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菁英媽媽想上班:美國頂尖名校女性重返職場的特權與矛盾
滿額折
菁英媽媽想上班:美國頂尖名校女性重返職場的特權與矛盾
菁英媽媽想上班:美國頂尖名校女性重返職場的特權與矛盾
菁英媽媽想上班:美國頂尖名校女性重返職場的特權與矛盾
菁英媽媽想上班:美國頂尖名校女性重返職場的特權與矛盾
菁英媽媽想上班:美國頂尖名校女性重返職場的特權與矛盾

菁英媽媽想上班:美國頂尖名校女性重返職場的特權與矛盾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00 元
優惠價
90360
庫存:1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校畢業、事業有成的女性,為何選擇辭職回家帶小孩?
當她們想要重返職場時,是否可以回到當年的頂尖工作?
▌上流階級的矛盾
將女兒培養到就讀常春藤名校
最後她還是重蹈相同的艱難路
――犧牲自己的職涯,當個支持子女與丈夫的家庭主婦
本書描寫的是中上階級女性在家庭與工作間拉扯的故事,她們畢業自哈佛、史丹佛、芝加哥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頂尖名校,在一流公司擔任醫師、律師、會計師、高階主管、科學家。
她們的人生直到辭職前都是勝利組:不是已經衝破玻璃天花板,就是快衝過去了,像她們這樣事業有成、具備優勢的女性,理當走上一流母校為她們規劃好的路,成為所在領域的領導者。
她們和同樣畢業名校的菁英男性結婚,在生小孩之前,她們和丈夫平起平坐,有著類似的學經歷與工作成就。

從沒想過當全職媽媽!
但是,第一個孩子出生了、第二、第三個孩子出生了,從未想過擔任全職媽媽的她們,卻因為菁英工作毫無彈性的高壓與高工時,讓她們不得不中斷前程似錦的職業生涯,轉而成為家庭主婦,並且扛起一切家務,確保丈夫和孩子可以在職場上或學校裡達到最佳成就。

後悔離職嗎?
本書作者為兩位社會學家,他們多年前研究菁英女性為何離開職場,經過了十年,再次追蹤研究同一批人,詢問這群菁英媽媽放棄工作返家相夫教子,真的是她們想要的嗎?當初毅然放棄大好前途,如今回頭來看是否值得呢?是否感到後悔?

二度就業,回得到高端工作嗎?
當孩子長大、空巢期逐步到來時,這群曾在職場呼風喚雨的女性,幾乎每個人都想重返職場時,但她們是否能回到當年的頂尖職位?她們會如何展開第二職涯?


本書記錄了菁英女性重返職場的心路歷程,也說明了很多選擇的兩難。聽她們的故事,我們將看見菁英媽媽面對家庭與工作的特權、矛盾與挫折,以及中上階層的階級複製策略,如何讓媽媽犧牲前途也讓爸爸累昏頭,而且也不一定對孩子最好。

【佳句摘錄】
●生小孩之前,我們倆都在上班,生活似乎沒有那麼複雜。我們分得很公平。但是當我不再上班之後,大部分的家庭責任自然都轉移到我身上。他的工作是上班,而我的工作就是賺錢以外的所有事情。

●富裕家庭往往有一位負責養家的過勞父親,和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留在家中照顧小孩課業與社會發展的全職母親。

●儘管她們擁有人力、社會和文化資本,也無法讓職涯延續下去,只能看著丈夫的職業生涯在父權體制支持之下圓滿達成,但自己的未來卻是黯淡無光。

●女性對子女未來生涯發展的投入日益增加,卻讓她們自己的生涯付出沉重的代價。

●高成就女性的性別利益違背了她們的階級利益,因為她們所處的階級認為全職照顧是家庭之內階級傳承非常重要的手段。女性應該在背後支持丈夫的工作,並且當個主動積極的母親處理一些迫在眉梢的事務,確保家人可以在經濟不穩定與地位岌岌可危的年代保有地位。

●毫無證據表明家庭主婦的努力使她們的孩子比職業婦女的孩子更有優勢。事實上,如果要論及兩者的差異,證據顯示更有利於職業婦女。

【各界讚譽】
菁英媽媽辭職回家照顧小孩之後,要如何重返職場?這本精彩具可讀性的作品,做了一場罕見的追蹤研究。這些女性的經驗顯示,缺乏彈性的工作場所讓女性必須透過再造來重返職場。本書針對現今性別權力做了一場發人深省且迷人的分析。――Annette Lareau|《不平等的童年》(Unequal Childhoods)作者
她們應該跟男同事領一樣的高薪、領導一樣的公司及律師事務所,但她們卻沒有。書中呈現的是女性管漏現象發生的地點與方式,同時點出特權強化現有權力結構的矛盾。――Anne-Marie Slaughter|新美國(New America)執行長
本書不賣弄專業術語,可讀性高,呈現女性的選擇遠非自由選擇,而是受到長工時、高階工作中缺乏彈性所限。――Hiedi Hartmann|女性政策研究院(Institute for Women’s Policy Research)院長兼執行長
這本書充滿著同情心和敏銳性。詳實記錄職業婦女與家庭責任搏鬥時面臨的兩難困境。――Sharon Sassler|《同居國度》(Cohabitation Nation)作者
生動剖析職業婦女為了母職而使得職涯中斷的過程與結果。――《性別與社會》(Gender and Society)
充滿著豐富的細節與鉅細靡遺的分析,清楚說明接受訪問的特權女性在社會階級上的變化。――《美國社會學刊》(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帕梅拉‧史東(Pamela Stone)
紐約市立大學社會系教授,哈佛大學、史丹佛大學訪問學者,長期關注女性在職場上困境與公平,並發表豐富的著作探討性別就業平等、職業分類與測量、工作分隔、同工同酬等,2007年出版《菁英媽媽想辭職?》(Opting Out?)一書,不僅被評為一本「精彩、不凡的著作」,同時獲得各大重要媒體關注,並得到美國社會學會家庭研究最佳著作獎。

梅格‧拉芙蕎(Meg Lovejoy)
美國布蘭戴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社會學博士,主要研究中低薪勞工的工作情況。拉芙蕎目前為哈佛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同時也是該中心工作與福祉啟動計畫的主持人。

【譯者簡介】
許雅淑
台大圖館系畢業,清華大學社會所碩士、博士,現任教於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社會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經濟社會學、文化社會學、觀光人類學。

李宗義
政治大學英語系、東亞所畢業,清華大學社會所博士,現為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副教授、社會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之餘也從事人文社會科學翻譯工作,包括游擊文化出版的《觀光人類學》。

要不要回去上班?菁英媽媽重返職場的成功與失落
許雅淑/本書譯者

「上班或不上班,這是一個問題?」

前幾年,在政壇表現一直很傑出亮眼的文化部長鄭麗君,突然發表聲明宣布不續任,理由是希望能在孩子上小學前專心陪伴他一段時間,以盡為人父母的責任。談起為人母的心境,她感慨地說:「身為母親,眼看孩子一天天長大,心裡的掙扎與日俱增,對於自己無法送他上下課,沒能幫他做晚餐,沒能在他成長關鍵期多陪伴,心裡總是感到遺憾。」
相信這不只是她的遺憾,也是很多職業婦女的心聲。職場和家庭常常讓女性進退兩難,選擇投入職場可能會錯失小孩成長的時光;選擇回到家庭照顧下一代,似乎就要犧牲自己在職場功成名就的機會。上班或不上班,成為當代菁英媽媽的兩難。

這是職業婦女普遍都會遭遇的課題,面對家庭和工作的撕裂,我們都像莎翁筆下的哈姆雷特一樣躊躇不前、搖擺不定。每一個選擇都是犧牲,每一步的去留都是遺憾。母親們的生命軌跡不能只用社會統計的數據來衡量,她們的犧牲也不能只用傳統性別分工一筆勾銷,我們要知道這些女性的每一個決定,絕對不只影響自己的生命,還攸關著一個個家庭的完整和我們下一代的人生。我們不能把這麼殘酷兩難的困境丟給這些女性各自獨力去承擔。這是作者寫作這本書的初衷,也是吸引我們介紹此書到中文世界的主要理由。

從離開職場到重返職場
本書是兩位社會學家對於菁英女性的追蹤研究,她們訪談十年前離開職場的菁英媽媽,在這十年間過得如何?她們的家庭幸福美滿嗎?放棄工作返家相夫教子的日子,真的是她們心之所向嗎?還有最重要的,當初毅然放棄大好前途,如今回頭來看是否值得?是否有過後悔?這一段心路歷程,策略上的迂迴轉折,最終呈現的是一幅什麼樣的整體圖像?

這場橫跨十年的追尋,必須從作者的第一本書談起。作者於2007年出版的《菁英媽媽想辭職?婦女辭職返回家庭的真正原因》(Opting Out?Why Women Really Quit Careers and Head Home),探討了菁英階級的女性為何「選擇」離開職場返回家庭?記者麗莎.貝爾金(Lisa Belkin)在二十一世紀初期,針對菁英婦女「選擇離開職場的浪潮」(opt-out revolution),做了一篇報導,當時研究指出,從頂尖名校畢業的女性選擇退出職場的比例高於一般學校畢業的女性,但令人不解的是,這群女性的優秀條件理應更有利於在職場大放異彩,為何她們選擇放棄職涯,這背後有什麼難以道出的苦衷嗎?貝爾金認為此現象反映的是新傳統主義的興起,女性是因為偏好而不是出於無奈而選擇回歸家庭。這種說法也進一步影響了大眾媒體的論點,但本書作者認為這個女性自主選擇的神話,其實經不起實證研究的檢驗,許多女性實則「被迫」而非自主選擇辭職回家(總不可能是先生辭職吧!?)。

作者提出女性菁英之所以會選擇離開職場,是因為菁英職業的職場結構強度和生態環境都不利於女性發展,高工時的職場文化以及同為菁英階級的丈夫基本上並不能分擔家務;這兩個因素加起來產生了高強度壓力的兩端束縛,使得女性無法兼顧工作和養育子女。退出職場、返回家庭於是成了菁英女性解決工作與家庭衝突的方式。

《菁英媽媽想上班》延續第一本書的議題,作者找回第一本書的研究對象,隨著同一群女性的生命發展軌跡,走過她們三十、四十到五十年華,看她們經歷職場高峰、成家生子到重返職場。作者藉由漫長的觀察與研究,瞭解這些女性選擇離開職場以及如何重新返回職場的真實樣貌。
作者發現,幾乎所有受訪女性都想要回到職場,這些動力也證明了第一本書的論點,這些菁英媽媽並非因為個人偏好或傳統家庭價值的興起而選擇退出職場,一旦卸下家庭照顧的壓力,她們還是想要去上班。

然而,她們也發現這些女性並沒有後悔離開職場,大部分人都覺得自己離職後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因為她們得以陪伴孩子成長,得以參與孩子學校與生活的大小事。可是當孩子漸漸長大,這些菁英媽媽想要重返職場時,並沒有一路順遂,雖然她們相較於其他階級的女性擁有更多的資源(特權),但如今要重返過去的職場也是回不去的夢想了。作者感嘆地說:「她們重返職場的成就與她們原先有可能達到的成就,呈現了鮮明的對比,而她們重返職場的漫漫長路,則提醒著大家她們失去的歲月與才華。」

菁英階級反而加劇性別不平等
這本書裡提到了很多菁英媽媽重返職場的考量與選擇、條件與限制,同為媽媽的我,讀起來真是五味雜陳。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捫心自問,如果我有選擇退出職場的自由,我要完全徹底地回到家庭嗎?階級和文化上的差異,讓我在閱讀本書時一直浮現許多疑惑,進而思考其中的異同。

首先,這本書探討的是中上階級的議題,其他階級的女性即使蠟燭兩頭燒到快成灰燼,依舊沒有退出職場的選擇與自由。本書作者也提到,從歷史上來看,美國非白人女性一直不像那些有特權的白人女性擁有同樣的經濟機會,得以成為百分之百的家庭主婦。然而,作者選擇中上階級的女性做為分析對象是因為這些菁英媽媽是最有機會、最有條件在職場上成功、弭平性別差距造成的成就落差,但她們卻選擇回到家庭,反而加劇並擴大整體的性別不平等。或許,其他階級的女性沒有選擇上班與否的自由,但她們如何面對家庭與工作之間的兩難,也是值得探究的議題。

其次,書中提到特權者的矛盾:高成就女性的性別利益,包括專業成就、性別平等主義與經濟自主,違背了她們的階級利益,因為她們所處的階級認為全職照顧是家庭之內階級傳承與地位維持非常重要的手段。女性應該在背後支持丈夫的工作,並且當個主動積極的母親,處理家中各種迫在眉梢的事務,確保家人可以在經濟不穩定與地位岌岌可危的年代保有地位。無論這些女性有沒有意識到這種特權者的矛盾對自己的作用,當她們進入家庭之後,維持家庭的地位與階級會悄悄成為她們生活的主要目標和重心。

相較於西方國家的菁英媽媽,台灣的全職菁英媽媽在單一制式的教育環境中,可能比較難有發揮使力的空間,在文憑主義的壓力下,很多教育的責任還是外包給坊間的補習班和家教老師。另外,維持家庭地位和階級這份重責大任,可能會造成在教養下一代時很大的心理壓力,無論是對媽媽或小孩都是如此。為了家庭離開職場、專心奉獻教養下一代,最後可能導致將自己的成就建築在小孩的表現高低,進而產生各式各樣的教養問題,如《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裡頭描述的那些令人心痛的家庭悲劇。

留在家裡或待在職場都應該受到肯定
當我們思考這些菁英媽媽要不要回到職場,或能不能回到職場時,我們忘記了當初那些讓她們離開的理由。如果職場的生態仍舊這麼糟糕、如果家務仍然無法兩性平等分工,那麼再多的社會政策或宣傳口號也只是空話。或許我們可以想一想,有沒有可能改變職場環境,降低職場上的高密度工時、高競爭壓力。創造對家庭友善的勞動條件與環境,不只可以鬆綁職場女性的兩難,也可以鼓勵男性投入家庭,讓男女在職場上都有同等的發展機會。

本書翻譯完稿時,恰恰是「蕾神」(鄉民對李靚蕾的敬稱)貼出公開信棒打偶像明星的沸騰時刻。在那篇被奉為女性覺醒的長文中,涉及了女性兼顧家庭與工作兩難,讓我們看到女性不只要面對社會價值觀對媽媽這個身分的壓迫,同時也被期待當一個「體諒丈夫」的妻子。蕾神在信中提到:
無論是過去或是現代的女性,選擇為家庭全心付出當家庭主婦,雖然實質上是屬於「無酬」的工作。但,這只是家庭成員角色的分配,也是家中重要的支撐,甚至是一個全年無休,二十四小時多重角色。

這種家庭成員的角色分配早就已經內化為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而「無酬」更被視為天經地義。即使我們看到了社會在政策上的演進,但是觀念變化卻遠遠跟不上時代的進步,不論是美國還是台灣社會,我們都看到一個個菁英女性在家庭與工作的衝突下,「自願選擇」離開職場,整個社會雖然流露著惋惜,卻又只能默默承擔著共同的無奈。

資本主義的競爭讓體制下的所有人都很焦慮,從職場、學校到家庭,競爭無所不在,工作代表的不只是收入還有個人的成就,家庭內的成就更是隱晦、不容易被看見。這些菁英媽媽從小到大都很優秀,先從名校畢業、再成為職場上的強者,最後進入家庭,彷彿一個亮眼明星的墜落,失去了舞台與掌聲。因此在她們的家庭負擔舒緩時,她們都想要重新回到職場,想被看見、想被肯定,但重返之路卻非常殘酷。或許,真正的自由不是讓菁英媽媽或任何媽媽可以選擇重返職場,而是讓她們即便是選擇留在家庭也可以被社會肯定、也可以安好自在。

目次

譯序/許雅淑
謝詞

導論
注意空白/履歷的空白與研究的空白/回到未來/為什麼重要?/領導階層的差距/崎嶇的同工同酬之路/修正媒體敘事/研究概述/先看看研究發現/特權者的矛盾/問題與答案

第一章 前程似錦
個案/摘下天上的星星/女性辭職的真正原因?/母職障礙/選擇的落差/證據說話/展望未來/凋零的夢?

第二章 家務特權的警笛聲
走向家務特權/為了這個家好/發現家務特權之樂/特權的誘惑?

第三章 家庭優先:慢慢回歸職場
一次只用單腳跳/保持熟悉/擁抱零工經濟/「職場很煩!」/隱藏的通道/變動的時間/唯有家庭優先/下一步?

第四章 職業生涯重啟:內心的召喚
找到回歸職場的方式/(再次)選擇重返職場/像鴨子划水/對的時機/「再拚一次」/薪水是重點/重啟迢迢路/再一次重新「來過」

第五章 追尋與再造
重啟的輕鬆與混亂/重新進入職場的策略/被迫選擇還是特權選擇?

第六章 整體圖像
生命軌跡的再分隔及女性化/外在回報/零工經濟/工作滿意度/好的和不那麼好的/記住巢穴/揮之不去的憂慮/如果?選擇退出職場的差距和領導力的喪失/幸福的結局?

第七章 特權的矛盾與展望未來
回顧過去,展望未來/似曾相識/新見解/特權的矛盾/被迫選擇還是有特權的選擇?/重啟計畫/選擇退出、選擇重返與性別不平等/超越特權的矛盾/創造對家庭友善的工作場所/終結職業內部和職業之間的性別歧視/鼓勵男性共同養育子女/體制變革/我也是?

附錄 研究方法
注釋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我們在那棟氣勢恢弘的郊區豪宅大門,第一次見到金髮碧眼、曲線玲瓏的伊麗莎白。接下來的兩個小時,伊麗莎白娓娓細數自己不凡的職業生涯,以及最後離開職場的原因。第一次訪問時,她四十歲,有一個孩子,肚子裡還懷著老二。

伊麗莎白於美國南方長大,父親是位工程師,哥哥也跟著從事科學及技術相關工作,伊麗莎白跟隨父親與哥哥的腳步,而不是像母親那樣當個全職媽媽。她喜歡數學和科學,「對於男性做的事很感興趣」,她畢業於名校的機械系,是全班三名女畢業生的其中一個。她很快就在專業領域找到一片天在一家跨國能源公司工作。她什麼都做,「從設計管線的零件,再到為新建的工廠開發管道規格。」伊麗莎白的才華很快獲得肯定,僅僅一年半,她就「得到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到一家「問題很多」的工廠上班。

工廠位於愛達荷州,一個她從沒去過的偏遠地區。她年紀輕輕就有了「實務經驗。」伊麗莎白不僅年輕,還是個女性,她說自己開始新工作時,面臨了底下的情況:「我曾經開玩笑說自己是全鎮兩萬人之中僅有的專業女性。因為每個從事專業工作的女性,到最後都離開了這個鎮或這個州。」工廠的工人感到不安,他們聽說「有一個加州來的女同事,準備告訴我們如何管理工廠,」不過,伊麗莎白還是讓他們心服口服了,她開心地回想這一切:「那是一次很棒的學習經歷。我從操作員和維修人員那裡學到很多……因此在個人和專業方面,實在是很豐富的成長經驗。」

儘管她熱愛工作,也喜歡洛磯山脈這邊可以從事運動與戶外活動的生活方式,但她還是決定去研讀商學院。她明白自己的工程背景和特殊的工作經驗會讓她與眾不同,她回憶說(語氣平實毫不誇張):「由於我的履歷非常獨特,因此不難申請上學校。我申請了麻省理工學院、沃頓和哈佛三所學校的商學院,結果全部錄取,最後決定去讀最適合我的麻省理工學院。」

入學之後,伊麗莎白再次發現自己來到一個男性主導的世界,裡頭「有很多非常保守,尤其是經濟上異常保守的人。」她選修了好幾門金融和科技課程,並到一家業界有名的管理顧問公司當暑期實習生,最終在拿到MBA學位之後,加入了這家公司。伊麗莎白說這家公司的特色是,「升不了就走人」,但她平步青雲,只花了七年就從顧問升到副總。在這份工作之中,她參與了各式各樣的計畫,有不少都是跨國事務,也橫跨不同行業。她在三十四歲升為合夥人。在以小時計費的管理顧問世界之中,每週工作五十個小時以上以及頻繁的出差,實屬常態。

升為合夥人兩年後,伊麗莎白生了老大。由於擔心長期在國外出差,再加上工作時間太長會影響母子關係,所以她請了產假,卻再也沒有回去上班。當我們第一次訪問時,她已經在家待了兩年,而且在做了一系列的受孕治療之後懷了老二。

第一次訪談時,伊麗莎白重返職場的計畫,看起來既遙遠又模糊,但她很確定自己不會再走回顧問公司的老路。她提高音量問說,假如不辭職,自己是否可以「找到一個平衡點……也許做一份截然不同的工作?」目前看來,她設想等到孩子「整天待在學校」之後,也就是「六、八、十年後」回去工作,並希望做點「偏向學術、也許更帶有慈善性質的事。」她十分清楚:「不多跑外務」,機會就不會上門,而這是她目前無暇經營的事。

科學家
當我們第一次訪問她時,丹妮絲四十五歲,有兩個孩子,年齡分別為十一歲和十四歲。丹妮絲的口才流利,為人熱忱,她在紐約的長島長大,那裡「有很好的公立學校」,她是個優秀的學生,作文和數學都很好,而且在中學就以科學為志向。「我那時以為自己想當醫生,也清楚知道自己喜歡生物學。」花了三年半讀完大學後,她立刻嫁給了男朋友(也是現在的丈夫)。

她和丈夫都繼續攻讀博士,她在科學領域,而先生讀的是人文學科。丹妮絲六年取得學位,不過她先生改變方向,轉到西岸就讀法學院。她憑著貨真價實的學歷,在同一所學校找到博士後研究的機會。博士後的最後一年,丹妮絲生了老大:「之後就不再像過去做研究那樣,以前我回家吃晚飯以後會再回去實驗室,現在我只從十點做到六點,這惹得我指導教授非常生氣。」

她回想:「這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我內心很篤定自己不會成為大學者。」她「在待過兩所非常好的研究型大學之後,我在研究所的時候就瞭解到我做不出最好的研究……我不喜歡做研究,也不喜歡研究時必須聚焦於窄窄的主題,但是我喜歡大學裡那種廣闊的感覺,也喜歡交朋友。」

他們身處矽谷的核心,「工作俯拾即是。」丹妮絲很快就在藥廠找到一份差事,負責臨床試驗讓新藥推向市場。她向新老闆表明想要「正常上下班」,這位女老闆、執行長是「製藥產業裡呼風喚雨的一號人物,」她支持丹妮絲的想法。丹妮絲在這家公司上班時生了老二,然後就從「正常上下班」改為兼職,後來又逐漸轉為全職。她爬得很快,也很驚訝「(公司)到底有多少機會?每當我準備好,機會就來了。」

由於渴望進一步發展,她安排自己和公司新任的執行長見面,而支持她的女執行長在公司合併之後被趕走了。當她表達自己最終的渴望是當上副總,新任上司對她說:「妳不會想要那樣的。」丹妮絲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妳的心思都在其他事情上面。」她既失望又生氣地離開那場會議,覺得「現在有個老闆不想要理她了」,也是「第一次遇到阻礙。」

丹妮絲再次毫無遺憾地辭職了。當我們第一次訪問她時,她待在家只有一年,那時她已經開始做一些醫藥界的顧問工作,也就是藥物研究,而這是她覺得自己:「未來幾年可以做的事,因為這很適合我想要照顧小孩的狀態。」她說女兒只會在家裡再待三年半,兒子再七年就會去上大學,屆時「我可以回去做全職工作。但是……我可能不會再做藥物開發工作,也許會去當老師吧。」儘管不確定要從事哪個領域的教學或繼續從事藥物研究,但與其他第一次受訪的女性相比,丹妮絲更為專注思考自己的未來。憑藉著個人條件、學歷、多年的經驗以及良好的人脈,她也對於自己重返職場更有信心。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60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