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鄉》的親子關係與俄羅斯文化:這位導演,讓我想起我爸媽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00 元優惠價
:90 折 360 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特色
★透過作者對電影的深度剖析,看懂「戰鬥民族」以外的俄羅斯文化
★特殊歷史經歷反映在電影的親子主題,國與家之間的交相呼應
★電影中親子關係的感性觸發,收錄作者回望自身家庭的感性抒懷序
【推薦序】當時不能明白
文/王友輝(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資深劇場工作者)
有些事,當時不能明白,來日方知。
《《歸鄉》的親子關係與俄羅斯文化:這位導演,讓我想起我爸媽》這本書,從電影閱讀的理性解析主文起始,終結於散文書寫的感性抒情附錄,一頁頁閱讀下來,卻可以發現不同文體之間,前後印證、相輔呼應,彷彿可以窺見作者在生命的某些歷程中,那些記憶、那些夢境、那些情感、那些感受、那些思維、那些體悟,點滴俱在觀影的閱讀與書寫之中,於字裡行間翻騰沉浮,而以如此的方式,與電影作者安德烈‧薩金塞夫相逢對話。或許,此時重讀舊章併初閱新文,才能稍稍明白,為何她敢於找我指導她的碩士論文,為何如此肯定地是薩金塞夫的《歸鄉》。
她,是我的學生,是在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臺北班的碩士論文指導學生,當初她們這一屆,尚不能以創作畢業,而她說,她不會寫論文,或許這便是一種奇妙的因緣,否則我們如今便無法閱讀到這樣一本書了。
她,是我的學生,但當初,我並不明白她為何找我指導,因我專長於劇場,熟稔於戲劇創作,對於電影,雖不免也有自己的觀點想法,但大多時候只是遠觀,極少近看,雖然少時也曾試寫過極少量的電影劇本和所謂影評,但比起後來半百量的舞臺劇本和百篇以上的劇評,說是電影的門外漢也不為過,更現實的是我從未指導過關於電影的論文。
她,是我的學生,上過我兩門課,卻未必與我相熟,事實上,一如我與朋友,通常相對較為慢熟,更何況,在學生們的耳語中,我是個嚴肅、嚴謹、嚴格甚至嚴厲的老師,給分數不甜、想畢業很慢,要求似乎也很多。但她既然敢於找我,就試試看吧!或許真的對她的論文會有幫助,也或許沒多久,她就會知難而退、默默消失,至少我當時真的是這麼想的,或者,其實她也只是摸著石頭過河,且走且看吧!
開始時,她說要研究電影,而且竟然是俄國當代導演,我曾質疑!(她應該後悔了吧?)她說她回去想想,給一個說服我的理由。然後,還是電影,還是薩金塞夫!
她說要研究這位導演的首部作品《歸鄉》,我也質疑,很簡單的理由:我沒看過。(此時她應該更後悔了吧?)但,她給了我《歸鄉》的光碟,然後,《歸鄉》就是不歸路了!
當時我並不知道,她老早就長期在報章雜誌上撰寫與電影相關的文章,以及其它的散文甚至小說篇章,在她的領域中,肯定是比我多有名氣的仙氣女作家。但當時我確實不知,否則我一定會婉拒的!也幸好我的孤陋寡聞以及並未讀過她的文章,才能一心一意地在她後來書寫的字裡行間品味屬於她個人的文句語彙,以及屬於她個人的獨特觀點。事實上,我一度懷疑她哪裡抄來文筆相似的片片段段、卻又言之成理且有興味的文章,卻沒想到她的確是「抄」來的,只不過那是抄引自她自己歲月累積的成果!也幸虧當時不知,所以得以持平地檢視、客觀地建議,並且扭轉她過於信手捻來、在傳統論文爬梳鑽研的架構下,可能過度出格踰矩的危機。
另一方面,對於我的學生的她,隔行如隔山,我當時哪裡知道,她年紀並不比我長,名氣卻絕對在我之上。而此時,我不免好奇當初她是如何起心動念來到兒文所?而且完全出乎意料地,以飛快的速度成為他們班第一位口試通過的碩士生,而她的碩士論文,正是這本書的正文主體,在口試時得到專業的電影學者,以及專業的兒童文學教授的高度評價,使得我這看起來是不太專業的指導老師,在一旁傻笑地倍感驚喜與榮光。回頭再看一次論文,回憶起與她工作論文期間,突圍盲點之後,她寫得很快,我看得也很快,我回應的問題不少,而她修改的地方,永遠比她增添新寫的部分還少!
我仍然記憶深刻地,論文書寫開始時,架構修改了幾次,但其實只是前後挪移而仍在她既有的思考範圍中。一個段落一個篇章逐漸落筆後,論文指導的我,指出的不再是方向,更不是紅綠燈的停與走,更多的是黃燈的閃爍靈光;導引的不只是道路,而是顛簸前行中偶爾剎車的痕跡,更多的是她不斷問我:「真的可以這樣寫嗎?」、「真的可以加這個嗎?」,真的可以嗎?其實我也沒太有把握,因為我喜歡(儘管還是擔心)她書寫中的破格,我私心以為,多一點「不像」傳統論文的書寫,就多一點閱讀創意的可能,同時也不免驚艷(同時還是擔心)她橫空出世般的聯想巧思,因我本以創作起家,即使是論文撰寫,創意巧思已是無法抹去的書寫心法,特別在《歸鄉》這樣動人的電影的閱讀之中,如何回溯創作歷程中作者的思緒暗流,鑽進導演在影片中留下的縫隙,以及大視角下的歷史與人文?恐怕才是觀影進而解讀的樂趣所在,而她,朝著如此的目標前行已久,我不過是這一次書寫行旅中的陪伴、鼓勵與提醒者而已,這一如我近幾年在【劇本農場】創作計劃中的自我定位一般。或許,我更加相信,廿一世紀的此刻,傳統所謂師者的「傳道、授業、解惑」必然有所改變,更何況她是風象的雙子座,而我是土象的處女座,如若不是當初誤打誤撞的師生緣份,又豈能讓我們讀到這樣一本好看的書?
所以,只是當時不能明白啊!
讓我們回到電影本身的觀看,最直接地便可發現電影中有許多場景與畫面是前後呼應的,例如:前面是伊凡和哥哥安德烈及男孩們玩耍,在高塔上遲疑猶豫而不敢跳下,後面則是伊凡為了安德烈與父親激烈衝突後,因憤怒爬上高塔,拒絕與父親溝通,最後導致父親在攀爬高塔時,意外墜落死亡;例如:兩個孩子窺看父親返家第一晚的睡姿,不但像是圖片上的耶穌,更是最後父親墜塔死亡後,被兩個孩子安置在船上的姿態;例如:以父親的「歸鄉」開啟了電影的敘事,最終以父親死亡的「歸鄉」,更以安德烈與伊凡兩個孩子在電影中未被陳述過程的「歸鄉」收尾。事實上,電影的主要情節發展,便是夾在不同意義的「歸鄉」之中,父親帶著兩個兒子、未知目的離家旅行的一段歷程,其間,不斷在「你是誰?」的探問中,舖陳父子之間的衝突與愛,更是兩個孩子在短時間內被迫成長的旅程。然而,這本書對於《歸鄉》的解讀面向更為豐富而飽滿,再舉一個例子來說,除了上述親情與成長的主題之外,我以為論述中最引人興味的,更是電影中政治寓言的詮釋,一方面從導演的生平及其後所有的作品切入,另一方面,同時爬梳俄國的歷史和政治的脈絡,將電影文本與俄國國家歷史及政治更迭緊緊扣合且反覆印證,這樣的解讀方式,讓人聯想對應到同是俄國劇作家契訶夫的舞臺作品《櫻桃園》的解讀,將電影的詮釋拉開視角,帶來更為寬闊的可能性。
其餘的精彩,還是讓讀者從閱讀中愉悅品味吧!
二○一九‧十二‧四 完成於臺東
【推薦序】《歸鄉》與歡喜回家
文/孫小英(兒童文學工作者)
曾看到一隻黃色的狗,被牠身後的女主人責罵而難過得趴在地上,頭隨之低下,兩顆有如畫著眼線的大眼睛慢慢闔上,我心不忍,立刻蹲下來,額頭輕撫牠的額頭,正想親吻安慰這條可憐的狗狗,便醒過來,才知是夢,漆黑的夜盡是我滿溢胸口的哀憐。後來講給孟樵聽,靈慧善感的她肯定且十足把握的對我說:「放心,或許牠將在另一個夢裡接收到妳的好意。」頓時好感謝也好高興,更訝異更折服這般解夢。過沒多久,就在家附近騎樓下,居然遇見一位妝扮時尚的小姐,滿臉不悅的邊牽著狗由對面走過來,邊數落著已縮在一旁的小黃狗,我愣在原地,憐愛的看著小狗,心裡默念著:「孟樵說:你會在夢裡獲得愛,祝你今晚有個好夢。」
有夢真好,我如此慶幸著。心思敏銳而細膩的孟樵,出入於白日書寫、閱讀,黑夜入夢、出夢之間;又經常在影院裡進出,賞析著一部部如夢似幻、似假還真的生命故事,而真實的人生,比電影還戲劇性,較之文學小說,更加複雜糾結。幸好有夢,夢裡的孟樵,梳理著親情,更紓解心情,無論哀傷、驚恐、欣喜、思念……。自然而真摯的筆調,擺盪於兒時童年、少年成長後的萬般得與失、變和異的愁緒裡;迴旋交錯在現實的情景,及超現實的夢幻中。彷彿一尾張著嘴,卻說不出話的魚;魚,在夢裡無法言語;人,翻個身,魚化為人,仍難開口。
也幸好有童年與青少年時期得自父親所贈的日記本,習慣記錄日常;慢慢長大,筆記簿裡逐漸書寫著夢,那夢不只畫面影像,還有隱藏的聲音表情,一字一句,如同珠玉,細心珍藏在寶盒裡,留下了永遠的刻痕。對深愛的雙親該說的、想說的,未曾道出口的、心心念念的,盡在其中;讓天上的父母安心、放心,更轉化也解放了自己內心的痛,學習如何溫潤待己,勇敢微笑以對。
於是,走過星月的夜,轉而面向陽光,咀嚼浸淫多年的觀影經驗,和始終熱愛編織的青少年小說之後,一頭又栽進兒童文學研究所,再窺更深遠的堂奧,牽起了電影及文學的手,探究俄羅斯文化與父子議題,而從前的失落、無奈,無形中,也一起建構、完成孟樵不再把自己搬出去的家,一切一切都於此獲得安頓:電影、文學對應於堅強的生命,夢境、書寫則殷勤縫補生命的缺口,從此「歡喜回家」──一隻名為歡喜的狗,想回到自己的家,孟樵創作這本兒童繪本,既道出了歡喜要回家,也終於在鋪展完成《《歸鄉》的親子關係與俄羅斯文化:這位導演,讓我想起我爸媽》後,歡喜得回家了。祝福妳,孟樵。
【推薦序】一本讓我們開悟的書
文/隱地(作家、爾雅出版社發行人)
不快樂的童年,像揮之不去的陰影,吳孟樵生長在一個父親不常在家,母親重男輕女的家庭中,養成了她敏感躍動的心魂,幸虧後來她愛閱讀寫作,讓她不安的一顆心得到沉靜,之後,又迷上電影,從無數的電影中得到啟發,讓少女時代經常作著千奇百怪夢境透視自己的靈魂,有了安放所在;特別是當吳孟樵看了俄國導演安德烈‧薩金塞夫所執導的父子衝突電影《歸鄉》,她彷彿整個靈魂被衝撞到了,於是她展開本書的書寫,將電影和自己的生命銜接,由於全情投入,我們讀到一本令人感動無比的書,生命充滿遺憾,人人都有困境,在閱讀過程中,我們和吳孟樵一樣,療癒了自己的悲傷,也得到了生命的啟示;愛看電影的吳孟樵,寫過電影書籍《不落幕的文學愛情電影》和《愛看電影的人》,十數年鑽研電影,如今她本身已成為一本電影百科全書,我若有關電影上的疑問,均撥電話求救於她;所以,我要向大家推薦這本讓我們開悟的好書。
【作者 序‧敘】說說故事畫畫劇情─命定送回給自己的星星
感受風的氣息、駐足觀看路樹、雲、月……,甚至是光影的飄飛捲動,成為可以揣思編織的故事。喜歡從──眼神、手指、腿、背影──想像人(或動物)的心情,而「聲音」可以誘發多種想像力。曾無意間聽到以俄國詩人葉謝寧(Серге́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Есе́нин)的詩所編製的音樂,我反覆聆聽,感受到那股平靜與不平靜的低喟,再查看他的照片,果然有雙憂鬱的眼神,自殺命終,他有首詩是〈情人的手像一對天鵝〉。阿赫馬托娃(А́нна Ахма́това)的詩〈深色面紗下我緊握雙手〉,意象與風緊緊結合,我每每被這首詩帶入一種我可以創造的畫面裡。那麼,「手」,會是我這本書裡必要描述的情境之一。
俄國導演塔可夫斯基(Андре́й Арсе́ньевич Тарко́вский)認為藝術家運用個人語言,竭盡所能傳達自身所能感受到的世界。藝術家尋找新手法不是為了愉悅的美學感受,而是必須在磨難中,表達作者對待現實的態度。
所謂的語言,自然是多種形式的表達與建構。身在磨難中,真實呈現這狀態且具有超乎情境的獨特觀,絕對與美感經驗有關。小朝曾找我為他的朋友們演講,主題是「談美」,這議題很大,綜合來說,我認為:美,不代表不受摧殘;美,必須帶給人珍惜的剔透感,淬煉出與他人可以產生共有的情緒。
天真、真誠、冷情、執抝、任性、飄忽、變與不變,幾乎綜合了我既意外又不意外的人生。該唸書的時段不唸書、該留心的事不留心,幾乎日日恍神,最常見的狀態是:放空發呆、大量喝咖啡、長時間睡覺或不太睡覺、做夢與觀看夢境、看書看電影,以及我放在心上的「對於愛的責任」。這些形成我書寫的源頭,嘗試以不同的文體創作,不刻意積累什麼,而是與自己的內心對話,形成風或水的流動,飄(漂)流到哪就是哪,繼續啟航。
從夢境啟航
美國心理學家希爾曼(James Hillman)認為:睡眠是死亡的象徵性對立現象。對於我來說,生活幾乎日日有清晰的夢,睡覺時做的夢更代表我「活著」,我觀看一幕幕劇情,現實或超現實,出入於各種建築物之間。不得不想到塔可夫斯基的作品非常重視「夢境」,我的惡夢或有趣的夢太多,本只是當作「看見」,直到有幾個夢境呼應醒轉的契機:
夢之一:
一群人(包括我)被一外國男子脅迫靠在一面牆,這人以手槍抵住我的肩膀,接著是把手槍移到左後腦下方,第一次感受到夢裡的我除了極度恐懼(現實生活裡,我很少感到恐懼),最主要的情緒是哀傷,分秒間,我喃喃低語,幽緩又清晰地對旁邊的人說了句:「不要傷心」。這四個字的「聲音」如此清楚,讓我從夢裡醒過來。必然是我不希望有人為我哀傷,更是提點自己不要再陷入傷感。
夢之二:
幾個人被刑求,我被逼問:「為何自殺?」我在被困住的座椅上奮力掙脫,用力拔除被困住的物件,然而,這掙脫比不掙脫更難受,但我還是使盡氣力,堅毅地表達,大聲喊出:「我沒有自殺」。
夢之三:
有很多人跟我聊天,其中一人問我:「妳媽呢?」我回答:「她死了。」。我從沒有在夢境說過這樣直截了當的話,甚至常忘記媽媽已過世。寫這段文字時,早晨夢到媽媽還活著與我對話哩。
被迫離開蘇聯,移居到美國後,在一九八七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布羅茨基(Иосиф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Бродский)認為殘缺、離散、失落,是人生常見的荒謬,他以書寫對抗這些荒謬。那麼,我們要怎麼抵抗或看待人生的離散?托爾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語錄裡有句「愛與被愛是人生唯一的真實」。在冷漠、疏離的情狀裡學習愛,以及透過勇氣,學著表達無論是以什麼樣的「形狀」去填充或是因應不得不流失的歷程。夢境可以超越凡俗,也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然而,神祕,的確是心理學家說的,需要靠體驗。
任性或是隨興,偶然或是命定地選擇以電影、以親子議題寫此專論(輯一是自我的論文抽取改寫)。日常生活中本就充滿電影,信手捻來具是話題。游珮芸老師的動畫課,解析起來,還真不容易,是很有意義的課程。很感謝黃雅淳老師最早建議我以自己的作品連結生命書寫。當初,完全沒想到把自己的作品或內在情感透露於這樣的專文裡。但是呀,書寫,總有個人的「靈」悄悄展現,避逃不掉。
發現之旅
選定的為何是俄國導演薩金塞夫(Андре́й Петро́вич Звя́гинцев)的劇情片?書中自有詳細說明。而俄國的神祕、強勢、歷史變化,以及引人議論或不解之處,是不是該回歸到專心看待他們的電影,從中嘗試去了解俄國文化所產生的不同情感的表達方式!
想起一位專精中文的俄國教授,他是國際學者,在世界多所國家的大學任教過。曾很疑惑,卻又能理解地問我:「你們的文化好像很平和。」雖他知道我們這文化深受老莊的影響,但是,言下之意是我們很不同於他們俄國的性格。如今,他還不知我竟然以俄國的背景,研究這麼生硬又藝術性的內容。在此創作期間,我正受到幾種波濤,其一,是外在的波濤,不理解電影或俄國文化者,偏執地誤會本片父對子的「態度」,而沒看到此片的「愛」與藝術情境。完成此專論後,在一機緣下與俄國人確認過部分歷史,例如:俄國農奴制在一八六一年就被廢除、美國是一八六五年、冰島在一八九四年才廢除。冰島比俄國晚了三十多年。西歐在十八世紀才實行啟蒙時代。若說俄羅斯皇權制度等於是東方專制,是太粗糙的說法。以前俄羅斯的經濟體制是農業社會,一九○七年才開始在工業上卓越發展。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是在一八四八年才有男性普選權,並廢除奴隸制度。也在書上看過:蘇聯曾在二十世紀初完成世界上首次最大的性別平等實驗,賦予女性權利,但實踐得如何,我們可以再進行考證,不在本書的書寫範圍。
其二,是內心的波濤,在擬定大綱後,猛然驚覺「十二」是命定的數字吧。薩金塞夫作品裡的孩童多是十二歲,更別說塔可夫斯基幾部作品裡,就是少年,就是十二歲,甚至是自傳性色彩濃厚。而我的十二歲,是一家團圓的難得年分,除了我有很不錯的友伴(他是隔壁鄰居,也是隔壁班同學,更是全校的風雲人物),保護著我日日上下學與幾乎每堂課來問候,那可以算是青梅竹馬的情誼,只是我當年不懂被如此愛護著而已。最重要的是那年,必然是媽媽最幸福的時光。我終究沒以「母女」為議題,也許是深藏的痛與愛太深,更是「迷惑」吧。
如同片中的伊凡總是質疑爸爸「你是誰」?我從不懷疑我爸爸是誰,卻長年懷疑我媽媽是誰。急著長大,想看到身分證,證實自己不是媽媽親生。拿到身分證後,覺得好像不是我預期的「結果」。那麼,我是媽媽生的囉。很難想像在媽媽生前最後的兩個月裡,妹妹和醫護人員對我說:「妳媽三個小孩裡,她最喜歡看到妳。」怎會只是我們的長相、喜好與脾氣不同,我就懷疑她?怎會因為她的愛有偏執,我就懷疑她?怎會因爸爸風流倜儻,我就懷疑我是別的「媽」所生?這太蠢了!我又怎麼那麼早熟,在大約九歲起就勸媽媽離婚。小小年紀,即已驅動著女王之姿,卻沒想過媽媽的內心是怎麼想,或是幫她解憂。因此,才會又在另個夢境裡告訴媽媽:「我會讓妳每天都感受到幸福」。
正因為花了太多年質疑自己是誰,或是生性太調皮,以及因為自己總記不住人的姓名與長相,更是因為滿足自己的觀察力、想像力、創造力,從小很喜歡為比較不熟識的人暗地裡取綽號,也為自己在不同的場合遇到不同的人,隨時可以把自己變出不同的名字,更曾與好友及家人交換只有稱呼對方與自己時使用的專屬祕密名字。這種遊戲與變化身分,「理所當然」也運用到我寫作上。不同的屬性,我可以用不同的名字切換。不同的場合,我就是不同的人。
重生之旅
電影可以是很專業很艱深,也可以是很有意義很有趣的延展。之前,即使沒見過王友輝老師,已從他的照片「讀出」他極具劇場人忠孝節義的特質,尤其他更是創作家,演員、編劇、導演樣樣專精,看過他執導的一些戲劇不僅有帶淚的幽默感,更是飽含歷史與人情,幕前幕後疊合得精湛,那已是藝術層面了,感性中有其條理分明的敘事張力。見了他為我寫的推薦序,我不僅感動,也頻頻「笑場」,原來有這麼多「內心戲」。我的個性既堅持又固執,也容易因氣餒而放棄。幸好能說服友輝老師、幸好友輝老師果然是創作中的性情俠義之士,讓我得以寫得很愉快,越寫越揮灑。看來,我曾在機場巧遇友輝老師,就是天註定由他來指導。二○一九年看到老師的作品《安平追想曲》,更是大為讚佩他的才華,很榮幸他是我老師。
杜明城老師最愛俄國文學也愛神話,說起故事很動聽。他曾告訴我,把妳想研究的這部電影多看幾次,就會找到該怎麼寫的方向。的確是每看一次,每有更多更深的發掘。即使是至今,我仍舊可依此延展更多相關議題,或是同一議題更深入地探究,陷入偵探情節,一層層的解鎖解密。原來,研究可以是這麼豐富有趣。我的個性是大事不懂緊張,小事愛亂焦慮。口考時,竟然不緊張,杜老師說:「妳對妳研究的議題非常清楚。」我隱約知道,那就是「自信」囉!
陳儒修老師專業於電影以及嚴謹的學術架構,我能夠一一陳述清楚?猶記得他很犀利很中肯地評析,我的腦開了不同的光。清楚知道我的走向與學術不同,幸好是老師們稱讚流暢優美的文筆,以及對於研究文本所延伸論述的歷史能掌握,經他嚴格的提問與說法以外,畢竟也肯定了我的作品能夠旁徵博引,還與我幾度說起我未來的可行之路。他是第一個提議可以出版成書的老師,也理解出版市場不容易,當然也就更為這本書感到喜悅與祝賀。
隱地老師是我寫作路程上最大的提攜者,敢於讓從沒寫過小說的我寫小說,且為我出版過兩本影評集這樣的小眾書籍。他的大器與正義感是對於文學、對於生活的熱愛,常帶給我很多的學習熱力。他曾在聊天時說過:「努力遠離牛鬼蛇神」,成為我視之為亮點的人生哲學。此回是他第一次為我寫序,好珍貴呀!感謝林貴真老師主持的爾雅書房,讓好書有溫馨的聚所。
前幼獅文化總編輯孫小英老師熱愛讀書與編輯,專注於兒童文學出版與寫作。正因為是這樣的文化氣質,讓每個人都可以感受到她溫和待人的誠懇。且她真心喜歡我的青少年小說與繪本,讓我點點滴滴記在心上。感謝她與她的先生王詠雲教授,總會很知性體貼地與我分享生活趣聞。
很愛看電影的媒體政論名家卜大中老師,為我的影評書寫過序與書評。記得他很多年前與我聊到東正教文化,當時,哪能料到日後我會接觸到這些看來與我有距離的國際政治呢;名氣響噹噹的詩人路寒袖老師,詩的意境美得讓人見到畫面,更以他獨特的音質朗誦台語詩,且多首詩成為歌曲,獲得多項的音樂獎,他能為我寫短言,真是墨寶;專研兒童文學史的邱各容老師是第一個分享我兒文史料書籍的老師,更是在主持的兒文雜誌裡,給我最好的版面書寫,感謝他的大方支持;魯斯濱是傑出優秀的年輕學子,我從觀看與收聽他的國際政治分析,感受到他不凡的才華,能有他這位俄國人親自為此書推薦,感覺更真實。
為人體貼又像溫煦陽光的有兩位:多才多藝的宋銘老師曾在他主持的廣播節目,以寶貴的暑假檔期,整整兩個月多集介紹我的影評散文書,也邀我幾次到他任教的大學演講或參加營隊;很驚喜獲得治學嚴謹,專業於醫療社會學與性別研究的吳嘉苓老師推薦,與她相處會帶給人百倍的活力,她在生活中熱愛電影與運動,是理性與感性都很平衡的學者。
另外,要以最恭謹的心謝謝研讀期間,所上每一位任教的老師,每堂課都有所獲。而能完成有史以來我最美好的就學經驗,無非就是班上(也是line裡最重要的群組)每一位同學的互相關心與惕勵,他們在研讀與工作的認真態度、各方面的長才,以及真誠美善的心,至今都溫潤著我的心。當我發生驚險的事,是陳錦忠老師以及同學「開心」與每一位在現場的同學即時地救助,才能讓我如今這麼地健康安好,才能完成我想做的每一件事,感恩的心,比以前任何時段更扎實。
能夠與爸爸在相隔十七年後,有再見面的機會,首要感謝人間福報的邀約,他們並不知道我的故事,卻在某一次的行程裡促成這父女情,感謝報社,感謝為人溫暖體貼的張慧心主任引薦我寫專欄,還有妙暢法師與我談多項文藝、杜晴惠主編生動的電影版面,以及讓我在專欄寫散文寫得很愉快很療癒,得以抒發情懷的副刊主編覺函法師。
能有這本書,不能不提到隱地老師所形容的:「妳是遇到貴人呀!」他是影視界與現代文學史的跨界名家蔡登山老師,製作也編劇過文壇與影壇不能不看的紀錄片《作家身影》系列,他自己寫的書更是多本,是兩岸的文壇名人。具有敏銳與識才的眼光與胸懷,向出版社強烈推薦這本論著。至於,會碰到蔡登山老師,又不能不提到演講家與暢銷書作家吳娟瑜老師,以及專精研究《紅樓夢》,毅力讓人驚佩的徐少知老師邀約的新書發表會後遇見蔡登山老師,才有這本書的機緣。
原本是六萬多字的專論讓出版社審核出版,我卻臨機想以此紀念爸媽,於是才分列為「輯一」與「輯二」。一是理性分析電影,附錄原本想收錄多篇我寫過與父子父女、母子母女相關議題的親子影評,考量此書會太厚而作罷,希望日後有機會另行出版;另一以感性甚至是帶淚的心寫爸媽。看似不同屬性的文章,期以文學組合,再以文字建構畫面,讓情感似水長流,也隨風展現最好的姿態。無論是這本書,或是安排演講、上節目,過去每本書的產出,以及關鍵時刻給予建議,要感謝的人非常非常非常多,有安排工作的單位、提供劇照的電影公司,常邀我演講並提供多部影片參考的張烈東導演,還有作家吳鈞堯,允晨文化發行人廖志峰,詩人江文瑜、李進文、李長青,蕭雄淋律師,曾來臺陪我上過課的Sophie,經常幫助我的馬克與吳賢德,甘明又、Jang、蔡季延等多位老師,待我如家人的兩位阿姨,以及小朝與小朝的朋友們的祝禱,當然還有些絕對知道我將你們放在心底的親友們,謝謝你們給予我信心。
能夠完成這本書,至為感謝秀威的行政部門與編輯群的多方支持,這段時間,責任編輯陳慈蓉小姐的專業、細心,以及有條不紊的專注力幫助我很多,願意接受我加入「輯二」的想法。書稿進行到一校還沒完成時,換上接手的責任編輯尹懷君小姐,她對電影有獨到的研究,才知命運多巧呀,她是陳儒修老師的學生。那麼,這本書,必然具有獨特的品味。
書裡埋了些線索,是我感謝與銘記的人。當然也得謝謝自己每一次的努力。書稿基本上是現成的,出版社審稿後,我卻拖了許久才交出定稿,是因為每一次校閱書稿,每一次得進行很長時間的傷感,陷落在「輯二」每一篇的情境裡想念爸媽。回想爸爸對我的信任、回想媽媽的憂心。本只是揣摩出「輯一」薩金塞夫四歲時的心情,某回在咖啡店裡看著看著書稿,薩金塞夫的四歲,猛烈竄出我大約三,四歲時的畫面,那是媽媽下車後往前狂奔,我穿的是很漂亮的小童鞋,看著媽媽怎能穿著細跟高跟鞋奔跑,我怕追不上會搞丟?這畫面,本就記得,且我的記憶可以往一歲起,記得某些事件與畫面。卻不懂童年起,多年來為何幾乎夜夜是奔跑的惡夢,大喊大叫。此時,懂了、解了夢境。以及怎會誤以為媽媽「不是我媽媽,而是女鬼」的背後因素。而「輯二」《跳樓驚魂》,媽媽的躺姿與《歸鄉》爸爸墜樓後的躺姿一模一樣。夢比我日後看到的這部電影早了一年多發生。而今的書寫,冥冥中註定是撞回給自己的「啟示」。在此不著墨於奔跑的緣由與惡夢的情境,期待日後寫本「夢之書」。
井中觀天亮閃閃
塔可夫斯基的電影《伊凡的少年時代》,少年伊凡與媽媽一同觀看一口井,媽媽對他說:「在一口深井裡,即使在最耀眼的白晝,也能看到星星。」想起一位朋友以火箭比喻,希望讓我一飛沖天。我像是處在深井裡掘探地底又仰望天空者,無論是無知或是深度覺察,我都只想成為我自己,並且讓自己一天比一天好,以書寫感謝:
Спасибо за то, что дай мне шанс верить в любовь жизни.書籍簡介
初試啼聲便一鳴驚人的俄羅斯導演安德烈‧薩金塞夫的電影處女作《歸鄉》,展演一對兄弟的成長:從小生活在只有媽媽和阿嬤的家庭,自有一套娛樂和生活的方式,而一切卻在離家12年的爸爸返家以後,被完全打散、推翻。
在看似冰冷的俄羅斯景致及鏡頭運動下,吳孟樵以獨有的觀察力探尋安德烈與伊凡這對兄弟的成長儀式,刻劃父權、拋棄與被拋棄、抵抗或服從、疏離與殘酷等議題,並從家庭異變中,延伸出蘇聯解體後,家國關係的瞬間改變。
在「凝視」與書寫的演繹下,除了理性剖析電影,本書同時收錄作者回望自己生命經驗與家庭的感性抒懷:關於親子、家庭,以及懵懵懂懂的自我認識與成長;如同安德烈與伊凡,一段深度覺察後的重生之旅,正要開始……
★透過作者對電影的深度剖析,看懂「戰鬥民族」以外的俄羅斯文化
★特殊歷史經歷反映在電影的親子主題,國與家之間的交相呼應
★電影中親子關係的感性觸發,收錄作者回望自身家庭的感性抒懷序
【推薦序】當時不能明白
文/王友輝(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資深劇場工作者)
有些事,當時不能明白,來日方知。
《《歸鄉》的親子關係與俄羅斯文化:這位導演,讓我想起我爸媽》這本書,從電影閱讀的理性解析主文起始,終結於散文書寫的感性抒情附錄,一頁頁閱讀下來,卻可以發現不同文體之間,前後印證、相輔呼應,彷彿可以窺見作者在生命的某些歷程中,那些記憶、那些夢境、那些情感、那些感受、那些思維、那些體悟,點滴俱在觀影的閱讀與書寫之中,於字裡行間翻騰沉浮,而以如此的方式,與電影作者安德烈‧薩金塞夫相逢對話。或許,此時重讀舊章併初閱新文,才能稍稍明白,為何她敢於找我指導她的碩士論文,為何如此肯定地是薩金塞夫的《歸鄉》。
她,是我的學生,是在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臺北班的碩士論文指導學生,當初她們這一屆,尚不能以創作畢業,而她說,她不會寫論文,或許這便是一種奇妙的因緣,否則我們如今便無法閱讀到這樣一本書了。
她,是我的學生,但當初,我並不明白她為何找我指導,因我專長於劇場,熟稔於戲劇創作,對於電影,雖不免也有自己的觀點想法,但大多時候只是遠觀,極少近看,雖然少時也曾試寫過極少量的電影劇本和所謂影評,但比起後來半百量的舞臺劇本和百篇以上的劇評,說是電影的門外漢也不為過,更現實的是我從未指導過關於電影的論文。
她,是我的學生,上過我兩門課,卻未必與我相熟,事實上,一如我與朋友,通常相對較為慢熟,更何況,在學生們的耳語中,我是個嚴肅、嚴謹、嚴格甚至嚴厲的老師,給分數不甜、想畢業很慢,要求似乎也很多。但她既然敢於找我,就試試看吧!或許真的對她的論文會有幫助,也或許沒多久,她就會知難而退、默默消失,至少我當時真的是這麼想的,或者,其實她也只是摸著石頭過河,且走且看吧!
開始時,她說要研究電影,而且竟然是俄國當代導演,我曾質疑!(她應該後悔了吧?)她說她回去想想,給一個說服我的理由。然後,還是電影,還是薩金塞夫!
她說要研究這位導演的首部作品《歸鄉》,我也質疑,很簡單的理由:我沒看過。(此時她應該更後悔了吧?)但,她給了我《歸鄉》的光碟,然後,《歸鄉》就是不歸路了!
當時我並不知道,她老早就長期在報章雜誌上撰寫與電影相關的文章,以及其它的散文甚至小說篇章,在她的領域中,肯定是比我多有名氣的仙氣女作家。但當時我確實不知,否則我一定會婉拒的!也幸好我的孤陋寡聞以及並未讀過她的文章,才能一心一意地在她後來書寫的字裡行間品味屬於她個人的文句語彙,以及屬於她個人的獨特觀點。事實上,我一度懷疑她哪裡抄來文筆相似的片片段段、卻又言之成理且有興味的文章,卻沒想到她的確是「抄」來的,只不過那是抄引自她自己歲月累積的成果!也幸虧當時不知,所以得以持平地檢視、客觀地建議,並且扭轉她過於信手捻來、在傳統論文爬梳鑽研的架構下,可能過度出格踰矩的危機。
另一方面,對於我的學生的她,隔行如隔山,我當時哪裡知道,她年紀並不比我長,名氣卻絕對在我之上。而此時,我不免好奇當初她是如何起心動念來到兒文所?而且完全出乎意料地,以飛快的速度成為他們班第一位口試通過的碩士生,而她的碩士論文,正是這本書的正文主體,在口試時得到專業的電影學者,以及專業的兒童文學教授的高度評價,使得我這看起來是不太專業的指導老師,在一旁傻笑地倍感驚喜與榮光。回頭再看一次論文,回憶起與她工作論文期間,突圍盲點之後,她寫得很快,我看得也很快,我回應的問題不少,而她修改的地方,永遠比她增添新寫的部分還少!
我仍然記憶深刻地,論文書寫開始時,架構修改了幾次,但其實只是前後挪移而仍在她既有的思考範圍中。一個段落一個篇章逐漸落筆後,論文指導的我,指出的不再是方向,更不是紅綠燈的停與走,更多的是黃燈的閃爍靈光;導引的不只是道路,而是顛簸前行中偶爾剎車的痕跡,更多的是她不斷問我:「真的可以這樣寫嗎?」、「真的可以加這個嗎?」,真的可以嗎?其實我也沒太有把握,因為我喜歡(儘管還是擔心)她書寫中的破格,我私心以為,多一點「不像」傳統論文的書寫,就多一點閱讀創意的可能,同時也不免驚艷(同時還是擔心)她橫空出世般的聯想巧思,因我本以創作起家,即使是論文撰寫,創意巧思已是無法抹去的書寫心法,特別在《歸鄉》這樣動人的電影的閱讀之中,如何回溯創作歷程中作者的思緒暗流,鑽進導演在影片中留下的縫隙,以及大視角下的歷史與人文?恐怕才是觀影進而解讀的樂趣所在,而她,朝著如此的目標前行已久,我不過是這一次書寫行旅中的陪伴、鼓勵與提醒者而已,這一如我近幾年在【劇本農場】創作計劃中的自我定位一般。或許,我更加相信,廿一世紀的此刻,傳統所謂師者的「傳道、授業、解惑」必然有所改變,更何況她是風象的雙子座,而我是土象的處女座,如若不是當初誤打誤撞的師生緣份,又豈能讓我們讀到這樣一本好看的書?
所以,只是當時不能明白啊!
讓我們回到電影本身的觀看,最直接地便可發現電影中有許多場景與畫面是前後呼應的,例如:前面是伊凡和哥哥安德烈及男孩們玩耍,在高塔上遲疑猶豫而不敢跳下,後面則是伊凡為了安德烈與父親激烈衝突後,因憤怒爬上高塔,拒絕與父親溝通,最後導致父親在攀爬高塔時,意外墜落死亡;例如:兩個孩子窺看父親返家第一晚的睡姿,不但像是圖片上的耶穌,更是最後父親墜塔死亡後,被兩個孩子安置在船上的姿態;例如:以父親的「歸鄉」開啟了電影的敘事,最終以父親死亡的「歸鄉」,更以安德烈與伊凡兩個孩子在電影中未被陳述過程的「歸鄉」收尾。事實上,電影的主要情節發展,便是夾在不同意義的「歸鄉」之中,父親帶著兩個兒子、未知目的離家旅行的一段歷程,其間,不斷在「你是誰?」的探問中,舖陳父子之間的衝突與愛,更是兩個孩子在短時間內被迫成長的旅程。然而,這本書對於《歸鄉》的解讀面向更為豐富而飽滿,再舉一個例子來說,除了上述親情與成長的主題之外,我以為論述中最引人興味的,更是電影中政治寓言的詮釋,一方面從導演的生平及其後所有的作品切入,另一方面,同時爬梳俄國的歷史和政治的脈絡,將電影文本與俄國國家歷史及政治更迭緊緊扣合且反覆印證,這樣的解讀方式,讓人聯想對應到同是俄國劇作家契訶夫的舞臺作品《櫻桃園》的解讀,將電影的詮釋拉開視角,帶來更為寬闊的可能性。
其餘的精彩,還是讓讀者從閱讀中愉悅品味吧!
二○一九‧十二‧四 完成於臺東
【推薦序】《歸鄉》與歡喜回家
文/孫小英(兒童文學工作者)
曾看到一隻黃色的狗,被牠身後的女主人責罵而難過得趴在地上,頭隨之低下,兩顆有如畫著眼線的大眼睛慢慢闔上,我心不忍,立刻蹲下來,額頭輕撫牠的額頭,正想親吻安慰這條可憐的狗狗,便醒過來,才知是夢,漆黑的夜盡是我滿溢胸口的哀憐。後來講給孟樵聽,靈慧善感的她肯定且十足把握的對我說:「放心,或許牠將在另一個夢裡接收到妳的好意。」頓時好感謝也好高興,更訝異更折服這般解夢。過沒多久,就在家附近騎樓下,居然遇見一位妝扮時尚的小姐,滿臉不悅的邊牽著狗由對面走過來,邊數落著已縮在一旁的小黃狗,我愣在原地,憐愛的看著小狗,心裡默念著:「孟樵說:你會在夢裡獲得愛,祝你今晚有個好夢。」
有夢真好,我如此慶幸著。心思敏銳而細膩的孟樵,出入於白日書寫、閱讀,黑夜入夢、出夢之間;又經常在影院裡進出,賞析著一部部如夢似幻、似假還真的生命故事,而真實的人生,比電影還戲劇性,較之文學小說,更加複雜糾結。幸好有夢,夢裡的孟樵,梳理著親情,更紓解心情,無論哀傷、驚恐、欣喜、思念……。自然而真摯的筆調,擺盪於兒時童年、少年成長後的萬般得與失、變和異的愁緒裡;迴旋交錯在現實的情景,及超現實的夢幻中。彷彿一尾張著嘴,卻說不出話的魚;魚,在夢裡無法言語;人,翻個身,魚化為人,仍難開口。
也幸好有童年與青少年時期得自父親所贈的日記本,習慣記錄日常;慢慢長大,筆記簿裡逐漸書寫著夢,那夢不只畫面影像,還有隱藏的聲音表情,一字一句,如同珠玉,細心珍藏在寶盒裡,留下了永遠的刻痕。對深愛的雙親該說的、想說的,未曾道出口的、心心念念的,盡在其中;讓天上的父母安心、放心,更轉化也解放了自己內心的痛,學習如何溫潤待己,勇敢微笑以對。
於是,走過星月的夜,轉而面向陽光,咀嚼浸淫多年的觀影經驗,和始終熱愛編織的青少年小說之後,一頭又栽進兒童文學研究所,再窺更深遠的堂奧,牽起了電影及文學的手,探究俄羅斯文化與父子議題,而從前的失落、無奈,無形中,也一起建構、完成孟樵不再把自己搬出去的家,一切一切都於此獲得安頓:電影、文學對應於堅強的生命,夢境、書寫則殷勤縫補生命的缺口,從此「歡喜回家」──一隻名為歡喜的狗,想回到自己的家,孟樵創作這本兒童繪本,既道出了歡喜要回家,也終於在鋪展完成《《歸鄉》的親子關係與俄羅斯文化:這位導演,讓我想起我爸媽》後,歡喜得回家了。祝福妳,孟樵。
【推薦序】一本讓我們開悟的書
文/隱地(作家、爾雅出版社發行人)
不快樂的童年,像揮之不去的陰影,吳孟樵生長在一個父親不常在家,母親重男輕女的家庭中,養成了她敏感躍動的心魂,幸虧後來她愛閱讀寫作,讓她不安的一顆心得到沉靜,之後,又迷上電影,從無數的電影中得到啟發,讓少女時代經常作著千奇百怪夢境透視自己的靈魂,有了安放所在;特別是當吳孟樵看了俄國導演安德烈‧薩金塞夫所執導的父子衝突電影《歸鄉》,她彷彿整個靈魂被衝撞到了,於是她展開本書的書寫,將電影和自己的生命銜接,由於全情投入,我們讀到一本令人感動無比的書,生命充滿遺憾,人人都有困境,在閱讀過程中,我們和吳孟樵一樣,療癒了自己的悲傷,也得到了生命的啟示;愛看電影的吳孟樵,寫過電影書籍《不落幕的文學愛情電影》和《愛看電影的人》,十數年鑽研電影,如今她本身已成為一本電影百科全書,我若有關電影上的疑問,均撥電話求救於她;所以,我要向大家推薦這本讓我們開悟的好書。
【作者 序‧敘】說說故事畫畫劇情─命定送回給自己的星星
感受風的氣息、駐足觀看路樹、雲、月……,甚至是光影的飄飛捲動,成為可以揣思編織的故事。喜歡從──眼神、手指、腿、背影──想像人(或動物)的心情,而「聲音」可以誘發多種想像力。曾無意間聽到以俄國詩人葉謝寧(Серге́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Есе́нин)的詩所編製的音樂,我反覆聆聽,感受到那股平靜與不平靜的低喟,再查看他的照片,果然有雙憂鬱的眼神,自殺命終,他有首詩是〈情人的手像一對天鵝〉。阿赫馬托娃(А́нна Ахма́това)的詩〈深色面紗下我緊握雙手〉,意象與風緊緊結合,我每每被這首詩帶入一種我可以創造的畫面裡。那麼,「手」,會是我這本書裡必要描述的情境之一。
俄國導演塔可夫斯基(Андре́й Арсе́ньевич Тарко́вский)認為藝術家運用個人語言,竭盡所能傳達自身所能感受到的世界。藝術家尋找新手法不是為了愉悅的美學感受,而是必須在磨難中,表達作者對待現實的態度。
所謂的語言,自然是多種形式的表達與建構。身在磨難中,真實呈現這狀態且具有超乎情境的獨特觀,絕對與美感經驗有關。小朝曾找我為他的朋友們演講,主題是「談美」,這議題很大,綜合來說,我認為:美,不代表不受摧殘;美,必須帶給人珍惜的剔透感,淬煉出與他人可以產生共有的情緒。
天真、真誠、冷情、執抝、任性、飄忽、變與不變,幾乎綜合了我既意外又不意外的人生。該唸書的時段不唸書、該留心的事不留心,幾乎日日恍神,最常見的狀態是:放空發呆、大量喝咖啡、長時間睡覺或不太睡覺、做夢與觀看夢境、看書看電影,以及我放在心上的「對於愛的責任」。這些形成我書寫的源頭,嘗試以不同的文體創作,不刻意積累什麼,而是與自己的內心對話,形成風或水的流動,飄(漂)流到哪就是哪,繼續啟航。
從夢境啟航
美國心理學家希爾曼(James Hillman)認為:睡眠是死亡的象徵性對立現象。對於我來說,生活幾乎日日有清晰的夢,睡覺時做的夢更代表我「活著」,我觀看一幕幕劇情,現實或超現實,出入於各種建築物之間。不得不想到塔可夫斯基的作品非常重視「夢境」,我的惡夢或有趣的夢太多,本只是當作「看見」,直到有幾個夢境呼應醒轉的契機:
夢之一:
一群人(包括我)被一外國男子脅迫靠在一面牆,這人以手槍抵住我的肩膀,接著是把手槍移到左後腦下方,第一次感受到夢裡的我除了極度恐懼(現實生活裡,我很少感到恐懼),最主要的情緒是哀傷,分秒間,我喃喃低語,幽緩又清晰地對旁邊的人說了句:「不要傷心」。這四個字的「聲音」如此清楚,讓我從夢裡醒過來。必然是我不希望有人為我哀傷,更是提點自己不要再陷入傷感。
夢之二:
幾個人被刑求,我被逼問:「為何自殺?」我在被困住的座椅上奮力掙脫,用力拔除被困住的物件,然而,這掙脫比不掙脫更難受,但我還是使盡氣力,堅毅地表達,大聲喊出:「我沒有自殺」。
夢之三:
有很多人跟我聊天,其中一人問我:「妳媽呢?」我回答:「她死了。」。我從沒有在夢境說過這樣直截了當的話,甚至常忘記媽媽已過世。寫這段文字時,早晨夢到媽媽還活著與我對話哩。
被迫離開蘇聯,移居到美國後,在一九八七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布羅茨基(Иосиф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Бродский)認為殘缺、離散、失落,是人生常見的荒謬,他以書寫對抗這些荒謬。那麼,我們要怎麼抵抗或看待人生的離散?托爾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語錄裡有句「愛與被愛是人生唯一的真實」。在冷漠、疏離的情狀裡學習愛,以及透過勇氣,學著表達無論是以什麼樣的「形狀」去填充或是因應不得不流失的歷程。夢境可以超越凡俗,也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然而,神祕,的確是心理學家說的,需要靠體驗。
任性或是隨興,偶然或是命定地選擇以電影、以親子議題寫此專論(輯一是自我的論文抽取改寫)。日常生活中本就充滿電影,信手捻來具是話題。游珮芸老師的動畫課,解析起來,還真不容易,是很有意義的課程。很感謝黃雅淳老師最早建議我以自己的作品連結生命書寫。當初,完全沒想到把自己的作品或內在情感透露於這樣的專文裡。但是呀,書寫,總有個人的「靈」悄悄展現,避逃不掉。
發現之旅
選定的為何是俄國導演薩金塞夫(Андре́й Петро́вич Звя́гинцев)的劇情片?書中自有詳細說明。而俄國的神祕、強勢、歷史變化,以及引人議論或不解之處,是不是該回歸到專心看待他們的電影,從中嘗試去了解俄國文化所產生的不同情感的表達方式!
想起一位專精中文的俄國教授,他是國際學者,在世界多所國家的大學任教過。曾很疑惑,卻又能理解地問我:「你們的文化好像很平和。」雖他知道我們這文化深受老莊的影響,但是,言下之意是我們很不同於他們俄國的性格。如今,他還不知我竟然以俄國的背景,研究這麼生硬又藝術性的內容。在此創作期間,我正受到幾種波濤,其一,是外在的波濤,不理解電影或俄國文化者,偏執地誤會本片父對子的「態度」,而沒看到此片的「愛」與藝術情境。完成此專論後,在一機緣下與俄國人確認過部分歷史,例如:俄國農奴制在一八六一年就被廢除、美國是一八六五年、冰島在一八九四年才廢除。冰島比俄國晚了三十多年。西歐在十八世紀才實行啟蒙時代。若說俄羅斯皇權制度等於是東方專制,是太粗糙的說法。以前俄羅斯的經濟體制是農業社會,一九○七年才開始在工業上卓越發展。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是在一八四八年才有男性普選權,並廢除奴隸制度。也在書上看過:蘇聯曾在二十世紀初完成世界上首次最大的性別平等實驗,賦予女性權利,但實踐得如何,我們可以再進行考證,不在本書的書寫範圍。
其二,是內心的波濤,在擬定大綱後,猛然驚覺「十二」是命定的數字吧。薩金塞夫作品裡的孩童多是十二歲,更別說塔可夫斯基幾部作品裡,就是少年,就是十二歲,甚至是自傳性色彩濃厚。而我的十二歲,是一家團圓的難得年分,除了我有很不錯的友伴(他是隔壁鄰居,也是隔壁班同學,更是全校的風雲人物),保護著我日日上下學與幾乎每堂課來問候,那可以算是青梅竹馬的情誼,只是我當年不懂被如此愛護著而已。最重要的是那年,必然是媽媽最幸福的時光。我終究沒以「母女」為議題,也許是深藏的痛與愛太深,更是「迷惑」吧。
如同片中的伊凡總是質疑爸爸「你是誰」?我從不懷疑我爸爸是誰,卻長年懷疑我媽媽是誰。急著長大,想看到身分證,證實自己不是媽媽親生。拿到身分證後,覺得好像不是我預期的「結果」。那麼,我是媽媽生的囉。很難想像在媽媽生前最後的兩個月裡,妹妹和醫護人員對我說:「妳媽三個小孩裡,她最喜歡看到妳。」怎會只是我們的長相、喜好與脾氣不同,我就懷疑她?怎會因為她的愛有偏執,我就懷疑她?怎會因爸爸風流倜儻,我就懷疑我是別的「媽」所生?這太蠢了!我又怎麼那麼早熟,在大約九歲起就勸媽媽離婚。小小年紀,即已驅動著女王之姿,卻沒想過媽媽的內心是怎麼想,或是幫她解憂。因此,才會又在另個夢境裡告訴媽媽:「我會讓妳每天都感受到幸福」。
正因為花了太多年質疑自己是誰,或是生性太調皮,以及因為自己總記不住人的姓名與長相,更是因為滿足自己的觀察力、想像力、創造力,從小很喜歡為比較不熟識的人暗地裡取綽號,也為自己在不同的場合遇到不同的人,隨時可以把自己變出不同的名字,更曾與好友及家人交換只有稱呼對方與自己時使用的專屬祕密名字。這種遊戲與變化身分,「理所當然」也運用到我寫作上。不同的屬性,我可以用不同的名字切換。不同的場合,我就是不同的人。
重生之旅
電影可以是很專業很艱深,也可以是很有意義很有趣的延展。之前,即使沒見過王友輝老師,已從他的照片「讀出」他極具劇場人忠孝節義的特質,尤其他更是創作家,演員、編劇、導演樣樣專精,看過他執導的一些戲劇不僅有帶淚的幽默感,更是飽含歷史與人情,幕前幕後疊合得精湛,那已是藝術層面了,感性中有其條理分明的敘事張力。見了他為我寫的推薦序,我不僅感動,也頻頻「笑場」,原來有這麼多「內心戲」。我的個性既堅持又固執,也容易因氣餒而放棄。幸好能說服友輝老師、幸好友輝老師果然是創作中的性情俠義之士,讓我得以寫得很愉快,越寫越揮灑。看來,我曾在機場巧遇友輝老師,就是天註定由他來指導。二○一九年看到老師的作品《安平追想曲》,更是大為讚佩他的才華,很榮幸他是我老師。
杜明城老師最愛俄國文學也愛神話,說起故事很動聽。他曾告訴我,把妳想研究的這部電影多看幾次,就會找到該怎麼寫的方向。的確是每看一次,每有更多更深的發掘。即使是至今,我仍舊可依此延展更多相關議題,或是同一議題更深入地探究,陷入偵探情節,一層層的解鎖解密。原來,研究可以是這麼豐富有趣。我的個性是大事不懂緊張,小事愛亂焦慮。口考時,竟然不緊張,杜老師說:「妳對妳研究的議題非常清楚。」我隱約知道,那就是「自信」囉!
陳儒修老師專業於電影以及嚴謹的學術架構,我能夠一一陳述清楚?猶記得他很犀利很中肯地評析,我的腦開了不同的光。清楚知道我的走向與學術不同,幸好是老師們稱讚流暢優美的文筆,以及對於研究文本所延伸論述的歷史能掌握,經他嚴格的提問與說法以外,畢竟也肯定了我的作品能夠旁徵博引,還與我幾度說起我未來的可行之路。他是第一個提議可以出版成書的老師,也理解出版市場不容易,當然也就更為這本書感到喜悅與祝賀。
隱地老師是我寫作路程上最大的提攜者,敢於讓從沒寫過小說的我寫小說,且為我出版過兩本影評集這樣的小眾書籍。他的大器與正義感是對於文學、對於生活的熱愛,常帶給我很多的學習熱力。他曾在聊天時說過:「努力遠離牛鬼蛇神」,成為我視之為亮點的人生哲學。此回是他第一次為我寫序,好珍貴呀!感謝林貴真老師主持的爾雅書房,讓好書有溫馨的聚所。
前幼獅文化總編輯孫小英老師熱愛讀書與編輯,專注於兒童文學出版與寫作。正因為是這樣的文化氣質,讓每個人都可以感受到她溫和待人的誠懇。且她真心喜歡我的青少年小說與繪本,讓我點點滴滴記在心上。感謝她與她的先生王詠雲教授,總會很知性體貼地與我分享生活趣聞。
很愛看電影的媒體政論名家卜大中老師,為我的影評書寫過序與書評。記得他很多年前與我聊到東正教文化,當時,哪能料到日後我會接觸到這些看來與我有距離的國際政治呢;名氣響噹噹的詩人路寒袖老師,詩的意境美得讓人見到畫面,更以他獨特的音質朗誦台語詩,且多首詩成為歌曲,獲得多項的音樂獎,他能為我寫短言,真是墨寶;專研兒童文學史的邱各容老師是第一個分享我兒文史料書籍的老師,更是在主持的兒文雜誌裡,給我最好的版面書寫,感謝他的大方支持;魯斯濱是傑出優秀的年輕學子,我從觀看與收聽他的國際政治分析,感受到他不凡的才華,能有他這位俄國人親自為此書推薦,感覺更真實。
為人體貼又像溫煦陽光的有兩位:多才多藝的宋銘老師曾在他主持的廣播節目,以寶貴的暑假檔期,整整兩個月多集介紹我的影評散文書,也邀我幾次到他任教的大學演講或參加營隊;很驚喜獲得治學嚴謹,專業於醫療社會學與性別研究的吳嘉苓老師推薦,與她相處會帶給人百倍的活力,她在生活中熱愛電影與運動,是理性與感性都很平衡的學者。
另外,要以最恭謹的心謝謝研讀期間,所上每一位任教的老師,每堂課都有所獲。而能完成有史以來我最美好的就學經驗,無非就是班上(也是line裡最重要的群組)每一位同學的互相關心與惕勵,他們在研讀與工作的認真態度、各方面的長才,以及真誠美善的心,至今都溫潤著我的心。當我發生驚險的事,是陳錦忠老師以及同學「開心」與每一位在現場的同學即時地救助,才能讓我如今這麼地健康安好,才能完成我想做的每一件事,感恩的心,比以前任何時段更扎實。
能夠與爸爸在相隔十七年後,有再見面的機會,首要感謝人間福報的邀約,他們並不知道我的故事,卻在某一次的行程裡促成這父女情,感謝報社,感謝為人溫暖體貼的張慧心主任引薦我寫專欄,還有妙暢法師與我談多項文藝、杜晴惠主編生動的電影版面,以及讓我在專欄寫散文寫得很愉快很療癒,得以抒發情懷的副刊主編覺函法師。
能有這本書,不能不提到隱地老師所形容的:「妳是遇到貴人呀!」他是影視界與現代文學史的跨界名家蔡登山老師,製作也編劇過文壇與影壇不能不看的紀錄片《作家身影》系列,他自己寫的書更是多本,是兩岸的文壇名人。具有敏銳與識才的眼光與胸懷,向出版社強烈推薦這本論著。至於,會碰到蔡登山老師,又不能不提到演講家與暢銷書作家吳娟瑜老師,以及專精研究《紅樓夢》,毅力讓人驚佩的徐少知老師邀約的新書發表會後遇見蔡登山老師,才有這本書的機緣。
原本是六萬多字的專論讓出版社審核出版,我卻臨機想以此紀念爸媽,於是才分列為「輯一」與「輯二」。一是理性分析電影,附錄原本想收錄多篇我寫過與父子父女、母子母女相關議題的親子影評,考量此書會太厚而作罷,希望日後有機會另行出版;另一以感性甚至是帶淚的心寫爸媽。看似不同屬性的文章,期以文學組合,再以文字建構畫面,讓情感似水長流,也隨風展現最好的姿態。無論是這本書,或是安排演講、上節目,過去每本書的產出,以及關鍵時刻給予建議,要感謝的人非常非常非常多,有安排工作的單位、提供劇照的電影公司,常邀我演講並提供多部影片參考的張烈東導演,還有作家吳鈞堯,允晨文化發行人廖志峰,詩人江文瑜、李進文、李長青,蕭雄淋律師,曾來臺陪我上過課的Sophie,經常幫助我的馬克與吳賢德,甘明又、Jang、蔡季延等多位老師,待我如家人的兩位阿姨,以及小朝與小朝的朋友們的祝禱,當然還有些絕對知道我將你們放在心底的親友們,謝謝你們給予我信心。
能夠完成這本書,至為感謝秀威的行政部門與編輯群的多方支持,這段時間,責任編輯陳慈蓉小姐的專業、細心,以及有條不紊的專注力幫助我很多,願意接受我加入「輯二」的想法。書稿進行到一校還沒完成時,換上接手的責任編輯尹懷君小姐,她對電影有獨到的研究,才知命運多巧呀,她是陳儒修老師的學生。那麼,這本書,必然具有獨特的品味。
書裡埋了些線索,是我感謝與銘記的人。當然也得謝謝自己每一次的努力。書稿基本上是現成的,出版社審稿後,我卻拖了許久才交出定稿,是因為每一次校閱書稿,每一次得進行很長時間的傷感,陷落在「輯二」每一篇的情境裡想念爸媽。回想爸爸對我的信任、回想媽媽的憂心。本只是揣摩出「輯一」薩金塞夫四歲時的心情,某回在咖啡店裡看著看著書稿,薩金塞夫的四歲,猛烈竄出我大約三,四歲時的畫面,那是媽媽下車後往前狂奔,我穿的是很漂亮的小童鞋,看著媽媽怎能穿著細跟高跟鞋奔跑,我怕追不上會搞丟?這畫面,本就記得,且我的記憶可以往一歲起,記得某些事件與畫面。卻不懂童年起,多年來為何幾乎夜夜是奔跑的惡夢,大喊大叫。此時,懂了、解了夢境。以及怎會誤以為媽媽「不是我媽媽,而是女鬼」的背後因素。而「輯二」《跳樓驚魂》,媽媽的躺姿與《歸鄉》爸爸墜樓後的躺姿一模一樣。夢比我日後看到的這部電影早了一年多發生。而今的書寫,冥冥中註定是撞回給自己的「啟示」。在此不著墨於奔跑的緣由與惡夢的情境,期待日後寫本「夢之書」。
井中觀天亮閃閃
塔可夫斯基的電影《伊凡的少年時代》,少年伊凡與媽媽一同觀看一口井,媽媽對他說:「在一口深井裡,即使在最耀眼的白晝,也能看到星星。」想起一位朋友以火箭比喻,希望讓我一飛沖天。我像是處在深井裡掘探地底又仰望天空者,無論是無知或是深度覺察,我都只想成為我自己,並且讓自己一天比一天好,以書寫感謝:
Спасибо за то, что дай мне шанс верить в любовь жизни.書籍簡介
初試啼聲便一鳴驚人的俄羅斯導演安德烈‧薩金塞夫的電影處女作《歸鄉》,展演一對兄弟的成長:從小生活在只有媽媽和阿嬤的家庭,自有一套娛樂和生活的方式,而一切卻在離家12年的爸爸返家以後,被完全打散、推翻。
在看似冰冷的俄羅斯景致及鏡頭運動下,吳孟樵以獨有的觀察力探尋安德烈與伊凡這對兄弟的成長儀式,刻劃父權、拋棄與被拋棄、抵抗或服從、疏離與殘酷等議題,並從家庭異變中,延伸出蘇聯解體後,家國關係的瞬間改變。
在「凝視」與書寫的演繹下,除了理性剖析電影,本書同時收錄作者回望自己生命經驗與家庭的感性抒懷:關於親子、家庭,以及懵懵懂懂的自我認識與成長;如同安德烈與伊凡,一段深度覺察後的重生之旅,正要開始……
作者簡介
吳孟樵
月亮冷不冷、眼睛熱不熱
我想呼喚風,去解救故事中的角色
祈以文字帶動溫度與影像感音律感
讓每個字旋飛舞步後,架起兩拳觀看自己
收束 ―― 每一個 ―― 不忍呼吸的情境
透過夢,我知道自己真實地活著
出版的書籍多元,如電影小說《少女小漁》《二月十四》、電視小說《儂本多情》、「豬八妹」系列青少年小說、兒童繪本《歡喜回家》、影評結集《不落幕的文學愛情電影》與《愛看電影的人》等,也曾為電影與電視編劇(詳細內容請見本書作者作品目錄)
目前很喜歡寫散文
同時想嘗試別種類型的創作
也喜歡演講當下所產生的熱力
吳孟樵的部分影評轉載於 『KingMedia』影音台
http://www.kingmedia.com.tw/column-BA.html?Admin=吳孟樵&UID=9652147853
月亮冷不冷、眼睛熱不熱
我想呼喚風,去解救故事中的角色
祈以文字帶動溫度與影像感音律感
讓每個字旋飛舞步後,架起兩拳觀看自己
收束 ―― 每一個 ―― 不忍呼吸的情境
透過夢,我知道自己真實地活著
出版的書籍多元,如電影小說《少女小漁》《二月十四》、電視小說《儂本多情》、「豬八妹」系列青少年小說、兒童繪本《歡喜回家》、影評結集《不落幕的文學愛情電影》與《愛看電影的人》等,也曾為電影與電視編劇(詳細內容請見本書作者作品目錄)
目前很喜歡寫散文
同時想嘗試別種類型的創作
也喜歡演講當下所產生的熱力
吳孟樵的部分影評轉載於 『KingMedia』影音台
http://www.kingmedia.com.tw/column-BA.html?Admin=吳孟樵&UID=9652147853
目次
|推薦序| 當時不能明白/王友輝
|推薦序| 《歸鄉》與歡喜回家/孫小英
|推薦序| 一本讓我們開悟的書/隱地
|推薦語| 專家一致好評
|作者 序‧敘| 說說故事畫畫劇情──命定送回給自己的星星
▍輯一 你是誰?──英雄之路
I開場白
在家離家返家
舊謎新謎交錯
電影語義探究
來看看他是誰
我想這樣剝洋蔥
II視角:孩童與成人
薩金塞夫:童年故事
成長儀式:被迫長大
水火土風:生命流向
歷史背景:政治寓言
結語
III關係:拋棄與被拋棄
抵抗或服從的關係
疏離與殘酷的象徵
子與父、家與國
高塔上的位階變化
結語
IV形象:你是誰
祕密:存在與不存在
七天:返家與不再歸來
依附:木盒與鎖的關係
孤獨:島與水的心理位置
結語
V這樣分析劇情,你喜歡嗎
一、人物
二、景觀
三、歷史
參考書目
附錄
《歸鄉》──高塔
《當愛不見了》──仰望飄飛的彩帶繫住、卡住
《第四公民》──揭秘
《計程人生》──在伊朗街頭看人生百態
《惡童日記》──由死而生
攔截你,是為了遇見我──小論《超時空攔截》
▍輯二 紀念我親愛又疏離的爸媽
心電感應
跳樓驚魂
家,是把自己搬出去
護身符
妳看到我了嗎,念
天空與海的對話
時間與記憶融合,開出陽光
叮嚀,但不親吻的母愛
化身為魚之後……
媽媽開心的模樣
書寫,送給一生愛美的爸爸
把劍化為和煦的風
年,在門前迎新說嗨
時間的色盤
在夢裡‧旅行
九久的天橋流水與山路
談情說愛的季節
▍吳孟樵 作品
|推薦序| 《歸鄉》與歡喜回家/孫小英
|推薦序| 一本讓我們開悟的書/隱地
|推薦語| 專家一致好評
|作者 序‧敘| 說說故事畫畫劇情──命定送回給自己的星星
▍輯一 你是誰?──英雄之路
I開場白
在家離家返家
舊謎新謎交錯
電影語義探究
來看看他是誰
我想這樣剝洋蔥
II視角:孩童與成人
薩金塞夫:童年故事
成長儀式:被迫長大
水火土風:生命流向
歷史背景:政治寓言
結語
III關係:拋棄與被拋棄
抵抗或服從的關係
疏離與殘酷的象徵
子與父、家與國
高塔上的位階變化
結語
IV形象:你是誰
祕密:存在與不存在
七天:返家與不再歸來
依附:木盒與鎖的關係
孤獨:島與水的心理位置
結語
V這樣分析劇情,你喜歡嗎
一、人物
二、景觀
三、歷史
參考書目
附錄
《歸鄉》──高塔
《當愛不見了》──仰望飄飛的彩帶繫住、卡住
《第四公民》──揭秘
《計程人生》──在伊朗街頭看人生百態
《惡童日記》──由死而生
攔截你,是為了遇見我──小論《超時空攔截》
▍輯二 紀念我親愛又疏離的爸媽
心電感應
跳樓驚魂
家,是把自己搬出去
護身符
妳看到我了嗎,念
天空與海的對話
時間與記憶融合,開出陽光
叮嚀,但不親吻的母愛
化身為魚之後……
媽媽開心的模樣
書寫,送給一生愛美的爸爸
把劍化為和煦的風
年,在門前迎新說嗨
時間的色盤
在夢裡‧旅行
九久的天橋流水與山路
談情說愛的季節
▍吳孟樵 作品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