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中外20大傳奇帝王(全二冊)
滿額折

中外20大傳奇帝王(全二冊)

定  價:NT$ 840 元
優惠價:75630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69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世界十大傳奇帝王》帶領俄國躋身歐洲強國之列、奪取黑海霸權的凱薩琳大帝;
出身義大利貴族後裔,成為法國皇帝的拿破崙;
20歲繼承王位,短短數年消滅波斯帝國,建立橫跨歐、亞、非大帝國的亞歷山大大帝……

萬王之王:十位征服者們
在人類最精華的三千年中,在動亂的時代,未知的時代,英雄們風起雲湧,大刀闊斧準備取得天下。
有十位帝王從萬王中脫穎而出,經過宮廷政變、奪權鬥爭、開拓疆土,以及無數血腥戰事,徒手拿下屬於自己的最高權威,坐上沾著血腥鋒芒的王位!
他們的所作所為,將徹底影響整個歐亞大陸上的數百萬人的命運;他們的個人意志,牽動著世界的版圖,他/她,就是大歷史的縮影!
十位傳奇帝王的崛起與殞落、個人生活、留給後世的遺產和和巨大影響,全部一目了然。
一窺他們的生與死、流傳世紀的動人故事、眾多未解之謎,以及輝煌事蹟之外的各種樣貌。

《中國十大傳奇帝王》
從和尚到皇帝,朱元璋到底是聖賢、偉人,還是文盲、暴君?
帶領蒙古人走出草原,一路揮鞭向西,是什麼推動著成吉思汗不斷地征服、再征服?
以兵起家的趙匡胤,是怎麼結束兩百多年的分裂局面,一統天下……?


風雲霸主:十位皇帝們
在中國千年的封建史中,在這成王敗寇的亂世時代,這十位皇帝憑著自身本領,從平民崛起,透過權謀算計、開拓疆土,以及無數輝煌戰事,拿下屬於自己的天下,他/她,就是王朝的象徵!

本書按朝代順序清楚條列,讓你一手掌握十位皇帝的生平、主要政績、留給後世的遺產和和巨大影響。
除了正史,還有流傳世紀的動人故事、歷史小常識,以及軼聞趣事等等。

作者簡介

探索發現系列.編輯委員會

前言
翻開卷帙浩繁的中外史冊,往那高處看,很難忽略帝王這一至尊人群。居神壇之上,他們為萬人敬仰;走下神壇,他們也跟普通人一樣,歷盡人間悲歡。在時間長河的潮起潮落間,他們不僅勾勒出歷史興衰起伏的輪廓,也演繹著自己的人生傳奇。
作為古埃及歷史上最負盛名的法老之一,拉美西斯二世十歲起即發號施令,足跡遍佈全國每一寸土地;「十九戰,俘九王」,大流士一世戰功赫赫,《貝希斯敦銘文》記下了他的不朽傳奇;亞歷山大大帝一聲號令,應者如雲,戰馬所至,泱泱帝國連海跨洲;無冕之皇凱撒一生雖未稱帝,卻為他的臣民永遠銘記;文治武功兼備的查理大帝一生南征北戰,將法蘭克王國推向鼎盛。
少年沙皇遊學西歐,開啟俄國境內改革布新之路;風流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忍辱負重十八載,終於拓疆稱霸,建立了空前絕後的帝國;從科西嘉島走出的拿破崙,似乎就是為戰爭而生,屢屢掀起歐洲戰事狂飆;「歐洲的祖母」維多利亞女王宵旰圖治,長袖善舞,終於開創了大英帝國統禦七海、國運昌盛的黃金時代;明治天皇於混沌間洞悉時代潮流,維新改革,挽狂瀾於即倒,引國家於興盛。
然而,在無限風光的背後,卻是政治鬥爭的波譎雲詭、宮闈情仇的愛恨糾結。這些帝王們雖然創造了時代的輝煌,卻仍然難以逃避高處不勝寒的命運,或在孤獨寂寞中鬱鬱而終或在疾病折磨下痛苦離世,更或在權勢紛爭中離奇死亡……
講不完古今興衰事,道不盡傳奇帝王情。鉤沉這些帝王的人生故事,仿佛在展示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從中既可以勵志而受啟迪,又可以益智而知進退。


中國十大傳奇帝王
前言
中國數千年歷史長河,星辰璀璨,幾多風流人物,幾多傳奇帝王名垂千古。他們或是一個王朝的開創者,或是將國運推向高峰的守成者,功過是非難以評說,然而無論如何,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才使得那個時代變得那麼鮮活,那麼奪目。
翻開厚重的史冊,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出現在人們的面前。起於卑微,龍飛九五,這不是神話。布衣而提三尺劍,質子而清六合塵;巾幗以煊赫天下,南面稱尊;乞兒而堅韌不拔,開國立業。他們的經歷,是血與火凝結而成的。權力的巔峰築就於艱難坎坷之中,築就於屍山血海之上。撫卷長嘆,幾多帝王,幾多感慨。
身為質子不知忍受了多少屈辱的嬴政,憑藉著驚人的毅力和強悍,橫掃六合,成為亙古第一帝;出身於市井的漢高祖劉邦,布衣提劍而取天下,終得高唱大風歌;文治武功了得的漢武帝劉徹,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遠播大漢威名;歷經驚濤駭浪始登上帝位的唐太宗李世民,開啟了一代煌煌盛世;古往今來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則天,顛覆了男尊女卑的觀念,以女流之身君臨天下。
從蒙古草原走出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揮鞭向西,締造了一個無與倫比的黃金汗國;從和尚到起義軍領袖,再到帝王的征途,明太祖朱元璋走得艱辛卻堅定,從社會的最底層往上步步攀登,最終成為九五至尊;幼年登基的明君康熙帝玄燁,縱橫捭闔,成就一代偉業;事事順遂的「十全天子」乾隆帝弘曆,文韜武略,盡顯風流。
他們創造了流光溢彩的盛世,為史冊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頁。千載悠悠,歲月如梭,他們的傳奇,卻不因時光的流逝而斑駁。無論是在漫長的過去,還是遙遠的未來,這一個又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都會深深地鐫刻在歲月的豐碑上,因為他們是一個王朝的象徵,甚或就是一個時代!

目次

世界十大傳奇帝王
1. 埃及最偉大的法老 拉美西斯二世
軍人後代
北征西臺帝國
拉美西斯之家
雕刻不朽的法老
法老的後宮
不朽的傳奇

2. 鐵血大帝 大流士一世
王位之爭
《貝希斯敦銘文》記功勳
大流士一世的改革
兵敗斯基泰
愛奧尼亞叛亂
希波戰爭

3. 歐亞大陸的征服者 亞歷山大大帝
天神之子
登上王位
強渡格拉尼庫斯河
從伊蘇斯會戰到埃及加冕
亞洲之王
四海之內皆兄弟
東進印度
英年早逝

4. 羅馬帝國的無冕之皇 凱撒大帝
自詡愛神後裔
從軍事保民官到行省總督
前三頭同盟
征服高盧,戰神留威名
羅馬內戰
凱撒與埃及豔后
鐵腕獨裁,無冕之皇
三月陰謀,凱撒之死

5. 歐洲之父 查理大帝
兩王分治
法蘭克劍橫掃西歐
十字架輔助王權
外交風雲
卡洛林文藝復興
永垂不朽與轉瞬即逝

6. 俄國帝國之父 彼得大帝
遊戲謀政的少年沙皇
開拓海路,遊學西歐
鐵腕除舊,改革布新
北方大戰
宵旰圖治
長子之死
巨人長逝

7. 開明君主 凱薩琳二世
多舛命途下的宏願
一波三折的大公夫人之路
童貞八載忍辱負重
宮廷政變
開明君主與貴族女皇
風流女皇香消玉殞

是征服者
也是戰神
8. 拿破崙 科西嘉走出的軍事天才
阿爾卑斯山突降奇兵
從執政官到法蘭西皇帝
帝國神話
帝國巔峰
冰雪下的帝國亡魂
整個歐洲的敵人
魂斷滑鐵盧

9. 日不落帝國的象徵 維多利亞女王
肯辛頓宮裡的小姑娘
漸露鋒芒,牛刀小試
維多利亞與艾伯特
永失吾愛
悲傷孀婦與鐵腕君主
歐洲的祖母

10. 大和民族的改革家 明治天皇
生逢亂世
推翻幕府,王政復古
明治維新
失之歐美,收之鄰國
奪命的尿毒症


中國十大傳奇帝王
1. 亙古第一帝 秦始皇嬴政
呂不韋囤積「奇貨」
秦王嬴政親政
滅韓伐趙
荊軻刺秦王
天下歸一
構建龐大的政治金字塔
車同軌,書同文
焚書坑儒
善政與暴政
祖龍歸天

2. 從混跡市井到君臨天下 漢高祖劉邦
「斬白蛇」起兵
入關亡秦
漢中稱王
四年楚漢戰爭
滅楚建漢
掃平割據勢力
高祖之治

3. 開疆拓土霸天下 漢武帝劉徹
金屋藏嬌
榮登帝位
從馬邑設伏開始
千軍萬馬伐匈奴
南定百越,通西南夷
加強皇權
後宮妃嬪多少事
巫蠱之禍
昏庸迷信的晚年
輪台罪己詔

4. 威伏四海的天可汗 唐太宗李世民
英姿勃發一少年
太原起兵反隋
唐帝國的建立
秦王破陣震天下
兄弟反目成仇
喋血玄武門
治國平天下
知人善任,納諫如流
貞觀之治
「天可汗」威震天下
未能慎終如始的晚年
錯服丹藥枉送命

5. 媚行深宮坐擁天下 女皇武則天
武家有女初長成
初入皇宮做才人
再度入宮封昭儀
後宮爭奪的勝利者
並稱「二聖」
母子間的政治爭鬥
一代女皇登基
承前啟後的武周政權
施行酷吏統治
姓武還是姓李
女皇悲歌

6. 千古風流話英雄 宋太祖趙匡胤
武將之裔
以戰功發跡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坐穩江山
杯酒釋兵權
掃平割據政權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軍隊變革
皇權的加強
勵精圖治
「燭影斧聲」之謎

7. 黃金帝國的締造者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生於亂世的鐵木真
飽經磨難的少年時代
新娘意外遭劫
逐一擊破草原各部落
與王罕的盟誓破裂
征服蒙古草原
建立蒙古汗國
三征西夏
南征金國
西征花剌子模
成吉思汗之死
「一代天驕」的功過得失

8. 從和尚到皇帝的傳奇之路 明太祖朱元璋
生逢淒苦亂世
從草莽和尚到一方霸主
縱馬一統江山
宏圖霸業的背後
立國大明,定都南京
改革體制,強化君權
使用重典治國
嚴密的特務統治
血腥屠戮功臣
分封外藩

9. 一代明君開盛世 清康熙帝玄燁
少年天子登基
智擒鰲拜
集權中央,平定三藩
統一寶島台灣
抗擊沙俄侵略者
三次親征噶爾丹
安定西藏
撫恤民生
崇理學,學西方
幾番立儲風波

10. 傳奇皇帝的炫彩人生 清乾隆帝弘曆
撲朔迷離的身世之謎
文武兼備的帝王
康乾盛世的輝煌峰巔
剿滅大、小金川
平定準噶爾叛亂
安定回疆
六下江南,世風奢靡
悠悠後宮往事
天朝上國,拒絕英使
長壽皇帝的養生之道
奢靡浪費,吏治敗壞

書摘/試閱

《世界十大傳奇帝王》
俄國帝國之父
彼得大帝
Peter I the Great
他是帶領俄國步入帝國時代,並且躋身歐洲強國的改革家、政治家,同時又是木匠、鐵匠、泥瓦匠、炮手、水手、船長和海軍少將;他是不惜以令人戰慄的手段將俄國牢牢控制在手中的獨裁者,卻簡衣素食,勵精圖治,視自己為普通臣民,甚至將膽敢冒犯國家利益的兒子處以死刑;他是用大炮、戰艦為俄國打開通往西歐的出海口的軍事家,卻又殘酷鎮壓國內的農民起義。他是矛盾的:他在戰爭中冷靜地尋求反敗為勝的策略,卻於改革路上急於求成;他對屬下的工作吹毛求疵,卻又和他們稱兄道弟;他對保守勢力暴戾無情,卻對俄國的發展殫精竭慮。他,就是俄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彼得大帝。

遊戲謀政的少年沙皇
1672年5月30日,莫斯科宮廷內響起了新生兒清脆的啼哭聲,瞬間,莫斯科以聖母升天大教堂(Dormition Cathedral)為首的各教堂,以及修道院內的數百大鐘齊鳴。鐘聲不絕於耳,正在酣睡的莫斯科人睜開惺忪的睡眼,馬上意識到他們的沙皇陛下又喜得皇子。
此時的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Alexei Mikhailovich)急切地盼望見到新皇子,他扭頭看了一下身旁的另外兩個兒子:長子費鐸爾(Feodor)年僅10歲,卻病魔纏身;次子伊凡(Ivan)愚鈍不堪,智力較其他6歲兒童相差甚遠。
這就是前皇后瑪莉亞‧米洛斯拉夫斯基(Maria Ilyinichna Miloslavskaya)為他留下的子嗣。沙皇不禁一聲長嘆,又想及早年夭亡的三個兒子更是心下淒涼。
不過,他很快眼放光芒,因為抱到他面前的這個新生兒看起來非常健康,就像他的母親、沙皇現在的皇后娜塔莉亞‧納雷什金(Natalia Kirillovna Naryshkina)一樣,神采奕奕。
1676年,彼得將近4歲時,老沙皇阿列克謝溘然長逝。費鐸爾在領主們的擁護下登基,但旋即於1682年4月撒手人世,身後無子。於是,伊凡和彼得兩位皇子背後立刻聚集起兩大陣營: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和伊凡的同胞姐姐索菲婭(Tsarevna Sofia Alexeevna)公主支持伊凡;納雷什金家族的人則擁立彼得繼承沙皇之位。對比兩派勢力,很明顯,前者在朝中根基又深又穩,而且索菲婭公主一向有很強的權力欲,她對沙皇之位垂涎已久。兩位繼承人一個呆頭呆腦,一個幼不經事,索菲婭公主及其母后家族故意製造納雷什金家族與射擊軍(當時的禁衛軍)之間的矛盾。結果,納雷什金家族陣營中的多數人死於射擊軍之手,納雷什金家族於是提出「伊凡和彼得同為沙皇,但由索菲婭公主來治理國家大事」的協議。
少年彼得在皇宮形同傀儡,但在普列奧布拉任斯科耶(Preobrazhenskoye)的皇村卻如魚得水。鐵匠、木匠的工作聽起來與沙皇相去甚遠,但彼得卻做得不亦樂乎。他備齊了各種工具,並虛心向老工匠求教。很快,他就熟練掌握了多種手工藝。
彼得不只投身於手工藝事業,軍事遊戲同樣令他癡迷不已。只要他一聲呼喚,那些匠人、家奴的兒子便會從四面八方趕來。從軍事遊戲開始,彼得只是其中一兵,衝鋒陷陣,勇不可擋,他也不介意被別人指揮。時光荏苒,遊戲軍團裡的孩子們漸漸長大,他們的兵器也從木製玩具變成真槍真炮。當年的遊戲軍團儼然已成為一支正規化軍隊,而彼得也於不經意間擁有了日後親政的軍事支柱。
彼得漸漸長大,娜塔莉亞覺得應該為他娶一個妻子了。她認為,一旦兒子成親,他勢必變得成熟起來,再也不會不務正業了。再則,根據俄國風俗,男孩娶妻說明他已成年,所以彼得自然再不用姐姐來庇佑,他完全可以擔起沙皇重任了,這
樣,彼得母子便可離開皇村成為克里姆林宮(Kremlin)的主人。於是,未滿17歲的彼得與美麗的葉芙多基婭‧洛普西娜(Eudoxia Lopukhina)結婚了。可是,新婚僅一月有餘,彼得便又開始忙他的航海事業去了,把妻子一個人丟在家中。事實證明,他們夫妻的關係一直到離婚都很冷淡,雖然葉芙多基婭於1690年產下兒子小阿列克謝(Alexei Petrovich),但仍沒能挽回彼得的心。
皇村這邊,娜塔莉亞為彼得入主克里姆林宮著急;而皇宮那邊,索菲婭也在積極籌備政變事宜,她欲將彼得及其隨從一網打盡,從而加冕稱帝。1689年8月初,索菲婭召集射擊軍頭目密謀政變。8月7日,就在她發動政變前幾個小時,幾名擁護彼得的射擊軍士兵將索菲婭欲發動政變的消息透露給了彼得。彼得聞訊逃往聖三一修道院(Trinity Lavra of St. Sergius),8月9日,他的母親和妻子在普列奧布拉任斯科耶軍團和部分射擊軍軍官的保護下,也來到修道院。得知政變計畫已經洩露的索菲婭不得已向彼得伸出橄欖枝,但是知道事情真相的莫斯科軍隊內部卻開始鬆動,大部分軍人倒向彼得一邊。就連被索菲婭派往聖三一修道院尋求和解的大主教也臨陣倒戈,留在彼得身邊。
眼看莫斯科軍方勢力幾乎一邊倒地擁護自己,彼得趁勢寫信給伊得,因7年類似流放的生活歷練,已成長為一個性格堅定、遇事冷靜、智慧與冷酷並存的帝王。至於伊凡,他並未廢黜這位形同虛設的「第一沙皇」,而是向國人宣稱他將視皇兄如父親。
1694年1月,娜塔莉亞去世,彼得傷心欲絕。他一個人來到普列奧布拉任斯科耶的皇村,在那裡,他一邊沉痛緬懷自己的母親,一邊向過往的軍事遊戲生活道別。從此,彼得將真正撐起俄國興國大業。

 開拓海路,遊學西歐
彼得沙皇清醒地意識到俄國必須向西歐發達國家看齊,不只要學習其先進的科學文化,還要從地域上消除彼此的隔閡。若要消除這隔閡,最便捷的方式便是打通海路。
俄國雖然在東部、北部與太平洋、北冰洋(Arctic Ocean)相依,但尚貧瘠的遠東和西伯利亞大地根本不可能作為經濟中心來與他國開展貿易;遼闊的海岸線上僅開通了阿耳汗格爾斯克海港,它與國內的經濟中心及西歐國家距離遙遠,更何況每年9個月的冰凍期讓它難撐大任。這種形勢讓彼得深深感到俄國若不及時向西面的海洋發展,那麼建設世界強國純屬美夢。彼得立即想到北面的波羅的海和南面的黑海,這兩個海岸一直是俄國對西歐國家貿易往來的瓶頸。其中,黑海海岸被土耳其和韃靼汗國(Tatarstan)控制,這兩個國家一直騷擾俄國南部邊境,並且封鎖了俄國在南部的貿易線。於是,彼得決定對土耳其宣戰,用炮火打開通向黑海的大門。
1695年3月,彼得率3萬大軍向土耳其進發。5月末,俄軍兵分三路,由戈羅文(Avtonom Golovin)、戈登(Patrick Gordon)和列福爾特(Franz Lefort)指揮,直撲南方要塞亞速(Azov)。本來此次出擊為秘密行動,結果俄軍內部出現奸細,以致土耳其那邊早早做好了迎戰準備。俄軍突襲未果,將亞速包圍時卻因己方沒有海軍而無力阻擋土耳其艦隊運來的大批增援部隊。9月末,俄軍又向亞速發動進攻,雖然以彼得這個「第一炮手」為首的俄軍作戰英勇,但他發射的炮彈不但對敵方的城牆毫無損傷,反而炸響在己方的戰陣中。這樣,在軍事裝備上俄軍已遜色於土耳其人。而在軍隊的指揮上,俄軍各軍團也表現出極不統一的弊端。11月,彼得懷著第一次遠征失利的心情率軍回到莫斯科。
失敗的情緒並未影響彼得進取的決心,他迅速投入到調整軍隊指揮系統的工作中。他任命阿列克謝‧舍英(Aleksei Shein)為陸軍最高統帥,而將尚未建立起來的海軍交給列福爾特管理。1696年2月,彼得親往沃羅涅什(Voronezh)造船廠部署造船工作,他要創建俄國海軍。由於對此寄予了厚望,心急的彼得甚至拿起工具與工匠們一起工作。到5月份時,沃羅涅什便聚集起一支由26個艦隊組成的俄國軍隊。彼得立即再度兵發亞速城。這次,彼得的海軍在亞速海上成功攔截了欲進城的土耳其增援部隊,最終,被俄軍圍困的亞速守軍因孤立無援投降。
亞速大捷,彼得深知這距掌控整個黑海制海權還相差甚遠,他決定暫時回師首都。1696年8月,彼得親自策劃了凱旋儀式。9月,當遠征軍來到彼得預定地點時,那裡早已按彼得的意思矗立起了一道凱旋門。
安靜下來的彼得,又開始思忖怎樣守住南方的戰果,他立刻透過杜馬會議(Duma,即下議院)向亞速遷移了3000名射擊軍官兵及其家屬。接下來,彼得全身心投入到建設海軍的事業上。為了培養專業造船專家和訓練有素的海軍隊伍,彼得果斷下達諭旨:組團訪問西歐以考察先進的海軍模式,派遣留學生前往西歐國家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當然,在動身前,這一目的又被大大擴充,彼得意在學習借鑑西歐各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的先進模式,並且,遊說各國與俄國組建一個反土耳其聯盟。1697年3月2日,由外交官和留學生組成的俄國代表團一行二百餘人自首都北上,向瑞典的里加(Riga,現於拉脫維亞境內)前進。
在里加,初出國門的彼得對一切都很好奇,他十分留意這裡的軍事設施,經常趁對方不注意偷偷觀測瑞典軍隊的軍事及市政建設設施。
1697年7月,彼得一行自德意志邦國的庫爾蘭公國(Courland)來到另一邦國布蘭登堡(Brandenburg),在那裡,他與布蘭登堡的選帝侯──腓特烈三世(Frederick III)秘密會晤。在彼得的促成下,俄國代表團與腓特烈三世進行了外交談判,結果達成的卻是反對瑞典的聯盟協定。8月,俄國代表團來到此行的目的地荷蘭。彼得從荷蘭造船業的中心城市薩爾丹趕到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在薩爾丹城,他已經先行領教了荷蘭造船業的發達。從8月末直到9月初,彼得和留學生們潛心學習造船技術。除了荷蘭首都,彼得還來到海牙,學習荷蘭海軍建制模式之外,他還四處遊覽名勝古蹟,或者到劇院欣賞芭蕾舞劇,到醫生的解剖室裡學習人體解剖等醫學知識。
1698年1月11日,彼得率領16名留學生乘船來到英國倫敦。一踏上英國土地,彼得便走火入魔似的不放過任何提升他造船水準的學習機會。於是,人們常常看到一個身材高大的人,有時打扮成工人,出現在造船廠,潛心學藝;有時又混在水手群中,細心觀看英國皇家海軍的軍事演習。彼得唯恐浪費分秒時間而虛了此行,所以,除了研究造船業,他還到英國皇家學會、格林威治天文台、牛津大學等地參觀。這時,他以學者自居,竟與當時的著名科學家牛頓和數學家弗哈森結交,更有甚者,他使弗哈森同意移居俄國,將其數學理論應用於航海學校的教學上。此外,彼得也接觸到英國宗教界人士,從他們那裡,他了解到英國政府如何處理政權與宗教間的關係。這時的他對俄國宗教改革方案已成竹在胸。
1698年7月15日,當彼得即將率團奔赴威尼斯時,他收到被派往亞速的射擊軍發動叛亂的消息。沙皇馬不停蹄地趕往莫斯科,中途被告知射擊軍叛亂已平定,所以他決定順道訪問波蘭。正是這次未列入計畫的拜訪,使彼得沙皇與薩克森(Saxony)的選帝侯──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二世(Augustus II)締結了反對瑞典的軍事同盟,雖為兩國首腦口頭承諾,但為後來結成「北方同盟」打下了堅實基礎。鑑於西歐之行未能與任何國家建立反土耳其聯盟,彼得決定更改他的外交政策,轉而尋求與其結成反瑞典聯盟的同盟者。這樣,他決定暫時停止奪取南方出海口,而將矛頭對準了控制波羅的海海岸的瑞典。
1698年8月25日,滿載而歸的俄國代表團回到莫斯科。當中增加了許多新面孔,那是彼得不惜重金聘請來的各領域專家,他們為俄國的改革帶來了先進的科學技術。此外,代表團還帶回大量的先進武器及科學儀器。如果說這些是有形的成果,那麼,彼得此行增長的見識則可謂最大收穫。見識了西歐資本主義如火如荼的發展情勢,彼得已燃起了對俄國大加改革的烈火,這烈火因他意識到的俄國與西歐強國的差距之大而越燒越旺,他甚至迫不及待了。但俄國的封閉守舊畢竟積習已久,新舊觀念相觸,急於求成的彼得在改革之初,便不惜採取激烈甚至是野蠻的措施,來清除擋在改革道路上的舊習與守舊分子。
 
《中國十大傳奇帝王》
從和尚到皇帝的傳奇之路
明太祖朱元璋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出身於社會最底層又頗具個性的皇帝,朱元璋向來是人們談說、爭論的熱門人物。他出身於草莽之間,卻最終推翻暴元,奠定了大明王朝近300年的宏基偉業。他沒有多少文化,卻深曉馭人治國之道,並分注重對後世子孫的約束和教育。他十分機智精明,從普通的士卒一步步成長為叱吒一方的霸主;但又有幾分狡黠和陰狠,在建國之後使用各種手段將功臣元勳們一一剷除。他關心普天之下百姓的疾苦,痛恨官吏們的驕奢腐敗,但其使用的嚴刑重典又過於殘酷暴虐……
於是,有人把他看作聖賢、豪傑、偉人,也有人視其為文盲、盜賊和暴君。然而有一點不可否認的是,朱元璋確是一位有膽有識,在中國歷史上留有濃墨重彩的一代傳奇帝王。
生逢淒苦亂世
元元朝末年,政權衰敗,統治黑暗,各州、縣官吏多貪污腐化,沉迷酒色,政治、經濟環境惡劣,社會矛盾日益激化,加上災害連年,旱災、蝗災、瘟疫頻頻,民不聊生──朱元璋就生於這樣一個亂世之中。
朱元璋乳名重八,初名興宗,字國瑞,元文宗天曆元年(1328)九月十八日生於安徽濠州太平鄉(今安徽鳳陽地區)一個貧苦的佃農家庭。其祖上數代都是莊稼漢;他的父親名世珍,被鄉人稱為朱五四,一輩子做佃客;母親陳氏也是個老實的農婦。朱五四夫婦有四個兒子,朱元璋最小;幼時的朱元璋經常和小夥伴們去村旁的皇覺寺玩耍,寺內的高彬長老見他聰明伶俐,討人喜愛,便抽空教他識字。後來迫於生計,尚是孩童的朱元璋開始為村中的地主家放豬、放牛,其間忍饑挨餓,受盡苦頭。元順帝至正四年(1344),淮北發生了嚴重的旱災和蟲災,顆粒無收,繼而瘟疫流行,人畜大批地死亡,到處一片淒涼慘澹的景象。在這場災難中,朱元璋的家裡也發生了重大變故。先是64歲的父親朱五四一病不起,離開人世,不久朱元璋的母親和長兄也先後身亡,二哥外出逃荒。16歲的朱元璋靠鄉鄰的幫助,草草埋葬了親人之後,無奈到附近的皇覺寺當了小和尚,拜高彬長老為師。
不久,災情更加嚴重,寺廟中的和尚們也沒有了糧米,高彬長老只好將徒弟一個個打發出去,雲遊四方,自謀生路。入寺還不到兩個月的朱元璋也被打發出去,做了遊方和尚。說是「遊方」,其實就是到大戶家討要錢糧。
朱元璋背著小包袱,一手拿木魚,一手托瓦缽,遊食於淮西、豫南一帶。他日間四方乞討,夜宿山野之處,嘗盡了顛沛流離之苦。這段艱苦的遊歷生活對朱元璋的人生來說是一種磨礪,既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也使他了解到民生的艱辛,為他日後參加元末農民起義埋下了伏筆。當然,艱難困苦的生活既造就了朱元璋勇敢堅毅的性格,也鑄造了他殘忍、猜忌的另一面。
直到至正八年(1348),朱元璋才告別了仰食他人、朝不保夕的化緣生活返回皇覺寺。但當他邁入寺中,看到的卻只是塵絲蛛網,灰土厚積,一派淒涼慘澹的景象。原來,在他遊方的這幾年,家鄉民生凋敝,寇盜四起,昔日的師兄也都死的死,逃的逃,無一倖存。後經鄉鄰挽留,朱元璋留下來暫時做了皇覺寺的主持。
從草莽和尚到一方霸主
此時的元朝,官府橫徵暴斂,苛捐雜稅名目繁多,全國稅額比元初增加了二十多倍。腐朽殘暴的統治使百姓本已淒慘不堪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社會底層的積怨日益加深。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飽受摧殘的廣大農民終於拿起長槍和鋤頭,紛紛揭竿起義,隊伍迅速擴大到幾十萬人。因他們每人頭裹紅色布巾,史稱「紅巾軍」;紅巾軍支系甚多,雖遍布大江南北,卻是各自為戰,力量較大的有劉福通、彭瑩玉、方國珍、張士誠、徐壽輝等幾支隊伍。
身居清靜之門的朱元璋,耳邊不斷傳來戰事,心情難以平靜。至正十二年(1352),朱元璋幼時的夥伴來信邀請他加入盤踞在濠州城的紅巾軍郭子興部,從此,朱元璋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這一年,朱元璋25歲。
朱元璋膽大機敏,打起仗來總是奮不顧身,爭先衝殺。加之他又識得一些文字,就格外受郭子興的器重。不久,郭子興就將朱元璋由一名普通士卒提升為親兵九夫長,並將養女馬氏許配給他(也就是後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馬皇后)。如此一來朱元璋就成了統帥郭子興的女婿,身價頓時飆漲,士卒們也開始另眼看待他。就在這一時期,他給自己取了一個官名叫元璋,字國瑞。
至正十三年(1353)春天,朱元璋奉郭子興之命,回到家鄉豎起紅巾軍大旗,募集兵馬。小時候的夥伴湯和、周德興及其他鄉鄰聽說朱元璋要來招兵,都紛紛趕來投奔,短短數日內朱元璋就聚起了近千人的隊伍。郭子興將這支隊伍交給朱元璋帶領,並提升他為鎮撫。朱元璋從家鄉招募的這些人後來跟隨他衝鋒陷陣、出生入死,一直是朱元璋隊伍中的骨幹力量。其中的徐達等24人亦文亦武,作為朱元璋的左右手,隨他征戰多年,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為後來大明王朝的開國元勳。
有了自己隊伍的朱元璋開始嘗試獨立發展。經過一番精心整備之後,他率領徐達等人揮軍南下,開始開創屬於自己的宏圖大業。
首役驢牌寨,朱元璋軍佯裝成後方運糧的隊伍,智破擁有3000守軍的地主武裝;再役奇襲橫澗山,收降兵兩萬,兵力大增;進而又攻占了定遠,開始勤民練兵,從此威聲遠揚、四方歸附。在此期間,馮國用、馮國勝、李善長等一批富有智謀的儒子也慕名而來,屢屢為朱元璋獻上奪取天下的方略,這更加堅定了朱元璋橫掃群雄、統一全國的信心。
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攻下和州後,郭子興稱滁陽王,並命朱元璋總制諸將。同年三月,郭子興病逝,劉福通建立的宋政權任命朱元璋為這支紅巾軍的副元帥。不久,其他兩位副帥先後戰死,朱元璋又被提升為大元帥。至此,這支由郭子興親手締造的紅巾軍全部歸由朱元璋指揮了。
至正十六年(1356),兵強馬壯的朱元璋統領水陸兩軍進攻金陵。在城外的一場激戰中,元軍大敗,朱元璋收元朝降兵達3萬多人。降兵收容後不知會遭到如何處置,個個驚恐異常。朱元璋在降兵中挑選了500名驍勇健壯之人,帶到自己的營房,夜裡讓他們環榻而寢。朱元璋獨自脫甲而睡直至天明;500名降兵非常感激朱元璋的信任。幾天之後,朱元璋用這500名降兵作為先鋒,攻打金陵城。降兵們感恩圖報,衝鋒陷陣,英勇殺敵,人人爭立戰功。其他三萬餘名降兵看到朱元璋果真以誠相待,紛紛爭先效仿。從此,朱元璋的隊伍所向披靡,先後攻克了鎮江、常州、江陰、常熟、徽州、揚州等地。至正十九年(1359),建立了宋政權的小明王韓林兒(紅巾軍名義上的領袖),任命他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的左丞相。
經過七年鏖戰,朱元璋從一個求生而討食的草莽和尚,變成擁軍數十萬、稱雄一方的霸主。但朱元璋的志向還不止於此,他早已決心一統江山,並為此做了充分的準備。朱元璋按照儒士朱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抓緊軍事訓練,提高義軍將士的作戰能力,同時興修水利、開荒種田,數年時間裡臥薪嚐膽,暗暗積蓄力量。
縱馬一統江山
着隨著朱元璋軍事實力的日益增強,他與紅巾軍其他割據政權的矛盾也漸漸尖銳起來。群雄逐鹿中原,決戰天下的時機終於到了。
至正二十年(1360),徐壽輝的部下陳友諒殺死了徐壽輝,並宣布登皇帝位,定國號為漢,後又與另一支紅巾軍張士誠部結盟,舉兵進攻朱元璋。朱元璋先是派兵騷擾陳友諒的後方,繼而又誘敵深入。在中了朱元璋的埋伏後,陳友諒大敗而歸。至正二十三年(1363),雙方又在鄱陽湖上展開生死大戰;這場長達36天的戰鬥異常激烈,最終以陳友諒中流矢而亡結束。此役朱元璋雖然損失慘重,卻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隨後朱元璋起兵征討雄據東方的張士誠。張士誠出身於私鹽販子,他雖然控制著當時全國最為富庶的地區,卻胸無大志、安逸自居,終日不理政事。他整日同一批地主、文人談古論今,舞文弄墨;他的部下絕大多數也是貪圖享樂,庸碌無為。
至正二十六年(1366)底,朱元璋在逐步攻占了張士誠所屬的各城鎮後,率軍將其都城平江圍得水泄不通;張士誠的部下大將呂珍和李伯升見勢不妙,先後投降。針對平江城防十分堅固、易守難攻的特點,朱元璋命令士兵在平江城四周築起長牆,搭架三層木塔,在塔頂架起弓弩和土炮,日夜不停轟擊。抵擋了幾天後,平江城被攻破,張士誠自縊身死。
朱元璋攻占了張士誠盤踞的長江下游大片地區後,又相繼平定了浙東的方國珍、福建的陳友定,並乘勝南進,攻克廣東、廣西,實現了除四川、雲南外的整個南部中國的統一。接著,朱元璋揮師北上,調集精銳部隊實施北伐,和元朝封建政權展開了最後的大決戰。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將蒙古勢力重新趕回了大漠草原,元朝政權在中原的統治宣告結束。
1368年正月,正當北伐軍捷報頻傳的時候,40歲的朱元璋在文武百官的歡呼聲中,於應天(金陵,今南京)正式登臨帝位,立國號大明,建元洪武,立馬氏為皇后,長子朱標為皇太子,以李善長、徐達為左右丞相。就這樣,一個當初的牧童和窮和尚,經過數載艱苦奮鬥,終於成為中國歷史上又一位布衣出身的開國皇帝,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新的一頁。
宏圖霸業的背後
元朝末年,中華大地上群雄角逐,先後出現過天完、龍鳳、大周、大漢、夏、吳等政權,然而,最終卻由後起的朱元璋完成了統一。是什麼原因使朱元璋鑄就了如此宏基霸業?
首先,這得益於他的膽大心細、果敢機智和剛強堅毅的性格。至正十二年(1352)三月,朱元璋來到濠州城下投奔了紅巾軍郭子興部。入伍沒多久,朱元璋就顯露出很多與眾不同的特點──每次出去執行任務他都能順利完成;即便遇到緊急情況,朱元璋也能從容應對,因此漸漸贏得了同隊人的信賴,就連隊長遇事也常常向他討教對策。
做了郭子興的親兵以後,朱元璋更是迅速嶄露頭角。他小心勤快,敢做敢為,打仗時總是衝在前面,得到戰利品後總是如數上交,受到賞賜之後則平均分給戰友。加上朱元璋粗通文墨,營房附近如果有家信往來的人總是來找他幫忙,甚至軍中文告命令等等也常常由他書寫。短短幾個月,朱元璋就從一名小兵成為了郭子興的心腹,繼而成為人人尊敬的元帥女婿,在義軍中的地位也不斷提升。
後來郭子興與幕僚產生摩擦,朱元璋先是分別在兩處頻頻溝通,意圖避免雙方的衝突惡化導致決裂。後來郭子興被對方扣押,朱元璋由外地星夜趕回,夜訪彭元帥,陳說利害,請求彭元帥出兵解救。隨後他全身武裝,帶領親兵將郭子興救出,從此郭子興更加器重朱元璋了。
朱元璋年紀輕、資格淺,被封為總兵後很多將官都不重視他,召開會議時只留下偏遠位置給他;但每當遇到大事的時候,朱元璋提出的解決方法合情合理,分寸把握得當;等到分配修城、籌糧等任務時,通常又只有他能按時完成,大家這才不得不信服起朱元璋來。這樣,朱元璋從小軍官穩穩坐上了鎮守一方的將軍的位置。
在與陳友諒的數次戰鬥中,朱元璋屢出妙招,每每把兵力上的弱勢轉變成為戰場上的勝勢。兩軍之間的最後一戰,也是決定生死的一戰,是在鄱陽湖上展開的。陳友諒發傾巢之兵,號稱60萬,朱元璋也統兵20餘萬,雙方主力在鄱陽湖上苦戰36天,成為中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水戰。這場戰爭的後半段異常慘烈,從火炮到弓弩再到白刃戰,朱元璋身邊的衛兵戰死,坐艦被炮擊碎,甚至險些被俘,他都毫不退縮。戰鬥到最後一刻,陳友諒被流矢射死,餘部隨即潰敗。雖然這一仗,朱元璋認為是運氣幫助了自己,其實他臨危不懼的勇氣和堅毅的性格才是取得勝利的最大保證。
朱元璋沒有讀過多少書,但他虛心好學,喜歡結納儒士,常常與他們談詩論文,說古道今,吸取古今成敗的經驗教訓。他還喜歡讀史書,從《史記》、《漢書》到《宋史》,多達六七十種,甚至在行軍打仗途中也抽空翻閱。明王朝建立後,朱元璋更是事必躬親,勤勉不殆。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批閱公文,處理政務,直到深夜。據近代歷史學家吳晗先生統計,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朝廷共收到內外諸司的奏札1660件。據此推測,朱元璋每天要處理200多份奏摺,其勤奮程度在中國歷代帝王中幾乎是首屈一指的。
當然,要想成就大業,不是憑一己之力就可以完成的。朱元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依賴於身邊那一批武可安邦平四方,文可齊國治天下的人才。朱元璋部下有很多是他的同鄉,包括謀臣李善長、大將徐達,此外還有湯和、耿君用、耿炳文、郭興、郭英、周德興、常遇春等人;其中,湯和與周德興還是朱元璋幼時一同玩耍的夥伴。這些人與朱元璋一起出生入死,對他忠心耿耿。後來歸附朱元璋的武將謀臣同樣是忠義勇武,為開拓大明基業衝鋒陷陣、殫精竭慮。
朱元璋還十分注重網羅人才。李善長曾對朱元璋說:「漢高祖是平民出身,因為他氣量大,能夠任用人才,又不濫殺人,只花了五年時間就統一天下。現在元朝政治這樣混亂,天下土崩瓦解,您何不向漢高祖學習呢?」從那時候起,朱元璋就一心一意想學漢高祖劉邦,禮賢下士,虛心求才。朱元璋曾專門在應天修建了「禮賢館」來召納地主階級傑出的知識份子。他十分尊重這些儒士,經常召見他們一起討論歷代帝王平定天下之道。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5 63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