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NT$ 360 元優惠價
:90 折 324 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特色
★收錄2021年緬甸政變抗爭現場第一手圖文見證
★彙集臺灣及香港多位專家學者,多面向探討緬甸自由運動的成因與國際連動
【導論】緬甸與2010年代以來的東南亞自由運動:一個歷史學者的觀點/孔德維
在過去一段很長的時間,學者在論述與分析人類社會時,往往以制度、框架、規模、版塊、案例判斷事態發展的方向,學術的分析與觀點需要客觀的資料驗證。在實證主義的號召下,今天學者多以複雜而源遠流長的理論分析世界;而不能以社會科學的語言表述的知識,亦在這潮流中被學界排斥。因此,一些學者直指以理論與數據支撐起來的社會科學為學界當中的「帝國主義」。在以框架與案例為中心的研究中,「人」的因素往往較於經濟體系、社會制度、政治安排為輕;特立獨行而於社會發揮重大影響力的個人在系統性的分析中,很多時更因難以分類歸納而被視為特例。從很多流行的論述當中,「人」往往被視為系統的一環,他們也是因為需要不斷對外在因素作出回應而思考與行動。即使一些學者認識到結構分析中的「人」(一般被稱為「社會施為者」或「能動者」(agent))有其「能動作用」(agency),可以不受社會結構制約而影響社會,他們亦認為「人」的判斷機能早在社會化過程中,因學習社會關係、規範、價值、信仰而漸次成型。因此,影響「能動者」的「習性」(habitus)本身也受階級、文化等等因素影響/決定。當然,對人類的分析不可能亦不應該完全脫離「處境」,但單純以結構觀察個人的心智,顯然也不是一種合理的處理。
不幸的是,在記錄重大歷史事件或時代時,近現代以來不少學者都漸次形成了「去人化」的習慣。19世界流行的蘭克史學,倡言政治與外交史的分析論述當集中於「國家」(state)與政要之間的實際活動記錄,突破了過去史家單以重大歷史宣言與里程碑文字闡發政治與外交史的局限。依循這傳統的一些後學卻往往在撰述中為檔案的資料所困,忽略了檔案所不能記載的個人也很可能對歷史推動有重要角色。另一方面,重視整體歷史(total)與結構的年鑒學派,在20世紀初以來更宏觀地嘗試將一切天文地理、制度風俗的思考加入史學敘述,多角度思考整體社會的結構。然而,正如王汎森指出,這樣精緻的設計,卻讓年鑒學派的歷史敘述難以呈現「變化」:「既然是結構的東西,持續時間相當長,但變化很少,也難以勾勒出來。」
雖然過去不斷有學者提出各種關於「去人化」論述的憂慮,但到了資訊與數據泛濫的21世紀,個人心智在「大數據」的研究方式中結果卻是愈益邊緣化。當學者能將研究對象的個體行為完整記錄分析,推演他們的日後的行為自然不再單單依賴他們的論述,簡單來說,就是以「行為分析」取代「思想研究」。這一種「去人化」思考方式的應用,自然不限於學界。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例子,可見於商業機構以搜查關鍵字、瀏覽記錄、社交媒體使用集慣等數據以基礙,集中提供用戶喜歡的資料供其閱讀,從而「助推」(nudge)其行為及消費模式。在政治層面,同樣的傾向自然是以更大的規模發生。事實上,早在托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就提出17世紀官僚對數據搜集的偏好;20世紀的一系列獨裁國家更嘗試以全方位全覆蓋的方式記錄國民生活細節。然而,它們卻無法突破全方位監控的極高行政成本,蓋依賴人手處理的數據因為制度失誤與實行過程中的流弊而漏洞百出。沒有政府可以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去記錄全民生活的細節。即使收回數據,當官員需要逐層上報後,那些竊聽、監視的成果大概也不過是一片文案之海,沒有人有能力通盤讀通。
如今大數據、雲計算以各種不同形式收集的資料,所需的人力著實有限,但可以觸及的範疇卻是更廣、更準,再以人工智能分析,國民日常的一切行為、消費習慣、交友群體、閱讀偏向都彷彿在國家機器面前一覽無遺。獨裁者過去尚因為憂慮國民因政治環境而在監控中作出口不對心的表述,因此公開表態「忠誠」,卻不一定真正「忠誠」。即使真的十分「忠誠」,國家卻沒有辨法綜合數據,政治上「忠誠」的國民,也可能在能力層面是「廢物」。於是,20世界獨裁政府監控的結果,不時鬧出各種笑話。但對今天的獨裁者來說,從互聯網獲取的個人生活資訊並非國民有意識的公開表態,更有可能反映每人心底裡最真實的一面。
但這裡有一個問題:如果「人」真的單能以其過去生活細節數據與他的種族、階層、學歷等資料被完整理解,何以花費鉅資以「大數據」研究國民行為的多個東亞政府,均無力預測2010年代臺、港、馬、泰由年輕人領頭,整個社會參與的大型自由運動?這就正如蘭克史學單注目於國家檔案與年鑑學派過度依賴「結構」分析一樣,以大數據為基礎的研究對「人」的「心智」有一定的盲點。2014年臺灣的太陽花學運、香港的雨傘運動、2018年馬來西亞大選的政黨輪替、香港2019年自由運動、泰國在2020起的反政府運動,均令當局進退失據,難以處理。今天的緬甸,亦是如此。無庸諱言,不論站在任何政治立場,這群東亞年輕人的勇氣與智慧實在令人驚訝。所謂的驚訝,正由於從社會的大結構中,我們不能預期有這樣的現象可以出現。自由運動參與者的性格、知識、能力與對世界的觀點,均沒有在政府主導的「去人化」研究中呈現出來。有志於研究人類社會者,實當反思上述各點於方法學上的意義。
在2021年開首的幾個月間,緬甸國民的勇毅正如緬甸軍政府的獸行一樣震撼。筆者在3月27日從互聯網看到緬甸軍人節中,多個城市的國民上街示威,軍隊隨機開槍射死包括兒童在內的逾百示威者;進而再於晚上以空軍襲擊靠近泰緬邊界的村莊,令翌日逾千人越過邊境逃往泰國。同日,筆者獲得緬甸友人傳來有關整場運動的死難者名單與相片,遂決意聯絡臺港兩地為主的不同學界及傳媒界友人共同將對緬甸自由運動的觀點寫下,並盡快刊出義賣籌款支持緬甸人的抗爭。結果,寫作的工作在7天內完成,而不同機構與友好又於1日內籌得經費製作與義賣,並於復活節完成書稿。
不同於上述單以數據為材料的「去人化」進路,本書的不同作者採取了複合的研究方法。本書作者的專業背景包括歷史學、人類學、區域研究、國際關係等等,以不同的視角介紹了這次自由運動的各個層面。馮嘉誠為本書撰寫的概論以2020年的選舉結果、軍隊內部權力結構、國際互動、抗爭組織與形式四個視角,為讀者分析了何以緬甸人民在2021年不懼真槍實彈參與長期抗爭;而政府亦何以採取激進手段堅持與公民社會及國際社會對立。周浩霖則以在地經驗與深入觀察,分別析論了企業、傳媒與公民社會在這次運動的角色,指出跨國與當地企業因為運動而進退失據,而傳媒則受政府的各種挑戰。周浩霖一文指出政府與公民社會的對抗不單在街頭,而是及於社會的不同版塊,企業與傳媒均夾在毫不猶豫地清除異己的威權政府和決心以經濟實力及公民不合作運動震懾不同機構的憤怒公眾之間。馮嘉誠〈內外交困的改革:緬甸軍政府的處境〉一文則指出軍政府意圖將「緬甸政變把時間撥回十年前」(Myanmar's coup turns the clock back a decade),但久已進行的改革與公民、國際社會的期望不可能忽然消失殆盡。然而,即使軍方誠心改革,當中軍商久合的利益版塊不可能立時將利益拱手相讓,軍隊內亦派閥眾多,在互相猜忌的時候亦難以讓任何人輕舉妄動。在此觀點下,緬甸的公民運動與國外的制裁均不能簡單改動今天的局面。
在國外的形勢同樣複雜,雖然示威者與外界多有指責中國政府在軍方背後的支持角色:傳言中國軍隊混入緬甸軍方、中國工程師協助緬甸網絡封鎖,種種謠言均符合外間對中國的猜想。但施穎諺卻提醒我們中國以投資者的角度出發,支持軍方只能說是無奈之舉;與軍方對立的昂山素姬卻與中國有更友好的往績。在施穎諺的介紹中,中國、歐美、東盟各國在緬甸事件中均處於極為尷尬的角色,因此才會有各種口惠而實不至的舉措。可以說,緬甸的政變與自由運動爆發,並沒有令任何國家獲益,介入其中,亦可能需要付出不少代價;但一系列嚴重的屠殺事件,卻又令各國難以忽視。劉忠恩就作壁上觀的各國深入分析,尤其指出與緬甸經濟互動的周邊東亞國家與東盟各國,有複雜的經濟與政治取捨;但在這過程中,自由運動對國際社會的期望一再落空之際,運動勢必漸趨激進。當然,讀者亦可以提出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社會已在緬甸政變以來做出許多外交干預以及對軍方人物的制裁,楊庭輝一文由此角度,以緬甸案例為中心,分析「制裁」在這種運動的有效性。
除了傳統以國家為本位的干預外,2010年代東亞對抗威權政府的一系列自由運動值得留心的特點亦在於各國公民之間的相互支持。由於互聯網與社交媒體的流行,上述一系列的自由運動,從臺灣、香港、馬來西亞、泰國到今天的緬甸展現了一種去中心化的聯結趨盛。防毒面具、黃頭盔、前線、防暴警察,緬甸示威的現場在臺、港、馬、泰不斷重複,不少緬甸青年直言仿效了前人的示威模式;奶茶聯盟的出現,由網絡實現的跨國社會運動互動,可說是改動了2010年代東亞歷史的一大變數。陳薇安與沈旭暉分別介紹了「奶茶聯盟」的概念,陳薇安介紹了奶茶聯盟的源起與跨國聯結的侷限;沈旭暉則以香港案例仔細與緬甸比較,指出非國家行為體(non-state actor)在兩場運動超越現實主義計算的行為令北京政府與緬甸軍政府衍生出相應的回應方式。沈旭暉亦在附論部份申論了同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與緬甸過去數十年的密切關係,及該段關係如何為今人所遺忘。馮智政亦以香港與緬甸的英國殖民地經驗說明類近的觀察,他的論文介紹了兩地自上世紀以來的關係,並對比兩地在英國殖民時期完結後的發展,解釋何以令今天的緬甸與香港關係遠較其他英聯邦國家疏離。
本書收錄的九篇文章將緬甸政變與自由運動劃分為不同層面析論,簡介了當下緬甸的即時局勢,囊括了國內外不同群體的思考與觀點。正如沈旭暉一文提出,非國家行為體(non-state actor)在近年的自由運動有不少超越現實主義計算的行為,過去單以結構與利益版塊為主軸的分析對近年不少重要政治現象均缺乏解釋的能力。這點也可以從本書的各篇文章呈現。作為一名歷史學者,筆者在執筆之際不斷思考未來的歷史學者會如何回顧今天緬甸發生的屠殺與慘案呢?如果日後的史家單單以經濟數據與政治利益思考今天的事情,低手很可能會作出示威者因利益分配不均、或是收取了西方國家利益而參與反政府活動等草率的結論;高手也可能會將運動歸因於全球化現象、地緣、族群政治等等結論。然而,這些論述都很可能忽略了在歷史場境中的個人有往往有其主體意識,行動可以出於自身的價值體系而非簡單的「受CIA煽動」或「收了錢」足以解釋。
輕率地忽略了「人」的「心智」而作出的論述,某程度上可說是出自學者分析視角的傲慢。正如本書的寫作緣起,是筆者的一位不能具名的緬甸朋友網上傳來本書附錄部份〈罹難者的故事:現場的筆記與資料整理〉的文字與圖片,希望為自由運動留下確切的歷史證詞與記錄。一位以近世宗教史為業而在臺灣生活的香港學者與緬甸的自由運動本來是風馬牛不相及的關係,但出於價值觀的互相體認,在素未謀面的情況下合作出版。更驚奇地,筆者竟然又能邀請出臺灣與香港的不同學者、傳媒友人無償地趕在一星期內為本書撰稿,向華文世界讀者介紹緬甸的現況。20世紀90年代,在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電影院需要大量作品來填充檔期,於是生出不少「七日鮮」的電影。「七日鮮」電影固然也有佳作,但卻難稱為嚴謹的作品。同樣地,這樣的一份珍貴史料,顯然不能滿足現代學術世界嚴謹的指標。如果單以大學教育制度、政治模式、經濟誘因等資料組成的大數據為基礎思考,這本小書根本不可能出現。必須預早向讀者報備的是,由於不少參與本書製作的緬甸朋友顧及安全問題,我們不能將他們名稱公開,但有關記錄,負責編輯的團隊均已妥善收藏,假使本書在日後得以在緬甸成為自由民主的土地後,徵得相關友人同意的情況下再版,我們希望屆時能重新添上。由於同一原因,本書亦無法按照學術及出版慣例,請人在緬甸的朋友以書面形式為所有圖片確認版權;曾於The Glocal、《端傳媒》等網上媒體發表的文字及圖片,則已正式去信請得版權。雖然本書編輯盡力確保本書所載文字及圖片均無侵害著作人知識產權,惟本書出版時間緊逼,亦因狀況特殊,係法與資料提供者逐一確認。如有讀者發現本書內容有侵害著作人權益之嫌,懇請來函賜知,我們將盡快作出補救。
出版本書主要具三個目的。首先,我們希望為緬甸聯邦議會代表委員會(Committee Representing Pyidaungsu Hluttaw)籌款,以支持緬甸人民對自由的堅持。出版本書的GLOs Press 將會在扣除成本後盡快舉辦義賣活動,並將日後獲得的版稅全數捐贈予緬甸聯邦議會代表委員會(如讀者有意直接捐款,可到訪:https://charity.gofundme.com/o/en/campaign/crph/citizenofburmaawardorganizationinc);如日後委員會因任何理由解散或不復存在,版稅則轉捐緬甸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其次,本書所載的文字反映了臺灣及香港知識人在緬甸重大歷史時刻的觀察與思考,而附錄的文字與圖片均為第一手的歷史材料。本書希望為這一段歷史作一即時記錄,以畀日後的研究者得悉21世紀初的東南亞在政治角力與經濟合作以外,尚有隱然的跨國聯結,可說是全球化時代的一種特殊風景。在日後看來,今天急就章的分析可能是不成熟的意見。不同於筆者日常研究所處理17世紀的歷史事件,研究者獲得了近乎上帝的視角,在得悉各種事端日後將如何發展以後,再回頭析論。我們需要謙卑地承認我們不知道未來將會如何發展,但卻很清楚我們活在一個滿街都是英雄的年代,我們也期望各地讀者關心這個重要的歷史時刻。
春意滿園,花開明天。然則明天是否真的花開,各盡綿力。
※本書版稅將捐贈「緬甸聯邦議會代表委員會」:
https://charity.gofundme.com/o/en/campaign/crph/citizenofburmaawardorganizationinc
書籍簡介
2021年春,緬甸政變,緬甸人奮起抵抗換來軍政府的血腥震壓,震驚世界!
緬甸政變何以發生?緬甸人民的抗爭又將造成什麼樣的蝴蝶效應、影響全世界?本書邀請臺港學者,各自以其歷史學、人類學、區域研究、國際關係等各種專業背景撰文,彙集了九篇文章,從多種視角介紹這次運動。諸如:馮嘉誠為本書撰寫概論,以2020年的選舉結果、軍隊內部權力結構、國際互動、抗爭組織與形式四個面向,分析緬甸人民在2021年何以不懼真槍實彈,長期抗爭;而政府亦何以採取激進手段堅持與公民社會及國際社會對立。馮嘉誠亦另有一文聚焦軍政府長久以來的利益版塊及當下處境。周浩霖則以在地經驗與深入觀察,析論企業、傳媒與公民社會在這次運動中的角色,指出政府與公民社會的對抗不單在街頭,更及於社會的不同版塊。又坊間多有傳言中國支持軍政府,施穎諺卻提醒我們中國以投資者的角度出發,支持軍方只能說是無奈之舉,與軍方對立的翁山蘇姬與中國有著更友好的往績;事實上,中國、歐美、東盟各國在緬甸事件中均處於極尷尬的角色,可謂緬甸的政變與自由運動爆發,並沒有令任何國家獲益,介入其中反將付出不少代價。劉忠恩便就作壁上觀的各國,深入分析;相對的,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社會自緬甸政變以來,頒布許多外交干預以及對軍方的制裁,效果又是如何呢?楊庭輝一文以緬甸案例為中心,分析「制裁」效果的有效性。此外,互聯網與社交媒體的流行,亦使各國公民展現出去中心化的聯結:防毒面具、黃頭盔、前線、防暴警察,不少緬甸青年直言仿效了臺、港、馬、泰等前人的示威模式,陳薇安介紹了「奶茶聯盟」這種由網絡實現的跨國社會運動聯動之源起與侷限,沈旭暉則以香港案例仔細與緬甸比較,指出抗爭者超越現實主義計算的行為如何令政權衍生出相應的回應方式,並申論了同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與緬甸過去數十年的密切關係;馮智政一文更延伸闡述了英國殖民政權結束後,香港和緬甸兩地各自的發展狀況。
※本書緣起於一位不能具名的緬甸朋友提供的現場圖文(見本書附錄〈罹難者的故事:現場的筆記與資料整理〉),盼為自由運動留下確切的歷史證詞與記錄。策畫出版的GLOs Press 將於出版後舉行義賣,將版稅全數捐贈予緬甸聯邦議會代表委員會(如日後委員會因任何理由解散或不復存在,版稅則轉捐緬甸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以支持緬甸人民對自由的堅持。
★收錄2021年緬甸政變抗爭現場第一手圖文見證
★彙集臺灣及香港多位專家學者,多面向探討緬甸自由運動的成因與國際連動
【導論】緬甸與2010年代以來的東南亞自由運動:一個歷史學者的觀點/孔德維
在過去一段很長的時間,學者在論述與分析人類社會時,往往以制度、框架、規模、版塊、案例判斷事態發展的方向,學術的分析與觀點需要客觀的資料驗證。在實證主義的號召下,今天學者多以複雜而源遠流長的理論分析世界;而不能以社會科學的語言表述的知識,亦在這潮流中被學界排斥。因此,一些學者直指以理論與數據支撐起來的社會科學為學界當中的「帝國主義」。在以框架與案例為中心的研究中,「人」的因素往往較於經濟體系、社會制度、政治安排為輕;特立獨行而於社會發揮重大影響力的個人在系統性的分析中,很多時更因難以分類歸納而被視為特例。從很多流行的論述當中,「人」往往被視為系統的一環,他們也是因為需要不斷對外在因素作出回應而思考與行動。即使一些學者認識到結構分析中的「人」(一般被稱為「社會施為者」或「能動者」(agent))有其「能動作用」(agency),可以不受社會結構制約而影響社會,他們亦認為「人」的判斷機能早在社會化過程中,因學習社會關係、規範、價值、信仰而漸次成型。因此,影響「能動者」的「習性」(habitus)本身也受階級、文化等等因素影響/決定。當然,對人類的分析不可能亦不應該完全脫離「處境」,但單純以結構觀察個人的心智,顯然也不是一種合理的處理。
不幸的是,在記錄重大歷史事件或時代時,近現代以來不少學者都漸次形成了「去人化」的習慣。19世界流行的蘭克史學,倡言政治與外交史的分析論述當集中於「國家」(state)與政要之間的實際活動記錄,突破了過去史家單以重大歷史宣言與里程碑文字闡發政治與外交史的局限。依循這傳統的一些後學卻往往在撰述中為檔案的資料所困,忽略了檔案所不能記載的個人也很可能對歷史推動有重要角色。另一方面,重視整體歷史(total)與結構的年鑒學派,在20世紀初以來更宏觀地嘗試將一切天文地理、制度風俗的思考加入史學敘述,多角度思考整體社會的結構。然而,正如王汎森指出,這樣精緻的設計,卻讓年鑒學派的歷史敘述難以呈現「變化」:「既然是結構的東西,持續時間相當長,但變化很少,也難以勾勒出來。」
雖然過去不斷有學者提出各種關於「去人化」論述的憂慮,但到了資訊與數據泛濫的21世紀,個人心智在「大數據」的研究方式中結果卻是愈益邊緣化。當學者能將研究對象的個體行為完整記錄分析,推演他們的日後的行為自然不再單單依賴他們的論述,簡單來說,就是以「行為分析」取代「思想研究」。這一種「去人化」思考方式的應用,自然不限於學界。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例子,可見於商業機構以搜查關鍵字、瀏覽記錄、社交媒體使用集慣等數據以基礙,集中提供用戶喜歡的資料供其閱讀,從而「助推」(nudge)其行為及消費模式。在政治層面,同樣的傾向自然是以更大的規模發生。事實上,早在托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就提出17世紀官僚對數據搜集的偏好;20世紀的一系列獨裁國家更嘗試以全方位全覆蓋的方式記錄國民生活細節。然而,它們卻無法突破全方位監控的極高行政成本,蓋依賴人手處理的數據因為制度失誤與實行過程中的流弊而漏洞百出。沒有政府可以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去記錄全民生活的細節。即使收回數據,當官員需要逐層上報後,那些竊聽、監視的成果大概也不過是一片文案之海,沒有人有能力通盤讀通。
如今大數據、雲計算以各種不同形式收集的資料,所需的人力著實有限,但可以觸及的範疇卻是更廣、更準,再以人工智能分析,國民日常的一切行為、消費習慣、交友群體、閱讀偏向都彷彿在國家機器面前一覽無遺。獨裁者過去尚因為憂慮國民因政治環境而在監控中作出口不對心的表述,因此公開表態「忠誠」,卻不一定真正「忠誠」。即使真的十分「忠誠」,國家卻沒有辨法綜合數據,政治上「忠誠」的國民,也可能在能力層面是「廢物」。於是,20世界獨裁政府監控的結果,不時鬧出各種笑話。但對今天的獨裁者來說,從互聯網獲取的個人生活資訊並非國民有意識的公開表態,更有可能反映每人心底裡最真實的一面。
但這裡有一個問題:如果「人」真的單能以其過去生活細節數據與他的種族、階層、學歷等資料被完整理解,何以花費鉅資以「大數據」研究國民行為的多個東亞政府,均無力預測2010年代臺、港、馬、泰由年輕人領頭,整個社會參與的大型自由運動?這就正如蘭克史學單注目於國家檔案與年鑑學派過度依賴「結構」分析一樣,以大數據為基礎的研究對「人」的「心智」有一定的盲點。2014年臺灣的太陽花學運、香港的雨傘運動、2018年馬來西亞大選的政黨輪替、香港2019年自由運動、泰國在2020起的反政府運動,均令當局進退失據,難以處理。今天的緬甸,亦是如此。無庸諱言,不論站在任何政治立場,這群東亞年輕人的勇氣與智慧實在令人驚訝。所謂的驚訝,正由於從社會的大結構中,我們不能預期有這樣的現象可以出現。自由運動參與者的性格、知識、能力與對世界的觀點,均沒有在政府主導的「去人化」研究中呈現出來。有志於研究人類社會者,實當反思上述各點於方法學上的意義。
在2021年開首的幾個月間,緬甸國民的勇毅正如緬甸軍政府的獸行一樣震撼。筆者在3月27日從互聯網看到緬甸軍人節中,多個城市的國民上街示威,軍隊隨機開槍射死包括兒童在內的逾百示威者;進而再於晚上以空軍襲擊靠近泰緬邊界的村莊,令翌日逾千人越過邊境逃往泰國。同日,筆者獲得緬甸友人傳來有關整場運動的死難者名單與相片,遂決意聯絡臺港兩地為主的不同學界及傳媒界友人共同將對緬甸自由運動的觀點寫下,並盡快刊出義賣籌款支持緬甸人的抗爭。結果,寫作的工作在7天內完成,而不同機構與友好又於1日內籌得經費製作與義賣,並於復活節完成書稿。
不同於上述單以數據為材料的「去人化」進路,本書的不同作者採取了複合的研究方法。本書作者的專業背景包括歷史學、人類學、區域研究、國際關係等等,以不同的視角介紹了這次自由運動的各個層面。馮嘉誠為本書撰寫的概論以2020年的選舉結果、軍隊內部權力結構、國際互動、抗爭組織與形式四個視角,為讀者分析了何以緬甸人民在2021年不懼真槍實彈參與長期抗爭;而政府亦何以採取激進手段堅持與公民社會及國際社會對立。周浩霖則以在地經驗與深入觀察,分別析論了企業、傳媒與公民社會在這次運動的角色,指出跨國與當地企業因為運動而進退失據,而傳媒則受政府的各種挑戰。周浩霖一文指出政府與公民社會的對抗不單在街頭,而是及於社會的不同版塊,企業與傳媒均夾在毫不猶豫地清除異己的威權政府和決心以經濟實力及公民不合作運動震懾不同機構的憤怒公眾之間。馮嘉誠〈內外交困的改革:緬甸軍政府的處境〉一文則指出軍政府意圖將「緬甸政變把時間撥回十年前」(Myanmar's coup turns the clock back a decade),但久已進行的改革與公民、國際社會的期望不可能忽然消失殆盡。然而,即使軍方誠心改革,當中軍商久合的利益版塊不可能立時將利益拱手相讓,軍隊內亦派閥眾多,在互相猜忌的時候亦難以讓任何人輕舉妄動。在此觀點下,緬甸的公民運動與國外的制裁均不能簡單改動今天的局面。
在國外的形勢同樣複雜,雖然示威者與外界多有指責中國政府在軍方背後的支持角色:傳言中國軍隊混入緬甸軍方、中國工程師協助緬甸網絡封鎖,種種謠言均符合外間對中國的猜想。但施穎諺卻提醒我們中國以投資者的角度出發,支持軍方只能說是無奈之舉;與軍方對立的昂山素姬卻與中國有更友好的往績。在施穎諺的介紹中,中國、歐美、東盟各國在緬甸事件中均處於極為尷尬的角色,因此才會有各種口惠而實不至的舉措。可以說,緬甸的政變與自由運動爆發,並沒有令任何國家獲益,介入其中,亦可能需要付出不少代價;但一系列嚴重的屠殺事件,卻又令各國難以忽視。劉忠恩就作壁上觀的各國深入分析,尤其指出與緬甸經濟互動的周邊東亞國家與東盟各國,有複雜的經濟與政治取捨;但在這過程中,自由運動對國際社會的期望一再落空之際,運動勢必漸趨激進。當然,讀者亦可以提出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社會已在緬甸政變以來做出許多外交干預以及對軍方人物的制裁,楊庭輝一文由此角度,以緬甸案例為中心,分析「制裁」在這種運動的有效性。
除了傳統以國家為本位的干預外,2010年代東亞對抗威權政府的一系列自由運動值得留心的特點亦在於各國公民之間的相互支持。由於互聯網與社交媒體的流行,上述一系列的自由運動,從臺灣、香港、馬來西亞、泰國到今天的緬甸展現了一種去中心化的聯結趨盛。防毒面具、黃頭盔、前線、防暴警察,緬甸示威的現場在臺、港、馬、泰不斷重複,不少緬甸青年直言仿效了前人的示威模式;奶茶聯盟的出現,由網絡實現的跨國社會運動互動,可說是改動了2010年代東亞歷史的一大變數。陳薇安與沈旭暉分別介紹了「奶茶聯盟」的概念,陳薇安介紹了奶茶聯盟的源起與跨國聯結的侷限;沈旭暉則以香港案例仔細與緬甸比較,指出非國家行為體(non-state actor)在兩場運動超越現實主義計算的行為令北京政府與緬甸軍政府衍生出相應的回應方式。沈旭暉亦在附論部份申論了同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與緬甸過去數十年的密切關係,及該段關係如何為今人所遺忘。馮智政亦以香港與緬甸的英國殖民地經驗說明類近的觀察,他的論文介紹了兩地自上世紀以來的關係,並對比兩地在英國殖民時期完結後的發展,解釋何以令今天的緬甸與香港關係遠較其他英聯邦國家疏離。
本書收錄的九篇文章將緬甸政變與自由運動劃分為不同層面析論,簡介了當下緬甸的即時局勢,囊括了國內外不同群體的思考與觀點。正如沈旭暉一文提出,非國家行為體(non-state actor)在近年的自由運動有不少超越現實主義計算的行為,過去單以結構與利益版塊為主軸的分析對近年不少重要政治現象均缺乏解釋的能力。這點也可以從本書的各篇文章呈現。作為一名歷史學者,筆者在執筆之際不斷思考未來的歷史學者會如何回顧今天緬甸發生的屠殺與慘案呢?如果日後的史家單單以經濟數據與政治利益思考今天的事情,低手很可能會作出示威者因利益分配不均、或是收取了西方國家利益而參與反政府活動等草率的結論;高手也可能會將運動歸因於全球化現象、地緣、族群政治等等結論。然而,這些論述都很可能忽略了在歷史場境中的個人有往往有其主體意識,行動可以出於自身的價值體系而非簡單的「受CIA煽動」或「收了錢」足以解釋。
輕率地忽略了「人」的「心智」而作出的論述,某程度上可說是出自學者分析視角的傲慢。正如本書的寫作緣起,是筆者的一位不能具名的緬甸朋友網上傳來本書附錄部份〈罹難者的故事:現場的筆記與資料整理〉的文字與圖片,希望為自由運動留下確切的歷史證詞與記錄。一位以近世宗教史為業而在臺灣生活的香港學者與緬甸的自由運動本來是風馬牛不相及的關係,但出於價值觀的互相體認,在素未謀面的情況下合作出版。更驚奇地,筆者竟然又能邀請出臺灣與香港的不同學者、傳媒友人無償地趕在一星期內為本書撰稿,向華文世界讀者介紹緬甸的現況。20世紀90年代,在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電影院需要大量作品來填充檔期,於是生出不少「七日鮮」的電影。「七日鮮」電影固然也有佳作,但卻難稱為嚴謹的作品。同樣地,這樣的一份珍貴史料,顯然不能滿足現代學術世界嚴謹的指標。如果單以大學教育制度、政治模式、經濟誘因等資料組成的大數據為基礎思考,這本小書根本不可能出現。必須預早向讀者報備的是,由於不少參與本書製作的緬甸朋友顧及安全問題,我們不能將他們名稱公開,但有關記錄,負責編輯的團隊均已妥善收藏,假使本書在日後得以在緬甸成為自由民主的土地後,徵得相關友人同意的情況下再版,我們希望屆時能重新添上。由於同一原因,本書亦無法按照學術及出版慣例,請人在緬甸的朋友以書面形式為所有圖片確認版權;曾於The Glocal、《端傳媒》等網上媒體發表的文字及圖片,則已正式去信請得版權。雖然本書編輯盡力確保本書所載文字及圖片均無侵害著作人知識產權,惟本書出版時間緊逼,亦因狀況特殊,係法與資料提供者逐一確認。如有讀者發現本書內容有侵害著作人權益之嫌,懇請來函賜知,我們將盡快作出補救。
出版本書主要具三個目的。首先,我們希望為緬甸聯邦議會代表委員會(Committee Representing Pyidaungsu Hluttaw)籌款,以支持緬甸人民對自由的堅持。出版本書的GLOs Press 將會在扣除成本後盡快舉辦義賣活動,並將日後獲得的版稅全數捐贈予緬甸聯邦議會代表委員會(如讀者有意直接捐款,可到訪:https://charity.gofundme.com/o/en/campaign/crph/citizenofburmaawardorganizationinc);如日後委員會因任何理由解散或不復存在,版稅則轉捐緬甸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其次,本書所載的文字反映了臺灣及香港知識人在緬甸重大歷史時刻的觀察與思考,而附錄的文字與圖片均為第一手的歷史材料。本書希望為這一段歷史作一即時記錄,以畀日後的研究者得悉21世紀初的東南亞在政治角力與經濟合作以外,尚有隱然的跨國聯結,可說是全球化時代的一種特殊風景。在日後看來,今天急就章的分析可能是不成熟的意見。不同於筆者日常研究所處理17世紀的歷史事件,研究者獲得了近乎上帝的視角,在得悉各種事端日後將如何發展以後,再回頭析論。我們需要謙卑地承認我們不知道未來將會如何發展,但卻很清楚我們活在一個滿街都是英雄的年代,我們也期望各地讀者關心這個重要的歷史時刻。
春意滿園,花開明天。然則明天是否真的花開,各盡綿力。
※本書版稅將捐贈「緬甸聯邦議會代表委員會」:
https://charity.gofundme.com/o/en/campaign/crph/citizenofburmaawardorganizationinc
書籍簡介
2021年春,緬甸政變,緬甸人奮起抵抗換來軍政府的血腥震壓,震驚世界!
緬甸政變何以發生?緬甸人民的抗爭又將造成什麼樣的蝴蝶效應、影響全世界?本書邀請臺港學者,各自以其歷史學、人類學、區域研究、國際關係等各種專業背景撰文,彙集了九篇文章,從多種視角介紹這次運動。諸如:馮嘉誠為本書撰寫概論,以2020年的選舉結果、軍隊內部權力結構、國際互動、抗爭組織與形式四個面向,分析緬甸人民在2021年何以不懼真槍實彈,長期抗爭;而政府亦何以採取激進手段堅持與公民社會及國際社會對立。馮嘉誠亦另有一文聚焦軍政府長久以來的利益版塊及當下處境。周浩霖則以在地經驗與深入觀察,析論企業、傳媒與公民社會在這次運動中的角色,指出政府與公民社會的對抗不單在街頭,更及於社會的不同版塊。又坊間多有傳言中國支持軍政府,施穎諺卻提醒我們中國以投資者的角度出發,支持軍方只能說是無奈之舉,與軍方對立的翁山蘇姬與中國有著更友好的往績;事實上,中國、歐美、東盟各國在緬甸事件中均處於極尷尬的角色,可謂緬甸的政變與自由運動爆發,並沒有令任何國家獲益,介入其中反將付出不少代價。劉忠恩便就作壁上觀的各國,深入分析;相對的,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社會自緬甸政變以來,頒布許多外交干預以及對軍方的制裁,效果又是如何呢?楊庭輝一文以緬甸案例為中心,分析「制裁」效果的有效性。此外,互聯網與社交媒體的流行,亦使各國公民展現出去中心化的聯結:防毒面具、黃頭盔、前線、防暴警察,不少緬甸青年直言仿效了臺、港、馬、泰等前人的示威模式,陳薇安介紹了「奶茶聯盟」這種由網絡實現的跨國社會運動聯動之源起與侷限,沈旭暉則以香港案例仔細與緬甸比較,指出抗爭者超越現實主義計算的行為如何令政權衍生出相應的回應方式,並申論了同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與緬甸過去數十年的密切關係;馮智政一文更延伸闡述了英國殖民政權結束後,香港和緬甸兩地各自的發展狀況。
※本書緣起於一位不能具名的緬甸朋友提供的現場圖文(見本書附錄〈罹難者的故事:現場的筆記與資料整理〉),盼為自由運動留下確切的歷史證詞與記錄。策畫出版的GLOs Press 將於出版後舉行義賣,將版稅全數捐贈予緬甸聯邦議會代表委員會(如日後委員會因任何理由解散或不復存在,版稅則轉捐緬甸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以支持緬甸人民對自由的堅持。
作者簡介
*依姓名筆劃為序
孔德維
費薩爾國王學術及伊斯蘭研究中心研究員,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系訪問學人。
沈旭暉
香港國際關係學者。
周浩霖
《緬甸前線》業務總監,《緬甸時報》首席記者兼副主編。
施穎諺
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
陳薇安
臺大香港研究社社長。
馮智政
飄零書院創辦人,香港商業電臺光明頂主持。
馮嘉誠
日本早稻田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院博士候選人,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東盟研究主任。
楊庭輝
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
劉忠恩
《緬甸時報》記者。
孔德維
費薩爾國王學術及伊斯蘭研究中心研究員,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系訪問學人。
沈旭暉
香港國際關係學者。
周浩霖
《緬甸前線》業務總監,《緬甸時報》首席記者兼副主編。
施穎諺
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
陳薇安
臺大香港研究社社長。
馮智政
飄零書院創辦人,香港商業電臺光明頂主持。
馮嘉誠
日本早稻田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院博士候選人,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東盟研究主任。
楊庭輝
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
劉忠恩
《緬甸時報》記者。
目次
導論 緬甸與2010年代以來的東南亞自由運動:一個歷史學者的觀點/孔德維
Chapter 1 2021緬甸政變及自由運動概論/馮嘉誠
Chapter 2 企業、傳媒與公民社會:緬甸自由運動的不同群體/周浩霖
Chapter 3 內外交困的改革:緬甸軍政府的處境/馮嘉誠
Chapter 4 誰是誰的朋友?--中國、歐美與東亞各國的尷尬角色/施穎諺
Chapter 5 內戰之路?--作壁上觀的周邊國家與漸趨激進的自由運動/劉忠恩
Chapter 6 軍事政變與制裁:國際社會干預措施的效力/楊庭輝
Chapter 7 奶茶聯盟:21世紀跨國民主運動的想像與局限/陳薇安
Chapter 8 緬甸之春與香港寒冬:改變地緣政治的奶茶聯盟/沈旭暉
Chapter 9 仰光與香港--維多利亞英國下的兩顆明珠及發展/馮智政
附錄 罹難者的故事:現場的筆記與資料整理
緬甸政變與自由運動大事時間表
緬甸死難者名單
Chapter 1 2021緬甸政變及自由運動概論/馮嘉誠
Chapter 2 企業、傳媒與公民社會:緬甸自由運動的不同群體/周浩霖
Chapter 3 內外交困的改革:緬甸軍政府的處境/馮嘉誠
Chapter 4 誰是誰的朋友?--中國、歐美與東亞各國的尷尬角色/施穎諺
Chapter 5 內戰之路?--作壁上觀的周邊國家與漸趨激進的自由運動/劉忠恩
Chapter 6 軍事政變與制裁:國際社會干預措施的效力/楊庭輝
Chapter 7 奶茶聯盟:21世紀跨國民主運動的想像與局限/陳薇安
Chapter 8 緬甸之春與香港寒冬:改變地緣政治的奶茶聯盟/沈旭暉
Chapter 9 仰光與香港--維多利亞英國下的兩顆明珠及發展/馮智政
附錄 罹難者的故事:現場的筆記與資料整理
緬甸政變與自由運動大事時間表
緬甸死難者名單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