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3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復旦大學最受學生歡迎的中文系教授,
趣談老莊哲學義理之入門讀本
長銷近30年的哲學隨談,豆瓣高分評價
學習老莊思維的生命哲學,在紛亂變動的現代社會,
回頭從「無」思考,以靜制動,喚醒心中平靜的自我,
以堅定如磐石的狀態迎接生命時刻的無常。
現代生活充斥著大量且快速的資訊,人們對於自我、他人與世界的關係逐漸失去了恆定感,不妨回頭閱讀兩千多年前春秋戰國時代的老莊道家思想,重新思考人生的價值並開啟自我對話。
駱玉明教授對中國古典文學研究頗深亦廣,曾開設多門文史哲課程,著有多部文學作品,既是優秀學者也是風趣教授。他以淺顯易懂的譬喻闡釋道家之深奧玄妙,以從容的智慧和風趣的筆觸,點顯老莊對於人生精闢的無用之思用,大道之虛靜。
例如他用簡明的相對概念比較孔孟與老莊思想:儒家思想用「有」概括,
而道家思想則以「無」囊括。解釋了道家講求的「無」並不是空空如也,而是代表真理的「道」,是無形無蹤、變化無窮並具有無限可能性。他更挑明了老莊思想雖皆以「道」出發,但其實《老子》的核心仍以政治思想為主,而《莊子》則更進一步地探討人生哲學,關心個人如何在紛亂的社會中自處,並達到一種超越的精神自由。
因此,透過淺談老莊,《人生逍遙遊》希望提供對人生感到疲乏、困惑甚至不安的現代人,另一種生命的思索。
駱玉明
祖籍河南洛陽,寄籍江蘇建湖。1951年生於上海。1977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現為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因講課風格幽默生動而深受廣大學生喜愛。有魏晉名士之風,愛好圍棋與茶酒。
所著《簡明中國文學史》由荷蘭博睿學術出版社出版,引起西方學術界的關注和重視;與章培恆教授共同主編三卷本《中國文學史》,參與翻譯吉川幸次郎《中國詩史》《宋元明詩概說》、前野直彬《中國文學史》等論著,並負責各書之最後校定。其他出版作品有《徐文長評傳》(合著)、《南北朝文學》(合著)、《世說新語精讀》、《詩裡特別有禪》等。發表專業學術論文數十篇,其餘散見於中國、香港、臺灣各種報刊雜誌的各類文章數百篇。
作者自序
舊作往事
如果沒有梁由之兄的堅持,這一套小書是不會編印出來的。這三種書都是寫成於二十世紀八○年代末九○年代初,每一種都印過多次,年代久了,再印感覺意思不大。講老莊的一種,因為有許多新的想法,倒是值得重寫一遍,但這幾年家中多事、日子辛苦,又顧不上。但由之對我寫的東西有一種過度的錯愛,做事的態度也比我堅決,於是只能從命了。「駱氏三書」的名目也是由之所擬。聽起來有點托大,邏輯上卻沒有問題:鄙姓駱,書是三種。
就習性來說,我只喜歡讀書,不喜歡寫書。所以寫成的書,大抵皆有人情的緣故。
《縱放悲歌》原來是香港中華書局所出「詩詞坊」叢書的一種,主編是金性堯先生。我跟金先生不相識,是趙昌平兄把我引薦給他。有一次特意拜訪了金先生,想請教關於書稿寫作的要求,但金先生好像很放心的樣子,沒有說幾句,然後隨意聊一會兒天。我見壁上懸有梁啓超所書對聯,問起金先生對書畫的愛好,知道他原本收藏頗多,「文革」中被抄沒,有許多已經無法迫回。聽說過金先生因為知道一些藍蘋在上海的情形且偶有談論,因此遭到迫害,情形慘厲,但金先生並不願說這些事情。他身形小而消瘦,說話謹慎,想象不出舊日灑脫飛揚之態。
書稿已交之後,跟金先生不再有具體事務的往來。我不知為什麼緣故寫信給他,連帶說及自己心情沮喪,不願做事,金先生特意回信,說中國的國情複雜,很多變化不可預料,還是要努力振作。其實我本是無意的牢騷,金先生卻認真了。我想起他遭折磨而形成的謹慎性格,因此很感激他。
二〇〇七年,金性堯先生在上海去世,時年九十一歲,也算是高壽。
《聞道長安似弈棋》曾以《中國歷史上的大陰謀》為名出版過,是上海文藝出版社所出「五角叢書」的一種,後來由台灣遠流印行。「五角叢書」曾經風靡一時,動輒印數十萬以上。叢書主編是何承偉,但後期具體事務主要是副主編戴俊在操持。當時章培恆先生算是叢書的顧問,我亦列名編委,於是戴俊便借機索稿,於是有了章先生主編的《中國禁書大觀》和我寫的這本書。這本書在我來說有一點特別的地方,是因為我對戴俊誇口說一個月可以寫完,於是趕得特別緊。全書是一遍成稿的,僅在稿紙上略作刪改,沒有謄寫過。讀起來文句很流暢,算是由此帶來的好處吧。現在寫東西很慢,常常會想起當年也曾精力旺盛,信筆縱橫,自以為豪爽的樣子。
說到精力旺盛、性情豪爽,其實是戴俊的特點。他當過兵,個子不高,身材敦實,對人厚道而好惡分明。有時說到自己得意的計劃,便神情歡愉,眉飛色舞;說到人間不平事,則慷慨激昂,痛心疾首。戴俊比我小不了幾歲,但感覺上好像他比我晚一輩似的。
那一段時期,復旦這邊和章培恆先生親近的一些學生,如我、賀聖遂、談蓓芳,與上海文藝出版社的金子信、戴俊、陳徵幾位來往頗多,也常在一起喝酒。有一次在靜安賓館十數人全都喝醉了,沒有人管得了,只好各自想辦法回家。後來金子信說起他騎自行車摔倒在半途,腦袋上砸了一個破洞。
金子信和章先生先後去世。最為震驚的,還是在二〇一一年聽到戴俊去世的消息。因為感覺中他年輕而健壯,富於生命力。
香港中華書局在編印了《小說軒》、《詩詞坊》之後,又請人編《智慧殿》;主編是不是葛兆光我弄不清楚了,反正我那本《老莊隨談》是他約的。這本書現在看來有許多不滿意之處,但有些讀者很喜歡它。
我跟葛兆光有長年的交情。十多年前,兆光在清華任職,住藍旗營(他樓上是秦暉)。那時我與孫偉紅結婚未久,我們在北大二十樓有一間小房子。那是所謂「筒子樓」,廚房、廁所在外面,房間也非常簡陋。藍旗營離北大很近,有一次我們去兆光家做客。其實他的房子裝修得很簡單,但是寬大亮暢,跟筒子樓當然不可同日而語,孫偉紅看著眼神發亮,羨慕得冒傻氣。葛兆光笑起來,說「我這也是熬出來的」。當時孫偉紅在北大法語系任教,資歷還淺。
兆光、戴燕夫婦請我們吃飯。後來孫偉紅說咱們也要回請一次,並說她要自己做法國菜請客。這頓飯欠在那裡很久,然後孫偉紅生了幾年病,離世遠去。
三本小書寫作的念頭,都寫過說明,好不好則要由讀者來評判,合起來要寫個序,不知道說什麼好。看著書,想起來的是一些故人往事,隨手寫下來。或者,這也是跟讀者的一種情感交流吧。
寫這幾本書的時候,也就是所謂「上世紀」八、九○年代,我們曾經有過夢想,有過歡愉,也有過悲哀。漸漸看著歲月流去,親友凋零,難免有無常之嘆。但上課時我也說過,像王維的詩,像《紅樓夢》,在說人生無常的時候,也說無常是美。因此我們對此人世,仍有長長的眷懷。
恍惚的老子
那大致是春秋後期的事情了,算起來,距今大約有兩千五百年的光景吧,一個風塵僕僕的老頭兒來到函谷關前,想要出關去。函谷關的位置,在今日河南靈寶的東北,接近陝西省的地方。在這一帶,連綿的大山夾著一道深谷,這道深谷,溝通了中原同中國的西部,當時秦國的領地。函谷關便扼守著這道深谷。
那時雖沒有出國簽證之類的麻煩,但想要通過一些重要的軍事關隘,卻也並非容易。大概守關的士卒看出這老頭兒不像是當地的農人,便把他交給長官——關尹——尹喜處置。尹喜卻認出他就是老聃,一位大智大慧的賢哲,官職呢,是周「守藏室之史」,也就是周王朝國家圖書館兼檔案館的管理人。
查問下來,知道老聃因看到天下將要大亂,不想卷進風風火火是是非非,準備到極遠的西方去隱居。尹喜便懇求道:「先生如今要隱居了,能否給我留下一部書來?後人行事,也好有所依據。」
老聃也不知是被迫還是自願,便留在尹喜的官邸,寫出一部五千字左右的著作,上篇為「道」,下篇為「德」,合起來叫《道德經》(或雲「德」為上篇,「道」為下篇,合稱《德道經》),又稱《老子》。中國古老文化的一部寶典,世界文化的一部奇書,就這樣誕生出來。而老聃寫完這部書便出關去了,此後不知所終。
——以上是根據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寫作的。魯迅據此寫過一篇歷史小說,就叫〈出關〉,因為是小說,自可添加些虛構的成分。我們這裡,卻是不便虛構。不過也有問題,《史記》只說老子出「關」,卻未說是什麼關,故後人的推測,有函谷關與散關二說。散關,在今陝西寶雞市西南,陸游有詩云:「鐵馬秋風大散關。」
根據《史記》的記載,老子是楚國苦縣(在今河南省東南部)厲鄉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老聃」大概是尊稱,並由此轉稱為「老子」)。《史記》中還有一則中國文化史上極其著名的故事:孔子曾經特意去周,向這位「守藏室之史」求教關於「禮」的問題。老子似乎並不贊同孔子對於禮的迷戀,冷冷地說:「你所問的,那些人骨頭都已朽爛,只是留下些言辭罷了!」又教訓孔子,要去除「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否則將不利於身。而孔子不但不發脾氣,還對弟子們說:「走獸呢,是可以用網捕捉的,游魚呢,是可以用絲繩釣的,就是飛鳥,也可以用箭射下來;至於老子這樣的人,猶如乘風雲而上天的龍,是人所不能知和無法馴服的。」
據上述故事來推測,老子的年輩,應該比孔子高。假定他比孔子年長二十歲,當是出生於公元前五七○年前後;假定他七十歲出關,當是在公元前五○○年前後。
如此說來,老子的情況算是頗為清楚了,又怎麼說是「恍惚的老子」呢?原來事情不是如此簡單。
以上只是關於老子的多種說法中的一種,司馬遷對此也不是確信無疑,在此之後,又記載了另外兩種不同的說法。
一說是:與孔子同時,楚國有一位「老萊子」,也寫過一部「言道家之用」的書。一說是:在孔子去世一百二十多年以後,周室有位太史(史官)名叫「儋」,有人說他就是老子。那麼,寫《老子》書的「老子」,究竟是李耳,是老萊子,還是晚到戰國中期的太史儋?博學如司馬遷也不敢斷言,只含含糊糊總括了一句:「老子,隱君子也。」
往後,關於老子又生出許多奇談怪論。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大約在東漢時開始形成,道士們拉出老子來,充作自己的祖宗,並將他神化。在道教早期著作《太平經》中,便說老子是一位「變化隨方」的「得道大聖」,而到了北朝的《魏書.釋老志》,更誇大至極:
(老子)先天地而生,以資萬類。上處玉京,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為飛仙之祖。
他已經變成了神之王、仙之祖,不僅是孔子的老師,而且是中國傳說中一切最古老的人物如軒轅(黃帝)、帝嚳、大禹的老師。
更進一步,老子又成了佛祖釋迦牟尼的老師。因為東晉以後佛教也興盛起來,與道教爭奪地盤,吵鬧不休。佛教是從印度經西域傳入的,而西域恰好是老子出關所去的方向。於是道教徒想出個好辦法,聲稱老子出關,乃是為了感化那些野蠻愚昧的胡人,為此還假造出一部《老子化胡經》(至今猶存)。他們說,自老子出關以後,天竺(古印度)才出現佛教,所以釋迦牟尼是老子的晚輩門生,佛教是道教的雜種兒子。
不過,在道教後期的神譜裡,老子的地位有所下降。道士們造出了新的至尊之神,如「元始天尊」「玉皇大帝」,而老子——尊號是「太上老君」——成為諸神中的一分子。在《西遊記》裡,我們也看到這位太上老君,是一個迂腐可笑的乾癟老頭。
其實被道士們拉去充當老太爺的老子,同歷史記載中的老子毫無關係;道教雖然也把《老子》書奉為經典,但除了少數文化素養很高的道士,通常也不去理會其中的哲學內涵(所以,作為宗教的「道教」與作為哲學流派的「道家」,儘管不無關係,卻是兩個概念)。我們有必要談及附會在老子身上的神話鬼話,最後仍要回到歷史的事實中去。
從《老子》書本身的情況來看,它顯然包含了一些較為遲出的內容。它批判「仁義」,而「仁義」經過孔子的宣揚才成為重要的社會學說;它反對「法令滋章」「上之食稅者多」,這些也都是戰國時才有的社會情狀。所以,許多學者認為,《老子》一書應是戰國時代的著作,有人甚至認為《老子》出於《莊子》之後。但據二十世紀九○年代出土於湖北荊門的郭店楚墓竹簡本《老子》,其成書不晚於戰國中期已是無疑,其作者應是楚人。因為《老子》是押韻的文章,其用韻規則與《楚辭》相近。
儘管老子的時代與身世有許多不明不白之處,但《史記》所載孔子問禮於老子的故事,總有它的來由吧。我們也許可以這樣設想:所謂「老子」,大概是傳說中的一位古代賢哲,究竟是否實有其人,孔子是否真的同他見過面,都很難說。但在戰國時代,一般人都相信有這麼一個人物,並且有一些關於他的故事和言論流傳下來。
至於道家思想的始源,其實是很古老的。像《周易》中關於陰陽變化的觀念,就同道家的產生有相當大的關係。也許是在戰國初期,有人借用了「老子」這位古代賢哲的名義,把原始的道家思想整理改造成一部《老子》書,從而標誌了道家學說的正式成立。
說了許多,「老子」這個人,依舊恍惚得很。據《老子》書說:「道」是恍恍惚惚的東西,我們也只好任由說道的老子恍惚去吧。另外,為了表述的方便,後文將把《老子》書的作者直接稱為「老子」,而不管他實際是何許人。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