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不可不知的黃金法則和生存定律
你遇到的問題,就隱藏在這本實用、有趣的心理學書籍裡
任何事情都在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當你還用固有的思維去看待問題時,事情的發展已經超出了你的想像。所以,生活中我們要掌握事情發展的規律與法則,了解一個人的心理動機更應如此。本書遴選的定律、法則和效應,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逐步總結出來的精華,對我們具有指導意義,可以讓我們在生活的大舞台上,從容演好屬於自己的角色。
當今是資訊化高度發達的時代,機遇與挑戰隨時擺在我們面前、競爭與壓力讓我們無暇顧及自己的內心、成功與失敗隨時隨刻都在上演著歡笑與淚水。在這個關係著個人命運與前程的社會大舞臺中,許多人都在忙於應付或疲於奔波,非但沒有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好,反而把自己折騰得滿身疲憊。究其原因,主要在於我們不懂自己的心理、對方的心理、組織的心理和社會的心理。
人類每向前邁進一步,無論是個人心理還是社會心理等,都在潛移默化中隨之變化。然而,作為個體而言,很多人卻不知道心理對個人的影響有多麼的重要。當然,作為一門學問,心理學日益被重視起來,心理學家為我們總結出了許多心理定律、心理效應及心理法則。這些定律、效應、法則、理論,是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對人的社會活動具有積極的作用。正確掌握這些定律、效應、法則、理論,可以幫助我們提高工作效率,積攢更多的人脈,提高生活的品質。因此,要想讓自己過得更好,讓自己的夢想在殘酷的現實中瘋狂綻放,必須要用這些心理學定律、效應、法則、理論來指導我們。
談及這些心理學定律、效應、法則、理論,用神奇進行讚譽,沒有一點過分之處。例如「木桶理論」,很多人認為發揮自己的長處和優勢,就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就可以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這一認知沒有錯誤並值得讚揚,問題是每一個人都有所長有所不長,也就是說,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有長處必然有短處,有優點必然有缺點。如果一味地加強自己的優勢和長處,卻不顧及自己的劣勢和缺點,這樣的話,很難抵達成功的彼岸。木桶理論講的是,一隻沿口不齊的木桶,盛水的多少,不在於木桶上最長的那塊木板,而在於最短的那塊木板。要想提高水桶的整體容量,不是去加長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要下功夫依次補齊最短的木板。所以,木桶理論提醒我們:要認識到自己的短板,及時克服掉,變劣勢為優勢,才能趨於完美。「名片效應」提醒我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就像是給出一張名片一樣,把自己介紹給對方。凡此種種,無不給我們的工作、生活、學習,帶來諸多的幫助和有益的指導。
本書分五個部分,從不同的方面,介紹定律、效應、法則、理論的神奇之處。例如「強化內心:做堅不可摧的自己」一章中,就是講如何利用定律、效應、法則、理論等來強化我們的內心,因為人生就是一場單程的旅行,當環境不能改變時,當命運不能逃避時,當生活需要勇氣時,當我們為自己選擇好方向時,我們需要一顆強大的內心。「勵志成功:讓夢想在人生的舞臺上綻放」一章中,告訴我們在實現夢想的過程中,如何走得更穩,更容易取得成功。
有理由相信,讀者閱讀此書後,人生從此不再迷茫、意志變得更加堅定、夢想就在眼前綻放。因為從書中獲得力量,這種力量從自我認識、自我管理、自我突破開始,繼而輻射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也就提高了生存的品質和生命的品質。這樣的人,不需要他人的鞭策與監督,成功便會主動找上門。
墨菲定律簡介:
墨菲定律(Murphy's Law,1949年由美國工程師愛德華.墨菲(Edward A. Murphy)提出的),是一種心理學效應,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
目次
第一章 自我認識:剖析人性的優點與缺點
‧蘇東坡效應:若想駕馭人生,先認清自己
‧暗示效應:當心被催眠成「不行」的人
‧木桶理論:找出自己的短板,變劣勢為優勢
‧隧道視野效應:站得高看得遠,瞄得準走得穩
‧定型化效應:不做刻板、偏見的人
‧錨定效應:不讓額外資訊影響個人生活
‧布里丹毛驢效應:不要讓自己變成一頭「蠢驢」
‧從眾心理:隨大流難以堅持己見
‧道德許可效應:提高自控力,才不會縱容自己
‧破窗效應:千萬不要捅破第一個窗戶
‧去他的效應:面對誘惑,一定要守住底線
‧權威效應:不被權威所左右
第二章 強化內心:做堅不可摧的自己
‧杜根定律:自信比什麼都重要
‧特里法則:正視錯誤,內心才能更強大
‧絕境定律:讓潛能爆發出來
‧冰淇淋哲學:在逆境中綻放嶄新的自己
‧跨欄定律:把挑戰困境看成一種享受
‧韋奇定律:培養意志力,讓內心更加強悍
‧鯰魚效應:在危機中激發自己的鬥志
‧海格力斯效應:寬容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力量
‧酸葡萄效應:擁有樂觀,人生才會快意
‧思維定勢效應:擺脫傳統思維,徹底解放內心
‧曼狄諾定律:再苦再累也要面帶微笑
‧堅定定律:激發自我的驅動力
第三章 勵志成功:讓夢想在人生舞臺綻放
‧手錶效應:給自己一個明確的目標
‧馬太效應:一次成功決定一生的命運
‧蘑菇定律:忍受平庸,才能擁抱成功
‧不值得定律:不值得做的事情不要做
‧墨菲定律:在錯誤中成長,直到走向成功
‧臨界點效應:成功就是再堅持那麼一點點
‧羅伯特定理:放棄什麼都可以,但不要放棄夢想
‧蛻皮效應:成功來自不斷地超越自己
‧跳蚤效應:不要為自己的人生設限
‧普瑞馬克定律:行事果斷絕不拖延
‧蝴蝶效應:最有效的防禦是未雨綢繆
‧青蛙法則:經歷的挫折越多,距離成功就越近
第四章 生存博弈:把控心理才能贏得主動
‧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
‧皮格馬利翁效應:美夢成真的期待效果
‧群體效應:喚醒心中的怪獸
‧肥皂水效應:這樣批評不會得罪人
‧登門檻效應:你是受害者,也是同謀
‧錄音帶效應:因為看不見,所以殘忍
‧貝勃定律:在優厚條件下,讓對方接受剩餘部分
‧鳥籠效應:用給予對方的方式讓對方就範
‧啟動效應:周圍的資訊能控制你的行動
第五章 和諧人際:優質人脈是經營出來的
‧首因效應:第一印象很重要
‧暈輪效應:克服人際交往中的認知障礙
‧冷熱水效應:把握對方心目中的那桿秤
‧情緒定律:用好心情去感染身邊人
‧囚徒困境:不做愚蠢的人
‧名片效應:把對方變成「自己人」
‧鄰里效應:有事沒事多走動
‧阿倫森效應:有點小缺點比完美更可愛
‧刺蝟法則:人與人之間保持適當的距離
‧投射效應:任何時候都不要以己度人
‧互惠原理:使其回報人情
‧反射法則:你想要人怎樣對你,就怎樣對人
‧瀑布心理效應:說話要有分寸
‧人際相似效應:教你如何跟別人套近乎
‧近因效應:前功一朝化煙雲
‧親和效應:廣結人緣的最佳途徑
書摘/試閱
由於盲目和未知的存在,導致人們雖然每天都與自已相處,但其實並不是十分暸解自已,這便需要我們審視自已、剖析自己、分析自己,繼而提升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蘇東坡效應:若想駕馭人生,先認清自己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出自北宋詩人蘇東坡筆下的兩句詩,既包含了對人生的探討,也是對自我認識的一個美麗注釋。古往今來,人們最難認清的是自己,就像身居山中,難以看到山的真實面目。這種難以認清自我的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蘇東坡效應」。
「自我認識」是指以自我作為認識對象,是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它屬於社會認識的一部分。自我既是認識的主體,也是認識的客體。其認識的主要對象包括自己的個性心理及相應的行為表現。自我認識是在交往過程中隨著他人的認識而形成和發展的。對自我認識和對他人認識二者緊密聯繫、相輔相成,對他人認識越深刻、全面,對自我認識就會越隨之而發展。
正確的自我認識會使一個人在群體中的行為得體;相反,一個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常常會在人際交往中遭到各種不應有的挫折。
有一位呆衙役,沒有什麼才幹,加上上了年紀,記性不好,常常丟三落四,雖說辦事還算認真,但仍然經常把上級吩咐的事情搞得一團糟。
一次,需要押送一個重罪和尚,將他刺配邊疆,因為實在騰不出人手來,縣衙老爺只得差這位呆衙役前去押送。臨行時老爺對他吩咐道:「這和尚是犯了重罪的要犯,刺配邊疆,永不返回原籍,只是你一定要押送到目的地,並且一路小心,不得讓他在路上跑了。若是跑了和尚,你不但衙役做不成,說不定還得去蹲監牢哦。」「請大老爺放心!」呆衙役拍著自己的胸脯說道:「我自有錦囊妙計看牢他!」
呆衙役的錦囊妙計是什麼呢?原來他把一路隨身帶的東西和人都編成順口溜,一上路後,他嘴裡就嘟嘟囔囔念個不停,心裡想這樣一來所有的東西就都會記住,不會丟失了。
一路上,和尚聽他嘴裡不停地念什麼,開始以為呆衙役皈依佛門,口誦佛經,後來仔細一聽,才知道呆衙役念的是:「雨傘、包裹、和尚、我」。和尚暗自好笑道:「真是個呆子!」心裡面就盤算著逃跑計畫。
走了一天路,天黑下來時,他們到路邊的一家旅店求宿。和尚摸出了幾兩銀子說:「我請客。」於是讓店家去弄了些酒來。當幾大碗酒肉上桌時,那呆衙役早已垂涎三尺了。他口裡說道:「慚愧,慚愧!」但手裡的筷子已把肉送到了嘴邊。就這樣大吃大喝直到夜闌人靜的午夜。只見那倒楣的呆衙役已被和尚灌了個爛醉如泥,呼呼大睡。
那和尚見時機來了,從呆衙役身上偷來鑰匙,解開枷鎖,並取出快刀,把呆衙役的頭髮剃得精光,又將枷鎖套在呆衙役脖子上,然後跳窗逃跑了。
第二天日上三竿,呆衙役才清醒過來,迷迷糊糊中還記得自己身邊的東西,於是兩手不停摸索,左手抓著了雨傘,右手挽住了包裹,睜開眼四下張望,發現和尚不見了。「哎呀!這可如何是好?」想著想著,他額上冷汗也出來了,腿也軟了,頭也耷拉下來了。突然,他兩眼盯住了自己脖子上套著的枷鎖,「咦,這不是和尚的東西嗎?」他心裡一亮,伸手又摸了摸枷鎖上自己那光溜溜的頭,頓時喜上眉梢,「謝天謝地,和尚還在。」
他高興地在屋子裡轉了好幾個圈。忽然又停了下來,好像又遇上了什麼解不開的事,兩眉緊蹙自言自語地說道:「奇怪,奇怪,和尚倒還在這裡,可我又到哪裡去了呢?」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這些問題從古希臘開始,就有人問自己了,誰都沒能得出令人滿意的答案,但人類從來沒有停止過對自我的追問。
認識自己,心理學上叫自我知覺。心理學研究表明,認為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比自己實際是怎樣的一個人更為重要。自我認識正確,就能在心理上控制自己,使自己的行為恰到好處;否則,就像盲人騎瞎馬,不清楚自己的思想、行為到底該往哪個方向發展,必然處處碰釘子、犯錯誤。
真正做到正確認識自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人不可能時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總把自己放在局外來觀察自己。正因為是這樣的原因,人需要借助外界資訊來認識自己。但是,基於外界的複雜多變,人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資訊的暗示和干擾,往往不能客觀地、真實地認識自己。通常情況下,不是抬高了自己就是過低估計了自己。正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因此,不僅中國有「人貴有自知之明」的名言,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也說過類似的名言:「認識你自己。」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