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如來藏,藏如來:達賴喇嘛給初發心修行人的第二個錦囊
滿額折
如來藏,藏如來:達賴喇嘛給初發心修行人的第二個錦囊
如來藏,藏如來:達賴喇嘛給初發心修行人的第二個錦囊
如來藏,藏如來:達賴喇嘛給初發心修行人的第二個錦囊

如來藏,藏如來:達賴喇嘛給初發心修行人的第二個錦囊

定  價:NT$ 480 元
優惠價:90432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8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慶賀法王85壽辰,讀好書與尊者之心相應
達賴喇嘛尊者說:「佛性就是光明心,能夠變成一條令人解脫的道途。」
讓我們聆聽尊者充滿睿智的教誨,尋找屬於自己的光明佛性,成就佛果。

解脫是可能的嗎?
當然可能,
因為我們擁有成為正等正覺者的潛能——佛性。
然而,如果我們擁有成就正等正覺的完美潛能,
為什麼還要辛辛苦苦地修行?
如果我們擁有一個恆常的佛性,
這是否即為自我或靈魂?

本書將帶領我們經歷一段極為美妙的旅程,這段旅程與我們目前的處境,以及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可能性有關。在無上正等正覺的狀態之中,所有的苦和苦因皆已滅盡,所有的殊勝功德皆已無盡地發展。

學習有關「佛性」的種種,讓我們了知在輪迴和涅槃之下,潛藏著俱生原始光明心,它的本質是光明的。當它受到雜染的障蔽時,它是佛性;當雜染被淨化時,它是佛的法身。這就猶如被污漬覆蓋的黃金,人們看不見它的光澤與美麗,但它仍然是黃金;同樣地,外來偶發的雜染能障蔽佛性,卻不是佛性的本質,當心沈浸於雜染之中時,它仍然具有發展佛之功德的潛能。

了悟佛性就在我們每個人之內,它全然清淨,我們便能生起大信心,徹底淨除心的雜染,證得涅槃,成為正等正覺者。

當你死亡時,會投生到哪裡?是上天堂或下地獄,或是成為另一個身體,任誰都無法預料。其實你還有別的選擇——在今生修持法道,成為正等正覺的人。這就是達賴喇嘛尊者在本書中要告訴我們的人生大事。
從「是否有一個自我?」的提問開始,達賴喇嘛尊者依循佛陀所說的四諦、十二緣起,告訴我們輪迴之苦(苦諦)、苦的起源(集諦),並且提供了一個選擇——涅槃(滅諦),以及通往滅諦的道途(道諦),這是一條真正可以止息輪迴而達至涅槃的道路。
想要踏上出離輪迴之道,我們必須知苦、斷集、證滅、修道。藉由思惟苦諦,我們了知輪迴中只有種種苦迫,毫無樂事,而發起解脫生死之心。藉由思惟集諦,我們分析苦的起因即是煩惱,唯有斬斷煩惱,才能不再造業而中止輪迴。藉由思惟十二緣起,我們看清各個緣起支如何一起運作而製造輪迴之苦,這激起我們禪修空性而證知名言假立的自我並非實存,沒有靈魂或實存的人在輪迴中流轉,從而自輪迴中解脫。
解脫是可能的嗎?當然可能,因為我們擁有成為正等正覺者的潛能——佛性。達賴喇嘛尊者引領我們看清緣起的流轉與還滅,並了知佛性本就存在於我之內,它是全然清淨的,外來偶發的雜染雖能障蔽佛性,卻非佛性的本質,因此可以被斷除。瞭解心本就圓滿無瑕,能讓我們生起大信心,精進地修持斬斷煩惱、圓滿自心的法門,最終成為正等正覺的人。本書即是慈悲的達賴喇嘛尊者給我們最殊勝的邁向解脫的錦囊妙法。

作者簡介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比丘丹增.嘉措(Tenzin Gyatso)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本名丹增.嘉措,1935年生於青海省安多,兩歲時被認證為第十三世達賴喇嘛的轉世。1959年流亡印度,在達蘭薩拉(Dharamsala)成立西藏流亡政府至今。達賴喇嘛為中藏和平奮鬥,於1989年榮獲諾貝爾和平獎。此外,他更放眼世界,關懷地球,致力提倡慈悲、寬恕、包容、知足和自律等以佛教為本的價值觀,促進世界各大宗教傳統之間的和諧,為人類的心靈幸福不斷地努力。曾三度來台弘法,在台也擁有廣大具信弟子。

達賴喇嘛相關著作
眾生出版:《達賴喇嘛說金剛經》、《收拾書包成佛去!》、《如來藏,藏如來》
比丘尼圖丹.卻准(Thubten Chodron)
比丘尼圖丹.卻准是達賴喇嘛的美籍弟子,1977年成為佛教比丘尼,經年在美國各地巡迴弘法。她成長於美國洛杉磯,1971年畢業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歷史系,之後在南加州大學擔任研究員。在亞洲、歐洲和美國進行多年的研究與傳授佛法之後,她在華盛頓州創立舍衛精舍(Sravasti Abbey),並且擔任住持。她是一位廣受歡迎的演說者,以實際可行的方式,說明如何把佛教法教應用於日常生活之中。因此成為數本暢銷書的作者,其中包括《我想知道什麼是佛法》(Buddhism for Beginners),同時也是堪蘇爾.蔣巴.德卻(Khensur Jampa Tegchok)的著作《洞見空性》(Insight into Emptiness)的編輯。
若欲取得更多關於比丘尼圖丹.卻准的資訊,請參見:sravastiabbey.org 和 thubtenchodronbooks.org。

目次

【緣起】一座智慧與慈悲的橋梁
【導言】服解脫藥,離輪迴苦/達賴喇嘛尊者
【序言】根除垢染,顯露清淨的佛性/比丘尼圖丹.卻准
【致謝詞】願佛法永存世間/比丘尼圖丹.卻准
略語表

第一章 自我、四諦和四諦十六行相
關於自我的三個問題
四諦——佛陀所傳授的第一個法教
粗分的四諦和細分的四諦
四諦的十六種行相

第二章 苦諦——在輪迴內流轉
了知什麼是苦諦
輪迴六道
三苦——苦苦、壞苦、行苦
感受和苦的關係
輪迴的六種過患
思惟八苦,出離輪迴
透過十種觀行來檢視苦諦
身而為人的價值

第三章 集諦——苦的起源
煩惱擾亂心續,延續輪迴之苦
六種根本煩惱——引起輪迴的主因
更多種類的雜染
十種煩惱——心理狀態充滿苦惱
七種隨眠——與心續「同眠」的煩惱
二十種隨煩惱——隨根本煩惱而起的煩惱
十結——束縛眾生於輪迴之內
三漏——羈留眾生,漏落於生死
五蓋——蓋覆心性,障礙修行

第四章 煩惱、煩惱的生起及其對治法
八萬四千種煩惱
煩惱生起的順序
引起煩惱生起之因
伴隨煩惱而來的感受
煩惱的道德面向
對抗煩惱的力量
煩惱——我們真正的敵人

第五章 煩惱和業,以及它們的種子和習氣
俱生煩惱和分別煩惱
粗分的煩惱和細分的煩惱
種子、習氣和失壞
其他宗教和心理學所談的習氣和想法
善、不善、功德和善根

第六章 業、宇宙和演化
宇宙的起源
心與外在世界的關係
自然法則和因果業報法則
業和當前的環境
業、本能行為和我們的身體

第七章 十二緣起——輪迴和解脫的因果關係
「生命之輪」的意義
緣起——相互觀待,依緣而起
一、無明——不瞭解四聖諦
二、行——帶來輪迴業果的作意行為
三、識——引來下一個投生
四、名色——執取身體
五、六處——六識生起的依處
六、觸——連結根、塵、識三者
七、受——認知對境後而生起的感受
八、愛——不希望與所愛的所緣境分離
九、 取——對新的有漏五蘊生起的強烈貪執
十、有——眾生出生之因
十一、生——以異熟果性質而存在的五蘊
十二、老死——「生」的結果

第八章 十二緣起的流轉和還滅
十二緣起如何製造生命?
不了義陳述的例子
靈活彈性
巴利語傳統——我們如何輪迴?
巴利語經典的例子
誰在輪迴中流轉?
十二緣起的勝義自性

第九章 決心達至解脫自在
禪修十二緣起的利益
為枯燥乏味的佛法修行增色
痲瘋病患能夠找到安樂嗎?
慈悲待己待人
生起達至自在解脫之決心的分界線

第十章 尋求真正的寂靜
哪一種快樂最殊勝?
佛陀以四種無畏教導「緣起咒」
十二緣起的雜染順逆觀和清淨順逆觀
巴利語傳統的勝義緣起
輪迴之中的「業」

第十一章 離於輪迴
三增上學相輔相成才能證得解脫
通往解脫和正等正覺的次第
二障能障礙眾生成佛
涅槃是徹底移除障蔽的心之空性
巴利語傳統的「涅槃」
菩提即是自性法身

第十二章 心和心的潛能
心的潛能
解脫是可能的嗎?
殊勝特質能夠無限地養成
智慧住於煩惱之中
輪涅無二——輪迴與涅槃具有相同的空性
心的層次是依心的禪定深度而區分

第十三章 一切眾生都具有佛性
巴利語傳統:心是光淨的,離於外來的雜染
毘婆沙宗和經部:聖種性能了證聖道
唯識宗:佛種性是無漏智種子
中觀派:佛性是心的空性
密續乘:佛性是最微細的心氣
如來藏的九個比喻
如來藏的三個面向
佛種性的三個面向
有關「佛性」的疑難

第十四章 深入佛性
三轉法輪和佛性
經典與續典之間的連結
沒有什麼要從心的空性中移除
生起三身的根器
佛的自性法身
住於煩惱中的無漏智
因果光明心
是什麼持續至正等正覺?
大圓滿和大手印
我們已經是佛?
覺知我們的佛性,可以盡除障礙

【附錄】詞彙解釋

 

書摘/試閱

第一章 自我、四諦和四諦十六行相
四諦奠定了佛法的基本架構,
它們描述了唯假立之自我未覺醒和覺醒的體驗。
四諦十六行相證明「解脫」確實存在,
並提供證得解脫的法門。

聖者是直接看見一切人與諸法之勝義自性的眾生,而四聖諦(梵catvāry āryasatyāni)則是聖者了知為真實的四個真相。四諦奠定了佛法的基本架構,因此我們必須瞭解四諦。本章將概略地檢視四諦,後續的章節則會詳細地審視每一諦。
四諦描述了這個唯假立之自我未覺醒和覺醒的體驗,因此我首先想要分享一些我對這個「自我」的看法。「自我」即是於輪迴中投生並修持法道,最後證得正等正覺(梵samyaksaṃbodhi)的人。

關於自我的三個問題
我喜歡參加不同宗教信仰的聚會,並且欣賞這些聚會所達成的真誠且具深度的對話,以及不同宗教信仰之間的相互合作。有一次,在印度阿姆利則(Amritsar) 舉行的一場聚會之中,每一位與會者都被詢問三個問題:「是否有一個自我?」「自我有一個開端嗎?」「自我有一個盡頭嗎?」以下是我的看法。

是否有一個自我?
大多數的非佛教徒都主張有一個會投生的獨立自我——一個「我」(梵ātman,阿特曼)或靈魂。他們為什麼會持有這種主張?雖然我們知道,目前這個成人的身體在出生時尚未存在,但是當我們說:「當我出生時……」,就覺得有一個「自我」出生了,而今天這個相同的自我仍然存在。我們也說:「今天我的心很平靜」,這表示今天的心不同於昨天受到困擾的心,但是我們卻覺得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是相同的。在看見一朵花時,我們心想:「我看見」,並且覺得有一個真實的人看見花朵。

在所有這些情況之中,雖然我們明知身心會改變,但是仍然覺得有一個「我」是身心的主人,而且這個「我」是持久的。這是人們相信有一個「常、一、自主的我」的基礎;這個自我在死後會上天堂或下地獄,或投生為另一個身體。我們從此而得出結論:「在所有的生生世世之中,一定都有一個不變、自主的『我』,雖然身心五蘊會改變,但這個『我』卻保持相同。」這個「我」是行走、思考等所有行為的作者。
儘管佛教徒、非佛教徒都同意「自我」是存在的,但是雙方對「什麼是自我」的看法卻天差地別。大多數的非佛教徒同意有一個恆常不變的靈魂或獨立的自我,而佛教徒則加以駁斥。雖然佛教宗派都不主張有一個常、一、自主的我,但是這些宗派對於「自我是什麼」則有各種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自我是意識、意識的續流、五蘊的集合,或唯假立的「我」。中觀應成派(梵Prāsaṅgika Madhyamaka)被公認為是最精妙完善的佛教宗派,該派主張「自我」是緣於身心的唯假立。由於自我是唯假立,因此我們可以說:「我是年輕的,我是年老的」、「我思考,我感受」。如果這個「我」、這個「人」是一個完全不同於身心的本體,那麼當身或心改變時,這個「我」也不會產生變化。

自我有一個開端嗎?
那些相信有一個外在造物主的人主張,有個自主且不仰賴因緣的智性或智靈。他們說,這個造物主創造了世界和世界內的眾生。對許多人而言,「上帝創造生命」這個見解使他們產生親近上帝的感受,並且願意遵循上帝的旨意,做一個仁慈、不傷害他人的人。「有一個造物主」的信念激勵他們去幫助他人,過著合乎倫常的生活。
某些信仰,例如耆那教和數論派,並不主張有一個造物主,但是我不知道他們是否相信「自我」有一個開端。
在佛教當中,「緣起」(梵pratītyasamutpāda)是一個屢屢出現的主題,而「運作的事物依因緣而生」則是緣起的一個面向。佛陀在解釋「十二緣起」時說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因為「此」存在,所以「彼」存在;因為「此」生起,所以「彼」生起。)「此有故彼有」 這句話指出了事物依因緣而存在,它們不會在無因的情況下出現。如果某件事物沒有起因,那麼是什麼使它生起?如果事物不仰賴因緣,種子為什麼會在春季長成一株植物,而非在冬天?如果午餐能夠無緣無故地出現,那麼它不需要食品雜貨、鍋碗瓢盆或廚師就可以生起!所以,身、心、外在宇宙等一切事物都仰賴因緣。
「此生故彼生」,這句話說明了「因」就如它們的「果」一樣都是無常的。如果「因」不改變,那麼即便在製造出「果」之後,它們仍然會繼續存在。然而,一個「果」要生起,它的「因」就必須滅盡;一棵蘋果樹要生長,蘋果的種子就必須滅盡。如果一位恆常的造物主或先知本身不改變,就不可能創造宇宙和宇宙內的眾生。每一個人、事物、事件都因為它自己的因而生起,而這些因也仰賴它們的因而生成。所以,沒有一個可辨認的起始。
再者,事物由它們自己獨特的因所造,而非由不平等因(discordant causes)所造——事物不自作,自不能生自。並非萬物都能製造出種種事物,例如雛菊從雛菊的種子生長出來,而非從金屬裡長出來。我們的身心各有其獨特的因。
「因」依「緣」而製造出它們的「果」。如果諸緣是不必要的,那麼一株芽苗就能夠在死寂的嚴冬或乾涸的土地上生長,不必仰賴溫暖的氣候和濕潤的土地。為了產生一個結果,眾因緣是必要的。
每一個因不但會製造它自己的果,也會因為製造它的因而生起。芽苗是樹木生起之因,也是促使芽苗生長的種子之果。如果外在的造物主是宇宙之因,那麼他(她)也必須是一個前因之果。他會是一個因所生的現象,而且不能不仰賴因而存在。
如果佛教徒不同意有一個自我,那麼是誰去投生?雖然佛陀破斥有一個不仰賴所有其他因素而存在的自我,但是他卻接受有一個仰賴因緣、仰賴組成成分的名言自我。這個自我仰賴身心而假立,因此「自我是否有一個起始」這個問題,則取決於身心是否有起始。身體的本質是物質,目前科學家說道,所有的物質都可以追溯到「大爆炸」(the Big Bang)。大爆炸是怎麼發生的?在大爆炸發生之前,一定存在著某些物質、能量或物質的潛能,以及使它爆炸的條件。在此,我們看見事物必定仰賴諸因,而這些「因」也受到其他諸緣的影響,所以這些事物才會產生變化,進而生起嶄新的事物。
我們的心時時刻刻都在改變;心是無常的,並且因為諸因而生起,這些因具有製造每一個剎那的心的能力。今生第一個剎那的心有一個因,如果沒有因,它就不會存在。父母的心不是我們的心之因,因為像我們一樣,父母有他們各自的心的續流。心的近取因(梵upādānakāraṇa)是那個轉變成為心的因,這個因不會是我們的身體或父母的精卵,因為心、身具有不同的本質——心無形無相,具有明性和覺性;身則具有物質的、實體的特徵。我們能指稱為今生之心的第一個剎那之因的唯一事物,是那個前一個剎那的前世之心,即今生第一個剎那之前的那個剎那。一個剎那的心製造下一個剎那的心,這種續流可以無止境地往回追溯,它沒有一個起始。

自我有一個盡頭嗎?
關於這個問題,佛教有兩派意見。有些毘婆沙論師說,當阿羅漢(已經證得解脫而離於輪迴者)過世(證得無餘涅槃)時,他身為人的續流停止存在,如同一盞油燈的火焰因為缺乏燃油而熄滅。由於有漏諸蘊是由煩惱和業所製造,當阿羅漢過世時,諸蘊之因(煩惱和有漏業)已經息滅,因此諸蘊就不再相續。由於一個人的存在必須仰賴五蘊,所以毘婆沙論師說,那個人已經不再存在。
這種主張有個漏洞:當人活著時,沒有無餘涅槃,而當無餘涅槃被證得時,則沒有證得它的人。在這個情況下,我們怎麼能夠說:「這個人已經證得無餘涅槃?」
再者,沒有什麼東西能夠斷除心續。了證「無我」(梵anātman)的智慧可以根除煩惱障(梵kleśāvaraṇa),但是它卻無法摧毀心的明性和覺性。基於此一理由,中觀派論師和大部分的唯識宗論師都主張,在一個人證得般涅槃(梵parinirvāṇa)——死後的涅槃——之後,清淨諸蘊的續流仍然存在。這些被清淨的諸蘊是那位阿羅漢的施設處,因此他不會在證得般涅槃之後就停止存在。那些已經克服煩惱障的菩薩,受到悲心的驅使而繼續投生於輪迴之中;諸佛的心續也會永遠留存。
從密續乘的觀點來看,在阿羅漢過世之後,最微細的心氣(mind-wind)繼續存在,而人即仰賴這個心氣而安立,那個「自我」被稱為「阿羅漢」。一個已經證得正等正覺的人,獲得佛的四身(此處的「身」〔body〕意指「聚合」〔collection〕)。由於空性是心的勝義自性,因此覺醒心的空性就成為自性法身,也就是佛的究竟寂滅和佛心的空性。最細分的心成為智慧法身,即佛的一切遍知心。最細分的氣成為佛的色身,即報身和化身。一位聖覺者——成佛之人——即仰賴這四身唯假立而存在。

四諦——佛陀所傳授的第一個法教
在古印度,許多靈修傳統談及輪迴的未覺醒狀態與涅槃的覺醒狀態,而每一個傳統對於苦諦、集諦、滅諦、道諦都有各自的陳述。「輪迴」意指我們帶著受到業制約的五蘊而投生;更確切地說,「輪迴」是指我們的五蘊因為煩惱和業而「執取」,並且被取用。
「解脫」是離於投生的束縛,這種帶著有漏諸蘊的投生是受到煩惱和業的驅動而發生。「有漏」意指受到無明的支配,無明和業會引起輪迴,而藉由息滅無明和業,就能夠企及解脫。那個想要離苦且決心要證得解脫的心是珍貴的,需要細心培養。「出離」或「捨離」並非意味著捨棄快樂,它反而是一分想要獲得解脫的熱望,並且決心去追求更崇高、更持久的安樂,而非輪迴所提供的歡樂。
苦、集、滅、道四諦是慈悲的佛陀所傳授的第一個法教。這四諦涵蓋了我們目前充滿了不滿足的狀態(苦諦)、苦的起源(集諦),並且提供了一個選擇——涅槃(滅諦),以及通往滅諦的道途(道諦)。佛陀並未創造出四諦,他純粹是描述了關於輪迴和輪迴起源的種種真相,並且指出有一條可以止息輪迴、達至涅槃的道路。
我們或許會納悶,為什麼這四諦有時被稱為「四聖諦」?畢竟,「苦」有何崇高偉大之處?「聖」(noble,崇高偉大之意)一詞表示:
一、這四諦是由那些已經現證勝義自性的聖者所現證和教導。
二、我們了知這四諦而成為聖者,變得更崇高。
它們之所以被稱為「諦」(真諦、真理),是因為我們真的可以放棄苦和苦的起源,也真的可以採用滅諦和道諦。根據聖者的看法,這四諦是真實的,而它們之所以是真實的,是因為它們形成了一套不受欺誑的解說,將可以帶領我們超越痛苦。
佛陀在許多經典裡談及四諦。在初轉法輪時,佛陀透過三轉來呈現四諦:(一)他指出每一諦的本質;(二)接著,他談到修持每一諦的方法;(三)最後,他描述證得每一諦的果。

每一諦的本質
就四諦的本質而言,苦諦是指有漏諸蘊,主要是由煩惱和有漏業所引起。更廣泛地說,苦諦是由受到染污的身、心、環境以及我們享用的事物所構成。無著菩薩(Asaṅga)在《阿毘達磨集論》(梵Abhidharmasamuccaya)裡說道:「云何苦諦?謂有情生及生所依處。」(若有人問什麼是苦諦,這可以就眾生及其出生後的居住地來瞭解。)
身、心是內苦,因為它們是在一個人的續流之內;周遭的環境和事物是外苦,它們不是一個人續流的一部分。所有的集諦皆是苦諦,但是並非所有的苦諦都是集諦。所有的煩惱都是不滿足的狀態,雖然我們的身體和居住地也是令人不滿且痛苦的,但是它們卻非輪迴之因。
這個無可控制且一再地取用身心五蘊而投生成為輪迴三界眾生的過程,究竟是由什麼在推動?那是集諦(煩惱和有漏業)在推動這個過程。無明執取自性有(梵svabhāvagraha,自性執)是最主要的煩惱,也是輪迴之根。這無明是一種心所,它認為現象是真實存在的,而且是以一種相反於實際狀況的方式而存在。儘管一切現象(諸法)皆依緣而存在,無明卻認為它們是獨立存在的。
「無明」的藏語是「ma rig pa」,意思是「不知」,甚至連「無明」這個名稱都暗指了某件不討人喜歡的事物,它既會擾亂人心,又會干預我們的快樂和夢想的實現。由於輪迴之因是不吉祥的,因此它的「果」——我們的身體、居住地和輪迴的體驗,也不會帶來穩定的喜樂。
無明障蔽我們的心,使心變得狹隘,看不見輪迴所牽涉的各種因素。各式各樣的分別顛倒源自無明,進而促使所有其他的煩惱生起,尤其是貪、瞋、癡三毒的生起。接著,煩惱造作了推動輪迴投生的業。在四諦的背景脈絡下,佛陀指出「渴愛」是集諦的主要例子,藉以強調「渴愛」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滅諦是苦諦和集諦的耗盡。從中觀應成派的觀點來看,滅諦是聖者之心的空性,尤其是心的勝義自性的清淨面向,它已經透過道諦的力量而捨斷了某些部分的障蔽。
道諦是聖者藉由現證無我之智慧而有的了悟。除了無表色(梵avijñapti-rūpa)的律儀之外,道諦即是「知」(梵jnāna)。巴利語經典強調八正道為道諦,而這八正道被歸入戒、定、慧三增上學之內。在八正道之中,正見(了證無我的智慧)能夠斬斷輪迴之根。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32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