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2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6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巴西國內暢銷話題鉅作
《泰晤士報》、《金融時報》年度好書
透過認識拉丁美洲,改變觀看世界的視角!
巴西,世界第五大國、拉美最大經濟體,
以足球、咖啡、嘉年華聞名於世,
它是熱情舞動著森巴的南美巨人,
卻也是飽受殖民暴力創傷的混血兒。
奴隸制帶來的遺毒滲透其文化基因,成為民主發展的絆腳石,
使它成為一位步履維艱的巨人……
一個守望著奇蹟和救世主的國家,
從16世紀到現代,南美巨人500年傳記
巴西名列金磚五國之一,物產豐沛,經濟成長備受矚目,然而,它也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國家:龐大的天然資源與積重難返的腐敗;非比尋常的財富與赤貧;美麗的沙灘與暴力蹂躪的貧民窟。巴西展現無與倫比的壯麗和雄偉,也目擊最可怕的殘暴統治。對白種殖民者而言,巴西的機會似乎永無止境;對移入的黑奴而言,巴西是人間煉獄。在外人的想像中,巴西是耀眼、富有魅力的地方,然而大部分面向仍然不為人知。
本書是不同凡響的嘗試,由兩位首屈一指的巴西女性學者執筆,是結合歷史、人類學、政治學和經濟學,具原創性的學術研究,描繪巴西豐富、混雜而戲劇性的歷史,重新建構這個國族史詩般的故事,呈現這個幅員遼闊的國家,自歐洲人於16世紀抵達並展開殖民,至21世紀為民主而奮戰,所面臨各種勢不可擋的多元化與艱鉅任務。而巴西迄今尚未完成這些任務,仍處於嚴酷的試煉中。
獲獎紀錄
《泰晤士報》2018年度好書
《金融時報》2018年度好書
推薦
陳韻如(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湯熙勇(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
鍾秀梅(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教授)
(依姓氏筆劃排序)
媒體讚譽
令人回味無窮……蘇瓦茲與史塔寧採用她們所謂的傳記手法,試圖說出巴西人世世代代的集體故事……她們敏銳的洞察力,對殖民地時期與帝國時期的巴西,勾起無限回憶……豐富且趣味盎然。
──派翠克.威爾肯(Patrick Wilcken),《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本書是不經官方授權的傳記,關於一個名叫巴西的複雜角色。作者將這個角色各種不同的面貌很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個角色的形成和轉變已超過五百年,而且顯然仍然在發展中。
──鮑里斯.福斯托(Boris Fausto),《巴西簡史》作者
深思熟慮且深刻的旅程,探究巴西的靈魂……的確,從本書浮現的巴西,是一種新奇有趣、錯綜複雜、五彩繽紛、自相矛盾且充滿挑戰的有機體;與其說它是政治、文化、與地理的實體,不如說它比較像是活靈活現的人物。
──勞倫蒂諾.戈梅斯(Laurentino Gomes),《聖保羅頁報》
有一段時日,我們一直很需要一部詳盡的巴西史,細緻入微、扎根於嚴謹的研究;這部作品不僅確認過去五百年的進步,而且在建構完整的社會公民權、政治權與族群公民身分時,坦率處理許多固有的障礙。因此,這兩位最傑出的巴西歷史學家非凡的精心傑作,實際上是很中肯的作品。
──肯尼斯.麥克斯韋(Kenneth Maxwell),哈佛大學「大衛洛克菲勒拉丁美洲研究中心」巴西研究計畫創始人
不拘泥於死板的詮釋法、擺脫文牘主義,不在乎讚美或譴責。這是新穎的詮釋?述體,具有挑戰性,語言直白,沒有一般的學術術語。讀者會認可這個國家,連同它的光明和黑暗,而且受到鼓舞並參與這個國家的建構冒險。
──何塞.穆里洛.德卡瓦略(José Murilo de Carvalho),《靈魂的形成:巴西的共和國意象》作者
扣人心弦且見解獨到……蘇瓦茲與史塔寧的一大優點乃剖析變遷中的種族認同。
──傑夫.戴爾(Geoff Dyer),《金融時報》
詳盡且深入的推理……有啟發性、引人入勝,以及首尾一貫的縝密思維。
──拉里.羅特(Larry Rohter),《紐約書評》
《泰晤士報》、《金融時報》年度好書
透過認識拉丁美洲,改變觀看世界的視角!
巴西,世界第五大國、拉美最大經濟體,
以足球、咖啡、嘉年華聞名於世,
它是熱情舞動著森巴的南美巨人,
卻也是飽受殖民暴力創傷的混血兒。
奴隸制帶來的遺毒滲透其文化基因,成為民主發展的絆腳石,
使它成為一位步履維艱的巨人……
一個守望著奇蹟和救世主的國家,
從16世紀到現代,南美巨人500年傳記
巴西名列金磚五國之一,物產豐沛,經濟成長備受矚目,然而,它也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國家:龐大的天然資源與積重難返的腐敗;非比尋常的財富與赤貧;美麗的沙灘與暴力蹂躪的貧民窟。巴西展現無與倫比的壯麗和雄偉,也目擊最可怕的殘暴統治。對白種殖民者而言,巴西的機會似乎永無止境;對移入的黑奴而言,巴西是人間煉獄。在外人的想像中,巴西是耀眼、富有魅力的地方,然而大部分面向仍然不為人知。
本書是不同凡響的嘗試,由兩位首屈一指的巴西女性學者執筆,是結合歷史、人類學、政治學和經濟學,具原創性的學術研究,描繪巴西豐富、混雜而戲劇性的歷史,重新建構這個國族史詩般的故事,呈現這個幅員遼闊的國家,自歐洲人於16世紀抵達並展開殖民,至21世紀為民主而奮戰,所面臨各種勢不可擋的多元化與艱鉅任務。而巴西迄今尚未完成這些任務,仍處於嚴酷的試煉中。
獲獎紀錄
《泰晤士報》2018年度好書
《金融時報》2018年度好書
推薦
陳韻如(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湯熙勇(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
鍾秀梅(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教授)
(依姓氏筆劃排序)
媒體讚譽
令人回味無窮……蘇瓦茲與史塔寧採用她們所謂的傳記手法,試圖說出巴西人世世代代的集體故事……她們敏銳的洞察力,對殖民地時期與帝國時期的巴西,勾起無限回憶……豐富且趣味盎然。
──派翠克.威爾肯(Patrick Wilcken),《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本書是不經官方授權的傳記,關於一個名叫巴西的複雜角色。作者將這個角色各種不同的面貌很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個角色的形成和轉變已超過五百年,而且顯然仍然在發展中。
──鮑里斯.福斯托(Boris Fausto),《巴西簡史》作者
深思熟慮且深刻的旅程,探究巴西的靈魂……的確,從本書浮現的巴西,是一種新奇有趣、錯綜複雜、五彩繽紛、自相矛盾且充滿挑戰的有機體;與其說它是政治、文化、與地理的實體,不如說它比較像是活靈活現的人物。
──勞倫蒂諾.戈梅斯(Laurentino Gomes),《聖保羅頁報》
有一段時日,我們一直很需要一部詳盡的巴西史,細緻入微、扎根於嚴謹的研究;這部作品不僅確認過去五百年的進步,而且在建構完整的社會公民權、政治權與族群公民身分時,坦率處理許多固有的障礙。因此,這兩位最傑出的巴西歷史學家非凡的精心傑作,實際上是很中肯的作品。
──肯尼斯.麥克斯韋(Kenneth Maxwell),哈佛大學「大衛洛克菲勒拉丁美洲研究中心」巴西研究計畫創始人
不拘泥於死板的詮釋法、擺脫文牘主義,不在乎讚美或譴責。這是新穎的詮釋?述體,具有挑戰性,語言直白,沒有一般的學術術語。讀者會認可這個國家,連同它的光明和黑暗,而且受到鼓舞並參與這個國家的建構冒險。
──何塞.穆里洛.德卡瓦略(José Murilo de Carvalho),《靈魂的形成:巴西的共和國意象》作者
扣人心弦且見解獨到……蘇瓦茲與史塔寧的一大優點乃剖析變遷中的種族認同。
──傑夫.戴爾(Geoff Dyer),《金融時報》
詳盡且深入的推理……有啟發性、引人入勝,以及首尾一貫的縝密思維。
──拉里.羅特(Larry Rohter),《紐約書評》
作者簡介
莉莉亞.蘇瓦茲 Lilia Moritz Schwarcz
聖保羅大學人類學教授,普林斯頓大學拉丁美洲研究、西班牙與葡萄牙語言與文化系客座教授。著作有《皇帝的鬍子:堂.佩德羅二世與他的巴西熱帶君主國》(The Emperor’s Beard: Dom Pedro II and His Tropical Monarchy in Brazil)、《種族奇觀:科學家、制度與巴西的種族問題,1870-1930》(The Spectacle of the Races: Scientists, Institutions, and the Race Question in Brazil, 1870-1930)等。
海洛伊莎.史塔寧 Heloisa Murgel Starling
米納斯吉拉斯州聯邦大學教授,著作有《巴西的回憶,吉拉斯領主》(Os senhores das Gerais, Lembranças do Brasil)、《大眾的祖國》(Uma patria paratodos)等。
許邏灣
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學士,淡江大學西洋語文研究所碩士。曾獲第二十九屆梁實秋文學獎「譯文組中譯英評審獎」,第三十屆梁實秋文學獎「譯詩組英譯中評審獎」。曾任行政院新聞局英文編譯,現任淡江大學英文系兼任講師。
聖保羅大學人類學教授,普林斯頓大學拉丁美洲研究、西班牙與葡萄牙語言與文化系客座教授。著作有《皇帝的鬍子:堂.佩德羅二世與他的巴西熱帶君主國》(The Emperor’s Beard: Dom Pedro II and His Tropical Monarchy in Brazil)、《種族奇觀:科學家、制度與巴西的種族問題,1870-1930》(The Spectacle of the Races: Scientists, Institutions, and the Race Question in Brazil, 1870-1930)等。
海洛伊莎.史塔寧 Heloisa Murgel Starling
米納斯吉拉斯州聯邦大學教授,著作有《巴西的回憶,吉拉斯領主》(Os senhores das Gerais, Lembranças do Brasil)、《大眾的祖國》(Uma patria paratodos)等。
許邏灣
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學士,淡江大學西洋語文研究所碩士。曾獲第二十九屆梁實秋文學獎「譯文組中譯英評審獎」,第三十屆梁實秋文學獎「譯詩組英譯中評審獎」。曾任行政院新聞局英文編譯,現任淡江大學英文系兼任講師。
名人/編輯推薦
國內專家推薦
在外人看來巴西這國家是如此複雜、矛盾: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卻也有聞名世界的貧民窟;伴隨著熱情的嘉年華會是冷酷的犯罪暴力;有最先進的憲法和完善的選舉制度,但政治卻無法穩定。今日的巴西仍舊是個充滿魅力的謎題。
本書作者,兩位知名的歷史學家強調歷史並非線性式發展,巴西歷史更不可能如此。她們描繪的巴西經歷過殖民時期的經濟開發,獨立後的君王體制,然後度過了獨裁政權,在進入民主化和經濟發展之後,卻又陷入政府貪汙,民眾抗議的亂象。
有別於過往的書寫方式,本書透過多元的人物和聲音敘述巴西人的集體故事,更指出影響這個國家的重大決策、各項計畫之間的矛盾,以及所帶來的歷史轉折。這是一本史料豐富,而且相當有趣的讀本,讓遠在臺灣的讀者更了解巴西,也拉近了臺灣與拉美的距離。
――陳韻如(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兼任副教授)
巴西的種族混合形象塑造過程中,不能不提華人的角色,雖然人數不多,卻是具有某種意義的族群。十九世紀初期,華人攜帶了茶葉栽種的技術,首次受邀進入位於南美洲的巴西,可惜因土壤及氣候不適,未能順利開展。一九六○年代,為開發巴西廣大的土地,巴西政府向包括臺灣在內的東亞國家公開招聘移民,掀起臺灣民眾移民巴西的熱潮。在不同種族參與巴西多元性的農業發展及經貿活動中,臺灣移民的貢獻是相當具體的,包括菇類的生產等。臺灣移民已經成為今日巴西多族群中的一分子。
――湯熙勇(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
這是一部巴西人的史記;追溯了五個世紀香料、糖業和金屬稀有物奴隸殖民制的悲慘歷史。如此的歷史物質主義,不僅形塑了巴西種族主義的建構,也確定了命定的階級社會關係。儘管巴西人民經歷過眾多「熱帶起義」式的反體制運動,然而,「包法利主義」的民族執念,一而再地讓世襲主義、政治庇護和任人唯親統治集團繼續侵蝕人民民主。不禁要問,這部巴西歷史,不也是眾多第三世界的歷史嗎?
――鍾秀梅(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教授)
序文(節錄)
「巴西近在咫尺」
就是這個原因,巴西史有這麼多的來來回回、前進與後退,可能具有「混血兒」特徵,在某種意義上,像巴西的人民。這個歷史提供多重的答案,有時模稜兩可,不能以傳統的節日和慶典闡明,也不能單憑客觀因素或明確的演化觀點探索。巴西的歷史是一種混合體,產生不同的「記憶」形式。巴西史是「混血兒」,不僅因為它是一種「混合物」,而且它顯然是一種「分離」。這個國家以地主的權力為特徵(許多地主擁有龐大的莊園,一座城市的規模),權威主義和個人利益始終根深蒂固,動搖公民力量的自由行使,削弱公共事業,爭取人權的鬥爭隨之減弱。巴西有一句流行的諺語:「如果你偷一些,你是小偷;如果你偷很多,你是首長」,彷彿使這個觀念合法化(現今備受爭議、被廣泛討論):有錢有勢的人被豁免,他們是不容置疑的公民。
還有一個特性,當作社會建構而非自然建構,不是民族特有,然而,令人震驚的是,它抗拒改進,始終存在於巴西史。暴力的邏輯和語言,深深嵌進巴西文化的決定因素。自從殖民化初期以奴隸制為顯著特點,暴力一直是巴西史的特徵。這種暴力史滲透巴西社會,擴展到各方面,幾乎自然化。雖然巴西不再實施奴隸制,但是奴隸制的後果投下揮之不去的陰影。這種暴力和痛苦的經驗,在現代的巴西社會重複、擴散並持續,在許多方面影響民生。
巴西是最後一個廢除奴隸制的西方國家,現今巴西繼續支持社會不平等和種族歧視,雖然加以掩飾,同樣悖理。儘管差別待遇不具法定形式,但是窮人、尤其是黑人,受到司法系統最嚴厲的處置,平均壽命最短,最難取得高等教育和高度勝任的工作。奴隸制難以磨滅的印記,對巴西文化起制約作用;這個國家根據膚色的層次自我定義。功成名就的人變得「比較白」,而貧寒的人變得「比較黑」。但是巴西人的自我認同,不止步於這種漏洞百出的民族意識,在這個國家,許多最著名的文化活動:卡波耶拉戰舞、坎東伯雷教、森巴、足球,有種族包容性。巴西的音樂與文化,起源和奇異點都是「混血兒」。儘管如此,不能忽視社會排斥的程序眾多;這些程序反映在有限享用娛樂和休閒、就業市場和保健服務(影響出生率),以及警方的日常恫嚇,以種族的相貌判定為基準。
在某種程度上,這種膚色與習俗的混合體,種族混合,塑造巴西的形象。一方面,這種混合靠暴力鞏固,各種民族、文化和經驗強制輸入這個國家。絕非所謂的社會和諧的嘗試,而是深謀遠慮地將不同種族混在一起。這起因於購買非洲人;用武力把非洲人帶進巴西的數量,比帶進任何其他國家的數量大許多。從非洲帶出來的全部奴隸,巴西接收四○%以上,在葡屬美洲的種植園工作,總計約三百八十萬人。現今,巴西人口六○%是黑人和「棕色人種」;因此,除了奈及利亞,巴西可以被歸類於人口最多的「非洲」國家。另外,縱使有許多爭論,據估計:在一五○○年原住民人口是一百萬到八百萬,與歐洲人「邂逅」後,其中二五到九五%被摧毀殆盡。
另一方面,不可否認,同樣的種族混合使其他國家相形見絀,產生一種社會以異族通婚、混合的節奏、藝術、運動、香料、料理及文學表現為顯著特徵。可以說「巴西的靈魂」五彩繽紛。巴西人有各種各樣的容貌、特徵、思考和理解這個國家的方式,是種族混合根深蒂固的證據,也是混雜的性質和形形色色的經驗產生新文化的證據。文化多樣性或許是這個國家最重要的面向之一,以「分離」和漫長的人種混雜(mestiçagem)過程產生的「混合物」為印記,並且受制約。
雖然這是數百年來遵照差別待遇行事的結果,但是巴西混合種族的靈魂(源於美洲印第安人、非洲人和歐洲人的混合物)提供新視角。這個國家未遵守統治者與被統治者(歐洲人與美洲印第安人,白人與非洲人)確立的相互關係,所產生的文化有多重意義。如同吉馬良斯.羅沙(Guimarães Rosa)最重要的小說人物之一―里奧巴爾多.塔塔拉那(Riobaldo Tatarana),曾經說:「這棵樹被禁錮在命運的小土堆裡,它卻張開那麼多臂膀」,所以,巴西有混合的靈魂,也有許多臂膀。巴西不能被歸類,把最顯著的文化實踐變得曖昧不明;這個國家既是世界的一部分,也與世界的其餘部分截然不同,但是永遠是巴西的。
這個國家有許多特性。利馬.巴雷托的原文以激動的諷刺下結論:「我們繼續頑強地活著,盼望著、盼望著……盼望什麼呢?明天或未來的某個時候,可能發生意想不到的事;說不定,突然交好運?花園有寶藏?」歷史學家布阿爾克.德奧蘭達(Sérgio Buarque de Holanda)在一九三六年的開創性著作《巴西的根源》(Raízes do Brasil)說明:這是巴西的民族執念,一個國家費心尋覓每日奇蹟、或某個出乎意料的救世主。他把這個特性稱作「包法利主義」(Bovarism),用這個概念表示「對我們自己的現實難以克服的幻滅」。從此,卡里奧卡(Carioca,里約熱內盧)的文學家們採用這個概念,描述巴西對「外國習俗」上癮,「什麼都模仿,彷彿那是自己的原料」。
在外人看來巴西這國家是如此複雜、矛盾: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卻也有聞名世界的貧民窟;伴隨著熱情的嘉年華會是冷酷的犯罪暴力;有最先進的憲法和完善的選舉制度,但政治卻無法穩定。今日的巴西仍舊是個充滿魅力的謎題。
本書作者,兩位知名的歷史學家強調歷史並非線性式發展,巴西歷史更不可能如此。她們描繪的巴西經歷過殖民時期的經濟開發,獨立後的君王體制,然後度過了獨裁政權,在進入民主化和經濟發展之後,卻又陷入政府貪汙,民眾抗議的亂象。
有別於過往的書寫方式,本書透過多元的人物和聲音敘述巴西人的集體故事,更指出影響這個國家的重大決策、各項計畫之間的矛盾,以及所帶來的歷史轉折。這是一本史料豐富,而且相當有趣的讀本,讓遠在臺灣的讀者更了解巴西,也拉近了臺灣與拉美的距離。
――陳韻如(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兼任副教授)
巴西的種族混合形象塑造過程中,不能不提華人的角色,雖然人數不多,卻是具有某種意義的族群。十九世紀初期,華人攜帶了茶葉栽種的技術,首次受邀進入位於南美洲的巴西,可惜因土壤及氣候不適,未能順利開展。一九六○年代,為開發巴西廣大的土地,巴西政府向包括臺灣在內的東亞國家公開招聘移民,掀起臺灣民眾移民巴西的熱潮。在不同種族參與巴西多元性的農業發展及經貿活動中,臺灣移民的貢獻是相當具體的,包括菇類的生產等。臺灣移民已經成為今日巴西多族群中的一分子。
――湯熙勇(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
這是一部巴西人的史記;追溯了五個世紀香料、糖業和金屬稀有物奴隸殖民制的悲慘歷史。如此的歷史物質主義,不僅形塑了巴西種族主義的建構,也確定了命定的階級社會關係。儘管巴西人民經歷過眾多「熱帶起義」式的反體制運動,然而,「包法利主義」的民族執念,一而再地讓世襲主義、政治庇護和任人唯親統治集團繼續侵蝕人民民主。不禁要問,這部巴西歷史,不也是眾多第三世界的歷史嗎?
――鍾秀梅(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教授)
序文(節錄)
「巴西近在咫尺」
就是這個原因,巴西史有這麼多的來來回回、前進與後退,可能具有「混血兒」特徵,在某種意義上,像巴西的人民。這個歷史提供多重的答案,有時模稜兩可,不能以傳統的節日和慶典闡明,也不能單憑客觀因素或明確的演化觀點探索。巴西的歷史是一種混合體,產生不同的「記憶」形式。巴西史是「混血兒」,不僅因為它是一種「混合物」,而且它顯然是一種「分離」。這個國家以地主的權力為特徵(許多地主擁有龐大的莊園,一座城市的規模),權威主義和個人利益始終根深蒂固,動搖公民力量的自由行使,削弱公共事業,爭取人權的鬥爭隨之減弱。巴西有一句流行的諺語:「如果你偷一些,你是小偷;如果你偷很多,你是首長」,彷彿使這個觀念合法化(現今備受爭議、被廣泛討論):有錢有勢的人被豁免,他們是不容置疑的公民。
還有一個特性,當作社會建構而非自然建構,不是民族特有,然而,令人震驚的是,它抗拒改進,始終存在於巴西史。暴力的邏輯和語言,深深嵌進巴西文化的決定因素。自從殖民化初期以奴隸制為顯著特點,暴力一直是巴西史的特徵。這種暴力史滲透巴西社會,擴展到各方面,幾乎自然化。雖然巴西不再實施奴隸制,但是奴隸制的後果投下揮之不去的陰影。這種暴力和痛苦的經驗,在現代的巴西社會重複、擴散並持續,在許多方面影響民生。
巴西是最後一個廢除奴隸制的西方國家,現今巴西繼續支持社會不平等和種族歧視,雖然加以掩飾,同樣悖理。儘管差別待遇不具法定形式,但是窮人、尤其是黑人,受到司法系統最嚴厲的處置,平均壽命最短,最難取得高等教育和高度勝任的工作。奴隸制難以磨滅的印記,對巴西文化起制約作用;這個國家根據膚色的層次自我定義。功成名就的人變得「比較白」,而貧寒的人變得「比較黑」。但是巴西人的自我認同,不止步於這種漏洞百出的民族意識,在這個國家,許多最著名的文化活動:卡波耶拉戰舞、坎東伯雷教、森巴、足球,有種族包容性。巴西的音樂與文化,起源和奇異點都是「混血兒」。儘管如此,不能忽視社會排斥的程序眾多;這些程序反映在有限享用娛樂和休閒、就業市場和保健服務(影響出生率),以及警方的日常恫嚇,以種族的相貌判定為基準。
在某種程度上,這種膚色與習俗的混合體,種族混合,塑造巴西的形象。一方面,這種混合靠暴力鞏固,各種民族、文化和經驗強制輸入這個國家。絕非所謂的社會和諧的嘗試,而是深謀遠慮地將不同種族混在一起。這起因於購買非洲人;用武力把非洲人帶進巴西的數量,比帶進任何其他國家的數量大許多。從非洲帶出來的全部奴隸,巴西接收四○%以上,在葡屬美洲的種植園工作,總計約三百八十萬人。現今,巴西人口六○%是黑人和「棕色人種」;因此,除了奈及利亞,巴西可以被歸類於人口最多的「非洲」國家。另外,縱使有許多爭論,據估計:在一五○○年原住民人口是一百萬到八百萬,與歐洲人「邂逅」後,其中二五到九五%被摧毀殆盡。
另一方面,不可否認,同樣的種族混合使其他國家相形見絀,產生一種社會以異族通婚、混合的節奏、藝術、運動、香料、料理及文學表現為顯著特徵。可以說「巴西的靈魂」五彩繽紛。巴西人有各種各樣的容貌、特徵、思考和理解這個國家的方式,是種族混合根深蒂固的證據,也是混雜的性質和形形色色的經驗產生新文化的證據。文化多樣性或許是這個國家最重要的面向之一,以「分離」和漫長的人種混雜(mestiçagem)過程產生的「混合物」為印記,並且受制約。
雖然這是數百年來遵照差別待遇行事的結果,但是巴西混合種族的靈魂(源於美洲印第安人、非洲人和歐洲人的混合物)提供新視角。這個國家未遵守統治者與被統治者(歐洲人與美洲印第安人,白人與非洲人)確立的相互關係,所產生的文化有多重意義。如同吉馬良斯.羅沙(Guimarães Rosa)最重要的小說人物之一―里奧巴爾多.塔塔拉那(Riobaldo Tatarana),曾經說:「這棵樹被禁錮在命運的小土堆裡,它卻張開那麼多臂膀」,所以,巴西有混合的靈魂,也有許多臂膀。巴西不能被歸類,把最顯著的文化實踐變得曖昧不明;這個國家既是世界的一部分,也與世界的其餘部分截然不同,但是永遠是巴西的。
這個國家有許多特性。利馬.巴雷托的原文以激動的諷刺下結論:「我們繼續頑強地活著,盼望著、盼望著……盼望什麼呢?明天或未來的某個時候,可能發生意想不到的事;說不定,突然交好運?花園有寶藏?」歷史學家布阿爾克.德奧蘭達(Sérgio Buarque de Holanda)在一九三六年的開創性著作《巴西的根源》(Raízes do Brasil)說明:這是巴西的民族執念,一個國家費心尋覓每日奇蹟、或某個出乎意料的救世主。他把這個特性稱作「包法利主義」(Bovarism),用這個概念表示「對我們自己的現實難以克服的幻滅」。從此,卡里奧卡(Carioca,里約熱內盧)的文學家們採用這個概念,描述巴西對「外國習俗」上癮,「什麼都模仿,彷彿那是自己的原料」。
目次
國內專家推薦
地圖
序文 「巴西近在咫尺」
第一章 先有名稱,然後這片土地叫做巴西
第二章 蔗糖文明:多數吃苦頭,少數嘗甜頭
第三章 針鋒相對:奴隸制與暴力合理化
第四章 黃金!
第五章 熱帶樂園起義、密謀與煽動暴亂
第六章 喂,船啊!王朝漂洋過海
第七章 堂.若昂與他的熱帶朝廷
第八章 父親離去,兒子留下
第九章 我們獨立了:第一帝國不穩定
第十章 攝政時期,或沉默之聲
第十一章 第二帝國:終於是熱帶國族
第十二章 巴西君主國垮臺
第十三章 第一共和國:人民上街示威
第十四章 森巴、痞子風、威權主義:現代化巴西誕生
第十五章 沒錯,我們有民主政治!
第十六章 二十世紀五○與六○年代:巴薩諾瓦、民主政治與發展不足
第十七章 剃刀邊緣:獨裁、反對派與抵抗運動
第十八章 通往民主之路:過渡到公民強權以及軍事獨裁之含混與政績
結論 歷史不是算術
後記
注釋
圖片版權
地圖
序文 「巴西近在咫尺」
第一章 先有名稱,然後這片土地叫做巴西
第二章 蔗糖文明:多數吃苦頭,少數嘗甜頭
第三章 針鋒相對:奴隸制與暴力合理化
第四章 黃金!
第五章 熱帶樂園起義、密謀與煽動暴亂
第六章 喂,船啊!王朝漂洋過海
第七章 堂.若昂與他的熱帶朝廷
第八章 父親離去,兒子留下
第九章 我們獨立了:第一帝國不穩定
第十章 攝政時期,或沉默之聲
第十一章 第二帝國:終於是熱帶國族
第十二章 巴西君主國垮臺
第十三章 第一共和國:人民上街示威
第十四章 森巴、痞子風、威權主義:現代化巴西誕生
第十五章 沒錯,我們有民主政治!
第十六章 二十世紀五○與六○年代:巴薩諾瓦、民主政治與發展不足
第十七章 剃刀邊緣:獨裁、反對派與抵抗運動
第十八章 通往民主之路:過渡到公民強權以及軍事獨裁之含混與政績
結論 歷史不是算術
後記
注釋
圖片版權
書摘/試閱
結論 歷史不是算術
什麼原因使巴西紅木(brasil)變成巴西國名(Brasil),或者使巴西(Brazil)變成巴西聯邦共和國(Brasil)?自從葡萄牙人到來,每一代人都曾經問自己這個問題。有些人得出比較正面的結論。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歷史並非唯一解答。巴西的歷史短,僅五百年(如果我們遵照官方說法,從葡萄牙人的來到展開巴西歷史),而且紛亂不斷。一旦起了頭,歷史便滔滔不絕,並且喜愛加入論戰。歷史改寫概念和神話,質疑許多關於巴西的臆說,揭露趨勢和一再重演的事件,確實值得新的闡釋。歷史玩弄時間,千絲萬縷,理出頭緒又打掉重練。歷史用一隻眼觀察過去,另一隻眼密切注意現在,甚至關注未來。
自從巴西是巴西聯邦共和國,自從這個國家初次建立民族認同感,有一長段歷史充滿國內衝突、暴力、試圖自治並要求平等,伴隨人權與公民權的逐步發展。巴西的故事普通,卻與眾不同。
巴西史沒有演變可言,不出所料地依照事實和資料進展。一方面,這個過程看起來與所有現代國家很類似,在十七、十八和十九世紀為爭取個人自由而鬥爭,在二十世紀為爭取集體自由而鬥爭。另外,對一種新型權利有漸進的知覺,既非個人的也非集體的―環境永續的權利與民族文化遺產的權利。但是巴西的故事有另一面。在巴西,爭取政治權利的鬥爭比爭取社會權的鬥爭落後許多。直到二十世紀七○年代,這個國家才積極主動維護公民權,支持非洲裔巴西人、婦女和彩虹族群(LGBTs,同志族群)運動,以及環境運動,即便當時那些運動起初是嘗試性的。行使某些權利未必會導致行使其他權利。然而,公民權的準則是個人自由,若不保障公民權,若不理解守法的人(無論他們有什麼差別)必須有平等權利,就沒有公民身分。
所有社會群體絕非同時取得權利。對那些權利的體認不斷在變化,對公民權勝利的反應亦然。巴西史與不斷鬥爭贏得權利並獲得公民身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2作為殖民地,這個國家經歷基本的對偶性,一邊是龐大的土地占有,另一邊是奴隸制度。一八二二年,作為獨立國家,巴西在盡是共和國的大陸變成唯一的君主國。儘管有聲稱的自由主義,一八二四年皇帝強加的第一部憲法,實際上只允許小部分自由民有直接投票權,導致權力集中在皇帝手中,使得以奴隸為基礎的社會結構原封不動。
如果歷史記憶是我們的使命,根深蒂固且悠久的奴隸制經驗不能被忽視。奴隸制的傷痕殘存到今日,甚至留存在我們的建築裡。住宅公寓大樓有僕人使用的後門,仍然建造女僕的小房間。社會歧視與種族歧視反映在我們的辭彙――在現代巴西,窮人,尤其是非洲裔窮人,一直是歧視和不公平的攻擊目標。奴隸制確切的定義,表示否定自由與平等的基本權利。在法律用語,奴隸是沒有權利的人,奴隸不具人格(servus non habet personam)――根據羅馬人古典的定義,沒有名字和過去。無論走到哪裡,沒有來歷的人是外國人。當然,在巴西奴隸憑藉叛亂、行動主義和談判,改寫那句格言。然而,在我們的社區核心,這種觀念繼續存在,而且頑固地堅持:男人與女人天生不同,因為歷史、生物學和身體狀況使他們區分開來。巴西貧困的混血下層階級占人口絕大多數,他們的命運大多遵循相同模式,陷入統治結構的羅網,強者對抗弱者,上校主義。這種體制使個人持續仰仗權威者,而非促進逐步取得公民權和社會權。「庇護」簡直是巴西的國幣,實際上否定個人的權利。將言過其實的權力賜與少數個人,使合法政府蒙受巨大損害。
在「第二帝國」,民族認同的建構6變成當務之急―以「浪漫印第安主義」的形式,但是在「共和國」統治下,「純正巴西人」(Brazilianness)的意念才開始扎根,生命共同體的歸屬感,這個社會認清:身為巴西人的集體經驗使社會團結。巴西人不再是臣民,一條法律和集體生存,使一群人團結起來,如今他們是「共和國」的公民。這個過程在「第一共和國」時期已開始,當時首次採用次等公民(sub-citizenship)的形式。一八八八年奴隸制度廢除後,前奴隸不被承認是地位相等的人,被稱為自由民或「五月十三日人」,以貶抑《黃金法》的日期。這條法律公告的是自由而非平等,當時以科學名義提出種族理論,使臆說合理化。另一方面,在那種背景開始共和經驗,最初為爭取平等、勞動權和完整的公民身分而鬥爭。若是這個政治時機導致巴西人和移民率領罷工及公眾示威遊行,社會排斥政策也顯示政體的新局面才剛開始。
熱圖利奧.瓦加斯在三○年代上任,採用廣泛的社會立法,保證勞工的法律保護。但是有一種矛盾:這種保護以個人的自由為代價。熱圖利奧.瓦加斯的獨裁政府促進社會權,卻鎮壓政治權利。《一九四六年憲法》標識巴西史上第一個民主時期的起頭。這個時期維持瓦加斯時代的社會進展,再納入個人權利和政治權利,作為行使公民權的依據。
然後,又有獨裁政府,這一回是一九六四年政變產生的軍政府,再次阻礙民權與政治權利的道路。從那時起,巴西人傾向於認為獨裁國家清一色是軍政府,但是瓦加斯總統的新國家鎮壓所有政治權利,州長們用武力維持專橫統治,顯然反駁這種意念。《一九八八年憲法》(被適切地稱為「公民憲法」)頒布後,堅實的民主制度與完整的公民自由,得以進行一段連貫且持久的時期。在一九八七年制憲議會的開幕典禮,烏利塞斯.吉馬良斯率直地宣布:「這個國家想要改變;這個國家必須改變;這個國家將會改變。」他說對了,巴西不一樣了。三十年前,沒有人想像得到:這個國家竟然選舉文雅的學者費爾南多.恩里克.卡多佐、勞工領袖盧拉及前游擊隊員迪爾瑪.羅塞夫女士,擔任巴西的總統。
軍事統治二十一年後,一九八五年,在第一位平民總統的授權儀式,沒有人預料得到這個國家會採取再民主化的方向。建立現代巴西是煞費苦心的重建。政治制度已經鞏固,三權分立,各種選舉自由且規律,人民可以自由地表達政治意見。民主不再被看作是達到目的的手段,而是目的本身。現今平等權利是公共辯論的重點,在社會不平等的框架中確認全體公民的權利,同時列入新的個別化權利,平等對待弱勢團體―年長者、LGBT(同志)社區和兒童。
然而,極端的社會不公仍然與巴西的民主政治共存。雖然這個國家現今是世界第七大經濟體,但是從教育、工資和平均壽命的角度評估,在拉丁美洲巴西的社會不平等最嚴峻。這種體制絕非真正的共和。在這個國家的政治體制與公共機構裡,權術大多仍然基於任人唯親。雖然投票的人數按幾何級數增加,不道德的程序是選舉制度與政黨運轉的特徵,不曾因此改變。由於不斷挪用公款及政府的政策失控,腐敗冒險成為風土病。
巴西以一種確信進入二十一世紀:鞏固民主政治是我們留給後代最偉大的遺產。沒有任何政體是全然民主的;民主政治是持續在變化的概念,在進行過程中被修改和擴大。如果巴西想要與全世界其他現代民主國家並駕齊驅,主要的挑戰是現在。今後的議程是什麼?巴西會選哪條路走?
什麼原因使巴西紅木(brasil)變成巴西國名(Brasil),或者使巴西(Brazil)變成巴西聯邦共和國(Brasil)?自從葡萄牙人到來,每一代人都曾經問自己這個問題。有些人得出比較正面的結論。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歷史並非唯一解答。巴西的歷史短,僅五百年(如果我們遵照官方說法,從葡萄牙人的來到展開巴西歷史),而且紛亂不斷。一旦起了頭,歷史便滔滔不絕,並且喜愛加入論戰。歷史改寫概念和神話,質疑許多關於巴西的臆說,揭露趨勢和一再重演的事件,確實值得新的闡釋。歷史玩弄時間,千絲萬縷,理出頭緒又打掉重練。歷史用一隻眼觀察過去,另一隻眼密切注意現在,甚至關注未來。
自從巴西是巴西聯邦共和國,自從這個國家初次建立民族認同感,有一長段歷史充滿國內衝突、暴力、試圖自治並要求平等,伴隨人權與公民權的逐步發展。巴西的故事普通,卻與眾不同。
巴西史沒有演變可言,不出所料地依照事實和資料進展。一方面,這個過程看起來與所有現代國家很類似,在十七、十八和十九世紀為爭取個人自由而鬥爭,在二十世紀為爭取集體自由而鬥爭。另外,對一種新型權利有漸進的知覺,既非個人的也非集體的―環境永續的權利與民族文化遺產的權利。但是巴西的故事有另一面。在巴西,爭取政治權利的鬥爭比爭取社會權的鬥爭落後許多。直到二十世紀七○年代,這個國家才積極主動維護公民權,支持非洲裔巴西人、婦女和彩虹族群(LGBTs,同志族群)運動,以及環境運動,即便當時那些運動起初是嘗試性的。行使某些權利未必會導致行使其他權利。然而,公民權的準則是個人自由,若不保障公民權,若不理解守法的人(無論他們有什麼差別)必須有平等權利,就沒有公民身分。
所有社會群體絕非同時取得權利。對那些權利的體認不斷在變化,對公民權勝利的反應亦然。巴西史與不斷鬥爭贏得權利並獲得公民身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2作為殖民地,這個國家經歷基本的對偶性,一邊是龐大的土地占有,另一邊是奴隸制度。一八二二年,作為獨立國家,巴西在盡是共和國的大陸變成唯一的君主國。儘管有聲稱的自由主義,一八二四年皇帝強加的第一部憲法,實際上只允許小部分自由民有直接投票權,導致權力集中在皇帝手中,使得以奴隸為基礎的社會結構原封不動。
如果歷史記憶是我們的使命,根深蒂固且悠久的奴隸制經驗不能被忽視。奴隸制的傷痕殘存到今日,甚至留存在我們的建築裡。住宅公寓大樓有僕人使用的後門,仍然建造女僕的小房間。社會歧視與種族歧視反映在我們的辭彙――在現代巴西,窮人,尤其是非洲裔窮人,一直是歧視和不公平的攻擊目標。奴隸制確切的定義,表示否定自由與平等的基本權利。在法律用語,奴隸是沒有權利的人,奴隸不具人格(servus non habet personam)――根據羅馬人古典的定義,沒有名字和過去。無論走到哪裡,沒有來歷的人是外國人。當然,在巴西奴隸憑藉叛亂、行動主義和談判,改寫那句格言。然而,在我們的社區核心,這種觀念繼續存在,而且頑固地堅持:男人與女人天生不同,因為歷史、生物學和身體狀況使他們區分開來。巴西貧困的混血下層階級占人口絕大多數,他們的命運大多遵循相同模式,陷入統治結構的羅網,強者對抗弱者,上校主義。這種體制使個人持續仰仗權威者,而非促進逐步取得公民權和社會權。「庇護」簡直是巴西的國幣,實際上否定個人的權利。將言過其實的權力賜與少數個人,使合法政府蒙受巨大損害。
在「第二帝國」,民族認同的建構6變成當務之急―以「浪漫印第安主義」的形式,但是在「共和國」統治下,「純正巴西人」(Brazilianness)的意念才開始扎根,生命共同體的歸屬感,這個社會認清:身為巴西人的集體經驗使社會團結。巴西人不再是臣民,一條法律和集體生存,使一群人團結起來,如今他們是「共和國」的公民。這個過程在「第一共和國」時期已開始,當時首次採用次等公民(sub-citizenship)的形式。一八八八年奴隸制度廢除後,前奴隸不被承認是地位相等的人,被稱為自由民或「五月十三日人」,以貶抑《黃金法》的日期。這條法律公告的是自由而非平等,當時以科學名義提出種族理論,使臆說合理化。另一方面,在那種背景開始共和經驗,最初為爭取平等、勞動權和完整的公民身分而鬥爭。若是這個政治時機導致巴西人和移民率領罷工及公眾示威遊行,社會排斥政策也顯示政體的新局面才剛開始。
熱圖利奧.瓦加斯在三○年代上任,採用廣泛的社會立法,保證勞工的法律保護。但是有一種矛盾:這種保護以個人的自由為代價。熱圖利奧.瓦加斯的獨裁政府促進社會權,卻鎮壓政治權利。《一九四六年憲法》標識巴西史上第一個民主時期的起頭。這個時期維持瓦加斯時代的社會進展,再納入個人權利和政治權利,作為行使公民權的依據。
然後,又有獨裁政府,這一回是一九六四年政變產生的軍政府,再次阻礙民權與政治權利的道路。從那時起,巴西人傾向於認為獨裁國家清一色是軍政府,但是瓦加斯總統的新國家鎮壓所有政治權利,州長們用武力維持專橫統治,顯然反駁這種意念。《一九八八年憲法》(被適切地稱為「公民憲法」)頒布後,堅實的民主制度與完整的公民自由,得以進行一段連貫且持久的時期。在一九八七年制憲議會的開幕典禮,烏利塞斯.吉馬良斯率直地宣布:「這個國家想要改變;這個國家必須改變;這個國家將會改變。」他說對了,巴西不一樣了。三十年前,沒有人想像得到:這個國家竟然選舉文雅的學者費爾南多.恩里克.卡多佐、勞工領袖盧拉及前游擊隊員迪爾瑪.羅塞夫女士,擔任巴西的總統。
軍事統治二十一年後,一九八五年,在第一位平民總統的授權儀式,沒有人預料得到這個國家會採取再民主化的方向。建立現代巴西是煞費苦心的重建。政治制度已經鞏固,三權分立,各種選舉自由且規律,人民可以自由地表達政治意見。民主不再被看作是達到目的的手段,而是目的本身。現今平等權利是公共辯論的重點,在社會不平等的框架中確認全體公民的權利,同時列入新的個別化權利,平等對待弱勢團體―年長者、LGBT(同志)社區和兒童。
然而,極端的社會不公仍然與巴西的民主政治共存。雖然這個國家現今是世界第七大經濟體,但是從教育、工資和平均壽命的角度評估,在拉丁美洲巴西的社會不平等最嚴峻。這種體制絕非真正的共和。在這個國家的政治體制與公共機構裡,權術大多仍然基於任人唯親。雖然投票的人數按幾何級數增加,不道德的程序是選舉制度與政黨運轉的特徵,不曾因此改變。由於不斷挪用公款及政府的政策失控,腐敗冒險成為風土病。
巴西以一種確信進入二十一世紀:鞏固民主政治是我們留給後代最偉大的遺產。沒有任何政體是全然民主的;民主政治是持續在變化的概念,在進行過程中被修改和擴大。如果巴西想要與全世界其他現代民主國家並駕齊驅,主要的挑戰是現在。今後的議程是什麼?巴西會選哪條路走?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