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A.I.傳播進化:人工智慧重塑人類的交流
滿額折

A.I.傳播進化:人工智慧重塑人類的交流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80 元
優惠價
85238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評論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人工智慧作為一個嶄新的交流對象正在逐漸進入人類的日常生活。伴隨著人工智慧的崛起,隨之而來的是對傳播模型的革新。人工智慧的獨特性所帶來的對人際交流默認假設的衝擊很有可能會引發對交流觀點的顛覆。人與人工智慧之間的交流對時間維度的改變,對交流對象可操控性的放大,以及對資訊的無意識無批判等,這些都會如同大壩上打開的細微小孔,最終引來整個大壩的坍塌,進而如河流改道一樣,將人類的交流引上不同的道路。幾千年來,人類傳播的歷史一直在提供語言失敗的證據。在這次人工智慧革命中,我們能否跨越語言的侷限,直達交流的終極目標——有效的思想交換?

本書將對這一問題展開全面深入的討論。

本書首先從媒體技術發展的角度探討人工智慧這個正在崛起的交流對象所代表的趨勢。繼而第二章從使用的角度,逐一討論人機傳播的交流模式、倫理、一致性、人性、人格、擬人化等方面的特點,以及這一交流區別於人際傳播之處。第三章討論人與人工智慧交流的效應,包括陪伴效應、自我映射效應等。第四章在上述討論的基礎上對未來作出展望。本書立足於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從傳播學、電腦科學、社會學、心理學、語言學和哲學等多角度全方位探討人工智慧將給人類交流帶來的各種影響。本書觀點新穎,深入淺出,除傳播學領域的學習者與研究者以及人工智慧愛好者之外,對關心人類發展趨勢的大眾讀者也同樣適用。

作者簡介

牟怡
博士,媒體與設計學院傳播學專業副教授,媒介與公共事務研究中心副主任。在美國波士頓大學、密西根州立大學和康乃狄克大學獲得化學碩士、傳播學碩士和傳播學博士學位。同時擔任十種國際學術期刊的邀請審稿人,曾獲得過新聞與大眾傳播學會、美國傳播學會、上海交大國際傳播學會國際新媒體論壇最佳論文獎等榮譽。長期致力於新媒體技術在社會各個領域的應
用與效應的研究,尤其在人機傳播和技術在健康傳播的應用等領域著述頗豐。
作為跨界的研究者,牟怡博士主張從問題出發,打破既有的學科界限。近年來關注的領域跨越傳播學、心理學、公共健康、人工智慧、認知科學、技術哲學等。目前的研究課題嘗試摸索人與智慧機器的交流模式,並從跨文化的角度將本土文化特點融入其中。

彭蘭
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新媒體研究中心主任數位時代,人機傳播是人內傳播、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之外的另一種重要的傳播形態。在人工智慧的推動下,人與機器的對話,正深化到人與自我對話的層面,成為人內傳播的一種投射。機器作為「人的延伸」,也是人際傳播的一種中介,而人工智慧將為冷冰冰的、程式化的機器賦予溫度與靈性,使機器在人與人的互動中扮演更聰明的角色。人工智慧也將在一定程度上改寫今天我們習以為常的傳播形態。本書作者將人工智慧置於傳播的視野下洞察,讓我們看到人工智慧與傳播兩者碰撞後的耀眼光亮,也讓我們思考人工智慧時代全新的人機關係及其挑戰。

龐建新
優必選科技公司(人工智慧與服務機器人領先企業)研發副總裁從傳播的角度去看人工智慧是一個更有趣的話題。人工智慧是一種通用的科學技術,透過在一個個應用場景中的應用去影響人和他所在的人群。透過這種方式,人工智慧影響了幾乎所有的領域,傳播就是其中一個。人工智慧的進步,改變了傳統的信源(資訊的源頭)、信道(資訊傳輸的通道)和信宿(接受資訊的終端)的表現方式,正是因為這些改變讓人們對人工智慧開始有點兒凝慮和擔心,但這種疑慮和擔心何嘗不是人類本身的一個進步呢?我相信人工智慧帶給我們的是美好。儘管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工智慧只能應用在一些特別的場景裡,不過我們應該時刻準備好擁抱這種進步。
這本書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示。

目次

About Author 關於作者
Content Summary 內容提要
Introduction 引言
01 The first chapter 第一章
 人工智慧:正在崛起的交流對象
第一節 機器與人
第二節 智慧與人工智慧
02 The second chapter 第二章
 傳播的模式
第一節 傳播模式
第二節 倫理的困境
第三節 交流的一致性
第四節 互動性
第五節 人性
第六節 人格
第七節 擬人化
第八節 文化的差異
03 The third chapter 第三章
 傳播的效果
第一節 人機傳播
第二節 陪伴
第三節 自我折射
04 The fourth chapter 第四章
 傳播的進化
後記
人名索引

書摘/試閱

寒冬之後,奇點之前

二〇一五年十月二十一日,全世界科幻迷歡慶的「回到未來日」(Back-tothe-future Day)。在一九八九年的經典科幻片《回到未來Ⅱ》中,主角馬蒂.麥克弗萊(Marty McFly)和布朗博士(Dr. Brown)乘著時光機穿越到了二〇一五年十月二十一日,看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回到未來日故此得名。影片中展示的不少「未來科技」,比如可穿戴設備、體感遊戲、3D 投影等早已進入現代人
的生活。雖然磁懸浮滑板、飛行汽車和穿越時空之旅尚待實現,但是這部二十多年前的科幻電影以其撩動情懷的方式提醒著每個人:科幻與現實,距離其實沒有那麼遠。
另一個例子便是人工智慧二〇一五年,孕育的一年。新媒體技術領域看似平靜,實則波濤暗湧。
之前被無數人稱道的社交媒體開始放慢了「野蠻生長」的速度:世界社交媒體巨頭Facebook 在歐美發達國家進入瓶頸期,Twitter 上使用者的活躍度大幅度下降。面對這樣的局面,業內和學界發出同樣的疑問:接下來是什麼?
今天,我們站在人工智慧時代的門口,頗有若干年前無敵艦隊駛出海格力斯柱的意味。我們的耳邊同時混雜著叫好聲和質疑聲。這樣的場面我們並不陌生。就在不到三十年前,網路剛剛在公共領域崛起之時,早期網路的擁護者們紛紛預言網路將會實現烏托邦社會的理想。然而很快,人們失望的發現網路上出現了虛擬空間的殖民化、資訊獲取的不平等以及政府的資訊監控等,於是烏托邦的幻夢就隨著二十一世紀之初網路泡沫的破裂而消亡。伴隨而來的是反烏托邦的觀點,即未來並非呈現玫瑰色,而是帶著灰暗色調的類似「一九八四」末世情結的悲觀前景。當然,今天的學界在網路帶給人類社會的影響上普遍持中立的溫和觀點。
對人工智慧褒貶不一的態度從人工智慧誕生之初便開始了。一九四九年,為了抨擊正在興起的電腦技術和控制論,英國著名腦外科醫生傑佛里.傑佛遜爵士(Sir Geoffrey Jefferson)發表了名為「機械人的思維」的演說。
演說中,傑佛遜暢言了一段後來被廣為引用的激昂排比句:「除非有一天,機器能夠有感而發,寫出十四行詩,或者譜出協奏曲,而不只是符號的組合,我們才能認可,機器等同於大腦——不光要寫出這些,而且還要感受它們。任何機器都無法對成功感到喜悅,對電子管故障感到悲傷,對讚美感到溫暖,對錯誤感到沮喪,對性感感到著迷,對失去心愛之物感到痛苦。」
工業革命期間,機器問題(machinery question),即機器替代人是否會導致大量失業的問題,曾引發廣泛討論。如今,機器問題再度出現,只不過這一次的主角晉陞到了人工智慧。二〇一二年,兩位來自MIT數位經濟中心的教授艾瑞克.布林約爾松(Eric Brynjolfsson)和安德魯.麥卡菲(Andrew McAfee)在《與機器賽跑》(Race against the Machine)一書中表達了人類勞動力大量被機器替代的悲觀觀點。然而,他們在二〇一四年的新作《第二次機器時代》(The Second Machine Age)中走向了樂觀的一面。布林約爾松教授近期在TED 的演講裡疾呼:「只有當人與機器展開有效的合作,才會立於不敗之地。」另一位作者麥卡菲教授則直接引用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的觀點:「技術是上帝的禮物。在生命這份禮物之後,技術這份禮物可能是上帝最偉大的禮物了。它是文明之母,藝術之母,科學之母。」
我們不清楚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兩位經濟學家的態度如此迅速地在兩年時間裡從悲觀轉變為樂觀。然而其他的人工智慧悲觀主義者似乎立場更堅定一些。比爾蓋茲(Bill Gates)和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一貫對人工智慧持審慎態度。科技界的傳奇人物特斯拉CEO 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更是認為人工智慧比核武器還危險,是人類生存的最大威脅。二〇一五年,伊隆.馬斯克、蘋果聯合創始人史蒂夫.沃茲尼克(Steve Wozniak)、人工智慧公司Deep Mind CEO 傑米斯.哈撒比斯(Demis
Hassabis)、史蒂芬.霍金,以及上百位人工智慧研究專家共同簽署了一封號召禁止人工智慧武器的公開信。在眾多關於人工智慧正面及反面的觀點中,我個人覺得最有啟發的觀點是人工智慧對民主的威脅。眾所周知,一個社會的中產階級是民主制度的中流砥柱,而未來人工智慧大量替代中層的技術工作,帶來「職業兩極化」的風險,勢必導致中產階級分崩離析,進而瓦解今日的民主形式。
另外,越來越多的公司將人工智慧運用到商業領域,例如Google 的Google Now、蘋果的Siri、微軟的Cortana 等。建立在人工智慧基礎上的社交機器人也層出不窮,比如國際上第一款家庭使用機器人Jibo,日系的仿人機器人Nao 和Pepper,中國領先的家庭陪伴機器人Alpha,教育機器人Buddy 等。矽谷傳奇人物、觀察家及預言家凱文.凱利(Kevin Kelly)也將人工智慧譽為下一個最熱的創業機會。二〇一六年六月,《經濟學人》發表封面文章,從技術、就業、教育、政策、道德五大維度深度剖析人工智慧革
命。該文引用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的數據,說明了人工智慧正在促進社會發生轉變,這種轉變比工業革命發生的速度快十倍,規模大三百倍,影響幾乎大三千倍。在歷數了種種人工智慧的威脅論之後,文章以務實的角度指出,我們應該歡迎人工智慧,而不是害怕它。
不管我們是歡迎還是抵制人工智慧,這一天遲早會到來。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十一日《科學》雜誌的封面文章石破天驚地指出機器實現了自我學習。儘管雷.庫茲韋爾(Ray Kurzweil)2 口中的奇點尚未到來,但經歷了幾起幾伏之後,人工智慧終於告別了寒冬。這一次的春天似乎跟之前的幾次不太一樣,也許奇點真的近在咫尺。所以,在奇點來到之前,我們需要做好準備。
縱觀人類的科技文化思想史,我們不難發現:人類思想文化的積累每每落後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幾個世紀以來,科學技術宛如在荒野裡野蠻生長,而後驗性質的社會科學僅僅偶作回應。也許,這一次我們可以做一個新的嘗試,試著讓社會科學作為燈塔,為這次繼哥白尼革命、達爾文革命、神經科學革命之後的第四次革命——圖靈革命(Floridi, 2014)提供一些指導。
在《第四次革命》一書中,來自英國牛津大學的資訊哲學家盧西亞諾.弗洛里迪(Luciano Floridi)總結了人類的四次自我認知革命。第一次革命發生在一五四三年。尼古拉.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發表《天體運行論》,讓世人意識到人類並不是被造物主眷顧而被安排在宇宙的中心,從而迫使人類重新思考自己的位置與角色。發表於一八五九年的《物種起源》帶來了第二次革命。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在書中駁斥了人類是萬物之靈的觀點,指出所有生物都來自共同的祖先,並在自然選擇下不斷進化。第三次革命來自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精神分析著作,將人類具備有意識的自我反省與自我控制的能力這一假象擊得粉碎。而艾倫.圖靈(Alan Turing)在一九五〇年發表的經典論文《計算機與智慧》則使人類再一次拋棄自己獨一無二的觀點,因為機器也可以具備智慧,並可以替代人類執行越來越多的任務。

評論 新增評論

烤肉串 【2020/02/17 發表】
講人工智慧與人類間的傳播理論。 裡面提到一部好久以前的電影,《ai人工智慧》。 我覺得最有趣的一點是,現在大家都較擔心機器人對人類不利,但人類已經傷害過機器人了(當然不是只在電影裡,而是現實中,書裡有講)。 所以倫理學的部分也需要重新定義,這本書也花很多篇幅在討論這個,我覺得很棒。 總之非常有趣。
EL.Y 【2020/02/05 發表】
幾千年來,人類傳播的歷史一直在提供語言失敗的證據。在這次人工智慧革命中,我們能否跨越語言的侷限,直達交流的終極目標——有效的思想交換?   本書將對這一問題展開全面深入的討論。
Kevin 【2020/02/04 發表】
亞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問了一個問題:如果一個人以光速運動,他會看到什麼?從這個問題出發,愛因斯坦發展出了廣義相對論。艾倫.圖靈問了一個問題:機器會思考嗎?從這個問題出發,圖靈打下了人工智慧大廈的地基。提出一個好的問題,往往比這個問題的答案本身更重要。 這本書也是從一個問題出發,那就是:當人工智慧成為人類新的交流夥伴之後,傳播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Goodman 【2020/02/02 發表】
銀翼殺手2049、西方極樂園、雲端情人、機械公敵、a.i.人工智慧、銀翼殺手。 這些電影或影集你都看過嗎? 在劇中人和機器人或ai的互動,似乎快要從科幻想像變成真實了 但是 人跟機器的溝通真的就像人與人的交流一樣嗎? 坦白說從來沒想過。 假設一個極端的狀態 : 機器人應該保護人類,但是它的視覺系統、觸覺系統損壞,我要怎麼溝通才能讓機器人辨識出我是人類?人、機的溝通交流越來越重要了。 ai傳播進化 一書, 讓我從各角度了解探討這個議題。 你也該留意關心
N 【2020/01/29 發表】
第一次聽到人工智慧這個詞 是在近二十年前名偵探柯南劇場版動畫 貝克街的亡靈 「諾亞方舟」天才少年弘樹當時對柯南說 「人工智慧這種東西 只會被大人拿去做壞事 根本就不該存在在這世上」 我當時想 若是能增進人類社會的便利與福祉 隨著科技進步 人工智慧的發展是必然的過程 ai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又造成了哪些衝擊呢? 我想這本書有了一定的答案
Limu 【2020/01/28 發表】
在未來ai是世界趨勢,無人機、無人車、無人銀行會取代一切簡單人力,而也代表著會有一大批的全球失也潮,而這波比之工業革命帶來的失業潮只會過之而無不及。 這本書對人工智慧的發展有深入淺出的概述,即使非本科生也能輕鬆瞭解,要知道:即使不能做爲走在時代尖端的科技人,也要能對周遭悄然興起、占據我們生活的科技略有所知,才不會被科技所控制、主宰。
Falz 【2020/01/28 發表】
從很久以前的艾西莫夫、阿諾的魔鬼終結者,就一直描繪著機器人試圖毀滅人類的未來。不過,人工智慧到了今天也依然也沒辦法通過人類70年前提出來的圖靈測試(讓人跟電腦在不見面的情況下對話,看人類能不能辨認出對方是電腦,來判定是否通過)。所有網路上的聊天機器人目前都不能進行有邏輯的對話。 這本書詳細地介紹了人工智慧的過去、現在、未來可能發展的幾個方向,以及一些道德倫理層面的問題,還有傳播理論在這其中的變化,算是淺顯易懂啦。 到目前為止的ai都只是大數據統計而已,未來能夠誕生真正的智慧嗎?
wish 【2020/01/24 發表】
歷史上,人類曾苦苦思考動物應該置於人類倫理座標何處的問題。今天,人類同樣在思考更複雜的「機器問題」。人類對於自己「創造」出的智慧體一直是既傲慢又恐懼。雖然ai智慧目前還沒完全落實到我們的生活中,但卻實實在在的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問題。善用人工智慧所帶來的方便,我們可以完成更複雜的事情。但與此同時,如何建立一個世界共同一致的道德規範?發展人工智慧武器的禁忌、對陪伴我們的機器人的人道關懷等等,本書中提出了許多現代人不得不思考的觀點與議題!
EL.Y 【2020/01/24 發表】
人與人工智慧之間的交流對時間維度的改變,對交流對象可操控性的放大,以及對資訊的無意識無批判等,這些都會像大壩上打開的細微小孔,最終引來大壩的坍塌,進而如河流改道一樣,將人類的交流引上不同的道路。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5 238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