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NT$ 498 元優惠價
:90 折 448 元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結束肉身生命的瑞塔,以非物質生命之姿回來,與好友法蘭克展開對談。
與過往傳訊截然不同的非三次元生命對話,帶領我們一窺生命豐富而深奧的真相。
這是關於兩個好友之間的靈性交流,也是一場跨越兩個世界的生死對談。
瑞塔.沃倫是一名資深心理學家,法蘭克.迪馬可則是一名資深靈界傳訊者,他們自結識以來便積極與另一邊世界的人們交流,由瑞塔提問、法蘭克傳訊的形式,深入研究生命的樣貌。二○○八年,瑞塔的肉身生命走向了終點,傳訊作業也暫告一段落;然而,在闊別六年後,瑞塔於二○一四年以非三次元生命再次和法蘭克聯繫。這一次,瑞塔不再是提問者,而是解惑者,她同時保有三次元人生的記憶與非三次元獲得的浩瀚知識,為我們帶來更明確且實際的觀點。
生命有意義嗎?我們對這個世界的重要性何在?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身處三次元的我們明確想像並了解非三次元世界?在對談中,瑞塔一一回答了這些問題,釐清人們常因語言或翻譯過程中遭誤導的資訊,並毫無保留地分享兼具三次元與非三次元世界的觀點,讓我們得以用全新的角度看待這個神奇的世界。
★★★★★
這本獨特的對話傳訊錄,揭示了更多人們想一探究竟的領域──
‧瀕死經驗者為何有各式各樣不同的經歷?
‧死亡的瞬間會從「這一邊」跳到「另一邊」嗎?
‧人們說「非三次元世界沒有時間」,這是真的嗎?
‧非三次元是以「語言」相互溝通的嗎?
‧三次元世界與非三次元世界是怎麼互相影響的?
‧非三次元的生命為什麼會藉由傳訊幫助三次元生命?
‧為何有些人會有前世記憶或轉世傳承?
‧非三次元有二元性嗎?好比善與惡?
‧記憶存放在哪裡?又是如何連接到大腦的?
‧為何這個世界充滿不公不義,甚至根本就不公平?
★★★★★
好評推薦
王季慶(中華新時代協會創辦人)
宇色(《我在人間》系列靈修作家)
呂應鐘(國際華人超心理學會理事長)
陳嘉珍(賽斯基金會教育長)
戴禹鑌(執業醫師)
譚瑞琪Rachel(《阿乙莎靈訊》作者)
與過往傳訊截然不同的非三次元生命對話,帶領我們一窺生命豐富而深奧的真相。
這是關於兩個好友之間的靈性交流,也是一場跨越兩個世界的生死對談。
瑞塔.沃倫是一名資深心理學家,法蘭克.迪馬可則是一名資深靈界傳訊者,他們自結識以來便積極與另一邊世界的人們交流,由瑞塔提問、法蘭克傳訊的形式,深入研究生命的樣貌。二○○八年,瑞塔的肉身生命走向了終點,傳訊作業也暫告一段落;然而,在闊別六年後,瑞塔於二○一四年以非三次元生命再次和法蘭克聯繫。這一次,瑞塔不再是提問者,而是解惑者,她同時保有三次元人生的記憶與非三次元獲得的浩瀚知識,為我們帶來更明確且實際的觀點。
生命有意義嗎?我們對這個世界的重要性何在?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身處三次元的我們明確想像並了解非三次元世界?在對談中,瑞塔一一回答了這些問題,釐清人們常因語言或翻譯過程中遭誤導的資訊,並毫無保留地分享兼具三次元與非三次元世界的觀點,讓我們得以用全新的角度看待這個神奇的世界。
★★★★★
這本獨特的對話傳訊錄,揭示了更多人們想一探究竟的領域──
‧瀕死經驗者為何有各式各樣不同的經歷?
‧死亡的瞬間會從「這一邊」跳到「另一邊」嗎?
‧人們說「非三次元世界沒有時間」,這是真的嗎?
‧非三次元是以「語言」相互溝通的嗎?
‧三次元世界與非三次元世界是怎麼互相影響的?
‧非三次元的生命為什麼會藉由傳訊幫助三次元生命?
‧為何有些人會有前世記憶或轉世傳承?
‧非三次元有二元性嗎?好比善與惡?
‧記憶存放在哪裡?又是如何連接到大腦的?
‧為何這個世界充滿不公不義,甚至根本就不公平?
★★★★★
好評推薦
王季慶(中華新時代協會創辦人)
宇色(《我在人間》系列靈修作家)
呂應鐘(國際華人超心理學會理事長)
陳嘉珍(賽斯基金會教育長)
戴禹鑌(執業醫師)
譚瑞琪Rachel(《阿乙莎靈訊》作者)
作者簡介
法蘭克.迪馬可(Frank DeMarco)
擁有二十五年以上的心靈探索經歷。自二○○五年開始,積極與非物質存在體進行一連串對話,包括歷史人物、「過去世」、個人指引的種種面向,以及他稱之為「樓上的傢伙們」那一群非肉身的個體在內。
著有《宇宙網路》(The Cosmic Internet)、《與海明威的死後生命對話》(Afterlife Conversations with Hemingway)、《運用想像力讓自己一切安好》(Imagine Yourself Well)等十餘本書。
陳秋萍
臺灣人。政治大學畢業,熱愛悠遊於不同語言文化之間。
擁有二十五年以上的心靈探索經歷。自二○○五年開始,積極與非物質存在體進行一連串對話,包括歷史人物、「過去世」、個人指引的種種面向,以及他稱之為「樓上的傢伙們」那一群非肉身的個體在內。
著有《宇宙網路》(The Cosmic Internet)、《與海明威的死後生命對話》(Afterlife Conversations with Hemingway)、《運用想像力讓自己一切安好》(Imagine Yourself Well)等十餘本書。
陳秋萍
臺灣人。政治大學畢業,熱愛悠遊於不同語言文化之間。
序
這是兩位老朋友之間一連串對話的紀錄,其中一人已不在身體中。瑞塔和我從我倆擱下之處再度談起,依然期待洞悉生命、來世和表象背後的實相。
這需要解釋一下。
瑞塔.沃倫以前是「蒙羅研究院」(Monroe Institute)意識實驗室的第一任院長。在為期四年間,她和她的丈夫馬丁在又稱為黑箱(black box)的研究院隔離室,對志願者進行過數百次實驗,利用蒙羅的音波科技,協助他們進入意識改變狀態。在那些實驗期間,瑞塔有時候會問志願者關於來世和其他實相面向的問題。主持這個實驗室四年之後,她退休了,但她的好奇心仍然不滿足。
一九八八年,在我搬到新地社區之後不久,我們就認識了,但是一直到馬丁於二○○○年四月過世以後,我們才真的逐漸了解彼此。那之後,她和我特意每週六去附近的洛文斯頓某家餐廳共進晚餐。我們兩人非常不同。她時年八十歲,大我二十六歲,有過傑出的學院生涯,而我的背景卻是新聞業和書籍出版業。但是,我倆在蒙羅研究院住院計畫的經驗類似,對事物隱而不見的本質也同樣感興趣。每週共進一次晚餐好幾個月,加上電子郵件與電話的聯絡、故事和笑話的分享,全都有助於我們在信任的基礎上建立一份舒適自在的關係。這在後來變得非常重要。
二○○○年的秋天,我在黑箱裡做了連續十次的探索實驗,並把文字紀錄發給一群透過電子郵件往來的朋友,其中當然包括瑞塔。我倆在週六晚上聚餐時,經常專注在這些資訊的討論上。幾個月後,在她的建議下,當我下班回家吃過晚飯之後,我們就在她家開始一起每週上課一次。二○○一年八月八日星期二晚上,她就這樣開始為她長期以來很感興趣的問題尋找答案。
瑞塔和我為期好幾個月與樓上的傢伙們(the guys upstairs,或簡單稱為「傢伙們」)每週上課一次,他們給我們一種新的方式,用來:一、看待世界,二、改變我們的生命,還有你將會看到的,三、從而改變世界。這個承諾並未言過其實,要是有,反而是過於含蓄。
任何認真探究「什麼是真實的,什麼不是真實的」這個問題的人,很快就會遇到困難。想像「另一邊」的生命是什麼樣子並不容易。那裡的存在體如何度過時光?他們在做什麼?為什麼這樣做?如果有的話,那他們和我們是什麼關係?就此而言,我們的生命意義到底是什麼?這樣的問題可能得到答案嗎?嗯,是的,事實證明,它們可能得到答案。
瑞塔後來告訴我,無論是她還是馬丁所得到的答案,都不比我們從我稱之為樓上的傢伙們這個源頭所給的答案來得更清晰、一致。課一節接著一節,一週接一週,傢伙們介紹某些主題,以此為基礎,日積月累,直到幾個月後,瑞塔和我已活在一個非常不同的世界。我為了出版這些課程內容,開始進行編輯工作,也請瑞塔寫了一篇序,但是當《天體與全像》(The Sphere and the Hologram)發行時,她已經完成了她生命的轉換。二○○八年三月十九日,她過世了,在夢中來到我面前向我保證她很好,然後有六年半的時間,我以為我們一起進行的工作已經結束了。
因此,二○一四年十二月,當我夢見她說已經準備好要和我再次合作時,我感到既驚訝又開心。隔天早上,我坐在日誌前,宣告自己準備就緒。無論接下來有事或沒事,我都準備好了,一如我們慣常的溝通模式。
★
是什麼讓我覺得可以和死者交談,或死者可以跟我或想要跟我說話?根據常識,答案肯定是:不可能。
問題是,「常識」根據的是以下未言明的假設:
一、過去已經過去,未來尚未到來,唯一存在的只有現在。
二、死者若非不再存在,就是存在於生者的領域之外。
這兩種假設都不是事實。好幾個世紀記錄下來的經驗,包括全世界的經文,都證明人們可以看到未來,也可以和死者溝通。我們認為死者已經消失,但事實上,他們的靈魂依然活著,就像他們生前在這裡一樣活生生的;不過,是在時間和空間之外。存在於時間和空間之外,所有時間和所有空間都可供他們使用。所以,當我們和他們溝通時,他們可以知道我們知道的東西(可以說,「從內在」與我們的心智互動),也可以對這些知識作出反應。為什麼我們可以和他們溝通我們生命中的事情,原因就在這裡。
所以,我們正在互動的對象是誰?不一定都能夠知道,也不一定都需要知道。訊息必須獨立存在,而不是依靠某個人假定的權威,不論它們是否產生共鳴。有時候,我以為我認得這個或那個特定個體的臨在,但是對於我自認知道的事情,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真的,我仍然盡量保持覺知。我帶著這份了解繼續前進,而你也應該如此。我連結的瑞塔不是她這個人的全部,就像任何人對任何人來說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全部一樣。我們根據各自所是的,彼此互相交流。有些特質和興趣是相同的,有些不是。一份關係從來不曾也從來不會沒有謎團。怎麼可能沒有呢?
但是,我們能否至少證明,當我們認為自己正在與死者交談時,我們不是一邊進行,一邊捏造它?簡短的回答是:不能,我們無法證明。我們很少能夠證明任何一種知識來源,就算它是如此符合慣例。無論我們認為自己知道什麼,它永遠不會絕對真實,而且在某個背景下是真的,在另一個背景下可能不是真的。我們的科學觀、宗教觀、反科學觀或反宗教觀,不管怎樣,都只可能是一時之見。事情就是這樣,你最好習慣。
反之,重要的問題是:「資訊是否產生共鳴?是否有用?」如果是這樣,那麼,它來自另一個生命,或它來自你自己心智意想不到的另一部分,又有什麼不同?你只需小心留意你準備好相信的東西即可。
探索者當然會進入地圖標示不明或毫無標示的領域,並依據他們自己的經驗幫忙填繪地圖,以供後來者使用。唯一能要求他們的就只是堅定、誠實,甚至要抱持一點懷疑的態度來看待他們自己幫忙繪製的地圖。我們無法要求他們完全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或要去哪裡。如果堅持要得到「公認」或合乎「常識」的解釋和途徑,那算什麼探索呢?有時候你就是必須堅持下去,相信問題最終一定會真相大白。探索是唯一的替代方式,能取代全憑信心相信一些事,或完全拒絕思考這些問題。
任何文化的經文都涉及世界的物質和非物質面向之間的相互作用。問題、技巧、模式等,畢竟都只是包裝的變化形式。實相仍然相同。但是,老話對新一代的人來說已經死了,所以必須再度重申,舊有的真理才能被聽到。在我們這個時代,科學和宗教都未能描寫出我們能夠連結的來世景象,信徒和唯物主義者也沒有就生命意義和本質提供可信的概念給我們。所以,我們能在哪裡找到這樣的概念?我們所能取得最接近第一手的資料,就是與生命的另一邊、非物質那一邊直接溝通,至少在我們自己拋下身體、跨過界線之前。
在這些對話過程中,我接收到的資料為物質和非物質世界的生命建立了一個智識上達到一定水準的模式。這個建立過程已經十五年了,我和瑞塔的課卻是迄今最清晰的論述。
★
在十二月的某個時刻,我突然想到我們應該更加謹慎,所以提議與我的朋友查爾斯.賽茨(Charles Sides)合作。與不在物質界的人交談,我有不費力的管道,也有多年實務經驗,而且在瑞塔此生的最後八年,她和我在情感上非常親近,所以我顯然是接收這些資訊的合適人選;但我知道建構問題及其後續問題,並為我們得到的資料寫大綱,查爾斯是相當合適的人選。他花了一輩子的時間構思問題,並且檢視源自東方的答案。這些背景知識能為他的問題提供豐富的資料,因為他一生的研究塑造了他的頭腦及看待世界的方式。在我看來,共同合作能讓雙方都做到我們無法獨力完成的事情。
我請他一個接一個提出問題,然後再提出其他問題,或是提出後續問題,看怎樣適合都可以。他帶著幾分熱情同意了,所以我決定在新的一年裡重新開始。經過短暫的中斷,瑞塔和我在一月再次開始上課,資訊快速傳來,勢不可擋,持續了幾週,然後逐漸減少,直到五月中旬,我們自然而然暫停下來。本卷收錄十二月到二月間的對話,三月到五月的談話則收錄在第二卷(編按:對話共計三卷,本書為第一卷)。瑞塔和我現在還是繼續溝通,也許除了這兩本書,我們會累積足夠出版的資料;但是無論如何,你手上現有的資料就足以改變你的生命。
這需要解釋一下。
瑞塔.沃倫以前是「蒙羅研究院」(Monroe Institute)意識實驗室的第一任院長。在為期四年間,她和她的丈夫馬丁在又稱為黑箱(black box)的研究院隔離室,對志願者進行過數百次實驗,利用蒙羅的音波科技,協助他們進入意識改變狀態。在那些實驗期間,瑞塔有時候會問志願者關於來世和其他實相面向的問題。主持這個實驗室四年之後,她退休了,但她的好奇心仍然不滿足。
一九八八年,在我搬到新地社區之後不久,我們就認識了,但是一直到馬丁於二○○○年四月過世以後,我們才真的逐漸了解彼此。那之後,她和我特意每週六去附近的洛文斯頓某家餐廳共進晚餐。我們兩人非常不同。她時年八十歲,大我二十六歲,有過傑出的學院生涯,而我的背景卻是新聞業和書籍出版業。但是,我倆在蒙羅研究院住院計畫的經驗類似,對事物隱而不見的本質也同樣感興趣。每週共進一次晚餐好幾個月,加上電子郵件與電話的聯絡、故事和笑話的分享,全都有助於我們在信任的基礎上建立一份舒適自在的關係。這在後來變得非常重要。
二○○○年的秋天,我在黑箱裡做了連續十次的探索實驗,並把文字紀錄發給一群透過電子郵件往來的朋友,其中當然包括瑞塔。我倆在週六晚上聚餐時,經常專注在這些資訊的討論上。幾個月後,在她的建議下,當我下班回家吃過晚飯之後,我們就在她家開始一起每週上課一次。二○○一年八月八日星期二晚上,她就這樣開始為她長期以來很感興趣的問題尋找答案。
瑞塔和我為期好幾個月與樓上的傢伙們(the guys upstairs,或簡單稱為「傢伙們」)每週上課一次,他們給我們一種新的方式,用來:一、看待世界,二、改變我們的生命,還有你將會看到的,三、從而改變世界。這個承諾並未言過其實,要是有,反而是過於含蓄。
任何認真探究「什麼是真實的,什麼不是真實的」這個問題的人,很快就會遇到困難。想像「另一邊」的生命是什麼樣子並不容易。那裡的存在體如何度過時光?他們在做什麼?為什麼這樣做?如果有的話,那他們和我們是什麼關係?就此而言,我們的生命意義到底是什麼?這樣的問題可能得到答案嗎?嗯,是的,事實證明,它們可能得到答案。
瑞塔後來告訴我,無論是她還是馬丁所得到的答案,都不比我們從我稱之為樓上的傢伙們這個源頭所給的答案來得更清晰、一致。課一節接著一節,一週接一週,傢伙們介紹某些主題,以此為基礎,日積月累,直到幾個月後,瑞塔和我已活在一個非常不同的世界。我為了出版這些課程內容,開始進行編輯工作,也請瑞塔寫了一篇序,但是當《天體與全像》(The Sphere and the Hologram)發行時,她已經完成了她生命的轉換。二○○八年三月十九日,她過世了,在夢中來到我面前向我保證她很好,然後有六年半的時間,我以為我們一起進行的工作已經結束了。
因此,二○一四年十二月,當我夢見她說已經準備好要和我再次合作時,我感到既驚訝又開心。隔天早上,我坐在日誌前,宣告自己準備就緒。無論接下來有事或沒事,我都準備好了,一如我們慣常的溝通模式。
★
是什麼讓我覺得可以和死者交談,或死者可以跟我或想要跟我說話?根據常識,答案肯定是:不可能。
問題是,「常識」根據的是以下未言明的假設:
一、過去已經過去,未來尚未到來,唯一存在的只有現在。
二、死者若非不再存在,就是存在於生者的領域之外。
這兩種假設都不是事實。好幾個世紀記錄下來的經驗,包括全世界的經文,都證明人們可以看到未來,也可以和死者溝通。我們認為死者已經消失,但事實上,他們的靈魂依然活著,就像他們生前在這裡一樣活生生的;不過,是在時間和空間之外。存在於時間和空間之外,所有時間和所有空間都可供他們使用。所以,當我們和他們溝通時,他們可以知道我們知道的東西(可以說,「從內在」與我們的心智互動),也可以對這些知識作出反應。為什麼我們可以和他們溝通我們生命中的事情,原因就在這裡。
所以,我們正在互動的對象是誰?不一定都能夠知道,也不一定都需要知道。訊息必須獨立存在,而不是依靠某個人假定的權威,不論它們是否產生共鳴。有時候,我以為我認得這個或那個特定個體的臨在,但是對於我自認知道的事情,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真的,我仍然盡量保持覺知。我帶著這份了解繼續前進,而你也應該如此。我連結的瑞塔不是她這個人的全部,就像任何人對任何人來說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全部一樣。我們根據各自所是的,彼此互相交流。有些特質和興趣是相同的,有些不是。一份關係從來不曾也從來不會沒有謎團。怎麼可能沒有呢?
但是,我們能否至少證明,當我們認為自己正在與死者交談時,我們不是一邊進行,一邊捏造它?簡短的回答是:不能,我們無法證明。我們很少能夠證明任何一種知識來源,就算它是如此符合慣例。無論我們認為自己知道什麼,它永遠不會絕對真實,而且在某個背景下是真的,在另一個背景下可能不是真的。我們的科學觀、宗教觀、反科學觀或反宗教觀,不管怎樣,都只可能是一時之見。事情就是這樣,你最好習慣。
反之,重要的問題是:「資訊是否產生共鳴?是否有用?」如果是這樣,那麼,它來自另一個生命,或它來自你自己心智意想不到的另一部分,又有什麼不同?你只需小心留意你準備好相信的東西即可。
探索者當然會進入地圖標示不明或毫無標示的領域,並依據他們自己的經驗幫忙填繪地圖,以供後來者使用。唯一能要求他們的就只是堅定、誠實,甚至要抱持一點懷疑的態度來看待他們自己幫忙繪製的地圖。我們無法要求他們完全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或要去哪裡。如果堅持要得到「公認」或合乎「常識」的解釋和途徑,那算什麼探索呢?有時候你就是必須堅持下去,相信問題最終一定會真相大白。探索是唯一的替代方式,能取代全憑信心相信一些事,或完全拒絕思考這些問題。
任何文化的經文都涉及世界的物質和非物質面向之間的相互作用。問題、技巧、模式等,畢竟都只是包裝的變化形式。實相仍然相同。但是,老話對新一代的人來說已經死了,所以必須再度重申,舊有的真理才能被聽到。在我們這個時代,科學和宗教都未能描寫出我們能夠連結的來世景象,信徒和唯物主義者也沒有就生命意義和本質提供可信的概念給我們。所以,我們能在哪裡找到這樣的概念?我們所能取得最接近第一手的資料,就是與生命的另一邊、非物質那一邊直接溝通,至少在我們自己拋下身體、跨過界線之前。
在這些對話過程中,我接收到的資料為物質和非物質世界的生命建立了一個智識上達到一定水準的模式。這個建立過程已經十五年了,我和瑞塔的課卻是迄今最清晰的論述。
★
在十二月的某個時刻,我突然想到我們應該更加謹慎,所以提議與我的朋友查爾斯.賽茨(Charles Sides)合作。與不在物質界的人交談,我有不費力的管道,也有多年實務經驗,而且在瑞塔此生的最後八年,她和我在情感上非常親近,所以我顯然是接收這些資訊的合適人選;但我知道建構問題及其後續問題,並為我們得到的資料寫大綱,查爾斯是相當合適的人選。他花了一輩子的時間構思問題,並且檢視源自東方的答案。這些背景知識能為他的問題提供豐富的資料,因為他一生的研究塑造了他的頭腦及看待世界的方式。在我看來,共同合作能讓雙方都做到我們無法獨力完成的事情。
我請他一個接一個提出問題,然後再提出其他問題,或是提出後續問題,看怎樣適合都可以。他帶著幾分熱情同意了,所以我決定在新的一年裡重新開始。經過短暫的中斷,瑞塔和我在一月再次開始上課,資訊快速傳來,勢不可擋,持續了幾週,然後逐漸減少,直到五月中旬,我們自然而然暫停下來。本卷收錄十二月到二月間的對話,三月到五月的談話則收錄在第二卷(編按:對話共計三卷,本書為第一卷)。瑞塔和我現在還是繼續溝通,也許除了這兩本書,我們會累積足夠出版的資料;但是無論如何,你手上現有的資料就足以改變你的生命。
目次
探索生命書系總序
序言
二○一四年十二月
修正印象.持續溝通.社區和分別.次元.萬物皆活著.重新定義.指引.共鳴與證據.個體即火焰.連續體與個體.時間與變化.藉由意向而延續.實相如網子.前世回顧?.翻譯.時間的本質.我們的時間經驗.一個實相,不是兩個.溝通.意識的改變.是橋梁,不是紀念碑.取向.合作
二○一五年一月
前世回顧.意識層次.更高智能.創造靈魂.你的靈魂傳承.體驗非物質界.具體想像死後生命.瑞塔的經驗.三次元與非三次元.如何接收新資料.經驗更大的存在體.複合存在體與單一存在體.一項研究計畫.意識是生命的一個條件.意識與覺知.轉換機制.「召喚或不召喚……」.觀點.頭腦VS心智.不計其數的版本.走出可能性.顯化可能性.非三次元的語言.同時發生的感知VS相繼產生的感知.沒有超自然的.非三次元的時間.非三次元的情緒
二○一五年二月
沒有活出的潛力.陰影.聊天群組.重新定向與信心.感知更高次元.思考善與惡.語言是個問題.品味與價值.純粹的善與純粹的惡.非三次元的二元性.二元性與經文.地圖和探索者.非三次元的善與惡.結合尺度.度量.惡的三種形式.惡是外在的.惡是迷人的麻煩.惡具有強迫性.天使與人類.一個不可分割的實相.探索無意識的假設.定義更大的存在體.二元中的愛與恐懼.沒有輪迴轉世?.記憶.三次元是否正確運作?.殘酷與苦難.世界的公平正義.爭議.能力的錯覺.隱藏的關係.選擇你的態度.一趟調查巡航.分離的假設.羅盤.苦難是副產品.運作模式.疼痛是種回饋.未知的背景影響力.悲劇的真實本質.這是為了什麼?.背景.選擇與自由意志.選擇.鏡子.認知障礙.自閉症.非三次元生命與三次元世界.非三次元的賭注.非三次元關心什麼?.釣魚.我會問什麼?.更高次元?.複合存在體和單一存在體.溝通的限制.言語和非三次元.活在溝通之中.獨一無二的窗口.創造的目的.顯化非三次元存在體.開放接受指引.靈魂伴侶和共鳴.靈體的爭鬥.熱情.問與答.活出我們的價值.攻擊性.存在與作為.北極星.溝通.權威.一致性.防護措施.道路.蜜蜂與蜂巢.有性生殖.三次元與非三次元
後記
序言
二○一四年十二月
修正印象.持續溝通.社區和分別.次元.萬物皆活著.重新定義.指引.共鳴與證據.個體即火焰.連續體與個體.時間與變化.藉由意向而延續.實相如網子.前世回顧?.翻譯.時間的本質.我們的時間經驗.一個實相,不是兩個.溝通.意識的改變.是橋梁,不是紀念碑.取向.合作
二○一五年一月
前世回顧.意識層次.更高智能.創造靈魂.你的靈魂傳承.體驗非物質界.具體想像死後生命.瑞塔的經驗.三次元與非三次元.如何接收新資料.經驗更大的存在體.複合存在體與單一存在體.一項研究計畫.意識是生命的一個條件.意識與覺知.轉換機制.「召喚或不召喚……」.觀點.頭腦VS心智.不計其數的版本.走出可能性.顯化可能性.非三次元的語言.同時發生的感知VS相繼產生的感知.沒有超自然的.非三次元的時間.非三次元的情緒
二○一五年二月
沒有活出的潛力.陰影.聊天群組.重新定向與信心.感知更高次元.思考善與惡.語言是個問題.品味與價值.純粹的善與純粹的惡.非三次元的二元性.二元性與經文.地圖和探索者.非三次元的善與惡.結合尺度.度量.惡的三種形式.惡是外在的.惡是迷人的麻煩.惡具有強迫性.天使與人類.一個不可分割的實相.探索無意識的假設.定義更大的存在體.二元中的愛與恐懼.沒有輪迴轉世?.記憶.三次元是否正確運作?.殘酷與苦難.世界的公平正義.爭議.能力的錯覺.隱藏的關係.選擇你的態度.一趟調查巡航.分離的假設.羅盤.苦難是副產品.運作模式.疼痛是種回饋.未知的背景影響力.悲劇的真實本質.這是為了什麼?.背景.選擇與自由意志.選擇.鏡子.認知障礙.自閉症.非三次元生命與三次元世界.非三次元的賭注.非三次元關心什麼?.釣魚.我會問什麼?.更高次元?.複合存在體和單一存在體.溝通的限制.言語和非三次元.活在溝通之中.獨一無二的窗口.創造的目的.顯化非三次元存在體.開放接受指引.靈魂伴侶和共鳴.靈體的爭鬥.熱情.問與答.活出我們的價值.攻擊性.存在與作為.北極星.溝通.權威.一致性.防護措施.道路.蜜蜂與蜂巢.有性生殖.三次元與非三次元
後記
書摘/試閱
‧十二月十三日 星期六
由意向而延續
【法蘭克】下午五點四十五分。好,瑞塔,在我們想要的時候,該怎麼取得前世的記憶?譬如,那個名叫詹姆斯.萊寧格(James Leininger)的小男孩,記得他結束於一九四五年那非常短暫的一世。其父布魯斯在《生命不死:轉世輪迴,是事實還是幻想?》一書中,描述了這個小男孩的故事。其中的機制是什麼?如果某一世只是我們今生的一股線,為什麼有些人能解讀一個人曾經度過的生生世世呢?〕
【瑞塔】一股線可能很粗,或者更貼切的說法是,它可能很堅實。那一世的生活很可能把它建構得非常持久,所以它的表現可能更顯著;它也可能更清晰、更容易觸及,而且對於塑造它的主要前世,可能是很好的轉移媒介。
【法蘭克】我聽見了,就像歷任的達賴喇嘛。
【瑞塔】對,很好的例子,這有幾個原因。它是藉由意向而來轉移,它是藉由清明心和意向來鋪陳的,它是經由意念和先前的成就而來的延續。如果有人希望做這個工作,任何人都可以由此開始發揮這樣的潛力。
【法蘭克】或許你也可以取出你做過的那些聲明。
【瑞塔】它是藉由意向而來的轉移。也就是說,在活著的時候,延續覺知和內在通路這條路線是首要事項。一位達賴喇嘛持續對自我發展下工夫,因而使得這樣的延續成真;如果他把時間花在賽馬場、證券交易或世俗家庭生活上,就不可能做到。不努力也不用心,一生成就不了任何事。
【瑞塔】它是藉由清明心和意念所作的預示。臨終的達賴喇嘛暗示他的追隨者,他們將會找到他的下一任轉世傳承者。他之所以能這麼做,是因為他可以看穿未來和選擇,是因為他藉由衡量合意的條件而作出選擇。
【瑞塔】這是經由意念和先前的成就而來的延續。達賴喇嘛路線經由十四個轉世生命而永存不朽,是一項計畫、跨世代的協議,為一個民族提供活生生的象徵。如果達賴喇嘛之靈(就這麼稱呼)沒有能力延續不間斷的意向,這項計畫不可能達成。即使達賴喇嘛被身邊因渴求權力而背叛他的助理殺害了,保存同一個意識的化身這個意向依然會維持住。你會注意到,對於這個長期的實驗╱證明╱天賦應不應該持續,現任轉世傳承者抱持著疑問,因為它的本意並非抬舉在位者,而是服務人民;如果那個目的似乎久已喪失或起了變化,也許就沒有必要持續下去了。
【瑞塔】舉達賴喇嘛為例,是因為每個人都知道這個名字,而非它是這類計畫唯一的例子;根本不是。他也許最廣為人知、久為人知,但是其他的靈也默默在做同樣的事,現在不為人知,未來也不可知。
【瑞塔】所以,簡短回答你了。如果他們擁有的線活躍到足以具體顯化,而且這類證據呈現在他們面前、對他們自己是有利的,那麼人有時候會記得前世。很多人經歷你們所謂的共鳴,從來不曾懷疑它。有些人體驗了它卻懷疑它,或以某種方式定義它。此外,對一些人來說,這種清明心接近正常的意識。
【法蘭克】感覺好像應該繼續談下去,但是我想不出新的問題。你現在還有沒有什麼想說的?
【瑞塔】繼續思索。它幫助我處理這些觀念。有點像在擾動河床,讓我能梳理揚起的滾滾沙塵。
【法蘭克】幫助你梳理茶葉?
【瑞塔】那也是很好的比喻。只要你想,我就會再多說一些。
【法蘭克】好吧。一如既往地感謝你。
‧二月十六日 星期一
悲劇的真實本質
【瑞塔】關於善與惡,記住,以固定形式閱讀這些課的任何人―例如書籍、列印資料、一系列電子郵件、任何東西,都會在一段比最初表達所用的時間更為壓縮的時間內,接收到大量資訊。所以對你來說已經是古代歷史的東西,比如兩個星期之前說的、你已忘掉大半的資料,或許會在這節課一開始的幾分鐘內在腦海中浮現。所以,經由隨機複習的過程,任何事情都想得起來;順便說一下,這就是我建議用來建立新連結的過程。
【瑞塔】所以,花一些時間建立的概念比較容易被接受,不只因為最初的讀者為它們開了路,也因為光是資料的分量就賦予它們權威,就像賽斯資料的情況。
【瑞塔】有一種概念是「世界是公正的」。它的任何部分,若單獨來看似乎都是不公正或不必要的,甚至是完全隨意的,但這是抽離背景來看才會如此。就算最醜陋的事實仍然是這無縫整體的一部分,而且有它自己的位置。如果狼有機會,而且餓了,就會殺死幼鹿。殘忍?噢,如果任何物種都沒有自然掠食者來抑制它,這個世界會怎樣?一群鹿餓得半死,因為牠們讓生活的環境(承載力〕無法負荷,那可不是一幅美麗的景象。
【瑞塔】不過這並不是一場生態學講座。我要說的是,悲劇不是它看起來的樣子。如果你跟著我走一下,我可以證明給你看。
【瑞塔】瀕死經驗者曾報告他們離開生命過程中的經歷,你會注意到,在每個案例中,他們一旦從三次元的視角解脫,不僅會變得接受死亡,通常還很高興,而且往往極度不甘願起死回生。所謂悲劇的死亡本質,其實不過就是如此而已。
【瑞塔】同樣地,這種說法(以及科學自然主義者的說法)提到,生氣勃勃的智能往往在導致生命結束的實際創傷發生之前就先離開身體了。
【法蘭克】我們沒有感覺到「啪」的一聲。
【瑞塔】沒錯,我們沒有感覺到「啪」的一聲。若不需要疼痛,為什麼要體驗它呢?可怕的創傷致死,其實不過就是如此而已。
【瑞塔】此外,各種來自瀕死經驗者、心理學家的報告讓你看到,有時人們會看到幕後的祕密,看見各種自由意志交織而製造出表面看似隨機的事件。你無法向任何已決定不信的人證明什麼,那麼,什麼才能呢?無論如何,沒有他們的同意,任何事情都不會發生在他們身上―這是一個事實。而且,既然此事違背了這麼多人的經驗,我們就來仔細看看吧。
【法蘭克】我可以聽到憤怒的嚎叫聲。
【瑞塔】是的,憤怒是因為我即將說出一切安好。為什麼?相信你所謂的受害者與禍首情節,在情感上有什麼回報嗎?顯然有,不然聽到好消息是不會有任何憤怒的。然而,那種反應不該與難以置信這種非常合理的反應混為一談。
【瑞塔】也就是說,認為「這件事,你必須要能夠說服我!」是一回事,認為「生命是不公平的,只有那些道德較低落的人才會懷疑這一點,我是不會被誘惑的!」則是非常不同的一回事。將他們的自我定義與「他們比身邊的世界創造者和維護者更有道德、更加敏感」的信念緊緊綁在一起的人們,我除了「認識你自己」以外,沒有什麼幫得上忙的話可說。對於那些願意被說服的人,無論他們要的證據標準有多高,我要說的是──
【瑞塔】身體細胞為了整個身體而犧牲它們自己是否公平?甚至,在細胞生死大致只是按照細胞計畫來走的情況下,如此描述這個過程又公平嗎?
【瑞塔】一顆細胞可能擁有與它所屬的身體分開的目的嗎?我不是說,它能否具有個別(或相對個別)的覺知,我的意思是,它可能不是它所屬之物的一部分嗎?
【瑞塔】一些細胞成為一片指甲的一部分,分擔發生在指甲上的一切,其他細胞則成為心臟肌肉這種「重要東西」的一部分,這樣不是不公平嗎?各種細胞被拋棄或犧牲掉,其他細胞卻沒事,這樣不是不公平嗎?
【瑞塔】當然,這樣是不公平的,或至少有差別待遇――如果你看待這顆細胞的角度是假裝它是有效的參考架構,而不是互動有機體一部分的特寫。但是,如果你看一下更大的畫面,那麼細胞的重要性及它在大格局中的適當位置就會產生變化。我並非說它微不足道,因為這不是數量的問題,而是它本質上是整體的一部分,不能單獨理解它。
【瑞塔】但是,三次元的生命會誘惑你,幾乎是強迫你去單獨看待三次元生命,因此看到的生命當然不公平、混亂、沒有方向、痛苦、毫無意義。這是生命結構的錯,還是觀點狹隘的錯呢?
這是為了什麼?
【瑞塔】那麼,創傷、不公不義、顯然毫無意義的痛苦,以及七宗罪的所有結果,都只是幻覺嗎?
【瑞塔】不,不是幻覺。解釋一件事不等同於為一件事辯解;但是,它們不是它們表面看起來的樣子,就像你們的生命整體而言,也不是從一個過於狹隘的視角看到的樣子。
【瑞塔】生命可能造成傷害,這你知道,大家都知道,問題是這一切意味著什麼?這一切是為了什麼?如果死在集中營的數百萬人不是受害者,那他們是什麼?如果因為他人的冷漠或殘忍而遭受苦難的人,不是不公不義的受害者,那他們是什麼?他們受苦是「應得」的嗎?如果孩子或成人因為身體疾病,或者意外事故、蓄意傷害造成的結果,而在受限的環境中度過一生,那他們是受害者嗎?他們活該受苦嗎?他們是為過去或未來的罪行付出代價嗎?
【瑞塔】如果不從生命最寬廣的背景來思考,這些問題都無法得到有意義的解決。任何較狹小的背景都會看似不公不義。要了解生命,背景是一切。
由意向而延續
【法蘭克】下午五點四十五分。好,瑞塔,在我們想要的時候,該怎麼取得前世的記憶?譬如,那個名叫詹姆斯.萊寧格(James Leininger)的小男孩,記得他結束於一九四五年那非常短暫的一世。其父布魯斯在《生命不死:轉世輪迴,是事實還是幻想?》一書中,描述了這個小男孩的故事。其中的機制是什麼?如果某一世只是我們今生的一股線,為什麼有些人能解讀一個人曾經度過的生生世世呢?〕
【瑞塔】一股線可能很粗,或者更貼切的說法是,它可能很堅實。那一世的生活很可能把它建構得非常持久,所以它的表現可能更顯著;它也可能更清晰、更容易觸及,而且對於塑造它的主要前世,可能是很好的轉移媒介。
【法蘭克】我聽見了,就像歷任的達賴喇嘛。
【瑞塔】對,很好的例子,這有幾個原因。它是藉由意向而來轉移,它是藉由清明心和意向來鋪陳的,它是經由意念和先前的成就而來的延續。如果有人希望做這個工作,任何人都可以由此開始發揮這樣的潛力。
【法蘭克】或許你也可以取出你做過的那些聲明。
【瑞塔】它是藉由意向而來的轉移。也就是說,在活著的時候,延續覺知和內在通路這條路線是首要事項。一位達賴喇嘛持續對自我發展下工夫,因而使得這樣的延續成真;如果他把時間花在賽馬場、證券交易或世俗家庭生活上,就不可能做到。不努力也不用心,一生成就不了任何事。
【瑞塔】它是藉由清明心和意念所作的預示。臨終的達賴喇嘛暗示他的追隨者,他們將會找到他的下一任轉世傳承者。他之所以能這麼做,是因為他可以看穿未來和選擇,是因為他藉由衡量合意的條件而作出選擇。
【瑞塔】這是經由意念和先前的成就而來的延續。達賴喇嘛路線經由十四個轉世生命而永存不朽,是一項計畫、跨世代的協議,為一個民族提供活生生的象徵。如果達賴喇嘛之靈(就這麼稱呼)沒有能力延續不間斷的意向,這項計畫不可能達成。即使達賴喇嘛被身邊因渴求權力而背叛他的助理殺害了,保存同一個意識的化身這個意向依然會維持住。你會注意到,對於這個長期的實驗╱證明╱天賦應不應該持續,現任轉世傳承者抱持著疑問,因為它的本意並非抬舉在位者,而是服務人民;如果那個目的似乎久已喪失或起了變化,也許就沒有必要持續下去了。
【瑞塔】舉達賴喇嘛為例,是因為每個人都知道這個名字,而非它是這類計畫唯一的例子;根本不是。他也許最廣為人知、久為人知,但是其他的靈也默默在做同樣的事,現在不為人知,未來也不可知。
【瑞塔】所以,簡短回答你了。如果他們擁有的線活躍到足以具體顯化,而且這類證據呈現在他們面前、對他們自己是有利的,那麼人有時候會記得前世。很多人經歷你們所謂的共鳴,從來不曾懷疑它。有些人體驗了它卻懷疑它,或以某種方式定義它。此外,對一些人來說,這種清明心接近正常的意識。
【法蘭克】感覺好像應該繼續談下去,但是我想不出新的問題。你現在還有沒有什麼想說的?
【瑞塔】繼續思索。它幫助我處理這些觀念。有點像在擾動河床,讓我能梳理揚起的滾滾沙塵。
【法蘭克】幫助你梳理茶葉?
【瑞塔】那也是很好的比喻。只要你想,我就會再多說一些。
【法蘭克】好吧。一如既往地感謝你。
‧二月十六日 星期一
悲劇的真實本質
【瑞塔】關於善與惡,記住,以固定形式閱讀這些課的任何人―例如書籍、列印資料、一系列電子郵件、任何東西,都會在一段比最初表達所用的時間更為壓縮的時間內,接收到大量資訊。所以對你來說已經是古代歷史的東西,比如兩個星期之前說的、你已忘掉大半的資料,或許會在這節課一開始的幾分鐘內在腦海中浮現。所以,經由隨機複習的過程,任何事情都想得起來;順便說一下,這就是我建議用來建立新連結的過程。
【瑞塔】所以,花一些時間建立的概念比較容易被接受,不只因為最初的讀者為它們開了路,也因為光是資料的分量就賦予它們權威,就像賽斯資料的情況。
【瑞塔】有一種概念是「世界是公正的」。它的任何部分,若單獨來看似乎都是不公正或不必要的,甚至是完全隨意的,但這是抽離背景來看才會如此。就算最醜陋的事實仍然是這無縫整體的一部分,而且有它自己的位置。如果狼有機會,而且餓了,就會殺死幼鹿。殘忍?噢,如果任何物種都沒有自然掠食者來抑制它,這個世界會怎樣?一群鹿餓得半死,因為牠們讓生活的環境(承載力〕無法負荷,那可不是一幅美麗的景象。
【瑞塔】不過這並不是一場生態學講座。我要說的是,悲劇不是它看起來的樣子。如果你跟著我走一下,我可以證明給你看。
【瑞塔】瀕死經驗者曾報告他們離開生命過程中的經歷,你會注意到,在每個案例中,他們一旦從三次元的視角解脫,不僅會變得接受死亡,通常還很高興,而且往往極度不甘願起死回生。所謂悲劇的死亡本質,其實不過就是如此而已。
【瑞塔】同樣地,這種說法(以及科學自然主義者的說法)提到,生氣勃勃的智能往往在導致生命結束的實際創傷發生之前就先離開身體了。
【法蘭克】我們沒有感覺到「啪」的一聲。
【瑞塔】沒錯,我們沒有感覺到「啪」的一聲。若不需要疼痛,為什麼要體驗它呢?可怕的創傷致死,其實不過就是如此而已。
【瑞塔】此外,各種來自瀕死經驗者、心理學家的報告讓你看到,有時人們會看到幕後的祕密,看見各種自由意志交織而製造出表面看似隨機的事件。你無法向任何已決定不信的人證明什麼,那麼,什麼才能呢?無論如何,沒有他們的同意,任何事情都不會發生在他們身上―這是一個事實。而且,既然此事違背了這麼多人的經驗,我們就來仔細看看吧。
【法蘭克】我可以聽到憤怒的嚎叫聲。
【瑞塔】是的,憤怒是因為我即將說出一切安好。為什麼?相信你所謂的受害者與禍首情節,在情感上有什麼回報嗎?顯然有,不然聽到好消息是不會有任何憤怒的。然而,那種反應不該與難以置信這種非常合理的反應混為一談。
【瑞塔】也就是說,認為「這件事,你必須要能夠說服我!」是一回事,認為「生命是不公平的,只有那些道德較低落的人才會懷疑這一點,我是不會被誘惑的!」則是非常不同的一回事。將他們的自我定義與「他們比身邊的世界創造者和維護者更有道德、更加敏感」的信念緊緊綁在一起的人們,我除了「認識你自己」以外,沒有什麼幫得上忙的話可說。對於那些願意被說服的人,無論他們要的證據標準有多高,我要說的是──
【瑞塔】身體細胞為了整個身體而犧牲它們自己是否公平?甚至,在細胞生死大致只是按照細胞計畫來走的情況下,如此描述這個過程又公平嗎?
【瑞塔】一顆細胞可能擁有與它所屬的身體分開的目的嗎?我不是說,它能否具有個別(或相對個別)的覺知,我的意思是,它可能不是它所屬之物的一部分嗎?
【瑞塔】一些細胞成為一片指甲的一部分,分擔發生在指甲上的一切,其他細胞則成為心臟肌肉這種「重要東西」的一部分,這樣不是不公平嗎?各種細胞被拋棄或犧牲掉,其他細胞卻沒事,這樣不是不公平嗎?
【瑞塔】當然,這樣是不公平的,或至少有差別待遇――如果你看待這顆細胞的角度是假裝它是有效的參考架構,而不是互動有機體一部分的特寫。但是,如果你看一下更大的畫面,那麼細胞的重要性及它在大格局中的適當位置就會產生變化。我並非說它微不足道,因為這不是數量的問題,而是它本質上是整體的一部分,不能單獨理解它。
【瑞塔】但是,三次元的生命會誘惑你,幾乎是強迫你去單獨看待三次元生命,因此看到的生命當然不公平、混亂、沒有方向、痛苦、毫無意義。這是生命結構的錯,還是觀點狹隘的錯呢?
這是為了什麼?
【瑞塔】那麼,創傷、不公不義、顯然毫無意義的痛苦,以及七宗罪的所有結果,都只是幻覺嗎?
【瑞塔】不,不是幻覺。解釋一件事不等同於為一件事辯解;但是,它們不是它們表面看起來的樣子,就像你們的生命整體而言,也不是從一個過於狹隘的視角看到的樣子。
【瑞塔】生命可能造成傷害,這你知道,大家都知道,問題是這一切意味著什麼?這一切是為了什麼?如果死在集中營的數百萬人不是受害者,那他們是什麼?如果因為他人的冷漠或殘忍而遭受苦難的人,不是不公不義的受害者,那他們是什麼?他們受苦是「應得」的嗎?如果孩子或成人因為身體疾病,或者意外事故、蓄意傷害造成的結果,而在受限的環境中度過一生,那他們是受害者嗎?他們活該受苦嗎?他們是為過去或未來的罪行付出代價嗎?
【瑞塔】如果不從生命最寬廣的背景來思考,這些問題都無法得到有意義的解決。任何較狹小的背景都會看似不公不義。要了解生命,背景是一切。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