇宙。舉個最名聞遐邇的例子,在《去斯萬家那邊》這一卷,一個寒冷的冬日,普魯斯特的母親為他準備了一些狀如干貝的小瑪德琳蛋糕和茶。他把一小塊蛋糕浸在一湯匙茶裡,舉到唇邊,就在茶湯入口之際,他全身一陣顫抖,記憶裡鳴起了一響銅鑼,他一轉身就回到童年拜訪阿姨的時光,阿姨當時也請他吃小瑪德琳蛋糕和萊姆花茶。他重新品味那些圓鼓鼓的餅乾,重新聞到那芳香的花茶,堤防決堤,一整條河的質地、氣氛、聲光影像,全都流了進來。擁有如照相般精確的記憶和對正確細節熱情的他,能夠把他的官感有力地繪在讀者的腦海裡,讓每一位讀者都覺得彷彿溜進了房裡,伴著普魯斯特的阿姨和女僕,成了當時景物的一部分,孑然一身,彷彿世上沒有其他人曾經讀過或想像這樣的情景。普魯斯特是沈迷物欲的萬物有靈論者,他相信記憶就像魔鬼或幽靈一樣,藏身在物體之內,哪一天你品嚐一塊餅乾──或行經一株樹,或看到一個領結,記憶就躍向你,而就在此刻,它開啟了所有相關記憶之門,接下來請你自由入場,任憑你欣賞玩味。過去是已經失落的黃金之城──有傳說中的廟宇、不切實際的君王、曲折蜿蜒的街道,和供奉的犧牲祭獻──全都以宏偉華美的姿態現身。
唯有得不到的、捉摸不定的,才最教人著迷,普魯斯特如是說。而還有什麼比往昔時光更難尋覓、更捉摸不定?每個人都會一再地受到某種特定「型式」的情人吸引,每一個人都各有愛和失落的習慣模式:「被許多女性拋棄的男人幾乎都是因為相同的模式而被離棄,因為他們的個性,和某些可以預期的相同反應,因此每個男人都有獨特被離棄背叛的方式。」對普魯斯特而言,愛是與記憶契合、饒富創意的刻意行為,深入所愛,並透過它伸展向所有的生命。他說:「真相是,人沒有多少意義;真正重要的是那一連串的情感,那些和她相關而曾讓我們感到相似的創痛。」我們愛的,並不是對方本身,也並不客觀,恰恰相反,「我們不斷地改變他們,迎合我們的欲望和恐懼。……他們是一個龐大而模糊的空間,我們的情感就在那裡生根……正是因為其他人的悲劇,使得他們在我們看來,只成了我們自己腦海腐朽記憶的展示場。」正因為我們需要有對象才能感覺到愛,因此我們才墜入愛河。
普魯斯特悲悼他過逝的母親、情人阿爾貝婷(Albertine,頭一個因空難失事的人),和其他人,難免疑惑時光是否一去不回,但他在腦海中卻鉅細靡遺地重新演繹了愛情,用筆撫愛記憶。因此雖然普魯斯特持悲觀論調,卻讓我們對愛的記憶有更深的感受。他追溯關係的模式,顯示每一次新的心碎如何呼應過去的經驗,讓我們的「痛苦和我們生命中所有紀元的折磨都存在同一時刻。」一旦摯愛因死亡或離棄而離開,悲傷就填滿我們生命的所有縫隙,但最後,只要我們等待得夠長夠久,傷痛終將會遺忘湮沒。在普魯斯特眼中,愛的每一個階段都跨越了時光,染上屬於它自己的感官享受,尤其在最後關頭──在傷痛中等待遺忘──這或許是最受歡迎的作法,因為它能讓人恢復理性,直到情感下一次的波動。正如詩人維吉爾在〈牧歌〉(The Ecologues)中所寫的:「時光帶走一切,甚至包括心靈。」而同時,芳香的記憶籠罩了欣喜若狂的我們。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