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 > 10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無善無惡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蔡仁厚
曾任教於中興大學、中國文化大學、東海大學。
早年師承牟宗三先生,為當代新儒家重要推手之一。學術研究重點包含:綜述先秦儒家哲學、疏解宋明理學、儒家學術與中國現代化、中國哲學史之講論與撰述。
著有《孔孟荀哲學》、《墨家哲學》、《牟宗三先生與中國哲學之重建》、《牟宗三先生學思年譜》等著作以及學術論文數十篇。
王陽明從小就有志於做聖賢,他一生思想的發展,最能表徵一個人的人格學問成長的過程。他少年時期的執著認真與躍動狂放,正顯示他性情的真摯與生命的不羈。而且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他三十七歲龍場悟道。他成學前的三變,是真變—異質的轉變;悟道後的三變,則是同質的發展,是同一系統的圓熟完成。我們可以這樣說,前三變,是他「自我發現」的過程;而後三變,則是他「自我完成」的過程。本書第一章所提供的,便是了解陽明思想由發展到完成的一條線索。
陽明講學的宗旨是「致良知」。但致良知不是一句言談,亦不是一種論說,而是真切的道德實踐工夫。而道德實踐的目的是「立己立人」「成己成物」,所以陽明的良知之學是成德之教,是聖賢學問。這套學問源遠流長,而包涵的義理亦極為淵深宏博,發展到陽明的良知之學,更達於精微透徹的境地。明代中葉以後,王學風行天下,成為歷史上最顯赫的學派之一。但王門泰州派下轉出了所謂「狂禪」,接著明代又亡於異族,於是從顧炎武起,便對王學有了誤解與攻訐,清代的御用學者更視王學為異端。但歷史總是公正的,王學的光采畢竟掩蓋不住。如今,無論東西方的學者,對於陽明學的卓越性,都愈來愈加重視了。
不過,要真正了解陽明學(實則程朱陸王皆然)而作相應的表述,亦不是很容易的事。以西方的尺度來衡量中國的學問,尤其難以相應。中國先哲講學,自有宗趣,自有義法,與西方學問的軌轍不盡相同。因此,本書不取時下流行的,將某家某人的思想學說,分列為什麼論什麼說的講法。那種講法,大體是以西方哲學的模式,來排比肢解中國的學問,是出主入奴的做法,而日本人似乎是始作俑者。中國人起而效之,無異西施效東施,是很不智的。論學當然貴會通。但必須彼此以學問的真本性真面貌站出來,以相磨相盪、相融相即,而後可。我們如果對中國學問不能有相應的了解與中肯的表述,如何能透顯它的真本性真面貌、以與西方哲學相會通?「道並行而不相悖」,但如對於中國學問的軌轍脈絡都弄不清楚,則我們將以什麼「道」來與別人「並行」?因此之故,我認為誠實負責地做了解的工作,仍然是當前學術界最為切要的事。先了解自己之何所是,再了解他人之何所是,然後,思想的脈絡才能顯現,學問的標準才能樹立。假如這步工作做不到,則所謂「會通」,只是侈言而已。
自從滿清入主,文化慧命隨之而斬,中國學問的真義,已沉埋了三百年。民國以來,上承清代之餘勢,學風士品始終挺拔不起,既無軒昂超邁之象,又失敦篤樸厚之德。一般知識分子,大多求速成、走捷徑,而不知植根立本。企高兩腳,意態飛揚,看似自視甚高,實則自待甚淺。結果是苗而不秀,秀而不實,故成器者少。數十年中,雖賴三五賢哲孤明獨照,以抉隱發微,使中國學問的真本性真面貌漸次朗現,其奈知之者鮮而信從者少何!
近年承乏「宋明理學」一課,自度才識慧悟,未足上企先哲於萬一,因此,雖志存乎高遠,而心實歸於平正。我不歆羨時下學術界的各種風光熱鬧,亦不屑於今人爭欲自立一說的虛矜心理,我目前所致力的,只是對先哲之學作相應的疏解與表述。我希望在商量舊學之中,日漸涵養新知。我亦相信漸次磨勘,熟而生巧,將來總有孤明自發之時。若終未能,則是力有不及,亦無可悔。語云:「人之有善,若己有之。」為學如果沒有服善之心,真理終將離我們而遠去。反之,一念真誠,量力盡分,「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細大不捐,義無隱棄,真積力久,水到渠成,則儒聖先哲之學,終有光大發皇之日。(節錄)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