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之後:伊斯蘭千年大分裂的起源(全新修訂版)
商品資訊
系列名:認識伊斯蘭
ISBN13:9786267129388
替代書名:After the Prophet: The Epic Story of the Shia-Sunni Split in Islam
出版社:八旗文化
作者:萊思麗.海澤爾頓
譯者:夏莫
出版日:2022/10/05
裝訂/頁數:平裝/336頁
規格:21cm*15cm*2cm (高/寬/厚)
版次:2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八旗文化「認識伊斯蘭」系列經典作品,改版修訂重新面世
※2016年初版問世讀者一致好評,帶起「認識伊斯蘭」風潮
※本書探究「什葉」與「遜尼」紛爭的最初源頭
※亞馬遜4.5顆星好評,高掛分類榜首長達10年
穆罕默德突然逝世,誰能繼承他來領導新興的伊斯蘭世界?
近親、愛妻、大臣、新舊追隨者,各有盤算。
為信仰,為生存,也為名利權勢。
先知屍骨未寒,危機已然爆發。
繼任的哈里發接連遇刺,接班之爭淪為恐怖內戰。
「穆斯林不讓穆斯林流血」的神聖禁忌被打破,
連先知的子孫都慘遭毒手……
西元六三二年,在經歷了將近二十年艱辛的佈道與抗爭,正當伊斯蘭如旭日東升之際,六十三歲的穆罕默德突然倒下。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穆罕默德的九位妻子沒有為他留下一名男嗣,他生前亦無指定繼承人。誰將在先知之後領導大家,成為最迫切的問題。
到底誰有權接下穆罕默德的棒子,成為新一代的領導人。是代表阿拉伯傳統部落力量的「遜尼派」,還是擁護穆罕默德直系血脈的「什葉派」?先知離世後,後宮遺孀較勁、部落首領鬥爭、新信仰與舊傳統的矛盾、貴族與平民的利益爭奪,成為伊斯蘭世界的日常。這一切積累到二十年後,終於引爆成血腥內戰。第四任哈里發阿里試圖力挽狂瀾卻無力回天,萬般無奈下與穆罕默德最寵愛的遺孀阿伊夏兵戎相見,也為「遜尼」與「什葉」兩派千年的爭鬥揭開序幕。
本書作者萊思麗.海澤爾頓廣泛參考多元的史料,大量引用阿拉伯文學中的詩歌與民謠,細心揣摩關鍵歷史人物的性格、思維與困境,相當立體地描繪出穆罕默德、阿里、胡笙等三位人物的迷人面貌。此外作者希望在呈現客觀史實之外,帶領讀者深入體察人物的內心世界,探索他們的悲喜哀樂、人性弱點與崇高的美德。
本書不僅是理解早期伊斯蘭歷史與當代中東政治的重要參考,更可引領讀者思考政治與宗教、權力與理想之間糾纏不清的複雜關係。
----
【各界書評】
.如《舊約》全書般的詳細,如《甄嬛傳》般的可讀性。在宛如咀嚼小說的過程中,消化了伊斯蘭世界的歷史恩怨。――公孫策,《黎民恨:王莽篡漢到光武中興的人心離變》、《大唐風:帝國盛極而衰 詩人隨波浮沉》等書作者
.《先知之後》是非虛構歷史寫作登峰造極之作,戲劇張力十足的悲劇不僅情感充沛,而且具有深刻的政治意涵。――亞馬遜書評
.精采萬分!這是一個關於人性弱點、政治鬥爭、以及最深刻的信仰的故事。海澤爾頓一方面展現了學者的嚴謹性,一方面也顯示出她對書中主角――那些與我們並沒有不同且深深左右這個世界的穆斯林的關愛。――《達拉斯晨報》
.《先知之後》不僅清楚地說明了伊斯蘭大分裂的事實,更善用代代相傳的口述傳說,刻畫出卡爾巴拉事件背後慘痛的犧牲與偉大的情懷。――《西雅圖時報》
.帶著人溺己溺的同情心,海澤爾頓成功地述說了什葉與遜尼如何分裂的史詩故事。隨著作者文筆的遊走,西方讀者將對伊斯蘭早期深刻的大分裂的敬意將油然而生。――韋佛.麥德隆,牛津大學阿拉伯語教授,《穆罕默德的繼承人》作者
.我很遺憾海澤爾頓沒早一點把這本書寫出來,讓唐納.倫斯斐、保羅.伍夫維茲等人魯莽地入侵伊拉克之前好好看一看,以致於他們對穆斯林的宗教背景一無所知。但其他讀者就能好整以暇地透過海澤爾頓書中有血有肉的人物、生動活潑的文筆、扣人心弦的故事,了解什葉、遜尼大分裂的起源與影響。――強納森.魯班,《我的聖地》作者
.小布希總統很可能根本不知道穆斯林分為什葉與遜尼兩派。但有了海澤爾頓這本令人欲罷不能的書,沒人可以再說不了解這個分裂的實情與意義了。――艾倫.伍夫,《自由主義的未來之戰》作者
★★八旗文化「認識伊斯蘭」系列.經典再現★★
先知之後:伊斯蘭千年大分裂的起源
面紗之下:二十一位女性的伊斯蘭世界史
聆聽,先知穆罕默德的跫音:一部為穆斯林而寫的先知傳記
古蘭似海:用生活見證伊斯蘭聖典的真諦(預計2023年改版上市)
穆罕默德:宣揚謙卑、寬容與和平的先知(預計2023年改版上市)
※2016年初版問世讀者一致好評,帶起「認識伊斯蘭」風潮
※本書探究「什葉」與「遜尼」紛爭的最初源頭
※亞馬遜4.5顆星好評,高掛分類榜首長達10年
穆罕默德突然逝世,誰能繼承他來領導新興的伊斯蘭世界?
近親、愛妻、大臣、新舊追隨者,各有盤算。
為信仰,為生存,也為名利權勢。
先知屍骨未寒,危機已然爆發。
繼任的哈里發接連遇刺,接班之爭淪為恐怖內戰。
「穆斯林不讓穆斯林流血」的神聖禁忌被打破,
連先知的子孫都慘遭毒手……
西元六三二年,在經歷了將近二十年艱辛的佈道與抗爭,正當伊斯蘭如旭日東升之際,六十三歲的穆罕默德突然倒下。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穆罕默德的九位妻子沒有為他留下一名男嗣,他生前亦無指定繼承人。誰將在先知之後領導大家,成為最迫切的問題。
到底誰有權接下穆罕默德的棒子,成為新一代的領導人。是代表阿拉伯傳統部落力量的「遜尼派」,還是擁護穆罕默德直系血脈的「什葉派」?先知離世後,後宮遺孀較勁、部落首領鬥爭、新信仰與舊傳統的矛盾、貴族與平民的利益爭奪,成為伊斯蘭世界的日常。這一切積累到二十年後,終於引爆成血腥內戰。第四任哈里發阿里試圖力挽狂瀾卻無力回天,萬般無奈下與穆罕默德最寵愛的遺孀阿伊夏兵戎相見,也為「遜尼」與「什葉」兩派千年的爭鬥揭開序幕。
本書作者萊思麗.海澤爾頓廣泛參考多元的史料,大量引用阿拉伯文學中的詩歌與民謠,細心揣摩關鍵歷史人物的性格、思維與困境,相當立體地描繪出穆罕默德、阿里、胡笙等三位人物的迷人面貌。此外作者希望在呈現客觀史實之外,帶領讀者深入體察人物的內心世界,探索他們的悲喜哀樂、人性弱點與崇高的美德。
本書不僅是理解早期伊斯蘭歷史與當代中東政治的重要參考,更可引領讀者思考政治與宗教、權力與理想之間糾纏不清的複雜關係。
----
【各界書評】
.如《舊約》全書般的詳細,如《甄嬛傳》般的可讀性。在宛如咀嚼小說的過程中,消化了伊斯蘭世界的歷史恩怨。――公孫策,《黎民恨:王莽篡漢到光武中興的人心離變》、《大唐風:帝國盛極而衰 詩人隨波浮沉》等書作者
.《先知之後》是非虛構歷史寫作登峰造極之作,戲劇張力十足的悲劇不僅情感充沛,而且具有深刻的政治意涵。――亞馬遜書評
.精采萬分!這是一個關於人性弱點、政治鬥爭、以及最深刻的信仰的故事。海澤爾頓一方面展現了學者的嚴謹性,一方面也顯示出她對書中主角――那些與我們並沒有不同且深深左右這個世界的穆斯林的關愛。――《達拉斯晨報》
.《先知之後》不僅清楚地說明了伊斯蘭大分裂的事實,更善用代代相傳的口述傳說,刻畫出卡爾巴拉事件背後慘痛的犧牲與偉大的情懷。――《西雅圖時報》
.帶著人溺己溺的同情心,海澤爾頓成功地述說了什葉與遜尼如何分裂的史詩故事。隨著作者文筆的遊走,西方讀者將對伊斯蘭早期深刻的大分裂的敬意將油然而生。――韋佛.麥德隆,牛津大學阿拉伯語教授,《穆罕默德的繼承人》作者
.我很遺憾海澤爾頓沒早一點把這本書寫出來,讓唐納.倫斯斐、保羅.伍夫維茲等人魯莽地入侵伊拉克之前好好看一看,以致於他們對穆斯林的宗教背景一無所知。但其他讀者就能好整以暇地透過海澤爾頓書中有血有肉的人物、生動活潑的文筆、扣人心弦的故事,了解什葉、遜尼大分裂的起源與影響。――強納森.魯班,《我的聖地》作者
.小布希總統很可能根本不知道穆斯林分為什葉與遜尼兩派。但有了海澤爾頓這本令人欲罷不能的書,沒人可以再說不了解這個分裂的實情與意義了。――艾倫.伍夫,《自由主義的未來之戰》作者
★★八旗文化「認識伊斯蘭」系列.經典再現★★
先知之後:伊斯蘭千年大分裂的起源
面紗之下:二十一位女性的伊斯蘭世界史
聆聽,先知穆罕默德的跫音:一部為穆斯林而寫的先知傳記
古蘭似海:用生活見證伊斯蘭聖典的真諦(預計2023年改版上市)
穆罕默德:宣揚謙卑、寬容與和平的先知(預計2023年改版上市)
作者簡介
萊思麗.海澤爾頓(Lesley Hazleton)
英國裔美國記者、作家,現居西雅圖。曾在一九六六至一九七九年間為《時代雜誌》駐耶路撒冷代表,也為《紐約時報》、《紐約時報書評》、《哈潑》、《新共和》等雜誌撰寫中東問題相關報導。其後專注於宗教、歷史問題的寫作,作品包括《第一位穆斯林:穆罕默德的故事》(The First Muslim: The Story of Muhammad)、《瑪利亞:一部有血有肉的傳記》(Mary: A Flesh-and-Blood Biography)與《不可知論:一則靈性宣言》(Agnostic: A Spirited Manifesto)。
海澤爾頓總在不同信仰之間徘徊,並堅持對宗教保持開放、懷疑的態度。她形容自己為「曾經想要成為拉比的猶太人,也曾唸過天主教學校、幻想成為修女,最終成為一個懷有濃厚宗教情懷的不可知論者,但不屬於任何組織性宗教。」
海澤爾頓曾在TED上進行兩場關於伊斯蘭與宗教問題的演說,累積了超過四百萬讀者的點閱,分別是:懷疑是信仰的必要部分(The Doubt Essential to Faith)、如何閱讀《古蘭經》(On Reading the Koran)。
英國裔美國記者、作家,現居西雅圖。曾在一九六六至一九七九年間為《時代雜誌》駐耶路撒冷代表,也為《紐約時報》、《紐約時報書評》、《哈潑》、《新共和》等雜誌撰寫中東問題相關報導。其後專注於宗教、歷史問題的寫作,作品包括《第一位穆斯林:穆罕默德的故事》(The First Muslim: The Story of Muhammad)、《瑪利亞:一部有血有肉的傳記》(Mary: A Flesh-and-Blood Biography)與《不可知論:一則靈性宣言》(Agnostic: A Spirited Manifesto)。
海澤爾頓總在不同信仰之間徘徊,並堅持對宗教保持開放、懷疑的態度。她形容自己為「曾經想要成為拉比的猶太人,也曾唸過天主教學校、幻想成為修女,最終成為一個懷有濃厚宗教情懷的不可知論者,但不屬於任何組織性宗教。」
海澤爾頓曾在TED上進行兩場關於伊斯蘭與宗教問題的演說,累積了超過四百萬讀者的點閱,分別是:懷疑是信仰的必要部分(The Doubt Essential to Faith)、如何閱讀《古蘭經》(On Reading the Koran)。
目次
編輯前言
推薦序:權位鬥爭高於信仰傳續?(林長寬教授)
地圖:七世紀末的中東
圖表:書中主要氏族與親屬關係圖
重要人物介紹
楔子 阿舒拉節屠殺:什葉派與遜尼派分裂歷史的開端
第一部分 穆罕默德
第一章 先知之死:種下分裂的種子
第二章 項鍊事件:先知寵妾的清白
第三章 王者之劍:與先知最親近的男人
第四章 最後朝聖:究竟誰是先知繼承者?
第五章 諮詢會議:首任哈里發阿布─巴克爾
第二部分 阿里
第六章 大地上的受苦者:被剝奪繼承權的先知家族
第七章 粗野賤民的反叛:第三任哈里發遭弒
第八章 第一次內戰:信徒之母與首任伊瑪目的對決
第九章 哭泣的駱駝:信徒之母的潰敗
第十章 尖叫之夜:敘利亞總督的反叛
第十一章 離棄派的出走:遜尼極端主義的興起
第三部分 胡笙
第十二章 先知氏族的傷逝:被迫去國的第二任伊瑪目
第十三章 永遠的殉教者:第三任伊瑪目之死
第十四章 永不結束的內戰:從阿舒拉節屠殺到蓋達組織
第十五章 西方勢力的介入:莫忘先知一統伊斯蘭社群的初衷
推薦序:權位鬥爭高於信仰傳續?(林長寬教授)
地圖:七世紀末的中東
圖表:書中主要氏族與親屬關係圖
重要人物介紹
楔子 阿舒拉節屠殺:什葉派與遜尼派分裂歷史的開端
第一部分 穆罕默德
第一章 先知之死:種下分裂的種子
第二章 項鍊事件:先知寵妾的清白
第三章 王者之劍:與先知最親近的男人
第四章 最後朝聖:究竟誰是先知繼承者?
第五章 諮詢會議:首任哈里發阿布─巴克爾
第二部分 阿里
第六章 大地上的受苦者:被剝奪繼承權的先知家族
第七章 粗野賤民的反叛:第三任哈里發遭弒
第八章 第一次內戰:信徒之母與首任伊瑪目的對決
第九章 哭泣的駱駝:信徒之母的潰敗
第十章 尖叫之夜:敘利亞總督的反叛
第十一章 離棄派的出走:遜尼極端主義的興起
第三部分 胡笙
第十二章 先知氏族的傷逝:被迫去國的第二任伊瑪目
第十三章 永遠的殉教者:第三任伊瑪目之死
第十四章 永不結束的內戰:從阿舒拉節屠殺到蓋達組織
第十五章 西方勢力的介入:莫忘先知一統伊斯蘭社群的初衷
書摘/試閱
第一章 先知之死
分裂的種子
如果定要為這一切,找尋某個時刻作為初始,那麼,便是穆罕默德的歸真了。先知亦凡人,這就是問題所在,從來沒有人想過先知也會一朝身死,或許,就連穆罕默德自己也無法意料。
他是否知道他命不久矣?他必定有所預感,圍繞他身邊的人也是如此,但似乎無人願意承認。就當時的情勢而言,這樣的盲目可說是不可思議。穆罕默德已經六十三歲了,在當時算是極為高壽,他還曾多次浴血沙場,屢屢從暗殺中逃過一劫,單單是有流傳下來的,就不下於三次。也許這群與他最為親近的人,無法相信安然挺過這麼多次真槍實劍的先知,區區一場病便能擊垮他,特別是此時的阿拉伯宛如旭日東升,正在伊斯蘭教飄揚的大旗之下團結一致。
許多曾經反抗並密謀刺殺穆罕默德的人,如今都隨侍其左右多年。和平達成,阿拉伯社群已然一統,這不僅僅是新時代的黎明伊始,更是陽光燦爛的早晨,迎向充滿希望的一天。阿拉伯正摩拳擦掌地準備踏出政治、文化落後的幕後,一躍成為世界舞台上的要角。既然如此,阿拉伯的領袖又如何能在功成名就時與世長辭?然而,他確實走了。穆罕默德在飽覽征戰和暗殺交織而成的斑斑血跡之後,死於自然原因。
發燒之初看似無傷大雅,只伴隨些微的疼痛和痛苦,完全沒有什麼不對勁,問題或許在於病症從未真的走遠,而是反覆來去,每況愈下。病症持續了十天之久,似乎是細菌性腦膜炎,這無疑感染於他某次的軍事行動,即使在今日,這種病症往往能夠致命。
頭痛欲裂和肌肉痠痛快速地將他擊垮,他再也無法獨力站起身子。氣若游絲的意識開始在濕透全身的汗水中載浮載沉,這和他在得到天啟寫下《古蘭經》時的出神狀態不太一樣,而是真得變成非常虛弱。他的妻子們用浸過冷水的布包裹著他的頭部,希望能減輕疼痛和發燒,但就算能有一絲一毫的幫助,都不過是暫時的。頭痛日益嚴重,一陣陣的發作讓他苦不堪言。
在他的要求之下,他們送他到阿伊夏(Aisha)的寢室,那是他最寵愛妻子的房間,是他為妻子們緊臨清真寺大院東牆所建的九個房間之一,完全符合伊斯蘭早期的道德標準──簡樸、均富、所有信士一律平等──只是區區一室小屋。屋頂上的蘆葦向下遮蓋了粗糙的石牆,門戶正對著清真寺的庭院,屋內的陳設再簡單不過:地上的毯子和後方的長石凳供就寢之用,毯子每天早晨都會捲起,晚間就寢前才會再次攤開。然而,如今毯子已經攤開了好些時日。
此時正值六月,正午時沙漠的熱氣蒸騰、溽暑難消。小室之內令人窒息,即使是健康之驅也難以承受。穆罕默德的每絲呼吸都艱鉅非常。尤為甚者,頭痛欲裂帶來的是對噪音和光線的極度敏感,這令他痛苦不堪。光線還有辦法用懸掛在窗上的毯子,以及垂落在門前的重重帷幕阻擋。但是片刻寧靜難求。當時中東的病房就和現在一樣,總是聚集著人群。親屬、助手、門徒、支持者──所有人都亟欲更貼近這個新興宗教的中心──他們和其心中的所有掛懷、忠告與疑問,日日夜夜川流不息。穆罕默德正為了清醒而奮鬥,但無論病得多厲害,他都無法忽視他們,他們如此仰賴著他。
在外頭,清真寺的院子裡,人們日夜聚在這裡,祈禱聲從不間斷。他們拒絕思考這場大病即將引發的所有可能。這只不過是一場終將結束的試驗。但他們連自己都難以說服,因為已經有太多人死於這樣的疾病,他們知道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事,即使他們拚命想予以否認。因此,他們祈禱、等待、祈禱、等待,他們的祈禱聲和殷殷關切化為不屈不撓的嗡嗡聲,持續鑽入穆罕默德的耳中。祈求者、追隨者,或忠實或虔誠,所有人都希望成為第一個聽到先知好轉消息的人。這個消息將會口耳相傳,從一個村落到另一個,沿著麥地那八哩長的綠洲播送,再沿著漫漫長路向南傳到麥加。
但在過去的這幾天裡,病情不斷加重,最後就連那持續不斷的竊竊私語都沉寂了下來。面對此突如其來的變故,整個綠洲被愁雲慘霧所籠罩。一個從未被問出聲來的問題,在空中不斷盤旋,在每個人的心中縈繞不去,但是,嘴上卻沒有人敢討論,至少是在公共場合裡。如果,那個不可能發生了,如果先知走了,誰是繼承者?誰來接手?誰來領導眾人?
啟示的代價
如果穆罕默德有兒子,那問題便再簡單不過,哪怕只有一個兒子。雖然沒有嚴格的定制,死後要由長子繼承領導權,他當然也可以選擇傳給較小的兒子,或是其他近親,但只要沒有明確的不同意見,長子便是天經地義的繼承者。然而,穆罕默德,既沒有兒子,也沒有指定繼承者。他歸真時沒有留下遺囑,這就是阿拉伯文所稱的abtar,字面之義是削減、中斷、斷裂,即沒有留下男性後代。
如果他有兒子,或許伊斯蘭的歷史將有所不同。紛爭、內戰、你爭我奪的哈里發、遜尼派和什葉派的分裂,所有一切都能避免。但是,儘管穆罕默德的首任妻子哈蒂嘉(Khadija)除了四個女兒以外,還誕下了兩個男孩,但兩個兒子都在襁褓之中便夭折。雖然穆罕默德在哈蒂嘉去世後,又陸續與九名妻子成婚,卻無一人懷孕。
無論是在麥地那或是麥加,這想必早就成為大家茶餘飯後的話題了。哈蒂嘉之後的九段婚姻大多出於政治考量。這也是當時所有統治者的習俗,婚姻不過是外交聯盟的一種形式。穆罕默德精心挑選妻子,建立跨越部族和舊有敵人的親屬關係,以求將阿拉伯部族一統成一個嶄新的伊斯蘭社會。不過兩年之前,他迎娶了烏姆─哈碧芭(Umm Habiba),才讓麥加終於皈信伊斯蘭教,並接受他的領導。哈碧芭的父親阿布─蘇斐揚(Abu Sufyan)長期以來領導麥加人頑強反抗穆罕默德。而婚姻聯盟通常能由婚後的兒女加以確立,混和出全新的血緣,超越舊有的分歧。身為領袖,這便是婚姻的著眼之處。
哈蒂嘉之後,穆罕默德大多數的妻子其實都有孩子,但都不是他的親生骨肉。除了年紀最輕的阿伊夏,其他妻子在嫁予穆罕默德之前,不是離異便是孀居,因此孩子都是同前任丈夫生的。這在當時一點兒也不足為奇,有錢男人同時最多可以有四名妻子。而為了滿足政治聯盟的需求,穆罕默德可以擁有更多妻子,但女人也經常有過兩、三個,或甚至四名丈夫。不同之處在於,男人可以同時擁有許多妻子,女人則是可能有前後好幾段婚姻,或因離異──當時男女皆可離婚──或因丈夫過世,往往是因為戰爭。
這意味著,整個麥加和麥地那構成一個龐大且環環相扣的親屬網絡。同父異母、同母異父的兄弟姊妹、姻親、堂表兄弟等等,處於伊斯蘭網絡中的所有人都能以至少三或四種不同的方式和其他人連結,這和現代西方的家庭概念大相逕庭。在七世紀的阿拉伯,這樣層層相疊的親屬網絡無法用簡單的祖譜描繪出來,而更像是盤根錯節的濃密森林,每一條散出的分枝,都和其他枝蔓相互纏繞,有些朝自身蜷縮,有些又蔓生他方。無論他們出身哪個部族(tribe)或氏族(clan),在這個錯綜複雜的姻親關係的母體中,他們不斷和新的伊斯蘭社群成員結合在一起。儘管如此,血緣卻依舊要緊。
有傳言說,其實在哈蒂嘉之後,穆罕默德有過另一個孩子,由科普特人瑪利亞(Mariya theCopt)所生。她本是埃及奴隸,穆罕默德解除其奴隸之身後,就將她納為遠離清真寺大院的情婦。而且這孩子是個男孩,喚做易卜拉欣(Ibrahim),阿拉伯文的「亞伯拉罕」(Abraham)。但是,與其同名的先祖命運迥異,這個男孩沒有機會長大成人,十七個月大時,他便夭折了。甚至至今都無法確定,世上是否真的有過這個人。不過,在這個將兒子視為父親男子氣概之象徵的文化中,這個傳奇保證了先知的榮譽。
當然,每一個圍繞在穆罕默德病榻前的妻子,都曾為了替先知生下兒子而傾盡所有、在所不惜。歷來不乏母憑子貴之事,有了子嗣就能讓自己的地位高於其他妻子。更何況,這還是先知的兒子,是他的當然繼承者,這可是莫大的榮耀。所以,她們每個人肯定都盡了最大的努力,想方設法讓自己懷上穆罕默德的孩子。更別說是阿伊夏了,她可是哈蒂嘉死後他娶的第一個妻子。
阿伊夏是九個妻子當中最年輕的,也是他最寵愛的,也是迄今為止最備受爭議的。阿伊夏一直受無子所困,和其他人一樣,她必定嘗試過,卻徒勞無功。也許這說明了穆罕默德從來就無法忘懷哈蒂嘉。這位他摯愛的妻子曾在他因第一次遇見神蹟而驚慌顫抖的時候,將他抱在懷中,並向他保證他的確是Rasul Allah,即「真主的使者」。這便是《古蘭經》的第一次啟示。或許因此,只有哈蒂嘉有資格母儀天下,也只有她的長女法蒂瑪(Fatima),可以是穆罕默德最珍愛的孫子,哈珊(Hasan ibn Ali)與胡笙的母親。
在穆罕默德一方,不可能有性無能或不育的問題。他和哈蒂嘉的孩子都能證明這一點。他之後的妻子也毫無疑問沒有不孕的問題,因為除了阿伊夏,她們都和前夫有過一兒半女。那麼,莫非妻妾成群的先知厲行禁欲?抑或像遜尼派神學家幾世紀來所爭論的,晚年的無子無女是啟示的代價,《古蘭經》便是真主最後且最終的話語。或是如同什葉派所聲稱的,穆罕默德之後,人間再無先知,再沒有男性親屬能對真主的意志如此瞭若指掌,再無人能如此接近真主。為此哈蒂嘉的兩名男嬰不得不夭折。他們斷不能活,以免他們的先知基因流傳下去。
我們如今只能確定,哈蒂嘉之後的九段婚姻,沒有一人有孕,更別說懷有兒子。故事由此展開。
穆罕默德在廣大的阿拉伯半島上,強加上他的意志,或說是「真主的意志」。自從天使加百利(Gabriel)首次在他面前現身,他便在短短的二十年中辦到了這一點。天使命令他「誦讀」(Iqra),就此《古蘭經》──亦即「誦讀之書」──激勵人心的篇章降臨塵世。神聖的啟示陸陸續續地浮現,用世人聽過最美麗的阿拉伯文傳述,超驗的詩歌擔保了其神聖的起源,因為像穆罕默德這樣目不識丁的商賈,絕對無法自行創造出如此洗滌靈魂的美麗詩句。他是這樣逐字逐句傳述的使者,是承擔真主啟示之人。
自從伊斯蘭教透過城鎮、綠洲,以及阿拉伯的游牧部族流傳之後,這條線路便蓬勃發展。稅收和納貢積累而成的財富屬於整體的伊斯蘭社群。但既然掌有公庫和公有地,領袖是否留下遺囑就更加舉足輕重──他得指定繼承者,或至少建立決定繼承者的明確指導原則。
在他辭世之後,其他人該怎麼辦?這個疑問縈繞在遜尼和什葉派分裂的悲劇歷史中,久久不能散去,但這打從一開始便無從解答。穆罕默德歸真後,人人都聲稱能洞悉先知的思想和規劃。然而,既然他沒有清晰明確地指定繼承者,就沒有人的主張不會被質疑挑戰。不管他們有多麼相信自己是對的,總是會有人持反對意見。堅信關乎信念,無關現實。
分裂的種子
如果定要為這一切,找尋某個時刻作為初始,那麼,便是穆罕默德的歸真了。先知亦凡人,這就是問題所在,從來沒有人想過先知也會一朝身死,或許,就連穆罕默德自己也無法意料。
他是否知道他命不久矣?他必定有所預感,圍繞他身邊的人也是如此,但似乎無人願意承認。就當時的情勢而言,這樣的盲目可說是不可思議。穆罕默德已經六十三歲了,在當時算是極為高壽,他還曾多次浴血沙場,屢屢從暗殺中逃過一劫,單單是有流傳下來的,就不下於三次。也許這群與他最為親近的人,無法相信安然挺過這麼多次真槍實劍的先知,區區一場病便能擊垮他,特別是此時的阿拉伯宛如旭日東升,正在伊斯蘭教飄揚的大旗之下團結一致。
許多曾經反抗並密謀刺殺穆罕默德的人,如今都隨侍其左右多年。和平達成,阿拉伯社群已然一統,這不僅僅是新時代的黎明伊始,更是陽光燦爛的早晨,迎向充滿希望的一天。阿拉伯正摩拳擦掌地準備踏出政治、文化落後的幕後,一躍成為世界舞台上的要角。既然如此,阿拉伯的領袖又如何能在功成名就時與世長辭?然而,他確實走了。穆罕默德在飽覽征戰和暗殺交織而成的斑斑血跡之後,死於自然原因。
發燒之初看似無傷大雅,只伴隨些微的疼痛和痛苦,完全沒有什麼不對勁,問題或許在於病症從未真的走遠,而是反覆來去,每況愈下。病症持續了十天之久,似乎是細菌性腦膜炎,這無疑感染於他某次的軍事行動,即使在今日,這種病症往往能夠致命。
頭痛欲裂和肌肉痠痛快速地將他擊垮,他再也無法獨力站起身子。氣若游絲的意識開始在濕透全身的汗水中載浮載沉,這和他在得到天啟寫下《古蘭經》時的出神狀態不太一樣,而是真得變成非常虛弱。他的妻子們用浸過冷水的布包裹著他的頭部,希望能減輕疼痛和發燒,但就算能有一絲一毫的幫助,都不過是暫時的。頭痛日益嚴重,一陣陣的發作讓他苦不堪言。
在他的要求之下,他們送他到阿伊夏(Aisha)的寢室,那是他最寵愛妻子的房間,是他為妻子們緊臨清真寺大院東牆所建的九個房間之一,完全符合伊斯蘭早期的道德標準──簡樸、均富、所有信士一律平等──只是區區一室小屋。屋頂上的蘆葦向下遮蓋了粗糙的石牆,門戶正對著清真寺的庭院,屋內的陳設再簡單不過:地上的毯子和後方的長石凳供就寢之用,毯子每天早晨都會捲起,晚間就寢前才會再次攤開。然而,如今毯子已經攤開了好些時日。
此時正值六月,正午時沙漠的熱氣蒸騰、溽暑難消。小室之內令人窒息,即使是健康之驅也難以承受。穆罕默德的每絲呼吸都艱鉅非常。尤為甚者,頭痛欲裂帶來的是對噪音和光線的極度敏感,這令他痛苦不堪。光線還有辦法用懸掛在窗上的毯子,以及垂落在門前的重重帷幕阻擋。但是片刻寧靜難求。當時中東的病房就和現在一樣,總是聚集著人群。親屬、助手、門徒、支持者──所有人都亟欲更貼近這個新興宗教的中心──他們和其心中的所有掛懷、忠告與疑問,日日夜夜川流不息。穆罕默德正為了清醒而奮鬥,但無論病得多厲害,他都無法忽視他們,他們如此仰賴著他。
在外頭,清真寺的院子裡,人們日夜聚在這裡,祈禱聲從不間斷。他們拒絕思考這場大病即將引發的所有可能。這只不過是一場終將結束的試驗。但他們連自己都難以說服,因為已經有太多人死於這樣的疾病,他們知道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事,即使他們拚命想予以否認。因此,他們祈禱、等待、祈禱、等待,他們的祈禱聲和殷殷關切化為不屈不撓的嗡嗡聲,持續鑽入穆罕默德的耳中。祈求者、追隨者,或忠實或虔誠,所有人都希望成為第一個聽到先知好轉消息的人。這個消息將會口耳相傳,從一個村落到另一個,沿著麥地那八哩長的綠洲播送,再沿著漫漫長路向南傳到麥加。
但在過去的這幾天裡,病情不斷加重,最後就連那持續不斷的竊竊私語都沉寂了下來。面對此突如其來的變故,整個綠洲被愁雲慘霧所籠罩。一個從未被問出聲來的問題,在空中不斷盤旋,在每個人的心中縈繞不去,但是,嘴上卻沒有人敢討論,至少是在公共場合裡。如果,那個不可能發生了,如果先知走了,誰是繼承者?誰來接手?誰來領導眾人?
啟示的代價
如果穆罕默德有兒子,那問題便再簡單不過,哪怕只有一個兒子。雖然沒有嚴格的定制,死後要由長子繼承領導權,他當然也可以選擇傳給較小的兒子,或是其他近親,但只要沒有明確的不同意見,長子便是天經地義的繼承者。然而,穆罕默德,既沒有兒子,也沒有指定繼承者。他歸真時沒有留下遺囑,這就是阿拉伯文所稱的abtar,字面之義是削減、中斷、斷裂,即沒有留下男性後代。
如果他有兒子,或許伊斯蘭的歷史將有所不同。紛爭、內戰、你爭我奪的哈里發、遜尼派和什葉派的分裂,所有一切都能避免。但是,儘管穆罕默德的首任妻子哈蒂嘉(Khadija)除了四個女兒以外,還誕下了兩個男孩,但兩個兒子都在襁褓之中便夭折。雖然穆罕默德在哈蒂嘉去世後,又陸續與九名妻子成婚,卻無一人懷孕。
無論是在麥地那或是麥加,這想必早就成為大家茶餘飯後的話題了。哈蒂嘉之後的九段婚姻大多出於政治考量。這也是當時所有統治者的習俗,婚姻不過是外交聯盟的一種形式。穆罕默德精心挑選妻子,建立跨越部族和舊有敵人的親屬關係,以求將阿拉伯部族一統成一個嶄新的伊斯蘭社會。不過兩年之前,他迎娶了烏姆─哈碧芭(Umm Habiba),才讓麥加終於皈信伊斯蘭教,並接受他的領導。哈碧芭的父親阿布─蘇斐揚(Abu Sufyan)長期以來領導麥加人頑強反抗穆罕默德。而婚姻聯盟通常能由婚後的兒女加以確立,混和出全新的血緣,超越舊有的分歧。身為領袖,這便是婚姻的著眼之處。
哈蒂嘉之後,穆罕默德大多數的妻子其實都有孩子,但都不是他的親生骨肉。除了年紀最輕的阿伊夏,其他妻子在嫁予穆罕默德之前,不是離異便是孀居,因此孩子都是同前任丈夫生的。這在當時一點兒也不足為奇,有錢男人同時最多可以有四名妻子。而為了滿足政治聯盟的需求,穆罕默德可以擁有更多妻子,但女人也經常有過兩、三個,或甚至四名丈夫。不同之處在於,男人可以同時擁有許多妻子,女人則是可能有前後好幾段婚姻,或因離異──當時男女皆可離婚──或因丈夫過世,往往是因為戰爭。
這意味著,整個麥加和麥地那構成一個龐大且環環相扣的親屬網絡。同父異母、同母異父的兄弟姊妹、姻親、堂表兄弟等等,處於伊斯蘭網絡中的所有人都能以至少三或四種不同的方式和其他人連結,這和現代西方的家庭概念大相逕庭。在七世紀的阿拉伯,這樣層層相疊的親屬網絡無法用簡單的祖譜描繪出來,而更像是盤根錯節的濃密森林,每一條散出的分枝,都和其他枝蔓相互纏繞,有些朝自身蜷縮,有些又蔓生他方。無論他們出身哪個部族(tribe)或氏族(clan),在這個錯綜複雜的姻親關係的母體中,他們不斷和新的伊斯蘭社群成員結合在一起。儘管如此,血緣卻依舊要緊。
有傳言說,其實在哈蒂嘉之後,穆罕默德有過另一個孩子,由科普特人瑪利亞(Mariya theCopt)所生。她本是埃及奴隸,穆罕默德解除其奴隸之身後,就將她納為遠離清真寺大院的情婦。而且這孩子是個男孩,喚做易卜拉欣(Ibrahim),阿拉伯文的「亞伯拉罕」(Abraham)。但是,與其同名的先祖命運迥異,這個男孩沒有機會長大成人,十七個月大時,他便夭折了。甚至至今都無法確定,世上是否真的有過這個人。不過,在這個將兒子視為父親男子氣概之象徵的文化中,這個傳奇保證了先知的榮譽。
當然,每一個圍繞在穆罕默德病榻前的妻子,都曾為了替先知生下兒子而傾盡所有、在所不惜。歷來不乏母憑子貴之事,有了子嗣就能讓自己的地位高於其他妻子。更何況,這還是先知的兒子,是他的當然繼承者,這可是莫大的榮耀。所以,她們每個人肯定都盡了最大的努力,想方設法讓自己懷上穆罕默德的孩子。更別說是阿伊夏了,她可是哈蒂嘉死後他娶的第一個妻子。
阿伊夏是九個妻子當中最年輕的,也是他最寵愛的,也是迄今為止最備受爭議的。阿伊夏一直受無子所困,和其他人一樣,她必定嘗試過,卻徒勞無功。也許這說明了穆罕默德從來就無法忘懷哈蒂嘉。這位他摯愛的妻子曾在他因第一次遇見神蹟而驚慌顫抖的時候,將他抱在懷中,並向他保證他的確是Rasul Allah,即「真主的使者」。這便是《古蘭經》的第一次啟示。或許因此,只有哈蒂嘉有資格母儀天下,也只有她的長女法蒂瑪(Fatima),可以是穆罕默德最珍愛的孫子,哈珊(Hasan ibn Ali)與胡笙的母親。
在穆罕默德一方,不可能有性無能或不育的問題。他和哈蒂嘉的孩子都能證明這一點。他之後的妻子也毫無疑問沒有不孕的問題,因為除了阿伊夏,她們都和前夫有過一兒半女。那麼,莫非妻妾成群的先知厲行禁欲?抑或像遜尼派神學家幾世紀來所爭論的,晚年的無子無女是啟示的代價,《古蘭經》便是真主最後且最終的話語。或是如同什葉派所聲稱的,穆罕默德之後,人間再無先知,再沒有男性親屬能對真主的意志如此瞭若指掌,再無人能如此接近真主。為此哈蒂嘉的兩名男嬰不得不夭折。他們斷不能活,以免他們的先知基因流傳下去。
我們如今只能確定,哈蒂嘉之後的九段婚姻,沒有一人有孕,更別說懷有兒子。故事由此展開。
穆罕默德在廣大的阿拉伯半島上,強加上他的意志,或說是「真主的意志」。自從天使加百利(Gabriel)首次在他面前現身,他便在短短的二十年中辦到了這一點。天使命令他「誦讀」(Iqra),就此《古蘭經》──亦即「誦讀之書」──激勵人心的篇章降臨塵世。神聖的啟示陸陸續續地浮現,用世人聽過最美麗的阿拉伯文傳述,超驗的詩歌擔保了其神聖的起源,因為像穆罕默德這樣目不識丁的商賈,絕對無法自行創造出如此洗滌靈魂的美麗詩句。他是這樣逐字逐句傳述的使者,是承擔真主啟示之人。
自從伊斯蘭教透過城鎮、綠洲,以及阿拉伯的游牧部族流傳之後,這條線路便蓬勃發展。稅收和納貢積累而成的財富屬於整體的伊斯蘭社群。但既然掌有公庫和公有地,領袖是否留下遺囑就更加舉足輕重──他得指定繼承者,或至少建立決定繼承者的明確指導原則。
在他辭世之後,其他人該怎麼辦?這個疑問縈繞在遜尼和什葉派分裂的悲劇歷史中,久久不能散去,但這打從一開始便無從解答。穆罕默德歸真後,人人都聲稱能洞悉先知的思想和規劃。然而,既然他沒有清晰明確地指定繼承者,就沒有人的主張不會被質疑挑戰。不管他們有多麼相信自己是對的,總是會有人持反對意見。堅信關乎信念,無關現實。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