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秋末獻禮,精選書展75折起
尋覓,荀祕,先秦時代最後一位大儒:即使禮崩樂壞,世界還是會照常運轉
滿額折

尋覓,荀祕,先秦時代最後一位大儒:即使禮崩樂壞,世界還是會照常運轉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20 元
優惠價
79332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先秦最後一位儒學大師的足跡,
就讓我們將時光倒流回戰國去找「荀」。

▍揭密,先秦最神祕的儒家大師
《漢書·藝文志》稱荀子「名況」,因為說得很確定,後人多予承認。《史記》一直稱「荀卿」而不稱「荀況」,讓後人頗費思索。觀司馬遷之意,將「荀卿」與「孟子」並稱,似以「卿」字為尊稱,並不以為是名;而後人又有「孫卿子」「荀卿子」的說法,顯然又是以「卿」為名。但是,有一點是確定的,即因為《史記》的影響力所在,自司馬遷稱荀卿以來,荀姓之說漸占上風,並最終取得正統地位。

▍荀子可能根本沒當過「祭酒」,你相信嗎?
詳《史記》之說,是認為荀子居「稷下」時,正趕上「稷下」學宮在戰國後期的復興,但因為稷下先生的先輩人物已經去世,就使得荀子「最為老師」,學問最好,威望最高。齊襄王為復興稷下之學,決定增補稷下先生的空缺,這當然少不了荀子,並因此而「三為祭酒」。
然而,在《荀子》書中並未出現「稷下」這個詞,更沒有出現過「稷下先生」「稷下之學」和「祭酒」等相關說法,更不用說荀子的「三為祭酒」了。如果荀子果真在稷下這樣一個人才濟濟、影響廣遠的思想學派擔任領袖人物,並且適逢稷下之學的復興時代,而《荀子》對此事卻隻字不提,這的確讓人難以接受。

▍跟著荀子看戰爭:作為政治家的另一副面孔
在荀子看來,當年的周武王興兵滅商,就是王者之師。
那麼,如何描述仁者之師、王者之師呢?荀子的觀點是,有誅殺而無戰鬥。誅殺是根據正義發動的戰爭,戰鬥則是為利而戰,甚至為戰而戰。正因為戰爭性質如此,所以,王者之師要以正義讓對方俯首,並不是用武力強迫對方。對方如果城池守得嚴密,說明其內部很團結,這樣一來,要進行強攻就失去了正義性。如果敵方上下一心,王者之師會感到高興,因為上下一心就意味著老百姓過著正常生活。即使是非強攻不可,王者之師既不會屠城,也不會潛伏著大軍,無休止地戰鬥下去。王者之師的目的,是解百姓於倒懸,而不是逞強。一旦什麼地方的老百姓不能接受他們的統治者,王者之師才會到達。

▍生為趙人,為何選擇在楚國終老?
荀子之所以在秦國受到思想「重創」之後去楚國,應該是與春申君有關。在《荀子·成相》中,荀子說:「世之愚,惡大儒,逆斥不通孔子拘。展禽三絀,春申道輟基畢輸。」這顯然是把春申君歸於大儒行列,並且與孔子和魯國賢人展禽相並列,這應該是對春申君很高的評價了。
春申君黃歇以布衣賢士的身分,能夠在楚考烈王在位的二十六年間從始到終地做國相,這在古代史上也是相當少見的,並且也只有具備了高深的儒士修養的賢人才能做到。所以,荀子以他高超的見識,毅然投奔春申君,應該說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本書特色]
荀子的思想和學術成就,是先秦文化整體的一部分,是人類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但是,因為荀子的思想和學術成就源於晉文化,深受晉文化啟迪和塑造,所以,從晉文化角度看待荀子的思想和學術成就,既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作者簡介

高專誠,先秦兩漢儒家思想研究專家,專攻早期儒家思想及先秦、兩漢思想史和文獻研究、三晉文化研究,出版相關著作三十餘種,發表論文三十多篇,共六百多萬字。著有《風起雲湧話戰國:中國史上最富創造力的年代》、《孔子·孔子弟子》、《子夏與三晉儒學》、《荀子與先秦學術的終結》、《論語通說》、《孟子通說》等,譯有《新加坡的挑戰――儒家倫理與企業精神》、《孔子與中國之道》、《荀悅與中古儒學》,代表論文為《孔學·儒學·新儒學》、《真孔子,假孔子》、《甲骨文、金文所見殷周之際道德觀念的嬗變》等。

序論
中國古代傑出的思想家荀子

荀子是先秦時代的思想鉅子、中國古代的傑出思想家。荀子思想是對先秦學術的總結,也是秦漢以來中國古代思想的重要源頭。從思想史角度來看,荀子也許並不是中國古代最偉大思想家,但是,從對社會現實和歷史進程產生影響的角度來看,荀子必是中國古代極有貢獻的思想家。
荀子姓荀名況,後人尊稱荀子。他在齊國做過客卿,又被稱為荀卿子。荀子是戰國中後期趙國郇邑人,郇邑地望在河東地區,具體指今山西西南部臨猗、安澤和新絳一帶。荀子大約生活於西元前三四〇年至西元前二三五年之間,年壽在百歲左右。
年輕的荀子主要在家鄉生活研習儒術,學宗孔子弟子子夏之學。子夏是三晉儒學的創立者,荀子思想把子夏的三晉儒學推到了一個新高度。

荀子的思想貢獻之一,是繼承、調整、深化和發揚孔子、孟子以來的傳統儒家思想。荀子堅持了孔子、孟子以來儒家思想的基本主張,即把道德修身、道德教化、道德約束政治放在其思想首位,強調以先王之道、聖人之道或仁義之道治理天下。儘管荀子非常重視法治的作用,但在法治的每一個環節都沒有忘記強調「禮」的核心地位。
荀子調整孔孟之道理想化的內容,對於孔孟之道簡約之處加以細化。對於孔子的德政和孟子的仁政思想,荀子一方面以德政和仁政思想為基礎,提出了王道思想;同時,他也立足現實,強調了傳統霸道思想的現實有效性。傳統儒家看重聖人、仁人和君子,孔子和孟子對此都是一概而論,荀子則細分為若干層次,主張應該有各種類型、不同層次的聖人、仁人和君子,以便更好地發揮儒家道德修身體系的作用。
荀子思想對儒學最突出的貢獻,也是對孔孟之道的補充,是用法治精神補充儒家思想對社會現實的作用力度,推動傳統儒家更有效地應對現實。透過對社會現實的全面考察和深入思考,荀子明確肯定了法治的有效性,並從正面討論了如何推進法治,以及如何以儒家的禮義約束和提升依法治國的方略。其對儒家以德治國和法家依法治國的深入思考,既是對儒家思想的提升,也是大一統帝國必須具有的治國之道。
西元前三二〇至前三一一年燕王噲在位期間,荀子曾在燕國求仕,這是荀子二十幾歲期間發生的事情。求仕未得,荀子返回家鄉。
西元前二九〇至前二五九年之間,荀子與齊國之相、趙孝成王、秦昭襄王、范睢等人有過面對面交流。荀子離開家鄉,遊仕和遊學天下,大致就在這幾十年之間。這個時期,荀子大約是在五十到九十歲左右。
荀子五十歲時離開家鄉,開始周遊天下。荀子遊仕的第一站是齊國,主要活動區域在齊國都城臨淄。齊湣王(西元前三〇一到前二八四年在位)和齊襄王(西元前二八四到前二六四年在位)時代,是所謂「稷下之學」昌盛的時代,荀子在此期間與天下學術流派的相關人物交流,對許多學術流派思想提出批評。荀子與齊國的一位丞相有過交談,對於齊國政治的各個方面都有議論。有人向齊王建(西元前二六四年至前二二一年在位)進荀子讒言,荀子被迫離開齊國。粗略估計,荀子此次在齊國生活有二十五年左右,這是他的學術思想成熟期。
在趙國,荀子與趙國將軍臨武君在趙孝成王面前有過一場對話。趙孝成王於西元前二六五年至前二四五年在位。雖然無法確定荀子到達趙國的確切時間,但應該是在西元前二六四年之後、西元前二五九年離開秦國之前的某個時間。與趙孝成王對話主要討論軍事問題,雙方明顯意見相左,所以荀子並未在趙國久留。
在秦國,荀子會見了相國范睢和秦昭襄王(西元前三〇六年至前二五〇年在位)。范睢是三晉人氏,在魏國受到排擠,逃往秦國。因為受封於秦國應地,亦稱應侯。范睢受封應侯、任秦國之相在秦昭王四十一年(西元前二六六年),至秦昭王四十八年(西元前二五九年)辭相國之位。荀子訪秦,大約在西元前二六六年—前二五九年之間。在秦國的訪問和考察,對荀子思想影響很大,使荀子強烈感受到法家治國理政的效力,認真思考法家思想的作用。但是,荀子與秦國君臣政治理念不同,不能留在秦國。
荀子思想的最大貢獻,是提出了儒、法相容並存的思想。這一思想的形成,與荀子考察各國政治,特別是考察秦國政治的得與失有關。
荀子從理論上全面而合理地論證了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如何能夠並存於社會現實和政治現實之中的問題,世稱荀子思想「雜王、霸之道」或「禮、法並重」,雖然也是從這個角度作出的觀察,但並沒有強調荀子所主張的儒、法可以並存,可以共同作用於現實,甚至相得益彰的問題。
如同所有深刻影響歷史的偉大思想家一樣,荀子思想雖然沒有被當世完全採納或遵從,但在他身後兩千多年的中國社會裡,儒、法共存的政治願景,儒、法共同作用於現實的時代,終於從西漢中期開始實施。
荀子最晚在西元前二五九年離開秦國。荀子離開秦國,到了楚國,沒想到終老於此,使楚國成為他的第二故鄉。
到達楚國後,荀子被當政者春申君黃歇賞識,在西元前二五五年擔任楚國蘭陵(在今山東省南部蒼山縣蘭陵鎮)的行政長官(蘭陵令)。
西元前二三八年(楚考烈王二十五年),楚考烈王去世,

陰謀家李園謀殺了春申君。荀子失去蘭陵令職位,但還是在蘭陵安家,生活在那裡,直到去世。
在楚國期間,楚國人李斯和韓國人韓非跟隨荀子學習。西元前二四六年,秦莊襄王去世,秦王政繼位,李斯在這一年辭別老師,進入秦國,後做到秦國丞相。韓非是最有影響力的法家思想家,李斯是最有成就的法家實幹家。
荀子的一生與三晉文化關係密切。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三晉地區的思想發展,在先秦思想史和學術史上的地位不僅重要,而且有著獨特發展脈絡和整體成就。從這個角度去審視,能夠更好地為荀子思想和學術成就做歷史定位。
荀子的思想和學術成就,是先秦文化整體的一部分,是人類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但是,因為荀子的思想和學術成就源於晉文化,深受晉文化啟迪和塑造,所以,從晉文化角度看待荀子的思想和學術成就,既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孔子弟子子夏(卜商)是三晉人氏,子夏從三晉地區進入孔門,又在孔子去世後回到三晉地區。子夏以其在孔子門下的學術所得,整合性地推動了三晉文化的發展,應該可以說是全面推動晉文化發展的第一人。子夏之學在三晉地區的傳播,最終形成三晉儒學。三晉之儒始於子夏,到戰國中後期出現了荀子之儒,最終形成三晉儒學的整體脈絡。先秦時期的晉文化發展,從學術史的角度來看,始於子夏,終於荀子。
荀子的出生地是緊鄰魏國東部的趙國郇邑(在今山西西南部),他五十歲之前,也主要活動在以郇邑為中心的三晉地區。荀子在郇邑的活動年代,距子夏去世大約百年左右,從地域和時間上講,荀子有大量的機會接觸子夏之學,受到子夏之學的影響。子夏思想在魏國的重要繼承者之一,是弟子李悝。李悝的主要貢獻在經濟思想和法治思想方面,前者是子夏思想的重點,後者則是荀子思想的重點。可以說,李悝思想,是子夏思想與荀子思想之間的傳遞環節。
荀子把子夏創立的三晉儒學推至高峰。儒家堅持以道德治國,認為道德標準是千古不易的法則。這種中心思想使其容易漠視對實際政治形勢的分析和理解。子夏出自孔子之門,但他對於孔子的政治追求,並不是完全繼承或一味模仿,而是結合三晉實際情況,而做出了新的調整,取得了可觀成效,荀子儒學思想也鮮明體現了子夏儒學思想的這種精神。三晉儒學從子夏開始,到荀子時代走向成熟。荀子儒學思想不僅適應了天下政治和社會的需求,也奠定了三晉儒學和三晉法家的思想基礎,把子夏儒學思想的核心精神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甚至可以說是三晉儒學發展的至高點。
戰國時代最具進步特色的是法家思想,而戰國法家直接來源於三晉地區,並在三晉地區發展壯大。三晉法家既有注重實際的法家政治家,也有成就非凡的法家思想家。三晉法家的起源,既與晉和三晉不斷進行的變法活動有關,也與三晉地區不斷湧現的思想家有關。在這些思想家中,最早的是子夏,最晚的是韓非,在子夏與韓非之間的則主要是荀子。

在子夏注重實踐的儒學思想中,主要是發展經濟、選用賢人、學以致用等內容,這些思想是荀子思想的主要內容。子夏和荀子的思想雖然本質上是儒家的,但卻為法家思想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各個時期的思想準備。子夏思想是法家思想的開端,由李悝和吳起等人發揚光大。後來,荀子思想繼承了子夏重法思想中的積極部分,並由他的弟子、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最後完成。
在荀子的禮學思想中,最為人稱道的是他的「隆禮重法」學說,這與子夏儒學是一脈相承的。在荀子看來,早期儒家偏重於禮,致使奸邪之人有機可乘,容易犯上作亂,難以約束其行為。為了糾正這樣的偏頗,法家一味強調法治,又容易使人表面上規規矩矩,內心卻始終潛伏著犯罪動機,一有機會就有可能爆發。所以,荀子提出「隆禮重法」思想,就是想彌補傳統儒、法兩家的不足之處。事實上,在戰國初期魏文侯的治國精神中,禮法並重的思想已經初步形成,而子夏對魏文侯思想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子夏本人對禮樂制度頗有心得,他在西河設教,是孔子儒學重禮的具體表現。子夏又有太多的著名弟子歸於法家,說明了子夏思想中重法的傾向是存在的。
荀子的政治思想雖然以禮為根本,但由於對法治的重視和全面論述,使人們感覺到他的思想重點更在法而不在禮。他和兩位重要弟子,韓非和李斯,一位成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一位成為秦國和秦朝立法和執法的主要人物,應該說都與荀子思想的這種傾向有關。

荀子的法治思想表現了荀子思想中始終如一的戰鬥精神,這正是三晉思想家一貫的思想作風。某種程度來說,孔子的思想是比較理想化的,而子夏和荀子的思想則相當注重實際。子夏思想孕育了早期三晉法家,荀子思想則為法家思想的最後完成奠定了理論基礎。
荀子去世的確切時間無法得知,秦始皇在西元前二二一年統一天下,荀子著述中未談及與此有關的事情,說明荀子的壽數應在這一年之前。荀子去世後,被弟子們安葬在蘭陵。

 

目次

序論

第一章 儒學家:傳承子夏儒學,鍛成三晉風骨
 晉人、晉地,早期學術歷程
 儒者的品類及其作用
 儒家的道德修身
 儒家本位的禮義之道

第二章 哲學家:交流思想學術,縱論人性之惡
 在「稷下學宮」的歲月
 哲學理念和理論
 人心人情人性,性惡之論
 天人之分,人有群分

第三章 政治家:遍觀天下政治,融合禮法王霸
 遊歷各國,遊仕、遊學的生涯
 法治之國
 國家經濟
 君臣關係

第四章 教育家:傳述儒家經典,終老回歸學術
 從政楚國,著述蘭陵
 教育思想和教育成就
 結語:人生尤重身後事

參考文獻
附錄一 荀子年表
附錄二 荀卿傳

書摘/試閱

第一章 儒學家:傳承子夏儒學,鍛成三晉風骨
晉人、晉地,早期學術歷程
如同先秦時期幾乎所有思想家一樣,由於記載闕如且混亂,荀子的生平事蹟,能讓後人確知的內容也是少之又少。歷史上首次為荀子寫傳記的《史記》,在解決了極其有限的荀子生平的幾個問題之後,又給後人留下了更多問題。不過,無論《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有多少不足之處,它仍然是一個基礎。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建立起盡量可信的有關這位傑出思想家的生平記載。

姓名尊號、生卒之年和出生之地
對於任何一位思想家來說,其姓名、壽數和籍貫等外在標記,有其可有可無的一面,也有其必不可少的一面。我們在探尋荀子相關外在標記時,也深深感受到了這一點。荀子的姓名,與他的思想對於後世的影響關係密切;荀子的生卒年和出生地,與他的思想形成和影響,也有極大的關係。
(1)名字和尊號
根據史料記載和歷代研究,荀子的姓名、字氏和尊號等,歧見較多。比如,荀子姓荀,或曰姓孫;名況,或曰名卿;尊稱為荀子,或曰荀卿子,或曰孫卿子、孫子等等。
《漢書•藝文志》稱荀子「名況」,因為說得很確定,後人多予承認。《史記》一直稱「荀卿」而不稱「荀況」,讓後人頗費思索。觀司馬遷之意,將「荀卿」與「孟子」並稱,似以「卿」字為尊稱,並不以為是名;而後人又有「孫卿子」「荀卿子」的說法,顯然又是以「卿」為名。但是,有一點是確定的,即因為《史記》的影響力所在,自司馬遷稱荀卿以來,荀姓之說漸占上風,並最終取得正統地位。
在先秦時代,「卿」是朝廷高級官員的稱呼,是大夫之中的高層人物,故有「卿大夫」之稱。在戰國時代,齊國設有客卿,有待遇,沒有實權,是一種政治地位和榮譽。司馬遷認為荀子在齊國稷下學宮做祭酒,享有客卿之待遇。這種說法為司馬遷《史記》所獨創,所以司馬遷在《史記》中絕不提及荀子時代早已通行的以「子」為尊的習慣,不使用「荀子」之尊稱,而只使用「荀卿」之尊稱。
從歷史上來看,儘管人們更願意接受「荀子」的尊稱,但是,透過上述分析,也能真切感受到不同姓名和尊號所透露出的文化歷史內涵。比如,「荀」與「孫」的不同,很可能會說明荀子的不同家世,而在那個時代,家世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況」與「卿」的不同,反映出後世學者對於某種歷史文化現象的不同解讀。所以,在這個問題上雖然不必糾纏不休,也沒有必要一定要給出一個人人都能接受的標準答案,但必要的探究還是有價值的。
(2)生年和壽數
荀子的生卒之年,歷史典籍不僅沒有明確記載,而且相關線索只足以讓人在迷宮裡打轉。在我們相對比較可信的《荀子》一書中,並沒有關於荀子生卒之年的記載或正面提示,只有與荀子有過直接交往的人,能給出一些這方面的間接思考線索。我們也不得不參考《史記》提供的材料。總之,人們只能利用《荀子》和《史記》提供的一些時間節點,大致確定荀子的在世之年。
根據《史記》記載,荀子五十歲時離開家鄉,在西元前二三七年楚國春申君(黃歇)死後的某年去世。結合《荀子》所記,荀子很可能生活於西元前三四〇年至西元二三五前年之間。世傳荀子長壽,應該能夠達到百年左右。
《韓非子》記載荀子曾經到過燕國,那應該是荀子二十歲之後的一段短暫經歷。由《荀子》所記可知,在西元前二九〇至西元前二五〇年之間,荀子與秦昭王、范睢、趙孝成王等人有過面對面交流,那麼,荀子離開家鄉趙國,開始遊仕和遊學天下之後,其活動時間大致在這四十年之間。其餘十多年間,荀子在楚國蘭陵度過晚年。
根據學者們的研究結果,荀子的年壽之長,在先秦學者中間是相當引人注目的。儘管壽數之長短屬私人之事,但是,在荀子這裡卻與所謂「世運之升降,史跡之轉換,人物之進退,學術之流變」,都有很大關係。這充分說明,作為傑出思想家的荀子及其思想,確實是三晉文化和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3)姓氏和籍貫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到荀子的籍貫時,稱「荀卿,趙人」,即戰國後期的趙國之人。戰國時代,三晉國家的地域範圍變化最大,僅說荀子是趙國人,很難確定其籍貫。後人主要是根據其荀姓,追溯郇國、郇地,以此來確定司馬遷所說「趙人」的具體區域。
司馬遷撰寫《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時,荀子的趙人之地的地望已經不是很明確了。《左傳》屢有郇地出現,說家認為在晉國河東之地,即現在晉西南地區,這裡是晉國的核心地域。
晉國後期卿大夫左右朝政,其中的荀氏家族也曾盛極一時。而荀子之荀姓,與古郇國、郇地、荀氏家族中的某一方面必有關聯。古郇國在今山西臨猗境內,在戰國時代屬趙國,所以才說荀子是晉國故地趙國人氏。《史記》認為荀子「年五十始來遊學於齊」,那就是說,荀子在五十歲之前一直生活在家鄉趙國。
至於這個作為荀子家鄉的趙國之地,究竟在現在的哪個地區,歷來多認為在現在的山西運城市臨猗縣境內。近些年來,又有學者認為與臨猗相近的安澤縣是古郇國和郇地的所在地,而安澤縣也利用多種機會和方法紀念和祭祀荀子,使荀子大有被確定為安澤之人的趨勢。還有一些考證認為,荀子的家鄉在山西運城市的新絳縣境內。
晉國有郇地是沒有問題的,晉國有荀姓大族也是沒有問題的。關鍵是,荀子之為三晉人氏,其荀姓究竟是與古郇國有關,與郇地有關,還是與荀姓大族有關,或者與三者都有關係,殊難斷然確定。至於「郇」字與「荀」字的關係,或者是古、今字的不同,或者是別字、通假字之關系,學者們也是莫衷一是。
綜合各家之說,荀子出生在趙國郇邑。郇地是西周早期封國,受封者是周文王的一個兒子。晉武公擴張領土,郇地為晉國所有,並賜封給原氏,原氏因封地而改為荀氏。因為郇地西近秦國,在晉國歷史上一直是軍事重鎮。
在晉國後期,與姬姓晉公室不同的異姓卿大夫執政,逐漸形成若干個大家族執掌晉國政治的局面,這些大家族中就有荀氏,後分化出中行氏和智氏。荀氏、中行氏和智氏均被趙氏所滅,郇地為趙氏占有。趙氏家族後來被封諸侯,就是戰國時期的趙國。
荀氏的政治地位和權力雖然被趙氏剝奪,但荀氏家族卻代有人才出現,在趙國政治舞臺上不斷表現。荀子本人的身世,由於缺乏記載,後人無法知曉。對於荀子之前晉地荀氏家族的詳情,在此也沒有必要作太多考證。

早期思想歷程,學術師承
一般來說,思想家的思想發展都有一個過程,有各種階段,荀子也不例外。《荀子》雖有十多萬字,但關於他的思想分期並沒有明確記載,只能依據必要的分析來決斷。另一方面,既然學術思想的發展有階段,也就應該有一些相對明確的時間節點,比如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之類。但是,荀子本人和《荀子》一書都沒有類似說法,只能根據相關記載做一些必要推測,以便更加全面和深入地認識荀子及其思想發展歷程。
以《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為基礎,結合《荀子》透露出的資訊,本書把荀子思想發展階段分為四個,即:首次離開家鄉的早期階段、在齊國稷下學宮的中期前一階段、遊歷各國的中期後一階段和終老蘭陵的晚期階段。
(1)「五十」與「十五」
荀子思想發展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之間的時間節點,應該是荀子五十歲離開趙國,開始在各諸侯國之間游仕和遊歷的時間。荀子家鄉河東地區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活環境,荀子的思想在這個區域內基本定型和成熟,此後,他才下決心遊學天下。
關於荀子早期的思想和學術活動,相關文獻沒有明確記載。荀子二十多歲時離開趙國,到北方燕國遊仕。在位的燕王噲無能而好大喜功,號稱遵循上古明君堯、舜「禪讓」之德,把王位讓給了相國子之,導致內政一片混亂。燕王噲的太子與子之爭奪王位,更使燕國陷入長期內戰。
年輕的荀子雖然尊崇儒學,卻認為,被儒生津津樂道的堯、舜禪讓王位的故事純粹是「虛言」,這讓燕王噲非常惱火。又因為反對子之執政,荀子受到燕王噲和子之的排斥。於是,荀子憤然離開燕國。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荀卿,趙人,年五十始來遊學於齊。」這一記載,看上去明明白白,是說趙國人荀卿在五十歲的時候離開趙國,到齊國來遊學;然而,清代乾嘉以來,頗有學者懷疑「年五十」之說,認為有可能是「年十五」的失誤。不過,《史記》先說「年五十」,接著就說「始」,從文法上講,這個「始」就是「才開始」的意思。正是司馬遷認為荀子五十出遊有些太晚,所以才使用「始」字。
撇開「五十」與「十五」的爭執不談,以情理言之,「十五遊學」確有難度。
第一,如果說荀子十五歲時離開趙國赴齊國遊學,且不說那是個戰亂的年代,即如和平年代,由趙到齊,從現在的山西西南部山區到達山東東部齊國都城臨淄,千里迢迢,翻過太行山,渡過黃河,對於一個十五歲的少年應該是有相當難度的。
第二,儘管孔子自謂「十有五而志於學」,十五歲的少年可以立志於學習,但要去「遊學」,就要有相當深厚學養了,而一個十五歲的少年能不能具有深厚的學養,以至於有資格去遊學,確實是個問題。
第三,從《荀子》來看,荀子是堅定的儒生,荀子思想是建立在深厚的儒家思想基礎上的,而這樣的基礎顯然不是一個十五歲少年所能具備的。如果說荀子十五歲開始遊學天下,他的思想就只能在此後的遊學生涯中形成了,而在當時學術界,儒家思想並不盛行,也沒有出現過學術思想深厚的儒家學者,更不用說儒學大師,那麼,荀子儒家思想的素養從何而來,殊難想像。荀子只有在五十歲時離開趙國,並在離開趙國的晉南故地時已經形成堅定的儒家立場,才會在隨後遊學天下的過程中,對各家思想提出深刻而嚴厲的批判。
總之,荀子「五十始來遊學於齊」的記載還是比較在理、比較可靠的。五十歲之前的荀子在家鄉深受儒家思想浸淫,並在學成之後離開家鄉,與百家之學相互砥礪,從而使他的思想上升到了更高層次。
(2)所師與所友
五十歲之前的荀子,在家鄉是如何奠定其儒家思想的深厚基礎的呢?說到這裡,不得不探討與荀子師承相關的問題了。
荀子思想發展有兩個顯著特徵。一是儒家思想始終占據主導地位;二是在離開晉地,遊歷天下之前,荀子的儒家思想主幹已經形成。無論是他獨立表達思想的時候,還是在評論和批評其他思想學說的時候,甚至是在與其他人物特別是政治人物爭辯的時候,荀子的主張從來都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這樣一來,就必須釐清楚,荀子思想在走向成熟的過程中,其所師所友為何人?
荀子對於師友關係和師友功用非常重視,這一方面說明荀子承認師友關係對他的思想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同時也為全面理解荀子思想提供了重要依據。
荀子舉例說,自古以來,有許多精良的弓箭、刀劍和駿馬,但是,這些聲名顯赫的器物,無不是經過百般錘鍊和訓練才成為世間追捧的寶物。沒有必要的矯正,就不可能製成良弓;不經過必需的鍛造和砥礪,就不可能造就良劍;沒有必要的馴化和鞭策,就不可能出現良馬。
同理可證,一個人,即使有著美善的本質,有著正常甚至是超常的智力,也一定要向賢能的老師學習,與益友為伴。在賢能老師那裡,才能聽到古來的聖王之道;在益友那裡,才能感受到高尚言行。就是在與這樣的師和友的相處中,人才會不知不覺地造就高尚人格、不斷取得進步。
荀子之所以特別強調師友的功用,看重的是相互透過日常生活的習染,從思想上根本性地改變一個人,而不是只看重對人的外在行為的強制性約束。這種觀念,顯然是傳統儒家的。如果有這樣一個人,捨棄正直的師友,而與不善之人日常相處,他聽到的便都是欺騙誣妄、詐騙偽造之類的言語和事情,看到的也是些汙穢散漫、極端奸邪、貪婪謀利的行為,那麼,他就會逐漸走向犯罪之路,甚至身處囹圄還不知道原因在哪裡。
荀子明確指出,如果沒有條件去直接了解一個人,就去看他交往什麼樣的朋友;如果不能直接了解一位君主,就去看他任用什麼樣的主要大臣。這都是在說,要從日常所作所為中認識一個人,從不經意的習染中了解一個人。
荀子思想的基礎和基本要素是以孔子思想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從荀子對其思想的正面表述中可以了解到這一點,從荀子在不同程度、以不同口吻所稱讚的人物和事件中也可以了解到這一點。在孔子心目中,最偉大的人物是古來的聖王,堯舜禹文武周公等等,這些人物也同樣在荀子的極度崇拜者之列。
另一方面,能夠直接影響荀子思想的形成和發展的,主要是荀子生活時代的人物及其思想,尤其是荀子五十歲之前能夠接觸到的思想。為此,必須把目光聚焦在當時的晉地思想界。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32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