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藏經‧聲聞藏(全套55冊)
商品資訊
系列名:佛光大藏經
ISBN13:9789865545505
出版社:佛光文化
作者: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主編
出版日:2020/09/01
裝訂:精裝
規格:21cm*14.8cm (高/寬)
本數:55
商品簡介
在浩瀚的漢傳佛教經典中,部派論書艱澀難懂,編輯小組費時逾十年,收編整理,以及標點、分段、校勘、注解,為有心研究論藏之人帶來閱讀研究之便利。
序
《佛光大藏經》編修緣起
夫佛法者,自內容教義觀之,固有其根本上不變之價值;然若於研究信解論之,則應有契合時代之方法與權巧,方能古今融會貫通也。
基於此一原因,吾人期盼此願望之實現,故於民國五十六年(一九六七年)佛光山開山以來,即未嘗一日稍怠,朝此目標邁進。其中《佛光大藏經》之編印付梓,乃在此機緣下誕生於世矣。
我如來一代時教,自漢時東來中土,歷朝大德,譯著典籍,代有所出。宋元明清各版藏經之蒐集編印,既保存聖言經教,亦提供為學者研究與發揚之據也。然各版所刊,未將三藏分段標點,致令今人望經興嘆,既感佛典深奧,非初學之所能解,且編排古板,雖信學有心,奈苦鑽而莫能入。佛光山諸有志者,有鑒於此,乃於民國六十六年(一九七七年)成立「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以星雲主其事,集學者數十人,經年累月,採各版藏經,冀望作文字之校勘,全經之考訂,以及經文之分段、逐句之標點,甚而名相之釋義、經題之解說,並有經後之索引、諸家之專文,吾人本懷,乃期編纂一部現代人人能讀,讀而易解,解而能信,信而易行之佛教聖典,唯其如此,方能助長佛法之延續與流傳也。
《佛光大藏經》之編纂新修,擬分以下類別:
(1) 阿含藏 (2)般若藏 (3) 禪藏
(4) 淨土藏 (5)法華藏 (6) 華嚴藏
(7) 唯識藏 (8)秘密藏 (9) 小乘藏
(10) 律藏 (11)本緣藏 (12) 史傳藏
(13) 圖像藏 (14)儀誌藏 (15) 文藝藏
(16) 雜藏
自清代集《龍藏》三百餘年來,今有此修藏之舉,星雲等不自量力,為我中華文化,續佛慧命,點無盡之燈,開般若之華,讓佛光普照寰宇,此法水長流九州。今以愚誠,祈各方大德襄之、教之!不勝馨香企盼之至!
佛曆二五二七年(一九八三年)八月 星雲序於佛光山
目次
【目錄】
類別 | 冊數 | 書名 | 序號 | 各冊書目 | 作者(譯者) | 卷 數 |
論部 | 第1冊 | 論部 | 1 | 阿毗達磨法薀足論 | 尊者大目乾連造 | 12 |
論部 | 2 | 施設論 | 宋‧法護、惟淨等譯 | 7 | ||
論部 | 3 | 阿毗達磨界身足論 | 尊者世友造 | 3 | ||
論部 | 第2冊 | 論部 | 4 | 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 | 尊者舍利子說 | 20 |
論部 | 第3冊 | 論部 | 5 | 眾事分阿毗曇論 | 尊者世友造 | 12 |
論部 | 6 |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 | 尊者世友造 | 18 | ||
論部 | 第4冊 | 論部 | 7 | 阿毗達磨識身足論 | 提婆設摩阿羅漢造 | 16 |
論部 | 8 | 五事毗婆沙論 | 尊者法救造 | 2 | ||
論部 | 第5冊 | 論部 | 9 | 阿毗曇八犍度論-1 | 迦栴延子造 | 1-15 |
論部 | 第6冊 | 論部 | 阿毗曇八犍度論-2 | 16-30 | ||
論部 | 第7冊 | 論部 | 10 | 阿毗達磨發智論 | 尊者迦旃延尼子造 | 20 |
論部 | 第8冊 | 論部 | 11 |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 | 尊婆須蜜造 | 10 |
論部 | 第9冊 | 論部 | 12 | 阿毗曇毗婆沙論-1 | 迦旃延子造 | 1-13 |
論部 | 第10冊 | 論部 | 阿毗曇毗婆沙論-2 | 14-28 | ||
論部 | 第11冊 | 論部 | 阿毗曇毗婆沙論-3 | 29-42 | ||
論部 | 第12冊 | 論部 | 阿毗曇毗婆沙論-4 | 43-60 | ||
論部 | 第13冊 | 論部 | 13 |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1 |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 1-18 |
論部 | 第14冊 | 論部 |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 | 19-37 | ||
論部 | 第15冊 | 論部 |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3 | 38-57 | ||
論部 | 第16冊 | 論部 |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4 | 58-77 | ||
論部 | 第17冊 | 論部 |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5 | 78-97 | ||
論部 | 第18冊 | 論部 |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6 | 98-116 | ||
論部 | 第19冊 | 論部 |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7 | 117-136 | ||
論部 | 第20冊 | 論部 |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8 | 137-156 | ||
論部 | 第21冊 | 論部 |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9 | 157-179 | ||
論部 | 第22冊 | 論部 |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10 | 180-200 | ||
論部 | 第23冊 | 論部 | 14 | 阿毗曇甘露味論 | 尊者瞿沙造 | 2 |
論部 | 15 | 阿毗曇心論 | 尊者法勝造 | 4 | ||
論部 | 16 | 阿毗曇心論經 | 法勝論 | 6 | ||
論部 | 17 | 入阿毗達磨論 | 塞建陀羅阿羅漢造 | 2 | ||
論部 | 第24冊 | 論部 | 18 | 雜阿毗曇心論 | 尊者法救造 | 11 |
論部 | 第25冊 | 論部 | 19 | 阿毗達磨俱舍釋論-1 | 婆藪盤豆造 | 1~11 |
論部 | 第26冊 | 論部 | 阿毗達磨俱舍釋論-2 | 12~22 | ||
論部 | 第27冊 | 論部 | 20 | 阿毗達磨俱舍論 | 尊者世親造 | 30 |
論部 | 21 | 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 | 尊者世親造 | 1 | ||
論部 | 第28冊 | 論部 | 22 |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1 | 尊者眾賢造 | 1-17 |
論部 | 第29冊 | 論部 |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2 | 18-36 | ||
論部 | 第30冊 | 論部 |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3 | 37-56 | ||
論部 | 第31冊 | 論部 |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4 | 57-80 | ||
論部 | 第32冊 | 論部 | 23 | 舍利弗阿毗曇論-1 | 姚秦‧曇摩耶舍、 | 1-13 |
論部 | 第33冊 | 論部 | 舍利弗阿毗曇論-2 | 14-30 | ||
論部 | 第34冊 | 論部 | 24 | 成實論 | 訶梨跋摩造 | 16 |
論部 | 第35冊 | 論部 | 25 | 解脫道論 | 阿羅漢優波底沙造 | 12 |
論部 | 26 | 四諦論 | 婆藪跋摩造 | 4 | ||
論部 | 27 | 隨相論 | 德慧法師造 | 1 | ||
| 第36冊 | 論部 | 28 | 三法度論 | 尊者山賢造 | 3 |
論部 | 29 | 三彌底部論 | 失譯 | 3 | ||
論部 | 30 | 佛說立世阿毗曇論 | 陳‧真諦譯 | 10 | ||
論部 | 31 | 十八部論 | 陳‧真諦譯 | 1 | ||
論部 | 32 | 部執異論 | 天友大菩薩造 | 1 | ||
論部 | 33 | 異部宗輪論 | 世友菩薩造 | 1 | ||
論疏部 | 34 | 異部宗輪論疏述記 | 世友菩薩造論 | 1 | ||
論部 | 第37冊 | 論部 | 35 | 清淨道論-1 | 覺音造 | 1~11 |
論部 | 第38冊 | 論部 | 清淨道論-2 | 12~23 | ||
論疏部 | 第39冊 | 論疏部 | 36 | 俱舍論記-1 | 唐‧普光述 | 1~4 |
論疏部 | 第40冊 | 論疏部 | 俱舍論記-2 | 5~10 | ||
論疏部 | 第41冊 | 論疏部 | 俱舍論記-3 | 11~17 | ||
論疏部 | 第42冊 | 論疏部 | 俱舍論記-4 | 18~24 | ||
論疏部 | 第43冊 | 論疏部 | 俱舍論記-5 | 25~30 | ||
論疏部 | 第44冊 | 論疏部 | 37 | 俱舍論疏-1 | 唐‧法寶撰 | 1~4 |
論疏部 | 第45冊 | 論疏部 | 俱舍論疏-2 | 5~10 | ||
論疏部 | 第46冊 | 論疏部 | 俱舍論疏-3 | 11~17 | ||
論疏部 | 第47冊 | 論疏部 | 俱舍論疏-4 | 18~23 | ||
論疏部 | 第48冊 | 論疏部 | 俱舍論疏-5 | 24~30 | ||
論疏部 | 第49冊 | 論疏部 | 38 | 俱舍論頌疏論本 | 唐‧圓暉述 | 1~13 |
論疏部 | 第50冊 | 論疏部 | 俱舍論頌疏論本 | 14~30 | ||
著述部 | 第51冊 | 著述部 | 39 | 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1 | 民國‧印順 | |
著述部 | 第52冊 | 著述部 | 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2 | |||
附錄 | 第53冊 | 附錄上 | | 成實論大意 | 民國太虛 | |
| 俱舍要義 | 民國楊白衣 | | |||
| 俱舍成實宗史觀 | 民國楊白衣 | | |||
| 部派佛教與阿毗達磨1 | 民國呂澂等 | | |||
第54冊 | 附錄下 | | 部派佛教與阿毗達磨2 | 民國船庵等 | | |
| 未入藏提要 | | ||||
總索引 | 第55冊 | | | 總索引 | | |
書摘/試閱
佛光大藏經《聲聞藏》第一冊
藏別 | 聲聞藏第一冊 |
冊名 | 聲聞藏‧論部----法薀足論 外二部 |
內容簡介 | 本冊收錄有三本論,分別為《阿毗達磨法薀足論》、《施設論》、《阿毗達磨界身足論》,依序說明如下: 一、《阿毗達磨法薀足論》,又稱《說一切有部法薀足論》,略稱《法身經》、《法薀足論》、《法薀論》。阿毗達磨,意指對法,即解釋教說之一種法門;法,謂能持自性、軌範;薀,謂積集、崇聚;足,謂周足。係集聚契經中五學處、四通行、四聖種、四神足等諸法,加以論述,故名。 作者為大目乾連尊者。譯者為玄奘大師(西元六○○——六六四年),世稱唐三藏,為中國四大譯經家之一,法相唯識宗創始者。 本論凡十二卷二十一品。高宗顯慶四年(六五九年)於大慈恩寺譯出,由釋光法師筆受,靖邁法師飾文,並作後序,推崇此論「蓋阿毗達磨之權輿,一切有部之洪源也」。收錄於《高麗大藏經》第二十四冊。 二、《施設論》,係類集、安立、分別輪王七寶及山河大地等諸法形成之因,開顯其義,故名。一至三卷由法護法師等譯,四至七卷惟淨法師等譯。論釋因與果或業與報之關係,旨在通達因緣法之實義。收錄於《高麗大藏經》第四十一冊。 三、《阿毗達磨界身足論》,又稱《說一切有部界身足論》,略稱《界身足論》。作者為世友尊者,說一切有部論師之一。譯者為玄奘大師。 本論凡三卷二品,匯集十四類心、心所法,並加以解釋、分析,攝義周圓。唐高宗龍朔三年(六六三年)於玉華寺譯出。收錄於《高麗大藏經》第二十五冊。 |
佛光大藏經《聲聞藏》第二冊
藏別 | 聲聞藏第二冊 |
冊名 | 聲聞藏‧論部----集異門足論 |
內容簡介 | 《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又稱《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略稱《集異門足論》、《集異門論》。「阿毗達磨」意指對法,即解釋教說之一種法門;「集」謂聚積;「異門」謂各種不同類別之教法;「足」謂周足廣大。 作者為舍利子尊者,常隨從佛陀輔助教化,屢以無礙辯才摧伏外道,為佛陀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譯者為玄奘大師(西元六○○-六六四年),世稱唐三藏,為中國四大譯經家之一,法相唯識宗創始者。 本論凡二十卷十二品,廣泛彙集各種不同類別之教法加以論述。高宗龍朔三年(六六三年)於玉華寺譯出。乃說一切有部初期之根本論典,論中彙集大量佛學名相,以一、二、三、四……順次增一之形式,編纂成一法品乃至十法品,並以問答或舉事例,加以解釋其意義。收錄於《高麗大藏經》第二十四冊。 |
佛光大藏經《聲聞藏》第三冊
藏別 | 聲聞藏第三冊 |
冊名 | 聲聞藏‧論部----眾事分阿毗曇 品類足論 |
內容簡介 | 本冊收錄有二本論,分別為《眾事分阿毗曇論》、《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分述如下: 一、《眾事分阿毗曇論》,又稱《眾事分毗曇》、《眾事分阿毗曇》、《眾事分阿毗達磨論》、《眾事分門毗曇論》,略稱《眾事分》。眾事,意指各種法相;分,謂分別、分類;阿毗曇,乃阿毗達磨之舊譯,即解釋教說之一種法門。 作者為世友尊者,譯者為求那跋陀羅與菩提耶舍。 本論凡十二卷八品。劉宋元嘉十二年至二十年間(四三五-四四三年)於楊都瓦官寺譯出。與玄奘大師所譯之《阿毗達磨品類足論》為同本異譯。內容係依諸法特性分門別類,解釋法義及分析諸法之所緣與相攝。收錄於《高麗大藏經》第二十五冊。 二、《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又稱《說一切有部品類足論》,略稱《品類足論》。阿毗達磨,意指對法;品類,謂種類、類別;足,謂周足廣大。 作者為世友尊者,譯者為玄奘大師。 本論凡十八卷八品,係依五事、十智、十二處等類別,廣收諸法,加以論述。唐顯慶五年(六六○年)於玉華寺譯出。與《眾事分阿毗曇論》為同本異譯。收錄於《高麗大藏經》第二十五冊。 |
佛光大藏經《聲聞藏》第四冊
藏別 | 聲聞藏第四冊 |
冊名 | 聲聞藏‧論部----識身足論 五事毗婆沙論 |
內容簡介 | 本冊收錄有二本論,分別為《阿毗達磨識身足論》、《五事毗婆沙論》,分述如下: 一、《阿毗達磨識身足論》,又稱《說一切有部識身足論》、《識身論》。阿毗達磨,意指對法;識身,謂六識之集聚;足,為周足之意。主要係分析六識身之緣起,闡釋我空法有之思想,周足完備,故名。 作者為提婆設摩阿羅漢,譯者為玄奘大師。 本論凡十六卷六品。唐貞觀二十三年(六四九年)於北闕弘法院譯出。收錄於《高麗大藏經》第二十五冊。 二、《五事毗婆沙論》,又稱《阿毗達磨五事論》。五事,即色法、心法、心所法、心不相應行法及無為法;毗婆沙,謂律、論之注釋書。係世友尊者所造《五事論》之注釋書,故名。 作者為法救尊者,譯者為玄奘法師。 本論凡二卷三品。唐高宗龍朔三年(六六三年)於玉華寺譯出。內容以問答方式,闡明色、心及心所三法。收錄於《高麗大藏經》第二十九冊。 |
佛光大藏經《聲聞藏》第五冊
藏別 | 聲聞藏第五冊 |
冊名 | 聲聞藏‧論部----八犍度論一 |
內容簡介 | 由於《阿毗曇八犍度論》文長,分為二冊刊述。第五冊收錄第一卷至十五卷。 本論又稱《迦旃延阿毗曇》、《阿毗曇經八犍度》,略稱《八犍度論》。「阿毗曇」意指對法,即解釋教說之一種法門;「犍度」謂法聚。主要以諸法門各從其類,分為八門,加以論述,故名。 作者為迦旃延子尊者。譯者為僧伽提婆與竺佛念二位法師。 本論凡三十卷八犍度四十四跋渠。前秦苻堅建元十九年十月譯出。與玄奘法師譯之《阿毗達磨發智論》為同本異譯,為說一切有部重要論書之一,這冊主要講: 1.雜犍度:闡釋種種不相似義,謂四善根、四聖果、有餘無餘涅槃等法。計有世間第一法、智、人、愛恭敬、無慚愧、色、無義、思八種跋渠。 2.結使犍度:闡釋三結、五蓋乃至九十八使種種差別。計有不善、一行、人、十門四種跋渠。 ⒊智犍度:闡釋初果至四果聖者因修戒定慧道品,斷除惑障所發無漏之智慧。計有八道、五種、知他心、脩智、智相應五種跋渠。 收錄於《高麗大藏經》第二十四冊。 |
佛光大藏經《聲聞藏》第六冊
藏別 | 聲聞藏第六冊 |
冊名 | 聲聞藏‧論部----八犍度論二 |
內容簡介 | 第六冊延續之前《阿毗曇八犍度論》的第十六卷至三十卷。 本論與玄奘法師譯之《阿毗達磨發智論》為同本異譯,為說一切有部重要論書之一,旨在立諸法為八犍度,加以闡釋。這冊主要講: 1.行犍度:闡釋身口意三業所起之善惡諸行,乃至十不善道之業行。計有惡行、邪語、害眾生、有教無教、自行五種跋渠。 2.四大犍度:闡釋地、水、火、風四大能造所造之法。計有淨根、緣、見諦、內造四種跋渠。 3.根犍度:闡釋眼等五根、六根乃至二十二根等法,以四果及三世說明。計有根、有、更樂、始心、始發心、魚子、緣七種跋渠。 4.定犍度:闡釋欲、色、無色界天三界之定,及聲聞緣覺所修之定,有種種不同。計有過去得、緣、解脫、阿那含、一行五種跋渠。 5.見犍度:闡釋凡夫外道斷、定二見乃至六十二見等諸見。計有意止、欲、想、智時、見、偈六種跋渠。 |
佛光大藏經《聲聞藏》第七冊
藏別 | 聲聞藏第七冊 |
冊名 | 聲聞藏‧論部----發智論 |
內容簡介 | 《阿毗達磨發智論》,又稱《說一切有部發智論》、《發智經八犍度》、《發慧論》,略稱《發智論》。「阿毗達磨」,即解釋教說之一種法門;「發」為開啟、啟發;「智」謂勝義智。本論係分別諸法之自相與共相,令諸眾生開發勝義智慧,故名。 作者為尊者迦多衍尼子,又稱迦旃延子,中印度人。譯者為玄奘大師(西元六○○-六六四年),世稱唐三藏,為中國四大譯經家之一,法相唯識宗創始者。 本論凡二十卷四十四納息。唐顯慶二年至五年(六五七-六六○年)於玉華寺譯出,由沙門玄則等筆受。內容以說一切有部學說為基本,兼論當時各部派間爭論之問題,主張三世實有、人空法有,批評他部過未無體等說法,是集有部教理之大成。收錄於《高麗大藏經》第二十四冊。 |
佛光大藏經《聲聞藏》第八冊
藏別 | 聲聞藏第八冊 |
冊名 | 聲聞藏‧論部----婆須蜜論 |
內容簡介 |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又稱《尊者婆須蜜所集論》、《尊婆須蜜所集論》、《尊婆須蜜集論》、《婆須蜜所集論》、《尊婆須蜜論》,略稱《婆須蜜經》、《婆須蜜論》、《婆須蜜》。係撰集有部教義,分別解說諸法性相而成,故名。 撰集者為婆須蜜尊者,印度僧人。譯者為僧伽跋澄法師,東晉譯經僧。 本論凡十卷。符秦建元二十年(三八四年)於長安譯出。全論分十四揵度,每一揵度多引經說,輔以問答形式,先舉論義抉擇,後以偈頌總攝其義,開顯佛法正義。其結構與《發智論》分法相似,皆以聚揵度(雜薀)作首,偈揵度(見蘊伽他納息)為末,隨類編集法義,不重組織次第;所論內容與《發智論》相涉頗多,根揵度論述之內容又與後出之《大毗婆沙論》有所關連。收錄於《高麗大藏經》第二十八冊。 |
佛光大藏經《聲聞藏》第九冊
藏別 | 聲聞藏第九冊 |
冊名 | 聲聞藏‧論部----阿毗曇毗婆沙一 |
內容簡介 | 《阿毗曇毗婆沙論》有六十卷,文長,以四冊刊述之。本冊收錄第一卷至十三卷。 本論又稱《阿毗曇婆沙論》,略稱《舊婆沙》、《毗婆沙》。阿毗曇,即解釋教說之一種法門;毗婆沙,指對律、論之廣解、勝說。係《阿毗曇八犍度論》之注釋書,故名。釋者為五百羅漢,生平事蹟不詳。譯者為浮陀跋摩與道泰等法師。 本論凡六十卷。北涼承和五年(四三七年) 本論之異譯本為唐玄奘大師所譯《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二百卷。收錄於《高麗大藏經》第二十五冊。 |
佛光大藏經《聲聞藏》第十冊
藏別 | 聲聞藏第十冊 |
冊名 | 聲聞藏‧論部----阿毗曇毗婆沙二 |
內容簡介 | 《阿毗曇毗婆沙論》第十冊收錄第十四卷至二十八卷,本冊各卷細目如下: 卷十四:雜揵度人品中 卷十五:雜揵度人品下 卷十六:雜揵度愛敬品第四 卷十七:雜揵度愛敬品中 卷十八:雜揵度愛敬品下 卷十九:雜揵度無慚愧品第五 卷二十:雜揵度無慚愧品下及雜揵度色品第六 卷二十一:雜揵度無義品第七上 卷二十二:雜揵度無義品第七下 卷二十三:雜揵度思品第八上 卷二十四:雜乾度中思品下 卷二十五:使揵度不善品第一之一 卷二十六:使揵度不善品第一之二 卷二十七:使揵度不善品之三 卷二十八:使揵度不善品之四 |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