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文化論戰與記憶政治
◎本刊為臺灣人文學核心期刊(THCI)與臺灣社會科學核心期刊(TSSCI),並獲2013-2017年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綜合類評比:第二級
2019年9月的「文學論戰與記憶政治:亞際視野」國際研討會發現,各地文學論戰的高潮雖然已經過去,但論戰所引發的思辨仍在當前激盪,這使得我們對於論戰的記憶與重述本身,涉入了論戰中的政治,甚至成為其延伸和變奏。本期的專題論文最初就發表在這個會議上,不論是強調冷戰的介入和衝擊(莊華興)、寫實主義的文藝性和特殊性(蘇穎欣)、還是神州詩社同仁和鄉土文學作家,如王拓的政治想像與現實的互動(魏月萍和劉羿宏),都可以看到當年的文學論戰於當下形成了一種魏月萍稱之為「迂迴」的關係,不是無法直接進入,而是藉著「迂迴」來展開隱匿於論戰當時無法明說的思考。
本期的另一特點是「東亞青年貧窮的情感歷史」論壇,收錄四篇文章嘗試理解青年厭世的緣由,探究青年貧窮的歷史,探測未來與現在的距離,如何可以縮小、克服與思辨。此外另三篇論文、新書論壇與評論,也展現著文化研究的活力與現實的張力。雖然側重不同,但都充分突顯文化研究企圖理解與介入當下的初衷,以及文化實作所蘊含的哲學思辨與批判作用。
而新書論壇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賀照田教授的新作《革命—後革命:中國崛起的歷史、思想、文化省思》(新竹:交通大學出版社,2020)。對於關心中國發展的讀者來說,這本著作不容錯過,因為它深刻地分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以來的思想變化。
作者簡介
作者及譯者簡介
蘇穎欣(Show Ying Xin)
澳洲國立大學文化、歷史暨語言學院博士後研究員兼講師。研究興趣為東南亞歷史與文學,尤其是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尼的知識與文化生產。
莊華興(Chong Fah Hing)
馬來西亞國立博特拉大學外文系中文學程副教授。研究馬華文學、華馬比較文學、華馬翻譯。編著《馬來新文學研究》、《國家文學:宰制與回應》等書與多篇論文。
魏月萍(Ngoi Guat Peng)
馬來西亞蘇丹依德理斯教育大學中文學程副教授,研究興趣為晚明思想、四書學、新馬文學與歷史。
劉羿宏(Yi-hung LIU)
夏威夷大學(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ānoa)美國研究博士。專長為美國當代史、跨太平洋冷戰歷史與文學。現為中央研究院歐美所博士後研究員。
李婉貞(Wan-Chen LEE)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碩士、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現為南臺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講師。
梁容輝(Rung-Huei LIANG)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系副教授,關注互動設計、虛擬實境及科技藝術等領域。熱衷跨領域整合,透過質性研究與人文視野,探索互動設計知識。
黃宗儀(Tsung-Yi Michelle HUANG)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比較文學系博士,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近年研究聚焦於東亞社會的跨界流動。
胡俊佳(Chun-Kai WOO)
獨立研究者,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博士班肆業。研究興趣與方向主要為觀光研究、文化研究、香港研究。
萬尹亮(I-Liang WAHN)
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助理教授、University of Essex社會學博士,研究消費政治和社會與團結經濟。
張正衡(Cheng-Heng CHANG)
目前任教於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研究區域主要集中在日本與東亞社會,研究興趣包含:社區研究、城鄉文化、地方營造、物質文化與文化遺產等主題。
周鈗涏(Yunejong JOO)
首爾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現任研究員、社會學博士,研究興趣為歷史社會學、質性研究、文化、青年等。
張宗坤(Zackary Zong-Kun CHANG)
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生、臺灣勞動歷史與文化學會執行秘書。研究興趣涵蓋東亞勞工史、戰後台灣史、口述歷史、勞工研究等領域。
陳崇真(Chung-Chen CHEN)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畢業,現職為《兩岸犇報》網路編輯。
鄭亘良(Keng-Liang CHENG)
現為東海大學社會系兼任助理教授、《台灣社會研究季刊》與《新國際》編輯,關注情感政治、青年、香港、文化研究等。
王智明(Chi-Ming WANG)
現任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合聘副教授。研究興趣為情感理論與離散詩學。
林淑芬(Shu-Fen LIN)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研究領域為當代政治思想、民主理論、生命政治、冷戰、遷移。
哈若圖寧(Harry HAROOTUNIAN)
鑽研日本近現代史與思想史、歷史哲學、馬克思主義,曾任教於美國芝加哥大學與紐約大學,2003年獲選為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院士。
陳春燕(Chun-yen CHEN)
目前任教於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梁廷毓(Ting-Yu LIANG)
藝術創作者、書寫者,目前主要結合地方調查、研究,以計畫性的藝術行動、文化干擾、複合媒體實踐,關注鬼魂的概念。
目次
編輯室報告:迂迴於記憶與情感
誌謝名單
專題:文學論戰與記憶政治
專題論文
論戰、現實與馬華革命文學:金枝芒的「此時此地」實踐 蘇穎欣
冷戰在馬來與馬華文學場域的介入與衝擊(1950-1969) 莊華興
迂迴的關係:神州詩社與臺灣鄉土文學論戰 魏月萍
論戰、運動、愛荷華:王拓 「鄉土觀」的歷史考察 劉羿宏
學術論文
研究論文
超越「技術調節」的推測臆想:以Morse Things的事物中心設計為例 李婉貞、梁容輝
從觀光客到港妻:臺港跨境婚姻中的親密性與生活方式想像 黃宗儀、胡俊佳
從實作觀點看另類食物網絡如何形構永續生活 萬尹亮
「和食」的遺產化及其不滿:建構與傳統之外 張正衡
論壇:「東亞青年貧窮的情感歷史」
韓國青年萎縮的未來與歧異的議題 周鈗涏著,陳耀宗譯
戰後臺灣「青年」論述的發展與流變 張宗坤
2008年後的青年貧窮再現:揭露什麼?又遮掩什麼? 陳崇真
看不見未來:臺灣「厭世代」的世代情感初探 鄭亘良
新書論壇:《革命—後革命:中國崛起的歷史、思想、文化省思》
重探群眾路線與社會主義經驗:為兩岸關係思考 王智明
尋找「群眾」? 林淑芬
評論
我們時代的法西斯主義 哈若圖寧著,陳春燕譯
歹物:一種在地之「物」與「死亡地理」的敘事觀 梁廷毓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