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2/26年度盤點作業,門市店休一天,網路書店將暫停出貨,12/27將恢復正常營業,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地道建立
滿額折
地道建立
地道建立
地道建立
地道建立
地道建立
地道建立
地道建立
地道建立
地道建立
地道建立
地道建立
地道建立
地道建立
地道建立
地道建立
地道建立
地道建立
地道建立
地道建立
地道建立
地道建立

地道建立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50 元
優惠價
9031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菩提路上的五道十地功德,如同無上珍寶
捧讀本論,跟著妙音笑大師按圖索驥
就像開啟了無限寶藏的房間
一覽天上天下眾多珍奇

地道,分別指大乘地、小乘地與五道之義。如同草木山林等一切動不動法皆是依於大地而生,世出世間無量功德亦皆從三乘所生,故稱為「地」;由於修行現觀即能開闢前往解脫果位之道,如同道路,故稱為「道」。
佛陀從最初發心,為救度一切有情而求取無上正等菩提,經歷了三大阿僧祇劫成就佛果。成就正覺之後,為尋求獨自解脫的行者,演說了四諦等諸小乘的法門,為尋求無上佛果的行者,演說了大乘法門。
然而,行持大乘的行者,應以何為主要修持?中間又須經過何等位階,以致必須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大乘菩提果位?佛陀在《般若經》、《華嚴經》等大乘經中廣說十地的論述,令諸行者有所依歸。後世論師更以五道來總攝行者的修習次第。
然而,五道十地之內涵為何?印度論典中雖能見到五道的次第以及名稱──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也能略見五道的立名之義,以及諸道的修持內涵,但是對於諸道的界限,尤其是資糧道到加行道的細分界限,仍少見詳細的論述。
藏地論師在解釋《般若經》及《現觀莊嚴論》時,承繼了五道的論述,並且結合佛語、印度論著,深細推敲諸道界限,對五道的定義、界限作出嚴密的論述。一但確立了五道的界限,修道行者依此五道的論述,便能了知:修道進程雖然看似久遠,但是依著次第登進,其途徑非常明了,人人皆能拾級而上。
藏傳格魯派延續了印度那爛陀的絕學,開立了五部大論的學程,在量論前行三書結業以後,就準備學習《現觀莊嚴論》。此論架構宏大,是五大論的主體,因此在正學《現觀》之前,必須先學《地道》、《宗義》、《八事七十義》三書並背誦,這是格魯諸大寺的共同學程。
二世妙音笑・寶無畏王大師的知名著作《地道建立・三乘莊嚴論》,主要闡明五道十地之意,亦略攝三士道次第之大綱。透由此論,能令學人系統性了解各乘地道之差別與性相、支分,以及種種不同的斷證功德。
如果將修學菩提道上的五道十地等功德喻如珍寶,則此論就像是收藏百寶之室,若能登堂入內,大可一覽天上天下眾多珍奇。尤其書中完全依照二大車軌──龍樹、無著菩薩之論典,遠離一切臆造邪說,並詳盡探討宗喀巴大師父子三尊之意趣,故讀此書,彷彿諸大智者面授機宜,值得一切好學深思之士,精勤研習。
本書除《地道建立・三乘莊嚴論》外,同時收錄克主傑大師所著《地道建立・奪智者意》,並且隨附祥雄巴・法自在稱大師所記《般若波羅蜜多口訣現觀莊嚴論究竟見釋為應成之理・顯明要義月光》,三論合刊,併為一書。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二世妙音笑‧寶無畏王大師(ཀུན་མཁྱེན་དཀོན་མཆོག་འཇིགས་མེད་དབང་པོ・1728-1791)
第一世妙音笑.語王精進大師之轉世。出生於安多,7歲時,東科仁波切為其賜名果拉,由舅父進行語文啟蒙教育,皆能無礙通達。16歲進入拉卜楞寺,依語王持教為師,並與眾多格西一同聞習五大論。22歲從章嘉若必多傑受比丘戒,賜名「寶無畏王智慧精進名稱軍」。25歲前往衛藏,進入哲蚌寺果芒僧院,依善慧增盛為師,並親近七世嘉瓦仁波切、六世班禪大師、語王慈氏仁波切等大善知識。在八年之中,斷除內外粗細散亂,不顧冷熱飢渴,刻苦勤學,將五大論各自原文與印藏釋論及辨析善加匯通,以細緻的觀察進行許多駁難及決疑,因而無餘了達詞義。32歲,在衛藏完成聞習顯密教法等一切心願後,為了利益安多地區的教法及眾生,踏上歸途。34歲於拉卜楞寺創辦木刻出版事業,後分別擔任佑寧寺與塔爾寺寺主。45歲起的十二年間,走遍安多南北各地,令僧團及顯密的講修遍弘增廣。57歲於拉卜楞寺建立時輪僧院及醫學院。58歲再赴衛藏,復興衰微的法脈,並專注聽聞許多過去未聞之法。60歲重返拉卜楞寺大轉法輪、建立金殿彌勒大佛。此師畢生以講說、辯論、著述及戒定慧三學等講修雙運的方式,於各地弘揚聖教心要,修建彌勒大佛及大經堂,編印經典逾上萬冊,對教法及眾生貢獻極大。其文集共有十函。主要弟子有隆多成就自在、土觀法日、貢唐寶教法炬、阿莽班智達等。

克主傑大師(མཁས་གྲུབ་དགེ་ལེགས་དཔལ་བཟང་・1385-1438)
宗喀巴大師唯一心子,第三任甘丹赤巴法王。生於後藏拉堆絳的多雄,自幼即具有與眾不同的慧力。7歲時出家,得名「善妙吉祥賢」,其後依止仁達瓦大師學習量學、阿毗達摩、《般若》學、中觀學、毗奈耶等,達到究竟,並從諸多上師求得許多密法傳承。16歲時,應薩迦寺眾智者祈請,出面與博東尊勝十方辯論,將其辯得理屈詞窮,從此克主傑善辯的美名傳揚十方。20歲時在仁達瓦大師座下受近圓戒,然後因為仁達瓦大師的推薦,克主傑大師23歲時,到了色拉確頂寺拜見宗喀巴大師。師徒相見極為歡喜,宗喀巴大師親自授予能怖金剛的灌頂及口訣等,此後跟隨宗喀巴大師遍學顯密一切圓滿教授,住持弘揚宗喀巴大師教法,培育出眾多著名的弟子。著作等身,其文集共有十三函。

祥雄巴‧法自在稱大師(ཞང་ཞུང་པ་ཆོས་དབང་གྲགས་པ・1404-1469)
克主傑大師的親傳弟子,出生於祥雄,父母皆為高貴種姓。從幼時學習字母開始,不論學習任何法要,僅需從老師聽聞一二遍即能輕鬆領會。後前往衛藏,親近宗喀巴大師父子三尊及諸善知識,如瓶注瓶般聽聞顯密的講解誦授、甚深灌頂、引導及隨許,並在聲明學、量學、修辭學等共通明處造詣極高;據傳在格魯派的持教者中,精通修辭者無出其右。之後出任那雪布達寺主,以善巧的講說引導徒眾;又建維卻宗寺,並將其獻給聖天見者得益大師。55歲時,任昌都寺第二任法台,大轉般若學及密續的法輪;另外也擔任古汝吉祥輪寺法台,以智者的講說、辯論、著述三者,增長利益聖教以及眾生的事業。著有《定量應理論》之釋論、《時輪生圓》等,並將克主傑大師的未竟之作《時輪大疏》圓滿完成;此外還著有修辭華美的上師本尊讚文、《惹瑪拿王傳》等西藏文學中猶如頂上明珠的優美著作。

譯者簡介
大慈恩‧光國際譯經院,成立於2013年年底。創辦人真如老師為弘揚清淨傳承教法,匯聚福智僧團中修學五大論顯乘法要之學僧,制定譯場制度,對藏傳佛典進行全面性的漢譯與校註。
本書由釋如法擔任主譯、釋性忠擔任主校、釋性浩擔任審義,組織譯場進行翻譯,對勘藏文異本,註解深難法相,考據經典出處,經反覆會校而成定稿。
【關於大慈恩‧月光國際譯經院】:https://www.amrtf.org

書摘/試閱

五大論譯叢總序(節錄)
佛典浩瀚深邃,其智慧與慈悲千百年來穿越歷史,凝眸當代。為生命者,無不希望除苦,無不希望得到快樂,而除苦引樂之方便,雖多如牛毛,細不可數,然立足於解決眾生因無明障蔽而產生的生死之痛,指出所有痛苦皆可除,所有快樂皆可得者,唯佛陀爾。
最徹底無餘地去除痛苦之法,所有的快樂皆能修成之法,即是三藏要義,為法寶。以佛為師,依其教法而修學,浩浩然千古不變,高僧大德輩出於世,燦如日月,美如星河,抒寫出人類對於幸福追求的頌歌,千經萬論,如金鼓鳴響史冊,法音流轉,三千驚嘆,群蒙得潤。
佛陀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發菩提心,三大阿僧衹劫積聚資糧,終成正覺,其間四十九載宣說法要孜孜不倦。佛法弘傳至今兩千餘年,漫長歲月中,無量有情依仰著佛陀宣說的教法,而得到從人天善果到不可思議成就的種種饒益。因此寂天佛子說:「療苦唯一藥,眾樂出生處,聖教願恆住,受供養承事。」至尊法王宗喀巴大師也曾說過:「世尊事業中,語事為最勝。又復因於此,智者隨念佛。」佛陀的教法,實是欲解脫者唯一舟航,是欲竭生死海者殷殷渴盼的無死甘露,是這個世上最為珍貴稀有的無價寶藏。
為導眾生,世尊示現十二事業,成道之後,由於所化機根性不同,宣說了八萬四千法蘊。而八萬四千法蘊又可以攝入三轉法輪之中。初轉法輪有《法輪經》等,以小乘行者為主要所化機,而宣說四諦等等的內涵;中轉法輪有《大般若經》等,以大乘中觀師為主要所化機,宣說諸法無相的內涵;後轉有《解深密經》等,以大乘唯識師為主要所化機,宣說了三無自性性等的內涵。世尊般涅槃之後,阿難、鄔波離、大迦葉尊者,分別結集世尊的語教經律論三藏,一代釋迦教法,於焉集成而傳於世。
三藏雖傳,然而後世學人,如何從浩瀚的佛語當中,抉擇出一條所有補特伽羅都必經的成就之路?佛陀所說的法要,如何化為行持的準則?佛法當中的猶如金剛鑽石般璀燦的核心見地——無我空見,其正確的闡述為何?如何闡述?次第為何?三藏當中所說的種種法相,其嚴密的定義為何?佛法當中種種的立宗,應當以怎樣的理路去研習、證成?後世歷代教法傳持者,雖隨著眾生的根機,分別形成了有部、經部的小乘論宗,及中觀、唯識的大乘論宗,然而無不遵循著這些重要的議題,深入地探討佛語而製疏造論。龍樹菩薩、聖天菩薩、馬鳴菩薩、清辨論師、佛護論師、月稱論師、月官論師、獅子賢論師、觀音禁論師、寂天佛子、無著菩薩、世親菩薩、安慧論師、功德光論師、釋迦光論師、聖解脫軍、陳那菩薩、法稱論師、天王慧論師、釋迦慧論師等等,這些祖師們留與後人的論著,為我等學人開示佛語的密意,指示趣入三藏的光明坦途,為探索三藏要義者前路的燈塔、頭頂的星辰。因此諸大論師們被譽為開大車軌師,或持大車軌師、贍洲莊嚴,成為難以數計的學人隨學的光輝典範。
當印度的正法如日中天之時,遠在漢地的高僧,為了探尋佛法的真義,而前往西域者,不知凡幾。如五世紀初的法顯大師、法勇大師,七世紀的玄奘大師、義淨大師等,或走陸路,翻越雪山臥冰而寢,攀爬數日無處立足的峭壁,不顧生命,勇悍穿行千里無人的沙漠。或走海路,相約同志數十人共行,臨將登船,餘人皆退,唯己一人奮勵孤行。古來的求法高僧,以寧向西行一步死,不向東土半步生的毅志,終將三藏傳譯漢土。而藏地自七世紀以來數百年間,諸如吞彌桑布札、惹譯師、瑪爾巴譯師、寶賢譯師、善慧譯師,也都是冒著熱病瘴毒,將生死置之度外,前往印度求法。於是才將三藏經續及諸大論師的論著,大量傳譯至藏地。由於先輩譯師們追求正法的偉大行誼,佛陀的教法,才能廣佈於遙遠的國度,而形成如今的北傳、藏傳佛教。
時遷物移,印度佛法至十二世紀令人痛心地消失殆盡。如今,保留著最完整的印度祖師佛法論著的語系,已不是印度本土的梵文,也不是巴利語系,而是藏語。藏族譯師,經過近千年的努力,譯出的印度祖師論著多達三千多部,約二百函。不計禮讚部及怛特羅部,也有近七百部。藏族譯師,不僅譯出了大量的印度祖師論著,諸大教派各成體系,對於這些論藏做了深入地研習。其中顯教法相的部份,以噶當、薩迦二派諸師為主要傳持者。至十四世紀,宗喀巴大師降世,廣學經論注疏,結集各派之長,為諸大論典作了詳明的註解,尤就其甚深難解之處,清晰闡釋,為學人奉為頂嚴。其高足賈曹傑、克主傑、根敦主巴,也依著宗喀巴大師之說,而造論著述,為格魯派後學奉為準繩。宗喀巴大師創建甘丹寺祖庭之後,至第三代法台克主傑大師,始創建法相學院,漸漸在諸大論著之中,確立《釋量論》、《現觀莊嚴論》、《入中論》、《俱舍論》、《戒論》為主軸,從而含攝其餘眾論的學習體系。其後三大寺中各學派的論主—色拉杰尊巴、班禪福稱、袞千妙音笑等,又依宗喀巴大師父子的著作,再造五部大論的著釋,而形成三大學派。至五世勝王時期,成立正式的五部大論格魯大考的哈朗巴格西考核制度,五部大論的研習制度,從此完備,延續興盛了數百年,並且擴及四川、青海、甘肅、雲南、拉達克、內蒙、外蒙等區域。涵蓋了這麼廣大的地區,經歷了這麼多的世代,五部大論的修學體系,令人驚歎地成為這世界上最為完備的佛法修學體系。

地道建立等三書合刊譯序
佛陀從最初發心,就為了救度一切有情而求無上正等覺位,過程當中經歷了三大阿僧祇劫,才成就了佛果。成就了正覺之後,為尋求獨自解脫的行者,演說了四諦等諸小乘的法門;為尋求無上佛果的行者,演說了大乘法門。
在這之中,行持大乘的行者,應該要以什麼作為主要的修持?中間又必須經過何等位階,以致必須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大乘菩提果位?關於這點,佛陀在《般若經》、《華嚴經》等大乘經中廣說十地的論述,令諸行者有所依歸。後世論師,如龍樹菩薩所著《十住毗婆沙論》中說:「今解十地義,隨順佛所說」,就是依著佛語來開闡大乘菩薩十地的論述。
此外,上下對法諸論,還用諸道來總攝行者的修習次第。其中關於五道的論述,唯有無著菩薩所造《大乘阿毗達磨集論》說得最為明確。論中說道:「道有五種,謂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究竟道。」從此五道的名稱,以及五道各別所表示的層次,也就逐漸地確認下來了。就連後期的中觀諸師,也大多結合這個說法,來立定五道十地的論述。
自從玄奘大師譯出般若及瑜伽宗的諸大論典之後,漢土的論著當中就開始得見五道的說法。唐・窺基大師(632~682)所撰寫的《妙法蓮華經玄贊》卷七中說道:「無漏五蘊名為道諦,對法等說,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究竟道皆名道諦,依道自性及道眷屬以顯道諦。」又說:「初是資糧道,能聞能思;次是加行道,能修定觀;次是見道,能證深理;後是修道,能習能證。依此四位各增上故。」這個說法,顯然就是宗《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等論所立的論述。
印度論著當中,雖然能看到五道的次第以及名稱,也能略略看到五道的立名之義,以及諸道的修持內涵,然而對於諸道的界限,尤其是資糧道到加行道的細分界限,卻很少見到詳細的論述。像《集論》解釋資糧道及加行道時說道:「何等資糧道?謂諸異生所有尸羅,守護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後夜常不睡眠,勤修止觀,正知而住。復有所餘進習諸善,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修習此故,得成現觀解脫所依器性。」「云何加行道?謂由此道,能捨煩惱。是名修道中加行道。」又《瑜伽師地論》敘述這二道時說:「加行道者,謂為斷惑,勤修加行。」又說:「云何名為二道資糧?嗢拕南曰:『自他圓滿善法欲,戒根律儀食知量,覺寤正知住善友,聞思無障捨莊嚴。』」或者像《成唯識論》中說:「菩薩先於初無數劫善備福德智慧資糧,順解脫分既圓滿已,為入見道,住唯識性,復修加行伏除二取,謂煖、頂、忍、世第一法。此四總名順決擇分,順趣真實決擇分故。近見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資糧無加行義。」這些論中都是簡易地說明資糧道與加行道主要所修與立名之義,卻沒有細述界限,甚至有些文字還有可能令人以為資糧道與加行道有共同事,或者是加行道與修道有共同事,因此難以立出五道的界限。此外,諸家解釋資糧道時,大多以為是大乘菩薩為了成就佛果而修持之道,小乘行者有資糧道與否,或者小乘以何為資糧道?這部分則未見詳論。因此五道說法,到底是只限於大乘,還是通於三乘,這些問題,在漢土著述之中,也是少見發明。
藏地論師在解釋《般若經》及《現觀莊嚴論》時,承繼了五道的論述,並且結合佛語、印度論述,對於諸道界限深細推敲,開始對於五道的定義、界限作出了嚴密的論述。
就比如說:資糧道為五道之始,則行者入道之初,當即是資糧道之始。印度論師依據佛語,以為利他而求無上菩提,是入大乘之門,故發心即成大乘資糧道之始。而就像大乘以意樂作為入道之始,小乘同樣的也應當如此。因此在《地道建立・三乘莊嚴論》中說:「透過出離的意樂在相續中生起,而對希求聲聞解脫的意樂產生非造作的覺受時,便是於相續中生起了聲聞資糧道。」而就像聲聞一般,獨覺也是如此,《三乘莊嚴論》中說:「對於主要希求獨覺菩提之心產生非造作的覺受時,就是於相續中生起了獨覺資糧道。」這就立定了三乘皆應有五道的論點,同時一併確立三乘資糧道之起始界限。
而就如《成唯識論》中說:「順解脫分既圓滿已,為入見道,住唯識性,復修加行伏除二取,謂煖、頂、忍、世第一法。此四總名順決擇分,順趣真實決擇分故。近見道故立加行名。」由此可知,資糧道不必證達無我實性,而加行道既然是為了趨近於見道而制伏煩惱,那就應當證達無我實性,而且不是單純地證達即可,必須至於止觀雙運,才會具有力量伏除煩惱。因此,以證達無我實性止觀雙運作為加行道的開始。由此就能分出資糧道與加行道的界限。對此,《三乘莊嚴論》中清晰詳盡地說道:「聲聞資糧道行者在等引於證達細分補特伽羅無我的寂止的狀態下,以觀擇細分無我的力量引生殊勝的身心輕安之樂,獲得修所成慧時,即名獲得聲聞加行道。界限:從聲聞資糧道圓滿至未獲得聲聞見道之間。」又說:「若就未曾先行小乘道,最初即為大乘決定種姓者而言,最初獲得緣著空性的勝觀與進入大乘加行道為同時。如果以先行小乘道者而言,則新獲得摧伏現行染汙所取分別心的特殊力量,與進入大乘加行道為同時。」
見道是現證實性的道,到了見道就進入了聖位,因此修習證達無我實性的勝觀,從分別心證達無我實性轉至現證無我實性之勝觀時,即得見道。若就大乘而言,即登初地;就小乘而言,即入聖道。
諸對法中即有明言,見道以後,為斷修道所斷煩惱而進修時,即入修道。
如是修行,得各乘行者所求菩提之時,即得該乘之究竟道或無學道。
經此論證,五道界限便得到了確立。修道行者依著這五道的論述,就能夠知道:修道的進程雖然看似久遠,但是依著次第登進,其途徑是非常明了的。
就像以大乘而言,雖然說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圓成佛果,但是自從見道以後,從初地到十地之間的二大阿僧祇劫都是在聖位之中,這時都已生死自在、現證空性、不為煩惱所勝,因此縱然時劫久遠,卻是在喜樂之中,無以為苦。所謂的修道歷時久遠,也只能夠說明修道者的喜樂極為長久而已。
資糧道與加行道這兩個位階,也各有明確的主要修持。就像前面所說的,入道是以意樂作為入門,因此入大乘資糧道的重點,就是發起真實的菩提心。所以,諸如阿底峽尊者的《道炬論》,及至尊宗喀巴所著的《菩提道次第廣論》,都用極大力度來闡述:依著怎樣的次第、經過怎樣的修心,能夠生起真實的菩提心。這樣的內涵,就是令未入道者得入大乘資糧道的方便。
而入加行道必須用止觀雙運證達無我,因此在加行道之前,必須先以比量證達無我的意涵,其次再用止觀來止住、觀察。因此從資糧道進入加行道之間,必定要以發心作為意樂,而修悟入無我空性之理,並且成就止觀,這樣才能進入加行道,由此成就見道的加行。基於此意,宗喀巴大師在《廣論》的〈止觀章〉中,一方面是宣說止觀的修法,另一方面則是詳釋無我的道理,而這兩個法要,正是令已經發心的資糧道行者得以進入加行道的方便。
歸攝而言,五道論述之中,依著見道、修道、無學道三個部分來闡明聖位的次第,而用資糧道、加行道二個部分來闡述凡夫的修習次第。新舊噶當諸師,尤其是宗喀巴大師所著的《廣論》,更依據資糧道與加行道之主要修持以及進程界限,詳盡地開展其中的修習次第。前半側重發心及其前行次第,作為入資糧道的詳解;後半側重止觀修法及證空性的道理,作為入加行道的詳解,由此立定修習之道次內涵,並令廣大學人能夠得其門而入,依此漸次修進。用五道之說法來看道次第的論述,便可以知道這二者如何相互闡發,以及歷代祖師深研佛陀的密意,而為後世學人開闡發明的用心。知道其中深意的人,透過地道的學說,應當更能堅固修道之心,不會因為道途長遠而心生畏怯;也應該明了大乘之道雖然玄妙深遠,但是卻離不開現前所修習的道次,因此人人都可拾階而上。
格魯派延續了那爛陀的絕學,開立了五部大論的學程,在量論前行三書結業以後,就準備研學《現觀莊嚴論》。此論闡述了《大般若經》的意趣,架構宏大嚴密,是五大論的主體,因此在正學《現觀》之前,必須先學《地道》、《宗義》、《八事七十義》三書,作為學習《現觀》的前行。這是格魯諸大寺的共同學程。
譯者恩師上日下常和尚,以及上真下如上師,夙懷宏願,意欲延續傳承諸師的圓滿教法傳承,因此在數十年間,爬羅剔抉,上下求索,不顧譏謗,既於漢地樹立僧團,建立學制,今又澤及俗眾,開居士佛學院。逐年授課,及今八年,千名居士,尋即進入地道論述的課程。以此因緣,大慈恩譯經基金會,稟承師意,宗果芒之學,譯出二世妙音笑大師所著《地道建立・三乘莊嚴論》,同時譯出克主傑大師所著《地道建立・奪智者意》,並且附錄克主傑大師文集中另一現觀短篇著作,由克主傑大師高足──祥雄巴・法自在稱大師所記《般若波羅蜜多口訣現觀莊嚴論究竟見釋為應成之理・顯明要義月光》,三論合刊,併為一書,以作教本。今將付梓,因此對於地道論述,考其源流、論其發展、探其宗旨、述其影響,忝為譯序。以此善根,虔禱至尊恩師壽康、正法久住,諸具緣者同修正道。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1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