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現代佛法十人(二):佛教的改革者-太虛
滿額折

現代佛法十人(二):佛教的改革者-太虛

定  價:NT$ 380 元
優惠價:90342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8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改變近代佛教發展的十位大師,
若要了解他們的生平、他們帶來的影響、他們如何重振佛教,
必不能錯過的經典文選!

太虛──提倡人生佛教,發揚菩薩精神,開創思想新境界,允為當代最偉大的佛教大師

自幼父親去世,母親改嫁,和外祖母一起生活長大的太虛,家境非常清苦。他在十六歲時出家。但出家的源起,並非對佛法的渴望,而是因為當學徒的時候看了許多章回小說,仙佛不分,想要求神通。幸好出家後得有親近善知識的機緣,走上真正佛法修行之路,終於在有一天閱讀《大般若經》的過程中,大徹大悟。

他實踐了自己立下的「中國佛教亦須經過革命」的宏願,接續楊仁山辦祗洹精舍的風氣,持續佛學研究;創辦武昌佛學院,帶動佛教舉辦僧學的風氣;創立「世界佛教聯合會」,首開佛僧去歐美弘法的紀錄。

太虛教化僧俗,桃李滿天下,門下四大弟子有印順、法尊、葦舫、塵空等。而大醒、大勇、東初、慈航法師等也都師志於他。印順更將其人生佛教思想轉為人間佛教,在臺灣佛教成為主流傳教弘化的思想。

本書除介紹太虛的生平之外,亦收集他的修行自述、重要文章,以及與友人來往書信,可以體會他的修行要訣、視野與氣魄。


【套書特色】

《現代佛法十人》套書:楊仁山、太虛、歐陽竟無、虛雲、弘一、印光、圓瑛、呂澂、法尊、慈航

․了解漢傳佛教如何從清末的衰頹至民國後的中興,再到現今的發揚光大,必不可錯過認識這十位佛學大師
․無論隸屬何種教派、任何修行程度,本書皆為理解漢傳佛學橫切面的經典鉅著
․民初四大師:虛雲、弘一、印光與太虛法師的精華文選皆收錄此中
․聖嚴法師、星雲法師、證嚴法師、惟覺法師等影響臺灣佛學的重要宗教家,皆與十位大師有所師承或因緣
․提供理解禪宗、臨濟宗、淨土宗、律宗在近代教義發展演變的途徑
․漢傳佛教如何進入西藏、且藏傳佛教在近代的漢譯路線為何,也在本套書中可覓得解答

作者簡介

主編
洪啟嵩
國際知名禪學大師。年幼深感生死無常,十歲起參學各派禪法,尋求生命昇華超越之道。二十歲開始教授禪定,海內外從學者無數。

其一生修持、講學、著述不輟,足跡遍佈全球。除應邀於臺灣政府機關及大學、企業講學,並應邀至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俄亥俄大學,中國北京、人民、清華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復旦大學等世界知名學府演講。並於印度菩提伽耶、美國佛教會、麻州佛教會、大同雲岡石窟、廣東南華寺、嵩山少林寺等地,講學及主持禪七。創辦南玥覺性藝術文化基金會、印度菩提伽耶全佛公益信託,現任中國佛教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大學講座教授、臺灣不丹文化經濟協會榮譽會長。

畢生致力以禪推展人類普遍之覺性運動,開啟覺性地球,二〇〇九與二〇一〇年分別獲舊金山市政府、不丹王國頒發榮譽狀,二〇一八年完成「世紀大佛」巨畫,獲金氏世界紀錄認證「世界最大畫作」,面積超過一萬兩千平方公尺,二〇二〇年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歷年來在大小乘禪法、顯密教禪法、南傳北傳禪法、教下與宗門禪法、漢藏佛學禪法等均有深入與系統講授。著有《放鬆禪法》、《睡夢禪法》、《坐禪之道》、《禪觀秘要》、《如何修持心經》、《前未來》、《天天都成功》、《愛情的22個關鍵辭》、《送你一首渡河的歌》、《送你一首財富的歌》、《送你一首智慧的歌》及《飲一杯心茶》、觀音傳十萬史詩系列首部曲《楊枝淨水》、《佛經地圖:百經卷》等近三百部。

黃啟霖
臺大哲學系及國家發展研究所畢,一九八三年與洪啟嵩成立文殊佛教文化中心、文殊出版社,一九八九年擔任中央電台編譯至今。譯書有《圓滿之愛──達賴喇嘛訪美演講集》(時報文化)、《開創時代的政治巨人》系列之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達賴喇嘛(鹿橋文化)。

目次

出版者序──一個讀者的觀點 郝明義
《現代佛法十人》編者新序 洪啟嵩
佛教改革第一人──太虛大師

僧制
我的佛教改進運動略史 
告徒眾書 

中國佛教
震旦佛教衰落之原因論 
建設現代中國佛教談 

佛法與判教
我怎樣判攝一切佛法 
佛之修學法 
佛陀學綱 

人生佛教
人生佛學的說明 
即人成佛之真現實論 

菩薩行與自述
從巴利語系佛教說到今菩薩行 
志行自述 
本人在佛法中之意趣 
我的宗教經驗 

世苑與《海潮音》
世界佛學苑漢藏教理院緣起 
漢藏教理院訓條 
世界佛學苑之佛法系統觀 
我新近理想中之佛學院完全組織 
《海潮音》月刊出現世間的宣言 

遊記
寰遊記之動機與感想 

時局
上國民會議代表諸公意見書 
對大師學生會籌備員之訓勉 
現代青年與佛教之關係 
由青年路向問到佛教革興 

後記

書摘/試閱

【內文試閱】
佛教改革第一人――太虛大師
提倡人生佛教,發揚菩薩精神,開創佛教思想新境界,允為當代最偉大的佛教大師

太虛大師生於一八八九年,浙江海寧人。俗家姓張,學名沛林,法名唯心,字太虛,別號雪山老僧、昧盦等等。
太虛兩歲時父親病逝,五歲時母親再嫁,此後與外祖母生活。幼年體弱多病,到八歲時聽舅父教授講解《四書》,兼說《今古奇觀》之類,理解力頓發。太虛深受一生篤信佛道的外祖母薰陶,幼年隨從外祖母去九華山晉香、朝禮普陀山,沿途禮拜諸佛寺,見寺僧生活而生起歆慕之心。
十三歲開始,他到百貨行當學徒,後因體弱不堪勞務,十六歲出家。他自述最早出家的動機,是因為在百貨行時看了很多章回小說,所以仙佛不分,「吾以慕仙佛神通而出家。」十七歲時,太虛依止水月法師,聽受《法華經》,間閱《指月錄》、《高僧傳》等,開始用禪錄中「話頭」默自參究。隔年,得與圓瑛因詩文而結交,彼此相互欣賞,至七月,兩人訂盟為弟兄,彼此共許「同究一乘妙旨,同研三藏玄文……同宏大教,同演真詮,乃至最末後身同證菩提,同成正覺」之願。太虛至天童寺,聽道階老法師講《法華經》,才知佛與仙神不同。
十九歲時,太虛再往天童寺,聽道階老和尚講解《楞嚴經》,閱讀《楞嚴蒙鈔》、《楞嚴宗通》而愛不釋手,閒暇時聽道階講《相宗八要》及《五教儀》,於是具有天台教義的基礎。太虛後來聽道階老和尚讚嘆閱讀《大藏經》的利益,心生嚮往,並得圓瑛幫助,為他修書介紹及親自帶他至慈谿汶溪西方寺閱《大藏經》。
是年冬天,太虛閱《大般若經》將盡,身心漸漸凝定。
「一日,閱經次,忽然失卻身心世界,泯然空寂中,靈光湛湛,無數塵剎煥然炳現,如凌虛影像,明照無邊。座經數小時,如彈指頃;歷好多日,身心猶在輕清安悅中。」
太虛契悟之後,說自己再看《華嚴經》時,「恍然皆自心中現量境界……所有禪錄疑團,一概冰釋,心智透脫無滯。所學內學教義,世諦文字,悉能隨心活用。」
太虛本來準備從此就走超凡入真之路,但是次年當時開僧界新風氣的先行者華山來找他。華山對他力陳世界與中國的新趨勢,以及佛教不快速革新將無法適應時代新潮流。太虛初時不認同,與之辯論十餘天,後來跟華山要了他帶來的書閱讀,包括康有為〈大同書〉,梁啟超〈新民說〉,章太炎〈告佛子書〉、〈告白衣書〉,譚嗣同〈仁學〉、嚴復〈天演論〉等,與華山結為莫逆之交。太虛以佛學救世之宏願,從此勃發不止。他把先前要超俗入真之心,改為迴真向俗之行。
不久,太虛再結識革命僧人棲雲法師,閱讀《民報》、《新民叢書》及鄒容的《革命軍》等書刊,引起他「中國佛教亦須經過革命」的思想。
二十一歲時,太虛在華山和棲雲兩位法師的激勵下,到南京楊仁山創辦的「祇洹精舍」就讀。當時祇洹精舍有十多名學生,但半年後因經費而停辦,太虛因華山推薦到普陀山化雨小學任教員,年底再回西方寺閱藏。
二十二歲時,太虛在廣州期間受粵僧誌光等人邀請,在華林寺講佛學。太虛很快在誌光的獅子林,組織設立佛學精舍,按時講說,並編出《教觀詮要》、《佛教史略》,這是太虛講學著述的開始。
一九二二年,太虛三十四歲時,在李隱塵、陳元白等人的建議下決定創辦養成佛教人才的學校,提出興辦佛學院計畫,在武漢政商各界支持下,創立了「武昌佛學院」,僧俗兼收,目的在造就佛教師範人才,出家者實行整理僧制工作,在家者組織正信會,推動佛教讓廣大的人們有正確的認知或信仰。佛學院參考日本佛教大學的課程設立,管理則參考禪林規制。太虛的建僧運動,發軔於此,中國佛教界始有「佛學院」之名。
同年,太虛在廬山大林寺發起組織「世界佛教聯合會」之議,太虛的世界佛教運動從此開始。兩年後,太虛在廬山召開了「世界佛教聯合會」。
一九二八年,太虛在南京創設「中華佛學會」,並弘化於英、法、德、荷、比、美各國,是中國僧人赴歐美傳播佛教的開始。
太虛在法國學者建議下,於巴黎東方博物館召開會議,發起籌辦「世界佛學苑」,學苑宗旨「昌明佛學,陶鑄文化,增進人生之福慧,逹成世界之安樂」,並商定學苑通訊處設立在法國東方博館,及中國南京毘廬寺,之後又增設英國倫敦、美國芝加哥、德國福朗福特三處通訊處。次年四月太虛離開美國後,結束歷時七個多月的歐美五國訪問弘法,將遊歷訪問寫成《寰游記》出版。
二次大戰中日戰爭爆發,太虛以中國佛學會理事長之名義電告全國佛教徒,呼籲全國各地佛學會、佛學機關團體及叢林寺庵等四眾佛弟子,團結抗戰。抗戰期間,太虛擔任佛教訪問團團長,出訪過緬甸、印度、錫蘭等國,並與泰戈爾和聖雄甘地會面。帶回法物及紀念品,包括最珍貴的貝葉巴利文藏經共約五百餘件,全放在縉雲山漢藏教理院陳列室。
抗戰勝利後,一九四七年三月,太虛在上海玉佛寺說法快結束的時候,突然中風舊疾復發去世,世壽五十九。封龕時,各界參禮者三千餘人,備極哀榮。不久,在海潮寺荼毘,法尊等拾取太虛靈骨,得舍利三百餘顆。

重要著作與傳人
太虛大師是當代中國佛學集大成者,他擅長於融貫統攝,而且不拘泥於天台、賢首、禪宗、淨土宗,而卓然自成一家,著作等身。
主要著作有《真現實論》、《法相唯識學》、《起信論研究》、《整理僧伽制度論》、《太虛大師寰遊記》等。太虛大師圓寂後,由弟子印順法師將太虛大師的著作編成《太虛大師全集》共約七百餘萬字,文章共一千四百四十八篇。
太虛大師教化僧俗,桃李滿天下,門下四大弟子有印順、法尊、葦舫、塵空等。而大醒、大勇、東初、慈航法師等也都師志太虛大師。印順更將其人生佛教思想轉為人間佛教,在臺灣佛教成為主流傳教弘化的思想。

對佛教的貢獻
佛教在民國初期面臨時代的衝擊,在時空環境強力變遷下,佛教淪為老舊的象徵;歷代累積而來的龐大寺產,也成為社會覬覦、侵奪的對象。在危急存亡之秋,佛教內部紛紛發起改革的聲浪。當時,從事教育、慈善者眾多,而全心投入佛教體制革新者,則以太虛大師為領袖。
他一生倡導佛教革新,致力於佛教制度的創新,太虛在表明其革命心志時說道:「志在整理僧伽制度,行在瑜伽菩薩戒本。」對於力行出家僧團制度的革新,及實踐菩薩所應行時,在他《五十初度詩》中說:「我今修學菩薩行,我今應正菩薩名,願人稱我以菩薩,不是比丘佛未成。」志慕大悲菩薩行的志向顯露無遺。
太虛大師畢生推動對僧伽教育的革新,對現代佛教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一、開啟現代僧學教育:太虛大師開啟了佛教興辦僧學的風氣,特別是他所創辦武昌佛學院,為佛教現代化教育帶來新氣象,也帶動各地佛學院的興辦。
二、培育僧伽人才:近代佛學院的興起,為佛教造德學兼備的僧才,現代諸多耆宿長老,如:大醒、印順、慈航、演培、續明等,許多都曾就學於太虛所創辦的佛學院。
三、世界佛法的弘觀視野:太虛大師與英法學者共同發起籌辦「世界佛學苑」,積極向海外各國弘法布教,與世界佛教聯結,並派遣學僧分赴西藏、印度、錫蘭等地留學,以從事巴利文、梵文、藏文等系佛學的研究。法尊法師所主持的漢藏教理院,正是其中具體的成果之一。
太虛大師一生志業的核心精神,正如其所自述:「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現實。」其一生以大乘菩薩的入世精神,倡導立足於「此時、此地、此人」的人生佛教,致力於佛教的改革與振興。
太虛大師的精神不只是這個時代的,同時也是未來的。他所展現的精神,正是佛陀以來的根本精神:從深刻體悟佛陀的教法,悟入法界實相,進而以自身開悟的境界,上合於佛陀教法,在時代中弘揚教化,這正是佛法「藉教悟宗、依禪出教」的大傳統,不離於佛陀的應世本懷,使一切眾生得到廣大的利益。太虛大師真修實證的悟境、寛廣的心胸,及宏觀的國際視野,這三個要素使他能穿透時代,不斷開創出新精神,成為當代佛教革新運動的偉大舵手,及現代漢傳佛法乃至世界佛法的重要典範!

_____________

我怎樣判攝一切佛法

這題目講起來很廣,可分為三期說明,由於時間的關係,今則縮為二段:即前二期的略述和第三期的詳說。

一、前二期我對一切佛法的看法

甲 初期的略述

我最初對佛法成立一個有系統的思想,是在光緒三十四年至民國三年間。那時我對佛法用過這麼一番修學工夫:一方面作禪宗的參究,一方面也聽些經教。所聽的經教,以天台教理為主,兼及賢首的五教儀、慈恩的相宗八要等,所謂教下的三家。後來閱藏,讀《大般若經》,在甚深般若中得一相應,於是對從前所參學的禪教,便融會貫通,將整個佛法作這樣的看法:認為佛法不外宗下與教下二種──同於世親所分證法、教法。我這樣的看法,和明朝政制將佛法分為禪、講、律、淨、教的五門是相攝的。「禪」是教外別傳,離語言文字的禪宗,也就是宗下。「講」包括教下三家──天台、賢首、慈恩,就是教下,而律淨教亦可歸教下所攝(不過正式可稱為教下的,是天台、賢首、慈恩的三家)。「律」乃出家在家所受持的戒法,「淨」是修學佛法的人所歸的淨土;「教」就是「密」教而為當時所流行的,如早晨上殿念楞嚴大悲十小咒,晚間施食念蒙山及放燄口等。然皆可為教下所攝,故全部佛法,即宗下教下也。離語言文字,離心意識相,離一切境界分別,去參究而求自悟自證者謂之宗;由語言文字建立,而可講解行持者謂之教。以宗下教下說明一切佛法,是我初期對佛法的系統思想。這期的思想略見遺留在佛教月報。

乙 第二期的略述

講到第二期,是從民四年普陀山閉關後而產生的一系思想。在這閉關期間,我對佛法的見解和認識,與初期大有變更,這在《佛法導言》及《僧伽制度論》〈僧依品〉裡說得很明白。佛法有大乘和小乘,而小乘是大乘的階梯、大乘的方便,所以小乘可附屬於大乘,所謂「附小於大」。故我認為佛法的根本宗旨,唯在大乘,《法華經》中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就是闡明這個宗旨。不過有一部分的根機,在小乘法中修證到就以為滿足,以為究竟,其實真正的究晚,還在大乘。
小乘的宗派在印度雖有二十部,在中華雖有毘曇、俱舍、成實三宗,但具舍毘曇可歸納於唯識,成實可入附三論。至於我國的大乘十一宗,湼盤宗後歸法華,地論宗歸入華嚴,攝論宗歸入唯識。所以把整個佛法歸納為大乘八宗。其中的律宗,是取的南山律宗,南山所傳的四分律,雖源出小乘,但在道宣律師的弘揚下,卻也轉為大乘了。如南山律所有的戒體即以思心所種子為其體,故南山律宗是融小歸大的一乘律宗。天台、賢首、三論、唯識、禪、律、淨、密這大乘八宗,其「境」是平等的,其「果」都以成佛為究竟,也是平等的;不過在「行」上,諸宗各有差別的施設。這差別的施設,乃各宗就某一點上來說明一切法所起的觀行:如唯識宗,以一切法皆是識而說明一切法,三論宗以一切法皆是空而說明一切法──故各宗有各宗的方便殊勝施設。這樣來判攝一切佛法與古德的判教,完全不同了,比方天台判釋迦如來一代時教,則有藏通別圓等差別,判自己所宗的為最圓教理。我則認為諸宗的根本原理及究竟的極果,都是平等無有高下的,祇是行上所施設的不同罷了。八宗既是平等,亦各有其殊勝點,不能偏廢,更不能說此優彼劣,彼高此下。關於這個說法,最有具體說明的是大乘宗地圖(此圖製於民國十二年,曾演講數次:民二十年最後一次在柏林寺講時,由法舫紀錄,現有《大乘宗地圖釋》單行本流行)。以上是我前二期對佛法見解的一個概說。

二、第三期我對佛的看法

這一期我對佛法的整個系統思想,在本院修學的人,應仔細的聽,聽時要牢牢的記得,聽後要如理思唯和加以研究。學天台教的人,會了他的判教,即以他的五時八教方法去弘揚;故在這裡跟隨我學的人,對我所講此期的佛法系統思想,也應善為運用,以作將來弘法時,判攝一切佛法的根據,亦可以這作為整個佛法的基本見解。
在民十二三年後我對佛法的見解,就萌芽了第三期。這期的思想是什麼呢?此與前二期迥然不同。第一期的見解,可以說是承襲古德的,第二期的見解,是攝小歸大而八宗平等,即不同於第一期的因襲;而第三期則更不同於第二期了。然思想如是變更,見解如是進展者,乃不為舊來宗派所拘束,而將釋尊流傳到現代的佛法作圓滿的判攝罷了。這期可分教、理、行三者來講,由民十二年後,直到今日以前,這種思想分散在我的講著裡的很多,不過還沒有作過綜合的說明。

甲 教之佛本及三期三系
釋迦牟尼的一代教法,在古來大德,有判為五時八教的,有判為三時五教的,也有判為三時教的。我以為:佛在世時,佛為法本,法以佛為主、以佛為歸,雖然應機說法差別無量,但並沒有分大乘小乘頓教漸教,故佛為法本,法皆一昧,佛怎麼說就怎麼說。雖聞法者以特殊的機緣關係,解有差殊,但不能以此別為大小,故也就就不能分作任何的宗派了。因為佛是唯一的,所以佛所說的法,當然也就是一昧了。
到了佛滅度後,佛陀的教法,就不是那麼一昧的了。依當時印度的法藏結集,和後來教法的流行演變,就已分作三期。
第一、小行大隱時期:初期的結集,是由迦葉、阿難、優波離所主持,結集的工作並不完全由他們整理,與之同時或後時更有其他的弟子結集,所謂有富樓那結集,窟外結集,菩薩結集等。但在佛滅度後,為當時國王大臣所護持,流行世間的佛法,則為迦葉、阿難所結集的三藏。至佛滅度二百年間,由此中分出上座部、大眾部兩大派,依此二部為本,更裂為二十部。在這二十部派未曾分裂之前,小乘教法是一昧和合的。也就是傳在錫蘭等處的巴利語三藏。在佛滅後的五百年間,雖有二十部派的分裂,但不出乎小乘三藏的範圍,故可說是小乘盛行的時期。然在這時期,也不能說完全沒有大乘佛法,不過由於小乘教法的盛行,大乘教法就隱沒不彰。因為舊時的學者,都以小乘教法為唯一的佛法,所以這時也可說為小行大隱的時期。由於佛滅度不久,佛弟子們仗佛威德的餘勢,能佛的軌範去實行,斷惑證果者,尚復不少,所以又名之曰正法時期。
第二、大主小從時期:初期的五百年過去,到了六百年的當兒,有馬嗚菩薩出世,著有佛本行讚等,竭力提倡大乘佛 。在他竭力的提倡宏揚之下,大乘佛法露其端倪。繼有龍樹、提婆應運而生,對破一切有部等法執,闡揚大乘畢竟空義。後復有無著、世親興起,發揮大乘妙有之理,對一切法空的基本思想,加以補充的說明。他認為一切法雖說是畢竟皆空,然其中的因果,有條不紊絲毫不爽,故說明一切種,成立阿賴耶。這在教理上,是發揮得淋漓盡致了。這末一來,遂使素來隱沒的大乘佛法,風行於世,遍佈於全個印度了,故這時可名之為大乘盛行時期。但這期間,並非沒有小乘教法,不過由於大乘空有的教義過於弘盛光大,是以使那有權威而盛行於初期的小乘教義,漸陷附庸地位,故可名之為大小並行時期,或大主小從時期
第三、大行小隱密主顯從時期:二期的五百年過去,到這期的五百年時,約在佛滅千二百年間,大乘空宗產生了清辨,大乘有宗產生了護法。清辨論師傳承龍樹菩薩畢竟空義破斥有宗,護法論師傳承無著菩薩如幻有義破斥空宗,於是大乘空有二宗分道揚鑣,互相對立,成為空有之諍。這種現象,在二期大乘盛行的時候是沒有的,以其時龍猛、提婆雖偏重於闡揚大乘畢竟空義,無著、世親雖偏重於發揮如幻有義,但後者只是補充前者,並未據為各有所宗,另成一派。但第三期間空有互相對敵的因子,已種於第二期。到這時候以後,大乘的盛行已達極點,而小乘也就幾乎沒落。由於大乘的發達盛行,於是佛法普遍到民間去。正在這時,龍智菩薩等出來弘揚密咒,把通俗的印度風習都融攝進來。因而密法就發達起來,故此時可名為密咒盛行時期。但在這期間,大小乘教法,非全絕跡於世,不過由於密法過於弘盛,致使那盛極一時的大乘佛 法及已衰落的小乘教理,皆依附密咒之中流行。故這期亦可名為密主顯從時期。印度密宗的盛行,是在佛滅千餘年之後。玄奘法師在印留學時,密咒流行尚少;到義淨法師去印的時候,密咒漸盛行,隨義淨法師去留學的人,就有學習密咒的了。如印度最負盛名的那爛陀寺,起初祇是大乘顯教的根據地,到了這時,也轉成為密宗的道場了。後來的超岩寺,更是完全盛行密教的。
上面所說的三個時期,是佛滅後印度佛教流傳的全部情形,即以印度三期所流行的佛教,而成為今日世界上所流行的三大系的佛教。
第一期盛行的小乘佛教,今日流行於世的可以錫蘭為中心,由錫蘭而流傳於緬甸、暹羅及安南、馬來亞群島等處,是為巴利文系佛教,也可說是錫蘭系佛教。初期的佛法本來是傳播到各方的,但他處隨了各地的不同環境,其後水生了種種沿革改變,另成別種的風尚宗派,甚或趨於消滅;唯所傳於錫、緬、暹能夠保持原狀,且一直流至今日而發展光大之。即今錫、緬等地的佛教徒,尚認為他們的佛教是上座部的正統派佛教,由阿育王時代所傳播去的。從這一點說來,可見錫、緬、暹所流行的佛教,就是印度初期所盛行的佛教。
第二期盛行的大乘佛教,現在流行為世的,可以中國為中心,由中國而流傳於高徵、日本及安南等處,是為漢文系佛教,也可稱為中國系佛教。故印度二期大小並行的佛教,由中國繼續傳承流行;因為中國的佛教,大小三藏,皆悉完備,且也並行世間。實際說來,印度三期佛教,中國皆有,但因以第二期為主,以中國一向所行的,都與印度第二期相類。
第三期盛行的密咒佛教,現存於世界上的丁以中國的西藏為中心,由西藏而流傳於西康、蒙古、甘肅及尼泊爾等處,是為藏文佛教,也可說為西藏系佛教。第三期的佛法流傳到西藏,這在歷史上是很明顯的,在中國唐朝的時候,西藏才有佛教輸入;而完成西藏的佛教,卻在我國宋朝。前面說過,印度佛教轉入第三期後,那爛陀、超岩二寺都是盛弘密宗道場,故到西藏弘揚佛法的蓮花生,即由那爛陀寺去的,中興西藏佛教的阿底峽,就是從超岩寺去的。現在西藏的佛教,漢文系的大乘,西藏也有;但西藏的小乘佛法不及內地完備,小乘經論都不具全;而密乘的教典卻比較多一點。大乘的空有二宗雖都有流傳,不過在密宗盛行趨勢下,一般修學密宗者,皆以空勝解為所依,故空宗較為發達。在印度的第三期佛教即屬如此,故當以今日西藏系為代表。
總合的來說,佛世時的教法,是一昧融通,無所謂分乘分宗的;所以一切法,以佛為歸為主,佛為法本,法皆一昧。及至佛滅度後,佛法在印度,分為三期,迄至今日流傳世界各國的,成為巴利文、漢文、藏文。這就是教之佛本及三期三系的概說。

(未完)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42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