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隱形的奧義:拋開無止境曝光、擁抱不受注目的十一個思考
滿額折
隱形的奧義:拋開無止境曝光、擁抱不受注目的十一個思考
隱形的奧義:拋開無止境曝光、擁抱不受注目的十一個思考
隱形的奧義:拋開無止境曝光、擁抱不受注目的十一個思考
隱形的奧義:拋開無止境曝光、擁抱不受注目的十一個思考
隱形的奧義:拋開無止境曝光、擁抱不受注目的十一個思考
隱形的奧義:拋開無止境曝光、擁抱不受注目的十一個思考
隱形的奧義:拋開無止境曝光、擁抱不受注目的十一個思考
隱形的奧義:拋開無止境曝光、擁抱不受注目的十一個思考
隱形的奧義:拋開無止境曝光、擁抱不受注目的十一個思考
隱形的奧義:拋開無止境曝光、擁抱不受注目的十一個思考
隱形的奧義:拋開無止境曝光、擁抱不受注目的十一個思考

隱形的奧義:拋開無止境曝光、擁抱不受注目的十一個思考

定  價:NT$ 400 元
優惠價:90360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0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也該是時候了!對不受矚目的生活,重新檢視其各種長處;對無止無盡的曝光風潮,努力尋找因應對策;對這個新世界中不受注意、不被發現或遭人忽略的價值,深刻思考。在眾人眼中,隱身這兩個字,除了被單純地視為避難之所,可否成為擁有獨立意義與力量的一種狀態?逃避受人注目的衝動,絕非自以為是的孤立,亦非盲目愚蠢的東施效顰,而是維護自我的本質、自主性以及發聲權。

泛科學知識長 鄭國威、作家 褚士瑩——有感推薦

在這個網路與影像滲透的世界裡,隱身的概念發出了前所未見的吸引力。今日,所有人都在毫無保留的鼓勵,甚至制約下,對外揭露、分享以及推銷自己。公開自己的壓力,不僅來自同儕,也源於那些無所不在、意欲從我們的行為模式中獲利的巨型科技公司。
身為自然世界的終生學習者與觀察者,阿奇科・布希開始探索自身對於這種情境的擔憂,以及受到普遍期待、較不受仔細檢視的生活方式——亦即隱身這件事。布希以濃烈、有如畫家般注重細節的書寫風格,詳述她在自己的生活、家庭,以及她在世上一些最特殊、遙遠的地區時,所享受到的不受注目的樂趣。布希以細膩卻鋒利的筆觸,藉由發掘與戲劇化各種令人驚豔的消失方式——譬如迷惑配戴者、讓其以為身體消失的虛擬實境眼鏡,以及吳爾芙筆下的達洛維夫人於韶華漸逝之時,找到與周遭世界的一種連結——深刻地探討了新舊議題。
本書顛覆了現代普遍認定名氣與曝光率等於成功和快樂的危險論調,是獨特而令人興奮的成就。布希提出了一本指南手冊,引導我們如何消失、如何重新認識保持不受注目的美德價值,以及如何找到真正取代永遠自曝的生活方式。布希訴諸永恆的真理,檢視眼前最緊急的當代問題,鼓勵處在一個無垠而備受干擾世界中的我們,更加深入理解個人隱私的重要性。


各界讚譽
這些文章絕非「摘記」,而是針對我們可能嚮往或想脫離的許多隱身領域及程度,提出結構完整且大多強而有力的探討……布希運用一種與其說挑釁,不如說具召喚力的語調,別有深意地讚揚了不出現在他人視線中的價值。
——《柯克斯書評》

布希對於這個主題的探討,充滿了自由的聯想,而且涉獵的範疇寬廣,文章本身也饒富詩詞意境……布希提供了一條通往內容豐富且深具啟發性的沉默尊嚴之路。
——《出版人週刊》

對隱身這個議題的千百種迥異範例,給予令人印象深刻的綜觀。
——《圖書館期刊》

她以迂迴的方式,避開了恐慌製造者與反對新科技者,這些人士阻礙了我們依賴科技的文化的許多研究。相反地,她在寬廣的文化景觀中,找到了我們對於隱身這件事的信仰、恐懼與冀望所在……(她)探討偽裝、匿名、不具名的藝術作品,以及警方對於少數族群的監視。布希藉由自己從自然科學、兒童文學、民間傳說、藝術史,以及許許多多其他領域的例證,將隱私這個因應時勢的問題,變成了不受時代影響的議題。
——《巴黎評論》

當這個世界的連結達到前所未見的緊密之時,以毫不誇張卻引人注意的聲音,諄諄勸誡謹言慎行,必然而緊要。因此,讀到布希這本完美提出諄諄提醒的《隱形的奧義》,是多麼令人神清氣爽啊……(這本書)志不在於提供一張脫離電網世界的逃亡圖,而是在探索人類消失的各種方式,不論是從他人視線中消失,抑或僅是沉入自己的內心世界……饒富哲理與思趣,本書優美地照亮了我們選擇隱藏的方式。
——Shelf Awareness網站星級評論

在這一系列發人深省的文章裡,布希檢視了社群媒體與監控經濟如何重新定義我們的生活方式……本書針對高度曝光的後果,提出了許多重要的問題。
——BBC網頁「文化」版「這個二月該讀的十本書」

真是一部令人吃驚、意外、卻又滿懷希望的作品。這是一頂彰顯隱身之力的神奇魔術帽——懷抱著可能成就一種更有自信、更安靜,以及更人性的生活方式而消失、迷失,再以蛻變的型態重新出現。
——《鳥的天賦》(The Genius of Birds)作者 珍妮佛・艾克曼(Jennifer Ackerman)

當阿奇科・布希在寫融入而非突出這種未被頌揚的美德時,文筆優雅、風趣,而且精準得令人摒息。融合了科學、神話,以及從冰島到大開曼島、從加拿大芬地灣到布魯克林一家虛擬實境工作室的故事與軼聞,她提醒著我們,不論身處愛情、工作,還是自然環境中,大家通常都是在失去自己的那些極度費力耗神的時刻,才激發出最敏銳的視覺與感覺。這是一本會像祕密的握手儀式般在朋友間傳閱的書──也是一本必讀之書。
——《有遠見的女人》(Visionary Women)作者 安卓雅・巴奈特(Andrea Barnet)

與本書的相遇,有如在飽受長期頭痛困擾後,於家中藥櫃裡發現一瓶頭痛強力特效藥……對布希而言,隱身絕非單純的負面行為,也不僅僅是曝光的反義詞。遁出他人的視線、不被發現、受到忽略:這些經驗本身,都有其與生俱來的「意義與力量」;我們所需的正是認知這些經驗的「導引」。而布希所提供的正是:以不受拘束且引人聯想的風格寫出一篇篇文章,探索隱身所隱含的各種面向……毫不起眼可以是非常強大的事——這可能是布希最根本的論點,特別是當被制約的我們以為擁有力量就是在自己的推特動態上喊得比任何人都大聲,或在Instagram上向全世界展現自己正最好的生活……(布希堅稱)沉默與隱身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淋浴、出外慢跑時,我們心靈的漫遊之所,也是我們望向飛機窗外時的感覺,以及在熙攘喧鬧的市區街頭成為他人的陌生人的喜悅。我們把這些停頓、吐氣的時刻視為理所當然,但其實我們更應該緊抓住這些時刻,因為它們是我們抵抗攻擊的盔甲。
——《紐約時報》書評 蓋兒‧貝克曼(Gal Beckerman)

生命中所有重要的事情,幾乎都發生在表面之下。足以與知名專欄作家安妮・迪勒(Annie Dillard)和世界級自然文學作家愛德華・艾比(Edward Abbey)相提並論的布希女士,為了傳遞這則我們的時代似乎刻意漠視的訊息,投入了將近三十年的歲月……正因為布希女士隱晦不明的反對立場,才更值得我們持續的關注……本書至少有部分是在訴說,如果我們不是冥頑不靈地堅持淹沒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可能會以怎樣的方式重新展現在我們眼前……表面上看起來,本書是一帖緩解現代世界過度曝光所造成的疏離的藥劑。布希女士想把我們從自己、從折磨納西瑟斯(Narcissus)的孤獨命運中解救出來,因為納西瑟斯的視線永遠只會鎖定他從頭到尾唯一真正深愛的那個人——他自己。然而在更深刻的時刻,這本書卻觸及了一個不變卻容易遭到遺忘的事實:隱身這個失去我們自己的舉動,是達到無私的先決條件。布希女士更在意的是事情,其實並不是拯救納西瑟斯,而是要拯救被納西瑟斯的自我本位主義所影響的這個更廣大的世界。
——《華爾街日報》,作家 約翰・蓋格(John Kaag)

在本書中,布希對於政府的監督系統、智慧科技,以及我們自己想要被看見的慾望,如何攜手造就了可能無法轉圜的個人隱私喪失的問題,進行了深刻的思考。一本振聵啟聰、睿智至極的書!又剛好在這個無止盡曝光的時代出現。阿奇科・布希在思考隱身的無數種偽裝時,完全不留餘地,絕無遺漏,其中許多種偽裝甚至會讓你感到意外;在物質的道路上,她的思考成了一場尋找我們立身之所的旅行——我們在生命演進過程中的立身之所。
——《我的私產、瘋狂、架子與蜂蜜》(My Private Property and Madness, Rack, and Honey)作者 瑪麗・拉福(Mary Ruffle)

卡夫卡在夢境中,曾當過餐廳侍者。
他想待在現場,但希望沒人看得到他。
阿奇科・布希將這種生存的必要成分,解釋得更加清楚。
她以鮮明的抒情詩體檢視保護自己,避免隱身得太過頭是什麼意思。在一個動盪的時代中,她的作品提供了大家迫切需要的一種平衡感。她的作品也提醒了我們自身所具備的調整與改變之力,而且世界上有一種叫做隱私的東西。
——《摯愛的狗與不確定原則》(Beloved Dog and the Principles of Uncertainty)作者與插畫繪者 麥拉・卡爾門(Maira Kalman)

作者簡介

阿奇科・布希Akiko Busch
著有多本散文集,包括《家庭地理學》(Geography of Home)、《越河九法》(Nine Ways to Cross a River),以及《意外的守護者:公民科學的反思》(Incidental Steward)。任《大都會》雜誌(Metropolis)特約編輯二十年,作品曾刊載於許多全國性報章雜誌與展覽目錄。現為紐約市視覺藝術學院(School of Visual Arts)教師,住在哈德遜河谷。


麥慧芬

東海大學外文系學士、美國奧勒岡大學比較文學系碩士,譯有《狗史》、《暗星薩伐旅》、《無限小:一個危險的數學理論如何形塑現代世界》、《道德選擇的艱難:經點法律案例中的道德思考與決疑論判斷適用》、《血色十字架》、《明日世界的律師》等三十多本書。譯者深信翻譯是世上最棒的工作,希望活到老、翻到老,繼續接觸各個領域的好書。

目次

楔子
第一章 隱友
第二章 奧蘭多之戒
第三章 跨越自然
第四章 隱身體質
第五章 隱身墨水
第六章 認同的水療池
第七章 匿名提案
第八章 重讀《達洛維夫人》
第九章 消失的自己
第十章 隱遁地圖
第十一章 驚奇
謝辭

書摘/試閱

楔子(摘錄)

人類其實有各種不同的方式可以讓自己受到注意或不為人知。我們對於隱身,自有一套律動之法,我們的視力也絕不僅事關電磁光譜原理。我們選擇讓大眾認識與熟悉自己,或選擇默默無名,處在群眾色盲或視線末稍,其實全是最微不足道的事情。我們從身體、心理和科技等各個層面,創造出各種獨創策略,就是為了能讓自己悠然隨意進出他人的目光,而這些策略很可能具備了吸引、心醉、欺騙、操縱、期待、絕望、優雅、孤立、合乎邏輯、毫無條理、怪異,或全然神祕的種種特質。這個愈來愈透明的時代,應該是好好重新思考這些東西的時候。
能見度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流通貨幣,社群媒體以及監控經濟(surveillanceeconomy)也重新定義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克里斯多夫.拉許(Christopher Lasch)在他一九七九年的劃時代作品《自戀的文化》(The Culture of Narcissism)中提到,「我們在社會上的成功,必須得到大眾的認可」。四十年後,人類這種透明的邪教與無所不能的新科技,證實了他的先知灼見。大家習以為常地認定生命的獎酬來自群眾,而評斷我們生命價值的標準,不是因為我們做了什麼,而是大家眼中的我們是什麼。
家,這個曾被視為最私密的地方,是曝光的濫觴。大家在嬰兒房裡架設嬰兒監視器,連接網路並配備高解析度鏡頭、內建麥克風,以及可以權充安全保護的動作感應器;這些監視器同時也重新界定了父母、嬰兒與嬰兒照護者之間的關係。配置了無線網路的芭比娃娃、藍牙貓咪與藍牙泰迪熊等可以儲存聲音訊息的玩具網(the Internet of Toys),增進了交互影響,卻也可能輕易遭到駭客竊取孩子的地址、生日、照片等資訊。廚房裡的智能冰箱可以收集用戶的採購習慣,以及我們或許願意提供的資訊,但許多智能電視品牌追蹤觀看者的資訊,讓廣告商能夠直接進行目標行銷。掃地機器人能夠標畫出我們的房間,亞馬遜推出的人工智慧語音助理愛力克莎(Alexa),更可以在法庭上將我們的一言一行當作呈堂證供。不論是發送電子郵件、使用谷歌、在網路上搜尋某些或甚至任何資訊,或找件洋裝、查本書、看看烤鍋,抑或瀏覽一台割草機之後,這些商品的各種其他廣告,就開始天荒地老、海枯石爛地都不會放棄透過彈跳視窗或側欄訊息的數位形態找到我們。
出門在外,手機會把你的位置傳送給網路服務供應商。經過收費站、使用信用卡、租車、搭機時,大數據能收集甚至更多的個人資訊。就算你不經過收費站、不用信用卡、不租車,也不搭機,行車記錄器、穿戴式攝影機、家用戶外監視器,還有銀行、賣場、加油站、轉運站、便利商店,以及街角的封閉式監視器,也都能在幾乎毫無規範的情況下,監視著我們的一舉一動。體積持續微量化的無人機,配備著精密度愈來愈高的攝影機,擔負起傳報新聞與交通狀況,乃至私人或商業地產的遙控巡邏等無所不包的任務。紐約麥迪遜花園廣場利用人臉辨識軟體搜尋歌迷,再配上新雷達科技後,某些廣告看板能夠自動偵測與追蹤開車到附近區域的駕駛人手機,讓電話通訊公司的合作企業以及廣告商,能夠史無前例更緊密地監控消費者的行為模式。二○一六年,巴爾的摩市為了打擊犯罪,利用空中監視器所拍攝的影片,監控半徑三十英里範圍內的街道;地面上的人,沒有一個知道自己成了空拍機裡的畫面。另一種名為智慧眼鏡(Snapchat Spectacles)的更個人化發明,讓配戴者只需輕敲鏡框,就可以將眼前十秒內出現的人、事、物全都錄。
不斷變胖又變長的消費者電子產品清單,在提供便利與高效雙重特性的同時,一直都侵蝕著隱私這兩個字的傳統概念。FrontRow隨身記錄器項鍊的圓形垂飾,配備了觸碰式螢幕,可以錄影、直播串流,還能製作縮時影片。臉書直播與潛望鏡直播視訊(Periscope),讓所有使用者都可以將自己的日常生活即時傳向全世界,而這一步將人類熱中於自我揭露的狀態又往前推進了一步。隨著物聯網持續普及,再加上與家電用品、珠寶,以及遍及各層面的電子智慧助手產品結合,這類數位監督的程度只會愈來愈嚴密。提到資訊揭露,自願與非自願的分野,近得令人不安:我們會心甘情願地戴上記錄我們位置的樂活(Fitbits)智能手環,然而亞馬遜取得了測試手環的專利,可以監控健身者的行動、位置與健身功效。我們的慾望、一時興起的怪念頭、習慣與癖好,都成了出賣我們的通敵者、見證者與告密者。當臉書同意政治諮詢公司「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取得其八千七百萬用戶資料,以了解二○一六年美國總統大選選民樣貌一事,在二○一八年成了眾所皆知之事後,社群媒體所唱出的浪漫田園牧歌與監控世界之間,無疑只剩下一片刀鋒的距離。
在這樣高度曝光的環境下,出現了一個新詞彙。現下,光學(optics)這兩個字反倒與光的科學較無關聯,而是與以下情形的連結更加緊密:比起事件或議題本身,事件和議題所造成的視覺印象更為重要。藉由改變資訊的流動,科技革命也徹底改變了我們向外在世界呈現自我的方式,新興詞彙「策劃身分」(curating identity)指的是自我推銷、打造個人品牌,並在社群媒體上,針對消費、社會、政治與專業等不同面向,設計與琢磨出不同的個人資料以切合需要;這些在社群媒體上的個人資料都被視為是重要且絕對必要的商品。數據生態系統(data ecosystem)指的是既可以創造,又能追蹤消費者行為模式的資訊網。政治神經學(neuropolitics)指的是利用辨識投票者臉部表情,來幫助各方政營更進一步分析投票者對特定候選人的反應,而微型網紅(microcelebrity)則是指透過Instagram與YouTube這類管道,獲得有限且短暫名氣的人。
僅僅幾十年前還只是毫無意義的「個人資料探勘」,現在成了這個「後隱私」(post privacy)世界中一種產業的自我描述。傳統上,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一直都在保護消費者隱私,舉例來說,他們會阻止電話公司出售通聯紀錄,早期還禁止錄影帶出租店透露租借者資訊。這類的監督機制愈來愈寬鬆。二○一七年,防止網際網路服務供應商出售客戶資料的法令開了倒車,允許業者從我們的網路瀏覽紀錄與消費歷史中牟利。
如果我們不願默許這樣的行為,可以用膠帶把智慧手機與網路攝影機的鏡頭貼起來。臉書創辦人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與前聯邦調查局局長詹姆斯.柯米(James Comey)都承認用過這種古樸的安全防護法,我也不例外。每天早上打開筆電,我都會看到自製的修補成果,那是一塊塊東貼西補的遮蔽膠帶,看起來就像數位世界與物質世界尷尬合作的愚蠢徽章,在努力不引人注意的同時,卻又荒謬地顯眼。
曝光已經從被動變成主動。在珍妮佛.伊根(Jennifer Egan)二○○一年的小說《看著我》(Look at Me)中,模特兒夏綠蒂因車禍造成臉部嚴重變形後,掙扎著是否要重新建立一個身分。她解釋自己為何選擇當模特兒:「感覺上,吸住他人的目光就像一種行動,而且是最核心、唯一值得採取的那種行動。與此相比,我嘗試去做的其他事情,似乎變得消極且徒勞無用。」我同意。最近教書時,有一組拍攝校園生活的攝影團隊,要在我下午的課堂上進行拍攝,我以為學生都會有所抗拒。我相當有自信地以為那兩位帶著錄影設備的年輕人,必定會讓學生感到害羞,且整堂課的討論也會變得誇張而尷尬。但是結果剛好相反,學生的參與突然間變得更積極、坐在位子上的身體也更挺直,他們更謹慎地選擇發言的詞彙,引述的來源也更精準。在攝影機的注目下,學生們上課的專注度提高了許多,課堂上的溝通更是找到了新的活力。他們在鏡頭前的活躍、參與,或甚至與鏡頭對話,其實跟刻意在鏡頭前表演並沒有太大關係。後來我仔細想了想,其實這個現象也無可厚非,畢竟當這些孩子從產道滑出來、邁出人生的第一步、說出這輩子第一個有意義的字,以及第一次搭上校車的時刻,轉動的攝影機始終伺候在旁。因此,他們理所當然地會以為攝影機的存在不僅友善,更是一種肯定。
然而,攝影機也令人困擾。當一個人的身分認知取決於投射在大眾眼中的形象時,當事人就失去了一些意義,他人格特質的核心會遭到稀釋,某些自信或完整性也會被犧牲。也是時候讓我們質疑隱身和躲避之間錯誤的對等關係了,我們需要重新評估那種不引人注意的生活,具備了什麼樣的優點、設想出一些應付持續曝光的對策,並重新思考在這個新世界裡,保持著無人查探,也無人監視的隱身生活,有些什麼價值。隱身有沒有可能不單純被視為一種避難,而是讓大家認知為一種擁有意義與力量的情況?選擇不活在大眾的目光之下,也可能變成一種莊重與自信的表徵。逃避關注的衝動,不是出於滿足自我的隔離,或毫無意義的服從,而是因為要維持自己的本質、禮教、自主,以及屬於自己的想法與意見;不是為了要從數位世界中撤離,而是為了替永遠暴露在展示間的生活,找到一些真正的替代方案;不是出自未經考慮的自我抹消,而是謹慎的認知;逃避關注的衝動既不可恥,也不丟臉,這樣的默默無名對我們生存的中心價值,或許有絕對的必要性,是融入當前的社會、文化或環境中的一種方式。人類的努力也可以是一件內在、隱密與自制的事。我們可以從深刻的自我保留中有所收穫,而非承擔痛苦。
隱身也可能代表自尊和機會,因為它可以提供一些特權,讓那些在公眾場合吸食大麻或超速的人,頂多只需要擔心被開張罰單,而不必煩惱被戴上手銬或送入牢中。在許多日常事務上,不受人注目可能是件非常有利的事。遺憾的是,斷網斷電、數位戒毒和隔絕聯繫,都只是特定的專業人士、學術佼佼者,以及企業菁英才能享有的奢侈作為。我認識一位正努力從兼任講師爬到正職教授的年輕教師,他用輕蔑的語氣告訴我,有一批到摩洛哥旅行的企業執行長,旅行期間沒有社群媒體「來啟發我們,讓我們明白斷網斷電的樂趣。簡直笑死人了。他們的員工如果也有樣學樣地不插電,可能就得回家吃自己了。如果我不自我推銷,就不可能每個學期都有工作。我當老師的價值不是奠基於花在教室裡的恬靜時刻,而是建構在對外公布的資訊中,以及我在新聞稿裡有多性感。」
隱身這件事,對活在社會邊緣的人,意義卻完全不同。對那些因為貧困、屬於弱勢族群,以及社會底層的邊緣人口來說,隱身成了排外、異化,以及屈服的代名詞,也是讓整個群體都受到漠視的理由。一名坐在紐約人行道上的遊民,膝蓋上豎著一塊硬紙板,上面就寫著「還不如隱身算了」幾個字。正因為與社會疏離者、受輕忽者的這種關聯,隱身二字的名聲並不好。躲避與神祕兮兮的行為,一成不變地被眾人視為與不尊重、成見、歧視、羞愧和失敗有所關聯。在某些群體中,這的確是事實。然而,許多退休且到了一定年齡的男男女女,以及那些推特粉絲數不如期望的千禧世代,他們所認定與體驗的隱身,卻幾乎沒有為他們帶來任何負擔。隱身可以代表這個意義,也可能代表完全相反的意義;隱身可以成就某些事,也可以摧毀某些事。隱身成了一個富含各種意義的概念。我們有沒有可能超脫所有這些意義,在不受注目的世界中,為隱身找到一個更重要的人類價值?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6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