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領導人的領導人 一代總理 李光耀
預言未來二十年
最後一本著作《李光耀觀天下》成國際遺產
出生於1923年,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一生密切地參與國際事務。從毛澤東到習近平,他見過中國每一位主要領導人;從詹森到歐巴馬等美國總統,也與他有密切交往。
柴契爾夫人在任時閱讀他所有的演講,並宣稱李光耀從沒錯過;尼克森形容他是「第一流的世界級政治家」。
愛也罷,恨也罷,李光耀是不容忽視的。70年的經驗加上已無須再證明什麼,他展望前方,就未來的世界格局提供了質樸清晰的觀點。
在本書中,李光耀憑藉其豐富經驗和深入洞察力,對今天的世界和20年後世界可能展現的面貌提出看法。這不是枯燥的地緣政治論述,也不是全球事務迂迴曲折發展的專題報告。相反的,在本書橫跨美國、中國、亞洲和歐洲的廣博敘述中,他剖析它們的社會、探究人民的心理,並做出關於這些國家的生存機會的結論,以及它們在未來勢力均衡的分級結構中所可能占有的位置。一個社會何以有活力?其人民真正相信的是什麼?它能適應變化嗎?
透過簡潔、堅定甚至政治不正確的樸實文字,他描述了一個在不可阻擋的崛起道路上,仍然癡迷於中央集權的中國;一個儘管具有永不言敗的活力,卻必須分享其支配地位的美國;以及一個掙扎著保持聯盟完整的歐洲。關於日本為何不對外國人開放、為何「阿拉伯之春」不會為中東帶來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為何阻止全球氣候變暖不比為這個現象未雨綢繆來得有效等問題,他提出坦率且往往令人驚訝的觀點,使本書成為新鮮生動又引人入勝的讀物。
為使本書完整,李光耀也探討了他長久以來最關切的新加坡的未來,並讓讀者一窺他的私人生活和他對死亡的觀點。本書每個章節都穿插了從他與《海峽時報》新聞工作者的訪談中整理出的問答錄。
總理級推薦
《李光耀觀天下》對世界廣泛的課題做了獨特和坦率的分析,將半個世紀以來其他領袖向李光耀請教的精闢見解展現於前。—前美國國務卿季辛吉
李光耀對東北亞乃至世界深具洞察力又銳利的分析,再次證明了為何他被視為我們這一代人卓越超群的資深政治家。在這個瞬息萬變、充滿無法預見的挑戰的世界,李光耀代表的是理智、明晰和希望的堅定聲音。—前韓國總統李明博
李光耀提出了一個尖銳且具說服力的分析,強調美國與中國之間最終必然重新平衡全球影響力所帶來的後果。此外,他還明確地揭露了如果歐洲政治家還是無法採取正確行動,歐洲難免將陷入自我邊緣化的境地。憑其遠見卓識和政治智慧,《李光耀觀天下》對21世紀世界的複雜性提供了最寶貴的指引。—前西德總理施密特
《李光耀觀天下》裡的精闢分析源於李光耀多年來做為一位令人尊敬的政治家的經驗,以及他在國際事務中所取得的成就。—前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
對於在亞洲乃至世界各地發生的事件,我同許多其他領導人一樣,經常聽取李光耀明智而且總是坦誠的看法。他不斷探索的頭腦、敏銳的分析和戰略性的視野,使新加坡成為世界上一股獨特力量。《李光耀觀天下》這本書蘊藏的智慧和對人性的洞察,將受未來領導人珍惜。— 前美國總統布希
李光耀睿智的觀察和建議折射了他在漫長而精彩的人生歲月中所積累的智慧。他尤其重要的見解是關於中國未來與美國平起平坐時,將如何發揮影響和詮釋角色。思緒縝密的讀者將能從本書中的觀點,更清晰地洞悉未來世界的大致格局,相應地進行規劃。—前紐西蘭總理博爾格
這本書在世界局勢非常不確定的時候面世。他所詳述的大議題,中東、中國、美國和歐洲,無論在今天還是在他或者我的有生之年,都充滿著困難和挑戰。—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祕書長卡林頓爵士
預言未來二十年
最後一本著作《李光耀觀天下》成國際遺產
出生於1923年,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一生密切地參與國際事務。從毛澤東到習近平,他見過中國每一位主要領導人;從詹森到歐巴馬等美國總統,也與他有密切交往。
柴契爾夫人在任時閱讀他所有的演講,並宣稱李光耀從沒錯過;尼克森形容他是「第一流的世界級政治家」。
愛也罷,恨也罷,李光耀是不容忽視的。70年的經驗加上已無須再證明什麼,他展望前方,就未來的世界格局提供了質樸清晰的觀點。
在本書中,李光耀憑藉其豐富經驗和深入洞察力,對今天的世界和20年後世界可能展現的面貌提出看法。這不是枯燥的地緣政治論述,也不是全球事務迂迴曲折發展的專題報告。相反的,在本書橫跨美國、中國、亞洲和歐洲的廣博敘述中,他剖析它們的社會、探究人民的心理,並做出關於這些國家的生存機會的結論,以及它們在未來勢力均衡的分級結構中所可能占有的位置。一個社會何以有活力?其人民真正相信的是什麼?它能適應變化嗎?
透過簡潔、堅定甚至政治不正確的樸實文字,他描述了一個在不可阻擋的崛起道路上,仍然癡迷於中央集權的中國;一個儘管具有永不言敗的活力,卻必須分享其支配地位的美國;以及一個掙扎著保持聯盟完整的歐洲。關於日本為何不對外國人開放、為何「阿拉伯之春」不會為中東帶來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為何阻止全球氣候變暖不比為這個現象未雨綢繆來得有效等問題,他提出坦率且往往令人驚訝的觀點,使本書成為新鮮生動又引人入勝的讀物。
為使本書完整,李光耀也探討了他長久以來最關切的新加坡的未來,並讓讀者一窺他的私人生活和他對死亡的觀點。本書每個章節都穿插了從他與《海峽時報》新聞工作者的訪談中整理出的問答錄。
總理級推薦
《李光耀觀天下》對世界廣泛的課題做了獨特和坦率的分析,將半個世紀以來其他領袖向李光耀請教的精闢見解展現於前。—前美國國務卿季辛吉
李光耀對東北亞乃至世界深具洞察力又銳利的分析,再次證明了為何他被視為我們這一代人卓越超群的資深政治家。在這個瞬息萬變、充滿無法預見的挑戰的世界,李光耀代表的是理智、明晰和希望的堅定聲音。—前韓國總統李明博
李光耀提出了一個尖銳且具說服力的分析,強調美國與中國之間最終必然重新平衡全球影響力所帶來的後果。此外,他還明確地揭露了如果歐洲政治家還是無法採取正確行動,歐洲難免將陷入自我邊緣化的境地。憑其遠見卓識和政治智慧,《李光耀觀天下》對21世紀世界的複雜性提供了最寶貴的指引。—前西德總理施密特
《李光耀觀天下》裡的精闢分析源於李光耀多年來做為一位令人尊敬的政治家的經驗,以及他在國際事務中所取得的成就。—前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
對於在亞洲乃至世界各地發生的事件,我同許多其他領導人一樣,經常聽取李光耀明智而且總是坦誠的看法。他不斷探索的頭腦、敏銳的分析和戰略性的視野,使新加坡成為世界上一股獨特力量。《李光耀觀天下》這本書蘊藏的智慧和對人性的洞察,將受未來領導人珍惜。— 前美國總統布希
李光耀睿智的觀察和建議折射了他在漫長而精彩的人生歲月中所積累的智慧。他尤其重要的見解是關於中國未來與美國平起平坐時,將如何發揮影響和詮釋角色。思緒縝密的讀者將能從本書中的觀點,更清晰地洞悉未來世界的大致格局,相應地進行規劃。—前紐西蘭總理博爾格
這本書在世界局勢非常不確定的時候面世。他所詳述的大議題,中東、中國、美國和歐洲,無論在今天還是在他或者我的有生之年,都充滿著困難和挑戰。—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祕書長卡林頓爵士
作者簡介
李光耀Lee Kuan Yew/作者
李光耀,生於1923年,當時的新加坡是大英帝國的屬地。他成長於日本侵略並把新加坡命名為昭南島的時期。二次世界大戰後,他到劍橋大學深造,並獲法律系雙重一等榮譽學位。
1959年,他成為新加坡自治邦政府的第一任總理,1965年領導國家走向獨立。領導新加坡從第三世界國家晉升為第一世界國家,並將一個貿易站提升為一個以效率和廉潔治理體系著稱的環球大都市,他被公認是主要推手。在1990年卸下總理職務後,他繼續留在內閣擔任內閣資政,直至2011年。
李光耀是享譽國際的政治家,他對中國、美國和亞洲的觀點受到全球領導人的尊重和競相徵詢。他是道達爾石油公司國際諮詢委員會和摩根大通國際理事會的委員,也是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高級顧問。
陳彩霞、顧耀明、林琬緋、周殊欽/譯者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
提到新加坡,人們就會聯想到李光耀,想到成功的治理。的確,在過去二、三十年間,歐美各國的政治領袖們在國家治理及世界局勢方面,最常請教的華人政治家,恐怕非李光耀莫屬了。
李光耀資政本人早就有回憶錄和其他著作問世,但這本《李光耀觀天下》有所不同,不但深入淺出的把他對世界各國的分析作做了坦率陳述,而且每章都有海峽時報的專家群根據其內容同他對話,有些提問的本身就頗有參考價值;甚至書最後一章所引用李資政與德國前總理施密特的對話也相當發人深省。所以這書可謂不是只有李光耀一個人的智慧結晶,而是眾人的貢獻。
去年這書的英文版一上市,立刻洛陽紙貴,網路上也有人開始討論;接著竟然先後有三位新加坡朋友分別都買了這書送我!翻閱之後,覺得確有參考價值,便列為我在中原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的參考書之一。現在天下文化願意出中文版,對於廣大的華文世界讀者們,可真是一個好消息。
李光耀資政一共訪問過台灣二十五次以上,這恐怕是外國領導人訪問中華民國的最高紀錄了。我本人在上一世紀的七○年代曾以外交部長機要祕書的身分,隨同當時的沈昌煥外長訪問新加坡,受到李資政(當時是總理)的熱烈款待,他並招待我們下榻於總理府,這是我第一次與他接觸。後來一九九○年代初,我在外交部擔任禮賓司長時,曾兩度偕同內子全程接待來華訪問的李資政夫婦,陪同在圓山跑步健身,還一起乘坐火車體驗剛通車的南迴鐵路。二○○五年我奉派到新加坡擔任特派代表後,更有機會與他做了數次長談。
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對語文政策的重視和他學習中文的恆心。他在本書也多次強調,他在新加坡一直推動以英語為第一通用語,其次是當地所稱的華語(即我們的國語),卻一直反對把華人所熟悉的不同方言正式列入學校教程。其結果是新加坡建國幾十年以來,果然能順利的和世界接軌,也沒有因為占人口大多數的華人說不同的中國方言而把社會割裂。
李資政本人的母語是英文,但後來勤學中文,還請了曾來台進修的中文老師為他補習,不久前也把他學中文的經驗出了一本書《學語致用》。在新書中,他提到每天都要學華語,同時也接受了儒家思想,包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我是親身體會了他努力的成果──過去他與我談話,都是全程用英文;到二○○五年我到新加坡工作第一次見他時,在一個小時的談話中他興奮地先用了半個小時以中文講,向我展示他學中文的成果;到二○○七年我離職前向他辭行時,這位將近九十歲的老人竟在一個小時的談話中十分流利地全程用中文,而且毫無困難!
李光耀在本書中沒有討論非洲及中南美,但對中國大陸、美國、日本、南北韓、印度、歐洲、東南亞國家及中東局勢都有分析,指出各國發展的重大因素及困難,對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全球暖化及能源問題也有探討。由於他對許多重要國家都訪問過多次,累積幾十年的長期觀察,且都與各方人士及菁英政要交換意見,所以他看問題的方向及結論顯得冷靜現實而不帶情感;但確可參考。
全書文字語氣直率,不脫李光耀本色,包括指出日本因人口結構及老化將來不免走向平庸,歐洲因福利社會和僵化的勞動力市場法律削弱了人們奮鬥的動力,將來在世局中不免淪為配角。而在亞洲地區,由於中國大陸和美國競爭,附近國家要同時加強與兩邊的關係,不能選邊站;同時也不客氣地指出毛澤東如果繼續活著,肯定會是一場大災難。他對若干重大問題的預測仍有所保留,但自始至終的概念則是強調人才與國家盛衰的關係,因此對美國的發展仍表樂觀。
當然,他對新加坡最是語重心長,認為新加坡如果推動真正的兩黨政治,則「必然走向平庸」,因為「最優秀的人才不會選擇從政,參選得冒很大風險,競選活動會變得非常不文明,甚至卑鄙惡毒……牽連家人。」而今後新加坡最大的生存威脅,則是生育率下降的人口問題。這不都是在台灣的我們所關切的事嗎?
這書對中國大陸著墨甚深,認為需要一個強大的中央以管理十三億人民,不可能行一人一票制;而關於台灣則說得很少。在此特別要補充的是,他在以前所發表的回憶錄中曾敘述了不少台灣與新加坡的關係,詳述了蔣經國總統時代,我國如何在一九六○和七○年代在新加坡剛獨立、最孤立無援時,慷慨地伸出援手,幫助這個友邦站起來。事實上,當我幾年前去新加坡擔任代表時,每一位星國政要仍然在初次談話中,向我強調當年蔣經國總統對新加坡的友誼和恩情,是他們永遠感懷的。這種飲水思源和念舊的美德,當然就是來自李光耀的榜樣。
不過,李光耀對我國歷史的了解仍然有他的侷限。記得有一次他訪問台灣,我陪他在車上閒談時,講到台灣的未來。他說:「以後你們只要發展經濟就好了,不必爭取什麼國際地位了!」我很驚訝他說出這種話,立刻回答說:「我們是中華民國,有我們的立國精神和對人民的責任。我們不但要爭取國際地位和外國的尊重,對於中國大陸今後的發展也有責任。」他聽了頗為震驚,轉過身來張大眼睛看著我,半晌未出一聲;而我一時激動,也未再多說話。這個印象,在我記憶中,極為深刻。
我對李資政在本書中坦率表達的生死觀及信仰觀,也有不同的看法,當然這是個人的自由了。可是,我對他在本書中所強調的「政治家要成就任何事之前,先得爭取人民的信任,證明自己不是隨便承諾或說討人喜歡的話,而是言出必行……(其主要的任務)不光是爭取權力完成某些使命,也(要)有能力選定優秀接班人,讓使命延續下去」的結論,覺得真是重要的經驗之談。
世界正在快速的變化,不論同不同意李光耀的觀點,只要我們關切國家的治理,關切世局的變化,關切兩岸關係的發展,這位經驗豐富的華人長者的言論,絕對值得參考和深思。
胡為真(曾任駐德國代表及駐新加坡代表、國家安全會議祕書長,現為中美文經協會理事長、中原大學兼任講座教授。)
提到新加坡,人們就會聯想到李光耀,想到成功的治理。的確,在過去二、三十年間,歐美各國的政治領袖們在國家治理及世界局勢方面,最常請教的華人政治家,恐怕非李光耀莫屬了。
李光耀資政本人早就有回憶錄和其他著作問世,但這本《李光耀觀天下》有所不同,不但深入淺出的把他對世界各國的分析作做了坦率陳述,而且每章都有海峽時報的專家群根據其內容同他對話,有些提問的本身就頗有參考價值;甚至書最後一章所引用李資政與德國前總理施密特的對話也相當發人深省。所以這書可謂不是只有李光耀一個人的智慧結晶,而是眾人的貢獻。
去年這書的英文版一上市,立刻洛陽紙貴,網路上也有人開始討論;接著竟然先後有三位新加坡朋友分別都買了這書送我!翻閱之後,覺得確有參考價值,便列為我在中原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的參考書之一。現在天下文化願意出中文版,對於廣大的華文世界讀者們,可真是一個好消息。
李光耀資政一共訪問過台灣二十五次以上,這恐怕是外國領導人訪問中華民國的最高紀錄了。我本人在上一世紀的七○年代曾以外交部長機要祕書的身分,隨同當時的沈昌煥外長訪問新加坡,受到李資政(當時是總理)的熱烈款待,他並招待我們下榻於總理府,這是我第一次與他接觸。後來一九九○年代初,我在外交部擔任禮賓司長時,曾兩度偕同內子全程接待來華訪問的李資政夫婦,陪同在圓山跑步健身,還一起乘坐火車體驗剛通車的南迴鐵路。二○○五年我奉派到新加坡擔任特派代表後,更有機會與他做了數次長談。
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對語文政策的重視和他學習中文的恆心。他在本書也多次強調,他在新加坡一直推動以英語為第一通用語,其次是當地所稱的華語(即我們的國語),卻一直反對把華人所熟悉的不同方言正式列入學校教程。其結果是新加坡建國幾十年以來,果然能順利的和世界接軌,也沒有因為占人口大多數的華人說不同的中國方言而把社會割裂。
李資政本人的母語是英文,但後來勤學中文,還請了曾來台進修的中文老師為他補習,不久前也把他學中文的經驗出了一本書《學語致用》。在新書中,他提到每天都要學華語,同時也接受了儒家思想,包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我是親身體會了他努力的成果──過去他與我談話,都是全程用英文;到二○○五年我到新加坡工作第一次見他時,在一個小時的談話中他興奮地先用了半個小時以中文講,向我展示他學中文的成果;到二○○七年我離職前向他辭行時,這位將近九十歲的老人竟在一個小時的談話中十分流利地全程用中文,而且毫無困難!
李光耀在本書中沒有討論非洲及中南美,但對中國大陸、美國、日本、南北韓、印度、歐洲、東南亞國家及中東局勢都有分析,指出各國發展的重大因素及困難,對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全球暖化及能源問題也有探討。由於他對許多重要國家都訪問過多次,累積幾十年的長期觀察,且都與各方人士及菁英政要交換意見,所以他看問題的方向及結論顯得冷靜現實而不帶情感;但確可參考。
全書文字語氣直率,不脫李光耀本色,包括指出日本因人口結構及老化將來不免走向平庸,歐洲因福利社會和僵化的勞動力市場法律削弱了人們奮鬥的動力,將來在世局中不免淪為配角。而在亞洲地區,由於中國大陸和美國競爭,附近國家要同時加強與兩邊的關係,不能選邊站;同時也不客氣地指出毛澤東如果繼續活著,肯定會是一場大災難。他對若干重大問題的預測仍有所保留,但自始至終的概念則是強調人才與國家盛衰的關係,因此對美國的發展仍表樂觀。
當然,他對新加坡最是語重心長,認為新加坡如果推動真正的兩黨政治,則「必然走向平庸」,因為「最優秀的人才不會選擇從政,參選得冒很大風險,競選活動會變得非常不文明,甚至卑鄙惡毒……牽連家人。」而今後新加坡最大的生存威脅,則是生育率下降的人口問題。這不都是在台灣的我們所關切的事嗎?
這書對中國大陸著墨甚深,認為需要一個強大的中央以管理十三億人民,不可能行一人一票制;而關於台灣則說得很少。在此特別要補充的是,他在以前所發表的回憶錄中曾敘述了不少台灣與新加坡的關係,詳述了蔣經國總統時代,我國如何在一九六○和七○年代在新加坡剛獨立、最孤立無援時,慷慨地伸出援手,幫助這個友邦站起來。事實上,當我幾年前去新加坡擔任代表時,每一位星國政要仍然在初次談話中,向我強調當年蔣經國總統對新加坡的友誼和恩情,是他們永遠感懷的。這種飲水思源和念舊的美德,當然就是來自李光耀的榜樣。
不過,李光耀對我國歷史的了解仍然有他的侷限。記得有一次他訪問台灣,我陪他在車上閒談時,講到台灣的未來。他說:「以後你們只要發展經濟就好了,不必爭取什麼國際地位了!」我很驚訝他說出這種話,立刻回答說:「我們是中華民國,有我們的立國精神和對人民的責任。我們不但要爭取國際地位和外國的尊重,對於中國大陸今後的發展也有責任。」他聽了頗為震驚,轉過身來張大眼睛看著我,半晌未出一聲;而我一時激動,也未再多說話。這個印象,在我記憶中,極為深刻。
我對李資政在本書中坦率表達的生死觀及信仰觀,也有不同的看法,當然這是個人的自由了。可是,我對他在本書中所強調的「政治家要成就任何事之前,先得爭取人民的信任,證明自己不是隨便承諾或說討人喜歡的話,而是言出必行……(其主要的任務)不光是爭取權力完成某些使命,也(要)有能力選定優秀接班人,讓使命延續下去」的結論,覺得真是重要的經驗之談。
世界正在快速的變化,不論同不同意李光耀的觀點,只要我們關切國家的治理,關切世局的變化,關切兩岸關係的發展,這位經驗豐富的華人長者的言論,絕對值得參考和深思。
胡為真(曾任駐德國代表及駐新加坡代表、國家安全會議祕書長,現為中美文經協會理事長、中原大學兼任講座教授。)
序
在可預見的未來,世界會是怎樣的景象?
在過去100年,世界經歷了難以想像的改變。在上世紀20年代當我還是個孩子時,乘坐牛車從勿洛到爺爺在菜市的橡膠園,兩英里的路程需要足足一小時。
更驚人的是今天人們的通訊方式。做為上世紀三○年代在新加坡的一名學生,我曾經在好多個星期四或星期五,等待從英國航行了五、六週才抵達的船隻,運來我喜歡閱讀的少年期刊。今天,郵寄航空信件僅需幾個小時,卻沒幾個人這麼做。因為通過手機和互聯網以光速發送和接收短信和電子郵件,更為容易快速。
我不可能預見所有這些變化,更遑論預知新加坡會如何改變。
50年後的世界會是怎樣的一番景象?無人知曉,只能說變化的速度很可能比過去50年來得快。
假設某些趨勢持續,去預測未來15至20年可能發生什麼事會比較實際。即使如此,這還是充滿不確定性。
本書是關於我對世界,以及在可預見的未來各股力量相互角力的看法。對眼下的局勢及其起因有正確的認識,是了解未來可能如何發展的先決條件。我的觀點是建立在本身的觀察,和過去五十年參與政事時與形形色色的人接觸的基礎上。在這期間,我掌管了新加坡的外交政策,並會見了許多對處理當時全球問題有第一手經驗的關鍵人物。
美國和中國是在行動和決策上,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兩個主要國家。但新加坡還是必須盡可能與其他國家建立聯繫,如歐洲、日本、韓國、東南亞國家、印度和中東。對於這些國家,我在這本書中寫了它們個別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以及他們可能會有什麼樣的未來。
無論世界怎麼樣,新加坡都得去接受它,因為它實在小得無法改變世界。不過,我們可以嘗試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空間,在本區域的「巨樹」之間穿梭。這一直是我們的方法。若要繼續保持如此,我們就必須保持思路敏捷,懂得隨機應變。
就新加坡而言,我們的成功故事取決於三大特性:確保這是個讓人們生活與工作的最安全國家,平等對待每一個公民,以及確保每一代新加坡人能持續成功。
如果沒有這三個我們多年來確立的基本因素,我們將失去現有的優勢。無論是本地還是外國的投資者,他們在新加坡投資時必須滿懷信心。這三個因素保證了他們的投資在未來能持續獲得回報。如果我們不是以這種方式同世界聯繫,就會面對與世界脫節的風險。
在過去100年,世界經歷了難以想像的改變。在上世紀20年代當我還是個孩子時,乘坐牛車從勿洛到爺爺在菜市的橡膠園,兩英里的路程需要足足一小時。
更驚人的是今天人們的通訊方式。做為上世紀三○年代在新加坡的一名學生,我曾經在好多個星期四或星期五,等待從英國航行了五、六週才抵達的船隻,運來我喜歡閱讀的少年期刊。今天,郵寄航空信件僅需幾個小時,卻沒幾個人這麼做。因為通過手機和互聯網以光速發送和接收短信和電子郵件,更為容易快速。
我不可能預見所有這些變化,更遑論預知新加坡會如何改變。
50年後的世界會是怎樣的一番景象?無人知曉,只能說變化的速度很可能比過去50年來得快。
假設某些趨勢持續,去預測未來15至20年可能發生什麼事會比較實際。即使如此,這還是充滿不確定性。
本書是關於我對世界,以及在可預見的未來各股力量相互角力的看法。對眼下的局勢及其起因有正確的認識,是了解未來可能如何發展的先決條件。我的觀點是建立在本身的觀察,和過去五十年參與政事時與形形色色的人接觸的基礎上。在這期間,我掌管了新加坡的外交政策,並會見了許多對處理當時全球問題有第一手經驗的關鍵人物。
美國和中國是在行動和決策上,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兩個主要國家。但新加坡還是必須盡可能與其他國家建立聯繫,如歐洲、日本、韓國、東南亞國家、印度和中東。對於這些國家,我在這本書中寫了它們個別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以及他們可能會有什麼樣的未來。
無論世界怎麼樣,新加坡都得去接受它,因為它實在小得無法改變世界。不過,我們可以嘗試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空間,在本區域的「巨樹」之間穿梭。這一直是我們的方法。若要繼續保持如此,我們就必須保持思路敏捷,懂得隨機應變。
就新加坡而言,我們的成功故事取決於三大特性:確保這是個讓人們生活與工作的最安全國家,平等對待每一個公民,以及確保每一代新加坡人能持續成功。
如果沒有這三個我們多年來確立的基本因素,我們將失去現有的優勢。無論是本地還是外國的投資者,他們在新加坡投資時必須滿懷信心。這三個因素保證了他們的投資在未來能持續獲得回報。如果我們不是以這種方式同世界聯繫,就會面對與世界脫節的風險。
目次
自序
推薦序
一、中國:一個強大的中央
二、美國:陷入困境但優勢仍在
三、歐洲:衰退與分歧
四、日本、南韓和印度
日本:走向平庸
南韓:偷天換日
印度:受種姓制度羈絆
五、東南亞
馬來西亞:分道揚鑣
印尼:偏離中央
泰國:甦醒的社會底層
越南:解不開的社會主義思維枷鎖
六、新加坡:處在十字路口
七、中東:春殘無夏
八、全球經濟:何去何從?
九、能源和氣候變化:做好最壞的打算
十、個人生活:選擇何時而去
十一、老朋友的對話
推薦序
一、中國:一個強大的中央
二、美國:陷入困境但優勢仍在
三、歐洲:衰退與分歧
四、日本、南韓和印度
日本:走向平庸
南韓:偷天換日
印度:受種姓制度羈絆
五、東南亞
馬來西亞:分道揚鑣
印尼:偏離中央
泰國:甦醒的社會底層
越南:解不開的社會主義思維枷鎖
六、新加坡:處在十字路口
七、中東:春殘無夏
八、全球經濟:何去何從?
九、能源和氣候變化:做好最壞的打算
十、個人生活:選擇何時而去
十一、老朋友的對話
書摘/試閱
不露鋒芒,保持謙遜
我是2007年11月訪問北京時,在人民大會堂第一次見到習近平。我起先沒有提出要見他,我要求見別的人,但他們讓我去見他。這具明顯意義,他們認為習近平更有優先地位。這是他被提升為中國共產黨政治局常委後,首次會見一位外國領導人。這顯然是為了向世界展示,他已被確定為胡錦濤的接班人。
他給我的印象是一個心胸寬廣的人,用中國的話說是「大器」,與之相反的是「小器」,他絕不是胸襟狹隘。他考慮問題很有深度,不願炫耀才華。他沒有江澤民那樣隨和,也不像胡錦濤那樣拘謹。他顯得很莊重,這是給我的第一個印象。再考慮到他曾受過困苦磨難,一九六九年他做為一個年輕人被發配到陝西省的農村生活。他從不抱怨或發牢騷,努力工作,慢慢地證明自己。因此我將他列為納爾遜.曼德拉一級的人物。
習是從一九四九年以來中國第五代領導人的核心。他領導一個各級都能力很強的政府。這可算作官僚制度的長處。中國的官員愈來愈多地接觸西方的教育,了解世界,並能說寫流利的英語英文。從嚴格的字面意義上說,他們已不再是共產黨人了,而是實用主義者,決心要塑造一個富裕發達擁有先進技術的國家。
前四位最高領導人都留下了各自獨特的印記。毛澤東留下的是不斷革命,鄧小平是改革開放,江澤民是鞏固發展,胡錦濤是和諧社會,特別是減少貧富差距。習將留下什麼遺產呢?
自從我在一九七六年首次訪華後,我總會定期去訪問,如有可能每年去一次。從毛到胡,現在是習,我已會見了中國所有最高級領導人。毛是一個偉大的人物,他使中國站了起來。在他的國家經受長達兩百年的動亂後,一九四九年他站在天安門上宣佈:「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做為一個革命者,他是最偉大的。他是一位游擊戰大師,以靈活的軍事行動打敗了國民黨,統一了中國。但他是要讓中國實現現代化的人物嗎?歷史記載了一個悲劇,這個解放中國的人通過文化大革命幾乎毀了這個國家。如果他還活著,或者他直接的接班人、繼承他思想的華國鋒繼續執政,中國將會走蘇聯的道路。我只是在毛的事業末期有機會見到他,不是在他的頂峰時期。當時一位女士先將他帶有湖南口音的話解釋給一名通譯員聽,再由通譯員翻譯成英語。我只看到了一位傳奇人物的影子。
中國幸虧有了鄧小平,扭轉了國家發展的方向。一九七八年他在訪問曼谷和吉隆玻後,來到新加坡。他希望我們一起阻止越南進攻柬埔寨,如果越南進攻柬埔寨,就挫敗它。我認為那次訪問使他開了眼界。他原本預料將看到三個落後的首都。因為這三個國家都是窮國。然而,他看到的三個首都全都超越了當時中國任何一座城市。他在新加坡訪問了大約四天。當他的專機在機場關閉機艙門時,我對同僚說:「那些向他介紹情況的人將要挨揍,因為他看到的新加坡跟他們所介紹的完全不同。」給他介紹情況的一定是來自這裡的共產黨同情者,那是帶偏見的介紹。
他在晚宴上向我祝賀,我問他祝賀什麼。他說:「你們有一座美麗的城市,一座花園城市。」我向他表示感謝,但補充道:「你們完全可以做得比我們更好,因為我們是中國南方沒有土地的農民後代。你們有學者,有科學家,有專家。你們將比我們做得更好。」他沒有回答我,只是用銳利的目光看著我,隨後繼續轉向另一個話題。那是在1978年。
一九九二年鄧小平南下廣東,在著名的南巡中,敦促領導層繼續改革開放。他說:「向世界學習,特別要向新加坡學習,要做得比他們更好。」我對自己說:「噢,他沒有忘記我對他說的話。」事實上,他們是可以做得比我們更好。
鄧在新加坡看到,一個沒有天然資源的小島通過引進外國資本、管理、技術,能夠給人民創造美好的生活。他回返中國後說服人民需要向世界開放經濟。這是中國歷史上開始興旺的時期,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中國從此再也沒有回過頭去。
我親眼看到中國戲劇性的變化。實體建設已將基礎設施很差、破舊的城市,建成具有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和機場的城市。你可以去訪問大連、上海、北京、廣東或深圳,他們現在可以與香港或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城市媲美。中國人是偉大的建設者和能工巧匠,我弄不明白,為什麼他們壓抑自己這麼久以致損害自己的利益。
鄧使中國進入了一個不同的軌道,他的功績值得稱頌。在他提出開放時,許多老一代領導人表示反對。但他是一個意志堅強的人。他不管這些人怎麼說,堅持並實現了自己的主張。沒有他,不可能發生這麼大的轉折,因為唯有他經歷過長征,在資歷上超過所有懷疑者。他雖然身材矮小,卻是一位偉大的領導人。毋庸置疑,他是我所見過的印象最深的國際領導人。
江澤民是鄧小平選拔的接班人。一九八九年發生天安門事件時,他擔任上海市委書記,平息了上海類似的騷亂。他是將鄧宣導的現代化計畫視為其目標的一位元堅定的領導。他給我的印象是熱情、友好。他會大聲唱義大利歌曲《我的太陽》,他抓住我的手臂說:「你認為美國人對我們是怎麼看的?」這當然是在他們與美國人建立良好關係之前。他們現在不需要問我了。
我認為胡錦濤是一位整合者。在他執政期間,也許做了一、兩項根本性的改變。但是,面臨農村人口往城市遷移、收入差距擴大等多項挑戰,他需要進行整合的問題很多。他給我的印象是沉著、思考縝密。他不張揚,記憶力很強,對面臨的所有事物都進行仔細的研究。在他掌權中央後不久,在處理沙斯危機時最初出現了失誤。但是,當他發現這對經濟構成了嚴重的威脅時,就全力以赴處理這個問題,包括從未有過的撤銷了衛生部長和北京市長的職務。這顯示了胡錦濤和總理溫家寶堅毅的領導。畢竟胡能成為中央核心的其中一個原因,是他曾平息了西藏的叛亂。我認為在他溫和、慈祥的外表下有堅強的個性。
現在很難預言習近平在掌政的十年中,會採取什麼樣的政策、留下什麼樣的遺產。中國領導人在上台前絕不會宣佈他今後的計畫,他們情願保持低調。中國正處在面臨許多國內挑戰的關鍵階段,他希望集中精力處理這些問題。此外,許多方面還取決於他突然遇到的外部突發事件。當你面臨未預料到的嚴峻問題,再好的計畫也會失敗。然而,我相信他會沉著應對,不會驚慌失措。他是有影響力的,我相信他會得到黨的支持。他的軍方背景也有利於他對軍隊發揮影響力。
他的外交政策將受到密切關注,中國的崛起無論在西方還是亞洲都引起了許多國家的驚恐。一個強大的中國給環球社會帶來許多益處,如中國企業在海外的投資正在不斷增加。但是,中國的鄰國開始對這位已睡醒的巨人採取更為獨斷的外交政策予以關注。美國也正在感受到,如果不是在全球,肯定也是在亞太地區,其優越地位受到了強烈挑戰。
問題的關鍵在於是否相信中國再三的承諾,即它只尋求和平崛起,絕不稱霸。對此存在兩種觀點:一是中國會悄悄地成為強國,悄悄地擴大其影響,不會盛氣凌人;另一種看法是他們會炫耀實力,對所有的人進行恫嚇。我認為,他們將選擇前者,但同時增強實力。鄧小平認為,中國在逐步強大時應當保持低姿態。他主張不露鋒芒,保持謙遜,即中國人所說的「韜光養晦」。中國人懂得,他們還需要三十至四十年和平時期才能趕上世界其他國家。他們已得出結論,如果他們堅持發展方向,避免惹怒現有大國,與所有的人交朋友,只會變得愈來愈強大。這將給他們留出空間,去處理國內問題,繼續發展經濟。
他們還注意到,必須避免重蹈日本和德國曾走過的老路。當時德國和日本的興起導致他們各自在歐亞爭奪權力、影響力和資源。這場競爭引發了二十世紀兩場可怕的戰爭,最終導致這兩個國家的崛起終止。如果中國捲入一場戰爭,將面臨內擾、衝突和動亂的危險,可能再次陷入長期沉淪。因此,對中國人來說,理智的考慮是:「我們已經用了這麼長時間等待這個能趕上發達國家的機會。為什麼要匆忙做出不利於逐步崛起的事呢?」
這當然並不意味著中國每次與別國發生爭端時都只是讓步。
隨著力量對比的變化,中國將有更多表達喜惡的自由。如前外長楊潔篪所說,凡是關係到中國的核心利益,中國必須堅持自己的主張。中國在亞洲最密切的鄰居都已體會到這一點。在二○○八年,越南把在南中國海有爭議的海域石油開採權發給美國石油天然氣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中國海軍要該公司離開那裡。中國政府也表明,如果這筆交易還要繼續,將危及埃克森美孚公司在中國的生意。由於美國海軍不在那裡,不能幫助他們堅持自己的權利,該公司只得撤出。
最近,就在二○一○年,還發生日本扣押了一名中國漁船的船長。他的拖網漁船在有爭議的尖閣諸島(中國稱釣魚島)外與日本巡邏艇相撞,日本起初要按日本法律起訴那名船長,但最終屈從於中國強大的壓力,決定予以釋放。這個事件表明,力量對比格局已發生了多大變化。日本人現在面對的是一個面積相當於它十倍的中國,而不是在二次世界大戰中他們可以侵略、幾乎要占領的中國。日本方面的屈從只是接受了現實。他們明白,他們是在跟一個有組織、紀律嚴明的中國打交道,不是跟軍閥,而是跟一個可以果斷地採取行動的中央政府打交道。
因此,這些年來,你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中國人不再消極,他們在積極地維護自己的聲索權利,並將繼續這樣做。中國人知道,在這個地區他們是老大,隨著其國力增強,中國可以期待鄰國能更加尊重他們的利益。美國人在亞太地區保持顯著的力量,以平衡中國,這符合包括亞細安(東盟)各國在內的亞洲國家的利益,如果沒有美國的制衡,亞洲小國就沒有迴旋的餘地。當你有兩棵樹,而不是一棵樹時,你可以選擇在任何一棵樹下遮陽。對美國來說,留在太平洋也是重要的,因為如果美國在這裡失去了優勢,在世界其他地區的優勢也會失去。
中美之間為爭奪這個地區主導地位的競爭早已在進行,還將繼續到二十一世紀的後期。到那時,美中關係將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這不同於冷戰時期的美蘇關係。九一一事件後的幾年裡,美國陷於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中國能夠悄悄地加強它在這個地區的利益,與亞細安加深關係,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當中國前總理朱鎔基在十年前建議成立中國-亞細安自由貿易區時,亞細安國家政府都感到吃驚,因為我們以為,中國不願意通過雙邊和地區自由貿易協定將其經濟進一步開放。這是中國方面為了與亞細安發展強大的經濟關係而採取的一項戰略行動,從而使亞細安把中國的發展看作是機會,而不是威脅。當時,我對美國貿易代表說,在今後十年至二十年內,如果沒有美國-亞細安自由貿易協定,亞細安的經濟將會愈來愈與中國的市場連接在一起,美國將成為我們的第二市場。
在軍事方面,美國仍然遠遠領先。中國的國防預算雖然每年都以兩位數增長,但美國的國防預算仍超過中國,呈六比一。這表現在美國較優越的軍事技術方面。中國希望最終將成為如同美國那樣的軍事強國,這需要幾十年的時間。
我是2007年11月訪問北京時,在人民大會堂第一次見到習近平。我起先沒有提出要見他,我要求見別的人,但他們讓我去見他。這具明顯意義,他們認為習近平更有優先地位。這是他被提升為中國共產黨政治局常委後,首次會見一位外國領導人。這顯然是為了向世界展示,他已被確定為胡錦濤的接班人。
他給我的印象是一個心胸寬廣的人,用中國的話說是「大器」,與之相反的是「小器」,他絕不是胸襟狹隘。他考慮問題很有深度,不願炫耀才華。他沒有江澤民那樣隨和,也不像胡錦濤那樣拘謹。他顯得很莊重,這是給我的第一個印象。再考慮到他曾受過困苦磨難,一九六九年他做為一個年輕人被發配到陝西省的農村生活。他從不抱怨或發牢騷,努力工作,慢慢地證明自己。因此我將他列為納爾遜.曼德拉一級的人物。
習是從一九四九年以來中國第五代領導人的核心。他領導一個各級都能力很強的政府。這可算作官僚制度的長處。中國的官員愈來愈多地接觸西方的教育,了解世界,並能說寫流利的英語英文。從嚴格的字面意義上說,他們已不再是共產黨人了,而是實用主義者,決心要塑造一個富裕發達擁有先進技術的國家。
前四位最高領導人都留下了各自獨特的印記。毛澤東留下的是不斷革命,鄧小平是改革開放,江澤民是鞏固發展,胡錦濤是和諧社會,特別是減少貧富差距。習將留下什麼遺產呢?
自從我在一九七六年首次訪華後,我總會定期去訪問,如有可能每年去一次。從毛到胡,現在是習,我已會見了中國所有最高級領導人。毛是一個偉大的人物,他使中國站了起來。在他的國家經受長達兩百年的動亂後,一九四九年他站在天安門上宣佈:「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做為一個革命者,他是最偉大的。他是一位游擊戰大師,以靈活的軍事行動打敗了國民黨,統一了中國。但他是要讓中國實現現代化的人物嗎?歷史記載了一個悲劇,這個解放中國的人通過文化大革命幾乎毀了這個國家。如果他還活著,或者他直接的接班人、繼承他思想的華國鋒繼續執政,中國將會走蘇聯的道路。我只是在毛的事業末期有機會見到他,不是在他的頂峰時期。當時一位女士先將他帶有湖南口音的話解釋給一名通譯員聽,再由通譯員翻譯成英語。我只看到了一位傳奇人物的影子。
中國幸虧有了鄧小平,扭轉了國家發展的方向。一九七八年他在訪問曼谷和吉隆玻後,來到新加坡。他希望我們一起阻止越南進攻柬埔寨,如果越南進攻柬埔寨,就挫敗它。我認為那次訪問使他開了眼界。他原本預料將看到三個落後的首都。因為這三個國家都是窮國。然而,他看到的三個首都全都超越了當時中國任何一座城市。他在新加坡訪問了大約四天。當他的專機在機場關閉機艙門時,我對同僚說:「那些向他介紹情況的人將要挨揍,因為他看到的新加坡跟他們所介紹的完全不同。」給他介紹情況的一定是來自這裡的共產黨同情者,那是帶偏見的介紹。
他在晚宴上向我祝賀,我問他祝賀什麼。他說:「你們有一座美麗的城市,一座花園城市。」我向他表示感謝,但補充道:「你們完全可以做得比我們更好,因為我們是中國南方沒有土地的農民後代。你們有學者,有科學家,有專家。你們將比我們做得更好。」他沒有回答我,只是用銳利的目光看著我,隨後繼續轉向另一個話題。那是在1978年。
一九九二年鄧小平南下廣東,在著名的南巡中,敦促領導層繼續改革開放。他說:「向世界學習,特別要向新加坡學習,要做得比他們更好。」我對自己說:「噢,他沒有忘記我對他說的話。」事實上,他們是可以做得比我們更好。
鄧在新加坡看到,一個沒有天然資源的小島通過引進外國資本、管理、技術,能夠給人民創造美好的生活。他回返中國後說服人民需要向世界開放經濟。這是中國歷史上開始興旺的時期,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中國從此再也沒有回過頭去。
我親眼看到中國戲劇性的變化。實體建設已將基礎設施很差、破舊的城市,建成具有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和機場的城市。你可以去訪問大連、上海、北京、廣東或深圳,他們現在可以與香港或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城市媲美。中國人是偉大的建設者和能工巧匠,我弄不明白,為什麼他們壓抑自己這麼久以致損害自己的利益。
鄧使中國進入了一個不同的軌道,他的功績值得稱頌。在他提出開放時,許多老一代領導人表示反對。但他是一個意志堅強的人。他不管這些人怎麼說,堅持並實現了自己的主張。沒有他,不可能發生這麼大的轉折,因為唯有他經歷過長征,在資歷上超過所有懷疑者。他雖然身材矮小,卻是一位偉大的領導人。毋庸置疑,他是我所見過的印象最深的國際領導人。
江澤民是鄧小平選拔的接班人。一九八九年發生天安門事件時,他擔任上海市委書記,平息了上海類似的騷亂。他是將鄧宣導的現代化計畫視為其目標的一位元堅定的領導。他給我的印象是熱情、友好。他會大聲唱義大利歌曲《我的太陽》,他抓住我的手臂說:「你認為美國人對我們是怎麼看的?」這當然是在他們與美國人建立良好關係之前。他們現在不需要問我了。
我認為胡錦濤是一位整合者。在他執政期間,也許做了一、兩項根本性的改變。但是,面臨農村人口往城市遷移、收入差距擴大等多項挑戰,他需要進行整合的問題很多。他給我的印象是沉著、思考縝密。他不張揚,記憶力很強,對面臨的所有事物都進行仔細的研究。在他掌權中央後不久,在處理沙斯危機時最初出現了失誤。但是,當他發現這對經濟構成了嚴重的威脅時,就全力以赴處理這個問題,包括從未有過的撤銷了衛生部長和北京市長的職務。這顯示了胡錦濤和總理溫家寶堅毅的領導。畢竟胡能成為中央核心的其中一個原因,是他曾平息了西藏的叛亂。我認為在他溫和、慈祥的外表下有堅強的個性。
現在很難預言習近平在掌政的十年中,會採取什麼樣的政策、留下什麼樣的遺產。中國領導人在上台前絕不會宣佈他今後的計畫,他們情願保持低調。中國正處在面臨許多國內挑戰的關鍵階段,他希望集中精力處理這些問題。此外,許多方面還取決於他突然遇到的外部突發事件。當你面臨未預料到的嚴峻問題,再好的計畫也會失敗。然而,我相信他會沉著應對,不會驚慌失措。他是有影響力的,我相信他會得到黨的支持。他的軍方背景也有利於他對軍隊發揮影響力。
他的外交政策將受到密切關注,中國的崛起無論在西方還是亞洲都引起了許多國家的驚恐。一個強大的中國給環球社會帶來許多益處,如中國企業在海外的投資正在不斷增加。但是,中國的鄰國開始對這位已睡醒的巨人採取更為獨斷的外交政策予以關注。美國也正在感受到,如果不是在全球,肯定也是在亞太地區,其優越地位受到了強烈挑戰。
問題的關鍵在於是否相信中國再三的承諾,即它只尋求和平崛起,絕不稱霸。對此存在兩種觀點:一是中國會悄悄地成為強國,悄悄地擴大其影響,不會盛氣凌人;另一種看法是他們會炫耀實力,對所有的人進行恫嚇。我認為,他們將選擇前者,但同時增強實力。鄧小平認為,中國在逐步強大時應當保持低姿態。他主張不露鋒芒,保持謙遜,即中國人所說的「韜光養晦」。中國人懂得,他們還需要三十至四十年和平時期才能趕上世界其他國家。他們已得出結論,如果他們堅持發展方向,避免惹怒現有大國,與所有的人交朋友,只會變得愈來愈強大。這將給他們留出空間,去處理國內問題,繼續發展經濟。
他們還注意到,必須避免重蹈日本和德國曾走過的老路。當時德國和日本的興起導致他們各自在歐亞爭奪權力、影響力和資源。這場競爭引發了二十世紀兩場可怕的戰爭,最終導致這兩個國家的崛起終止。如果中國捲入一場戰爭,將面臨內擾、衝突和動亂的危險,可能再次陷入長期沉淪。因此,對中國人來說,理智的考慮是:「我們已經用了這麼長時間等待這個能趕上發達國家的機會。為什麼要匆忙做出不利於逐步崛起的事呢?」
這當然並不意味著中國每次與別國發生爭端時都只是讓步。
隨著力量對比的變化,中國將有更多表達喜惡的自由。如前外長楊潔篪所說,凡是關係到中國的核心利益,中國必須堅持自己的主張。中國在亞洲最密切的鄰居都已體會到這一點。在二○○八年,越南把在南中國海有爭議的海域石油開採權發給美國石油天然氣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中國海軍要該公司離開那裡。中國政府也表明,如果這筆交易還要繼續,將危及埃克森美孚公司在中國的生意。由於美國海軍不在那裡,不能幫助他們堅持自己的權利,該公司只得撤出。
最近,就在二○一○年,還發生日本扣押了一名中國漁船的船長。他的拖網漁船在有爭議的尖閣諸島(中國稱釣魚島)外與日本巡邏艇相撞,日本起初要按日本法律起訴那名船長,但最終屈從於中國強大的壓力,決定予以釋放。這個事件表明,力量對比格局已發生了多大變化。日本人現在面對的是一個面積相當於它十倍的中國,而不是在二次世界大戰中他們可以侵略、幾乎要占領的中國。日本方面的屈從只是接受了現實。他們明白,他們是在跟一個有組織、紀律嚴明的中國打交道,不是跟軍閥,而是跟一個可以果斷地採取行動的中央政府打交道。
因此,這些年來,你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中國人不再消極,他們在積極地維護自己的聲索權利,並將繼續這樣做。中國人知道,在這個地區他們是老大,隨著其國力增強,中國可以期待鄰國能更加尊重他們的利益。美國人在亞太地區保持顯著的力量,以平衡中國,這符合包括亞細安(東盟)各國在內的亞洲國家的利益,如果沒有美國的制衡,亞洲小國就沒有迴旋的餘地。當你有兩棵樹,而不是一棵樹時,你可以選擇在任何一棵樹下遮陽。對美國來說,留在太平洋也是重要的,因為如果美國在這裡失去了優勢,在世界其他地區的優勢也會失去。
中美之間為爭奪這個地區主導地位的競爭早已在進行,還將繼續到二十一世紀的後期。到那時,美中關係將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這不同於冷戰時期的美蘇關係。九一一事件後的幾年裡,美國陷於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中國能夠悄悄地加強它在這個地區的利益,與亞細安加深關係,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當中國前總理朱鎔基在十年前建議成立中國-亞細安自由貿易區時,亞細安國家政府都感到吃驚,因為我們以為,中國不願意通過雙邊和地區自由貿易協定將其經濟進一步開放。這是中國方面為了與亞細安發展強大的經濟關係而採取的一項戰略行動,從而使亞細安把中國的發展看作是機會,而不是威脅。當時,我對美國貿易代表說,在今後十年至二十年內,如果沒有美國-亞細安自由貿易協定,亞細安的經濟將會愈來愈與中國的市場連接在一起,美國將成為我們的第二市場。
在軍事方面,美國仍然遠遠領先。中國的國防預算雖然每年都以兩位數增長,但美國的國防預算仍超過中國,呈六比一。這表現在美國較優越的軍事技術方面。中國希望最終將成為如同美國那樣的軍事強國,這需要幾十年的時間。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