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2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推薦序
危機的時刻是最有價值的時刻
此時的台灣,當然包括整個地球,處在一個靈性覺醒的邊界,人們深深感受到自身生命的無趣、孤寂與沉淪,所有的無趣、孤寂與沉淪都是靈魂的呼喚:呼喚個人穿越空虛、穿越頭腦的迷執、放下最終一無所有的追逐,躍入覺醒,真心向本性發願:
「是的,我願意,我願意—覺醒。」
世間媒體嘲笑靈修,對靈修一無所知,只是猜測。靈修是靈性的覺醒,每一個人都需要,但是因為清醒太難,人的確是睡覺的機器,所以一味來嘲笑他所陌生的領域。
這個陌生領域存在於你我意識海洋深處,是生命的摩尼寶珠,如何能拾取它?是的,在知識上你知道,也就是奧修所說的—覺察、觀照或靜心。那麼,面對混亂的腦子,該如何平靜呢?人們說:「我就是靜不下來,我的欲望太多、心太亂,我不知道我要什麼?我就只是痛苦。」
首先,神祕主義者葛吉夫建議:
「為了能夠達到再生,或至少開始設法達成,人必須先死去,亦即他必須把自己從成千上百瑣碎的認同和執著中解放出來,是這些東西使他滯留在目前的狀態。」
成千上百瑣碎的認同和執著就是人們畢生所追求的,人們擁有它,最終卻發現一無所有,這些自以為屬於自己的觀念、思想、信念、品味、習慣,甚至缺點和惡習,都不屬於他,而是模仿和抄襲所得。有了這層領悟—記得,這層領悟很困難,很不易跨越,當你真心觀察到自己所面臨的處境,是虛幻投影的夢—你才會願意覺醒,此時,靈修才不會在你生命形成矛盾和困惑。
有人說:等到我年老清閒再來覺醒。那麼,你將失去機會。有人說:我如此為生活所困,活得如此艱辛,怎有空覺醒?那我要引用奧修的話:「危機的時刻就是最有價值的時刻。」
若你苦悶、空虛、不安,這是覺察的好時刻,若你享用一切,渴望永恆,覺察更能教你放下假的,遇見真的。什麼是生命中的真實—就是本性,存於意識海洋深處的本性,已被頭腦、困惑、認同、虛假自我團團圍繞!
許多人來找我做個案,常問:「我是誰?我的天賦禮物是什麼?」我很難告訴他:真正的「我」,是「本性」,本性就是宇宙的天賦禮物。我明白眼前的朋友想要不凡甚於渴望本性;不凡常來自他人的肯定,受肯定是偶發的,為了博得別人肯定,失去的江山更多,許多人遲遲不肯做自己,連靈修都是為了被肯定,苦悶更多!
覺察是覺醒的開始,覺醒是生命要務。如果你認為生命最重要的是愛,就把覺察加入愛中,缺乏覺知的愛,執著與受苦將成為循環的功課;若你認為生命最重要的是當下,把覺察放入當下,每一刻每一個瞥見中,你就會明白將要去哪裡,要選擇什麼。
在我每日駐留的洗衣房,空白的牆上貼著我的第一張奧修海報,標題是—覺知,黑色襯底上的奧修雙眸睿智地對著我笑說:
我沒有教給妳任何東西,我並沒有說,這是對的,那是錯的;這是道德的,那是不道德的。
如果妳有覺知,不論妳做什麼,我會說,那是對的;如果妳沒有覺知,不論妳有什麼理由,都會是錯的。
奧修說他說了六百多本書,只是傳遞覺察(覺知或觀照)。我則感歎世間數千百種修行法皆不離觀照,但放眼望去,心靈知識的描繪多,集中於內在意識的奧祕者少,所以人們撒野地說:我不知道什麼叫觀照?
觀照是逆習性的事。
所以,頭腦根本不喜歡觀照,喜歡認同、執著於對象。我也不喜歡觀照,可是當我身陷苦楚,看著意識流裡天翻地覆、廝殺不已的交通亂象時,我不得不。
漸漸地,「覺知的能量」從「我」身體中升起,彷彿有一隻更大的眼睛,比身體還大的眼睛,看著一切,那隻眼遍布每個細胞,你如果給它名字,可以叫「意識的覺知」,叫「洞察」,是純能量,超越了身體界限。
所以,如果你混亂不安已延綿了幾生幾世,而始終在原地踏步的話,現在你唯一的機會,就是一試「覺察」這可治多種疾病的單方。只要能開始帶著敬意看著你的思想、情緒、身心感受,卻不判斷、不抓取,那麼,真好,你便上路了。
王靜蓉 Ma Dhyan Mahita
────────────
作家、治療師
第一章 一份對生命的了解
在我的教導中,我從沒用過「棄俗」(renunciation)這個字眼,我說的是:在生活中快樂地去享受;在愛、在靜心裡,在這世上美好的事物中快樂地去享受;在存在的狂喜中快樂地去享受—凡事你都樂在其中就對了!我要你化平凡為神聖,化此岸為彼岸,化人間為天堂。
接下來會有某種「釋放」開始輾轉發生,然而,它是自行發生的,不是由你去做的;那不是作為,而是發生。你開始放掉你的愚蠢,丟棄你的垃圾,停止沒有意義的關係交情,辭去不能滿足你的工作,離開無法令你成長的地方,我不會說那是去捨棄,而會說那是了解,有覺察。
假設你手上握著石頭,而你卻以為那是鑽石,我不會叫你丟掉石頭,我會直接說:「再注意看一次!」如果你自己看到那不是鑽石,還需要花力氣去丟掉嗎?石頭自動會從你手中掉落。事實上,若你還想帶著它,那將會很費力,你必須用很大的意志力才能繼續帶著它;你不會這樣一直下去的,當你看出它的無用與無意義時,必定會扔了它。由於雙手不再握著什麼,你才能去尋找真正的寶物;而真正的寶物不在未來,真正的寶物就在當下。
人與鼠的差別
清醒才是生命的道路。
愚者沉沉地睡著,猶如生命已逝一般;
師父卻是清醒的,他的生命是不朽的。
他觀照,他明明白白,
他是多麼地快樂!因為他看得到,清醒是生命的道路。
他是多麼地快樂,遵循著醒悟的道路走行;
懷著無比堅定的毅力,他在修行,追尋自由與快樂。
──摘自佛陀法句經
我們每天在過日子,卻不曾注意到周遭發生了什麼。沒錯,我們是變得很有效率,對於所做的事情,是那麼熟門熟路,所以做的時候不用再花什麼意識,就像機器人一樣,那已經變成自動化的機械性動作;我們還稱不上為人,我們是機器。
那正是神祕主義者葛吉夫(George Gurdjieff)以前常說的,人就像機器般地活著。他的話得罪不少人,因為沒有人喜歡被叫做機器;機器們愛被叫成神,這樣被捧他們才會高興。然而葛吉夫卻說人是機器,其實他的話一點也沒錯,假如你去觀察自己,你就會知道你的所作所為是多麼的機械化。
俄羅斯的生理學家帕卜洛夫(Pavlov)與美國的心理學家史金納(Skinner)相信:人只是一台美麗的機器,人沒有靈魂。我認為他們的說法百分之九十九點九是對的,就差一點點而已,那「一點點」指的是成道的諸佛。不過這也是情有可原的,因為帕卜洛夫從沒見識過任何佛,他所遇到的是成千上萬個像你一樣的人。
史金納研究的對象是人與老鼠,他發現兩者之間並沒什麼同,只不過老鼠的生理構造單純,人比較複雜一點而已。人是一部高度精密的機器,老鼠是簡單的機器,要研究老鼠比較容易,所以心理學家才會一直以老鼠作為研究的對象。
他們從老鼠的研究中找到對人的結論,而所得的結論幾乎都是對的;我說「幾乎」,為的是提醒你,那「零點一」是世上最重要的現象,佛陀、耶穌、穆罕默德這些少數醒覺的人才是真正的人類。但是史金納要去哪裡找一個佛?當然不可能是在美國……。
我聽說過一個故事。有人問一位猶太教會的教士:「為什麼耶穌不選擇出生在二十世紀的美國呢?」這位教士聳聳肩表示:「美國?這是不可能的。第一,你要去哪裡找一個處女?再者,你要去哪裡找三位有智慧的人*?」
* 編註:耶穌出生時有「東方三博士」前往朝拜,故此提及「三位有智慧的人」。
史金納要到哪裡找一個佛?就算給他遇到了,他既有的偏見和想法也會讓他認不出這
個佛;他只會繼續觀察他的老鼠。他無法想像有什麼事是老鼠做不到的,當然有,老鼠不會靜心,老鼠也不會成道。他認為老鼠放大後的樣子就是人類,就多數的人來說,我會說他是對的,他的推斷並沒有錯,諸佛們聽到也會同意—就所謂的一般人來說,人們睡得
完全不醒人事,即使動物都沒有昏睡成那樣。
你曾見過森林裡的鹿嗎?當牠在看的時候,是多麼警覺?當牠走路的時候,是多麼小心翼翼?有沒有見過樹梢上的小鳥?你看牠在觀察周遭的動靜時,是多麼聰明伶俐的樣子?要是你往牠的方向走去,牠只會允許你靠近牠到一定程度的距離,一超過那個界限牠立刻就會飛走。牠對於自己的領域保持著一定的警戒,因為當安全範圍被越過時,表示牠會有危險。如果你注意看看四周,你會訝異於一件事實:人類似乎是地球上最昏睡的動物。
有家氣派的酒店舉行了一場拍賣會,一位婦人買下一隻鸚鵡,她用罩子將鳥籠蓋了兩個禮拜,為的是希望牠把在酒店裡學到的粗鄙不雅的話忘掉。
終於,當罩子被掀掉時,那隻重見天日的鸚鵡四處張望了一下,便開口說話了:「哦?新房子,新的女主人!」當她的女兒們走進來時,牠又加了一句:「哦!新的女生!」
當晚,就在婦人的丈夫踏入家門時,那隻鸚鵡說:「哦!哦!一樣的老主顧!」
人處在一種墮落的狀態;事實上,基督教中亞當因墮落而被逐出伊甸園的故事,所比喻的正是這個。為何亞當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園?因為他們吃了智慧之果,因為他們變成頭腦,失去了意識。假如你變得很頭腦,你就會失去你的意識,因為頭腦等同於昏睡、噪音與機械性;假如你變得很頭腦,你就會失去意識。
你所要做的就是:再次回到意識,丟掉頭腦。你必須將你當成知識在囤積的那些東西丟出你的系統,就是知識讓你昏睡不醒;所以知識愈豐富的人,睡得愈昏沉。
那也是我一直以來所觀察到的,純樸的鄉下人遠比大學裡的教授和廟堂裡的祭司來得警覺與清醒。祭司不過是鸚鵡,而大學裡的學者滿肚子裝的,不過是表面上好聽,但其實沒有半點意義的噪音,那些純粹是頭腦,沒有絲毫意識在裡頭。
在大自然中工作的人,像農夫、園丁、柴夫、木匠、畫家,他們比起大學裡的系主任、副校長、校長這類人要來得警醒。因為當你和大自然一起工作時,大自然是警覺的,例如樹木。當然,樹林所呈現出的警覺是不同的樣貌,但它們非常警覺。
現今對於樹木能夠警覺已有科學上的證明。假如有個柴夫手上帶了把斧頭,而且他決意非砍樹不可,那麼所有看到他走過來的樹會開始顫抖。這已經有科學的證明,我不是在談詩,當我講這件事的時候,我所談的是科學。
現在確實已有儀器可以測出一棵樹快樂或不快樂,害怕或不害怕,悲傷或是極喜。當柴夫走近時,所有看到他的樹會開始發抖,因為它們意識到死亡的腳步正在靠近,而且這還是在柴夫動手砍以前—光只是他的靠近……。
奇怪的是,假如柴夫只是路過,心裡並沒有要砍樹的意念,樹木就不會害怕,而明明是同一個柴夫,同一把斧頭。似乎影響的關鍵,在於柴夫要砍樹的「意圖」;也就是說,樹木懂得他的心思,能夠解讀出柴夫的意圖。
還有一件更有意義的事實,也是科學上的觀察結果:當你在森林裡殺了一頭動物,不只是鄰近的動物王國會感到恐懼,在那裡的樹木也同樣會害怕。假如你殺了一頭鹿,所有周遭的鹿都會感覺到那股殺戮之氣,牠們會因而感到悲淒,整個內在都處於顫抖之中,好像沒由來地就害怕了起來。說不定牠們並沒有親眼看到同胞被殺掉,但本能上的直覺使牠們隱約地受到影響,不僅如此,樹木、鸚鵡、老虎、老鷹、小草也都會被影響。
殘殺代表著破壞與死亡,周圍的一切都會感知而受到影響,唯獨人似乎是最昏睡的……。
要在靜心的深處冥想佛陀的經文,好好的咀嚼,遵行祂所說的:
清醒才是生命的道路。
當你有覺察力,你才稱得上是活著;覺察是生與死的分野。光是呼吸並不算活著,光是心臟會跳動也不算活著。醫院可以做到在生理上讓你繼續活下去,你的心臟會繼續跳,也能夠呼吸,而你沒有絲毫意識;在儀器的幫助下,你可以再活好些年—從呼吸、心跳
和血液循環的角度上來講。
世界各地就有許多的植物人躺在先進的醫院裡,進步的科技使死亡無限期地延長下去—所以你可以多活好幾年。如果這叫活著,那麼你可以像這樣活下去;可是這一點都不算活著,像具行屍走肉並不能叫做活著!
諸佛對於活著有不同的定義,關鍵在於「覺察力」。祂們不會因為你能呼吸就說你活著,也不會因為你的血液在循環就說你活著,祂們會說當你清醒的時候,你才算是活著。所以除了悟道者,沒有人是真的活著,你們只是行屍走肉,是會走路,會說話,會做事情
的機器人。
清醒才是生命的道路,佛陀如是說。讓自己更清醒,你就會更朝氣蓬勃。生命就是神,除此之外沒有別的神,所以佛陀談生命與覺察;生命是目的,而察覺是達到生命的方法。
愚者沉沉地睡著……。
每個人都是沉睡的,所以每個人都是愚昧之人。聽到這話別覺得不舒服,既然是事實,就該以真實的樣子呈現。你在沉睡中行走,所以才老是摔跤;你不斷地做著自己不願做的事,或是已經決定不再做的事,即便明知是錯的事你仍然繼續做,而對的事你反而不做。
怎麼會這樣?為什麼你就不能順著路直走?為什麼你一再踩進旁門左道裡?為什麼你老是迷路?
有位年輕人擁有一副好嗓子,有人邀請他在一齣露天的舞台劇中軋一角,儘管他以自己容易怯場為由試圖推託,但對方再三向他保證這個角色很容易,他只需要講一小段台詞就夠了:「我是來搶奪一個吻,卻捲入一場混亂,啊!我聽到一聲槍響……。」然後就可
以大步走進後台。
輪到他表演時,他走上舞台,由於身穿殖民地時代的緊身短褲令他發窘,再看到美麗的女主角穿著白色長袍躺在花園裡等他,他已經完全不知所云。他清了清喉嚨,開始唸出台詞:
「我是來偷一個吻,不,是搶奪一個吻,可是卻加入一場混仗,不,我的意思是捲入一場混亂,啊!我聽到一聲屁,喔!不,我聽到一聲槍響……可惡,狗屎,你們全是狗屎!打從一開始我就不想參加這該死的鬼表演!」
這就是真實發生的事。仔細看看你的生活,對於你所做的每件事,不僅你自己覺得迷惘,連看的人也很困惑。你毫無清晰度與靈敏度,也不警覺,所以你看不見也聽不到—當然,你有耳朵可以聽得到,但是其中卻沒有人來理解所聽到的東西;你也有眼睛可以
看,不過看的人卻不知道去哪裡了,於是你的眼睛在看,耳朵在聽,不過你什麼也沒看進去,什麼也沒聽到。你每走一步就摔一次跤,每次都會出差錯,而你卻仍相信你是有意識的。
把這個想法一股腦兒全丟掉,那會是一個很大的跳躍,很大的進展,因為當你丟掉「我有意識」的想法後,你就會開始尋找各種方法與途徑來讓自己有意識,所以先認清一件事:你是徹底昏睡的。
近代的心理學有幾個重要的發現,儘管是屬於智性層面上的,不過依舊是一個好的起步,因為若是智性上能有收穫,那麼遲早這樣的收穫能在存在的層面上經驗到。
例如佛洛伊德就是一個了不起的先鋒。他當然不是成道者,但他仍算是個重要人物,因為他是第一個讓大眾接受「人的內在暗藏了很深的無意識」這個想法的人。意識的頭腦只占十分之一,而無意識的心智比意識的心智大上九倍之多。
他的學生榮格所發現的「集體無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又更深入些,因為在個人無意識的後面有集體無意識。到了這時候,有件事尚待發掘,我期盼心理學研究遲早能夠發現宇宙無意識(cosmic unconscious),佛陀曾經談過這個。
我們可以談意識的心智,但那部分只占你生命的微乎其微。意識的下一層是潛意識,你可以聽到朦朧的潛意識在對你低語,但你認不出那就是潛意識,潛意識永遠在意識的後面發揮它的影響力。第三層是無意識的心智,只有在睡夢中或服用藥物時,你才會觸及無意識。接著是集體無意識,當你對無意識的心智有深入的探觸時,你才會看見集體無意識。
假如你又繼續更進一步探究,你將會來到宇宙無意識。宇宙無意識是自然的;集體無意識是整個人類到現在為止所處的狀態,那也是你的一部分;而社會不容許你表達的一切將會變成你個人的無意識,因此,無意識才會在夜晚以走後門的方式,出現在你的睡夢中。
講到意識心智……我會說那是「所謂的」心智,只是名字好聽而已,因為它是那樣地微弱,就像乍隱還現的微光。不過就算如此,它仍然是很重要的,它夾帶了種子,種子雖小,然而潛力無窮。
現在,有一個嶄新的次元出現,正如佛洛伊德揭開了低於意識層面的次元,印度神祕主義者西瑞.奧羅賓多(Sri Aurobindo)揭開了高於意識層面的次元,他們都是知識分子,雖說兩人都沒有成道,但都為人類做了了不起的貢獻。從智性上來說,他們使我們意識到一件事:我們並不如表面上看起來的那般渺小,人人都潛藏著無比的深度與高度。
佛洛伊德往深度發展,奧羅賓多則朝高度穿越。在我們所謂意識的心智之上的是真實的意識心智,要達到它的唯一途徑是靜心,當原本普通的意識中加上靜心,它就變成真正有意識的心智。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