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探究希臘、尋覓羅馬、剖析埃及、歷險波斯
★閻宗臨史學經典再復刻★
|希臘羅馬史稿|:希臘,是這樣開始的
希臘羅馬的古人並不知他們歷史正確的由來,其先人藏於森林,「不知以磚建屋,運用木料,所居如蟻穴,只有陽光進去」,但是地中海對這些質樸的居民,有種永恆的不安促使其前進,形成一種普遍的理想,活潑健壯湊至一種形的完美,不允許殘缺,不允許模糊,構成地中海文化的特點。
地中海歷史,經施里曼(Schliemann)、米克賀夫(Milchhoefer)及伊文斯(Arthur Evans)的地下開發,證明克里特及希臘有古遠的歷史,那些神話與傳說仍含有史事,他不是孤立的。愛琴海文化以克里特為中心;希臘初期與埃及和小亞細亞關係至切;迨至羅馬向南進展,地中海中心亦向西移,地中海的作用亦達到頂點。凱撒征高盧,軸心移動,古希臘羅馬史亦漸凋零,歐洲進入混亂與蠻野的時代,亦即歐洲大陸史發展的開始。
|古巴比倫帝國|:漢摩拉比法典知多少
西元前1759年,漢摩拉比攻瑪里,城陷,淪為廢墟。隨著北上,征服亞述,強大的巴比倫王國便建立起來。
漢摩拉比吸取《蘇美法典》有用的部分,結合巴比倫當時的情況,制定新的法典,反映出當時社會的真實情況。這部法典是用巴比倫語寫的,1901年,這部重要的文獻在蘇撒城被發現,現藏在巴黎博物館中。
漢摩拉比稱這部法典是「公正」的,實際上是保護奴隸主的利益,對貴族、僧侶與商人是有利的。法典內容,分序言、正文與結語三部分,共46欄,282條。現存的法典,有五欄已毀,除殘缺者外,尚有257條,涉及刑事、親屬、財產、繼承與債務等。這部法典是奴隸時代重要文獻之一。
|16世紀經濟革命|:日漸成形的資本主義
16世紀初,百年戰爭結束後,隨著時代的轉變,西方人愛生活,重物質,有無窮的欲望,發覺生命的可貴。
16世紀經濟革命的特點,首在物價的提高。杜莫森認物價上漲係自1524年,他說:「從這年起,一切物價皆提高,那種高漲,不是偶然的,而是經常的。」這種現象,貨幣論者,咸以缺少抽碼流通故,各國囤積現金,不能流通,交易入停滯狀態。證據是在16世紀初,為了解決交易停頓的問題,各國有改革幣制的發動。
從別一方面看,自新大陸發現後,許多現金流入歐洲。波丹在1568年說:「自從六十年來,物價提高在十倍以上。」有人猜想自1541年至1544年三年間,新大陸輸入歐洲,有1,700萬金佛郎,這雖不能視為定數,卻可說明現金大量輸入的現象。到1545年波多西銀礦的開發,構成一種過剩的危機,西方人心理上發生變化。
總之,地理的新發現,加強了國際貿易,原有的經濟機構,不能去應付環境,勢必加以一種改革。
[本書特色]
‧由史學名家饒宗頤親自作序
‧本書集結閻宗臨數本史論講稿,濃縮其畢生鑽研的歐洲古代史精華
‧收錄閻宗臨親寫注釋近400多條,讓讀者重新親近一代史學大師
★閻宗臨史學經典再復刻★
|希臘羅馬史稿|:希臘,是這樣開始的
希臘羅馬的古人並不知他們歷史正確的由來,其先人藏於森林,「不知以磚建屋,運用木料,所居如蟻穴,只有陽光進去」,但是地中海對這些質樸的居民,有種永恆的不安促使其前進,形成一種普遍的理想,活潑健壯湊至一種形的完美,不允許殘缺,不允許模糊,構成地中海文化的特點。
地中海歷史,經施里曼(Schliemann)、米克賀夫(Milchhoefer)及伊文斯(Arthur Evans)的地下開發,證明克里特及希臘有古遠的歷史,那些神話與傳說仍含有史事,他不是孤立的。愛琴海文化以克里特為中心;希臘初期與埃及和小亞細亞關係至切;迨至羅馬向南進展,地中海中心亦向西移,地中海的作用亦達到頂點。凱撒征高盧,軸心移動,古希臘羅馬史亦漸凋零,歐洲進入混亂與蠻野的時代,亦即歐洲大陸史發展的開始。
|古巴比倫帝國|:漢摩拉比法典知多少
西元前1759年,漢摩拉比攻瑪里,城陷,淪為廢墟。隨著北上,征服亞述,強大的巴比倫王國便建立起來。
漢摩拉比吸取《蘇美法典》有用的部分,結合巴比倫當時的情況,制定新的法典,反映出當時社會的真實情況。這部法典是用巴比倫語寫的,1901年,這部重要的文獻在蘇撒城被發現,現藏在巴黎博物館中。
漢摩拉比稱這部法典是「公正」的,實際上是保護奴隸主的利益,對貴族、僧侶與商人是有利的。法典內容,分序言、正文與結語三部分,共46欄,282條。現存的法典,有五欄已毀,除殘缺者外,尚有257條,涉及刑事、親屬、財產、繼承與債務等。這部法典是奴隸時代重要文獻之一。
|16世紀經濟革命|:日漸成形的資本主義
16世紀初,百年戰爭結束後,隨著時代的轉變,西方人愛生活,重物質,有無窮的欲望,發覺生命的可貴。
16世紀經濟革命的特點,首在物價的提高。杜莫森認物價上漲係自1524年,他說:「從這年起,一切物價皆提高,那種高漲,不是偶然的,而是經常的。」這種現象,貨幣論者,咸以缺少抽碼流通故,各國囤積現金,不能流通,交易入停滯狀態。證據是在16世紀初,為了解決交易停頓的問題,各國有改革幣制的發動。
從別一方面看,自新大陸發現後,許多現金流入歐洲。波丹在1568年說:「自從六十年來,物價提高在十倍以上。」有人猜想自1541年至1544年三年間,新大陸輸入歐洲,有1,700萬金佛郎,這雖不能視為定數,卻可說明現金大量輸入的現象。到1545年波多西銀礦的開發,構成一種過剩的危機,西方人心理上發生變化。
總之,地理的新發現,加強了國際貿易,原有的經濟機構,不能去應付環境,勢必加以一種改革。
[本書特色]
‧由史學名家饒宗頤親自作序
‧本書集結閻宗臨數本史論講稿,濃縮其畢生鑽研的歐洲古代史精華
‧收錄閻宗臨親寫注釋近400多條,讓讀者重新親近一代史學大師
作者簡介
閻宗臨,中國史學大師,1924年赴法國勤工儉學,先後在巴黎、里昂工作。1929年入瑞士夫里堡大學攻讀歐洲古代史、歐洲中古史和拉丁文。1933年獲得瑞士國家文學碩士學位,留校講授中國近代史,同時入該校研究院深造,1936年獲得瑞士國家文學博士學位。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以後,閻宗臨辭去夫里堡大學教職,攜夫人回國。抗戰期間,他先後任教於山西大學、廣西大學、無錫國專、桂林師範學院。1946年應聘為中山大學教授,1948年任中山大學歷史系主任兼歷史研究所所長。1950年夏,應張友漁、趙宗復之邀,返故鄉山西任教,先後任山西大學歷史系主任和山西大學教務長職務,直到逝世。
著有《杜赫德的著作及其研究》、《中國與法國18世紀之文化關係》、《從西方典籍所見康熙與耶穌會之關係》、《康熙與格勒門德第十一》、《康熙與德理格》、《雍正與本篤第十三》、《關於麥德樂使節的文獻》、《澳門史料兩種》、《乾隆十八年葡使來華紀實》、《元代西歐宗教與政治之使節》、《身見錄》校注、《佛國記》箋注、《北使記》箋注、《西使記》箋注、《閻宗臨作品》三冊等。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以後,閻宗臨辭去夫里堡大學教職,攜夫人回國。抗戰期間,他先後任教於山西大學、廣西大學、無錫國專、桂林師範學院。1946年應聘為中山大學教授,1948年任中山大學歷史系主任兼歷史研究所所長。1950年夏,應張友漁、趙宗復之邀,返故鄉山西任教,先後任山西大學歷史系主任和山西大學教務長職務,直到逝世。
著有《杜赫德的著作及其研究》、《中國與法國18世紀之文化關係》、《從西方典籍所見康熙與耶穌會之關係》、《康熙與格勒門德第十一》、《康熙與德理格》、《雍正與本篤第十三》、《關於麥德樂使節的文獻》、《澳門史料兩種》、《乾隆十八年葡使來華紀實》、《元代西歐宗教與政治之使節》、《身見錄》校注、《佛國記》箋注、《北使記》箋注、《西使記》箋注、《閻宗臨作品》三冊等。
序
饒宗頤序
孫子有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此謀攻之要道,知勝之樞機也。治學之道,亦何以異是。西方之言學,其考論吾華文字史事者號曰漢學,以西方之人而熱心究遠東之事,蓋彼欲有知於我,此學之涉於「知彼」者也。
返視吾國人之有志於究心西事者,乃寥若晨星。庸或有之,留學彼邦,略涉藩籬,歸國而後,棄同敝屣,多返而治漢學,稍為「知己」之謀,輒以兼通東西自詡,實則往往兩無所知,其不每戰不敗者幾希?
近世學風,流弊之大,國之不振,非無故而然也。
閻宗臨先生早歲留學瑞士,究心西方傳教士與華交往之史事,國人治學循此途轍者殆如鳳毛麟角。其所造固已出類拔萃,久為士林所推重。抗戰軍興,余任教(無錫)國專,自桂林播遷蒙山,復徙北流,與先生嘗共事,頗聞其緒論,心儀其人,以為如先生者,真有志於「知彼」之學者也。嗣先生回山西故里,終未能一展所學,憂悴而繼以殂謝,論者深惜之。哲嗣守誠世兄頃來書謂經已勼集先生遺書刊行在即,平生著述,自此可以行世,沾溉後人,為之大喜過望。不揣固陋,略序其耑,為陳「知彼」之學之重要,得先生書以啟迪來學,使人知不能以「知己」為滿足,而無視於「知彼」,則不免流於一勝一負。庶幾欲求操勝算者,不至於南轅而北轍;則吾文之作或為不虛,亦可稍慰先生於地下也乎。
丙子春於香港
孫子有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此謀攻之要道,知勝之樞機也。治學之道,亦何以異是。西方之言學,其考論吾華文字史事者號曰漢學,以西方之人而熱心究遠東之事,蓋彼欲有知於我,此學之涉於「知彼」者也。
返視吾國人之有志於究心西事者,乃寥若晨星。庸或有之,留學彼邦,略涉藩籬,歸國而後,棄同敝屣,多返而治漢學,稍為「知己」之謀,輒以兼通東西自詡,實則往往兩無所知,其不每戰不敗者幾希?
近世學風,流弊之大,國之不振,非無故而然也。
閻宗臨先生早歲留學瑞士,究心西方傳教士與華交往之史事,國人治學循此途轍者殆如鳳毛麟角。其所造固已出類拔萃,久為士林所推重。抗戰軍興,余任教(無錫)國專,自桂林播遷蒙山,復徙北流,與先生嘗共事,頗聞其緒論,心儀其人,以為如先生者,真有志於「知彼」之學者也。嗣先生回山西故里,終未能一展所學,憂悴而繼以殂謝,論者深惜之。哲嗣守誠世兄頃來書謂經已勼集先生遺書刊行在即,平生著述,自此可以行世,沾溉後人,為之大喜過望。不揣固陋,略序其耑,為陳「知彼」之學之重要,得先生書以啟迪來學,使人知不能以「知己」為滿足,而無視於「知彼」,則不免流於一勝一負。庶幾欲求操勝算者,不至於南轅而北轍;則吾文之作或為不虛,亦可稍慰先生於地下也乎。
丙子春於香港
目次
饒宗頤序
齊世榮序
編者語
希臘羅馬史稿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結論
附錄:關於希臘羅馬史主要資料
世界古代史講稿
原始社會
埃及古代史
古代兩河流域南部的歷史
古代兩河流域西北部的歷史
古代腓尼基、巴勒斯坦與愛琴海區域
古代的印度
古代的伊朗―古代米底與波斯簡史
古代希臘
西元前後的中亞、印度與埃及
古代羅馬
論文
李維史學研究
16世紀經濟革命
義大利文藝復興的特質
歐洲封建時代的獻禮
歐洲封建時代社會之動向
論歐洲封建時代的法律
關於西臺―軍事奴隸所有者
古代波斯及其與中國的關係
匈奴西遷與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關於巴克特里亞古代的歷史
拜占庭與中國的關係
大月氏西移與貴霜王國的建立
齊世榮序
編者語
希臘羅馬史稿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結論
附錄:關於希臘羅馬史主要資料
世界古代史講稿
原始社會
埃及古代史
古代兩河流域南部的歷史
古代兩河流域西北部的歷史
古代腓尼基、巴勒斯坦與愛琴海區域
古代的印度
古代的伊朗―古代米底與波斯簡史
古代希臘
西元前後的中亞、印度與埃及
古代羅馬
論文
李維史學研究
16世紀經濟革命
義大利文藝復興的特質
歐洲封建時代的獻禮
歐洲封建時代社會之動向
論歐洲封建時代的法律
關於西臺―軍事奴隸所有者
古代波斯及其與中國的關係
匈奴西遷與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關於巴克特里亞古代的歷史
拜占庭與中國的關係
大月氏西移與貴霜王國的建立
書摘/試閱
匈奴西遷與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西元4世紀末,西羅馬帝國的政治危機是十分嚴重的。由於幾世紀以來,帝國社會經濟的衰落,造成了普遍的貧窮、人口的減少、城市的凋零,帝國的經濟情況已陷於絕望的境地,被壓迫的各族人民,長期生活在飢餓與離亂中;帝國中央政權衰落,形成各省的武人專政的局面,使邊防力量削弱,為蠻族入侵打開了道路。帝國周近的蠻族,受匈奴西遷的影響,向西大遷移,不斷地侵入帝國境內,予帝國的生存以嚴重的威脅。
奴隸的起義,是和破產的小農的鬥爭與蠻族進襲羅馬相互交織在一起的。羅馬帝國受到了一種不可抗拒的襲擊。誠如史達林所說的:「所有一切『野蠻人』,都統一起來反對共同的敵人,並轟轟烈烈地把羅馬帝國推翻了。」
西羅馬的滅亡,結束了古典奴隸制度,是世界古代史上的大事。
但是,關於西羅馬帝國的滅亡,無論吉本,或者蒙森,都忽視了這種強大的力量。他們只惋惜帝國當時統治者的無能,卻忽視奴隸起義的力量,低估了蠻族入侵的重要影響,從而也便忽視了匈奴西遷的重大事實。列夫臣柯說:「匈奴入侵,預先決定了西羅馬帝國的命運。」匈奴西遷是蠻族大遷移的主要推動力量,而匈奴向西的幾次移動,卻又與漢朝對匈奴的戰爭分不開。歷史上沒有孤立的事件。
漢朝防禦匈奴的措施,影響至深,不能再被忽視。下面僅就祖國典籍中所見的資料,對匈奴西遷與羅馬帝國滅亡的關係予以探索。
羅馬帝國與蠻族的鬥爭,是經歷了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的。
三四世紀時,羅馬的奴隸社會發生了深刻的危機,兩個主要的階級在劇烈鬥爭,羅馬帝國已至沒落的境地。這是帝國不能抗擊蠻族入侵的內在原因。自奧古斯都時代,羅馬帝國對蠻族的入侵,已處於被動地位。到安東尼王朝的晚期,蠻族對羅馬的壓力不斷加強,到4世紀,蠻族源源入侵。到410年,羅馬曾一度被阿拉利克占領。
在這種內憂外患交迫的情況下,羅馬帝國統治者馬爾古斯•奧列里尤斯,曾想有所振作。他拍賣自己的產業,籌集軍事費用,親自到前線指揮作戰,組織了大批的蠻人,以圖實現「以夷制夷」;此後,在處境困難時,又採取羈縻政策。所有這些措施只能對緊張局勢暫時緩和一下,並不能、也不可能挽救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推翻帝國的統治機構,摧毀奴隸制度,已成為被壓迫人民的迫切要求。這是歷史發展的規律,是不可抗拒的法則,因為這是革命的進步行動。
4世紀末,俄國南部的蠻族,受匈奴西進的推動,越過多瑙河與萊茵河,闖入羅馬境內。帝國境內的被壓迫階層,視入侵的蠻族為救星,配合蠻族推倒了羅馬帝國,西羅馬成了蠻族的獵獲物。
西羅馬帝國的滅亡(476)結束了那腐朽的奴隸社會,使封建社會得到發展。不言而喻,在這種急遽的革命變革中,羅馬社會的經濟和文化必然遭到破壞。傳統的史學家將這個偉大的變革時代,語之為「黑暗時代」,那是不正確的。5世紀短暫的時間內,由於蠻族侵入羅馬帝國遼闊的地區,出現了新形勢,形成近代歐洲的雛形。所以,探索匈奴的西遷,便可以了解蠻族入侵羅馬的過程,也便說明匈奴西遷與西羅馬滅亡的關係。
約在西元前2世紀,匈奴開始由部落聯盟向奴隸制國家過渡,其成為一個奴隸制國家是從頭曼開始的。這個強大的國家,並不是完全逐水草而居,而是隨著自然環境的具體情況,有的處於定居,有的繼續游牧,兩者有很好的配合,促進國家的發展。因此,匈奴發展很快,為要解決勞動力的需求,經常發動掠奪性的戰爭。
當蒙古草原出現匈奴國家後,亞洲形勢隨之發生劇烈的變化。
匈奴是一種新的力量,迅速向外擴張,東敗烏桓,西破月氏,統治了所征服的游牧部落。這種形勢的變化予秦漢以嚴重的威脅。兩漢有四百多年的時間,對匈奴採取了一系列的防禦戰爭。在長期鬥爭中,曾執行「斷右臂」的政策,發動攻勢,促使匈奴的分裂。因而每次匈奴內部的分裂,其中不依附漢室者,必然隨著草原的分布,動盪無已地向西遷移。
中國與歐洲的距離是遼遠的,卻不是隔絕的。西遷的匈奴具有高度的游牧技術與嚴密的組織,很容易從蒙古草原,經西伯利亞南部,到哈薩克草原。由此向西移動,越過伏爾加河與頓河,便進入烏克蘭草原。再由烏克蘭向西移動,入東歐匈牙利草原。匈牙利草原面積雖不寬大,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為向西移動的蠻族,常以匈牙利為臨時基地,彷彿是一塊整休地帶。過一定時候,向西方發展,羅馬帝國便成為他們侵略的重要對象。
匈奴西遷是長期與複雜的。自漢武帝奮擊匈奴之後,匈奴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實力大大削弱。為避開漢朝的壓力,向西移動,進據車師,其處境是十分困難的。《漢書》說:「丁零乘弱攻其北,烏桓入其東,烏孫擊其西。……匈奴大虛弱,諸國羈屬者皆瓦解。」漢宣帝初年,匈奴五單于爭位,中國大亂。漢朝接受呼韓邪的投降,甘露三年(前51)入朝漢廷。郅支單于雖遣子侍,但得不到漢室的支持,採取了相反的行動,「遂西破呼偈、堅昆、丁零,兼三國而都之。怨漢擁護呼韓邪而不助己」。藉此「右地」,培養實力,作與漢鬥爭的準備。
郅支單于不得志於漢室,遂要求送還他的質子。漢派谷吉為專使,送其子返匈奴。郅支單于怨漢,殺專使谷吉。繼而「自知負漢,又聞呼韓邪益強,恐見襲擊,欲遠去」。便在此時,康居與烏孫戰爭失利,欲聯合郅支單于,共擊烏孫。因為康居這樣設想:「今郅支單于困在外,可迎置東邊,使合兵收烏孫以立之,長無匈奴憂矣。」康居的想法,正符郅支單于的要求,遂由堅昆移至康居,發兵,攻陷烏孫都城赤谷(在今伊斯色克湖南岸)。烏孫損失很大,西部地區竟至空而無人。這是匈奴的第一次向西移動。
郅支單于西移後,日漸驕橫,獨霸康居,殺康居國王,並遣使責闔蘇、大宛諸國納貢。
郅支單于實力的擴張,影響了漢在西域的地位,代理都護甘延壽與副校尉陳湯考慮所處的環境,須即時行動,始能保衛西域的安全。陳湯態度尤為堅決,遂發兵四萬人,進入康居境內,受到康居的歡迎。漢元帝建昭元年(前38),陳湯與康居貴族聯合,奮勇攻擊郅支單于,郅支死於戰爭之中,匈奴的第一次移動也便結束了。
建武二十二年(46),蒙古旱災與蝗災嚴重,蒲奴單于與日逐王比,互爭王位,匈奴遂分為南北兩部。繼後,北匈奴因受丁零、鮮卑與南匈奴的攻擊,不能停居漠北,遠行而去,欲於準噶爾盆地建立新基地,這便是匈奴第二次的西移。
《後漢書•南匈奴傳》中提供了許多資料。元和二年(85),「時北虜衰耗,黨眾離畔……不復自立,乃遠引而去」。永元元年(89),耿秉與竇憲率三萬多人,「出朔方,擊北虜,大破之,單于奔走」。永元三年(91),「北單于復為右校尉耿夔所破,逃亡不知所在」。金微山(今阿爾泰山)之役,北單于與數騎逃亡,僅以身免。
《竇憲傳》曾提及金微山的戰役:「憲以北虜微弱,遂滅之。明年,復遣右校尉耿夔,司馬任尚、趙博等,將兵擊北虜於金微山,大破之。克獲甚眾,北單于逃走,不知所在。」西漢西域知識,偏重在新疆一帶。因而對匈奴的移動,如郅支單于死後的情況,北單于的西移,不是默而無言,便是說不知所在或遠引而去。為此,對匈奴這兩次的移動,必須結合西方史實的演變加以說明。
西元4世紀末,西羅馬帝國的政治危機是十分嚴重的。由於幾世紀以來,帝國社會經濟的衰落,造成了普遍的貧窮、人口的減少、城市的凋零,帝國的經濟情況已陷於絕望的境地,被壓迫的各族人民,長期生活在飢餓與離亂中;帝國中央政權衰落,形成各省的武人專政的局面,使邊防力量削弱,為蠻族入侵打開了道路。帝國周近的蠻族,受匈奴西遷的影響,向西大遷移,不斷地侵入帝國境內,予帝國的生存以嚴重的威脅。
奴隸的起義,是和破產的小農的鬥爭與蠻族進襲羅馬相互交織在一起的。羅馬帝國受到了一種不可抗拒的襲擊。誠如史達林所說的:「所有一切『野蠻人』,都統一起來反對共同的敵人,並轟轟烈烈地把羅馬帝國推翻了。」
西羅馬的滅亡,結束了古典奴隸制度,是世界古代史上的大事。
但是,關於西羅馬帝國的滅亡,無論吉本,或者蒙森,都忽視了這種強大的力量。他們只惋惜帝國當時統治者的無能,卻忽視奴隸起義的力量,低估了蠻族入侵的重要影響,從而也便忽視了匈奴西遷的重大事實。列夫臣柯說:「匈奴入侵,預先決定了西羅馬帝國的命運。」匈奴西遷是蠻族大遷移的主要推動力量,而匈奴向西的幾次移動,卻又與漢朝對匈奴的戰爭分不開。歷史上沒有孤立的事件。
漢朝防禦匈奴的措施,影響至深,不能再被忽視。下面僅就祖國典籍中所見的資料,對匈奴西遷與羅馬帝國滅亡的關係予以探索。
羅馬帝國與蠻族的鬥爭,是經歷了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的。
三四世紀時,羅馬的奴隸社會發生了深刻的危機,兩個主要的階級在劇烈鬥爭,羅馬帝國已至沒落的境地。這是帝國不能抗擊蠻族入侵的內在原因。自奧古斯都時代,羅馬帝國對蠻族的入侵,已處於被動地位。到安東尼王朝的晚期,蠻族對羅馬的壓力不斷加強,到4世紀,蠻族源源入侵。到410年,羅馬曾一度被阿拉利克占領。
在這種內憂外患交迫的情況下,羅馬帝國統治者馬爾古斯•奧列里尤斯,曾想有所振作。他拍賣自己的產業,籌集軍事費用,親自到前線指揮作戰,組織了大批的蠻人,以圖實現「以夷制夷」;此後,在處境困難時,又採取羈縻政策。所有這些措施只能對緊張局勢暫時緩和一下,並不能、也不可能挽救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推翻帝國的統治機構,摧毀奴隸制度,已成為被壓迫人民的迫切要求。這是歷史發展的規律,是不可抗拒的法則,因為這是革命的進步行動。
4世紀末,俄國南部的蠻族,受匈奴西進的推動,越過多瑙河與萊茵河,闖入羅馬境內。帝國境內的被壓迫階層,視入侵的蠻族為救星,配合蠻族推倒了羅馬帝國,西羅馬成了蠻族的獵獲物。
西羅馬帝國的滅亡(476)結束了那腐朽的奴隸社會,使封建社會得到發展。不言而喻,在這種急遽的革命變革中,羅馬社會的經濟和文化必然遭到破壞。傳統的史學家將這個偉大的變革時代,語之為「黑暗時代」,那是不正確的。5世紀短暫的時間內,由於蠻族侵入羅馬帝國遼闊的地區,出現了新形勢,形成近代歐洲的雛形。所以,探索匈奴的西遷,便可以了解蠻族入侵羅馬的過程,也便說明匈奴西遷與西羅馬滅亡的關係。
約在西元前2世紀,匈奴開始由部落聯盟向奴隸制國家過渡,其成為一個奴隸制國家是從頭曼開始的。這個強大的國家,並不是完全逐水草而居,而是隨著自然環境的具體情況,有的處於定居,有的繼續游牧,兩者有很好的配合,促進國家的發展。因此,匈奴發展很快,為要解決勞動力的需求,經常發動掠奪性的戰爭。
當蒙古草原出現匈奴國家後,亞洲形勢隨之發生劇烈的變化。
匈奴是一種新的力量,迅速向外擴張,東敗烏桓,西破月氏,統治了所征服的游牧部落。這種形勢的變化予秦漢以嚴重的威脅。兩漢有四百多年的時間,對匈奴採取了一系列的防禦戰爭。在長期鬥爭中,曾執行「斷右臂」的政策,發動攻勢,促使匈奴的分裂。因而每次匈奴內部的分裂,其中不依附漢室者,必然隨著草原的分布,動盪無已地向西遷移。
中國與歐洲的距離是遼遠的,卻不是隔絕的。西遷的匈奴具有高度的游牧技術與嚴密的組織,很容易從蒙古草原,經西伯利亞南部,到哈薩克草原。由此向西移動,越過伏爾加河與頓河,便進入烏克蘭草原。再由烏克蘭向西移動,入東歐匈牙利草原。匈牙利草原面積雖不寬大,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為向西移動的蠻族,常以匈牙利為臨時基地,彷彿是一塊整休地帶。過一定時候,向西方發展,羅馬帝國便成為他們侵略的重要對象。
匈奴西遷是長期與複雜的。自漢武帝奮擊匈奴之後,匈奴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實力大大削弱。為避開漢朝的壓力,向西移動,進據車師,其處境是十分困難的。《漢書》說:「丁零乘弱攻其北,烏桓入其東,烏孫擊其西。……匈奴大虛弱,諸國羈屬者皆瓦解。」漢宣帝初年,匈奴五單于爭位,中國大亂。漢朝接受呼韓邪的投降,甘露三年(前51)入朝漢廷。郅支單于雖遣子侍,但得不到漢室的支持,採取了相反的行動,「遂西破呼偈、堅昆、丁零,兼三國而都之。怨漢擁護呼韓邪而不助己」。藉此「右地」,培養實力,作與漢鬥爭的準備。
郅支單于不得志於漢室,遂要求送還他的質子。漢派谷吉為專使,送其子返匈奴。郅支單于怨漢,殺專使谷吉。繼而「自知負漢,又聞呼韓邪益強,恐見襲擊,欲遠去」。便在此時,康居與烏孫戰爭失利,欲聯合郅支單于,共擊烏孫。因為康居這樣設想:「今郅支單于困在外,可迎置東邊,使合兵收烏孫以立之,長無匈奴憂矣。」康居的想法,正符郅支單于的要求,遂由堅昆移至康居,發兵,攻陷烏孫都城赤谷(在今伊斯色克湖南岸)。烏孫損失很大,西部地區竟至空而無人。這是匈奴的第一次向西移動。
郅支單于西移後,日漸驕橫,獨霸康居,殺康居國王,並遣使責闔蘇、大宛諸國納貢。
郅支單于實力的擴張,影響了漢在西域的地位,代理都護甘延壽與副校尉陳湯考慮所處的環境,須即時行動,始能保衛西域的安全。陳湯態度尤為堅決,遂發兵四萬人,進入康居境內,受到康居的歡迎。漢元帝建昭元年(前38),陳湯與康居貴族聯合,奮勇攻擊郅支單于,郅支死於戰爭之中,匈奴的第一次移動也便結束了。
建武二十二年(46),蒙古旱災與蝗災嚴重,蒲奴單于與日逐王比,互爭王位,匈奴遂分為南北兩部。繼後,北匈奴因受丁零、鮮卑與南匈奴的攻擊,不能停居漠北,遠行而去,欲於準噶爾盆地建立新基地,這便是匈奴第二次的西移。
《後漢書•南匈奴傳》中提供了許多資料。元和二年(85),「時北虜衰耗,黨眾離畔……不復自立,乃遠引而去」。永元元年(89),耿秉與竇憲率三萬多人,「出朔方,擊北虜,大破之,單于奔走」。永元三年(91),「北單于復為右校尉耿夔所破,逃亡不知所在」。金微山(今阿爾泰山)之役,北單于與數騎逃亡,僅以身免。
《竇憲傳》曾提及金微山的戰役:「憲以北虜微弱,遂滅之。明年,復遣右校尉耿夔,司馬任尚、趙博等,將兵擊北虜於金微山,大破之。克獲甚眾,北單于逃走,不知所在。」西漢西域知識,偏重在新疆一帶。因而對匈奴的移動,如郅支單于死後的情況,北單于的西移,不是默而無言,便是說不知所在或遠引而去。為此,對匈奴這兩次的移動,必須結合西方史實的演變加以說明。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