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2/26年度盤點作業,門市店休一天,網路書店將暫停出貨,12/27將恢復正常營業,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勇闖天涯翻轉人生:寫給年輕人20個築夢踏實的故事
滿額折

勇闖天涯翻轉人生:寫給年輕人20個築夢踏實的故事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80 元
優惠價
90432
庫存:1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他們的故事,是年輕人的典範,
他們的奮鬥歷程、成功或失敗經驗告訴我們:
只要有做夢的勇氣、築夢的計劃力,
以及實現夢想的執行力,就能翻轉人生、實現自我。

她在不同領域創業七次,每一次新創公司,都被美國主流企業收購或上市,不僅在競爭激烈的全球高科技產業中闖出一片天,也為旅美台灣人樹立科技創新創業的楷模。

他高中重考一次、大學重考三次。在因緣際會下,找到興趣所向,如今是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計劃主持人,推動PEV無人車計劃奔向未來世界。

他國高中時期翻牆翹課、玩地下樂團,還被老師當面罵:「你根本沒救了!」。所幸大學時期遇上貴人,找到未來方向,如今投入人工智慧領域創業,志在改變台灣軟體產業。

他28歲即獲得素有通訊界諾貝爾獎之稱的馬克尼學會青年學者獎,是第一位來自台灣的獲獎者,他說:「我從沒想過,憑著個人研究可以在國際舞台上讓大家認識台灣。」

成功,是每個人畢生渴望與追求的境界,雖然成功定義各有不同,但獲得肯定、實現自我夢想、追求更好的生活,進而擁有改變自己、他人,甚至世界的力量,卻是共同的心願。

世界已經改變了!全球化時代的來臨,縮短了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年輕人無法限縮在自身所處的環境中,舞台就在全世界各地,唯有與國際社會、各領域的專業人士,進行頻繁交流,才能把世界帶進台灣、把台灣推上國際舞台。

根據教育部統計,台灣前往美國留學人數逐漸降低,問題或許出在「缺乏出走、離開舒適圈的勇氣」。尤其是年輕人,如果沒有做夢的勇氣、實現夢想的計畫,又何論承擔「把台灣推上國際舞台」的重責大任。

本書介紹了19個勇闖天涯、築夢踏實的故事,主角都曾經在海外求學,有的是留在海外持續深耕專業領域;有的是返台任教,並擔負起鏈結台灣與國際社會的橋樑;其中更不乏許多案例,在勇闖天涯的過程中,驅動了創新創業的能量,將研究成果轉化成為市場化、商業性的服務及產品,讓台灣研發能量在海外發光發熱,並回流到台灣,成為培植下一代年輕人的豐沛養分,拓展台灣年輕人的國際視野與影響力。

雖然專業領域不同,過程際遇不同,相同的是:他們選定目標、累積實力、抓緊機會,跟著國際級大師、生命貴人,精進專業、投入研究領域,打造屬於自己的里程碑,在世界地圖上標注專屬位置、寫下紀錄。

這些故事告訴我們,有夢就去追,無論你是學霸或者是大學重考三次的後段班學生,無論父母是支持或者因經濟因素而有所考量,只要鎖定目標、打開心胸、勇於追夢,你就能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活出專屬自己的精彩人生。

作者簡介

王怡棻/作者
台大國際企業系學士,美國紐約大學藝術管理碩士,任職主流財經媒體多年,喜好閱讀及新鮮事物。譯有《不顛覆,就淘汰》、《建人脈就像打美式足球》、《共同創造到底有多厲害》、《2012大蕭條》、《教出自主思考的孩子》等書,合著《凍薪時代理財術》。

王珍翔/作者
任職於科技產業媒體,從事文字工作近20年,熱愛追蹤科技大趨勢,探索人物內心思路,梳理策略脈絡邏輯,悠遊技術與人文之間,以終生筆耕為職志。

王維玲/作者
政大歷史系、政大新聞所畢業,10年以上媒體經驗,橫跨報紙、雜誌及新媒體等不同類型的媒體平台。曾任聯合報記者、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30雜誌副主編、端傳媒資深記者、GQ business網路主編,擅長發掘設計美學、生活風格領域創新議題,作品曾獲得金鼎獎及亞洲卓越新聞獎SOPA「卓越專題特寫獎」等獎項肯定。

朱乙真/作者
南加州大學公共政策及管理碩士畢業,專攻大眾傳播。曾任《遠見雜誌》資深研究編輯兼記者,《未來Family》雜誌特約主編。

李偉麟/作者
曾先後於《蘋果日報》財經中心及財富周刊擔任地產記者,以《蘋果日報財富周刊》數篇報導獲行政院消費者權益報導獎。《早安湯泉》作者,天下文化出版(2007年8月)。曾於汎太廣告旗下之不動產智庫擔任研究員。

沈勤譽/作者
先後任職於科技產業媒體及潮流生活雜誌,文字工作經歷近二十年,兼具科技理性與人文感性,樂於探索多元世界。

陳慧玲/作者
資深科技產業媒體人。著有「打造全球第一品牌 D-Link年年獲利的傳奇」(商周出版)、「繞著地球做生意」(商周出版)、「方賢齊傳──電信之父、科技推手」(天下文化)、「翻轉賽局:贏占全球資通訊紅利」(天下文化)。

名人/編輯推薦

沒有挫折,就不算真正體驗生命
何凱成 球學聯盟創辦人

我十三歲時,因為父親離世、母親患病無法照顧我們姊弟,便跟著大姑姑移民美國,當時的我形同孤兒,不懂一句英文、不適應美國文化與生活,可是我心裡知道沒有退路,唯有讓自己的實力愈來愈強大,才能贏得人們真正的尊重。

記得剛到美國的時候,語言是我們面臨的第一個挑戰,好勝心強的我,激勵自己一定要先讀懂一本書,於是,準備一本筆記本,拿著電子辭典,一字一字的查找抄寫,這方法並不快速,卻很扎實。後來大姑姑建議我,不妨挑些自己感興趣的題材,像和運動相關的書或雜誌,當時正逢姚明剛進入NBA,我就從姚明的故事開始讀起,加上周圍最愛的零食跟看NBA球賽都是英文時,才開始慢慢融入美國的生活。

我認為成功沒有訣竅、沒有捷徑,只有努力再努力,付出再付出,犧牲玩樂時間,忍住單調重複的動作,甚至低落的心情,堅持下去,才能收穫甜美的果實。

當然,找到自己擅長及有興趣的事物也很重要,我很幸運能在中學時期就接觸到美式足球,並發掘自己在美式足球領域的天賦與潛力,更驅動我投入這項運動的熱情與堅持。

美式足球在美國是一項極受歡迎的運動,想成為一位被球隊接納的亞洲球員並不容易,必須時時刻刻的練習,即使被責罵,即使練到全身傷痕累累,也必須勇敢站起來,累積自己的競爭力,才會被團隊接納、認可。

小時候在台灣讀書時,我數學很差,到了美國,卻成了同學眼中的數學天才、運動健將,由此可見,人應該認識自己的價值何在,不是每個人都擅長讀書,唯有結合內在與外在的力量,不斷往前進,才能擁有不一樣的人生。

無論是我,或是本書中的案例,都很幸運地擁有出國的機會,可以闖出一片天,可是如果沒有機會走出去的人,希望我們的故事也能激勵你們,只要態度正確,一樣可以擁有實現自我理想的機會。

二〇一三年,我回來台灣創辦「球學」,從建立網路平台開始,持續推動「讓運動成為教育的一環」的使命,因此有很多機會接觸到年輕人與家長們,我發現:台灣家長過度保護子女,也過度重視考試成績,反而讓年輕人像小白兔一樣,活在舒適圈中,失去了狼性與野心,也失去了追尋創新的機會。

我希望年輕人可以思考自己能為生命留下什麼?並勇敢接受挑戰,最後當你回頭審視成長歷程,會發現最深刻的印象、最難忘的回憶,就是面臨挫折的當下,因為沒有挫折,就不算真正體驗生命。

此外,對於在海外成功創業者,我也呼籲大家可以帶著資源回到台灣,幫助年輕人實現「台灣夢」。若以爬山為譬喻,我們不但要付出努力,還要懂得奉獻,為後進者開拓一條道路,讓他們有更多選擇,可以一起爬到山頂,看到最美的風景。

勇闖世界 創造自我價值與未來的路
陳良基 科技部部長

在擔任科技部長的身分外,我也是一位學者、科學工作者,同時,對於這塊土地教育現況也存有深切關懷;尤其多年來,看著台灣善用科技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並在全球競爭的環境下,占有一席重要地位,相當難能可貴,而台灣能做到這種程度,我認為人才是一個關鍵點。

在我眼中,台灣年輕人一代比一代強,擁有多元化的能力與創意,與國際人才來比,可說是一點都不遜色。從政府的角度來看,我們更應該把環境經營好,讓這麼棒的年輕人得以完整發揮能力。

不過因為台灣很小,所以能力發揮的自我期許一定要放眼全世界才行。尤其是現在我們面對一個相連的世界,全球各處變化的交互作用與相互影響性相對更高,任何事物都與台灣有關,所以希望年輕人能變成世界重大議題的問題解答者,並且勇於承擔不一樣的時代使命。

在本書中,報導了一群在海外奮鬥打拚的人士,並將他們發光發熱、撼動人心的故事化為文字,鼓勵所有台灣年輕人,勇闖世界,打開國際視野,以世界為舞台,盡情揮灑才能,創造自己最大的價值!

這二十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年輕學者及創業家,好幾位我曾經接觸過,也很欣賞他們,在與其相處交談中發現:這些人並不是一夕之間就變得這麼厲害,而是經過許多琢磨與歷程,才累積出現今的成果。

譬如,百進生技的賴正光總裁,面對癌症這樣曾經是人類感到束手無策的病症,他提出解決方法就是從抗體著手,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當時有些人覺得行不通,可是最後證明是可行的。他曾經告訴我,早期沒有人看好他的研究取徑,然而,他就是自己慢慢摸索出一個不同的研發與經營模式。

至於Taboola副總裁俞寧寧,曾經參與七次創業成功,成果陸續被美國主流企業收購或上市,在競爭激烈的全球高科技產業中闖出一片天。她與我碰面談話時,我深感她商業眼光之精準,並且擁有整合技術以及人才的快速行動力,但她也曾經陷入資金燒光的窘境,最後是靠著堅定的信念才挺過去。

書中介紹的這些人物,他們的奮鬥歷程中,並沒有前輩將台階鋪好、轎子擺好,也曾經碰到很多困難,但他們沒有逃避,而是去思考如何把困難當成另外一個轉變人生的機會。如何翻轉過去?要跟誰一起努力才能解決?那時候他們到底怎麼想的?希望這種解決問題的經驗,可以讓讀到本書的年輕人,若正好身處類似情境,也能思考:如果我是俞寧寧會怎麼面對?如果我是賴正光會怎麼解決?

我高中時很喜歡看《流浪者之歌》,覺得人生就像一條河流。人的成長過程是很多元素串在一起,每個生命階段就像是製造一顆顆珍珠,最後往回看,才發現它已串成一條很漂亮的項鍊,只是當下並不知道。

其實人才也是一樣的概念。一個人的發展,在熟悉的環境中,潛能不容易被激發出來,反而是轉換新環境,所有細胞才會緊張,進而讓身體活化起來。這個時候,人的吸收能力非常強,所有感官也隨之強化,觀察力跟學習力絕對會比在熟悉的環境中強很多。

一個陌生環境就是一個激盪的機會,透過激盪,讓年輕人原本沉睡的潛能被喚醒,我想這是一個蠻重要的概念。我們其實都需要這樣的過程。

此外,每個人真實的生命過程、故事,本身就非常容易讓讀者產生共鳴,所以我們希望透過書中每個人在各自領域的精采奮鬥故事,一方面鼓勵年輕人,無須害怕走出舒適圈,人的一生非常長,值得花幾年時間去接受震撼。另一方面,希望讀者從中找到共鳴點,在面對讀書、工作時,能有一個參考的典範與對象。

最重要的是,不要自我設限。

若舉我為例。我是成功大學畢業,後來在台大教書,當時學校(台大)要找我過去時,心裡其實非常猶豫,因為自己當年考不上台大電機,現在卻要去跟比我厲害的教授當同事、教比我厲害的學生,確實滿掙扎的。但是去了才發現,真的不用畫地自限,無須畏懼,就是盡力做,竭力將能力揮灑出來,全心全意站穩腳步,一定可以在人生的舞台上,活出不一樣的精采生命。

目次

序 
勇闖世界 創造自我價值與未來的路 陳良基
沒有挫折,就不算真正體驗生命 何凱成
「從零開始」的人生,一場燦爛的實驗過程 尤虹文

01
離開舒適圈 在世界地圖上標注自己
李悅寧 臺師大地球科學系助理教授 她棄醫科念天文 返台貢獻研究成果
吳哲民 倍加能創辦人 領先蘋果、三星 無線充電技術潛力無限
林家樑 MIT輕型無人車計畫主持人 重考生翻轉命運 找到學習興趣闖蕩MIT
張琬菁 台灣諾華事業開發暨策略經理 海外磨練之旅 勇敢尋夢成為夢想的一部分
張秉霖 盾心科技共同創辦人暨技術長 從問題學生到留英博士 一個念頭改變人生
陳介涵 鋼琴家 堅定意志突破限制 奏出令全球樂壇驚嘆的樂章
黃敏祐 台灣首位馬可尼青年學者獎得主 用「0.01毫秒」 敲開全球通訊技術殿堂大門
劉彥良 中國醫藥大學生醫研究所助理教授 把實驗結果變救命藥方 為肺癌患者找生機
劉峻誠 耐能智慧創辦人 把AI生活化 打造引領新時代的新創企業

02
貢獻所學 在專業領域發揮影響力
連文慧 比利時法語區魯汶大學醫學院副教授暨國家科學基金會永久研究員 隨時準備好注抓機會 窮學生變身生醫博士
高子翔 歐洲台灣生技協會會長 勇闖生技界 打造台灣、歐洲人才庫
高國興 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副教授 準軍官改當教授 連結台灣與世界的創新之旅
熊樂昌 伊勒伯科技創辦人 打造預防醫學互聯網平台 新創科技精準預測健康風險
蔡忠伊 渥太華醫院神經外科醫師 台裔醫師第一人!榮獲加拿大最有影響力女性
賴育宏/黃韻如 美女學霸X斜槓醫師 走出白色巨塔 橫越一萬公里的驚奇人生

03
傳承人生智慧 驅動產業前進的力量
俞寧寧 Taboola副總裁 創業七連勝 用棒球哲學打造「獨角獸」
郭耿聰 前聯發科技印度分公司總經理 臨危受命 開啟外派印度的奇幻旅程
蔡篤堅 健康亞洲董事長 輸出台灣醫療強項 協助亞洲各國培訓醫療人才
賴正光 百進生技創辦人 苗栗客家囝仔 創建美歐亞生技帝國

第20個勇闖天涯的故事 主角就是你

 

書摘/試閱

鋼琴家 陳介涵
堅定意志突破限制 奏出令全球樂壇驚嘆的樂章

她手不夠大,卻克服先天條件不足,成為享譽全球的鋼琴家,
她一句俄文都不會,卻隻身負笈俄國,只為挑戰心中夢想殿堂。
陳介涵,憑著勇於面對問題、克服困難的意志,
用有限的琴鍵,彈出無限精采的音樂人生。

坐在史坦威鋼琴前的陳介涵,身型嬌小、手臂纖細,但是當她的雙手按下第一個音符開始,旋律時而如歌輕盈、時而縱橫開闔地流瀉在空氣中,普羅高菲夫、莫扎特、拉赫尼曼諾夫等音樂巨匠的樂章,在她手中幻化成一個個鑲上溫暖金邊的圓潤音符,「讓鋼琴說話的女孩(a girl who makes the piano speak)」義大利樂評給予陳介涵的評價,貼切又精準。

畢業於美國茱莉亞音樂院與俄羅斯柴可夫斯基音樂院兩大名校,陳介涵身上同時融鑄了台灣本土扎實的訓練,以及美俄鋼琴名師的深厚素養,造就她寬廣的音樂視野。

陳介涵也是目前台灣少數能夠深度詮釋俄式音樂文化的音樂家,她在2017年至2019年連續三年受到俄羅斯莫斯科「學者之家」邀請,成為第一位於該演奏廳公開演出的台灣鋼琴家。

雖然已是當下最受矚目的年輕鋼琴家,舞台下的陳介涵沒有高高在上的音樂家姿態,她的笑容真誠而溫暖,帶著彷彿要將心都掏出來般的赤誠,急促地想跟世界分享更多關於音樂及生命的美好。

「只有能聽到充滿這世界音樂的人,才能創造自己的音樂,」陳介涵正是日本直木賞作品《蜜蜂與遠雷》中所描述的音樂家。

因為對音樂的熱情與尊敬,陳介涵一直在打破外界的刻板印象,不論是手不夠大的先天條件,或是不追逐國際大獎的絢麗榮耀,甚至是已身為三個孩子的母親,還能活躍在樂壇……。

這些看似不利的限制,都沒有阻礙她的職業之路,反而讓她學會用自己的步調,立足台灣、連接國際,持續用鋼琴綻放出優雅、從容的音樂花朵。

先天條件不足,遇啟蒙老師後開竅
「成為鋼琴家,對我來說好像是很自然的事。」因為母親未能完成夢想的遺憾與補償心理,從小陳介涵在充滿音樂的環境下長大,每天一早起床,耳邊流洩的便是各個鋼琴家彈奏的經典樂曲錄音,音樂就像是空氣一樣,滲透在她的血液裡面。

陳介涵很小時就能分辨個別的演奏家及曲目,也耐得住性子坐在鋼琴前苦練。「當時我就對節奏鮮明、和聲較為尖銳的俄羅斯音樂很著迷。但老實說,那個時與其說是自己想成為鋼琴家,不如說是為了符合父母對我的期許,」陳介涵回憶。

音樂的熱情,是需要被點燃的。在就讀音樂班時,陳介涵一開始的表現並不是特別亮眼。她分享:「我個子嬌小,手也不大,學習速度不像班上其他男生那麼快。」在挫折之下,陳介涵一度對自己缺乏信心,直到小學六年級那年遇到了啟蒙恩師,陳介涵一下子就「開竅」了。

那位老師不只幫她打下扎實的基礎,讓陳介涵的指力有了長足進步;更重要的是打開了陳介涵對音樂的想像力。陳介涵回憶,老師會拿出一組彩色筆,讓她用不同顏色去塗不同的聲部,也會讓她給每個樂段一個形容詞,「我才發現原來在音樂的世界裡面,我也可以是創造者,真實表達自己內心的聲音,」陳介涵說。

在老師的領導下,陳介涵對音樂有了正確的感受力,技巧也隨之提升,表現更是突飛猛進,屢屢在比賽中獲獎,堅定了陳介涵想要成為鋼琴家的決心。

性格嚴謹又自律的陳介涵,不只上課認真,回家還會拿出錄音檔反覆聆聽老師的教誨,也為自己樹立了許多榜樣,陳介涵說:「有些音樂家每天苦練八小時,也有人在我這個年紀就練了什麼曲目,我都希望自己能做到。」

從古亭國小到師大附中,陳介涵在台灣接受了十年音樂班教育,一路上獲得各大比賽的肯定,譬如在2002年拿下義大利蒙諾波利國際鋼琴大賽首獎,也常受邀到世界各地演出,是當時備受音樂界矚目的潛力新星。

考上美國名校,卻遭逢巨大文化衝擊
高中畢業後,陳介涵順利考上美國頂尖音樂學府、曾孕育出馬友友和帕爾曼等知名音樂家的茱莉亞音樂學院。看似一帆風順的她,內心卻充滿了對異國環境與文化適應的煩惱與失落。

第一個文化衝擊,來自美國鼓勵個人表達的風氣。雖然陳介涵念音樂,但卻必須時常與戲劇、舞蹈科的同學合作,還得大量用英文溝通、表達自我,這對內向、不擅長言辭的陳介涵來說,是個格外辛苦的挑戰。

另一個不適應的地方,是紐約與台灣的環境差異。陳介涵在台灣練琴時,總是喜歡從窗戶遠眺山林及樹木綠意,但是紐約的練習琴房不但沒有窗戶,還充斥著車水馬龍噪音,陳介涵說:「我好像被困在一個都市叢林,覺得自己除了音樂什麼都沒有,失去了想像力。」

在茱莉亞的第一年,陳介涵來不及感受紐約的自由空氣,就被緊繃失落的陰影所籠罩。直到大二那年,她偶然讀到《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一書,深受感動,她說:「我從書中學習到,做為一個人,要如何無私分享生命裡遭遇過的歷程。」

正如同書中主角向恩師墨瑞學習到的智慧,陳介涵也開始學著敞開心胸,與茱莉亞音樂學院的兩位導師──坎寧(Martin Canin)、史蘭倩絲卡(Ruth Slenczynska)建立起深厚的情誼。

「兩位老師的年紀都比較年長,也非常需要陪伴,所以我們常常一起去參觀博物館或聽音樂會,」陳介涵笑著說,她從兩位長者身上學到,比起汲汲營營想要參加比賽、獲得名聲,音樂是更長遠的路,最重要的是認真坐在鋼琴前,扎實地研究並累積曲目。

其中,史蘭倩絲卡對陳介涵的影響更深。陳介涵觀察:「史老師的手也很小,但是她演奏的力度、速度卻完全不遜於男性演奏家。」這位享譽國際的鋼琴家每日還是堅持練琴,沒有一日鬆懈。

「更令我敬佩的是老師獨立且充滿活力的生活方式,」陳介涵分享,即使已是九十多歲的高齡,面對家務、教學,仍不假手他人,總是用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種種障礙,「一個老太太,為了與我們聯繫,居然還學會用臉書!」

在史蘭倩絲卡身上,陳介涵看到了自己未來想要成為的模樣。她說:「老師無私地與我分享她的生命,包括從小以天才兒童之姿出道,如何逃脫父親的控制,經歷過一段不幸福的婚姻後走出來,然後活出了女人應該有的樣子。」

對陳介涵而言,史蘭倩絲卡不只是個成功的音樂家,更是一個身心健康的全人。「她也許將百分之八十的心力都放在音樂上,但她並沒有忽略剩下的百分之二十,她什麼都願意學習,努力跟上時代的腳步,」陳介涵說。

在俄羅斯真正領會音樂動人真諦
自茱莉亞音樂學院畢業之後,陳介涵決定追隨自己童年的夢想,在一句俄文都不會說的情況下,毅然前往俄羅斯留學,先後就讀莫斯科葛涅辛音樂學院,以及世界聞名的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

陳介涵笑著說:「我想的很單純,只是想多學一個語言、多看一個國家、多學一些曲目。」從一開始只想待三個月,沒想到卻待了八年,不只拿了碩士、博士,更結識人生伴侶,生下了三個孩子,成為半個俄羅斯人。

但是一開始到俄國求學,陳介涵簡直是從天堂掉到地獄。陳介涵回憶,在茱莉亞學院,每位學生都能在專屬琴房中練習,但是在柴可夫斯基音樂院裡,琴房優先提供給老師授課使用。

當時陳介涵的宿舍離學校很遠,為了搶到琴房,她每天總是非常早起坐火車到學校,但好不容易等到琴房,才練習一下,就會被下一位上課的老師吩咐離開。此外,琴房的琴狀況百出,有些缺少琴鍵,有的是踏板不能踩踏,更缺乏精準的調音,「但是那個時候我根本不在乎,滿腦子想的只是怎麼在老師來之前多練幾首曲子,」陳介涵說。

這段經歷,讓陳介涵深刻體會,只要用心去彈奏,用想像力去創造,不需要頂級名琴就能彈奏出美好的音樂。「就像是人與人相處,不要放大缺點,而是去欣賞對方的優點,去相信、去付出愛,就能共度美好的時光,」陳介涵表示。

如果說美國的留學經歷,是讓陳介涵學會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以獨立自主、持續成長的視野看待音樂;那麼,俄羅斯的八年生活,則讓她領略到音樂能夠感動人心的本質,在於對生命的熱愛與珍惜。

「為什麼俄國音樂家的音樂這麼動人?因為他們真的經歷過一些深刻的生活體驗,」陳介涵娓娓述說她所看到的俄羅斯生活,「俄羅斯並不是一個很富裕的國家,一般人民普遍沒什麼錢,他們所擁有的只有天然資源及公共設施,還有腦袋裡的知識。」而物質的匱乏,並不會打擊俄羅斯民族,反而使他們將心力寄託在精神世界,創造出獨樹一幟,鮮明深刻的文學與藝術內涵。

以台灣為出發點,用音樂連結世界
拿到博士文憑後,陳介涵選擇回到台灣,重新開始。這時的她已深刻體會到,在音樂這條路上,最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及方向。

剛開始到美國時,陳介涵期待自己能夠以國際大賽為目標,成為國際音樂界爭相合作的鋼琴演奏家;但當時的兩位老師卻非常不贊同她去參加比賽。

老師們認為陳介涵的音樂風格內斂而細膩,不適合炫技型的比賽風格,陳介涵說:「後來我也慢慢理解老師的用意,因為比賽必須在高壓環境下,快速展現演出者的音樂風格,但音樂是藝術,藝術更需要花時間累積,建立自己的風格。」

如今的陳介涵,已經勇敢開創屬於自己的音樂生涯,以台灣為根據地,每年固定開演奏會,挑戰普羅高菲夫、拉赫曼尼諾夫等俄國作曲家的艱難曲目;同時,她也固定接受俄國的演奏邀請,透過音樂,搭建起台俄之間的文化交流橋樑。

對於同樣嚮往音樂、海外生活的年輕人,陳介涵也分享自己一路走來的心得:「你一定要知道自己所愛為何,也要勇於面對各式各樣的挫折,就算很有天分,但音樂這條路絕對不會是順遂的。」

「就像我在音量或速度上可能比不上男性演奏家,但演奏家就像一面鏡子,而作曲家的音樂則是光。只要鏡子夠清澈,即使面積小,也能透出它的光芒。」陳介涵說每個人所折射出來的色彩都不同,「也因為如此,世界也才更加豐富多元。」

採訪最後,陳介涵為我們彈奏起優美的莫扎特,她的十指在黑白琴鍵上躍動時,令人不禁想起電影《海上鋼琴師》中的台詞:「琴鍵只有八十八個,誰也無法改變。琴鍵有限,但彈奏的人是無限,琴鍵演奏出來的音樂也是無限。」

在有限的條件中建造起寬廣無垠的音樂世界,正是陳介涵最迷人的魅力,也令人見證台灣的音樂家,正在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條康莊大道。(文/王維玲)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32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