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NT$ 250 元優惠價
:90 折 225 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6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特色
• 曾獲香港青年文學獎、新加坡金筆獎、馬來西亞嘉應散文佳作等。
• 歐筱佩幾乎未曾是「新進詩人」,一開始便直接是「成熟詩人」,駕馭語言的能力舉重若輕,飽滿不沉溺,充沛不濫情,任何讀者細細品來時皆頗有滋味。
• 歐善於陌生化生活裡的各種意象,再寄語於「隱含對象」到達詩該擁有的無限張力。不論是鳥獸蟲魚,又或景物與靜物,詩人都能很游刃有餘地糅合自然與人工意象,賦予萬物皆有靈,自身獨特的存在意義。
• 歐的詩善於在迷惘中尋找堅毅,在失語時堅守自己,不畏懼日常生活的繁瑣與不安,深知「入場」有時,「退場」也有時。對與更沉重的課題,例如身份認同、語言政策、國家族群等,一一都化入看似平實的詩句中,閱讀時若不是孤獨,只有更孤獨。
序
目錄
序一:迷宮裡的飛鳥與床蝨◎關天林
序二:在這裡能領悟神祇之心◎沈眠
Entrance
那個住旅館裡的
1. 海馬男孩
2. 菸灰
3. 紙孩子
4. 床蝨
5. 逃難者
6. 食蟻獸
7. 牆壁上的魚
8. 鞋子
信念的餘數
1. 信念(組詩三首)
2. 微言離語(組詩两首)
3. 廢墟
4. 我們的 神
5. 如此死去是幸運的
6. 遷徙的胚胎
7. 舌根(組詩三首)
8. 從我身上移走了的海水
9. 我可以看見的樣子
10. 靈魂罅隙
11. 傾斜的塔
闊別的鐘聲
1. 老鐘上的孩子的心
2. 回程的柳丁
3. 做一個客人
4. 每當我打開房門
5. 撤退黑暗的蝴蝶
6. 我不像個有記憶的人
7. 倖存(組詩兩首)
8. 淺嚐(組詩五首)
9. 氣球
10. 紙燈籠
11. 松鼠看山鬼
12. 當我們靜止的時候
路過的小插曲
1. 青木戀人(組詩七首)
2. 沒有魚的水族館
3. 用以前沒有的時間來傾聽一隻兔子
4. 你是我的一本科幻小說
5. 輕聲再見
未過之橋
1. 魚骨的秘密
2. 逆游的時間
3. 橋上的雨
4. 橋下的鼓手
5. 惡魔的春天
6. 從生到死的隱喻都是一種陽光
7. 窗外的霧是窗內一生逐漸消失的物體
8. 虛構的目的地
Exit
後記一:做一個客人◎歐筱佩
後記二:別班的學生◎張寶瓊
書籍簡介
【作家詩人聯合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方明、方路、沈眠、宋子江、呂育陶、林得楠、莫哈默·賽普丁、張寶瓊、曾國平、溫任平、隨庭、 歐陽煒傑、關天林】
• 詩作充滿對世情的疑惑,在身心兩端盪出懾慴與盼望。詩人用自我的哲思行文在簡潔且張力的句子裡,與眾生殷切對話。――方明,台灣旅法作家,《兩岸詩》社長
• 歐筱佩為自己的詩找到了新語境,一種介於熟悉和陌生持久對峙後產生的煉金字,這在詩的書寫和呈獻發揮了重大的意義。她處理形而上的課題、日常生活、真實的情感,也有抽象的張力,展示飽和的詩意,形成獨特的新氣息。――方路,馬來西亞作家、資深記者
• 不妨這麼說,《罅隙》實為筱佩以詩歌完成、描繪靈魂移動的個人性公路電影,其語言平靜和緩,淡然講述人生中各種細微難曉的傷害,一個個為自身沉默、深邃檢視的幽微時光。――沈眠,台灣詩人、作家
• 歐筱佩的詩不經意間將外在的現象收納進內心的世界,自然而然地包羅萬象。恬靜的文字適當地滲出憂傷,浸潤詩中萬物;抽象的書寫令人若有所思,邀請讀者慢讀細味。讀完《罅隙》,彷彿走過一道憂思的門檻,帶著敏感的眼光去看待門檻之外的物事人情。――宋子江,香港詩人、學者、翻譯家、《聲韻詩刊》主編
• 筱佩使用清新的語言,繪畫我們熟悉的城市,讓我們的思考找尋新的方向。
―― 呂育陶,馬來西亞詩人,深耕文學創作導師
• 看書眼如月,罅隙靡不照。筱佩既嘗試穿透人事物的罅隙,也意圖在生死的「入口」與「出口」之間探索生命。他以略帶說故事的風格勾勒日常中既深沉又無羈的體悟與冥想, 也善於以鳥獸蟲魚營造詩的哲理。――林得楠,新加坡作家協會會長,詩人
• 詩人在〈靈魂罅隙〉詩篇中所言:「我是大地罅隙上/未盡思考的蟋蟀」,彷彿是為《罅隙》這本詩集所作的最佳註解。詩人善用萬物之間的「通感」手法,於靜謐、詭譎的意境之中,寄託日常感悟以及孤獨生命的思考,令人讀後,雖覺得不可理喻,卻又被她的真實和深邃所折服。――莫哈默·賽普丁博士,馬來西亞詩人,講師
• 我流覽了她看似隨心所欲,卻功力深厚的文字。她,已然一位詩人的架勢,遣詞用字遊刃有餘。在詩歌的領域裡,她難得的從容淡定,拿捏著內心的情感波濤,一派波瀾不驚的好整以暇。――張寶瓊,馬來西亞教育工作者
• 歐筱佩有非凡駕馭文字的能力。她的詩有奇幻的想像,百無禁忌的題材和獨特的語言風格。你當然也能讀出粵語的句法,不停跳動的畫面,在罅隙中展開的大千世界。――曾國平,新加坡詩人
• 作者憑藉著某種出色的段落與句子的亮照,顯現出人與物和事件的輪廓。讀者咀嚼前後,心總懷有一絲懸念。如果佳句都衍長成為佳篇,哪將會是怎樣的景象。――溫任平,馬來西亞作家,《天狼星詩社》創辦人
• 筱佩的詩展示着她敏銳得令人心驚的目光,直視神、大地、身份與死亡,卻也看見了她柔和的另一顆心。詩歌中不避諱地展示絕境,又以近乎野蠻的生命力,強韌地宣稱「不存在的答案比生命還大」。「我拒絕哀悼,哀悼卻起了作用。」這作用在讀者身上起效。讀筱佩的詩,就是跟隨她的信念餘數,溫柔地替我們「更新孤獨」。――隨庭,中國與獅城作家,小說導師
• 作者以細膩入微的觀察及沉著的情感,深入地探討了人事物,揭示了生活中的「罅隙」,為讀者的想象空間增添了豐富的色彩。閱讀其詩句都深有感觸,讓人反覆回味及思考背後帶來的涵義。――歐陽煒傑,新加坡詩人
• 《罅隙》的詩,不少都是以智性,與感性相濟,投入跳脫的異想,語調和句意也重視連接、轉折的清晰度,因而具備一種縝密的抒情,當中難免出現張力,但有時也恰好加強了表達,傳遞出更微妙的痛。――關天林,香港詩人、學者、《字花》雜誌總編輯
《罅隙》是歐筱佩的首部詩集,收錄於近三年來的創作。顧名思義的裂縫(罅隙),等於人在日常裡穿梭的每一道痕,皆是活過的跡象。作者覺得日復一日,疑似相似,剩下的餘數卻在遞減;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都是對倒的方向,沒有完整亦沒有永恆的附屬,所以才有了詩集裡的「入場」與「離場」。他認為曾經與當下的記憶都會瓦解,而未來的都不過是一座「未過之橋」,寫下的每一字都是生與死的隱喻。
• 曾獲香港青年文學獎、新加坡金筆獎、馬來西亞嘉應散文佳作等。
• 歐筱佩幾乎未曾是「新進詩人」,一開始便直接是「成熟詩人」,駕馭語言的能力舉重若輕,飽滿不沉溺,充沛不濫情,任何讀者細細品來時皆頗有滋味。
• 歐善於陌生化生活裡的各種意象,再寄語於「隱含對象」到達詩該擁有的無限張力。不論是鳥獸蟲魚,又或景物與靜物,詩人都能很游刃有餘地糅合自然與人工意象,賦予萬物皆有靈,自身獨特的存在意義。
• 歐的詩善於在迷惘中尋找堅毅,在失語時堅守自己,不畏懼日常生活的繁瑣與不安,深知「入場」有時,「退場」也有時。對與更沉重的課題,例如身份認同、語言政策、國家族群等,一一都化入看似平實的詩句中,閱讀時若不是孤獨,只有更孤獨。
序
目錄
序一:迷宮裡的飛鳥與床蝨◎關天林
序二:在這裡能領悟神祇之心◎沈眠
Entrance
那個住旅館裡的
1. 海馬男孩
2. 菸灰
3. 紙孩子
4. 床蝨
5. 逃難者
6. 食蟻獸
7. 牆壁上的魚
8. 鞋子
信念的餘數
1. 信念(組詩三首)
2. 微言離語(組詩两首)
3. 廢墟
4. 我們的 神
5. 如此死去是幸運的
6. 遷徙的胚胎
7. 舌根(組詩三首)
8. 從我身上移走了的海水
9. 我可以看見的樣子
10. 靈魂罅隙
11. 傾斜的塔
闊別的鐘聲
1. 老鐘上的孩子的心
2. 回程的柳丁
3. 做一個客人
4. 每當我打開房門
5. 撤退黑暗的蝴蝶
6. 我不像個有記憶的人
7. 倖存(組詩兩首)
8. 淺嚐(組詩五首)
9. 氣球
10. 紙燈籠
11. 松鼠看山鬼
12. 當我們靜止的時候
路過的小插曲
1. 青木戀人(組詩七首)
2. 沒有魚的水族館
3. 用以前沒有的時間來傾聽一隻兔子
4. 你是我的一本科幻小說
5. 輕聲再見
未過之橋
1. 魚骨的秘密
2. 逆游的時間
3. 橋上的雨
4. 橋下的鼓手
5. 惡魔的春天
6. 從生到死的隱喻都是一種陽光
7. 窗外的霧是窗內一生逐漸消失的物體
8. 虛構的目的地
Exit
後記一:做一個客人◎歐筱佩
後記二:別班的學生◎張寶瓊
書籍簡介
【作家詩人聯合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方明、方路、沈眠、宋子江、呂育陶、林得楠、莫哈默·賽普丁、張寶瓊、曾國平、溫任平、隨庭、 歐陽煒傑、關天林】
• 詩作充滿對世情的疑惑,在身心兩端盪出懾慴與盼望。詩人用自我的哲思行文在簡潔且張力的句子裡,與眾生殷切對話。――方明,台灣旅法作家,《兩岸詩》社長
• 歐筱佩為自己的詩找到了新語境,一種介於熟悉和陌生持久對峙後產生的煉金字,這在詩的書寫和呈獻發揮了重大的意義。她處理形而上的課題、日常生活、真實的情感,也有抽象的張力,展示飽和的詩意,形成獨特的新氣息。――方路,馬來西亞作家、資深記者
• 不妨這麼說,《罅隙》實為筱佩以詩歌完成、描繪靈魂移動的個人性公路電影,其語言平靜和緩,淡然講述人生中各種細微難曉的傷害,一個個為自身沉默、深邃檢視的幽微時光。――沈眠,台灣詩人、作家
• 歐筱佩的詩不經意間將外在的現象收納進內心的世界,自然而然地包羅萬象。恬靜的文字適當地滲出憂傷,浸潤詩中萬物;抽象的書寫令人若有所思,邀請讀者慢讀細味。讀完《罅隙》,彷彿走過一道憂思的門檻,帶著敏感的眼光去看待門檻之外的物事人情。――宋子江,香港詩人、學者、翻譯家、《聲韻詩刊》主編
• 筱佩使用清新的語言,繪畫我們熟悉的城市,讓我們的思考找尋新的方向。
―― 呂育陶,馬來西亞詩人,深耕文學創作導師
• 看書眼如月,罅隙靡不照。筱佩既嘗試穿透人事物的罅隙,也意圖在生死的「入口」與「出口」之間探索生命。他以略帶說故事的風格勾勒日常中既深沉又無羈的體悟與冥想, 也善於以鳥獸蟲魚營造詩的哲理。――林得楠,新加坡作家協會會長,詩人
• 詩人在〈靈魂罅隙〉詩篇中所言:「我是大地罅隙上/未盡思考的蟋蟀」,彷彿是為《罅隙》這本詩集所作的最佳註解。詩人善用萬物之間的「通感」手法,於靜謐、詭譎的意境之中,寄託日常感悟以及孤獨生命的思考,令人讀後,雖覺得不可理喻,卻又被她的真實和深邃所折服。――莫哈默·賽普丁博士,馬來西亞詩人,講師
• 我流覽了她看似隨心所欲,卻功力深厚的文字。她,已然一位詩人的架勢,遣詞用字遊刃有餘。在詩歌的領域裡,她難得的從容淡定,拿捏著內心的情感波濤,一派波瀾不驚的好整以暇。――張寶瓊,馬來西亞教育工作者
• 歐筱佩有非凡駕馭文字的能力。她的詩有奇幻的想像,百無禁忌的題材和獨特的語言風格。你當然也能讀出粵語的句法,不停跳動的畫面,在罅隙中展開的大千世界。――曾國平,新加坡詩人
• 作者憑藉著某種出色的段落與句子的亮照,顯現出人與物和事件的輪廓。讀者咀嚼前後,心總懷有一絲懸念。如果佳句都衍長成為佳篇,哪將會是怎樣的景象。――溫任平,馬來西亞作家,《天狼星詩社》創辦人
• 筱佩的詩展示着她敏銳得令人心驚的目光,直視神、大地、身份與死亡,卻也看見了她柔和的另一顆心。詩歌中不避諱地展示絕境,又以近乎野蠻的生命力,強韌地宣稱「不存在的答案比生命還大」。「我拒絕哀悼,哀悼卻起了作用。」這作用在讀者身上起效。讀筱佩的詩,就是跟隨她的信念餘數,溫柔地替我們「更新孤獨」。――隨庭,中國與獅城作家,小說導師
• 作者以細膩入微的觀察及沉著的情感,深入地探討了人事物,揭示了生活中的「罅隙」,為讀者的想象空間增添了豐富的色彩。閱讀其詩句都深有感觸,讓人反覆回味及思考背後帶來的涵義。――歐陽煒傑,新加坡詩人
• 《罅隙》的詩,不少都是以智性,與感性相濟,投入跳脫的異想,語調和句意也重視連接、轉折的清晰度,因而具備一種縝密的抒情,當中難免出現張力,但有時也恰好加強了表達,傳遞出更微妙的痛。――關天林,香港詩人、學者、《字花》雜誌總編輯
《罅隙》是歐筱佩的首部詩集,收錄於近三年來的創作。顧名思義的裂縫(罅隙),等於人在日常裡穿梭的每一道痕,皆是活過的跡象。作者覺得日復一日,疑似相似,剩下的餘數卻在遞減;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都是對倒的方向,沒有完整亦沒有永恆的附屬,所以才有了詩集裡的「入場」與「離場」。他認為曾經與當下的記憶都會瓦解,而未來的都不過是一座「未過之橋」,寫下的每一字都是生與死的隱喻。
作者簡介
▎歐筱佩
歐筱佩生長於馬來西亞霹靂州怡保,目前蝸居獅城。他曾獲香港青年文學獎、新加坡金筆獎、馬來西亞嘉應散文佳作等等。作品偶爾發表於新馬中港台報章或刊物。最美的記憶,是在某個晨霧中撫摸過馬來貘的屁屁。
歐筱佩生長於馬來西亞霹靂州怡保,目前蝸居獅城。他曾獲香港青年文學獎、新加坡金筆獎、馬來西亞嘉應散文佳作等等。作品偶爾發表於新馬中港台報章或刊物。最美的記憶,是在某個晨霧中撫摸過馬來貘的屁屁。
目次
序
序一
迷宮裡的飛鳥與床蝨 ◎ 關天林
「世界本來就是迷宮,沒有必要再建一座。」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這樣說。
其實是有必要再建的,只不過不是一座,而是更多更多。我們都身陷迷陣,只有少數人自覺受困,而能描繪迷途,且願意呼召其他旅人者,就更少了。描繪和召喚,就是重建;時空的罅隙,由此蔓延:
「飛鳥要我寫一堆日常」──〈Entrance〉
1
迷宮本身就源於呼召,「從自由冒出來的飛鳥」是無法企及的。詩人首先知覺被日常包圍,繼而發現從日常紛紛冒現的奇異。第一輯「那個住旅館裡的」便充滿猶如暫處於陌異過渡空間的閃光。困在雨與大海之間的〈海馬男孩〉只能繁殖孤單,傾聽「海底下嚼開的風暴」。在〈菸灰〉中,透露出一種往外闖蕩與自足寂寞之間的拉扯,那個開始純熟的抽煙手勢,就像成長期裡一截「憂傷的時差」,只想「熏醒裹著黑夜的明晨」。
孩子氣與夢幻是從日常繞過日常的良機,詩人更可化身其他活潑生靈,暫時跳脫於生死大夢,如〈床蝨〉,如〈瓢蟲〉。床蝨「飽食你多汁的靈魂」,雖然朝生暮死,但能鑽進棉被,又可在黎明前洞悉執迷,難怪「不羡慕人類/尤其詩人」。寫瓢蟲更像寫人類、生存的寓言,代入窗邊窺探的瓢蟲視角,洗澡的自身才是異象,但窗外是否還有窗?半疑半信的瓢蟲注定再次起飛。髒污與潔淨,自我與他者,縮影為欲飛未飛的姿態。
小小旅館不斷擴建,終於成為詩人的奇想天地。〈牆壁上的魚〉有很多亮麗句子:魚「唯一的嗜好,便是穿越牆壁/尋找過去給牠剝鱗片的女孩」,「女孩習慣用心事鉤住魚唇/防止兩鰓丟失」,「給鱗片彩上花一樣的記號/驅逐時間」,全以想像力為最小單位。魚象徵著穿牆般的流動、溢/逸出,腮和鱗就是不得不掛起或剝離的重量,為了換來那瞬間的輕。
更新日常的,終究是詩的瞬間性。〈鞋子〉包裹我們的傷口,也留下回音,「鞋跟剛落下,眼睛聽見了,我便開始寫信。不要害怕驚動黑夜,它是最有力量的背景,布局我們用遙遠的方式來更新孤獨。」不是回應或報答,而是更新。正如一隻瓢蟲、床蝨也能更新孤獨的宇宙。
2
暫且安身寄居,以及身份的游離,不得不帶來倖存之感,這是無從擺脫的,也許也算是迷宮一種。從〈做一個客人〉的「醒來做甚麼,做一個客人/像海龜趕海一樣」到〈倖存〉,過客倖存下來便是「過來人」,面對標籤,面對「故事流離 言語失所」,只能以詩為「櫃檯」,把「鄉音的債務」接過來。
我們能反覆讀到詩人對想像力的信念,而這便構成「餘數」,也足以成為變數。在〈信念〉這首詩裡,「在海洋中描繪大海」便是這樣的一種堅持,變幻之下,也會有變幻的畫:「有海鷗淺踏過水面/自由才會從海底緩緩升起」。因此,〈我們的 神〉的刪除線,好像是要取消神,其實同時也在抵抗取消。窗前提燈,能抵抗黑暗的抹殺?但暖意是一生的,比如公車同坐,半生遇合的緣。輕盈的兩段,中間卻是人與神之間、生與死之間的深淵;提燈者的溫柔堅定是巨大的。
散文詩〈傾斜的塔〉嘗試拔高、超脫地回看,並以迷人的意象刻畫了在安居與遷流、安身與罅隙之間進退失據的姿勢:
「我已經認得浮在腳下這座島的名字,但對於島下的海水還一無所知。填來的,填來的,也不是原來的土地。你呢?你的房子是用國籍建的?填來的,填來的,原來的臍帶收在魔術盒裡。//找個安身的理由,不然一看雨就有蟻從臉上爬出來。這樣不斷念的罅隙怎麼補也沒完沒了……」──〈傾斜的塔〉
但詩人畢竟是有寄望的,而且寄望著遙遠,即使「從我身上移走了海水」,「我也會在你沒預見的/遙遠裡,填補其中一片海/空出來的人生」。
3
筱佩擅長糅合自然和人工物的意象,穿織到時而婉轉時而堅靭的情感與想像裡,以一種富於更新力的肌理,穿透想像背面。〈鐘上的孩子的心〉寫的是奇異美妙的組合:孩子與老鐘。老鐘沒有心,只有亂石掛牽,孩子則想為鐘把脈,為了探勘時間的生命,也彷彿因為時間需要陪伴和撫慰。孩子是不老的,時間卻孤老;生命的秘密昭然若揭,剩下的,是一個單純而深沉的願望:「沉靜的故事正開始 雜沓的情愫剛結束」。
說到柔情的一面,我們能在幾首情詩中讀到不只溫柔,而且婉轉纏綿的展現,如〈松鼠看山鬼〉、〈青木戀人〉。情詩容易失諸太巧,太輕佻,筱佩卻寫得清朗耐看,如〈輕聲再見〉其中一節就已足夠傳唱:「有的影子住在抽屜裡/他們靠著一連串的意外來維生/我的身體也有專屬的抽屜,養了個小太陽/一拉開 就能看見我在意的你是意外」。又如〈青木戀人〉寫戀情寫得如此纏綿,最精彩是還是飛逸時、磊落時,竟帶著一脈《詩經》悠悠我心的況味:
「三月的風 看著牠走 我的背脊難過了
起來。以為朗讀幾行字就能擺脫
心事錚錚。窗外,有河載著山離去
仿佛世界潺潺在動,而我的世界
動在你的山谷裡
(......)
我沒有神的智慧,可我
能在神話裡
打撈 你」
可以寫得柔婉,但終究只是詩人的一種色澤,而不是底色。《罅隙》的詩,不少都是以智性,與感性相濟,投入跳脫的異想,語調和句意也重視連接、轉折的清晰度,因而具備一種縝密的抒情,當中難免出現張力,但有時也恰好加強了表達,傳遞出更微妙的痛,如〈惡魔的春天〉:「我無法杜撰陽光向你宣告春天/以免我抵觸了你 專注成長的呼吸/即使如此 身邊的一切也會釀成一筐/極好的無花果」。成熟是療癒還是妥協?最鮮活的傷口也會固化成纍纍記憶。
應答飛鳥呼召、宣告「心事不會死」的詩人,柔軟的眼神底下,也敲擊著響亮的心跳。特別喜歡〈逆游〉後半部無法抑止的不馴之氣:「他定睛拒絕下降的日落/為他的混沌戴上一重冠冕//這般荒誕落寞的情節 記錄在/這一條背光的河/千萬 你不要誤寫向海的方向/我與海有過節」。毋懼於與海有過節的「過來人」,又怎會害怕迷宮?你可以說是剛入世的純真,但更重要的是面對自己的勇氣:「我知道明天會是失去 是開始/更多時候是無知」(從生到死的隱喻都是一種陽光)。身在迷宮,只能反覆詰問生死,更借助不同角度,以至萬物的委曲:「看窗外地上的草 如何觀望/窗內的我短暫的一生」,而詩人的關注,始終繫於生,生的負荷,生的問候:
「你的一生足夠承載死亡的分量了嗎
我們一生的目的分配給了許多詞語
來完成一個句子,你會堅持哪一句
我會說 你有冇好好地食飯」
──〈窗外的霧是窗內一生逐漸消失的物體〉
在抵達出口之前,我們還要去一趟〈虛構的目的地〉。每個人在海邊虛構目的,大海則視我們如海市蜃樓。詩人在這裡看似放下或和解,其實依然在宣告信念:當每一處都可能是終點時,呼應仍是必要的。我們與海,人與虛無,理解其實不假外求,只要願意愛,即使你明知愛是虛構。
正如迷宮,並不全然迷人,卻絕對值得虛構,值得遠遊。
序者簡介 / 關天林,1984年生,香港詩人、作家。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碩士、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曾獲第十三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推薦獎、中文文學創作獎、青年文學獎、城市文學獎等獎項。現任《字花》雜誌總編輯。著有詩集《本體夜涼如水》、《空氣辛勞》。
序一
迷宮裡的飛鳥與床蝨 ◎ 關天林
「世界本來就是迷宮,沒有必要再建一座。」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這樣說。
其實是有必要再建的,只不過不是一座,而是更多更多。我們都身陷迷陣,只有少數人自覺受困,而能描繪迷途,且願意呼召其他旅人者,就更少了。描繪和召喚,就是重建;時空的罅隙,由此蔓延:
「飛鳥要我寫一堆日常」──〈Entrance〉
1
迷宮本身就源於呼召,「從自由冒出來的飛鳥」是無法企及的。詩人首先知覺被日常包圍,繼而發現從日常紛紛冒現的奇異。第一輯「那個住旅館裡的」便充滿猶如暫處於陌異過渡空間的閃光。困在雨與大海之間的〈海馬男孩〉只能繁殖孤單,傾聽「海底下嚼開的風暴」。在〈菸灰〉中,透露出一種往外闖蕩與自足寂寞之間的拉扯,那個開始純熟的抽煙手勢,就像成長期裡一截「憂傷的時差」,只想「熏醒裹著黑夜的明晨」。
孩子氣與夢幻是從日常繞過日常的良機,詩人更可化身其他活潑生靈,暫時跳脫於生死大夢,如〈床蝨〉,如〈瓢蟲〉。床蝨「飽食你多汁的靈魂」,雖然朝生暮死,但能鑽進棉被,又可在黎明前洞悉執迷,難怪「不羡慕人類/尤其詩人」。寫瓢蟲更像寫人類、生存的寓言,代入窗邊窺探的瓢蟲視角,洗澡的自身才是異象,但窗外是否還有窗?半疑半信的瓢蟲注定再次起飛。髒污與潔淨,自我與他者,縮影為欲飛未飛的姿態。
小小旅館不斷擴建,終於成為詩人的奇想天地。〈牆壁上的魚〉有很多亮麗句子:魚「唯一的嗜好,便是穿越牆壁/尋找過去給牠剝鱗片的女孩」,「女孩習慣用心事鉤住魚唇/防止兩鰓丟失」,「給鱗片彩上花一樣的記號/驅逐時間」,全以想像力為最小單位。魚象徵著穿牆般的流動、溢/逸出,腮和鱗就是不得不掛起或剝離的重量,為了換來那瞬間的輕。
更新日常的,終究是詩的瞬間性。〈鞋子〉包裹我們的傷口,也留下回音,「鞋跟剛落下,眼睛聽見了,我便開始寫信。不要害怕驚動黑夜,它是最有力量的背景,布局我們用遙遠的方式來更新孤獨。」不是回應或報答,而是更新。正如一隻瓢蟲、床蝨也能更新孤獨的宇宙。
2
暫且安身寄居,以及身份的游離,不得不帶來倖存之感,這是無從擺脫的,也許也算是迷宮一種。從〈做一個客人〉的「醒來做甚麼,做一個客人/像海龜趕海一樣」到〈倖存〉,過客倖存下來便是「過來人」,面對標籤,面對「故事流離 言語失所」,只能以詩為「櫃檯」,把「鄉音的債務」接過來。
我們能反覆讀到詩人對想像力的信念,而這便構成「餘數」,也足以成為變數。在〈信念〉這首詩裡,「在海洋中描繪大海」便是這樣的一種堅持,變幻之下,也會有變幻的畫:「有海鷗淺踏過水面/自由才會從海底緩緩升起」。因此,〈我們的 神〉的刪除線,好像是要取消神,其實同時也在抵抗取消。窗前提燈,能抵抗黑暗的抹殺?但暖意是一生的,比如公車同坐,半生遇合的緣。輕盈的兩段,中間卻是人與神之間、生與死之間的深淵;提燈者的溫柔堅定是巨大的。
散文詩〈傾斜的塔〉嘗試拔高、超脫地回看,並以迷人的意象刻畫了在安居與遷流、安身與罅隙之間進退失據的姿勢:
「我已經認得浮在腳下這座島的名字,但對於島下的海水還一無所知。填來的,填來的,也不是原來的土地。你呢?你的房子是用國籍建的?填來的,填來的,原來的臍帶收在魔術盒裡。//找個安身的理由,不然一看雨就有蟻從臉上爬出來。這樣不斷念的罅隙怎麼補也沒完沒了……」──〈傾斜的塔〉
但詩人畢竟是有寄望的,而且寄望著遙遠,即使「從我身上移走了海水」,「我也會在你沒預見的/遙遠裡,填補其中一片海/空出來的人生」。
3
筱佩擅長糅合自然和人工物的意象,穿織到時而婉轉時而堅靭的情感與想像裡,以一種富於更新力的肌理,穿透想像背面。〈鐘上的孩子的心〉寫的是奇異美妙的組合:孩子與老鐘。老鐘沒有心,只有亂石掛牽,孩子則想為鐘把脈,為了探勘時間的生命,也彷彿因為時間需要陪伴和撫慰。孩子是不老的,時間卻孤老;生命的秘密昭然若揭,剩下的,是一個單純而深沉的願望:「沉靜的故事正開始 雜沓的情愫剛結束」。
說到柔情的一面,我們能在幾首情詩中讀到不只溫柔,而且婉轉纏綿的展現,如〈松鼠看山鬼〉、〈青木戀人〉。情詩容易失諸太巧,太輕佻,筱佩卻寫得清朗耐看,如〈輕聲再見〉其中一節就已足夠傳唱:「有的影子住在抽屜裡/他們靠著一連串的意外來維生/我的身體也有專屬的抽屜,養了個小太陽/一拉開 就能看見我在意的你是意外」。又如〈青木戀人〉寫戀情寫得如此纏綿,最精彩是還是飛逸時、磊落時,竟帶著一脈《詩經》悠悠我心的況味:
「三月的風 看著牠走 我的背脊難過了
起來。以為朗讀幾行字就能擺脫
心事錚錚。窗外,有河載著山離去
仿佛世界潺潺在動,而我的世界
動在你的山谷裡
(......)
我沒有神的智慧,可我
能在神話裡
打撈 你」
可以寫得柔婉,但終究只是詩人的一種色澤,而不是底色。《罅隙》的詩,不少都是以智性,與感性相濟,投入跳脫的異想,語調和句意也重視連接、轉折的清晰度,因而具備一種縝密的抒情,當中難免出現張力,但有時也恰好加強了表達,傳遞出更微妙的痛,如〈惡魔的春天〉:「我無法杜撰陽光向你宣告春天/以免我抵觸了你 專注成長的呼吸/即使如此 身邊的一切也會釀成一筐/極好的無花果」。成熟是療癒還是妥協?最鮮活的傷口也會固化成纍纍記憶。
應答飛鳥呼召、宣告「心事不會死」的詩人,柔軟的眼神底下,也敲擊著響亮的心跳。特別喜歡〈逆游〉後半部無法抑止的不馴之氣:「他定睛拒絕下降的日落/為他的混沌戴上一重冠冕//這般荒誕落寞的情節 記錄在/這一條背光的河/千萬 你不要誤寫向海的方向/我與海有過節」。毋懼於與海有過節的「過來人」,又怎會害怕迷宮?你可以說是剛入世的純真,但更重要的是面對自己的勇氣:「我知道明天會是失去 是開始/更多時候是無知」(從生到死的隱喻都是一種陽光)。身在迷宮,只能反覆詰問生死,更借助不同角度,以至萬物的委曲:「看窗外地上的草 如何觀望/窗內的我短暫的一生」,而詩人的關注,始終繫於生,生的負荷,生的問候:
「你的一生足夠承載死亡的分量了嗎
我們一生的目的分配給了許多詞語
來完成一個句子,你會堅持哪一句
我會說 你有冇好好地食飯」
──〈窗外的霧是窗內一生逐漸消失的物體〉
在抵達出口之前,我們還要去一趟〈虛構的目的地〉。每個人在海邊虛構目的,大海則視我們如海市蜃樓。詩人在這裡看似放下或和解,其實依然在宣告信念:當每一處都可能是終點時,呼應仍是必要的。我們與海,人與虛無,理解其實不假外求,只要願意愛,即使你明知愛是虛構。
正如迷宮,並不全然迷人,卻絕對值得虛構,值得遠遊。
序者簡介 / 關天林,1984年生,香港詩人、作家。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碩士、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曾獲第十三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推薦獎、中文文學創作獎、青年文學獎、城市文學獎等獎項。現任《字花》雜誌總編輯。著有詩集《本體夜涼如水》、《空氣辛勞》。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