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經過了幾十年,我在童年時代曾經看過的一張公共衛生的海報,至今仍然深印在腦海中。當時我大概就讀小學四、五年級吧,那年代,我的出生地澳門遇到毒品泛濫問題。政府在大街小巷的牆壁上,到處張貼禁毒的宣傳海報,上面都畫著一個體型乾癟、十分可憐的「白粉道人」(即吸食海洛因的癮君子)。 時間就這樣過去,海洛因毒品上癮的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反而是現代的毒品種類,比起以前更變得五花八門。這些演變,都再三考驗相關檢毒、控毒、戒毒的作為和立法,使得解決毒品上癮成為非常不簡單的事。 但是在現代社會中,隨著網路和社群媒體的發達和便利,另類的「上癮」正無時無刻地蠶食著人心,那不是毒品的癮,而是行為上的癮。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網路社會心理學教授 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的名著Alone Together : Why We Expect More from Technology and Less from Each Other( 中譯本:《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描述現代人過生活好像不能沒有手機,似乎不通過社群媒體的聯絡,人就會與這個社會隔絕。這種現象,真的是現代社會的寫照,而探究這個問題的內容,人性深處的孤獨感和人際關係的薄弱,應該都是主要的原因。 如果沒有節制的話,現代人對社群媒體的依賴,會愈演愈烈,於是,一旦在社群媒體中失聯,或者在其中遭受霸凌,往往讓當事人不悅、慌張、焦慮和無所適從。這些反應,可說是對社群媒體上癮的表現。 擴大來說,在現代社會中,會讓人上癮而不能自拔的事物,除了社群媒體之外,又何嘗不是各種不正確的網路行為,包括沉溺於各種類型的網路遊戲、活在虛擬世界中而拒絕或恐懼進入真正的人間世界,以及網路色情的引誘等等? 作為教會牧者,曾目睹一些實例,就是當事人沉溺於網路世界,不能自拔,或者活在虛擬世界,難得與外界、也包括與自己對話和交流,這真是一個時代病。如果對海洛因毒品上癮需要各種研究、預防和醫治,那麼,面對現代社會的這些「數位海洛因」,我們豈不也應該採取有效的步驟來研究、預防和醫治嗎? 欣聞宇宙光總幹事葉貞屏博士的大作《有愛,無癮―數位海洛因下的全球失控,行為類成癮者的迢迢康復路》出版,心中著實感動和感恩,因為在這本大作中,葉博士廣泛地探討網路與上癮的主題,讀者除了從中可以找到有關的理論陳述之外,作者更具體而微地提出解決的途徑和成功個案,可說是一本兼顧理論及方法、學術與實踐的佳作。 更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的第三部分,針對從兒童到青春期的不同人生階段,對成癮現象作出很有系統的分析,也提出了幫助成癮者重新走上康復之路的具體做法,同時,更進一步討論了有成癮問題家人的家庭、家人自處之道。 托爾斯泰曾說:「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在成癮問題相當普遍的現代社會,本書的確是一本幫助人打開禁錮之門的鑰匙,更是帶領人重新走上正路的助道益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