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禪師講《心經》
商品資訊
系列名:善知識
ISBN13:9789860689068
替代書名:The Other Shore: 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Heart Sutra with Commentaries
出版社:橡樹林文化
作者:一行禪師
譯者:士嚴法師;江涵芠;張秀惠
出版日:2021/09/18
裝訂/頁數:平裝/240頁
規格:21cm*14.8cm*1.2cm (高/寬/厚)
重量:325克
版次:1
商品簡介
《心經》是「佛陀給予我們最珍貴的禮物,一份無畏勇敢的禮物。」——一行禪師
本書一開始,一行禪師即用「雲=紙」點出何謂「相即(互為緣起)」。沒有雲,就不可能有雨;沒有雨,樹木無法生長;沒有樹木,我們無法造紙。雲,是造紙所必須;所以,雲跟紙是互為緣起。相即的智慧幫助我們能更加容易理解《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接下來談及「空性」,《心經》所強調的「空性」指出世間的一切並無恆久不變、獨立存在的現象。許多人聽到空便會與空無聯想在一起,進而生起惶恐的心,而這正是因為二元思想等固有認知所導致。佛陀希望修行者能通過《心經》的教導,破除二元思想、分別心等既定思想,消除內心的不安與所有煩惱,了悟何謂空性的核心概念。
一行禪師曾在梅村多次講解與教導《心經》,他首次教導《心經》是在西元1998年,最近幾次關於《心經》的教授則是在西元2014年,這幾次的教導也收錄在本書裡。本書除了是一行禪師對經典的闡釋,也是他幾十年來學習與實修的成果。
《心經》是佛法的精隨,兩千多年不斷被傳誦,字數最少,最具啓發性,句句直指生命的實相!
作者簡介
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
1926年生於越南中部,十六歲時在慈孝寺當見習僧,為臨濟宗第四十二代傳人。後赴美研究並教學。
1960年代越戰期間返國從事和平運動,對於越南的年輕僧眾起了重大啟發,戰爭結束代表參加巴黎和談。越南赤化後,一直留在西方弘法,直至2005、2007年才分別返回越南。
1967年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恩提名他角逐諾貝爾和平獎。
1982年他在法國南部建立了「梅村」(Village Des Pruniers)禪修道場,並赴世界各地弘法。
1995年曾到台灣弘法並主持禪七法會。
2011年再次受邀來台進行寶島諦聽之旅,包括在花博戶外會場的「百人花博自在行禪」。
2017年推出首部紀錄片「正念的奇蹟」(Walk with me)。
為當今國際社會中最具宗教影響力的僧人之一,以禪師、詩人、人道主義者聞名於世。著作超過一百本,都是教導人們在生活中實踐佛法,已在台灣出版的有:《與生命相約》《你可以不生氣》《你可以不怕死》《正念的奇蹟》《觀照的奇蹟》《見佛殺佛》《你可以,愛》《祈禱的力量》《一心走路》《建設淨土》《接觸大地》《回到家,我看見真心》《愛對了》《一行禪師講金剛經》《一行禪師談生命真正的快樂》《一行禪師談正念工作的奇蹟》《初戀三摩地》《一行禪師講阿彌陀經》等多本書。
相關著作:《一行禪師 與孩子一起做的正念練習:灌溉生命的智慧種子(隨書附贈練習音樂CD)》《一行禪師 活在正念的愛裡:從慈悲喜捨的練習中,學會愛自己也愛他人》《一行禪師 與孩子一起做的正念練習:灌溉生命的智慧種子(隨書附贈練習音樂CD)》《一行禪師 你可以不生氣:佛陀的最佳情緒處方》《一行禪師 心如一畝田:唯識50頌》《正念的奇蹟 (電影封面紀念版)》《一行禪師講《阿彌陀經》》《初戀三摩地》《一行禪師談正念工作的奇蹟:在工作裡找到成功+快樂的模式》《一行禪師談生命真正的快樂:金錢與權力能帶給你什麼?》《一行禪師講金剛經》《正念的奇蹟》
士嚴法師Sĩ Nghiêm
生於香港,2008年依一行禪師出家,2007年開始在禪師的指導下翻譯其佛法開士及著作,包括《青年人禪修指南》、《接觸大地》等。
江涵芠
佛法譯師/教師,教授空性禪修五次第、金剛拳與丹道氣功等。
自1999年跟隨 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修習顯密三乘法教、藏英漢口譯和筆譯、佛曲唱誦與金剛拳氣脈瑜伽訓練,並完成噶瑪列些林佛學院六年課程。由上師任命為台灣馬爾巴佛學會首位金剛拳教師與首批教師團講師。出版作品:《世界上最快樂的人》、《蓮師心要建言》等二十餘部,佛曲專輯:〈噶瑪巴千諾〉、〈噶瑪巴天空下〉等。
張秀惠
靜宜大學西班牙語言學系研究所畢業,2003年開始於列些林高級佛學院學習藏文與佛學,圓滿八年佛學院課程,期間兼任藏、中筆譯與口譯,2011年赴印度達蘭薩拉續學,現為自由譯者,譯有《法界遍智全知法王龍欽巴傳》、《咫尺到淨土》等書。
序
【作者序】
雲與山洞
在越南群山,許多鳥兒在山洞中築巢。清晨,鳥兒到外面覓食,回來餵養雛鳥。有時,浮雲遮蔽了山洞,鳥兒找不到回家的路。只有當朝陽的光輝照破浮雲時,鳥兒才能清晰地看到洞口,飛回家中。在我們的生命中,也許有東西在阻礙著我們,讓我們感到困惑,找不到真正的家。然而,不只是障礙與困苦使我們迷失。有時,如果沒有正確的理解,即使最微妙的佛法也能使我們生起錯誤知見。如果我們不懂得善巧修學,佛經也可能妨礙我們的解脫之道。《心經》甚深微妙,是非常重要的經典,能夠帶我們到解脫、安樂的彼岸。但在過去逾一千五百年,有人誤解了《心經》的教導。
我們知道,領悟實相的無上智慧,超越一切言詞,但出於慈悲,世世代代的佛法導師都盡力以善巧的言詞引導我們走上解脫之道。當一位導師使用文字來詮釋佛法時,他知道文字只是概括,並不能完全表達真正的般若智慧;他知道,無論他怎樣謹慎,還是有人會有疑惑,但是他還是得盡力引導學子離苦得樂。
我重新用英文翻譯了《心經》,同時也提供了詳盡的闡釋,為你呈現於本書中,希望這一版本比舊有版本更為清晰;也希望能如慧日照破浮雲,讓你看到歸家的路。在此,我希望與你分享兩個故事。第一個故事關於一位沙彌到禪師處參訪,第二個故事關於一位比丘向慧中上士請益。慧中上士是十三世紀越南著
名的詩人和在家佛法老師,越南陳氏王朝陳仁宗皇年輕時已拜他為師。
沙彌及其鼻子
禪師問沙彌:「你如何理解《心經》?」
沙彌合十回答:「我的理解是五蘊皆空,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
觸法,無十八界,無十二因緣,無智慧,無所得。」
「你這樣相信嗎?」
「是的,我真的如此相信。」
「走近點,」禪師喚沙彌。當沙彌走近時,禪師伸手捏住他的鼻子,使
勁地扭了一下。
沙彌十分痛楚,喊道:「師父,您扭痛我了!」
禪師揚揚眉,問道:「你剛剛不是說無鼻子嗎?如果你沒有鼻子,那是
什麼在痛?」
《心經》的精髓在於「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這兩句。然後經中繼續
說:「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這是多麼奇怪!
經中先說「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然後又說「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
識。」有人會因此而誤解一切皆無,一切皆不存在—把空性視為斷滅。
在佛教中,斷滅論被視為邊見,會帶來苦。當我們遇到一組組的對立時,我們傾向於相信一邊是對,另一邊是錯。舉例說,我們認為或者一切皆存在,一切皆為真實;或者一切都皆不存在,一切皆為非真實。這是執著於二邊:恆常或斷滅。我們相信自己有一個永恆的靈魂,恆久常存;又或是我們相信自己只是無意義的原子構成,當我們死去時就會永滅,什麼都不留下。但是,佛陀教導我們要避免落入「有」與「無」二邊。如果我們善巧地學習,《心經》將幫助我們找到兩者間的中道。
現在,讓我們來看第二個故事。
你有一個身體嗎?
一天,一位比丘到慧中上士處參訪,就《心經》向上士請益。
「尊敬的上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麼意思?」
最初上士保持沈默,但不久後他說:「比丘,你有一個色身嗎?」
「有。」
「那麼你為何說色即是空?」然後上士指著房間一個空的角落,問:
「你看到那個空的角落有一個色身嗎?」
「不。」
「那你為何說『空即是色』?」
比丘起身合十,準備離去,但上士把他叫住,為他說了此偈: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三世諸佛權巧方便
空不異色色不異空
自性本然清淨光明
不執於有不執於無
在這個故事裡,慧中上士說的與《心經》相反,他挑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一說法。
我認為,慧中上士走得有點太遠了。那位比丘的疑惑不在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是「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心經》已說得很清楚,但如果能在「不生不滅」 後加上「非有非無」,能幫助我們超越「有」與「無」的概念,避免執著於「無眼耳鼻舌身意」的想法。
神秀是中國禪宗五祖弘忍的弟子,他寫了這首非常實用的偈子:
身是菩提樹
心是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六祖惠能看了以後,寫了一首偈子回應: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六祖的偈子,也有點執著於「有」與「無」的概念。
新的英譯版本
《般若經》最深妙的教理在於我空(adhyātmaśūnyatā)和法空(sarvadharmaśūnyatā),而非我無、法無。因此在新的英文版裡,我選擇了新的用詞,是《心經》梵文版和玄奘大師翻譯的漢文版中所沒有的。我用了「因
此在空性中,身受想行識並不獨立存在」來代替「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一切現象皆從因緣生,無有獨立的自我,這是《般若經》的中心。萬物無法獨自存在,必須相互依存。因此,「不獨立存在」這樣的字詞非常有用。即使是智慧和所得,也不獨立存在。新的演繹—「不獨立存在」,與傳統的演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同樣重要。
空,是指空無獨立自我,而不是說「我」不存在。就如氣球內裡是空的,但那不代表氣球不存在。我們沒有獨立的我,但那不是說你沒有鼻子。當然,我們有鼻子,我們有色身,我們在這裡。對於「是諸法空相」這一句亦然,這一句說的是一切現象皆空,不是說現象不存在。就如一朵花是由非花的元素組成,花沒有獨立的自我,但不代表沒有花。般若智慧是究竟實相,超越一切世俗諦,是佛教無上的智慧。經藏中凡是沒有反映出般若智慧的經文,即使是在《般若經》裡,仍是屬於世俗諦,而非真諦。
般若智慧幫助我們超越生滅、有無、垢淨、增減、主客等等的對立,幫助
我們接觸到一切現象不生不滅、非有非無的本性。這是清涼、安詳、無畏的狀
態,在此生以我們的身體和五蘊,我們就能體驗到。這即是涅槃。中文《法
句經》泥洹品中有這美麗的幾句:「麋鹿依野,鳥依虛空,法歸其報,真人
歸滅。」
「非有非無」的教導,與「不生不滅」的教導一致。因此,我在新譯英文版中,在以「不」為首的一組否定句中加上了「非有非無」。佛陀在《迦
旃延經》中開示何謂正見時,解釋了「非有非無」最深妙的教導。這四個字
將幫助後代子孫不至於被扭鼻子。
《心經》出現於大乘經典興盛的後期,大約五、六世紀。那時密宗的影響逐漸擴展,修行密宗的人開始更加依賴密咒和手印,來幫助他們證悟。因此編寫《心經》的祖師們,也許是為了善巧方便,希望幫助密宗的追隨者修行,因而以心咒作為《心經》的結尾。
智慧到彼岸
我們常說的《心經》, 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Prajñāpāramitāhṛdaya-
sūtram)的簡稱。Pāram 的意思是彼岸,ita 是去、到,prajñā 是智慧。Hṛdaya 是心,sūtra 是經。在這個新英譯本中,我用了《智慧到彼岸》作題目。在經文最後的心咒中,亦有pāragate 這個詞,意即到彼岸去。而在《經集》中,亦有《彼岸道》這一品。《經集》屬於巴利語經藏中的小部,是一部佛教早期經文匯編,早於《心經》數個世紀。
願你喜歡修習和念誦這個新英文譯本。二○一四年八月二十一日凌晨三時,我剛完成這篇翻譯,月光照進我的房間。
目次
前言
作者序 雲與山洞
《心經》:引領我們前往彼岸的智慧
第一章 相即
第二章 空了什麼?
國王與音樂家
充滿了宇宙
第三章 智慧之道
轉化痛苦
第四章 空性萬歲
於身中觀身
空即是空
第五章 空相
說一切有部
一切現象是空相
第六章 快樂的延續
無物被創造,無物被毀滅
深觀一片葉
我不只是這個身體
無畏施
第七章 你看到向日葵嗎?
真諦與俗諦
尋找中道
上帝存在嗎?
第八章 玫瑰與垃圾
不善亦不惡
名稱問題
第九章 月還是月
無分別
文明的終結
我們應如何做?
第十章 名字之中有什麼?
假施設
無相
小小的玉米植株
第十一章 星月是心識
眼不見
第十二章 一切皆是現象
緣起
糖是甜的嗎?
如實觀照
五支緣起
第十三章 幸福之道
我們時代的痛苦
幸福就是道
第十四章 追逐蝴蝶
無願
就只是人類
我在追求什麼夢想?
第十五章 自由
放下
智慧帶來解脫
第十六章 無畏
錯誤知見
跋提的故事
涅槃
第十七章 是誰覺悟?
當下覺悟
《闡陀經》
第十八章 般若心咒
誠心念誦
修行還是神秘力量
結語 橘子派對
附錄一 中文版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附錄二 梵文版
附錄三 The Heart of Perfect Understanding
關於一行禪師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