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以往閱讀聖經時,很常把新約聖經中的「福音書」當作故事記述或是語錄彙整來看待,對新約聖經成書的認識,也是停留在由一群人編彙而成。直到十九、二十世紀,才有學者開始以歷史的角度去查考耶穌。
閱讀陳嘉式牧師的著作《造訪西元一世紀的耶穌》,可從中感受到這本書不只是透露對信仰對象的追求,更是想在這個講究科學的時代中,將「耶穌」有血有肉地刻畫在讀者眼前:耶穌不只是寫在聖經或歷史書中,更是曾與我們同活在一地球上。書中循序漸進地按照聖經內容,佐以解經大家的文獻,將耶穌在世的人生足跡,建立出合乎歷史法則的生平;條理清晰地根據福音書記載,將耶穌的傳道事工並教導,整理出跟隨者告白其為基督的關鍵因素。
書的副標「從歷史的耶穌到信仰基督的連接線」,很明確地道出陳牧師是以歷史學角度,探討「耶穌」這位約兩千多年前出現的人物,為何有那麼多人會認定他是救主、基督。陳牧師不單是將學術界中,對耶穌歷史性的論述和疑問提出回應,也將新約聖經有關耶穌的所作所為作出系統性的探討。
在書中陳牧師提到了很重要的一點:福音書當初寫作的目的是在宣揚、見證耶穌是上帝所差賜的基督。在神學界及出版界的努力下,有許多中文翻譯名著及參考書可讓我們更了解聖經,但是以中文寫作來探討歷史上的耶穌的專書可說是少之又少,而從討論歷史上的耶穌進而連接到信仰問題的專書則可說是稀世之珍。這本書不是一本歷史參考書,而是一本深入淺出、用詞考究,研究耶穌在世生活的見證書,無論是否已告白耶穌為基督,都可在這裡獲得更進一步的認識。
閱讀陳嘉式牧師的著作《造訪西元一世紀的耶穌》,可從中感受到這本書不只是透露對信仰對象的追求,更是想在這個講究科學的時代中,將「耶穌」有血有肉地刻畫在讀者眼前:耶穌不只是寫在聖經或歷史書中,更是曾與我們同活在一地球上。書中循序漸進地按照聖經內容,佐以解經大家的文獻,將耶穌在世的人生足跡,建立出合乎歷史法則的生平;條理清晰地根據福音書記載,將耶穌的傳道事工並教導,整理出跟隨者告白其為基督的關鍵因素。
書的副標「從歷史的耶穌到信仰基督的連接線」,很明確地道出陳牧師是以歷史學角度,探討「耶穌」這位約兩千多年前出現的人物,為何有那麼多人會認定他是救主、基督。陳牧師不單是將學術界中,對耶穌歷史性的論述和疑問提出回應,也將新約聖經有關耶穌的所作所為作出系統性的探討。
在書中陳牧師提到了很重要的一點:福音書當初寫作的目的是在宣揚、見證耶穌是上帝所差賜的基督。在神學界及出版界的努力下,有許多中文翻譯名著及參考書可讓我們更了解聖經,但是以中文寫作來探討歷史上的耶穌的專書可說是少之又少,而從討論歷史上的耶穌進而連接到信仰問題的專書則可說是稀世之珍。這本書不是一本歷史參考書,而是一本深入淺出、用詞考究,研究耶穌在世生活的見證書,無論是否已告白耶穌為基督,都可在這裡獲得更進一步的認識。
作者簡介
陳嘉式
生於1938年,台南市善化區人。曾於蘇格蘭聖安德魯大學專攻新約。
在台灣神學院授新約課程卅一年,2003年退休後繼續於高雄的聖光神學院任教七年。
現靜下來整理以前授課的稿件,盼望能成書問世。
生於1938年,台南市善化區人。曾於蘇格蘭聖安德魯大學專攻新約。
在台灣神學院授新約課程卅一年,2003年退休後繼續於高雄的聖光神學院任教七年。
現靜下來整理以前授課的稿件,盼望能成書問世。
序
前言
新約全書(福音書和其他相關著作),是近兩千年前按當時代的宗教、文化、世界觀、語言和社會體系所寫下的經典,受現代文明勳陶的人讀起來,許多地方實在令人覺得格格不入。尤其從十八世紀開始,人文思想篷勃發展,事事以邏輯和科學實證為根據,理性和物質文明取代舊時代的思維和價值觀。無法以現代科學尺度取得實證的,特別是宗教文明那些形而上的、具超越性的實質和存在的,不但時常被質疑,同時也常被排斥在外。
這種現象不但發生在物質的科學世界,就連基督教內的許多聖經學者或神學論述家,也對自己基督教的內涵提出挑戰。這些所謂具科學思想的神學家,他們不再依循福音書的記述成為耶穌基督的信仰者。他們若不是成為聖經歷史的考據者,就是變成基督教倫理和神學思想的評論家。對於新約著作的研究,因為把經文,特別是福音書放在歷史批判學的平台上,就使他們有理由,儘量地去除當中一切關乎耶穌超越性的因素。遇到歷史耶穌的問題,就儘量地把他寫成與大眾一般平凡的好人、聰慧的教師。不容許他具有任何超越的能力,像是行各種異能、醫病趕鬼、死而復活,來見證他是從上帝那邊來,傳救世之道,救贖世人的彌賽亞。
其實這也不能只怪學術界對基督教的傷害;所當怪的,應當指第六世紀之後到十六世紀的宗教體系,近乎一千年以天主教為主體,教皇統治政教的時代,宗教行政團體用心在意的,不是信仰知識的發展,而是解除那些可能被理智挑戰的疑題。當時的學術團體,所謂的士林學派,致力的是經院哲學,不是聖經學的研究。這一千年天主教掌控了世界政教文明的黃金時期,但很可惜的是,他們的成果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中被稱之為黑暗時期。在這段期間,教會沒有取用學術的態度去反省、研究、發展信仰的內涵,以及教會體制的改善,使她成為各界為首是瞻的對象;更糟的是她帶頭把外界學術研究的成果判為異端。當文藝復興在歐洲興起時,教會對人文思想又加以否定,所以才有天文學家伽利略,因為追隨哥百尼的地動說,而於一六三三年被教會判為異端,終身軟禁。
其實新教也沒有好到那裡,十六世紀當宗教改革後,新教原本可以乘機以改革開放的態度,來面對和處理因人文思想的興起,而對信仰內涵和教會體制所引起的衝擊。可惜在十七和十八世紀兩百年間的神學研究,大部分的注意力都在教義和教理的問題,信仰耶穌基督的目的好像都為了要如何因信稱義,才得以進入天國。並且花很多的時間用在教義和教派問題之間的爭執;幾乎沒有花甚麼時間在聖經學的研究上,當然也不會考慮到歷史耶穌的問題。到了十八世紀末,世界文明開始挑戰聖經的歷史可靠性和信仰的客觀真理時,基督教可以說內外被衝擊,事事被否定,幾乎毫無招架之力。這時的教會逐漸的被視為是落伍的,反文明的團體;甚至有人揚言:短期內基督教將在人類文明歷史中逐漸消失。
就是教會圈內的學者,從十八世紀的萊馬魯斯(Hermann Samuel Reimarus, 1694-1768)到二十世紀的布特曼(Rudolf Bultmann, 1884-1976),這兩百年當中歐洲的神學界,為數不少的學者都以科學文明的眼光,來挑戰基督教的信仰價值和聖經的歷史可靠性。他們甚至質疑耶穌這個人在歷史中是否有真實的存在?他是不是福音書的作者,以寫小說的方式創造出來的人物?這種情形的發生,對基督教的傷害可說創鉅痛深。
直到十九世紀才有袞克爾(Hermann Günkel, 1861-1932)用批判學的方法研究舊約;二十世紀初有施米特(K. L. Schmidt, 1891-1956)和狄比流(Martin Dibelius, 1883-1947)用批判學的方法研究共觀福音。但這些批判學者對福音書和耶穌的歷史性大多採取質疑的態度。幸好在布特曼之後,開始有學者像富赫斯(Ernst Fuchs, 1903-1983)(1964)和艾伯林(Gerhard Ebeling, 1912-2001)(1966)這樣的人,他們開始發現布特曼學說的不足,於是轉移了對福音書研究的態度和方向。這兩人在學理上的共同貢獻是:福音書不是為提供歷史的資料而寫的;經文是一種信仰上的文字事件,藉著各種文學的表達方法(包括傳奇故事,甚至是神話故事)而傳達上帝的旨意。讀者的態度應當是從經文中去傾聽,去領會上帝的啟示,並以信心回應上帝的呼召;而不是去批評那些經文是否合乎歷史法則或科學邏輯。在這兩位之後,其實相續的還有不少學者也持同樣的態度。到了近代,其中又有像曼森(T. W. Manson, 1893-1958)、耶利米亞(Joachim Jeremias, 1900-1979)、馬歇爾(Howard Marshall, 1934-2015,又譯馬素爾)等人,他們都同意福音書不是為提供歷史的資料而寫,而是按當時的世界觀,為的是宣揚耶穌基督所帶來的福音而寫的。這些學者都以積極的態度去發掘福音書中的歷史要素和神學用意。重新建立歷史耶穌的可信度,以及由他的生涯,所言所行,特別由他的死而復活所要啟發的救恩信息。
這些人的研究結果,算是稍微肯定了聖經的價值和信仰的可貴;但同時也提醒,上帝藉著耶穌基督而救贖世人的福音,是要傳給人的;所以無論是神學思考或聖經學的研究,都要考慮用這時代的人所能了解的思維和語言來解釋和傳達。也就是說研究神學和傳揚福音時,不能不考慮信仰和時代環境、人文科學之間的相互關係,而固步自封在宗教教義的領域裡。用歷史的方法研究福音書時,目的是要分辨當中的那一些文書不是歷史,而是文學,是當時的人用來表達他們所認知的超越性的存在。當我們能從福音書中找到耶穌的歷史確據時,是要用來陳明他的歷史特性;使他的人格特色能具體的活現在現代人的心目中。
大部分的華人對信仰的歷程、近兩百年來基督教如何受現代文明的衝擊,大都漠不關心。不是懶得去探索,不然就是不知如何下手去解決。雖然不同意批評學所下的負面學說,但也懷疑福音書當中部分資料的歷史可靠性。由於對歷史的耶穌所知沒有那麼確定,對耶穌所傳達的信息內容的所知也沒有那麼豐富,所以就沒有那麼有把握的把福音的內涵呈現出來;遇到有關重要的議題需要討論或解決時,大部分的人都不知從何著手。
關於這本想要從歷史的耶穌跨越到信仰基督之歷程的探索,實在是很艱鉅的工作。更加上福音書的寫作目的,本來就不只在呈現歷史中的拿撒勒人耶穌;更重要的是在宣揚他為何被告白為主,為基督,為救贖世人而道成肉身的上帝的兒子。這當中不但論說的資料之繁多,問題之複雜,而且歷史與信仰之間原本就存有難以相接的鴻溝。要從那麼多的資料中把那麼多的問題整理起來,並理出共融的連接點:歷史和信仰之間連接的可能性;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盼望這樣的一本書能幫助那些想要傳揚耶穌基督的人,無論是對他的歷史存在問題,生涯和言教的內容,甚至連他被告白他為主為基督的關鍵點,都有個概括性的了解。
這是一本不容易寫成的書。第一章的困難是,要將歷來學術界對耶穌的歷史性所提出,那麼多不同的論述和觀感當中,尋找出另外一些資訊,來對那些問題作些清楚而公正的回應。第二章是想要從那些非歷史性的福音書資料中,整理出一個有先後順序的輪廓,建立一個合乎歷史法則的耶穌生平;其實這是歷來許多學者認為難以達成的問題。第三章是想要將耶穌的宣道工作,那些有別於傳統而且又創新的傳道事工,做個簡略的介紹。第四章的目標是將耶穌的所傳、所行和教導,並從中所帶來的那些超乎世俗價值觀的天國信息,作個清楚的分類。最後的第五章是想整理出,到底是由那些關鍵的因素,促成他的跟隨者告白他是基督,上帝的兒子,道成肉身的救贖主。盼望這五章的研討,可以呈現一些可供人了解並接受,那位拿撒勒的耶穌,被告白為信仰的對象:基督,上帝的兒子。
新約全書(福音書和其他相關著作),是近兩千年前按當時代的宗教、文化、世界觀、語言和社會體系所寫下的經典,受現代文明勳陶的人讀起來,許多地方實在令人覺得格格不入。尤其從十八世紀開始,人文思想篷勃發展,事事以邏輯和科學實證為根據,理性和物質文明取代舊時代的思維和價值觀。無法以現代科學尺度取得實證的,特別是宗教文明那些形而上的、具超越性的實質和存在的,不但時常被質疑,同時也常被排斥在外。
這種現象不但發生在物質的科學世界,就連基督教內的許多聖經學者或神學論述家,也對自己基督教的內涵提出挑戰。這些所謂具科學思想的神學家,他們不再依循福音書的記述成為耶穌基督的信仰者。他們若不是成為聖經歷史的考據者,就是變成基督教倫理和神學思想的評論家。對於新約著作的研究,因為把經文,特別是福音書放在歷史批判學的平台上,就使他們有理由,儘量地去除當中一切關乎耶穌超越性的因素。遇到歷史耶穌的問題,就儘量地把他寫成與大眾一般平凡的好人、聰慧的教師。不容許他具有任何超越的能力,像是行各種異能、醫病趕鬼、死而復活,來見證他是從上帝那邊來,傳救世之道,救贖世人的彌賽亞。
其實這也不能只怪學術界對基督教的傷害;所當怪的,應當指第六世紀之後到十六世紀的宗教體系,近乎一千年以天主教為主體,教皇統治政教的時代,宗教行政團體用心在意的,不是信仰知識的發展,而是解除那些可能被理智挑戰的疑題。當時的學術團體,所謂的士林學派,致力的是經院哲學,不是聖經學的研究。這一千年天主教掌控了世界政教文明的黃金時期,但很可惜的是,他們的成果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中被稱之為黑暗時期。在這段期間,教會沒有取用學術的態度去反省、研究、發展信仰的內涵,以及教會體制的改善,使她成為各界為首是瞻的對象;更糟的是她帶頭把外界學術研究的成果判為異端。當文藝復興在歐洲興起時,教會對人文思想又加以否定,所以才有天文學家伽利略,因為追隨哥百尼的地動說,而於一六三三年被教會判為異端,終身軟禁。
其實新教也沒有好到那裡,十六世紀當宗教改革後,新教原本可以乘機以改革開放的態度,來面對和處理因人文思想的興起,而對信仰內涵和教會體制所引起的衝擊。可惜在十七和十八世紀兩百年間的神學研究,大部分的注意力都在教義和教理的問題,信仰耶穌基督的目的好像都為了要如何因信稱義,才得以進入天國。並且花很多的時間用在教義和教派問題之間的爭執;幾乎沒有花甚麼時間在聖經學的研究上,當然也不會考慮到歷史耶穌的問題。到了十八世紀末,世界文明開始挑戰聖經的歷史可靠性和信仰的客觀真理時,基督教可以說內外被衝擊,事事被否定,幾乎毫無招架之力。這時的教會逐漸的被視為是落伍的,反文明的團體;甚至有人揚言:短期內基督教將在人類文明歷史中逐漸消失。
就是教會圈內的學者,從十八世紀的萊馬魯斯(Hermann Samuel Reimarus, 1694-1768)到二十世紀的布特曼(Rudolf Bultmann, 1884-1976),這兩百年當中歐洲的神學界,為數不少的學者都以科學文明的眼光,來挑戰基督教的信仰價值和聖經的歷史可靠性。他們甚至質疑耶穌這個人在歷史中是否有真實的存在?他是不是福音書的作者,以寫小說的方式創造出來的人物?這種情形的發生,對基督教的傷害可說創鉅痛深。
直到十九世紀才有袞克爾(Hermann Günkel, 1861-1932)用批判學的方法研究舊約;二十世紀初有施米特(K. L. Schmidt, 1891-1956)和狄比流(Martin Dibelius, 1883-1947)用批判學的方法研究共觀福音。但這些批判學者對福音書和耶穌的歷史性大多採取質疑的態度。幸好在布特曼之後,開始有學者像富赫斯(Ernst Fuchs, 1903-1983)(1964)和艾伯林(Gerhard Ebeling, 1912-2001)(1966)這樣的人,他們開始發現布特曼學說的不足,於是轉移了對福音書研究的態度和方向。這兩人在學理上的共同貢獻是:福音書不是為提供歷史的資料而寫的;經文是一種信仰上的文字事件,藉著各種文學的表達方法(包括傳奇故事,甚至是神話故事)而傳達上帝的旨意。讀者的態度應當是從經文中去傾聽,去領會上帝的啟示,並以信心回應上帝的呼召;而不是去批評那些經文是否合乎歷史法則或科學邏輯。在這兩位之後,其實相續的還有不少學者也持同樣的態度。到了近代,其中又有像曼森(T. W. Manson, 1893-1958)、耶利米亞(Joachim Jeremias, 1900-1979)、馬歇爾(Howard Marshall, 1934-2015,又譯馬素爾)等人,他們都同意福音書不是為提供歷史的資料而寫,而是按當時的世界觀,為的是宣揚耶穌基督所帶來的福音而寫的。這些學者都以積極的態度去發掘福音書中的歷史要素和神學用意。重新建立歷史耶穌的可信度,以及由他的生涯,所言所行,特別由他的死而復活所要啟發的救恩信息。
這些人的研究結果,算是稍微肯定了聖經的價值和信仰的可貴;但同時也提醒,上帝藉著耶穌基督而救贖世人的福音,是要傳給人的;所以無論是神學思考或聖經學的研究,都要考慮用這時代的人所能了解的思維和語言來解釋和傳達。也就是說研究神學和傳揚福音時,不能不考慮信仰和時代環境、人文科學之間的相互關係,而固步自封在宗教教義的領域裡。用歷史的方法研究福音書時,目的是要分辨當中的那一些文書不是歷史,而是文學,是當時的人用來表達他們所認知的超越性的存在。當我們能從福音書中找到耶穌的歷史確據時,是要用來陳明他的歷史特性;使他的人格特色能具體的活現在現代人的心目中。
大部分的華人對信仰的歷程、近兩百年來基督教如何受現代文明的衝擊,大都漠不關心。不是懶得去探索,不然就是不知如何下手去解決。雖然不同意批評學所下的負面學說,但也懷疑福音書當中部分資料的歷史可靠性。由於對歷史的耶穌所知沒有那麼確定,對耶穌所傳達的信息內容的所知也沒有那麼豐富,所以就沒有那麼有把握的把福音的內涵呈現出來;遇到有關重要的議題需要討論或解決時,大部分的人都不知從何著手。
關於這本想要從歷史的耶穌跨越到信仰基督之歷程的探索,實在是很艱鉅的工作。更加上福音書的寫作目的,本來就不只在呈現歷史中的拿撒勒人耶穌;更重要的是在宣揚他為何被告白為主,為基督,為救贖世人而道成肉身的上帝的兒子。這當中不但論說的資料之繁多,問題之複雜,而且歷史與信仰之間原本就存有難以相接的鴻溝。要從那麼多的資料中把那麼多的問題整理起來,並理出共融的連接點:歷史和信仰之間連接的可能性;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盼望這樣的一本書能幫助那些想要傳揚耶穌基督的人,無論是對他的歷史存在問題,生涯和言教的內容,甚至連他被告白他為主為基督的關鍵點,都有個概括性的了解。
這是一本不容易寫成的書。第一章的困難是,要將歷來學術界對耶穌的歷史性所提出,那麼多不同的論述和觀感當中,尋找出另外一些資訊,來對那些問題作些清楚而公正的回應。第二章是想要從那些非歷史性的福音書資料中,整理出一個有先後順序的輪廓,建立一個合乎歷史法則的耶穌生平;其實這是歷來許多學者認為難以達成的問題。第三章是想要將耶穌的宣道工作,那些有別於傳統而且又創新的傳道事工,做個簡略的介紹。第四章的目標是將耶穌的所傳、所行和教導,並從中所帶來的那些超乎世俗價值觀的天國信息,作個清楚的分類。最後的第五章是想整理出,到底是由那些關鍵的因素,促成他的跟隨者告白他是基督,上帝的兒子,道成肉身的救贖主。盼望這五章的研討,可以呈現一些可供人了解並接受,那位拿撒勒的耶穌,被告白為信仰的對象:基督,上帝的兒子。
目次
編者序
前言
第1章 歷史耶穌研究的困難度
一、各學派對歷史耶穌的研究
二、從批判學中所認識的歷史的耶穌
三、福音書中非歷史性資料的產生
四、耶穌的歷史事蹟和信仰基督的關係
五、歷史耶穌的資料來源
六、較容易被接受的歷史事證
七、耶穌和他所行的神蹟
八、耶穌的人物特徵
小結
第2章 耶穌的生平概略
一、耶穌生平的事證
二、預備成為彌賽亞
三、在加利利湖邊的傳道
四、傳道行程概覽
五、最後一次到耶路撒冷過節
六、被賣和受審
七、受死、復活和升天
第3章 耶穌的人格特質與他的宣道工作
一、宣教者的人格特質
二、面對挑戰和創新的價值觀
三、良好的文學素養和流暢的口才
四、和周遭的人際關係:耶穌有自己獨特的處世方式和人際關係
五、訓練門徒和派遣門徒
第4章 他的教導和訓言
一、神學上的思維
二、對上帝國和永生的教導
三、有關終末的教導
四、耶穌所教導的義
五、上帝國的義
六、進退兩難的問題
七、運用語言的技巧
第5章 被告白為基督
一、對信仰的基督這個議題的認識
二、耶穌和上帝特殊關係的自覺
三、從上帝那邊而來的見證
四、群眾見證他是上帝的兒子基督
五、耶穌被告白為基督
六、耶穌被稱為人子,以及他以人子而自稱
七、最具決定性的彌賽亞證據―他的復活
八、聖靈的動工而彰顯他的彌賽亞功能
九、耶穌的彌賽亞人生
參考書籍目錄
聖經全書目錄
前言
第1章 歷史耶穌研究的困難度
一、各學派對歷史耶穌的研究
二、從批判學中所認識的歷史的耶穌
三、福音書中非歷史性資料的產生
四、耶穌的歷史事蹟和信仰基督的關係
五、歷史耶穌的資料來源
六、較容易被接受的歷史事證
七、耶穌和他所行的神蹟
八、耶穌的人物特徵
小結
第2章 耶穌的生平概略
一、耶穌生平的事證
二、預備成為彌賽亞
三、在加利利湖邊的傳道
四、傳道行程概覽
五、最後一次到耶路撒冷過節
六、被賣和受審
七、受死、復活和升天
第3章 耶穌的人格特質與他的宣道工作
一、宣教者的人格特質
二、面對挑戰和創新的價值觀
三、良好的文學素養和流暢的口才
四、和周遭的人際關係:耶穌有自己獨特的處世方式和人際關係
五、訓練門徒和派遣門徒
第4章 他的教導和訓言
一、神學上的思維
二、對上帝國和永生的教導
三、有關終末的教導
四、耶穌所教導的義
五、上帝國的義
六、進退兩難的問題
七、運用語言的技巧
第5章 被告白為基督
一、對信仰的基督這個議題的認識
二、耶穌和上帝特殊關係的自覺
三、從上帝那邊而來的見證
四、群眾見證他是上帝的兒子基督
五、耶穌被告白為基督
六、耶穌被稱為人子,以及他以人子而自稱
七、最具決定性的彌賽亞證據―他的復活
八、聖靈的動工而彰顯他的彌賽亞功能
九、耶穌的彌賽亞人生
參考書籍目錄
聖經全書目錄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