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改變近代佛教發展的十位大師,
若要了解他們的生平、他們帶來的影響、他們如何重振佛教,
必不能錯過的經典文選!
圓瑛──宗教兼通、保寺護教,勞苦功高傳統佛教的一代領袖
圓瑛生於一八七八年,於十九歲時因大病而發願,病癒出家。他博覽群經,禪淨雙修,沒有門戶之見,自稱「初學禪宗,後則兼修凈土,深知禪凈同功」,尤其對《楞嚴經》的修證與講解有獨到之處,有近代僧眾講《楞嚴經》第一人之稱,其深入禪淨教觀等宗派教法,打破了一宗一派的局限。在其主持中國佛教會的期間,亦積極推動佛教參與社會事業,鼓勵寺院開設慈幼院、醫院、工廠等分擔社會責任。民國建立後,兩次所謂「廟產興學」的風波,都因為圓瑛在其中扮演關鍵性角色而度過危機。
他一生為教為國,盡心盡力,在行事風格上,不同於太虛在傳統經教學習外還有祇洹精舍的新式教育薰習,主張銳進改革;圓瑛為諦閑、印光等佛教界長老傳統派所器重,代表著傳統派與改革派之間,緩和革新的中流砥柱。在一個全然創新的年代,他所扮演的角色,起了承先啟後的滑潤作用,也讓整個如高速列車奔馳的時代不會失控,在轉速與扭力上獲得平衡,得以順利開創未來的新局勢。
本書收納圓瑛眾多文章,包含弘法內容、開示、與友之書信往來,書籍之序跋,以及各式雜記,對於理解圓瑛的思想與理念,有極大的啟發。
【套書特色】
《現代佛法十人》套書:楊仁山、太虛、歐陽竟無、虛雲、弘一、印光、圓瑛、呂澂、法尊、慈航
․了解漢傳佛教如何從清末的衰頹至民國後的中興,再到現今的發揚光大,必不可錯過認識這十位佛學大師
․無論隸屬何種教派、任何修行程度,本書皆為理解漢傳佛學橫切面的經典鉅著
․民初四大師:虛雲、弘一、印光與太虛法師的精華文選皆收錄此中
․聖嚴法師、星雲法師、證嚴法師、惟覺法師等影響臺灣佛學的重要宗教家,皆與十位大師有所師承或因緣
․提供理解禪宗、臨濟宗、淨土宗、律宗在近代教義發展演變的途徑
․漢傳佛教如何進入西藏、且藏傳佛教在近代的漢譯路線為何,也在本套書中可覓得解答
若要了解他們的生平、他們帶來的影響、他們如何重振佛教,
必不能錯過的經典文選!
圓瑛──宗教兼通、保寺護教,勞苦功高傳統佛教的一代領袖
圓瑛生於一八七八年,於十九歲時因大病而發願,病癒出家。他博覽群經,禪淨雙修,沒有門戶之見,自稱「初學禪宗,後則兼修凈土,深知禪凈同功」,尤其對《楞嚴經》的修證與講解有獨到之處,有近代僧眾講《楞嚴經》第一人之稱,其深入禪淨教觀等宗派教法,打破了一宗一派的局限。在其主持中國佛教會的期間,亦積極推動佛教參與社會事業,鼓勵寺院開設慈幼院、醫院、工廠等分擔社會責任。民國建立後,兩次所謂「廟產興學」的風波,都因為圓瑛在其中扮演關鍵性角色而度過危機。
他一生為教為國,盡心盡力,在行事風格上,不同於太虛在傳統經教學習外還有祇洹精舍的新式教育薰習,主張銳進改革;圓瑛為諦閑、印光等佛教界長老傳統派所器重,代表著傳統派與改革派之間,緩和革新的中流砥柱。在一個全然創新的年代,他所扮演的角色,起了承先啟後的滑潤作用,也讓整個如高速列車奔馳的時代不會失控,在轉速與扭力上獲得平衡,得以順利開創未來的新局勢。
本書收納圓瑛眾多文章,包含弘法內容、開示、與友之書信往來,書籍之序跋,以及各式雜記,對於理解圓瑛的思想與理念,有極大的啟發。
【套書特色】
《現代佛法十人》套書:楊仁山、太虛、歐陽竟無、虛雲、弘一、印光、圓瑛、呂澂、法尊、慈航
․了解漢傳佛教如何從清末的衰頹至民國後的中興,再到現今的發揚光大,必不可錯過認識這十位佛學大師
․無論隸屬何種教派、任何修行程度,本書皆為理解漢傳佛學橫切面的經典鉅著
․民初四大師:虛雲、弘一、印光與太虛法師的精華文選皆收錄此中
․聖嚴法師、星雲法師、證嚴法師、惟覺法師等影響臺灣佛學的重要宗教家,皆與十位大師有所師承或因緣
․提供理解禪宗、臨濟宗、淨土宗、律宗在近代教義發展演變的途徑
․漢傳佛教如何進入西藏、且藏傳佛教在近代的漢譯路線為何,也在本套書中可覓得解答
作者簡介
主編
洪啟嵩
國際知名禪學大師。年幼深感生死無常,十歲起參學各派禪法,尋求生命昇華超越之道。二十歲開始教授禪定,海內外從學者無數。
其一生修持、講學、著述不輟,足跡遍佈全球。除應邀於臺灣政府機關及大學、企業講學,並應邀至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俄亥俄大學,中國北京、人民、清華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復旦大學等世界知名學府演講。並於印度菩提伽耶、美國佛教會、麻州佛教會、大同雲岡石窟、廣東南華寺、嵩山少林寺等地,講學及主持禪七。創辦南玥覺性藝術文化基金會、印度菩提伽耶全佛公益信託,現任中國佛教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大學講座教授、臺灣不丹文化經濟協會榮譽會長。
畢生致力以禪推展人類普遍之覺性運動,開啟覺性地球,二〇〇九與二〇一〇年分別獲舊金山市政府、不丹王國頒發榮譽狀,二〇一八年完成「世紀大佛」巨畫,獲金氏世界紀錄認證「世界最大畫作」,面積超過一萬兩千平方公尺,二〇二〇年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歷年來在大小乘禪法、顯密教禪法、南傳北傳禪法、教下與宗門禪法、漢藏佛學禪法等均有深入與系統講授。著有《放鬆禪法》、《睡夢禪法》、《坐禪之道》、《禪觀秘要》、《如何修持心經》、《前未來》、《天天都成功》、《愛情的22個關鍵辭》、《送你一首渡河的歌》、《送你一首財富的歌》、《送你一首智慧的歌》及《飲一杯心茶》、觀音傳十萬史詩系列首部曲《楊枝淨水》、《佛經地圖:百經卷》等近三百部。
黃啟霖
臺大哲學系及國家發展研究所畢,一九八三年與洪啟嵩成立文殊佛教文化中心、文殊出版社,一九八九年擔任中央電台編譯至今。譯書有《圓滿之愛──達賴喇嘛訪美演講集》(時報文化)、《開創時代的政治巨人》系列之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達賴喇嘛(鹿橋文化)。
洪啟嵩
國際知名禪學大師。年幼深感生死無常,十歲起參學各派禪法,尋求生命昇華超越之道。二十歲開始教授禪定,海內外從學者無數。
其一生修持、講學、著述不輟,足跡遍佈全球。除應邀於臺灣政府機關及大學、企業講學,並應邀至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俄亥俄大學,中國北京、人民、清華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復旦大學等世界知名學府演講。並於印度菩提伽耶、美國佛教會、麻州佛教會、大同雲岡石窟、廣東南華寺、嵩山少林寺等地,講學及主持禪七。創辦南玥覺性藝術文化基金會、印度菩提伽耶全佛公益信託,現任中國佛教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大學講座教授、臺灣不丹文化經濟協會榮譽會長。
畢生致力以禪推展人類普遍之覺性運動,開啟覺性地球,二〇〇九與二〇一〇年分別獲舊金山市政府、不丹王國頒發榮譽狀,二〇一八年完成「世紀大佛」巨畫,獲金氏世界紀錄認證「世界最大畫作」,面積超過一萬兩千平方公尺,二〇二〇年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歷年來在大小乘禪法、顯密教禪法、南傳北傳禪法、教下與宗門禪法、漢藏佛學禪法等均有深入與系統講授。著有《放鬆禪法》、《睡夢禪法》、《坐禪之道》、《禪觀秘要》、《如何修持心經》、《前未來》、《天天都成功》、《愛情的22個關鍵辭》、《送你一首渡河的歌》、《送你一首財富的歌》、《送你一首智慧的歌》及《飲一杯心茶》、觀音傳十萬史詩系列首部曲《楊枝淨水》、《佛經地圖:百經卷》等近三百部。
黃啟霖
臺大哲學系及國家發展研究所畢,一九八三年與洪啟嵩成立文殊佛教文化中心、文殊出版社,一九八九年擔任中央電台編譯至今。譯書有《圓滿之愛──達賴喇嘛訪美演講集》(時報文化)、《開創時代的政治巨人》系列之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達賴喇嘛(鹿橋文化)。
目次
出版者序──一個讀者的觀點 郝明義
《現代佛法十人》編者新序 洪啟嵩
獨步楞嚴承時勢――圓瑛法師
法義
三乘教義
佛教大乘教理行果
題扇
宗述
念佛法門
佛教禪宗
佛教大乘真宗
開示
圓瑛法師開示錄
一般性弘法
挽救人心之唯一方法
和平與慈悲
佛教與人生
佛法之精神
謝氏宗祠講演
歡迎會答辭
培風學校講演
修身攝心之法
國民應盡天職
歡迎會演講
佛教療養之法
歡迎大會答辭
佛教與世界之關係
放生會演說
佛教與做人
提倡素食聚餐會
佛教僧眾訓練班演說
佛教學院演講
尼眾學院開示
世界宗教會演講
信論
衛生了生差別論
書信
請祖印老法師講經啟
請通智老法師講經啟
留天童寺寄禪方丈書
重留天童寄禪方丈書
請從善和尚往持天童寺啟
請岐昌和尚住持七塔寺啟
請本來和尚住持壽昌寺啟
塑羅漢諸天緣啟
重修天王殿緣啟
大九華山十方廣濟茅蓬募緣啟
水月庵茶會田緣啟
三寶經房募刻藏經緣啟
上海圓明楞嚴專宗學院緣啟
泉州開元慈兒院緣起
馬來亞中華佛教徒賑荒會緣起
上海圓明法施會緣啟
上海圓明蓮池會緣啟
佛教施生會緣啟
蓮池放生會緣啟
答唐智法居士所問三無性
復閻退之居士垂問禪淨二宗
贊辭
觀世音菩薩聖誕
釋迦佛誕紀念
七塔寺韋馱神前卜選方丈禱告文
南京佛教發刊辭
七塔報恩佛學院創刊辭
頌藥師如來聖誕辭
顯親寺則悟禪師行述
印光大師像贊
南京毘盧寺芳田老和尚像贊
達修老和尚像贊
《弘化月刊》題辭
序跋
泉州開元寺同戒錄序
鼓山湧泉寺千佛大戒同戒錄序
南洋檳城極樂寺同戒錄序
廈門南普陀寺性願法師六十壽戒開導
重刻《楞嚴經》序
傅慧江居士書《華嚴經》序
熊棲蓮居士書《華嚴經》序
藥師淨土五經序
《藥師經》旁解序
集印觀音經序
地藏菩薩九華垂蹟圖重印序
重刻地藏經序
中國淨土教史序
《大乘起信論》講義序
重刻阿難陀懺悔淫欲成道圖序
省庵勸發菩提心文、蓮宗諸祖法語集要合編序
重刻古尊宿語錄序
佛儒經頌序
慈舟法師開示錄序
大悲法師禪餘集序
天津佛教功德林往生助念團序
自求多福序
敦煌石窟大唐藏經跋
刻《華嚴經》後跋
傅耕莘居士影印弘一法師書《藥師經》跋
憨山大師示奇小師法語遺墨跋
林文忠公行興輿日課跋
顧明心居士手書《金剛經》跋
雜感
世界提倡素食聚會十週紀念
寧波佛教分部成立七週感言
印光大師生西一週年感言
印光大師西歸二週年紀念
印光大師往生三週年紀念
頌余了翁居士生西感言
雜記
天童寺舍利塔記
藥師琉璃會碑記
觀世音菩薩應現記
南洋吉隆坡觀音閣碑記
改建三藏塔記
廈門南普陀寺記
漳州南山寺請藏經記
方城山羊角洞記
濤音院永年蘭盆會記
方廣寺冬至義山燄口會田碑記
鼓山廨院開浦碑記
上海普濟寺化私為公記
七塔寺病僧院記
七塔寺普同塔記
古華老和尚紀念亭碑記
詩存
結冬起禪七六首
參禪十首
《現代佛法十人》編者新序 洪啟嵩
獨步楞嚴承時勢――圓瑛法師
法義
三乘教義
佛教大乘教理行果
題扇
宗述
念佛法門
佛教禪宗
佛教大乘真宗
開示
圓瑛法師開示錄
一般性弘法
挽救人心之唯一方法
和平與慈悲
佛教與人生
佛法之精神
謝氏宗祠講演
歡迎會答辭
培風學校講演
修身攝心之法
國民應盡天職
歡迎會演講
佛教療養之法
歡迎大會答辭
佛教與世界之關係
放生會演說
佛教與做人
提倡素食聚餐會
佛教僧眾訓練班演說
佛教學院演講
尼眾學院開示
世界宗教會演講
信論
衛生了生差別論
書信
請祖印老法師講經啟
請通智老法師講經啟
留天童寺寄禪方丈書
重留天童寄禪方丈書
請從善和尚往持天童寺啟
請岐昌和尚住持七塔寺啟
請本來和尚住持壽昌寺啟
塑羅漢諸天緣啟
重修天王殿緣啟
大九華山十方廣濟茅蓬募緣啟
水月庵茶會田緣啟
三寶經房募刻藏經緣啟
上海圓明楞嚴專宗學院緣啟
泉州開元慈兒院緣起
馬來亞中華佛教徒賑荒會緣起
上海圓明法施會緣啟
上海圓明蓮池會緣啟
佛教施生會緣啟
蓮池放生會緣啟
答唐智法居士所問三無性
復閻退之居士垂問禪淨二宗
贊辭
觀世音菩薩聖誕
釋迦佛誕紀念
七塔寺韋馱神前卜選方丈禱告文
南京佛教發刊辭
七塔報恩佛學院創刊辭
頌藥師如來聖誕辭
顯親寺則悟禪師行述
印光大師像贊
南京毘盧寺芳田老和尚像贊
達修老和尚像贊
《弘化月刊》題辭
序跋
泉州開元寺同戒錄序
鼓山湧泉寺千佛大戒同戒錄序
南洋檳城極樂寺同戒錄序
廈門南普陀寺性願法師六十壽戒開導
重刻《楞嚴經》序
傅慧江居士書《華嚴經》序
熊棲蓮居士書《華嚴經》序
藥師淨土五經序
《藥師經》旁解序
集印觀音經序
地藏菩薩九華垂蹟圖重印序
重刻地藏經序
中國淨土教史序
《大乘起信論》講義序
重刻阿難陀懺悔淫欲成道圖序
省庵勸發菩提心文、蓮宗諸祖法語集要合編序
重刻古尊宿語錄序
佛儒經頌序
慈舟法師開示錄序
大悲法師禪餘集序
天津佛教功德林往生助念團序
自求多福序
敦煌石窟大唐藏經跋
刻《華嚴經》後跋
傅耕莘居士影印弘一法師書《藥師經》跋
憨山大師示奇小師法語遺墨跋
林文忠公行興輿日課跋
顧明心居士手書《金剛經》跋
雜感
世界提倡素食聚會十週紀念
寧波佛教分部成立七週感言
印光大師生西一週年感言
印光大師西歸二週年紀念
印光大師往生三週年紀念
頌余了翁居士生西感言
雜記
天童寺舍利塔記
藥師琉璃會碑記
觀世音菩薩應現記
南洋吉隆坡觀音閣碑記
改建三藏塔記
廈門南普陀寺記
漳州南山寺請藏經記
方城山羊角洞記
濤音院永年蘭盆會記
方廣寺冬至義山燄口會田碑記
鼓山廨院開浦碑記
上海普濟寺化私為公記
七塔寺病僧院記
七塔寺普同塔記
古華老和尚紀念亭碑記
詩存
結冬起禪七六首
參禪十首
書摘/試閱
【內文試閱】
獨步楞嚴承時勢──圓瑛法師
宗教兼通、保寺護教,勞苦功高傳統佛教的一代領袖
圓瑛大師生於一八七八年,福建省古田縣人。俗家姓吳,出家法名宏悟,字圓瑛,號韜光,又號一吼堂主人。
圓瑛的出生,相傳是父母求禱觀音,得夢觀音送子而來。但由於父母早逝,五歲多時就由叔父照顧,自幼聰穎,受私塾教育;年齡漸長,感身世孤零,人生如幻,十八歲時欲出家為僧,然而叔父勸阻不許。
十九歲時大病一場,於生病中發願,若獲痊癒,決志出家修行。後果然病癒,於是至福州鼓山拜興化梅峰寺增西上人為師,剃度出家。隔年至湧泉寺妙蓮和尚受具足戒,並學習經教律儀,之後到福州大雪峰寺隨達公和尚修苦行,當飯頭菜頭。後發心行腳,廣參名宿,依常州天寧寺冶開老和尚參究禪宗心法,又至寧波天童寺依八指頭陀敬安禪師習禪定,一心參究;期間也隨道階、諦閑、祖印、慧明諸師學習天台教觀,在天童寺前後六年,因穎悟好學,使他在佛學和修持上,打下深厚的基礎。
在天童寺從敬安習禪期間,當時十八歲的太虛也到天童寺參學,聽道階法師講《法華經》,受道階器重,視為法器。圓瑛與太虛二人也在天童寺結下法緣,成為莫逆之交,並結盟為兄弟,圓瑛法師是年二十九歲。
一九〇八年,圓瑛回閩南泉州湧泉寺開座講經,因宗說兼通善巧,辯才無礙,深受與會緇素崇敬,至此聲譽逐漸傳揚於閩南、江南一帶。次年,圓瑛住持寧波接待寺,為中興古剎而除舊新建,並於寺中創設「佛教講習所」,培養弘法僧才。
一九一一年民國肇建,政策更新,影響佛門寺產,隔年,八指頭陀敬安法師聯合十七省僧侶代表於上海成立「中國佛教總會」以護佛寺,圓瑛法師就被選為總會參譯長。
因應廟產興學、寺廟管理條例等對佛教不利的社會氛圍,章太炎呼籲寺院自辦教育,一方面讓廟產興學無可著力,一方面也同時提升僧人素質,於是圓瑛在一九一七年當選寧波佛教會會長後,在江浙一帶講經說法,創辦兩所「僧民學校」與「寧波佛教孤兒院」,作為入學者義務教育與收容孤兒實施工讀教育,這樣的作為受到各省佛教會的傚仿。
一九一四年任中華佛教總會參議長。曾講經於福建、浙江、北京、天津和臺灣等地,遠及南洋。歷任寧波天童寺、福州雪峰寺、鼓山湧泉寺、上海圓明講堂、南洋檳城極樂寺等多寺住持。
一九二〇年,圓瑛至北京講經,正值華北五省鬧旱災,他參與發起組織佛教賑災會,災民得以安頓,得北洋政府大總統徐世昌頒贈《大藏經》一部,安置於寧波的接待禪寺。
國民政府北伐成功後,廟產興學政策再度被提起,官學兩界借「寺廟管理條例」政策,欲沒收寺產以充實教育經費,佛教為了自保,在圓瑛、太虛、諦閑等諸法師及王一亭、謝鑄陳、黃懺華等諸居士的組織下,在上海召開「全國佛教代表會議」,成立「中國佛教會」,圓瑛法師任會長,向政府請願,反對「寺廟管理條例」。於是政府將政策修訂為「監督寺廟條例」,寺產危機方得渡過。
圓瑛主持中國佛教會的期間,積極推動佛教參與社會事業,鼓勵寺院開設慈幼院、醫院、工廠等分擔社會責任。然而一九三一年「寺產興學」風波再起,圓瑛法師再度出面奔走,全國佛教團體一致支持呼應,風波才得以平息。
是年長江水災為患,數省受災,圓瑛籌募賑災款項。秋天,日本藉口入侵東三省,即九一八事變,東三省淪陷,圓瑛通告全國佛教團體啟建護國道場,憂心於國事。隔年冬天,圓瑛住持之寧波天童寺大火,古剎蒙難,於是親自募捐,重建三年才完成,等住持天童寺滿六年,堅辭方丈職務。
一九三七年七月,盧溝橋事變發生,圓瑛擔任中國佛教會災區救護團團長,召集蘇、滬佛教青年,組織僧侶救護隊,於上海八一三戰事時,出入戰場運送傷兵難民,在上海圓明講堂設立難民收容所,又成立了佛教醫院、掩埋隊,從事救護收容工作。之後上海淪陷,救護隊轉到南京、漢口等繼續工作。而在救護工作經費出現問題時,又赴東南亞馬來半島募集醫藥費,亦拜會新加坡、吉隆坡、檳榔嶼等華僑居士,組織募款機構以助抗日。
一九三九年秋天,圓瑛與弟子明陽回到上海圓明講堂,不久即遭人檢舉為抗日分子,為重慶政府在東南亞募抗日經費,因此被日本憲兵隊逮捕,師徒兩人先關憲兵隊,後押送南京日軍憲兵司令部恐嚇刑訊,圓瑛不為屈服,經上海各界人士多方營救,日軍不得已才釋放他,但仍透過日本僧侶作說客,誘迫互相「合作」,亦被他拒絕。
圓瑛回上海後,仍駐錫圓明講堂,閉門謝客,專心撰著,共寫了《勸修念佛法門》、《發菩提心文講義》、《阿彌陀經要解講義》、《佛說八大人覺經講義》、《楞嚴綱要》等書。又至天津、北平、無錫、南京等地應請講經。
一九四五年春天,為補弘法人才之不足,創辦「圓明楞嚴專宗學院」,選取海內外青年學僧三十二人,自任院長,並親自主講《楞嚴經》,編寫講義。
一九五二年代表佛教界出席在北京召開的「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次年代表上海巿參加北京籌備中國佛教協會,在陳質如、趙樸初、周叔迦等的推選下成為第一任會長,後南返至寧波天童寺養病,未久即圓寂,享壽七十六歲。
主要著述與傳人
圓瑛博覽三藏,禪淨雙修,教觀兼通,一生弘講過許多經論,無門戶之見,主張各宗平等,性相通融。他曾說:「余生平本無門戶之見,初學禪宗,後則兼修淨土,深知禪淨同功;先學天台,後學賢首,乃知台賢一致;始學性宗,繼學相宗,了知性相不二。今對密教,亦極信仰,固知顯教是佛所說,密教亦佛所說。」顯示他對佛法宗派的平等態度。
其中,圓瑛對《楞嚴經》的修證與講解尤其有獨到之處,被視為是近代僧眾大德中解說《楞嚴經》的第一人,其深入禪淨教觀等宗派教法,打破了一宗一派的局限。
其他主要講授的經典有:《佛說八大人覺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佛說阿彌陀經》、《佛說無量壽經》、《佛說仁王護國經》、《佛說盂蘭盆經》、《圓覺經》、《大乘起信論》等。
圓瑛一生著述甚多,主要如《大乘起信論講義》、《首楞嚴經講義》、《圓覺經講義》、《金剛經講義》、《一吼堂詩集》、《一吼堂文集》等近二十種,由門人弟子明暘法師編輯成《圓瑛法彙》印行流通於世。
其弟子中主要的代表人物為明暘法師、慈航法師、白聖長老、趙樸初居士。明暘從其剃度出家,隨侍圓瑛身邊直至其圓寂,所以圓瑛一生著述即是由明暘編輯成《圓瑛法彙》而出版。
其中慈航法師與白聖法師則來到臺灣。慈航為保護大陸來台學僧不遺餘力,安頓青年僧度過紛亂的時期。白聖在臺灣傳三壇大戒,領導整合「中國佛教會」,追根溯源,改變臺灣佛教的民間特質與日本佛教影響,紹繼漢傳佛教於臺灣。由此可見,圓瑛法脈下的四位弟子分別對大陸與臺灣佛教留下深遠影響。
護教衛國之典範
圓瑛兼通禪教,尤精《楞嚴》,被譽為「楞嚴獨步」。先後曾七度獲選為中國佛教會理事長,並榮膺寧波天童寺、七塔寺等十大名剎方丈。晚年在上海創建圓明講堂,並辦有「楞嚴專宗學院」,培育僧材,桃李遍布海內外,在傳統派佛教界享有崇高的聲譽。
民國初年佛教改革的大風潮,諸多高僧大德都已意識到佛教非改革不可,也都努力作為。雖然因為緣起差異而有著截然不同的行事風格,卻是共同為著傳續佛法燈明而捨身護教。
圓瑛一生為教為國,盡心盡力,在行事風格上,不同於太虛在傳統經教學習外還有祇洹精舍的新式教育薰習、主張銳進改革;圓瑛為諦閑、印光等佛教界傳統派長老所器重,他代表著傳統派與改革派之間,緩和革新的中流砥柱。在一個全然創新的年代,他所扮演的角色,起了承先啟後的滑潤作用,也讓整個如高速列車奔馳的時代不會失控,在轉速與扭力上獲得平衡,得以順利開創未來的新局勢。
___________
佛教與人生
諸位!今天講題是佛教與人生,先講佛教,然後再講人生。佛教即是佛之教法,佛是何許人,乃是大覺悟之人,覺悟宇宙人生真理,乃至徹底覺悟一心本源之理體。在過去二千九百六十五年時,降生於中印度迦維衛國,為皇太子,具偉大之人格,犧牲王位尊榮,發心入山修道,打破一切環境,解除人生痛苦;十九歲出家,三十歲成佛,名為釋迦牟尼佛。
釋迦二字,釋能仁,牟尼二字,譯寂默。當佛出家時,觀見世間老病死苦,遂生感觸,欲求一解決老病死苦之方法,而為人類解除人生之痛苦。此種發心,即是孫總理所說三種仁,謂佛教為救世之仁,佛能之,故曰能仁。佛既出家之後,在雪山苦行六年,寂靜宴然,參究人生真理,安坐不動,靜極光通,因定發慧,默契無言大道,故曰寂默。又佛字覺義,覺則為佛,不覺即是眾生,不覺就是迷,佛與眾生,乃在一心迷悟之分。眾生雖迷,佛性本具,故佛成道時,說大地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祇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猶如古鏡本具光明,祇因塵垢障蔽,不能發現;人人若肯擦磨心鏡,個個都可作佛,而釋迦是已成之佛。教者,我佛教化眾生之學說,綜四十九年,所說不出為戒定慧三種無漏學說。所謂攝心為戒,由戒生定,因定發慧,此戒定慧三種,即是改造人生的方法。其宗旨純粹,義理淵博,能指迷啟悟,有益人生,故得成為佛教。
現在佛教講畢,接講人生。人生不出因果二字,由因果中間,含有善惡、苦樂、身心、生死八字,而因果實為人生之主要,善惡苦樂身心生死隨之轉變。人生無非依因感果,無因必不成果,譬如世間無有種子,那得結實,必先種其因,然後收其果,人生之定理,亦復如是。任從那種學說,不能推翻因果,若撥無因果,即是外道論議,世間邪說,違背正理。
按佛教以惑業為因,苦報為果,惑即迷惑,如貪瞋癡等心,業即依貪等所造之業,如殺盜淫等,此惑業二者為因,依業因必定招感苦果。試舉一例,若有一人,存貪財之迷惑心,不了愛財須當取之有道,必定依著貪財之第六意識而指揮眼根,去看那裡有財,再指揮身根,去竊取或搶劫,此即依惑造業,因也。若被人發覺,報告官府,被捕治罪,而受苦報,果也。此即人生不出因果之明證。
上約苦因苦果,而論人生,若善因善果,可以類推。更有進者,此約現世因果論,尚有隔世因果,不可不知,試問我們現前身心,即是人生果報,畢竟因從何來?若謂從父精母血,結合所成,此即不明人生之來源。要知我此身心之苦果,乃從前世惑業之苦因,所受之報,由夙生自己業緣,與父緣母緣三緣結合,而得受生,非僅父母精血而已。若是執精血所成,世間許多無子之人,豈無精血耶?以此推究自明。更復當知人生苦樂窮通壽夭得失,並非有那個可以主宰,完全由自己業因使然;「楞嚴經」云:「循業發現」是也。若明此理,對人生之境遇,可以隨緣而安,對人生行為,自能謹慎,集中一種心力,造成一種殊勝業力,招感將來殊勝之人生樂果,自是可能之事完矣。倘有疏忽之處,惟希見諒!
佛法之精神
今日承蒙諸君過愛,開會歡迎,圓瑛自愧德薄才庸,實不敢當。惟是大家有緣一堂聚會,很是一種良好機會,可作為一番佛教之討論。
夫佛教應行討論之點,不一而足,今天不妨把佛教是消極不是消極,是厭世不是厭世,這問題先來解決;這個問題解決之後,即能解釋世人種種之誤會。因世人多以佛教為消極,為厭世,不生信仰,故印度為佛教之祖國,流傳二千餘年,現在幾乎無有佛教。即東流中國,千有餘載,而今猶未普及,究其原因,不出三種:一、佛教經書義理深奧,未易領解,由難解故,人多不看,所以不知佛教之精華與佛教之利益。二、佛教徒輩不事宣傳,即有一二窮經明理之士,亦多蘊匵而藏,不行法施,所以餒人少聞佛法,聞既不聞,信仰何自而生?三、法門廣大,龍蛇混雜,凡聖交參,賢善之士,遁跡山林,韜光匿采,人多不見,不肖之流,偏在社會,出頭露角,人多輕慢,因不信僧界,併不信佛教。有此三種原因,故佛教不得昌明於世界。現因物質文明之失敗,哲學進步之趨勢,人心漸漸趨向於佛教,其間更有許多仍以佛教為消極,為厭世,而觀望不前者。圓瑛少安儒業,冠入空門,研究教典,垂三十年,深信佛教,實在是積極的,不是消極,是救世的,不是厭世。敢大聲疾呼,而告於我僑胞;試分三部討論:
一、就佛教本身而論:釋迦降生中印度,為淨飯王太子,因觀老病死苦,大生感觸,人生斯世,而有如是三事,無論何人,皆不能免,即發勝心,欲求一種方法解脫眾苦。如是可見最初發心即是為眾,不是為己。至十九歲出家,捨皇宮樂,棄輪王位,難捨能捨;學比丘法,修頭陀行,難行能行;著敝垢衣,行平等乞,循方乞食,難忍能忍。乃至坐菩提樹下,發廣大誓,謂:「不成佛道,不起此座。」此皆大精進,大勇猛,其中具四宏誓願:誓度無邊之眾生,誓斷無盡之煩惱,誓學無量之法門,誓成無上之佛道。此種宏願,完全是積極的,救世的,不可以其出家,遂謂為消極厭世。譬如世界學者要學一種學術,研究多年,放棄諸事,對其放棄方面觀之,近似消極,對其研究之方面觀之,正是積極,其目的,在犧牲個人,利益群眾,待學成之後,將其所學術,貢獻世界,利樂眾生;佛亦如是,豈可謂為消極厭世者乎?
二、就佛之字義而論:梵語「佛陀」,華譯「覺者」,乃是大覺悟之人,覺悟一切諸法,無所不知,無所不識。對宇宙人生二者論之,覺悟茫茫世間,芸芸眾生,無非業感。世界,乃眾生同業所感,共同依止,同得受用。眾生,即個人別業所感,苦樂果報,各別不同。細分之,同業之中,亦有別業,別業之中,亦有同業,一一皆由迷惑妄心所造,依惑造業,依業受報。世界之與眾生,皆屬果報,世界為依報,眾生依止,眾生為正報,正受苦樂。逆推之,果報由於業方,業力由於妄惑,妄惑不出眾生之心,華嚴經云:「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如是,則可證明世界皆是眾生業力造成,譬如世人,欲造一座房屋,亦皆由其心力,欲造幾層,便成幾層;則以小例大,心造世界,決定無疑。
試問:而今世界,是何世界?是不是人慾橫流之世界,是不是修羅爭鬥之世界,此種世界,皆由眾生貪瞋癡慢嫉妒種種惡心造成,這種惡現象,人心日積月漓,世道愈趨愈下,我愛群愛國之同胞,無一不抱救世之思想。亦有一般人,欲以鎗砲為救世具,思藉武力創造和平,此乃夢想顛倒,以殺伐因,求和平果,斷不能的。現欲救世,如炙病者,須得其穴,在愚見看來,有欲挽回世道,必定救正人心,果欲救正人心,惟有宏揚佛教,此非圓瑛身為佛教徒,偏於佞佛也。因我佛自己覺悟,一切世界,都由心造,眾生以清淨心,造成清淨世界,以惡濁心,造成惡濁世界,故自覺之後,而行覺他,說法四十九年,說出種種法藥,救治眾生惡濁之心病。
今但舉「無我觀」之法藥,對治眾生「我執」之心病,先覺此身,乃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和合而有,離卻四大,無我可得,千萬不可認作實我,而起貪瞋癡慢嫉妒等心。世界上人,個個能修「無我觀」,能將這個「我執」打得破,則貪等諸惡濁心,自然息滅,惡濁心滅,清淨心生,不難轉惡濁世界而成清淨世界。佛欲喚醒世界眾生,共嘗法藥,祛除心病,經歷五時,循循善誘,自覺覺他,歷久不倦,豈可謂非積極者乎?
三、就佛之宗旨而論:佛以慈悲為本,慈者 ,與一切眾生之樂;悲者,拔一切眾生之苦。眾生未出輪迴,備受諸苦煎迫,如來因興無緣大悲(無緣者,無所不緣),運同體大悲,為說諸法,普令離苦得樂。而如來慈悲,視大地眾生,皆如一子,冤親平等,一視同仁,不生分別。如是看來,則如來慈悲,更有過於父母,父母慈悲,止於現世,如來度生,若眾生此世不受教,不得度,來世仍欲度之,必令離苦得樂方慰其心。又世之父母,若生多子,則心有分別,愛有厚薄,而如來則盡大地眾生,皆如一子,無不普教,不獨法施救護,倘若應以身命布施,而得救護者,亦欣然布施,而救護之,又不獨對同類之人如是,乃至異類之眾生,無不如是。
佛教有云:「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又菩薩救度眾生,常向異類中行(即變畜生等),試舉釋迦過去行菩薩道,有一世憐憫畜生,恆遭殘殺食噉之苦,有欲救護,乃變作鹿王,管五百鹿眾,彼時提婆達多(佛之堂弟)亦作鹿王,亦管五百鹿眾。一日,國王起兵圍獵,將那座大山重重圍繞,時釋迦鹿王,念眾生命頃刻,即思救護,乃語鄰群鹿王言:「汝我當為眾生,而作救護,同策喚王請願,求其解圍,自後,汝我每日輪流進貢一鹿,與王食之。」商量已訖,即詣王所,以作人言,謂:「小鹿今日為眾請願,求王解圍,王若行獵,食必不及,一二日其肉必腐,其味必變,不如不獵,小鹿願每日進貢一鹿,與王充饍,恆得食鮮,永不斷絕。」王見鹿知請願,又能作人語,心大奇之,乃許。後二群鹿,每日輪派一鹿進貢。一日,鄰郡鹿王派一母鹿進貢,而母鹿腹孕小鹿,三日可生,乃與王求請先派他鹿,待其字生,乃往進貢,王不許。而母鹿知釋迦鹿王有道,乃往求之,具訴其情。釋迦鹿王意想若派他鹿代死,心必不甘,誰願先死,若不允其請,則辜負所求,即以自身代往就死。即到王所,王問:何以自來?乃將其事一一告白於王,王聞之,大生慚愧,何以人而不如獸乎?即說偈曰:「汝是鹿頭人,我是人頭鹿,我從今日後,不食眾生肉。」遣鹿還山,王自此持齋,禁止全國,不許畋獵,由其捨一己之身命,救護無量眾生之身命,消弭無量眾生之殺業,佛教救護眾生,乃至捨頭目腦髓而不吝惜,豈可謂非積極救世者乎?
總上而論,佛教既是積極救世的,則與社會國家,均有密切之關係。凡抱愛群愛國思想家,皆當極方提倡,極力研究,極力宣傳,但得佛教慈悲之旨,而能普及,自可弭殺機於無形,化戰器為無用。汝也存慈悲之心,我也存慈悲之心,個個皆存慈悲之心,則世界全無苦境,盡成樂觀,豈不是不求和平而自得和平耶?圓瑛欲學佛教慈悲之道,所以前在寧波倡辦佛教孤兒院,迄今九週紀念。前歲,又同本教轉道和尚,及其師弟轉物三人,發願重興泉州開元寺,創辦開元慈兒院,教養兼施,定額一百二十名,已歷一載。自愧不能與一切人生之樂,拔一切眾生之苦,對此少數至窮苦而無告之孤兒,應盡佛子之天職,與以教養之樂,拔其飢寒之苦。此次來南洋也是代孤兒請願,籌集基金,今日迺蒙諸君開會歡迎,慚愧交併,不善言詞,統希指教!
獨步楞嚴承時勢──圓瑛法師
宗教兼通、保寺護教,勞苦功高傳統佛教的一代領袖
圓瑛大師生於一八七八年,福建省古田縣人。俗家姓吳,出家法名宏悟,字圓瑛,號韜光,又號一吼堂主人。
圓瑛的出生,相傳是父母求禱觀音,得夢觀音送子而來。但由於父母早逝,五歲多時就由叔父照顧,自幼聰穎,受私塾教育;年齡漸長,感身世孤零,人生如幻,十八歲時欲出家為僧,然而叔父勸阻不許。
十九歲時大病一場,於生病中發願,若獲痊癒,決志出家修行。後果然病癒,於是至福州鼓山拜興化梅峰寺增西上人為師,剃度出家。隔年至湧泉寺妙蓮和尚受具足戒,並學習經教律儀,之後到福州大雪峰寺隨達公和尚修苦行,當飯頭菜頭。後發心行腳,廣參名宿,依常州天寧寺冶開老和尚參究禪宗心法,又至寧波天童寺依八指頭陀敬安禪師習禪定,一心參究;期間也隨道階、諦閑、祖印、慧明諸師學習天台教觀,在天童寺前後六年,因穎悟好學,使他在佛學和修持上,打下深厚的基礎。
在天童寺從敬安習禪期間,當時十八歲的太虛也到天童寺參學,聽道階法師講《法華經》,受道階器重,視為法器。圓瑛與太虛二人也在天童寺結下法緣,成為莫逆之交,並結盟為兄弟,圓瑛法師是年二十九歲。
一九〇八年,圓瑛回閩南泉州湧泉寺開座講經,因宗說兼通善巧,辯才無礙,深受與會緇素崇敬,至此聲譽逐漸傳揚於閩南、江南一帶。次年,圓瑛住持寧波接待寺,為中興古剎而除舊新建,並於寺中創設「佛教講習所」,培養弘法僧才。
一九一一年民國肇建,政策更新,影響佛門寺產,隔年,八指頭陀敬安法師聯合十七省僧侶代表於上海成立「中國佛教總會」以護佛寺,圓瑛法師就被選為總會參譯長。
因應廟產興學、寺廟管理條例等對佛教不利的社會氛圍,章太炎呼籲寺院自辦教育,一方面讓廟產興學無可著力,一方面也同時提升僧人素質,於是圓瑛在一九一七年當選寧波佛教會會長後,在江浙一帶講經說法,創辦兩所「僧民學校」與「寧波佛教孤兒院」,作為入學者義務教育與收容孤兒實施工讀教育,這樣的作為受到各省佛教會的傚仿。
一九一四年任中華佛教總會參議長。曾講經於福建、浙江、北京、天津和臺灣等地,遠及南洋。歷任寧波天童寺、福州雪峰寺、鼓山湧泉寺、上海圓明講堂、南洋檳城極樂寺等多寺住持。
一九二〇年,圓瑛至北京講經,正值華北五省鬧旱災,他參與發起組織佛教賑災會,災民得以安頓,得北洋政府大總統徐世昌頒贈《大藏經》一部,安置於寧波的接待禪寺。
國民政府北伐成功後,廟產興學政策再度被提起,官學兩界借「寺廟管理條例」政策,欲沒收寺產以充實教育經費,佛教為了自保,在圓瑛、太虛、諦閑等諸法師及王一亭、謝鑄陳、黃懺華等諸居士的組織下,在上海召開「全國佛教代表會議」,成立「中國佛教會」,圓瑛法師任會長,向政府請願,反對「寺廟管理條例」。於是政府將政策修訂為「監督寺廟條例」,寺產危機方得渡過。
圓瑛主持中國佛教會的期間,積極推動佛教參與社會事業,鼓勵寺院開設慈幼院、醫院、工廠等分擔社會責任。然而一九三一年「寺產興學」風波再起,圓瑛法師再度出面奔走,全國佛教團體一致支持呼應,風波才得以平息。
是年長江水災為患,數省受災,圓瑛籌募賑災款項。秋天,日本藉口入侵東三省,即九一八事變,東三省淪陷,圓瑛通告全國佛教團體啟建護國道場,憂心於國事。隔年冬天,圓瑛住持之寧波天童寺大火,古剎蒙難,於是親自募捐,重建三年才完成,等住持天童寺滿六年,堅辭方丈職務。
一九三七年七月,盧溝橋事變發生,圓瑛擔任中國佛教會災區救護團團長,召集蘇、滬佛教青年,組織僧侶救護隊,於上海八一三戰事時,出入戰場運送傷兵難民,在上海圓明講堂設立難民收容所,又成立了佛教醫院、掩埋隊,從事救護收容工作。之後上海淪陷,救護隊轉到南京、漢口等繼續工作。而在救護工作經費出現問題時,又赴東南亞馬來半島募集醫藥費,亦拜會新加坡、吉隆坡、檳榔嶼等華僑居士,組織募款機構以助抗日。
一九三九年秋天,圓瑛與弟子明陽回到上海圓明講堂,不久即遭人檢舉為抗日分子,為重慶政府在東南亞募抗日經費,因此被日本憲兵隊逮捕,師徒兩人先關憲兵隊,後押送南京日軍憲兵司令部恐嚇刑訊,圓瑛不為屈服,經上海各界人士多方營救,日軍不得已才釋放他,但仍透過日本僧侶作說客,誘迫互相「合作」,亦被他拒絕。
圓瑛回上海後,仍駐錫圓明講堂,閉門謝客,專心撰著,共寫了《勸修念佛法門》、《發菩提心文講義》、《阿彌陀經要解講義》、《佛說八大人覺經講義》、《楞嚴綱要》等書。又至天津、北平、無錫、南京等地應請講經。
一九四五年春天,為補弘法人才之不足,創辦「圓明楞嚴專宗學院」,選取海內外青年學僧三十二人,自任院長,並親自主講《楞嚴經》,編寫講義。
一九五二年代表佛教界出席在北京召開的「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次年代表上海巿參加北京籌備中國佛教協會,在陳質如、趙樸初、周叔迦等的推選下成為第一任會長,後南返至寧波天童寺養病,未久即圓寂,享壽七十六歲。
主要著述與傳人
圓瑛博覽三藏,禪淨雙修,教觀兼通,一生弘講過許多經論,無門戶之見,主張各宗平等,性相通融。他曾說:「余生平本無門戶之見,初學禪宗,後則兼修淨土,深知禪淨同功;先學天台,後學賢首,乃知台賢一致;始學性宗,繼學相宗,了知性相不二。今對密教,亦極信仰,固知顯教是佛所說,密教亦佛所說。」顯示他對佛法宗派的平等態度。
其中,圓瑛對《楞嚴經》的修證與講解尤其有獨到之處,被視為是近代僧眾大德中解說《楞嚴經》的第一人,其深入禪淨教觀等宗派教法,打破了一宗一派的局限。
其他主要講授的經典有:《佛說八大人覺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佛說阿彌陀經》、《佛說無量壽經》、《佛說仁王護國經》、《佛說盂蘭盆經》、《圓覺經》、《大乘起信論》等。
圓瑛一生著述甚多,主要如《大乘起信論講義》、《首楞嚴經講義》、《圓覺經講義》、《金剛經講義》、《一吼堂詩集》、《一吼堂文集》等近二十種,由門人弟子明暘法師編輯成《圓瑛法彙》印行流通於世。
其弟子中主要的代表人物為明暘法師、慈航法師、白聖長老、趙樸初居士。明暘從其剃度出家,隨侍圓瑛身邊直至其圓寂,所以圓瑛一生著述即是由明暘編輯成《圓瑛法彙》而出版。
其中慈航法師與白聖法師則來到臺灣。慈航為保護大陸來台學僧不遺餘力,安頓青年僧度過紛亂的時期。白聖在臺灣傳三壇大戒,領導整合「中國佛教會」,追根溯源,改變臺灣佛教的民間特質與日本佛教影響,紹繼漢傳佛教於臺灣。由此可見,圓瑛法脈下的四位弟子分別對大陸與臺灣佛教留下深遠影響。
護教衛國之典範
圓瑛兼通禪教,尤精《楞嚴》,被譽為「楞嚴獨步」。先後曾七度獲選為中國佛教會理事長,並榮膺寧波天童寺、七塔寺等十大名剎方丈。晚年在上海創建圓明講堂,並辦有「楞嚴專宗學院」,培育僧材,桃李遍布海內外,在傳統派佛教界享有崇高的聲譽。
民國初年佛教改革的大風潮,諸多高僧大德都已意識到佛教非改革不可,也都努力作為。雖然因為緣起差異而有著截然不同的行事風格,卻是共同為著傳續佛法燈明而捨身護教。
圓瑛一生為教為國,盡心盡力,在行事風格上,不同於太虛在傳統經教學習外還有祇洹精舍的新式教育薰習、主張銳進改革;圓瑛為諦閑、印光等佛教界傳統派長老所器重,他代表著傳統派與改革派之間,緩和革新的中流砥柱。在一個全然創新的年代,他所扮演的角色,起了承先啟後的滑潤作用,也讓整個如高速列車奔馳的時代不會失控,在轉速與扭力上獲得平衡,得以順利開創未來的新局勢。
___________
佛教與人生
諸位!今天講題是佛教與人生,先講佛教,然後再講人生。佛教即是佛之教法,佛是何許人,乃是大覺悟之人,覺悟宇宙人生真理,乃至徹底覺悟一心本源之理體。在過去二千九百六十五年時,降生於中印度迦維衛國,為皇太子,具偉大之人格,犧牲王位尊榮,發心入山修道,打破一切環境,解除人生痛苦;十九歲出家,三十歲成佛,名為釋迦牟尼佛。
釋迦二字,釋能仁,牟尼二字,譯寂默。當佛出家時,觀見世間老病死苦,遂生感觸,欲求一解決老病死苦之方法,而為人類解除人生之痛苦。此種發心,即是孫總理所說三種仁,謂佛教為救世之仁,佛能之,故曰能仁。佛既出家之後,在雪山苦行六年,寂靜宴然,參究人生真理,安坐不動,靜極光通,因定發慧,默契無言大道,故曰寂默。又佛字覺義,覺則為佛,不覺即是眾生,不覺就是迷,佛與眾生,乃在一心迷悟之分。眾生雖迷,佛性本具,故佛成道時,說大地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祇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猶如古鏡本具光明,祇因塵垢障蔽,不能發現;人人若肯擦磨心鏡,個個都可作佛,而釋迦是已成之佛。教者,我佛教化眾生之學說,綜四十九年,所說不出為戒定慧三種無漏學說。所謂攝心為戒,由戒生定,因定發慧,此戒定慧三種,即是改造人生的方法。其宗旨純粹,義理淵博,能指迷啟悟,有益人生,故得成為佛教。
現在佛教講畢,接講人生。人生不出因果二字,由因果中間,含有善惡、苦樂、身心、生死八字,而因果實為人生之主要,善惡苦樂身心生死隨之轉變。人生無非依因感果,無因必不成果,譬如世間無有種子,那得結實,必先種其因,然後收其果,人生之定理,亦復如是。任從那種學說,不能推翻因果,若撥無因果,即是外道論議,世間邪說,違背正理。
按佛教以惑業為因,苦報為果,惑即迷惑,如貪瞋癡等心,業即依貪等所造之業,如殺盜淫等,此惑業二者為因,依業因必定招感苦果。試舉一例,若有一人,存貪財之迷惑心,不了愛財須當取之有道,必定依著貪財之第六意識而指揮眼根,去看那裡有財,再指揮身根,去竊取或搶劫,此即依惑造業,因也。若被人發覺,報告官府,被捕治罪,而受苦報,果也。此即人生不出因果之明證。
上約苦因苦果,而論人生,若善因善果,可以類推。更有進者,此約現世因果論,尚有隔世因果,不可不知,試問我們現前身心,即是人生果報,畢竟因從何來?若謂從父精母血,結合所成,此即不明人生之來源。要知我此身心之苦果,乃從前世惑業之苦因,所受之報,由夙生自己業緣,與父緣母緣三緣結合,而得受生,非僅父母精血而已。若是執精血所成,世間許多無子之人,豈無精血耶?以此推究自明。更復當知人生苦樂窮通壽夭得失,並非有那個可以主宰,完全由自己業因使然;「楞嚴經」云:「循業發現」是也。若明此理,對人生之境遇,可以隨緣而安,對人生行為,自能謹慎,集中一種心力,造成一種殊勝業力,招感將來殊勝之人生樂果,自是可能之事完矣。倘有疏忽之處,惟希見諒!
佛法之精神
今日承蒙諸君過愛,開會歡迎,圓瑛自愧德薄才庸,實不敢當。惟是大家有緣一堂聚會,很是一種良好機會,可作為一番佛教之討論。
夫佛教應行討論之點,不一而足,今天不妨把佛教是消極不是消極,是厭世不是厭世,這問題先來解決;這個問題解決之後,即能解釋世人種種之誤會。因世人多以佛教為消極,為厭世,不生信仰,故印度為佛教之祖國,流傳二千餘年,現在幾乎無有佛教。即東流中國,千有餘載,而今猶未普及,究其原因,不出三種:一、佛教經書義理深奧,未易領解,由難解故,人多不看,所以不知佛教之精華與佛教之利益。二、佛教徒輩不事宣傳,即有一二窮經明理之士,亦多蘊匵而藏,不行法施,所以餒人少聞佛法,聞既不聞,信仰何自而生?三、法門廣大,龍蛇混雜,凡聖交參,賢善之士,遁跡山林,韜光匿采,人多不見,不肖之流,偏在社會,出頭露角,人多輕慢,因不信僧界,併不信佛教。有此三種原因,故佛教不得昌明於世界。現因物質文明之失敗,哲學進步之趨勢,人心漸漸趨向於佛教,其間更有許多仍以佛教為消極,為厭世,而觀望不前者。圓瑛少安儒業,冠入空門,研究教典,垂三十年,深信佛教,實在是積極的,不是消極,是救世的,不是厭世。敢大聲疾呼,而告於我僑胞;試分三部討論:
一、就佛教本身而論:釋迦降生中印度,為淨飯王太子,因觀老病死苦,大生感觸,人生斯世,而有如是三事,無論何人,皆不能免,即發勝心,欲求一種方法解脫眾苦。如是可見最初發心即是為眾,不是為己。至十九歲出家,捨皇宮樂,棄輪王位,難捨能捨;學比丘法,修頭陀行,難行能行;著敝垢衣,行平等乞,循方乞食,難忍能忍。乃至坐菩提樹下,發廣大誓,謂:「不成佛道,不起此座。」此皆大精進,大勇猛,其中具四宏誓願:誓度無邊之眾生,誓斷無盡之煩惱,誓學無量之法門,誓成無上之佛道。此種宏願,完全是積極的,救世的,不可以其出家,遂謂為消極厭世。譬如世界學者要學一種學術,研究多年,放棄諸事,對其放棄方面觀之,近似消極,對其研究之方面觀之,正是積極,其目的,在犧牲個人,利益群眾,待學成之後,將其所學術,貢獻世界,利樂眾生;佛亦如是,豈可謂為消極厭世者乎?
二、就佛之字義而論:梵語「佛陀」,華譯「覺者」,乃是大覺悟之人,覺悟一切諸法,無所不知,無所不識。對宇宙人生二者論之,覺悟茫茫世間,芸芸眾生,無非業感。世界,乃眾生同業所感,共同依止,同得受用。眾生,即個人別業所感,苦樂果報,各別不同。細分之,同業之中,亦有別業,別業之中,亦有同業,一一皆由迷惑妄心所造,依惑造業,依業受報。世界之與眾生,皆屬果報,世界為依報,眾生依止,眾生為正報,正受苦樂。逆推之,果報由於業方,業力由於妄惑,妄惑不出眾生之心,華嚴經云:「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如是,則可證明世界皆是眾生業力造成,譬如世人,欲造一座房屋,亦皆由其心力,欲造幾層,便成幾層;則以小例大,心造世界,決定無疑。
試問:而今世界,是何世界?是不是人慾橫流之世界,是不是修羅爭鬥之世界,此種世界,皆由眾生貪瞋癡慢嫉妒種種惡心造成,這種惡現象,人心日積月漓,世道愈趨愈下,我愛群愛國之同胞,無一不抱救世之思想。亦有一般人,欲以鎗砲為救世具,思藉武力創造和平,此乃夢想顛倒,以殺伐因,求和平果,斷不能的。現欲救世,如炙病者,須得其穴,在愚見看來,有欲挽回世道,必定救正人心,果欲救正人心,惟有宏揚佛教,此非圓瑛身為佛教徒,偏於佞佛也。因我佛自己覺悟,一切世界,都由心造,眾生以清淨心,造成清淨世界,以惡濁心,造成惡濁世界,故自覺之後,而行覺他,說法四十九年,說出種種法藥,救治眾生惡濁之心病。
今但舉「無我觀」之法藥,對治眾生「我執」之心病,先覺此身,乃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和合而有,離卻四大,無我可得,千萬不可認作實我,而起貪瞋癡慢嫉妒等心。世界上人,個個能修「無我觀」,能將這個「我執」打得破,則貪等諸惡濁心,自然息滅,惡濁心滅,清淨心生,不難轉惡濁世界而成清淨世界。佛欲喚醒世界眾生,共嘗法藥,祛除心病,經歷五時,循循善誘,自覺覺他,歷久不倦,豈可謂非積極者乎?
三、就佛之宗旨而論:佛以慈悲為本,慈者 ,與一切眾生之樂;悲者,拔一切眾生之苦。眾生未出輪迴,備受諸苦煎迫,如來因興無緣大悲(無緣者,無所不緣),運同體大悲,為說諸法,普令離苦得樂。而如來慈悲,視大地眾生,皆如一子,冤親平等,一視同仁,不生分別。如是看來,則如來慈悲,更有過於父母,父母慈悲,止於現世,如來度生,若眾生此世不受教,不得度,來世仍欲度之,必令離苦得樂方慰其心。又世之父母,若生多子,則心有分別,愛有厚薄,而如來則盡大地眾生,皆如一子,無不普教,不獨法施救護,倘若應以身命布施,而得救護者,亦欣然布施,而救護之,又不獨對同類之人如是,乃至異類之眾生,無不如是。
佛教有云:「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又菩薩救度眾生,常向異類中行(即變畜生等),試舉釋迦過去行菩薩道,有一世憐憫畜生,恆遭殘殺食噉之苦,有欲救護,乃變作鹿王,管五百鹿眾,彼時提婆達多(佛之堂弟)亦作鹿王,亦管五百鹿眾。一日,國王起兵圍獵,將那座大山重重圍繞,時釋迦鹿王,念眾生命頃刻,即思救護,乃語鄰群鹿王言:「汝我當為眾生,而作救護,同策喚王請願,求其解圍,自後,汝我每日輪流進貢一鹿,與王食之。」商量已訖,即詣王所,以作人言,謂:「小鹿今日為眾請願,求王解圍,王若行獵,食必不及,一二日其肉必腐,其味必變,不如不獵,小鹿願每日進貢一鹿,與王充饍,恆得食鮮,永不斷絕。」王見鹿知請願,又能作人語,心大奇之,乃許。後二群鹿,每日輪派一鹿進貢。一日,鄰郡鹿王派一母鹿進貢,而母鹿腹孕小鹿,三日可生,乃與王求請先派他鹿,待其字生,乃往進貢,王不許。而母鹿知釋迦鹿王有道,乃往求之,具訴其情。釋迦鹿王意想若派他鹿代死,心必不甘,誰願先死,若不允其請,則辜負所求,即以自身代往就死。即到王所,王問:何以自來?乃將其事一一告白於王,王聞之,大生慚愧,何以人而不如獸乎?即說偈曰:「汝是鹿頭人,我是人頭鹿,我從今日後,不食眾生肉。」遣鹿還山,王自此持齋,禁止全國,不許畋獵,由其捨一己之身命,救護無量眾生之身命,消弭無量眾生之殺業,佛教救護眾生,乃至捨頭目腦髓而不吝惜,豈可謂非積極救世者乎?
總上而論,佛教既是積極救世的,則與社會國家,均有密切之關係。凡抱愛群愛國思想家,皆當極方提倡,極力研究,極力宣傳,但得佛教慈悲之旨,而能普及,自可弭殺機於無形,化戰器為無用。汝也存慈悲之心,我也存慈悲之心,個個皆存慈悲之心,則世界全無苦境,盡成樂觀,豈不是不求和平而自得和平耶?圓瑛欲學佛教慈悲之道,所以前在寧波倡辦佛教孤兒院,迄今九週紀念。前歲,又同本教轉道和尚,及其師弟轉物三人,發願重興泉州開元寺,創辦開元慈兒院,教養兼施,定額一百二十名,已歷一載。自愧不能與一切人生之樂,拔一切眾生之苦,對此少數至窮苦而無告之孤兒,應盡佛子之天職,與以教養之樂,拔其飢寒之苦。此次來南洋也是代孤兒請願,籌集基金,今日迺蒙諸君開會歡迎,慚愧交併,不善言詞,統希指教!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